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生

合集下载

免费语文教案045:尊生

免费语文教案045:尊生

5.4《尊生》共1课时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目标:1、找出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能直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认识庄子不要让生命沦为工具的思想及对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张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1、分析个别句子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并结合分析结果直译句子。

2、结合寓言故事和生活实际分析庄子的“尊生”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较早的时候,我们见到路边的一分钱,没有人去捡;再者,路边掉的一毛钱,没有人去捡;再者,路边的五毛钱,甚至一块钱,我们还要考虑一下是否去捡。

这是为什么?也许是因为人有钱了,这些钱没有用了。

但它到底有没有用,我们可以理智地得到肯定的答案。

非生命之物如此,那么有生命之人或物呢,还能不能简单拿有用和无用去衡量它的价值呢?今天,我们请庄子来为我们作答。

二、明确课堂目标(教师和学生集体学习)三、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全文。

1、明确自学目标:(1)、清理字音障碍。

(2)、了解故事基本内容。

2、教师检查自学成果:(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栎.树(lì)絜.(xié)棺椁.(guǒ)液樠.(mán )柱蠹.(dù)见.梦(xiàn)果蓏.(luǒ)掊.击(pǒu )(2)、提问:本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提示:人物——匠石栎树事件——匠石认为长寿的栎树是无用的,栎树托梦向匠石证明自己是有用的。

结果——无用乃为大用四、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行翻译全文1、明确目标:(1)、逐句梳理其大意。

(2)、找出重点文言语法现象,并作思考分析。

2、教师检查自学成果:找出下面句子中的文言现象,作以解释并对句子进行翻译。

(1)、匠石之齐——之,动词,到,往。

翻译:匠石到齐国去。

(2)、其大蔽数千牛——大,形容词作名词。

翻译:这棵树大的树冠可以遮蔽数千头牛。

(3)、其高临山——高,形容词作名词。

高中语文精品:《尊生》精品PPT课件

高中语文精品:《尊生》精品PPT课件

(lì) (xié)
(chén)
(guǒ) (mán)
(dù)
(wū) (同“楂”) (luǒ)
(xiàn) (yè)
(pǒu)
问题探究:
1、匠石与栎社树议论的出发点各是什么?匠石和栎树价值取舍的标 准是什么?
匠石关注的是树能不能成为有用之材,栎社树 关注的是能不能存活下来才是有用,出发点不同。 匠石的价值观:树木只是可以被人利用的工具,只 具有世俗的功用;栎树的价值观:追求无用,终其 天年,反对被被当做工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 隶。 ---歌德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晋·陶渊明)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三国·曹植) 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唐·李白 )
2、栎社树的话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有意义吗?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应当用“有利”和“无利”来衡量,而应 当平等相待,尊重对方的生命与尊严 。
总结:
人与人之间应当是平等的,不应该互相利用, 更不应该单方面地占有对方,要互相尊重,尊重对 方的生命和尊严。我们既不能使自己的生命沦落为 某种工具,又不能拿别人的生命来充当自己的工具, 我们要维护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③且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 连词,况且、而且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副词,暂且、姑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连词,尚且、还
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副词,将近、几乎 ④几 或凭几.学书 名词,桌子
问君能有几.多愁 数词,多少
疑问:现在每个人都想把自己变成有用的 人,这和庄子追求无用的思想是否矛盾?

21-22版:四、尊生(步步高)

21-22版:四、尊生(步步高)

四、尊生释文题“尊生”一词出自《庄子·让王》,就是要尊重生命。

庄子在叙述了大王亶父为了保全邠地百姓的性命而主动拄着拐杖离开邠地,最终赢得民心的故事后,大发感慨:“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

”表达了自己对尊重生命的人的由衷敬仰与赞美之情。

在常人眼中,“天下”是最尊贵的东西,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的眼中,生命的价值才是无与伦比的。

世间万物中,人的生命无疑是最宝贵的。

我们是否珍惜生命呢?假如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么是否会同样珍惜他人的生命呢?从一般意义上说,“尊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珍重自己的生命,二是要珍重他人的生命。

这两篇故事,强调了要以生命为本,反对让世俗名利牵累和祸害生命。

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又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张扬了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庄子的“尊生”思想在一个把拥有天下视为最高价值、最高追求的时代里,无疑是对世俗观念的反叛。

