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汉川城市情况 11.15

合集下载

孝感市汉川103台燃煤锅炉关停

孝感市汉川103台燃煤锅炉关停

孝感市汉川103台燃煤锅炉关停
据了解,汉川经济开发区曾有大小燃煤锅炉103台,集中供热后,年减少标煤耗用约1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3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9000吨、灰渣尘排放35万吨,同时,电厂发电的蒸汽热得到有效利用,每年可带来1000多万元的受益,目前,集中供热管道已铺设了10多公里,预计年底可覆盖辖区所有企业。

据悉,作为孝感市乡镇20强之首,汉川经济开发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税收等在湖北省级开发区中名列前茅,该区仅规模以上企业就有78家,之前招商是"来的都是客",不管污染大小、规模大小,捡到篮子都是菜,该区招商局长感受很深,此后不久,部分
落户企业规模小、产能很低、污染大的弊端显现出来如今,该开发区引进的企业必须先过环保关,否则一票否决。

据介绍,汉川经济开发区的103台锅炉全部关停,转而接入集中供热管道;本月,5家曾对地方经济增长及税收贡献较大的企业,因排放污水、废气没过环保关被勒令关停整改,铁腕治污是为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引导企业使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既少了环境污染,又节约了成本,这正是我们打造循环经济区的目标,汉川铁腕治污发展"循环经济",力保天蓝水绿。

呬菲呭锅炉/。

汉川地理环境

汉川地理环境

汉川气候特征汉川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比较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度,极端最高气温38.4度,极端最低气温-14.3度,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年平均降水量1224.9毫米,年平均风速2.5米/秒,主导风向为偏北风。

境内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10.7小时,严寒酷暑时间短,春、秋、初夏气候温和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发育生长,但初夏梅雨期暴雨频繁易渍涝,盛夏高温蒸发量大,常有伏旱,所以洪涝和干旱成为全市主要的气象自然灾害。

春季(3-5月中旬):气温回升,雨水增加,冷暖多变,常有低温阴雨。

入春以后,气温迅速回升,雨量显著增加,有利于春播作物的发育和越冬作物的生长。

春季也是冷暖空气交替比较频繁的季节,平均7~10天就有一次冷空气侵袭,形成了3月中旬至4月中旬这段时间的晴雨相间,风向多变,气温骤升骤降的天气。

夏季(5月下旬-8月):初夏(5月下旬~7月中旬)温度适宜、雨水充沛,梅雨季节多暴雨,洪涝灾害可发生。

盛夏(7月下旬~8月)天气炎热,常有伏旱。

入夏后,北方冷空气逐渐减弱,南方的暖空气逐渐加强,天气由冷变热,平均气温多在23~28℃之间,适宜作物正常生长。

梅雨期,常有大~暴雨或连续暴雨发生,梅雨结束后,进入酷热盛夏期,境内雨量显著减少,相对湿度降低,晴天增多,气温升高。

秋季(9-11月):晴天多、雨日少,时有秋寒。

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乃至控制全境,气温日较差大,白天气温高,夜间凉爽,被人们称之为的“秋高气爽”的气候,这种天气有利于秋作物后期生长和秋收。

但有时连阴雨天气出现,使日平均气温较低而发生秋寒。

冬季(12月~2月)寒冷少雨(雪),冬末有冻害。

平均气温多在3度以下,越冬作物基本停止生长,一般年份常有强寒潮侵袭,最低气温可降到零下5度以下并伴有雨雪天气和5级以上偏北风,使作物受冻害,人民生活也受影响。

但也有少数的年份是比较温暖的“暖冬”。

汉川市位于汉江下游,江汉平原腹地。

汉川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汉川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汉川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汉川作为湖北省内的重要县级市,其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汉川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汉川市位于湖北省西部,总面积约为1886平方千米,人口约为80万人。

汉川地处长江经济带,交通便利,是湖北省重要的门户城市之一。

汉川市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

首先,汉川的农业产业在该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汉川的农产品种类繁多。

农业主要包括水稻、油菜、小麦、玉米等作物种植,并且汉川的水果种植业也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此外,汉川市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草原资源,发展养殖业也是该地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目前汉川的农业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包括土地资源短缺、劳动力流失等问题,但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汉川的农业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其次,制造业是汉川市的另一个重要产业。

