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针与小针刀的区别及具体操作手法

刃针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要领

刃针疗法主要适合于各类因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所致的颈椎病,通过刃针治疗,以达到减压、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加强局部营养及氧的供给和排泄、带走积聚的代谢产物等功效,治疗无菌性炎症。

一、理论及作用机理

中西医结合的刃针疗法,以中医学理论为主并以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软件组织外科学、信息医疗学、周围神经受卡压以及肌肉所固有的外周机制理论等共同作为理论基础配合刃针疗法的作用机理来调节患处的生理环境,恢复纤维的正常的力平衡状态和改善局部微循环,使病变软组织垂构和调整疼痛随之而解。

1 刃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1.1解剖学基础

解剖学是各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刃针疗法中体表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投影等),软组织层次解剖(肌肉层次解剖、穴位层次解剖等),神经、动脉、静脉走行路径,肌肉起止及走行,筋膜起止及走行等是重点内容。

1.2生物力学基础

生物力学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恶报,是将力学与生物学、医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生物力学广泛应用在医学基础研究及各科临床中。同时,也是刃针疗法重要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骨骼系统的生物力学、关节运动的生物力学、软组织的生物力学等,起到了解决一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及改进和创新治疗法的重要作用。

1.3脊椎病因治疗学

脊椎病因治疗学是研究脊椎遭受损害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内脏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采用治脊疗法治疗的一门新学科。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引起内脏器官出现功能性症状是脊椎病因治疗学主要的理论基础。脊椎病因治疗学认为,一些疾患在合并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时会出现和加重症状,对刃针疗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4软组织外科学

软组织外科学是以椎管外骨骼肌、筋腊、韧带、关节囊、滑膜、椎管外脂肪或椎管内脂肪等人体运动系统的软组织损害(原称软组织劳损),引起疼痛和相关征象的疾病为研究对象,以椎管外或椎管内软组织松解等外科手术或椎管外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或椎管外压痛点强刺激推拿等非手术疗法为治痛手段(完全有别于镇痛手段)的一门新的临床分支学科。其认为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病理学基础是软组织因急性损伤后、或慢性劳损形成而导致的无菌性炎症(aseptic irflammation);软组织松解手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椎管外松解骨骼肌、筋腊等,或椎管内松解硬腊外和神经根鞘膜外脂肪等无菌性炎症病变的软组织,完全阻断了它们的化学性刺激对神经末稍的传导,以达到无痛,以及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等处的损害性软组织所引起疼痛、活动受限等征象外,还会并发头痛、眩晕等50多种涉及一些与内科等疾病完全相似的征象等.

1。5周围神经受卡压的理论

周围神经卡压是躯干、四肢、关节等部位疼痛等不适等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认为骨骼肌为了在主应力方向承担更大的载荷,便在骨的质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得到加强,结果形成骨质增生,以及软组织在随应力集中或起限的载荷时,肌肉和筋膜产生代偿性增生、肥大或肥厚,除使组织和功能发生改变外,还是造成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潜在因素或直接因素的“应力集中说”各种因素(如炎性渗出、肌肉痉挛、筋膜挛缩等)引起筋膜间室内压力增高,这种压力在引起肌肉发生缺血性挛缩之前,就对各种神经末稍产生了病理性刺激,筋膜表面张力的增高和筋膜间室内压的增高均可对分布于其表面或穿过其间的皮神经产生牵拉或压迫的“筋膜间室内高压说”是刃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2刃针疗法的作用机理

2。1解除过大应力作用

(1)牵拉应力:通过切断少量过于紧张的肌腱纤维或切开过于紧张的肌膜或腱膜,松解肌腱与骨组织之间或肌纤维之间的异常附着,分离病变腱纤维对局部血管或神经束的卡压,解除过大的牵拉应力,恢复正常的力平衡状态。

(2)挤压应力:通过切割松解关节周围损伤痉挛的肌肉等软组织,切割损伤肌肉的纤维性结节,切割松解紧张筋膜的神经出口,切割松解组织骨纤维管的过于紧张的纤维,解除过大的挤压应力,恢复正常的力平衡状态。

(3)内应力:通过切割性无菌性炎症软组织,切割高压筋膜间室的筋腊,切割高压关

切腔的关节囊或高压滑液囊,减压消除过大的内应力,恢复正常的力平衡状态和改善局部微循环。

(4)张力:张力压迫神经有牵拉力和挤压力两种形式,通过切刺限制张力释放的深筋膜,纤维结缔组织等释放过高的张力;或通过局部流体静压的调整等作用,缓解对神经的压迫,恢复动态平衡,疼痛随之而解.

