(完整版)农学概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完整版)《农学概论》

(完整版)《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1-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3、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2010年农学概论教案讲解

2010年农学概论教案讲解

贵州大学教案课程名称:农学概论教学目的及要求:使学生了解作物学的概念、地位与特点,理解作物学的发展进程,正确把握保证粮食安全的技术途径,掌握作物学及其相关概念,作物学的性质、地位、特点和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了解作物学的发展进程,明确农学概论的主要内容与任务,难点是掌握作物生产技术。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课后小结:保证粮食安全的主要技术途径课程名称:农学概论教学目的及要求:使学生了解作物的分类、起源和传播,理解世界作物的分布与生产,掌握中国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掌握作物的概念、起源、分类和传播,作物分布与环境,中国作物生产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了解作物的概念与分类,明确作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难点是掌握中国作物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课后小结:中国作物生产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名称:农学概论教学目的及要求:使学生了解(1)基础遗传理论;(2)基本育种方法;(3)良种繁育与种子质量检验基本知识。

掌握优良品种的概念和品种改良的目标,作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了解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特点,杂交优势利用和良种繁育方法,难点是掌握作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课后小结:杂交优势利用和良种繁育方法。

课程名称:农学概论教学目的及要求:使学生了解作物遗传规律,理解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形成、作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为“作物”自身的生物学规律,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产量、品质形成的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了解作物-措施-人类为作物生产系统的三要素,难点是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产量、品质形成的关系。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课后小结:中国作物生产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名称:农学概论掌握作物与光照、温度、水分和大气之间的关系。

掌握正确运用调节措施,协调作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了解作物生产系统,难点是掌握作物与光照、温度、水分和大气之间的关系。

2010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1

2010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1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学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课程类别:选修课程编号: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制定时间:2010年4月15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农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是学生了解农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掌握作物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

该课程重点介绍农学学科中作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涵盖作物学的发展特点、作物进化与分布、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生态环境关系、生产管理技术、耕作制度与农业生态等作物学的主要内容。

能够较好地体现作物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基础知识的共性和先进性,兼顾内容的学术性和实用性,旨在为认识和分析作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奠定基础。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了解各作物生长发育的共性,并对一些常见农作物的个性有充分的认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指导思想。

本课程适用于综合性院校的各个专业。

学习该课程对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开拓学习思路,促进专业学习大有益处。

因此,教学上要求学生:(1)了解农业的概念、起源与发展,以及我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 掌握农业自然资源的概念、基本特性及利用原则,农业生产的实质与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机能与特点;(3) 熟练掌握作物五大生活因素光、热、水、气和矿质营养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和护地制度的重要作用;(4) 正确理解几种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栽培技术。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大纲适用于综合性院校的各个专业(包括农学含烟化方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植保、园艺、农机、资环、林学、农经等)本科生或专科高年级学生。

本课程共开设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验0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遗传学、育种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农业生态学、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to Agronom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

(二)能力目标: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在作物生产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根据作物的要求,提供适宜— 1 —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的。

(三)素质目标: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业务素质。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作物生产的概况及其发展,了解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了解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现代化概念、意义及措施等。

(二)理解作物生产共性的知识、基本的原理和普遍适用的技术措施。

(三)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及环境条件对作物的影响,并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手段加以调控,即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方面有关的知识。

掌握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与方法,作物布局、复种、间套混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

能在实际生产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知识点:农学的定义、性质与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知识点: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讲述农学的性质和特点、农作物生产目标和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趋势。

重点:农学的性质和特点,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农学的特点思考题:— 2 —1、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2、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3、当前如何认识我国农业及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农业概论》第1章_绪论

