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贵州地区的外来移民
元明清时期入迁云南的外来少数民族移民研究

元明清时期入迁云南的外来少数民族移民研究元明清时期入迁云南的外来少数民族移民研究元明清时期,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成为了各个时期少数民族移民的热门目的地。
此时期的入迁云南的外来少数民族移民现象,对于研究云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关系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元明清时期入迁云南的外来少数民族移民,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元明清时期,云南是中原政权统治的边陲地区,受到了多个少数民族的入侵和迁徙。
这些外来移民主要包括中原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苗族、傣族等。
他们的移民行为对于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元明清时期的中原汉族移民对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原地区在元明时期经济较为繁荣,随着政权的迁移和战乱,一些汉族人士选择移民到相对安定的云南地区。
他们带来了种植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技术和经验,推动了云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同时,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多,云南地区的商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和商业集镇,如大理、昆明等。
其次,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迁徙也给云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元朝时期,蒙古族人士在云南地区建立了大理王国,并在此后的明清时期影响继续存在。
除蒙古族外,藏族、苗族和傣族等少数民族也通过迁徙来到云南地区。
这些少数民族在云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和文化体系,与当地的汉族人士形成了多样化的民族关系。
元明清时期入迁云南的外来少数民族移民的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在政治方面,中原政权的迁移和战乱导致部分人士选择移民云南,寻求相对的稳定和安全。
在经济方面,云南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吸引了许多人士前来移民,开疆拓土。
同时,社会因素也推动了移民的产生,如人口增长、贫困和社会不稳定等。
元明清时期入迁云南的外来少数民族移民对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不同民族之间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关系,促进了云南地区的文化多元化和交流。
多彩贵州文化发展历程

多彩贵州文化发展历程
贵州的文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黔族文化和苗族文化。
自古以来,贵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文化景观。
在历史上,贵州曾是西南边疆重要的文化交流场所。
唐宋时期,贵州成为中原文化和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
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推动了贵州文化的多元发展。
明清时期,贵州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中心。
明代末年,贵州开始设立养正书院,成为培养地方士子和传播科举文化的重要场所。
清代,贵州的文化繁荣进一步提升,成为重要的文化名城。
