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和防治

合集下载

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痛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痛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流行病学
目前全世界有2亿人患Osteoporosis,
发病率:居全世界常见病的第七位
流行病学
据北京、上海调查结果显示 60岁以上的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占40——50% 而60岁以上的男性骨质疏松患者只有20%
女性骨丢失情况
绝经前: 0。3----0。5% / 年 绝经后:0----5年 6----10年 10----20年 1。5----2。5% / 年 1----2% / 年 1% / 年
强度以及骨的弹性。
骨性镇痛作用
缓解腰背脊柱及全身性骨痛,提高骨质疏松病人 的生活质量,改善病人的疼痛情绪,提高位置站 立觉,减少病人摔跤的危险性 ,降低医疗费用。
机制:对中枢神经受体的直接作用
安全性
鼻喷剂未见过敏者,
不会对消化道、肾产生副作用, 顺应性好。

鼻喷剂

每支 2800 I U 可用14----28次 最合适的剂量是: 200 I U / 日
许 多 文 献 报 导
降钙素(CT)对微小骨折和大的骨折有促进愈合作用, 与用药时间有正比关系,但其骨量不一定增加的很多。 鲑鱼降钙素只降低破骨细胞的活性,不使其凋亡,不影 响成骨细胞和骨细胞的生理功能。同时还增加骨的1型 胶元,改善骨的韧性。
密盖息缓解脊柱骨质疏松 性 骨折疼痛的疗效观察
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症骨 疼已有诸多报道。自1999年至 2001年,对14例因骨质疏松症 致使脊柱骨折引起的疼痛,应 用降钙素治疗,收到了较为满 意的疗效,现向诸位专家作以 汇报。
三、腰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伴间歇性跛行的降钙素治疗 (附31例报告)颈腰痛杂志 1998年第1期第19卷
林华等:为了探讨降钙素治疗腰椎管狭窄伴间歇性跛行 (NICL)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应用鳗鱼降钙素对31例腰椎 管狭窄伴间歇性跛行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 72%患者的步行能力提高,下肢疼痛症状减轻;8周后83% 患者的步行能力明显提高,相伴出现的下肢痛亦有所改 善。结论:认为降钙素不仅能迅速有效地缓解骨质疏松 骨痛,而且可有效地提高腰椎管狭窄伴间歇性跛行患者 的步行能力,改善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降 钙素能增加马尾神经组织的血供。

2023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诊疗指南

2023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诊疗指南

目次引言 (4)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诊疗指南 (5)1范围 (5)2规范性引用文件 (5)3术语和定义 (5)3.1骨质疏松症 (5)3.2骨质疏松性骨折 (5)4流行病学 (5)5诊断 (6)5.1诊断要点 (6)5.2病史、症状和体征 (6)5.3影像学检查 (6)5.4骨密度检查 (7)5.5实验室检查 (7)5.6鉴别诊断 (7)6中医辨证分型 (8)6.1气滞血瘀证 (8)6.2肾虚血瘀证 (8)6.3脾肾阳虚证 (8)6.4脾肾阳虚兼血瘀证 (8)6.5肝肾阴虚证 (8)7中医治疗 (8)7.1治疗原则 (8)7.2中药汤剂 (9)7.3中成药 (10)7.4中医外治法 (11)7.5功能锻炼 (12)7.6练功疗法 (13)8西医治疗 (13)8.1手术治疗 (13)8.2西药治疗 (13)9生活干预及预防再骨折 (14)9.1生活干预 (14)9.2预防再骨折 (14)引言我国是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大的国家,随着近年来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持续上升,所带来的医疗负担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临床医师对其预防和治疗做出的努力仍然不够。

中医药在此病上治疗不仅前景广阔,还易于患者接受。

但中医尚未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形成一套具有特色且完善的治疗方法。

因此通过指南的制定,建立一个完善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的中医临床诊疗标准,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制定该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对医患双方和整个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对医生而言,该诊疗指南将使临床诊疗工作规范化,易于学习推广,促进专科人才的培育;对患者而言,该常见病诊疗方案规范化将会提高疗效,减少医药费支出,减轻痛苦和预防再骨折;在该诊疗指南的制定、宣讲工作中,搭建网络和实体交流平台,促进该病的中医诊疗交流,形成可持续发展局面。