《农业概论》第1章_绪论

2020/5/29
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毋俊芝
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农业产值只包括种植业、
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
2020/5/29
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毋俊芝
“十字型大农业”
于光远1982年提出(后作了适当修改)
农 业 服 务 业
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微生物生产
农 产 品 加 工 业
2020/5/29
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毋俊芝
“飞鸟型大农业”
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和区别 (1)生态农业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
标准。 (2)生态农业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
合体,
2020/5/29
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毋俊芝
生态农业的特点 综合性 多样性 高效性 持续性
2020/5/29
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毋俊芝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
2020/5/29
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毋俊芝
(4)新农业概念 无土农业 观光农业 外向型农业 立体农业 设施农业 都市农业 精准农业 生态农业
2020/5/29
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毋俊芝
生态农业(中国) 生态农业的定义 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 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 程体系。
国内发展前景
优势众多,前景广阔。
首先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
其次中国有其地域优势
第三我国农村劳动力众多
第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020/5/29
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毋俊芝
对有机农业的误解:
第一、有机农业就是指不用化学合成物质的农业。 第二、有机农业就是传统农业,发展有机农业是在走 回头路。 第三、有机方法种植的作物产量比现代种植的产量低。 第四、有机农业和作物品质低、营养差。 第五、有机食品一定是无污染,不含化学残留物质。 第六、有机农业生产仅仅是简单地用有机肥替代化肥 的使用。 第七、有机农业劳动力投入多,成本高。

Gl-sswa《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Gl-sswa《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of Agronomy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编号:0803101014课程总学时:20学时适用专业及年级: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三年级。

先修课程:生命科学概论、机械制图与CAD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及材料成型基础、电工学、电子学、机电控制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备构造、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

大纲主撰人:张宇光课程归属单位:机械工程学院制定时间:2007年11月3日一、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

二、教学目的根据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方向)2007级专业培养方案,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性能设计研究、使用管理及现代生物学知识,能在农业机械设计、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与要求,作为专业必修课,“农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应使学生对农业生产科学知识有一定的、必要的了解,对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密切相关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要求有一定的了解;懂得在处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基本要求,为恰当地解决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方面的协调,促进农业生产的安全、优质、高效、低耗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农学基本知识与理论基础。

为适应在农业机械产品设计、制造、运用维护及设备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农学理论基础。

三、教学要求(一)了解农业生产方面的一些基本规律与理论。

(二)了解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基本要求。

(三)了解为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而采用的主要农业生产技术措施。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

《农业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字体:宋体小四加粗)1.课程代码:2.课程中文名称:农业概论3.课程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4.课程总学时数: 515.课程学分数: 36.授课对象:本科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农业概论》是一门综合性、概括性很强的课程,大部分内容涉及时政、发展现状和趋势等方面。

《农业概论》是农业科学和农业产业在经济、科技、政策与实践的结合,是农业科学的高度浓缩与发展,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入门科学。

其作用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世界农业和我国农业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农业与农村、农民的关系,农业与国民经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农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今后从事农业科技、管理、教育等工作打好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从宏观上分析农业问题、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以较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内容共分五篇,共计十七章。

第一篇,自然—社会大系统中的农业,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阐述了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与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与农村内部结构的基本关系;第二篇,世界农业,包括第五章至第七章,阐述了世界农业发展简史,世界农业的地区分布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农业概况;第三篇,中国农业概况,包括第八章至第十章,阐述了中国农业发展简史,中国农业的资源与规划、生产与经营等情况;第四篇,中国农业,包括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从不同角度具体对种植业、林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业工程分别进行了介绍;第五篇,现代农业科技革命及农产品国际贸易,包括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阐述了现代农业科技革命产生的影响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基本要求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本课程旨在研究农业发展与运动的概貌,了解农业系统的发展状况,掌握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更好地掌握农业经济管理提供背景知识。

农学概论 内容提要

农学概论 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一现代农业: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调节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

二农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三农学的性质:1 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2 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3 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四作物生产的特点:1 系统的复杂性 2 技术的实用性 3 生产的连续性 4 作物生长的规律性 5 明显的季节性6 严格的地域性五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1 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 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 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4 农业的基础产业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六单产提高的决定因素:1 品种改良 2 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 3 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喷灌、滴灌) 4 设施栽培(塑料薄膜、地膜覆盖) 5 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 6 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七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1 生产率目标 2 可持续性目标 3 营养安全目标 4 经济高效目标八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 建设高产农田 2 改革种植制度 3 普及优良品种 4 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作物信息技术、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可持续生产技术)九农学的研究对象是作物,水稻、玉米、棉花为一年生,冬小麦、油菜为两年生。