近现代移民潮和交通发展为贵州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使贵州的文化景观变
得更加丰富多元。
同时,铁路和公路的通车使得文化交流更加便利,促进了贵州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20世纪以来,贵州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政府的重
视和支持下,贵州文化产业快速崛起,形成了以文创产业为主导的多元化文化经济体系。
贵州的传统音乐、舞蹈、绘画、手工艺等民间艺术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此外,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成为独特的文化品牌。
贵州的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节日等文化元素,形成了贵州独特的多民族文化景观。
总的来说,贵州的文化发展历程丰富多彩。
从古代的黔、苗文化到现代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保护,贵州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景观不仅丰富了贵州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也为贵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喇叭人述略

省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G U I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o 1 . 3 1 No . 6 N o v . 2 0l 3
语言 , 他们 的服 饰 独具 一 格 , 他 们 的风 情 习 俗 既不 同于周 边 的其他 少 数 民族 、 也 有 别 于 当地 的汉 族 。 在 当地 , 他们被称为 “ 喇叭人” 。史 料 记 载 和传 说 表明 , 这一 群体 的先祖 来 源于 明初 的湖广 宝 庆府军 事移 民和 当地土 著 民族 的 长 期 融合 , 而且 , 他 们还 有 着一 个独 特 的族称— — “ 喇 叭苗 ” 。
在 贵 州省黔 西 南布依 族 苗族 自治州 的西 北 面 , 北盘 江上 游两岸 , 有 一地 处 两 县 ( 晴 隆县 、 普安 县 ) 三特 区 ( 六盘水市的六枝特 区、 水城 特区 、 盘 县 特
区) 交 界 的山 区 , 那 里 聚居 的人 群有 着 他 们 自 己的
权还 没 有 完 全 统 一 中 国时 。 明洪 武 十 四年 ( 公 元 1 3 8 1 年) , 朱 元 璋 在其 统 治 区域 内实 行 三 丁抽 一 、
普安路 东北 的让 里龙 场 已经 归 附 的“ 叛苗” 又发 生 叛乱 , 占据 了普 纳 山等 地 , 并 自封 皇帝 。傅 友 德遂 命 兵部 侍 郎武德 将军 黄迁 仕为都 骑校 尉 , 统 领从 湖
广招募 的 四千 五 百 兵 士 , 取 原 道 回普 安 路 让 里 龙 场, 围剿普 纳 山的“ 叛 苗” …。
论历代移民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政治护佑

与 中央之 间 的行政 隶属关 系 , 同支持着 封建 国家 机器 的正 常运 转 及 中央王 朝对 西 南地 区 的直接 或 间 共 接 统治 , 固化 着 中 国西南 边疆 的版 图 和维护 着祖 国 的政治一 统 。如西汉 末年 至东 汉初年 间 , 并 广汉 梓 潼
人 文齐作 益州郡 太 守 , 团结 益 州郡 的 “ ” 汉 移 民 , 甚 得其 和”, 发 动 “ ” 汉 移 民共 同 “ 起 陂池 , 夷 、 “ 且 夷 、 造 开通 灌溉 , 田二千余 顷 ” 因而 当地 “ ” 垦 , 夷 族愿 意统 一在祖 国大 家庭 内 。时值公孙 述据 蜀 ( 元 2 公 5至 3 6
阳 、 山等县地 。宋 代思州 地 区最大 的地 方 首 领是 田 氏。北 宋 大观 元 年 ( 17年 ) 思州 蛮 首 领 田佑 恭 秀 10 , 内属 , 朝 即于其地 置羁縻 性质 的思 州 , 田佑 恭 为刺 史 。播 州 在思 州 的 西南 , 代 亦归 黔 州都 督 府 管 宋 以 唐 辖, 下辖遵 义 、 芙容 、 带水 三县 。北宋 熙 宁六年 (0 3年 ) 播州 地方 首领杨 贵迁 遣使 朝 贡 , 17 , 遂取 得世 袭 统 治播 州 的权 力 。南宋 时播 州杨 氏的势 力逐 渐壮 大 。宋 末 蒙古军 袭取 云南 , 随后 向东 面进攻 , 州 田氏 和 思