明主旨本课所录两则选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庄子的“尊生”思想。

第1则阐释了“尊生”的一般意义,即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庄子及其后学拿天下和生命相比,以一种极端的形式来彰显生命的价值,主要是反对世人以养伤身,以利累形。

第2则阐释了“尊生”更深刻的意义,即尊生意味着不能使生命沦落为工具。

人既不能将自己变成某种工具,也不能将他人工具化,期望他人能满足自己的要求。

庄子的这种思想,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沉痛感悟,也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对人的极大关怀。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大王亶父居邠.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②见利轻亡.其身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女.将恶乎比予哉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实熟则剥.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小枝泄. 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豳 地名 ②忘 忘记 ③方 将近、大约 ④汝 你 ⑤楂 山楂 ⑥扑 击打 ⑦抴 拖,用力拉(2)一词多义①适⎩⎪⎨⎪⎧我适.有幽忧之病: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削足适.履:②作⎩⎪⎨⎪⎧日出而作.: 一鼓作.气: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③去⎩⎪⎨⎪⎧于是去.而入深山: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伪存真:④事⎩⎪⎨⎪⎧ 事.之以皮帛而不受:工欲善其事.:有事.则兵强: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无所事.事:⑤惑⎩⎪⎨⎪⎧ 岂不惑.哉: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⑥执⎩⎪⎨⎪⎧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 执.其手而与之谋: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能执.大义,以身救民:答案 ①碰巧/到……去/适合、适应 ②劳动/振作/开始 ③离开/距离/除去、去掉④供奉,敬赠/事情/战事/职务,工作/做 ⑤糊涂/疑难问题 ⑥拿/握着/掌握,控制/坚持(3)古今异义①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2021年整理〗《尊生》原文及译文

〖2021年整理〗《尊生》原文及译文

《尊生》原文及译文【题解】“让王”,意思是禅让王位。

篇文的主旨在于阐述重生,提倡不因外物妨碍生命的思想。

利禄不可取,王位可以让,全在于看重生命,保全生命。

“轻物重生”的观点历来多有指斥,认为与庄子思想不合,但其间亦有相通之处;且先秦诸子思想也常互相渗透与影响,尽可看作庄子后学所撰。

全文写了十六七个小故事,大体可以划分为十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终身不反也”,写许由、子州支父、善卷和石户之农不愿接受禅让的故事,明确阐述了重视生命的思想,天下固然“至重”,但却不能以此害生。

本部分在阐明题旨上处于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至“此固越人之所欲得为君也”,写周文王的祖父大王亶父迁邠和王子搜不愿为君的故事,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重视生命的思想。

第三部分至“岂特随侯之重哉”,通过华子与昭僖侯的对话和鲁君礼聘颜阖而颜阖不愿接受的故事,进一步指出要分清事物的轻与重,生命是重要的,利禄、土地等身外之物是不值得看重的,用宝贵的生命去追逐无用的外物,就好像用随侯之珠弹打高飞的麻雀。

第四部分至“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写列子贫穷却不愿接受官府的赠予。

第五部分至“遂不受也”,写屠羊说有功也不受禄,表达了轻视利禄、追求高义的思想。

第六部分至“是丘之得也”,写原宪、曾子、颜回身处卑微、生活贫困,却不愿为官,不愿追求利禄,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七部分至“可谓有其意矣”,通过魏牟和瞻子的对话,提出“重生”、轻利的观点。

第八部分至“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写孔子身处厄境也随遇而安,说明得道之人方能“穷亦乐”、“通亦乐”。

第九部分至“乃负石而自沈于庐水”,写北人无择、卞随和瞀光诸隐士鄙薄禄位不愿为君的故事,内容跟第一部分相似。

余下为第十部分,写伯夷、叔齐对周王朝夺取天下的评价,斥之为“推乱以易暴”,宁可饿死于首阳山,也不愿“并乎周”而玷污自身。

【原文】尧以天下让许由1,许由不受。

又让于子州支父2,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

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3,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人教版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散文》5.4 尊生