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是水稻、小麦,其次是玉米和油料作物,单产和总产最高的作物依次是水稻、玉米、小麦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一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1 人类可以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 2 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到达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 3 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二四大类农耕文化:1 中东地区兴起的地中海农耕文化 2 非洲兴起的农耕文化 3 东南亚、马来半岛兴起的农耕文化 4 南美洲为中心的新大陆农耕文化三栽培稻、大豆起源于中国,小麦起源于近东,玉米、甘薯起源于美洲,花生、马铃薯起源于南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作物与肥料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概念,了解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熟悉作物的需肥土壤肥力的概念,熟悉土壤的主要性质,了解我国主要低产田土壤的改良。
第六章作物生产技术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耕作技术和播种技术,熟悉育苗移栽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施肥技术和水分管理技术,了解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化控技术、作物收获与贮藏及作物智能栽培技术。
第二节作物与光照
要求学生掌握光照度及日照长度对作物的影响,了解太阳光谱成分对作物的影响。
第三节作物与温度
要求学生掌握温度对作物的影响,熟悉积温及无霜期的概念,了解温度逆境对作物的危害。
第四节作物与水分
要求学生熟悉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特点,了解水分逆境对作物的影响。
第五节作物与空气
要求学生熟悉作物与二氧化碳及氧气的关系,了解其他气体及风速对作物的影响。
第六节水分管理技术
1合理灌溉
2节水农业技术
3旱地农业
4涝渍害的防治
第七节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1病害防治
2虫害防治
3草害防治
第八节化学调控技术
1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
2植物激素的种类与作用
3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九节收获与储藏
1收获
2收获物的初加工
3贮藏
第十节作物智能栽培技术
1作物智能栽培学的形成和定义
第五节良种繁育
1品种审定与推广
2种子繁育体系
3种子检验
第四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第一节作物的发育特性与生育期
1作物的发育特性
2作物的发育阶段
3作物的生育期
第二节作物器官的形成
1种子形态与萌发
2营养器官的建成
3生殖器官的建成
4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第三节作物的群体特征
1作物的群体的基本概念
2作物的群体结构与指标体系
第一节作物的分类起源和传播
1作物的概念与分类
2作物起源
3作物的传播
第二节世界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1作物的分布与环境
2世界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3世界作物产品贸易
第三节中国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1中国作物的分布
2中国作物的生产现状
3中国作物的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作物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
第一节品种及种质资源
1品种的概念
第一章作物学概述
第一节作物学的概念、地位和特点
1作物学的概念与范畴
2作物学的地位与作用
3作物学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作物学的发展进程
1作物学的起源
2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
3作物学的前景展望
第三节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
1作物产品的营养贡献
2作物生产发展的特点
3粮食需求与粮食危机
4粮食安全的技术途径
第二章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3作物群体的源流库
第四节作物产量的形成
1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
2产量构成因素
3产量形成过程及影响条件
4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第五节作物品质的形成
1作物产品品质
2作物产品品质的影响因素
3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
第五章作物与生态环境
第一节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
1作物的生态因子
2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3作物生长的环境调节
2品种的改良任务
3品种改良的目标
4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5种质资源
第二节作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1遗传及物质基础
2遗传的三大规律
3选择
4数量性状遗传
第三节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特点
1作物的繁殖方式
2作物的品种类型与育种特点
第四节作物育种方法
1引种
2系统育种
3杂交育种
4杂交优势的利用
5其他育种方法
6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第四节轮作与连作
要求学生掌握轮作与连作的概念,熟悉轮作与连作的利弊。
第五节农业生态系统
要求学生熟悉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农学概论课程组
2002年修订
课程简介一览表
TOP
课程名称:农学概论(非农学类专业用)
学时:36
学分:2
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中属于专业基础课。与本课程相衔接的课程有《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及《昆虫学》等课程。本课程主要学习和了解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及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科学种田,降低农业成本,合理利用农业技术,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区发专业用)