该地区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主要以机械制造、建材加工以及纺织服装等行业为主。

汉川市政府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企业进行规模化经营和智能化生产。

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政策的实施,汉川的制造业将进一步迎来发展机遇。

同时,汉川市还积极招商引资,吸引了一些知名企业的落户,为本地的制造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最后,服务业在汉川市的经济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汉川市的服务业蓬勃发展。

餐饮、住宿、旅游、文化等领域的服务业在汉川市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汉川市近年来发展了以旅游、健康养生为主题的特色服务业,建设了一些优质旅游度假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汉川市的服务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汉川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呈现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的特点。

汉川市地处长江经济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面对机遇和挑战,汉川市应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汉川的发展趋势

汉川的发展趋势

汉川的发展趋势
汉川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汉川作为湖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城市经济不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渐形成了以制药、机械、电子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汉川还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业产业,并逐步形成了农田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

2.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汉川也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近年来,城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快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设施日益完善,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

此外,城市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生态环境保护:汉川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加强清洁能源利用和生态农业发展,通过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此外,城市还加强生态建设,修复湿地、植树造林等,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4.旅游业发展:汉川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持产业,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宣传力度。

通过打造景区、寻觅文化名人故居、农田观光等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

综上所述,汉川的发展趋势是经济持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模式。

随着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各项发展策略的实施,汉川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

汉川市排水工程初步设计任务书

汉川市排水工程初步设计任务书

汉川市排水工程初步设计任务书1.城市概况汉川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全市版图面积4488 Km2。

汉川市汉中城区现有人口20万人,城区面积24 Km2。

2020年城区规划人口达到28万人,城区面积30 Km2。

汉川市农业基础雄厚,是全国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全国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其农业综合指数在全国百强之列。

工业已形成了以轻纺、食品、机械、化工、矿石采选、建材及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主的工业体系。

第三产业有长足的进步,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

汉川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确定汉川市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市。

汉川市还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全国旅游线上的重要旅游点。

境内文化古迹,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自然景观颇为壮观。

汉川市属国务院第一批列入对外开放县市之一,市内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水运齐全。

另外,汉荆铁路的兴建,盘山枢纽工程的上马,将给全市经济及对外开放带来新的活力。

2.自然条件2.1 地质、地形汉川市属汉江河谷地带,东北为,西部为鄂西的荆山支脉,中部沿汉江两岸自北向南缓缓降低,是典型的河谷平原。

最高海拔为汉川市客店镇的斋公岩,高程950m。

汉川市地处南麓,地质特征为褶皱断块山地,由古生界、中生界碳酸盐岩、碎屑岩以及元古界变质岩构成,形成低山或丘陵。

发育着残积坡积物、洪积冲积物、河流阶地等地貌景观。

汉川市区域内地层出露较全,从元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分布。

主要为第四系堆积物所覆盖,其成因类型主要为冲积、湖积、冲湖积,厚度大于16.0m,常具二元结构或多元结构。

下状基岩为白垩系(K)长石砂岩。

从地形特点看,上端汉江故道与直河连接,地面高程37.8m(黄海高程,下同),城区中心地面高程35.54m下端护城河汇入南湖,地面高程30.8m,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南湖位于汉川市城区东南边缘,是汉中城区护城河汇入点。

湖水可通过余家山排水闸排入汉江。

2.2 气象汉川市为中纬度地区,地理坐标跨东经110°7~111°00,北纬32°39~33°2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

重灾区汉川市

重灾区汉川市

重灾区汉川市作者:陈远鹏来源:《小康》2016年第18期洪水导致汉川市受灾人口70.27万人,农业作物受灾面积49667公顷,因灾倒塌民房65户166间,紧急转移灾民41759人。

汉川市直接经济损失166038.76万元。

目前,灾后重建正有序进行。

汉川,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腹地、汉江下游,地势平坦且较低洼,由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属平原湖区。

紧邻武汉,因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全境而得名。

全市面积1663平方公里,总人口113万人。

汉川受六轮强降雨影响,降水强密度都超过历史记录。

全市累计平均降雨量达818.4毫米,最大点中洲达到1000.7毫米,24小时最大降雨量南河乡202.3毫米。

33天梅雨期降雨量与历史同期比较,今年梅雨期降水比1991年多68.3毫米,比1998年多142.2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5倍。