本指南在制定过程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的指南制定流程以及GRADE 系列文章的方法学,考虑中医诊疗的特色以及中国实际情况的特点,本指南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考虑干预措施的利弊权衡、患者的价值观与意愿、需要的临床条件与实践中的差距、地域符合情况、医保成本5个因素。

骨质疏松性骨折PPT

骨质疏松性骨折PPT
流行病学研究
通过对大量人群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者们可以了解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 率、患病率、危险因素和预后情况,从而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疾病负担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人们可以了解骨质疏松性骨折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经济和健 康负担,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策略研究
预防策略
对于难以确诊的病例, 骨活检可以提供更准确
的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疼痛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需要进行鉴别,如关节炎、肌肉 拉伤等。
其他原因引起的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骨折进行鉴别,如外伤、肿瘤等。
03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01
02
03
药物治疗
分类
骨质疏松性骨折可分为椎体骨折 、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等, 其中髋部骨折和椎体骨折较为常 见。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原因为骨质疏 松症,此外还与年龄、性别、遗传、 内分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理机制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组织微观结构发 生改变,骨小梁数量减少、变薄、断 裂,从而导致骨折的发生。
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 双磷酸盐、降钙素等,以 增加骨密度,减少骨折风 险。
物理治疗
包括理疗、按摩、运动疗 法等,以缓解疼痛、改善 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
支具和矫形器
对于某些骨折部位,可以 使用支具或矫形器来减轻 疼痛和稳定骨折部位。
手术治疗
闭合复位
对于某些骨折,可以通过 闭合复位的方法将骨折部 位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
知识普及
向患者和家属普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知识, 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罗先正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随着杜会入口老年化的发展,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严重的后果是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量减少,骨结构退化,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日常生活或轻微创伤就可能导致骨折的发生。

临床上,最常见的骨质疏松骨折部位为脊柱、髋部及桡骨远端。

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如肱骨近端、胫骨近、远端骨折。

脊柱骨折多发生在椎体,无明显外伤史或轻微外伤,如平地跌倒等。

与年青人非骨质疏松性骨折不同。

后者骨折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暴力损伤,有明显外伤史。

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降低生存期的生活质量,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增加经济负担。

如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严重时可出现剧烈腰背疼痛,影响呼吸循环功能的驼背畸形,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由于畸形、疼痛引起的心理障碍,可使患者出现抑郁,甚至萌发自杀意念。

骨折多发生在T。

与L。

之间,以胸腰椎最为常见。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发生,提示全身骨微结构的退变。

骨强度的下降,新的椎体骨折及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将增加25%~50%。

因此,能否减少新的椎体骨折发争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评定标准。

髋部骨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骨折后第一年的病死率为20%,1/3患者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庭护理,不足1/3的患者能恢复剑骨折前的生活质量。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诊断及进展1临床表现①一般表现:可出现疼痛.压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但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也可没有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或表现为原有疼痛加重。

功能障碍也可很轻微,甚至患肢仍可活动。

②特有表现:可出现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但iN床上也有患者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

③骨质疏松症的表现:可出现身高变矮、脊柱侧凸或驼背畸形等。

2常规X线摄片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我国多数医院,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常规X线平片仍然是诊断骨质疏松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识别和管理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识别和管理

700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骨折
600
599
533
560
500
483 436
400
300
269
377 317
200
128
150
179
210
234
281
301
26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00
0 2015
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
一项最新的关于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旨在预测2010年-2050年中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骨折的时间-累积死亡率曲线
80%
脊柱 髋部
肩部
前臂
60%
发生椎体骨折的老年人年死亡率
累积死亡率(%)
40%
28% 72%
20%
0%
1年死亡率
0
1
2
3
4
5
一项瑞士研究,2847例发生低能量性椎时骨间、(年髋)部、肩部和前臂骨折的患者被纳入研究,研究旨在评估患者骨折后的死亡情况
5年死亡率
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现状堪忧
就诊率低
• 发生隐匿, 约半数患者无明显背痛症状11
诊治率过低
• 23% 脆性骨折患者的骨质疏松得到评估和治疗7 • OVCFs 发生后1年内只有 28.8%的患者开始抗骨质疏松治疗7
漏诊率高 • 60 岁以上人群胸片检查时椎体骨折的漏诊比例高达 45%7
OVCFs: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其程度判定的首选方法12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及其程度的诊断标准4
椎体骨折形态类型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及桡骨髋骨远端骨折及围手术期康复与并发症预防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及桡骨髋骨远端骨折及围手术期康复与并发症预防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治疗和康复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再发骨折的风险增加、已成为临床骨科医生必须面对的重要难题,本文整理相关检查、诊断与治疗注意事项,并分别讲述了各种常见脆性骨折诊治。

