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必修下册(统编)】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哈姆莱特》(节选),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理解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
3. 品味精彩的戏剧语言,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4. 发展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理解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
2. 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关系和冲突,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3. 品味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学习鉴赏戏剧文学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哈姆莱特矛盾性格的形成原因及其悲剧命运。
2. 分析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3. 学会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鉴赏戏剧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作品中的重要片段进行深入解读,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介绍。
2. 《哈姆莱特》(节选)剧情简介,主要人物关系和冲突分析。
3. 哈姆莱特矛盾性格的形成原因及其悲剧命运探讨。
4. 作品中的其他重要人物形象分析,如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
5. 品味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学习鉴赏戏剧文学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哈姆莱特》(节选)剧本,理解剧情,把握人物关系和冲突。
3. 分析人物: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分析哈姆莱特等人物的矛盾性格和形象特点。
4.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哈姆莱特悲剧命运的根源。
5. 鉴赏方法:教授学生鉴赏戏剧文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背景知识,阅读剧本。
2. 第二课时:分析哈姆莱特矛盾性格及其悲剧命运,讨论作品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戏剧结构;(2)能够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3)能够领会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戏剧创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哈姆莱特》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3)学会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培养对经典文学的热爱;(2)理解人性、命运、勇气、忠诚等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去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戏剧结构;2. 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3. 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戏剧创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哈姆莱特》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戏剧结构;2. 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3. 领会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戏剧创作手法。
1. 教师准备:熟读《哈姆莱特》,了解剧情,分析人物形象,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2. 学生准备:预习《哈姆莱特》,了解剧情,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欣赏:让学生自主阅读《哈姆莱特》,感受戏剧的魅力;3.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剧情的理解;六、教学内容1. 分析《哈姆莱特》中的经典台词,体会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2.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哈姆莱特》与其他作品的相似之处和差异;3. 深入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背景,领会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哈姆莱特》中的经典台词和人物形象;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剧作地位等。
(2)能够把握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剧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哈姆莱特》。
(2)学会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戏剧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人性的复杂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思考人生意义,提高人生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剧作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剧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3. 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
2. 剧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意义。
3. 剧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剧作的背景知识、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人物形象、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戏剧表演,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4. 讲解与鉴赏:教师讲解剧本中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欣赏戏剧文学。
5. 实践与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1. 剧作分析:《哈姆莱特》剧本的分析,包括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解析。
2. 人物形象:详细分析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的特点和形象。
3. 文学手法:讲解剧本中的象征手法、隐喻意义、对仗修辞等文学技巧。
七、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剧本背景,让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1.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1.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1.1.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2.1 剧情介绍: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1.2.2 人物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
1.2.3 主题探讨: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道德的困境等。
1.2.4 文学鉴赏:分析剧本的语言、结构、戏剧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1.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2.1.3 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性格。
2.2.2 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2.2.3 对剧本进行深度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剧情、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
3.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答等。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剧本原文、图片、视频等。
3.2.2 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增强体验感。
3.2.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拓展。
第四章:教学进程与安排4.1 第一课时4.1.1 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
4.1.2 概述剧情,介绍主要人物关系。
4.1.3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4.2 第二课时4.2.1 分析奥菲莉亚和克劳狄斯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4.2.2 探讨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4.2.3 解读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4.3 第三课时4.3.1 分析经典片段,深入解读剧本。
4.3.2 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和角色扮演。
哈姆莱特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册教案

哈姆莱特人教版语文高二下册教案《哈姆莱特》教案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 (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们举的多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