提前充分准备抗洪抢险今年以来,媒体和各级气象部门反复预警可能要遭遇98年一样的大洪水。

对此,汉川市高度重视超前动员,超前部署,在5月底前为防大汛,抗大灾做好了充分准备。

汉川市制定下发了《紧急转移灾民的应急预案》,对救灾仓库进行清理、晾晒。

完善了《汉川市救灾物资储备清单》,对不宜储存的救灾物资与大型超市卖场签订采购协议,保证灾情来临时随时供应,随叫随到。

同时,汉川市组织了乡镇救灾干部和灾害信息培训员,配齐报灾移动终端,组建各应急专班进行app移动报灾救灾预演和搭建帐篷的应急训练。

“当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洪灾时,我们的救灾物资是足够的,保证了转移群众的生活所需。

而且我们的救灾物资还支援了其他县市。

”汉川市民政局副局长岳干清说。

在入梅前,汉川市实施清障除杂,开启沿江泵站涵闸提排,做到空库迎汛。

汉川全市共开启大小机电泵站352处、570台套,提排自排量最高达1800m³/s。

在汉川市灾情最严重的垌冢镇,全镇党员干部层面按98年大洪水的防御要求进行了思想武装和技术培训,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对防守沿线进行了全面清除障碍,保证抢险通道畅通。

汉川同仁广场前景怎样

汉川同仁广场前景怎样

汉川同仁广场前景怎样汉川同仁广场是湖北省咸宁市汉川市的一个地标性建筑,是该市最大的购物商场之一,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汉川同仁广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汉川市的市中心区域,交通便利。

广场周围有多条主要道路和公共交通站点,方便市民和游客前往。

这使得汉川同仁广场成为市民购物休闲娱乐的首选地点。

其次,汉川同仁广场内设施齐全,商家众多。

广场的楼层内设有大型超市、服装店、电器店、餐饮店等各种商铺,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无论是购物还是用餐,顾客都可以在广场内找到心仪的商品和美食。

此外,广场还设有电影院和儿童游乐区,为顾客提供多样化的娱乐选择。

第三,汉川同仁广场的经营管理团队专业并具有丰富的经验。

他们不断引进新的品牌商家,保持广场的时尚和活力。

同时,广场管理团队还注重提升购物环境和服务质量,确保顾客能够享受到舒适的购物体验。

这使得广场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爱和信赖。

此外,汉川同仁广场还定期举办各种促销活动和特别活动,吸引更多的顾客。

例如,在节假日期间,广场会举办特别的主题活动,如音乐演出、舞蹈表演等,营造欢乐的氛围。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生活,还增加了广场的人气和知名度。

最后,汉川同仁广场还与周边的商业机构和社区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地区的发展。

广场为当地商家提供了商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同时,广场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回馈社会。

这种积极的社会形象为广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

综上所述,汉川同仁广场的前景非常乐观。

它的地理位置优越,设施齐全,管理团队专业,活动丰富多样。

与周边商业机构和社区合作,整体促进了地区的发展。

相信在未来,汉川同仁广场会继续发展壮大,成为汉川市繁荣商业和娱乐的中心。

汉川产业发展现状

汉川产业发展现状

汉川产业发展现状
汉川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是一座以农业为主导,兼具工业和服务业的县级城市。

近年来,汉川市致力于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以下是汉川产业发展的现状:
农业产业:汉川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主要农产品包括粮食、油菜、烟叶、茶叶、水果等。

农业持续发展,助力汉川市实现农民增收。

近年来,汉川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特色农产品如汉川茶叶和水果,在市场上逐渐建立了知名度。

工业产业:汉川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工业产业。

该市积极引进科技技术和资本,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

同时,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工业升级改造,汉川市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和绿色方向发展。

服务业:汉川市服务业发展迅速,包括金融、旅游、物流等领域。

特别是旅游业,汉川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酒店、餐饮和零售业的繁荣。

创新创业:汉川市注重培育创新创业环境,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和创业团队。

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和孵化器,提供资金和场地等支持,吸引了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落户汉川市。

创新创业成为汉川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为汉川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总体而言,汉川市产业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综合发展带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汉川市在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并不断寻找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随着汉川市产业发展的不断推进,相信其经济将会取得更加可观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汉川和嘉鱼城市概况第一部分:湖北汉川一、城市简介汉川市在中国湖北省中部偏东、汉江下游,是孝感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