概述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称脆性骨折) 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中老年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

椎体压缩骨折5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50岁以后椎体骨折的患病率随增龄而渐增,80 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可高达36.6%。

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①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质疏松症。

②骨重建异常、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③再骨折发生的风险高。

④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⑤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⑥多见于老年人群,常有合并症,全身状况差,并发症多,治疗复杂临床表现1、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部分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

骨折后骨折部位出现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骨折特有的表现。

2、身高变矮、驼背骨质疏松老人,椎体主要由松质骨组成,较早出现骨量减少,发生压缩性骨折,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

3、疼痛.骨质疏松性骨折常导致疼痛或疼痛加重。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骨折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1、X线: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X 线片除具有骨折的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

2、CT 平扫 + 三维:常用于判断骨折的程度和粉碎情况,椎体压缩程度、椎体周壁是否完整、椎管内的压迫情况,还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一、概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构造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后,造成骨密度下降、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

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罹患骨折并卧床后,将发生快速骨丧失,又会加重骨质疏松症,形成恶性循环。

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容易松动、脱出甚至断裂,且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致残率、致死率很高,骨折即使愈合后康复也很缓慢。

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已严重威胁了老年人的身心安康、生活质量和寿命。

鉴于上述特点,要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同时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二、临床表现(一) 骨折的一般表现:出现压痛、疼痛或原有疼痛加重。

(二) 骨折的特有表现:出现畸形、骨擦感、反常活动、功能障碍等。

(三) 脊柱变形: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常导致身高变矮或出现驼背畸形。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见,也可见于男性。

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

仅为轻微外伤或没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一) 临床表现:可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二) 影像学检查*线片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线片除骨折的特殊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如骨小梁稀疏、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

一般要求拍摄正、侧位*线片,必要时可加拍特殊位置。

拍片时应包括损伤部位的上下临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括双侧髋关节,脊柱骨折应包括尽可能多的节段,以免漏诊。

要合理应用CT和MRI检查,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对于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02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
折的治疗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手术又分 为微创或开放手术。医生会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 度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权衡手术与保守治疗的利弊,做出合理选 择。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 药物止痛 理疗、中药熏药治疗(缓解腰背部肌肉紧张、痉挛,进而减轻疼痛) 佩戴支具 早期下地行走时佩戴支具可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注意不能长期佩戴, 避免引起腰背肌肉无力。
压时,肢体的运动、感觉,以及关 节的反射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03 感觉功能:医生会用针、棉签等轻
触患者的皮肤,检查有无感觉异常。
02
运动功能:医生会让患者活动四肢 关节,做屈伸、收缩等动作,来检
查患者的肌力和锤 轻轻叩击膝盖、跟腱等部位,来观
察不同部位的反射功能是否正常。
骨密度检查:骨密度检查是医生测量骨骼强度 的一种方法。对于早期诊断骨质疏松,评估再 发骨折风险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常用于测 量骨密度的检查是一种特殊的X线检查,称为 “双能X线吸收法(DXA)”检查。
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检查
其他检查
患者可能还需要做一些其他的检查来辅助诊断病情,比如血液检查、 全身骨扫描(ECT)、超声检查等。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 诊断与治疗
演讲人:小刺猬知识库
目录
01 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 02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检查
03 骨质疏松症的长期治疗
04 小结
01
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
性骨折的检查
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检查
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中医药摘要: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对骨质疏松治疗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主要利用影像学方法诊断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通过分析对比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如双能X 射线测定、定量CT 、定量超声、核素全身骨显像等,综合评价其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优点及局限性,特别是核素全身骨显像定量测定为骨质疏松诊断提供了新参数。

关键词:骨质疏松;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X 线;吸收测定法中图分类号:R58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0-0106-02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和防治刘雄**广东惠州第一人民医院(516002)2012年3月26日收稿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1]。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提出本病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点的骨骼疾病[2]。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骨质疏松症在世界常见病中已跃居第7位[3],而且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发病率不断增加,被喻为老年人的隐形杀手,早期诊断对骨质疏松的治疗及其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量减少,骨结构退化,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4],日常生活或轻微创伤就可能导致骨折的发生。