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
2.主要作品,分为三个时期:(1)早期(1590~1600年):这时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
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先进性。
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前言《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作为一部戏剧,它蕴含了丰富的人性情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剖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哈姆莱特》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历史、文化、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尊重人性的多元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以及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和分析《哈姆莱特》的主题、风格等文学特征;•了解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并掌握该时代语言的基本特征和风格;•学会用批评性的视角分析并撰写文学评论。
能力目标•能运用阅读、分析、评价、创造等方法阅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用英文对《哈姆莱特》进行口头和书面的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和创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欣赏艺术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人性多元性的态度,倡导和平、理解、宽容的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公正、客观、理性、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教学内容第一课:《哈姆莱特》中的人物形象教学目标•了解《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能够分析其中的人物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理解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学重点•理解《哈姆莱特》中的人物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理解《哈姆莫莱特》中的人物形象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讨论;•录音播放。
第二课:《哈姆莱特》的主题和风格分析教学目标•了解《哈姆莱特》的主题、风格等文学特征;•能够分析特定情境下的文字表达的含义和影响因素;•理解文化和历史因素对文字表达的影响。
教学重点•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分析特定情境下的文字表达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理解文化和历史因素对文字表达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分组讨论;•调查研究。
第三课:莎士比亚时代社会历史背景介绍及语言学习教学目标•了解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学习莎士比亚时期的语言特点及其影响。
人教部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下册课时46第二单元6 哈姆雷特(节选) 莎士比亚(第二课时)教案

1.通过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征,提高赏析人物的能力,提高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 探究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12 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用莎翁自己的话说:“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 《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社会,反映现实。
品评人物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思考一:请列出节选部分的人物关系。
国王克劳狄斯----哈姆雷特:是叔侄又是仇人王后乔特鲁德----哈姆雷特: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波洛涅斯----哈姆雷特: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奥菲利娅----哈姆雷特:既深爱着哈姆雷特,又与帮凶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
可见,哈姆雷特的复仇事件被放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思考二:课文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有哪些?哪个是主要冲突?哈姆雷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奥菲利娅与哈姆雷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哈姆雷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冲突哈姆雷特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冲突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哈姆雷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
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也将他俩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
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雷特之间的冲突,及哈姆雷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冲突,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思考三:戏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雷特内心的秘密。
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心爱的人面前,哈姆雷特也只能装疯卖傻。
哈姆雷特为什么装疯?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哈姆雷特装疯:是为了麻痹敌人,是为了弄清真相,是为了等待复仇的时机!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方面, 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雷特的赞美之情。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特点;(3)能够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剧本内容;(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表演和创作,提升口语表达和戏剧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作品中的悲剧情感,理解生命的意义;(2)培养对文学和戏剧艺术的兴趣和爱好;(3)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特点;3. 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 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2. 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3. 戏剧语言的特点和表现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剧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戏剧艺术特点;3. 表演法:鼓励学生进行戏剧表演,体验作品情感和人物性格;4. 创作法:引导学生进行戏剧创作,提升创新能力和戏剧鉴赏水平。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阅读:让学生阅读剧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3.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戏剧艺术特点;4. 表演:鼓励学生进行戏剧表演,体验作品情感和人物性格;5. 创作:引导学生进行戏剧创作,提升创新能力和戏剧鉴赏水平;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内容1. 剧本分析:《哈姆莱特》的剧情结构和人物关系;2. 人物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3. 主题探讨:悲剧的起源、复仇、疯狂、背叛等主题元素。
七、教学步骤1. 剧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剧本的剧情结构和人物关系,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2. 人物分析:组织学生讨论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分析其性格和命运;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剧本中的悲剧起源、复仇、疯狂、背叛等主题元素,理解其深层含义;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场次,如“疯狂一场”、“复仇一场”,深入理解剧本的艺术魅力;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生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台词,分析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2.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
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剧本研读
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走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你怎样理解哈姆莱特的内心追问和矛盾?
这集中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思考,他不仅思考现实,还进行人类生命本体进行哲学探讨。
这是一个敢于死还是敢于生的问题。
人们面对残酷命运,敢于在反抗与斗争中死去是勇敢的,而勇于承担苦痛,在痛苦中实现拯救全局的理想也是勇敢的。
2.“哈哈!你贞洁吗?”