2.2信息调节作用

筋膜是一种“多孔介质空间结构通道"通过对其切割,消除过高内应力,从而影响其中通过的各种信息传递系统及其联网效应(即经络系统),使此生命信息通道的信息传递功能恢复正常,物质和能量得以输送和利用,使病变软组织重构和调整。

二、刃针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要领

刃针作为一种疗法,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此基础上,掌握正确的刃针的操作方法,才能发挥其疗效。

1.刃针疗法适应症:

适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急性发作以及部分急性软组织损伤;用于外伤性滑囊炎、腱鞘炎、肌肉筋膜炎、末端病、增生性关节炎、周围神经卡压症、骨纤维管卡压综合症、颈椎综合症、腰椎综合证、骨骺炎、疲劳性骨膜炎、软组织损伤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脊柱相关疾病等以及部分内科、骨外科、妇科、皮科、肛肠科及整形美容外科病患。

2.刃针疗法禁忌症:

a.全身发热或感染严重内脏疾患的发作期;

b.施术部位有红肿热或深部脓肿坏死者;

c.血病、血小板减少及其它凝血机构不全者;

d.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动脉、静脉或主要脏器而又无法避开有可能造成损伤者;

e.急性局部软组织损伤有出血可能者;

f..脑源性疾患所致的运动系统症状者;

g.神经源性疾患者;

h.诊断不表或病变部位暂不能确定者;

i.精神病患者或精神过度紧张无法配合者;

j.严重的高血压病、冠心、心肌梗死、溃疡病、肝肾功能不全及传染病患者;

k.结核病患者及疑有结核病者;

l.恶性贫血、恶性肿瘤患者;

m.严重糖尿病,血糖未控制在正常范围者;

n.年龄在80岁以上,或体质状况极差者、空腹者;

o.严重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膝关节畸形,要求超过预期效果者;

p.椎管内骨性狭窄、椎体2度以上滑脱、脊髓出现软化灶及大小便明显障碍者;

q.严重全身骨质疏松、出现广泛疼痛或多处压缩性骨折者;

r.婴幼儿无法配合治疗者。

3.刃针疗法操作要领:

先通过物理学诊断、神经学诊断、影像学诊断等,综合做出明确诊断,并确定是适应症.

确定治疗点,准确标记出进针点和针刃方向,快速刺进皮肤进入皮下组织层,将刺入的疼痛感降低至最轻.

3.1正常针感:

在刃针治疗过程中,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常需医生和患者的相互配合,即医生感觉针下较正常的软组织硬、厚,难以穿过,而患者有较强的酸、麻、沉、胀、重感、微痛,或向周围及沿神经路线放散感(不是强烈放射和电击感)。逐层深入,“落空感”即穿过一层软组织的阻力突然减小感,需细心体会针下异常和正常感觉,频频询问患者,才能准确判断异常和正常的感觉.使操作得心应手。

3.2针法:

无论使用任何一种针法,穿过病变软组织层即可,不可过深以免伤及深层组织,一般3到5个口为宜,勿过多。操作过程中,针体1/2以上位于体表外方可摆动,以免断针,选择安全部位,注意避开神经、静动脉等重要部位,推距不超过1厘米。

a.纵向切割:与针刃方向一致,在皮下软组织间断切割开数个口,达到锐性松解

痉挛或减压的目的.

b.横各切割:与针刃垂直方向,穿过病变组织层即可。达到解痉挛或减压目的。

c.纵向摆动:以针体与皮肤接触处为支点,与针刃一致方向摆动,在一层面软组

织中切开一个弧形口,解除痉挛、粘连或减压。

d.横向摆动:以针体与皮肤接触处为支点,与针刃垂直方向摆动。将软组织粘连分

开,或将附在骨面上的变性软组织分离。

e.纵向斜推:针体与针刃方向倾斜并推动,锐性在一个层面软组织中切开一切口。

解除痉挛、粘连或减压。

f.横向斜推:针体与针刃垂直方向倾斜并推动.可将附在骨右的变性软组织掀起.

g.边缘切割:针体紧帖骨边缘切割,将附在骨边缘上的变性软组织分离,操作时

针体要紧帖骨边缘移动,不得离开。

h.扇形铲切:以一点为中心,向3到5个方向扇形做横行斜推。将软组织层面间的

粘连分开,或变性软组织掀起.