・
2 ・ 7
贵州志——精选推荐

贵州志 贵州志 贵州通史 贵州是古⼈类的发祥地之⼀。
贵阳发现了旧⽯器时代早期的“⾦阳⼈”(距今⼀百万年),⽽在黔西县的观⾳洞,发现了原始⼈使⽤过的⽯器,是长江以南地区旧⽯器时代早期⽂化的典型代表。
此外,贵州还发现有旧时器时代中期的“桐梓⼈”、中晚期的“⽔城⼈”和晚期的“兴义⼈”⽂化遗址。
在普定县发现的“穿洞⽂化”遗址,提供了1.6万年前⼈类祖先在此⽣息的证据,⽽被誉为“亚洲⽂明之灯”。
⼀、鳖⼈时代(公元前30世纪——春秋) 四五千年前,鳖⼈就⽣活在贵州⾼原乌江南北两岸的⼴⼤地区。
在后世⼈⽂学者的记忆⾥。
他们有双重的⾝份。
他们既是远古的鳖巴⼈,也是古代蜀⼈鱼凫部落的重要⽀系。
鳖⼈是⼈类历史上最早的⽔利⼯程⼤师,贵州境内乃⾄中国境内众多伟⼤的早期⽔利⼯程系统都留下了鳖⼈的⾝影。
公元前22世纪,尧舜命令鳖⼈鲧治⽔,未获成功。
稍晚,鲧的⼉⼦⼤禹治⽔成功,禅让以获天下。
公园前21世纪,⼤禹的⼉⼦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个奴⾪制政权——夏朝。
公元前15世纪,鱼凫⼈建⽴古蜀国鱼凫王朝。
公元前7世纪初,鳖灵协助蜀王杜宇治⽔成功,禅让以获蜀国,建⽴蜀国开明王朝。
鳖灵后裔治理蜀国⼗三世,并缔造了蜀⽂化的中⼼——成都城。
春秋时代,鳖国为周楚属国。
鳖国的统治中⼼位于乌江北岸今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城附近。
秦汉时代为鳖县治所。
鳖注:鳖巴——夜郎——⼟家族、仡佬族等,是贵州早期⼈⽂发展的⼀条主线。
早期鳖⼈延续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可以证明两个事实。
1、鳖即巴,巴即鳖,巴即鳖的变⾳。
2、早期巴⼈的活动中⼼正是在贵州⾼原,⽽三峡及附近地区只是⾛进中原视野最前端的“巴⼈的篱笆”。
⼆、牂牁时代(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在今贵州南境有牂牁国,与北境鳖国并存 牁江位于珠江上游北盘江、南盘江、红⽔河⽔域。
远古牂牁⼈属于濮越民系,⼤约于越王勾践称霸时代⽴国。
勾践不仅被早期浙江越⼈、闽越⼈、南越⼈奉为祖先,他显然也是珠江上游牂牁⼈的祖先。
贵州历史600年大事记(清代以前)

贵州历史600年大事记(清代以前)距今50-60万年前,贵州已有人类活动。
旧石器时代:黔西县的观音洞文化(早期);桐梓人(中期);水城人(中晚期);兴义县猫猫洞遗址及兴义人(晚期);普定县穿洞遗址(晚期)。
新石器时代:威宁的中河、赫章的可乐、毕节的青场、平坝的白云等遗址。
贵州省在古代的地域名称,大范围可追溯到殷至周初,具体指前十四世纪初至前十二世纪初。
今贵州是鬼方的主要部分。
殷武丁三十二祀,“出师次荆代鬼方。
三年克”。
春秋时期,今贵州地为荆州西南裔,泛称南蛮或荆蛮。
今贵州境内分属黔中、巴、鄨、鰼、蜀、牂牁等国邑,其中牂牁国最大,其北部辖地占今贵州一半,政治中心叫夜郎邑(今安顺),建立该国的是土著濮人(今仡佬族先民)。
布依族与“骆越”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大约在战国时,古越人在五岭以南建立许多部落,其中“骆越”一支在今红水河流域。
汉以后,“骆越”等名称消失,史书中常以濮或僚、番等称呼布依族。
明代学者认为,侗族也是“僚人”一支发展而来。
仡佬族是贵州古老民族之一,古称僚(音“老”)或鸠僚、葛僚、革僚、仡佬等。
“僚”字最早出在《后汉书》。
僚是古代百濮的一支。
苗族的先人,大约在秦汉之际,已在今湘西及铜仁、松桃等地的五溪地区居住,史称“五溪蛮”。
宋以后,文献开始以“苗”做为苗族的称谓,有的史籍也把苗族做为西南部分少数民族的泛称。
水族是从百越、僚等族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
约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春秋中期,牂牁国顺从齐桓公号令。
约公元前476年-前475年,春秋末、战国初,牂牁国势衰,夜郎国兴起。
战国时期,今贵州地区包含两部分:一是从沿河至榕江以东,仍为楚国的黔中地,一度曾为秦国的黔中郡;一是其他地方都属大夜郎国范围(春秋末年牂牁国衰落后,濮人兴起,占领其领土,定国号为夜郎国,其区域占今贵州的3/4,今云南的1/4,今广西西北一小部分,今四川重庆少许地方,缺今贵州东部)。