人教版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散文》5.4 尊生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3.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译文:那些能尊重生命的人,即使地位高财物多也不因为用来养 生的物品伤害身体,即使财物少地位低也不因为追逐利益而拖累、 祸害身体。 赏析:注重“名”誉,权衡“利”弊,懂得规矩道德,是一种美好的品 行。“傲气不能有,傲骨不能无”,面对名利,人不能有太多的贪欲。 淡泊名利、精神富裕、尊重生命的人往往是活得最有价值的人。 名利富贵,乃至江山社稷,与生命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这表现了庄 子超脱世俗的精神,表达了他对生命、对人生的理解,即出世无为、 保全自身。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5
5.特殊句式 (1)夫天下至重也/故天下大器也(判断句) (2)而不以害其生/而不以易生(省略句) (3)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判断句) (4)逍遥于天地之间/遂成国于岐山之下(状语后置) (5)事之以犬马而不受(状语后置) (6)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判断句) (7)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定语后置) (8)是不材之木也(判断句) (9)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被动句)
四、尊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5
1.通假字 (1)大王亶父居邠 邠,同“豳” (2)见利轻亡其身 亡,通“忘”,忘记 (3)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旁,通“方”,将近、大约 (4)女将恶乎比予哉 女,通“汝” (5)实熟则剥 剥,通“扑”,击打 (6)小枝泄 泄,通“抴”,拖,用力拉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
2
3
4
5
2.古今异义 (1)秋收敛 ,身足以休食 .. 古义:收获敛藏。今义:①(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②减轻放 纵的程度(指言行)。 (2)匠伯不顾 ..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尊生》学案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尊生》学案

《尊生》学案教学参考0728 0849《尊生》学案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情感目标:1、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2、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课时安排:一课时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板书课题,解说:尊,意动用法,尊生即以生命为尊的意思。

珍重自己生命,珍重他人生命。

庄子将生命抬高到一个怎样的高度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用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庄子用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判断事物,而只有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懂得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

二;整体把握1、请自由阅读课文13段。

思考:许由、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为什么被让天下而不受?摘录关键语句,比较四人反映的异同。

从中你认识到了什么?2、阅读第4段。

思考:庄子用亶父岐山成国的故事想说明什么?尊生在这个故事中具体体现在哪里?你是怎样看待亶父杖策而去之的行为?3、阅读第二篇复述栎社树的外形特点和匠伯不顾的原因。

4、思考栎社树的话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有意义吗?5、庄子重生命,孔孟更生仁义,如何理解他们的这种不同观点?6、总结全文,庄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尊生?三、知识疏理1、解释加线词语的解释,注意思考文言文中它们的特殊用法,口头翻译这些句子。

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夫天下至重也故天下大器也冬日衣皮毛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杖策而去之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见利轻亡其身至于曲辕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匠伯不顾是不材之木也女将恶乎比予哉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小枝泄且得有此大也邪2、判断下面的句式并准确翻译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遂成国于岐山之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自掊击于世俗者也是不材之木也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而几死之散人逍遥于天地之间• (0728 083912)• (0728 082604)• (0728 081851)• (0728 081206)• (0728 075437)• (0728 074936)• (0728 074723)• (0728 074603)• (0728 074426)• (0728 074255)。

庄子《尊生》上课

庄子《尊生》上课
【译文 】 匠石前往齐国,走到曲辕,看见一 棵被当作土神祭祀的栎树。这棵树大到可以遮 蔽几千头牛,用绳子量有百围粗(一围往往指 两臂合拱的长度);它高高地俯视着群山、七 八十尺之后才有树枝,它的枝子可以做成独木 舟的将近十几个。人们竞相观赏它,人多的就 像市场一样,然而匠石根本都不转头看一眼, 始终赶路,而不停止。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见梦”就是托梦给人。栎社树托
梦说:“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 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女 ”通“汝”。“恶乎比予”就是拿什么和我相比。“文木”即可用 之木,跟“散木”相对。“柤”同“楂”,即山楂。“果蓏(luǒ )”是瓜果的总称;细分的话,在树者称果,在地者即瓜类植物的 果实称蓏。“剥(pū)”通“扑”,击打。“辱”,挫,挫伤。“ 泄”通“抴”(yè),又作“拽”,拖,用力拉。“自掊击于世俗 ”意思是自己使自己被世俗打击。这段话大意是说,你匠石说我无 用,是把我跟有用的树木相比。但是有用的树有什么好的呢?就看 看那些果树吧,因为能生果子,因为有用,备受人们的打击:被“ 剥”,被“辱”,被“折”,被“拖”。于是它们不能享尽天然的 年寿,中途夭折了。它们因为能够被世人所用而遭受击打,所以它 们是自讨苦吃,是自己使得自己被世人击打的。而且不仅树是这样 的,世间万物都是这个道理。
八旬的老者。据他本人透露,他提高生命质量的方法很简
单,比如保持规律的生活,比如不沾烟酒,在饮食上,李
嘉诚最喜欢白米饭和素淡的青菜,很少吃肉的他,就算吃
鱼,也吃香港卖得最便宜的小鱼仔。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
的“虽贵富不以养伤身”。
25
【原文2.1】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 。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 其高临山,十 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 ,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尊生教案讲课稿