i.一点多向切割:以一点为中心,改变方向切割成类似“十”“井”或“米”字形,

将软组织硬结、硬块切开,改善循环促使吸收。

j.特形针具操作:圆头针具撬拨,镰形针具色拉等,目的是凿开骨闸、顶撬复位、横拨分离、勾拉切开等。

3。3异常针感

如遇到患者感觉敏锐疼痛,是碰到了血管外壁,应立即停止操作将刃针稍提起略改变方向再深入,无异常感再操作。

在治疗时,患者突然感觉治神经路线强烈放射,疼痛,麻木或电击感,甚至上下肢不自主抬动,是碰到了神经外膜,将刃针稍提起略改变方向再深入,无异常感再操作。

患者突然感觉胸闷、气短、呛咳或牵涉内脏不适感,是因碰到内脏外(主要是胸膜),应立即将刃针退至浅层,观察片刻,异感消失再操作,如仍有异感,常规处置。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无酸、沉、胀、痛感说明刃针角到的是无感觉神经末梢的正常软组织,应略改针刃方向,找寻正常针感再操作。

刃针与小针刀的区别及具体操作手法

刃针是田纪均教授在2001年发明的一种新的微创医疗器械,在一些软组织损伤疾病治疗上,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关于刃针与小针刀的区别:我认为它是介于针刀和银质针(治疗功能)之间的一种治疗器具。刃针与小针刀都是以针刀医学理论指导临床的,同时,以软外理论来指导,因为,刃针在其功能、使用方式上与针刀和银质针都很相似,并且在某些软伤病的治疗上收到了好的疗效。 刃针在有些方面比针刀好一些,比如针体细一些,同样在软伤的治疗中具有针刺和铲剥功能,对病人的恐惧心里有减免作用,在治疗中患者的疼痛少一些,但有些方面比针刀也差一些,因为针体细,他的强度和弹性,还有韧性都不足。 各种治疗器械都有自己的优势,而如何发挥这种器械的最大效用,还是主要看操作的人如何使用它。 下面附件的内容是我整理在京期间的学习笔记,是关于刃针疗法的基础理论及刃针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要领。 刃针疗法的基础与 刃针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要领 一、理论及作用机理 中西医结合的刃针疗法,以中医学理论为主并以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软件组织外科学、信息医疗学、周围神经受卡压以及肌肉所固有的外周机制理论等共同作为理论基础配合刃针疗法的作用机理来调节患处的生理环境,恢复纤维的正常的力平衡状态和改善局部微循环,使病变软组织垂构和调整疼痛随之而解。 1 刃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1.1解剖学基础 解剖学是各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刃针疗法中体表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投影等),软组织层次解剖(肌肉层次解剖、穴位层次解剖等),神经、动脉、静脉走行路径,肌

肉起止及走行,筋膜起止及走行等是重点内容。 1.2生物力学基础 生物力学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恶报,是将力学与生物学、医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生物力学广泛应用在医学基础研究及各科临床中。同时,也是刃针疗法重要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骨骼系统的生物力学、关节运动的生物力学、软组织的生物力学等,起到了解决一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及改进和创新治疗法的重要作用。 1.3脊椎病因治疗学 脊椎病因治疗学是研究脊椎遭受损害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内脏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采用治脊疗法治疗的一门新学科。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引起内脏器官出现功能性症状是脊椎病因治疗学主要的理论基础。脊椎病因治疗学认为,一些疾患在合并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时会出现和加重症状,对刃针疗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4软组织外科学 软组织外科学是以椎管外骨骼肌、筋腊、韧带、关节囊、滑膜、椎管外脂肪或椎管内脂肪等人体运动系统的软组织损害(原称软组织劳损),引起疼痛和相关征象的疾病为研究对象,以椎管外或椎管内软组织松解等外科手术或椎管外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或椎管外压痛点强刺激推拿等非手术疗法为治痛手段(完全有别于镇痛手段)的一门新的临床分支学科。其认为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病理学基础是软组织因急性损伤后、或慢性劳损形成而导致的无菌性炎症(aseptic irflammation);软组织松解手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椎管外松解骨骼肌、筋腊等,或椎管内松解硬腊外和神经根鞘膜外脂肪等无菌性炎症病变的软组织,完全阻断了它们的化学性刺激对神经末稍的传导,以达到无痛,以及头、颈、背、肩、臂、腰、骶、臀、腿等处的损害性软组织所引起疼痛、活动受限等征象外,还会并发头痛、眩晕等50多种涉及一些与内科等疾病完全相似的征象等。 1.5周围神经受卡压的理论 周围神经卡压是躯干、四肢、关节等部位疼痛等不适等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认为骨骼肌为了在主应力方向承担更大的载荷,便在骨的质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得到加强,结果形成骨质增生,以及软组织在随应力集中或起限的载荷时,肌肉和筋膜产生代偿性