约公元前361年(战国楚宣王九年以前),楚有巴、黔中地。
近三十年来清代贵州移民问题研究概述

成变化研究提供了学术支持。
在移 民问题研究上 ,对 清代移 民与 民族构成 变化的研
究显得尤为重要 。袁轶峰的《 清代 贵州的客民研究》 重点探
讨 了“ 客民” 的概 念 , 强调 了他 的研 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 并对 贵州 “ 客家” 的分 布概 况 、 贵州 民族 构成 的影 响诸多方 面进
“ 夷 多汉少 ” 到“ 汉 多夷 少” 这一状 况的历史原 因 , 对 于深入
、
贵 州移 民类 型 研 究
探讨清 时贵州移 民问题提供政 策
近年来 , 学界对移民类型已做 了较 为系统 的研究 。著述 有方铁的《 西南 通史》 、 古永继 的《 元 明清时贵州地 区的外 来
促进 了当地 的经济发 展 ,但 由于开发模 式与 当地环境不 能 相互兼容 , 也给 当地的生态环境变迁埋下 了隐患 。
康 乾时期 , 是我 国人 口增长的快 速时期 。康熙帝 曾说 : “ 今海宇 承平 日久 , 户 口 日繁 , 地亩并未加增 。” [ 2 1 雍 正帝 说 :
“ 国家承平 日久 , 生齿殷繁 , 地土所 出, 仅 可瞻给 , 倘 遇荒 歉 ,
移民》 、 方 慧的 《 元 明清时期进入西南地 区的外 来人 口》 等
第3 5卷 第 2期 2 0 1 4年 2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0 1 . 3 5 No . 2
移 民史 》 《 贵州六百年经济史》 《 中国西南 民族史》 《 中国西南 历史文化地 理》 等等 。论文有史继 忠的《 贵州汉族 移民考》 、
明朝西南地区的军事性移民研究

明朝西南地区的军事性移民研究作者:王玉皎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4期摘要:在明代以前,云、贵、川等地都是“汉少夷多”,明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军事性移民,这使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人口逐渐增加,西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同时促进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出现变化。
关键词:明朝;西南;军事性移民;卫所一、明朝在西南地区进行军事性移民的背景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内地的统治已经巩固,但是元宗室梁王势力仍然盘踞云南,阻碍明朝的统一。
洪武十五年(1382)明朝军队基本平定了云南。
虽然明初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①的军事惯例,但是云南的情况实在是太过复杂。
首先,云南自然环境复杂,攻守皆难。
其次,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经常发动反抗明朝统治的斗争。
再次,由于云南初定,赋役未立,“各处守御卫分,好生无粮”②,造成人心不稳。
鉴于上述复杂局势,明朝为了维持对云南的统治,实施重臣镇守、留屯大军、移民实边的特殊军事措施,从此拉开了明朝对西南军事移民的序幕。
二、明朝在云、贵、川军事性移民简介明朝在西南的每次移民高峰都是以军队出征开始,以在他们作战地定居屯垦告终,而明朝这样的移民方式正是军事性移民。
(一)明朝在云南的军性事移民在明朝统一云南的过程中,始终是军事征战与卫所设置、屯田镇戍相结合,在云南留下大规模的军事移民。
明朝在云南长期屯扎的官军有:洪武前期平定云南第一批留镇官军9万人;洪武后期为巩固西南邊疆而调军云南的第二批卫所官17万人;明朝中期三征麓川时1万卫所官军屯田于云南腾冲;明代后期在反对缅甸洞吾王朝的侵略战争中,又有1万左右的营兵留在滇西边地兴屯镇守。
因此整个明代主要有四批官军进入云南长期屯田镇戍,共28万余人,其中有27万卫所官军,1万营兵。
凡是调往云南屯田的卫所官军及其妻子家人为一户,按国内学者常用的明代军事移民第一代每户三口计算,明代云南军事移民的第一代人口最少就有可能达到80余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时贵州地区的外来移民《贵州民族研究》(季刊)2003年第1期[内容提要]本文对元明清不同时期中贵州地区外来移民的方式、来源及民族构成等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研究,并对其在贵州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作出了分析评价。