第一章绪论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科学的概念、地位和特点,了解作物科学的发展进程,熟悉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
第二章作物的分类、起源与特点
要求学生熟悉作物的分类、起源和传播,了解作物的分布和生产状况。
第三章作物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
第一节品种及种质资源
要求学生掌握品种、种质资源的概念,了解品种改良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第一节作物的分类
第二节作物的产量及构成因素
第六章作物种植制度
第一节作物布局
第二节种植制度
第七章农田土壤管理制度
第一节土壤耕作
第二节农田杂草与防护
第八章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一节电子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二节生物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三节地膜栽培技术
《农学概论》课程组
1998年.10月
《农学概论》教学大纲
2作物智能栽培学的基本特征
3作物智能栽培支持系统
第七章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第一节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
1种植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2作物布局的含义与生产意义
3作物布局的影响因素
4作物布局的原则
5我国的作物布局
第二节复种
1复种的概念与意义
2复种的条件
3复种技术
4我国的主要复种方式
第三节间套作
1间套作的概念与意义
2间套作的效益原理
3间套作技术特点
4间套作的主要类型与方式
第四节轮作与连作
1轮作
2连作
第五节农业生态系统
1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点
2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3生态系统与持续农业
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作物学通论,曹卫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物栽培学总论,董钻,沈秀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播前技术
2播种技术
3播后技术
第三节育苗移栽技术
1育苗移栽的意义
2育苗方式
3苗床管理
4移栽技术
第四节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1地膜覆盖技术的作用
2地膜的种类与性能
3地膜覆盖的效应与增产原理
4地膜覆盖栽培管理
第五节施肥技术
1施肥的意义
2影响肥效的因素及施肥原则
3养分作用规则
4推荐施肥技术与施肥量的确定
5肥料种类和使用方法
第六节良种繁育
要求学生了解品种审定和推广,熟悉种子繁育体系和种子检验。
第四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第一节作物的发育特性与生育期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发育特性,熟悉作物的发育阶段和生育期。
第二节作物器官的建成
要求学生掌握种子萌发及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建成,熟悉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第三节作物的群体特征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群体及源流库的概念,熟悉作物群体结构与指标体系。
第七章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第一节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
要求学生掌握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的概念,熟悉作物布局的原则和影响因素,了解我国的作物布局。
第二节复种
要求学生掌握复种的概念及条件,熟悉复种技术,了解我国主要复种方式。
第三节间套作
要求学生掌握间套作的概念及效益原理,熟悉间套作技术特点,了解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第四节作物产量的形成
要求学生掌握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概念,熟悉产量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条件,了解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第五节作物品质的形成
要求学生熟悉产品品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提高产品品质的途径。
第五章作物与生态环境
第一节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态因子的概念,熟悉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了解作物生长的环境调节。
《农学概论》教学大纲TOP
(农经、机电、土管等专业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农业的概念
第二节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利用
第一节农业自然资源
第二节我国农业分区
第三章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实质和特点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
第四章作物生产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植物的生活因素
第二节土壤
第五章农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
第三节作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要求学生熟悉遗传的概念及其物质基础,掌握遗传的三大规律,了解选择与数量遗传。
第四节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特点
要求学生熟悉作物的繁殖方式,了解作物的品种类型和育种特点。
第五节作物育种方法
要求学生熟悉引种和系统育种的概念和方法,掌握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的利用,了解生物技术与其他方法在育种上的应用。
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王树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作物栽培学(北方本),山东农学院,农业出版社,1993
2作物与O2的关系
3风速对作物的影响
4空气中其他气体与作物的关系
第六节作物与肥料
1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2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
3作物的需肥规律
第七节作物与土壤
1土壤和土壤肥力
2土壤的主要性质及其对作物的影响
3我国主要低产田土壤的改良
第六章作物生产技术
第一节土壤耕作技术
1土壤耕作的作用和意义
2土壤耕作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