总面积为1663平方公里。

东与武汉市东西湖区、蔡甸区毗邻,西连天门市、南挨仙桃市,北与应城市、云梦县、孝感市接壤(有一块飞地在云梦县下辛店镇境内)。

距武汉市54公里,市境东西长55.5公里,南北宽53.2公里,总面积1660.3平方公里,2011年年末户籍人口112.8万人。

汉川市区位于市域东部,南临汉水,西靠汈汊湖,市区以东两河交接,北侧荷沙公路横贯城区。

汉川市辖仙女山街道办事处、刁东街道办事处、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13个镇、6个乡、4个农场。

13个镇分别为马口镇、脉旺镇、城隍镇、分水镇、沉湖镇、田二河镇、回龙镇、新堰镇、垌冢镇、麻河镇、刘家隔镇、庙头镇、杨林沟镇,6个乡分别为西江乡、湾潭乡、南河乡、马鞍乡、里潭乡、韩集乡。

4个农场分别为汈汊湖养殖场、华严农场、三星垸农场、中洲农场。

汉川地处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是武汉的西部门户,接受长江经济带的辐射。

湖北“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将使汉川成为汉江经济带上的重要支点,将使得汉川在长江经济带的开发中成长壮大,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

PS:时任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在湖北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将全面推进我省“两圈一带”(两圈即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带即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

二、交通状况汉川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紧邻特大城市武汉,距国际天河机场45公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汉川水陆交通较为发达。

汉宜高速公路、武荆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穿境而过,孝仙高速公路也将在我市西部穿越,省道荷沙公路横穿东西,蔡城、马北公路连通襄南襄北,分当公路贯穿西北部,并将107国道、汉宜高速公路、318国道、天仙一级公路连成一体。

荷沙复线一级公路、汉蔡快线一级公路在建。

境内有铁路3条,即汉宜铁路客运专线、汉丹铁路、汉川电厂铁路货运专线。

其中:汉宜铁路客运专线在汉川市马口镇设汉川站,为一般中间站,按三级站标准建设,设计日客运流量为1000人至1500人,目前停靠汉川站上下旅客列车共48次。

截止2014年底,全市等级公路里程3541.5公里,等级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89.6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31.7公里(汉宜高速公路8.95公里、武荆高速公路22.75);一级公路:21.61公里(荷沙一级公路城关至新河汉北河大桥段12.86公里、武荆高速公路汉川连接线6.75公里、汉蔡一级公路城区段2公里);省道:137.78公里(荷沙线、蔡城线、马北线、分当线);县道:204.81公里(含一级公路6.75公里);境内通航河流主要有汉江、汉北河及刁汊湖水系,常年通航里程258公里,其中:Ⅲ级航道18.6公里、Ⅳ级航道74.9公里、Ⅴ级航道56.5公里、Ⅵ级及以下航道108公里,航道最大通航能力为1000吨级。

汉江沿线共有机械化作业码头10座(其中专业化作业码头2座)、泊位23个,自然坡岸作业区12处,最大靠泊能力500吨级。

共有乡镇渡口98处(其中汽渡7处,汉江渡口45处)。

站场:全市共有二级客运站1个(汉川汽车客运中心站)、三级客运站1个(马口客运站)、四级客运站4个(分水、脉旺、南河、里潭)、五级客运站7个(中洲、西江、庙头、新河、新堰、二河、马鞍)、乡镇候车亭219个、招呼站260个,二级货运站1个(汉川货运信息中心)。

班线客运:全市共有专业运输企业6家,各类运输车辆1936台,其中客车428台、货车1528台。

客车营运线路103条,覆盖省周边大中城市,其中跨省线路9条(深圳、上海、西安、厦门、株洲、温州、柯桥、昆明、海口)、跨市州线路51条、跨县市线路8条、市内线路36条。

三、人口规模全市2015年末总人口(公安局户籍人口)1116628人,其中女性521071人,非农业户籍人口225621人。

年末总户数331359户。

年内出生人口16780人,人口出生率15.0‰;年内死亡人口6326人,死亡率5.7‰;迁入4070人,迁出5310人,暂住人口15739人。

年平均人口111779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生局提供)5.72‰。

0-18岁人口198710人,18-60岁人口738706人,60岁以上人口179212人。

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16%。

四、经济情况201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16.13亿元,比上年增长8.9%。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6.05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49.27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0.81亿元,增长10.6%。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13.73:60.50:25.77变化到2015年的13.47:59.90:26.63。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40474元,可比增长8.7%。