[作者]古永继(1953—),男,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西南地方史研究。
元明清时期,外地人口大量移迁贵州,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各自形势发展的不同,使得各朝代移民的方式、来源、民族构成和数量都有差异。
大体而言,元明时以军户移民为主,清代以民户定居为主;其方式和途径,主要有仕宦任职、军事镇戍、谪迁流放,以及民间的自发流移等;其来源,有军士、官员,有平民、商旅和贬谪之人;在民族构成上,元代主要是蒙古、色目和汉人,明代以汉族为主并有部分回族,清代与明代相似并有少量满族。
代贵州在元代尚未单独设省,其地为云南、四川、湖广三省分辖,重要机构设置者不多,于黔地任职的官员有73人,其中宣慰使都元帅、元帅等21人,宣抚使、安抚使等24人,总管、万户、知府、知州等28人。
元代还有在贵州多处派遣驻军的记载。
如:世祖至元十六年三月,以兵3000戍小龙番等处安抚司;十七年十二月,增补原八番罗甸宣慰司戍卒3000人中因征亦奚不薛分调的部分;十八年三月,遣兵戍守黄平、镇远等处;十九年六月,平亦奚不薛地,立三路达鲁花赤,留军镇守;二十年七月,立亦奚不薛宣慰司,增兵戍守;等等。
元军镇戍各地,往往就地屯田,以解决自身的部分粮饷问题。
《元史·兵志三》说:“国初,用兵征讨,遇坚城大敌,则必屯田以守之。
海内既一,于是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
”在黔西的乌撒、普安、普定一带,还有专门设置的军屯。
如至元二十七年,立乌撒路军屯,以爨僰军114户屯田;仁宗延祐七年,立普定路屯田,分乌撒、乌蒙屯田卒2000人赴之。
八番、顺元等处亦有军屯。
《元史·成宗本纪二》说:大德元年九月,原隶湖广行省的八番、顺元等处改隶云南,而云南戍兵不至,“其屯驻旧军逃亡者众,仍命湖广行省遣军代之”。
元朝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执掌地方各级政权的官员、镇守将领及军土主要是蒙古、色目和归附汉人;贵州也基本如此,仅在某些地区参用了部分土官,另外屯军中还杂有一些组成爨僰军的云南彝族、白族人等。
外地进入者多带有幕僚、随从、家属,往往定居当地,子孙繁衍。
同时随着西南地区与内地交流的频繁,还有一些汉人、色目人商贾和平民从外地进入,数量多寡不一。
贵州不少地方,至今仍有元代迁来的蒙古族、回族与白族人口的后裔。
明代向贵州的移民,在规模和数量上都超过了前代。
主要有以下几类:1、仕宦任职。
明代实行异地任官,洪武间“定南北更调之制,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后虽不限南北,但“自学官外,不得官本省”。
这使得贵州各地流官府衙机构主要职位非外省人莫属。
史载贵州从永乐十一年立省至明末崇祯间任省级机构主要文职官员者1137人,其中总督27人,巡抚83人,巡按178人,布政使88人,参政128人,参议153人,按察使102人,按察副使及学政等212人,分巡道及佥事166人;如加上知府、知州、知县及各级机构中的杂职属吏,数量则更多。
这些省外籍官员居某一官位虽不会太久,往往在数年间一次、几次的考绩中或升黜,或调离,但官位常设,你去他来,流动周转,居于这些岗位的官员,自然也成为当时入籍本地的一批特殊移民,在传播中原封建文明、使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其他移民群体所起不到的重要作用。
2、军士留戍。
明初定制:“从征者,诸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
” 洪武时明兵平定各地,军锋过后,随即留下相应军士镇守。
明代实行军籍制,卫所军士及子孙均入军户,世代为兵,不得更动;而且“军上起解者皆佥妻”,“如原籍未有妻室,听就彼完娶,有妻有籍者,着令原籍亲属送去完娶”,军人必须婚配,妻小跟随丈夫到戍守地点,不得随意迁徙或逃亡。
嘉靖时两广总督王守仁上疏反映广西驻军缺额严重,其中南丹卫官军人数不足500,但连同“其家众,则亦不下二千”。
说明明代西南地区军户家庭人口一般在4人左右。
贵州当地西南要冲,战略地位重要,“云南、湖广之间,惟恃贵阳一线;有云南,不得不重贵阳”。