你认为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口气?
因为奥菲利娅受人利用,要试探哈姆莱特,于是把哈姆莱特送给她的东西还给他。
结果,戏演得过头了,使哈姆莱特认为奥菲利娅抛弃了他。
此外,哈姆莱特也有故意伤害情人的想法,使情人对自己绝望,达到装疯而又不被人发现的目的。
所以他才说出如此伤害奥菲利娅的话来。
3.如何理解这一场戏中哈姆莱特关于生命的思索?
这段内心独白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哈姆莱特关于生和死的思考:是默默忍受命运还是挺身反抗苦难?死了,如果什么都消失了,是最好的结局,但是死后是否还会有梦,无从知晓。
第二层是说人们因恐惧死后的不可知,而甘愿忍受现实的种种苦难,也借此揭示了现实的黑暗与不公。
这段内心独白,反映了哈姆莱特想要复仇,而又迟疑、延宕的矛盾
心理。
4.莎士比亚借奥菲利娅之口是如何评价哈姆莱特的?
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荚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荚貌,在疯狂中凋谢!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在奥菲利娅的心目中哈姆莱特是一个高贵而伟大的人。
莎士比亚用了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使他近乎完人。
尽管哈姆莱特目前装疯卖傻,让奥菲莉亚扼腕痛惜,但在她心目中他仍是一个英雄。
这样从侧面表现,突出了哈姆莱特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同时,这段语言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5.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哈姆莱特具有哪些个性?
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在文段中却可以发现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
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6.哈姆莱特在奥菲利娅面前装疯卖傻,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通过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
如“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文主义的代表。
7.内容小结
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主要表现奧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后的冲
突,及哈姆莱特内心关于生存还是毁灭问题的矛盾。
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
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的,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
文章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
二、思考探究
1.结合剧本,思考哈姆莱特的性格为什么这么复杂。
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想要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
通过他的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失望、苦闷、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
2.对于哈姆莱特这一角色,争议最多的是他迟迟不行动起来为父亲报仇的原因。
你认为哈姆莱特行动迟缓的原因是什么?
观点一:科勒律治在《关于莎士比亚和其他戏剧家的讲演和注释》一书里说:“莎士比亚将这一角色放在必须当机立断、马上行动的环境里。
哈姆莱特勇敢,对于死无所谓;但是他由于敏感而动摇,因为多思而拖延,在努力下决心的过程中失掉了(马上)行动的能力。
”也就是说,他的感官与思考器官之间失掉了平衡,想得太多了,从而失掉了采取行动的力量。
观点二:哈姆莱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发现他面临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弑君篡位的问题,不能一刀将他叔父杀死了事。
问题太复杂,太可怕了,他感到他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说哈姆莱特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比别人看得更远,认识更深刻。
他的拖延并非由于想得太多,而是因为他看到了他的任务的复杂性。
整顿乾坤一事使他犹豫起来,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由于缺乏处理这样的大事的胆识与能力,他踌躇了,以致造成了悲剧。
3.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一主要矛盾冲突?
全剧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冲突产生、进行的。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矛盾冲突放在主要矛盾冲突的位置上。
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矛盾冲突,以及哈姆莱特内
心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矛盾冲突产生、展开的。
这些矛盾冲突实际上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
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
从表面来看,矛盾冲突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
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内心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的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
通过哈姆莱特这一人物,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当时黑暗现实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
三、鉴赏评价
1.从本文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有哪些特点?
①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
表现哈姆莱特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在揭示他内心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词汇的丰富和生动。
如哈姆莱特关于生死问题的著名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
②运用人物之间强烈的对比性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
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
如哈姆莱特的激情、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邪恶,哈姆莱特的矛盾、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③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
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四、布置作业
1.继续阅读《哈姆莱特》或《罗密欧与朱丽叶》原著。
2.有条件的同学可排演《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课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