2015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达29.60亿元,增长10.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20.26亿元,增长15.8%,完成地方各项税收14.63亿元,同比增长20.0%,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达72.18%。

财政支出35.91亿元,增长4.8%。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9.27亿元,增长13.3%。

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4.84亿元,增长21.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4.01亿元,增长16.1%。

全年各项贷款余额为168.38亿元,增长10.9%。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8元,增长10.3%,城镇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131元,增长10.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4元,增长10.2%。

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201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364.03亿元,同比增长21.3%,其中城镇500万以上项目完成投资325.73亿元,同比增长20.1%;农村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7.40亿元,同比增长27.5%;房地产业完成投资8.37亿元,同比增长7.6%;农村私人完成投资22.53亿元,同比增长47.1%。

从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分产业来看,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5.82亿元,同比增长26.0%,二产业完成投资244.74亿元,同比增长28.3%,三产业累计完成投资82.58亿元,同比下降1.20%。

五、城市规划1、城市发展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积极抢抓机遇,实施跨越式发展;坚持依托武汉、服务武汉,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金融、商业、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努力将汉川市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新型工业化和健康城镇化区域、武汉城市圈先进制造业协作配套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2、城市发展分目标(1)经济发展目标——武汉城市圈经济强市依托武汉城市圈的科教技术优势,升级现有产业基础,强化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提高资源产出效益。

规划至203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分别达到20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产业结构实现三产比例向10:50:40的跨越式转变。

(2)社会发展目标——“两型”社会宜居示范城市以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为核心,通过产业协调发展和基础服务配套的完善,实施市域平衡协调开发战略。

同时结合汉川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较多的特点,建立完备的职业教育和劳动保障体系,进一步改善社会福利,将汉川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产业协调发展、市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健康的宜居示范城市。

(3)城市建设目标——具有江汉平原景观和人文特色的魅力之城以可持续的、现代化的、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建设标准统领全市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两江一河”景观特色,突出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质,树立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个性突出的魅力之城。

(4)环境特色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低碳之城充分发挥河网湖泊的景观资源优势,通过生态型城镇体系建设和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建设,倡导现代循环产业链,健全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将汉川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低碳城市。

3、城市性质基于对新形势下汉川城市发展条件、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将汉川城市性质调整为:湖北省现代工业城、水乡园林城、休闲旅游城。

城市性质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职能:一是突出汉川的工业职能。

凭借紧邻武汉市吴家山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在现有工业基础上,在城市空间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主动与武汉市对接,积极承接这两大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延伸和转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升创新能力,成为湖北省经济强市。

二是突出水乡园林的城市特色。

汉川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乡园林特色的营造,建设宜人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汉川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彰显城市特色魅力,这是汉川在新形势下的外在压力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是突出城市休闲旅游功能。

汉川拥有极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和自然山水旅游资源,汈汊湖、黄龙湖、白石湖、沉湖和栗山森林公园等极具旅游开发潜力。

随着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汉川市的休闲旅游功能应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4、城市规模(1)户籍人口汉川市域户籍人口预测的综合方案:2015年(近期)为122万人,2020年(中期)为128万人,2030年(远期)为138万人。

(2)流动人口以2009年15000人为基数,按每年5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预测2015年汉川市域流动人口数量为2万人(其中,约1.7万人位于城区);以2015年的数量为基数,按每年8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预测2020年汉川市域流动人口数量为3万人(其中,约2.5万人位于城区);以2020年的数量为基数,按每年5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预测2030年汉川流动人口数量为4.8万人(其中,约4万人位于城区)。

综合上述各时期市域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预测方案,可得到不同时期市域总人口预测方案:2015年为124万人,2020年为131万人,2030年为143万人。

4、市域空间统筹框架在全市地形、地貌和地势格局的基础上,本着合理、集约利用土地,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依托现有城镇和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统筹全市经济、生态和城镇发展格局的原则,形成“三带、四区”的城乡空间统筹格局。

(1)三带——分别依托荷沙一级公路、分北—分当公路和川刘公路—马北公路形成城镇产业集聚带。

(2)四区――分别是东部城镇密集发展区、北部生态保护区、西部生态发展区、南部适度发展区。

5、市域经济区划核心经济区——高新科技和综合产业板块核心经济区面积449.5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包括仙女山街道办事处、汉川市经济开发区、汈东街道办事处、汈汊湖养殖场、马口镇、庙头镇、城隍镇、马鞍乡,片区中心是仙女山街道办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