临床上,最常见的骨质疏松骨折部位为脊柱、髋部及桡骨远端。

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如肱骨近端、胫骨近、远端骨折。

脊柱骨折多发生在椎体,无明显外伤史或轻微外伤,如平地跌倒等。

与年青人非骨质疏松性骨折不同,后者骨折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暴力损伤,有明显外伤史。

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降低生存期的生活质量,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增加经济负担[5]。

如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严重时可出现剧烈腰背疼痛,影响呼吸循环功能的驼背畸形,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临床表现可出现疼痛、压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但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也可没有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或表现为原有疼痛加重。

功能障碍也可很轻微,甚至患肢仍可活动;②特有表现:可出现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但临床上也有患者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③骨质疏松症的表现:可出现身高变矮、脊柱侧凸或驼背畸形等。

2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2.1骨密度(BMD )测定和诊断标准:BMD 测定是近30年来骨质疏松诊断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它可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从而预测骨折的危险性[6],其价值与测血压发现高血压、预测脑卒中同样重要,比测血脂发现高脂血症、预测心肌梗死更有价值。

1987年双能X 线吸收法骨密度仪(DEXA )问世后,已被国际学者们公认为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

其检测部位,由于椎体松质骨含量较多,骨质疏松早期首先显示松质骨骨量的丢失,因此,该部位的测定值能较敏感地反映骨量下降[7]。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70岁时,无论男女在该部位均易出现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和邻近的血管钙化等,从而影响测定结果,造成BMD 值假性升高,故近年来学者们主张股骨颈或全靛部的BMD 是本病诊断的金标准[8]。

WHO 制定的诊断标准基于DEXA 测定,BMD 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人骨峰值不足一个标准差为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为骨量减少或低骨量(osteopenia);降低等于或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osteoporosis);BMD 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者为严重骨质疏松。

DEXA 检测BMD 具有能敏感地发现骨量减少,结果可量化,接受射线甚少等优点。

此法测BMD 应操作规范,重视系统质量控制,才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

2.2周围型DEXA :Stewart 等[9]报道,周围型DEXA 是在DEXA 基础上产生的一项技术,主要用于测量前臂尺挠骨远段的骨密度,兼有DEXA 的准确和SPA 使用方便的优点,可以携带到任何地区进行测量,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2.3周围骨定量CT (peripheral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PQCT )Jamal 等[10]报道,PQCT 是专用于四肢的定量CT 测量法,其体积小,价格低,且辐射剂量低,常用于挠骨远端;有单层扫描机和多层扫描机应用于临床。

Ashe 等[11]研究表明,PQCT 具有高准确度和高精确度,而且有助于区分骨质丢失缓慢与快速骨量丢失。

其实际应用仍处于研究试用阶段。

2.4容积定量CT :该方法是利用叠加或螺旋CT 作薄层扫描,可以精确检查感兴趣区骨的大小和骨密度,同时可以进行惯性矩和有限元的骨力学强度分析,重复性好,精确度高,是惟一可以直接分别测量皮质骨和小梁骨三维空间内骨矿含量的方法。

2.5微CT :用于周围骨结构的三维图像分析,其空间分辨力可以达到10~60μm ,可以用来进行组织计量学的参数分析和骨力学强度分析[12],但是其放射剂量大,费用高,而且对用于人体的参数尚未确定,仍处于研究阶段。

2.6双能定量CT :双能定量CT 采用两种能级的X 射线源,能够较准确反映真实的骨密度值,并可纠正单能定量CT 受松质骨内脂肪影响所产生的误差,双能定量CT 进行同一层面检查时,需进行两次扫描,对患者辐射剂量高,不宜普及[13]。

2.7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骨显像: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探测骨质疏松症病灶的极其灵敏的方法,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是一种理想的骨显像剂,骨骼摄取显像剂的多少与成骨细胞活性有关,对于显像剂的摄取不仅反映骨的形成,同时也反映了骨的转换及骨骼代谢的变化[14]。

通过检测24h 全身骨贮留骨显像剂的多少,发现注射显像剂后24h ,全身软组织内的显像剂已经基本消除,所以检测24h 全身骨贮留骨显像剂法被认为是反映骨代谢的一种灵敏方法[15]。