尊生教案讲课稿

尊生教案《〈庄子〉选读》之《尊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尊生》是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庄子〉选读》中的一篇,旨在阐明庄子尊重珍惜生命的一种思想。

文章共前后两段选文,选文1通过尧舜让天下和大王亶父迁都的寓言故事,表达出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思想;而后一则选文通过匠人和栎树的故事不仅体现出庄子散文奇异瑰丽的特点,而且表现了一种不把生命沦落为工具的思想,这是对第一则选文的补充和深化,生命只有摆脱了工具性,才能更好的珍爱和延续,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维护。

可以说本篇文章既有庄子散文瑰丽飘逸的艺术性,更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思想性。

四、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分析,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紧扣“积累、理解、思辨”这个思维过程,分三步完成教学内容:1﹒积累文言知识2﹒理解尊生主旨3﹒思辨儒道互补其中第二个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三个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文言文的学习,首先必须强调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文本,才能突破语言障碍,进入文本深处,因此诵读法是整个课堂贯穿的主线;选修的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独立自主探究问题的地位,激发他们解读文本的兴趣,提高解读文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认真展开相互间的讨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明确,让课堂的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高效教学。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导语设计:之前我们通过对孔孟选读的学习,深切体会到在先秦这样一个礼崩乐坏,风云变幻的时代,孔孟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完美人格的重塑,都体现出儒家对百姓苍生亲切的呵护,对世道人情柔软的抚摸,这种悲天悯人的人性关怀和生命关照,是一种温暖,更是一种感动。

而与儒家相对,更注重追求清净无为,逍遥于世的道家,对于生命又有着怎样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不妨从庄子《尊生》这篇文章中略窥一二。

文本研读文本研读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尊生》前后两则选文,采用不同的研读方法,但必须把诵读文段贯穿始终,突出文言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尊生自主构建积累梳理一、字音字形絜之百围(xié) 衣皮毛(yì) 棺椁(ɡuǒ) 恶乎(wū) 掊击(pǒu) 实熟则剥(pū)二、通假举要实熟则剥(通“扑”,理解为击打)小枝泄(通“抴”,理解为拖,用力拉)见利轻亡其身(通“忘”,理解为忘记)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通“方”,理解为将近,大约)女将恶乎比予哉(通“汝”,理解为你)三、古今异义匠伯不顾古义:不看今义:不照顾,不考虑秋收敛古义:收获敛藏今义:减弱或消失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故天下大器也古义:最珍贵的器物今义:能担当重任的人物冬日衣皮毛古义:用毛兽皮做的衣服今义:带毛的兽皮的总称;比喻事物的浅层或表面至于曲辕古义:到达今义:表另提一事的连词四、词类活用冬日衣皮毛名词作动词,穿事之以珠玉而不受名词作动词,侍奉是不材之木也名词作动词,成材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名词作动词,追逐利益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使动用法,使……被杀因杖策而去之意动用法,以……为杖五、文言句式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判断句逍遥于天地之间状语后置句吾何以天下为哉宾语前置句子之不知余也宾语前置句自掊击于世俗者也被动句文本解读点石成金一、互动探究1.分析栎社树寓言的寓意。

