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锄禾、悯农)

合集下载

《悯农》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悯农》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悯农》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①《悯农》的是唐代诗人李绅。

这诗分其一和其二,共两首诗。

其一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二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两首诗都写得通俗易懂,直白平述,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社会当权者的痛恨之情。

②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李绅,字公垂。

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

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

雅有所谓,不虚为文。

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

」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

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

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③“悯农”的是李绅,是唐代诗人。

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如果你在春天播下一粒种子,你就能在秋天收获许多谷物。

世界上没有未开垦的田地,但仍有农民饿死。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

《悯农》的是唐代诗人李白 2第二日张又新醒来,发现身边多躺着一个人,仔细一看,竟是昨夜渴望不可及的佳人你不是念念不忘“当时求梦不曾眠吗那么,满足你的一切心愿悯农的是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锄禾唐朝诗人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唐诗读来朗朗上口,是妇孺皆知的佳句。

然而,此诗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呢?一说此诗的,是唐朝诗人李绅。

悯农古诗文教学PPT课件

悯农古诗文教学PPT课件
24.悯 农
李绅 汉族,唐朝诗人。
悯 农(一)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pán c ān mǐn lì jiē
盘中餐 悯农 粒粒 皆辛苦
悯 农(二)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wǔ xīn kǔ
当午 辛苦
xián


无闲田 īn

qiū
xián

悯 农(一)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火辣辣的太阳 当头照
一轮红日当头照,一位老农夫拿着锄 头弯着腰在地里锄草,头上的汗珠一滴一 滴地往下流,真辛苦啊!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意思是: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 农民在地里给禾苗松土、锄草,汗水一 滴一滴地掉进泥土里。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zhòng (种地) zhǒng (种子)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粟:种子。
收:收获。
万颗子:很多粮食。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闲田:荒废闲置不种的土地。 犹:还,仍然。
全国都获得了丰收,
为什么种地的人还是 饿了呢?
诗人用“春种”到“秋收”,用“一 粒粟”到“万颗子”的变化,讲出了 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
悯 农 (二)
春 种 / 一粒/粟, 秋 收 / 万 颗/子。 四海 / 无 /闲 田, 农夫 / 犹/ 饿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意思是:有谁知道, 这碗里的饭,每一粒粮 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 出来的。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读一读
大米饭哪里来 喷pèn香的米饭哪里来? 白白的大米煮出来。 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 道理?

悯农两首古诗

悯农两首古诗

悯农两首古诗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两首古诗。

全诗内容如下: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语近意深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1/ 1。

【经典诗句】悯农古诗

【经典诗句】悯农古诗

【经典诗句】悯农古诗
[导语]《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唐代诗人。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唐代诗人。

译文: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
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
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
写出劳动的艰辛。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
和命运。

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关于乡村人们劳动繁忙的古诗

关于乡村人们劳动繁忙的古诗

关于乡村人们劳动繁忙的古诗 1、《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太少逍遥月,五月人倍忙碌。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甲壳类,童稚偕同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肢蒸暑土气,腰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欤散妇人,抱子在其倚。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到其泯言,闻者为哀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俭约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读此私自愧,尽日无法忘记。

3、《归园田居》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拎月荷锄归属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粘严重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可供耕织,也倚桑阴学种瓜。

5、《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太少,才了蚕桑又挂田。

6、《畲田调二首》宋·王禹偁之一大家齐力斸孱颜,耳听到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之二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净光人间皆似我,也应当四海太少荒田。

1、《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至,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伴饷田回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竭无人知晓热,但惜夏日短。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高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滚此果腹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存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归属于园田位居》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叶唇柱。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穴草木短,夕茜粘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来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古诗两首:《锄禾》与《悯农》讲义

古诗两首:《锄禾》与《悯农》讲义
和人文关怀。
引导读者继续学习和欣赏古诗
古诗学习建议
建议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学习古诗,可以通过阅读古诗注 解、鉴赏辞典等途径,了解古诗的背景、意象和内涵。
古诗欣赏方法
鼓励读者在欣赏古诗时,注重感受诗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 韵律美,通过吟诵、朗诵等方式,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味和魅 力。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诗词艺术。
05
结束语
总结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这两首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 贵遗产,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 古代农村的生活、劳动场景以及
农民的情感。
艺术教育价值
古诗的高度艺术性和凝练性,使 其成为语文教育和文学艺术教育 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人文关怀价值
古诗中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刻 同情和尊重,以及对社会现象的 关切,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有助于培养现代人的社会责任感
自然敬畏
诗中对天气的关注,如“日当午”的炎热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期 盼,表现出古代农民对自然的敬畏,提醒人们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
对勤劳节俭传统美德的弘扬
勤劳致富
诗中描绘的农民勤劳耕作的形象,传达了勤劳致富的观念,鼓励人们通过辛勤劳 动创造财富和美好生活。
节俭持家
古诗强调节俭的重要性,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节俭精神,提醒人们 珍惜劳动成果,勤俭持家,反对奢侈浪费。
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农民的辛勤。
02
深邃的社会意义
诗歌不仅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更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
富差距。诗中的农民辛勤劳作,却仍然难以温饱,从而唤起读者对社会
现实的深刻反思。
03
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两首(锄禾、悯农)》课文及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两首(锄禾、悯农)》课文及教案

【导语】本课两⾸古诗都是唐代诗⼈李绅所作。

每⾸时都是五⾔绝句。

诗句反映了劳动⼈民的⾟勤劳作,告诉⼈们应该懂得粮⾷的来之不易,教育学⽣要爱惜粮⾷。

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课⽂】 锄⽲ (唐)李绅 锄⽲⽇当午,汗滴⽲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李绅《悯农》⼆ 春种⼀粒粟, 秋收万颗⼦。

四海⽆闲⽥, 农夫犹饿死。

【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

2、学会本课9个⽣字,认识2个多⾳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字。

3、指导学⽣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2003年5⽉21⽇第⼗四周星期四第⼀节 第⼀课时 ⼀、课前说说 ⼩朋友,我们吃的⽩花花的⼤⽶是从哪⼉来的? ⼆、学习古诗《锄⽲》 1、出⽰古诗图⽂:看图读诗,读准字⾳.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表⽰动作。

⽲:⽲苗。

“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

“汗滴⽲下⼟”汗⽔滴到⽲苗下的泥⼟⾥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结:古诗1、2两⾏写了农民顶着烈⽇在内⽥间⾟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1)⾃⼰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说。

(3)指导朗读。

(4)⼩结:这两⾏告诉我们粮⾷来得不容易,这是诗⼈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师⼀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锄⽲》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独体字,与“⽊”⽐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字格正中。

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最新)

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最新)

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悯农二首·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译文及注释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赏析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锄禾》一诗,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农民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首句‘锄禾日当午’,描绘了农民在中午时分,阳光最为炽烈的时候,依然坚持在田间锄草松土。次句‘汗滴禾下土’,则进一步细腻地刻画了农民劳作时的艰辛,汗水滴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笔锋一转,从农民的劳作联想到我们餐桌上的每一粒粮食,都是他们辛勤汗水的结晶。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揭示了粮食的珍贵和来之不易,告诫我们要珍惜每一粒粮食,感恩农民的辛勤付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