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其二原文及赏析
古诗 悯农其二 解读

悯农其二(诗词解析)原文:《悯农》其二李绅〔唐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悯:同情、怜悯。
当午:正午,中午时分。
皆:都是。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诗人简介:李坤: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无锡(今属江苏)人。
元和元年(806)进士。
穆宗时为左拾遗,徙江西观察使。
武宗时拜相,出为淮南节度使。
早岁以歌行自负,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白居易和而广之,惜已失传。
《全唐诗》存《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赏析: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古诗《悯农(其二)》翻译及读后感

古诗《悯农(其二)》唐·李绅翻译及读后感
《悯农(其二)》是唐代诗人李坤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翻译和读后感。
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译:
春天播下一粒粟,秋季收获万颗子。
四海没有空闲的田地,农夫仍旧饿死。
锄禾的日子到了中午,汗珠滴在禾下的土地。
谁能明白,在饭盘中的每一粒粒食物都是辛勤劳动的成果。
读后感:
这是唐代文学家李绅的《悯农(其二)》一诗,通过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的艰辛境遇。
诗中以春耕秋收为线索,通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展现了农业的劳作过程。
然而,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美好的丰收景象上,而是转向表达对农民困苦境地的关切:“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这表达了农民在土地不足、劳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面临生存的压力。
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一描写农民辛勤劳动的场景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农民的辛苦。
最后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通过对食物的品味来表达对农民辛劳的敬意,以及对食物背后劳动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的艰辛与辛劳,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对劳动的尊重。
通过这首诗,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与努力,也更加珍惜食物背后那一粒粒辛勤劳动的成果。
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探讨,请随时告诉我!。
2023年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3年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年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悯农二首·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译文及注释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赏析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2023年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2悯农二首·其一唐朝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悯农二首唐朝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悯农二首》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悯农二首》赏析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
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
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
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
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
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译文、赏析

李绅《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译文、赏析悯农(二)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简介]李绅,字公垂,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祖籍安徽亳州,中书令敬玄曾孙。
父辈定居无锡梅里,幼年丧父,少时就读于惠山。
宪宗元和初进士,擢翰林学士,补国子助教。
因触怒权贵下,狱。
武宗即位,徙淮南。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召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进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郡公。
居位四年,辞位。
以检校右仆射平章事,复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逝世,赠太尉,谥文肃。
李绅,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与唐代著名诗人李德裕、元稹一起,号称“三俊”,是当时诗坛较有现实意义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作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失传。
今存《追昔游诗》三卷、《全唐诗》,另录其杂诗为一卷。
其中《悯农》二首,较有名。
另有《莺莺歌》残段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李绅与宜兴蒋诫修好,蒋诫亦喜诗文,常在一起吟诗。
一日,李绅又到蒋诫家,蒋诫子防是年18岁,绅见其敏慧,李绅当即让其赋《鞲上鹰》,蒋防即席作答:“几欲高飞天上去,何人为解绿丝绦。
”李绅叹其才智,遂向朝廷推荐。
后蒋防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
蒋防是著名文学家,所作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至今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李绅,喜爱宜兴山水,曾游历宜兴善卷寺、善卷洞,并留下《别泉石》诗篇:“晴沙见底空无尘,青石潜流暗有声。
微动松风涵淅沥,细浮竹月透轻盈。
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春芽泛玉英。
应是梵宫连洞府,浴池今化醴泉清。
”[注释]悯(mǐn)农:就是对农民遭受的苦难生活表示同情、哀怜。
悯,哀怜的意思。
粟:谷子。
这里指代所有粮食作物。
子:植物的籽实。
四海:指普天之下、全国。
闲田:荒废闲置不种的土地。
犹:还,仍然。
[译诗]春天种下一颗种子,秋收时可以收获万颗子粒。
四海之内并无闲置荒芜的田地,可是仍有农夫饿死。
《悯农》(其二)古诗的意思

《悯农》(其二)古诗的意思原诗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基本义:农民给禾苗锄草松土都将近晌午时分了,满身汗水滴落到禾苗下的土里。
又有谁能知道那盘中的餐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耕种的。
引伸义:正中午时间,天气特别炎热,农民为了给禾苗除草让其生长,忙得汗流夹背多辛苦啊!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吃饭,你是否体味到这碗中的粒粒米都是农民辛辛苦苦耕种和流汗而得来的呢?!哲理性:一粒米,当思来之不易。
这粒粒米都是农民辛劳的汗水浇灌而换来的。
珍惜粮食,就是尊重农民。
那“锄禾日当午”全诗又如何理解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事实,是作者写“实”部分。
为什么要“锄禾日当午”呢?是有其原因和根据的:早上锄草,因有露水存在和少量土粘在草根上,阳光晒了只爲不易死掉;下午锄草,由于傍晚时分至夜里土壤又回潮,部分草在第二天里又可能活回来。
所以,正中午时太阳光照强烈,锄过了的草再经过一下午的暴晒就很容易死掉。
但是,凡事都有利弊,越是热越要去锄草,忍受着太阳的薰烤,当然大汗淋漓流落到了土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粒粒皆辛苦”是很自然的道理,没有付出哪来收获。
整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反问句,是作者写“虚”的部分。
虽然说是虚,但也是有血有肉,有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陈述才虚而不脱。
这是从另一方面来反思或警醒人们不要只顾吃饭而忘了种田人的辛苦程度。
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我们每一个都要“吃水不忘挖井人”。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总体而言:作者采用的是“虚实”结合手法,他疏通了种粮者和不种粮者之间感情纽带,达到了寓理于人的目的。
一言以蔽之,“锄禾日当午”全诗的意思虽浅显易懂,但其内含深远而广阔。
既是客观事实呈现,又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李绅《悯农二首》全文译文参考及鉴赏

李绅《悯农二首》全文译文参考及鉴赏《悯农二首》是由唐代李坤所创作的,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悯农二首》唐代: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悯农二首》赏析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
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
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
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
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

接受鲜亮空形象和深刻空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简单接 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
受和理解。像这首诗空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接受了鲜亮空形象概 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终以“谁知盘中餐,粒粒
括了大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空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 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怜悯之心。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 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劝说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 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怜悯。
诗人在说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接受鲜 亮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简单接受和理 解。
量空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空,但最终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大 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详情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
夫犹饿死〞空事实。这样,前后空状况形成鲜亮空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 会的矛盾。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
中去思索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直接把观点告知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结合与对比手法,增添了诗的表现力。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劝说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
犹:仍旧。
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赏析
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 2
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处处硕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
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空现实问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 3
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悯农二首·其二原文及赏析1
悯农二首·其二唐朝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其二》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悯农二首·其二》注释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悯农二首·其二》赏析
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悯农二首·其二》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悯农二首·其二原文及赏析2
悯农二首·其二
李绅〔唐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
字公垂。
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
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悯农二首·其二原文及赏析3
悯农二首·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注释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赏析
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