但是该法需要测定两次才能完成,且相隔时间较长,不易被患者接受。

2.8正电子发射体层定量测量:F-NaF 是重要的骨血流和骨代谢显像剂,其在骨骼中的摄取程度与骨骼的代谢活性有关,已经广泛应用于评价骨血流和骨矿化作用。

目前,已经通过PET 计算局部的标准化摄取值进行定量研究,是诊断和评价骨质疏松具有潜在优势的方法。

李钦宗等[16]利用18F-NaF PET-CT 对切除卵巢实验鼠制作骨质疏松模型,结果显示,实验鼠在股骨颈、桡骨远端、肱骨下段等部位与正常组相关部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而实验鼠的第4腰椎、胫骨下段、颅骨和第7肋骨等部位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腰椎是骨质疏松早发部位,显像剂摄取值应该降低,而实验结果与此不符,可能与18F-NaF 摄取方式有关,[18]F-NaF 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机体,实验鼠脊柱部位血流丰富,故摄取较高,也可能与[18]F-NaF 是否对松质骨的摄取有特异性有关。

3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两类,近年又增加了兼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物。

2002年,WHO 骨质疏松方法学组和骨质疏松研究顾问组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药物治疗的效果进行了荟萃分析和系统综述。

研究结果显示阿仑腾酸钠、利塞麟酸盐、雷诺昔芬、降钙素和活性维生素D 能降低椎体骨折危险性;阿仑麟酸钠、利塞麟酸盐能降低椎体外骨折的危险性;雷诺昔芬对椎体压缩性骨折严重的亚组有效,降钙素亦对一亚组显示骨折危险性有降低;阿仑麟酸钠、利塞麟酸盐能降低靛部骨折的危险性。

另有2002年妇女健康初探试验(WHI )结果表明雌激素降低椎体和靛部骨折的危险性均为34%[17]。

对钙剂和维生素D 的防治效果存在争议,最近WHI 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补充钙及维生素D 对年龄大,服药依从性好(>80%)和平时摄入钙含量较低的老人,有助于髓部骨折风险性的降低[18]。

维生素D 每日以700一800IU 为宜。

如已有骨折史者应同时加服效力强的抗骨质疏松药物。

近年来有关药物研究的进展有不少报道,如用药的长期效果,1062012年5月*四川省三台县人民医院麻醉科(621100)2012年3月24日收稿摘要: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brochial tube ,DLT )是目前实施单肺通气主要的呼吸管理方法。

但DLT 位置不正确将导致低氧血症、肺不张、术后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本文就DLT 定位的一些方法、优劣、操作要点等方面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旨在为胸部外科手术的肺隔离术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方法;操作要点中图分类号:R65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0-0107-03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许伯林*吴天清*杜祯华*开胸手术常常需要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 ,OLV ),对于某些胸部疾病如食管肿瘤、肺癌、气管支气管破裂、支气管胸膜漏、大咯血等手术,可提供有效通气,防止病侧肺的血痰液流入健侧,为术者提供良好的手术暴露区域[1],临床上主要通过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DLT )实现,笔者对目前DLT 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DLT 研究进展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brochial tube ,DLT )插管技术为胸内手术提供了理想的术野,方便了手术操作,同时减轻了术侧肺的损伤,保护了健侧肺,减少了两肺的交叉感染。

DLT 是目前单肺通气的首选方法,由于右上叶支气管开口位置个体差异较大,使用右支双腔管可能造成右肺上叶阻塞,因此临床上目前左侧支双腔管的使用较为广泛。

临床常用方法的定位方法包括: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y ,FOB )、听诊法,气道压力变化法、导管套囊法、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波形法(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PETCO 2)等对DLT 定位。

FOB 其中定位是实施单肺通气最为准确、有效的双腔管定位法[2]。

除FOB 外,其余几种定位方法具有简便易操作的优势,尤其在基层医院仍较为常用。

1.1FOB 定位优势:FOB 最大优势为直观可视,因此定位准确率高,基本上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双肺隔离目的,使以往盲目的DLT 插管变得直观,减少错位率的发生,可控性高,为手术操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3],同时,临床上可以依据患者气道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eripheral Oxygen ,SpO 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 CO 2)的变化,随时了解气道情况,清除气道内异物,如脱落组织、痰块等,解除可能发生的气道梗阻,故目新研制的双麟酸盐,兼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作用新药的临床试验已见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