这则寓言通过写木匠石认为栎树无所可用,而栎树把“无所可用”当做“大用”,不懈追求,鲜明地表现了两种人生观和价值观。

它突出表达的是“涉乱世以自全”的人生处世哲学,即虚己顺物,以无用为用。

同时,反对把他人工具化,具有不要把生命沦为工具的思想。

实际上蕴含着“有才之患”和“无用之用”的鲜明对照。

名师点金:原来栎社树自己也知道自己没用,所以能够享尽天年;原来栎社树之没用乃是它长期追求的结果,险些死掉,最终才得到;原来栎社树是把这无所可用视为真正的有用而且是大用。

“2.这两则选文各是从什么方面来阐明“尊生”主旨的?你认为其中包含的最有价值的思想是什么?选文1的主旨是说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不能让任何东西损害和拖累生命,要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第2则文选的主旨是说既不能使自己的生命沦落为某种工具,又不能拿别人的生命来充当自己的工具。

这种思想大大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对人的大关怀,是庄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名师点金:匠石关注的是树能不能成为有用之材,栎社树关注的是能不能存活下来,出发点不同,自然对待对方的态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了。

二、自主探究怎样看待庄子的“尊生”思想?庄子重视生命,他认为天下固然“至重”,但却不能以此害生。

庄子说:“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此句表现庄子“贵生”的一种哲学思想,强调生命重于一切。

那些名利富贵,乃至天下,与生命相比,都是微不足道,表现了庄子追求超脱世俗的精神自由。

庄子列举了周朝先王亶父尊视生命的事迹。

亶父,周文王的祖父,居于豳地,在位期间为周围戎狄所侵扰,为了不使为争夺所用来养生的土地而伤害人的性命,亶父离开邠地,百姓成群结队地跟着他,来到岐山的脚下,定立新都。

由此看来,亶父不仅珍视自己的生命,更珍视百姓的生命。

在用强权争霸的时代,统治者能珍视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珍视百姓的生命的做法是很可贵的。

三、文本解读《庄子》的很多观念,都是对世俗观念的反叛。

在一个把拥有天下视为最高价值、最高追求的时代里,《庄子》却说,价值更高因此也更应该珍视的其实是生命。

按照《庄子》的意思,只有那些不把天下当回事的人,才可以拥有天下。

──因为一个人若把天下看得最重,就不会珍视百姓乃至他自己的生命了。

《庄子》讲的这两层意思,似乎有一些矛盾。

照它的内部逻辑,许由、子州支父应该是接受了天下才对,可是现在他们都没有接受。

──恰恰是没有接受,才有力地凸显了他们对生命的看重。

《庄子》正是要在生命舜把天下让给善卷的寓言,跟前面的两则寓言相似。

不过善卷说出了一些新的意思,即自己有一个自己劳动、自给自足、逍遥自得的生活就行了,天下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价值。

概括起来说,选文的主旨,就是在世人最看重的天下面前,确立生命的最高价值。

体现了尊生哲学更为深刻的内涵。

这就是不要使自己沦落为某种工具,也不要以别人为工具。

这种思想大大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对人的大关怀。

点金测评创新训练课内巩固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葛纟希(xī)亶.(dǎn)父居邠(bīn)B.栎(lè)树絜.(xié)之液樠.(mán)C.虫蠹.(dù) 柤.(zhā)梨橘柚.(yòu)D.掊.(pōu)击果蓏.(luǒ) 散.(sǎn)木【答案】C(A纟希:chī,B栎:lì,D掊:pǒu)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B.女将恶乎比予哉C.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寿D .实熟则剥,剥则辱E .大枝折,小枝泄【答案】 C(A 旁—方,B 女—汝,D 剥—扑,E 泄——抴)3.下列成语都出自《庄子》的一组是( )①越俎代庖 ②大相径庭 ③望洋兴叹 ④缘木求鱼⑤贻笑大方 ⑥小国寡民 ⑦井底之蛙 ⑧邯郸学步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A .①②③④⑤B .④⑤⑥⑦⑧C .①②③⑤⑥D .②③⑤⑧⑨【答案】 D(④出自《孟子》,⑥出自《老子》)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我适.有幽忧之病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B.⎩⎪⎨⎪⎧ 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以羊易.之 C.⎩⎪⎨⎪⎧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D.⎩⎪⎨⎪⎧ 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答案】 B(易:交换)5.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 .尧以.天下让许由 B .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 C .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 D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答案】 AB(AB :拿,C :连词,来,D :因为)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 B .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 C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D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E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F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如之何其可及.也! 【答案】 BF(BF :比得上。