明初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大军平定云南后,朱元璋即令其务必消除贵州的不安定因素,否则如当地土司不尽服之,“虽有云南,不能守也”。
故明军从入黔起,就在其范围内尤其是从湖南经贵州东、中、西部直达云南的通道一线普遍设置卫所,派驻重兵防守;自永乐时单独设省后,更进—步加强了对贵州的控制。
有明一代,在贵州境内先后设置了贵州卫、贵州前卫,及永宁、普定、平越、乌撒、普安、赤水、威清、兴隆、新添、清平、平坝、安庄、龙里、安南、都匀、毕节、敷勇、镇西20卫,如加上当时地属贵州而兵辖于湖广都司的偏桥、平溪、镇远、清浪、铜鼓、五开,及万历时于遵义所设威远,共275600人的编制。
嘉靖《贵州通志·兵防》所记明初全省18卫及黄平、普市2千户所驻兵原额,最多的普安卫即达30093名,其次赤水卫10307名,安庄卫9976名,清平卫9803名,最少的贵州卫也有5704名,总数达16万余人,如加上偏桥、威远诸卫,将远超过20万之数。
各卫下设所、屯、堡等,形成大大小小的军事据点,分布各地,而大多集中于自贵州延伸于湖南、云南的通道周边。
这些军士,绝大部分来自湖广、江西、四川等地,如按一军一户四口之家计算,当时贵州境内移民达六七十万。
可谓规模宏大,盛况空前,故民间有“调北镇南”之称。
今安顺、平坝、长顺、镇宁一带,尚居住着20多万明代屯军的后裔“屯堡人”;因其“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所住地方多以屯堡如汤官屯、吴家堡之类命名,故又称“屯军堡子”。
屯堡人文化习俗世代相传,不仅语言服饰长期保留明代的特征,而且有演地戏、跳花灯、抬汪公、祭五显等习俗,婚姻、丧葬也保持了古代遗风,与后来进入贵州的汉族及当地民族均有不同。
3、谪迁流放。
谪迁,主要限于仕宦;流放,又称充军,则包括了所有不同阶层之人。
明代的充军分“终身”、“永远”两种。
终身者,充军之人单独至戍所,身死而止;永远者,“罚及子孙”,举家迁徙,世代不得返回故里。
明时的贵州被称“瘴疠蛮荒”之地,中原人视为畏途,成为官府安置贬谪官吏和充军罪犯的地区之一。
如:洪武时,山东曲阜人孔子后裔孔文山,以知府谪贵阳,“卒于谪所”,子孙安家于当地;永乐时,福建道御史范青以“言事”,谪贵州黎平府铜鼓卫;成化元年,“山东即墨县民于旺等七十二人俱自宫求进,命执送锦衣卫狱罪之,发充贵州边卫军”;成化九年,“都督佥事杨铭有罪,……发充贵州边卫军,家属随往”。
清平卫、乌撒卫、新添卫等地,即有卫人“皆江南迁谪”、“皆中州迁谪”、“迁自中州”之类记载。
谪迁者中最有名之人,当数正德时因触犯宦官刘瑾而被谪贵州龙场驿任驿丞的兵部主事王守仁。
4、自发流移。
民间百姓因各种原因而产生的自发流移,也是贵州外来人口的重要来源。
明初实行“移民就宽乡”政策,曾组织过移民往贵州,如思南、思州自永乐时废宣慰设省,“其官军士民移自中土,且因迁调附住于此,生齿渐繁,风化日启”。
但贵州总体上自然条件较差,可耕之地不多,故由官府统一安排的批量移民主要是军队屯戍,属行政安排的平民移迁则不似邻省云南显著,民间迁入者多系自发行为逃荒、流亡、经商之类。
如思南府,永乐以来,“土著之民无几而四方流寓者多”,流寓者中又以四川、陕西、江西人为众。
尤其思南因地接川东重庆、播州、酉阳等处,“每遇荒年,川民流入境内就食,正德六年,流民入境数多”;嘉靖时,入境流民更是“络绎道途,布满村落,已不下数万。
一些土著大姓将空闲山地招佃安插据为己业,有的一家跨有百里之地,更是吸引众多流移之人,“亲戚相招,缰属而至,日积月累,有来无去”。
一些逃亡罪犯也从各地拥至思南,“四方流冗、亡赖匿命,此焉逋薮”。
思南一度因“流民为患”,嘉靖时御史思南人田秋曾上疏朝廷,请于当地专置官员管理流民,“设道员以镇抚之”。
而处于湖广、云南之间的贵州境内交通沿线,则有不少内地商贩在少数民族村寨通婚落籍,被当地民族所同化,“浙江、江西、川湖流离及市鱼盐瓜果为生者,久之而化为苗”。
明末南明永历政权据西南滇黔抗清,也有不少追随者流落贵州。
如曾任河北永平知府的湖广黄冈人罗以忠,随永历至贵州,后来隐居遵义南乡之龙坪,安家立业,生有儿子4人。
明代进入贵州的移民以汉族为主,并有部分来自中原、江淮一带的回族将士;各地区中以四川、湖广、江西人居多,故嘉靖时有“贵州军民鲜少,多系江西、川、湖流民侨居”的说法。
移民中还有部分工匠,多系随军而来,至黔后或在军中或在官府服役;也有部分自发流入者,为谋生而各地奔走,思南府即有“工匠技艺之徒、嚚讼穿窬之辈,处处有之”的记载。
经过几代人数十百年的发展,一些外来移民在当地民族的影响下,形成了既保持着原本家乡习俗而又具有某些地方特点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