A 追上,C 趁着,D 和,E 等到)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故能若.是之寿 A .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

B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C .肌肤若.冰霜,绰约若处子。

D .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 【答案】 C(例句与C 都当“像”讲,AD 当“你”讲,B 当“比得上”讲)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因杖.策而去之。

B .是不材.之木也。

C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D.奈何哉其相物.也?【答案】BD(BD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A意动用法,C使动用法)课后提高综合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

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

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

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

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因杖策而去之。

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

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9.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也忍:忍心B.因.杖策而去之因:凭着C.民相连而从.之从:跟随D.皆重失.之失:违背【答案】B(因:于是。

)10.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狄人攻之.B.事之.以珠玉而不受C.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D.民相连而从之.【答案】C(C项的“之”是助词,其他是代词。

)11.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事之以皮帛而不受B.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C.遂成国于岐山之下D.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答案】B(B项是判断句,其他是状语后置句。

)12.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亶父视百姓的生命高于一切,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大尊重,因此他也赢得了百姓的尊重。

B.这则故事实则告诉人们,生命是最可贵的,天下固然“至重”,但也不能以此害生。

C.选文从更深层上体现了道家出世无为的哲学思想,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思想,我们要坚决摒弃。

D.选文恰当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使内容更明确,说理也更具说服力。

【答案】C(“坚决摒弃”不当,应为“辩证扬弃”。

)二、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杨复光,闽人也,本乔氏。

有武力,少养于内常侍杨玄价家,颇以节谊自奋,玄价奇之。

复光有谋略,累监诸镇军。

乾符初,佐平卢节度使曾元裕击贼王仙芝,败之。

招讨使宋威击仙芝于江西,复光在军,请判官吴彦宏约贼降,仙芝遣将尚君长自缚如约。

威疾其功,密请僖宗诛之,故仙芝怨,复引兵叛。

后天子寤.威阶祸,罢之,以兵与复光,乃进禽徐唐莒。

王铎为招讨,复光仍监军。

其后忠武周岌受贼命,尝夜宴,召复光。

左右曰:“彼既附贼,必不利公,不如毋行。

”复光固往。

酒所语时事,复光泣曰:“丈夫所感,独恩与义耳,彼不顾恩义、规利害,何丈夫哉!公奋匹夫封侯,乃捐.十八叶①天子,北面臣贼,何恩义利害昧昧耶!”岌流涕曰:“吾力不足,阳合而阴离之,故召公计。

”因持杯盟曰:“有如酒!”即遣子守亮斩贼使于传舍。

秦宗权据蔡州叛,岌、复光以忠武兵三千入见之。

宗权即遣部将王淑持兵万人从。

复光定荆、襄,师次邓,淑逗遛,复光斩之,并其军为八,以鹿宴弘、晋晖、张造等为之将,进攻南阳。

贼将朱温、何勤逆战,大败,遂收邓州,追北蓝桥。

会母丧,班师。

俄起为天下兵马都监,总诸军,与东面招讨使王重荣并力定关中。

朱温守同州,复光遣使镌谕,温以所部降。

方贼之强,重荣忧不知所出,谓复光曰:“臣贼邪,且负国;拒战邪,则兵寡,奈何?”复光曰:“李克用与我世共患难,其为人,奋不顾身,比数召未即至者,由太原道不通耳,非忍祸者。

若谕上意,彼宜必来。

”重荣曰:“善。

”白王铎以诏使至太原,克用兵乃出。

京师平,以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同华制置使,封弘农郡公,赐号“资忠辉武匡.国平难功臣”。

卒河中,赠观军容使,谥曰忠肃。

复光御下有恩,军中闻其死,皆恸哭,而麾下多立功者。

诸子为将帅数十人,守宗亦为忠武节度使。

(选自《新唐书·杨复光传》,有删改) [注] ①叶:世,代。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天子寤.威阶祸,罢之寤:觉悟,明晓B.乃捐.十八叶天子,北面臣贼捐:献出C.比.数召未即至者比:近来D.赐号“资忠辉武匡.国平难功臣” 匡:辅助【答案】B(捐:抛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