针灸、小针刀、套管针灸刀、套管针、超微针刀、刃针的区别

针灸针、刃针、超微针刀、小针刀、韩国套管针、套管针灸、套管针灸刀的区别如下: 一、针灸针,是传统疗法,直径0.16-0.35毫米\长度1.0-75毫米,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针”即针刺,以针刺入人体穴位治病。它依据的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进针后通过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以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灸”即艾灸,以火点燃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针灸就是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捻转行针酸胀痛麻患者不宜接受。 二、小针刀,朱汉章老师的发明专利,长度10-15厘米左右,直径为0.5-1.2毫米不等。针刀宽度一般与针体直径相等,刃口锋利。也有的是用外科小号刀片改制,有的是用牙科探针改制而成。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有害的组织,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剥离松解时疼痛大些特别初诊患者不太易接受,必须有解剖基础才可学习。 三、套管针灸刀,中国医院管理促进会理事石洪印老师的发明专利,直径仅0.3毫米,长度仅 1.5-2.0厘米,长度决定了进针深度绝对安全,前带刃不宜反弹,外带套管无痛行进针,微创引流(微创割治)原理,完全是触诊确定治疗点,针到病缓,有无针灸及解剖基础皆可学会,适合开展保健养生、针灸理疗、疼痛康复、家庭治疗。 四、刃针,专利失效,直径0.45-0.6毫米,长度2-7厘米,与针刀原理相同,只是把针刀上手柄该成针灸手柄,仍然是松解剥离手法,临床上使用刃针进行治疗各种痛证,有着满意的效果,学习此疗法必须有很好的解剖基础。 五、超微针刀,失效专利,直径0.4-0.6毫米,长度3-7厘米,针尖带刃,是运用西医运动学原理,首先确定疼痛是什么动作或什么姿势状态下参与肌群最易损伤的肌肉,然后对该肌肉的硬结及条索状物进行治疗,有一定的手上功夫才能学会。 六、韩国套管针,无保护,套管长度7-10厘米,针灸长度7-10厘米。针刺部位是肌肉组织,是肌肉刺激疗法,需有针灸基础或解剖基础才可学会。 七、套管针灸,无专利,传统针灸外加小套管,起到进针无痛的作用。

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的体会

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的体会 (1) 经正中入路:在病变下位棘间隙正中紧贴下位棘突偏患侧做定点标记。刺入依次经过皮肤、皮下脂肪、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阻力感消失后再继续深入的同时微动针刀, 以触及神经根鞘膜产生反射,此时病人患肢有突发触电放射感,并不由自主地颤动或抬起患肢,视为手术成功。 (2)经小关节间隙入路:因患者存在个体差异,故必须根据患者腰椎正位片等比例测量。在病 变下位棘间隙测量患侧小关节间隙与正中线的垂直距离做定点标记,垂直皮肤进针刀,在刺 入过程中可能触及上下小关节突骨质,可内外微调针刀寻找小关节间隙,阻力感消失后,证 明针刀突破黄韧带进入侧隐窝,微动针刀,以刺激根鞘膜,病人患肢有突发触电样放射感, 并不由自主地颤动或抬起患肢视为手术成功。 (3)经椎板外切迹入路:根据病人腰椎正位X片等比例测量,在病变棘间隙下位椎体的患侧 椎板外切迹与正中线的垂直距离,结合病人反复触诊,做定点标记。垂直皮肤进针刀,到达 椎板后,针刀向外侧滑行,寻找椎板外切迹,沿外缘继续进针刀,有阻力感消失后,说明针 刀突破黄韧带进入侧隐窝,微动针刀,刺激神经根鞘膜,病人患肢有突发触电样放射感,并 不由自主地颤动或抬起患肢,视为手术成功。 (4)经小关节外缘入路:根据患者腰椎正位X片或CT片等比例测量病变下位棘间隙患侧小 关节外缘与正中线的垂直距离,结合病人反复触诊做定点标记。垂直皮肤刺入,在刺入过程 中可能触及上关节突骨质,可向外微调针刀继续深入,以刺激神经根鞘膜,病人有突发触电 样放射感,并不由自主地颤动或抬起患肢,视为手术成功。 手术中注意的事项 1.一般情况下针刀突破黄韧带即有明显的落空感,继续刺入,微动针刀患肢可突发弹起或触 电样窜麻。对针刀穿过棘间韧带,黄韧带的突破感、肥胖患者皮下脂肪的突破感、老年患者 黄韧带之钙化与骨性组织之硬度,要手感清楚,应反复体会。 2.针刀确实入椎管内,患者未有反应,摸索前进同时纵向摆动针刀致针锋微动,亦未有反应,应即刻退出针刀于皮外,不可强求。 3.针刀顺利抵达椎管内后,健侧突发弹起,这是由于针刀角度没有把握正确,误刺激健侧神 根所致,应迅速退针刀至皮下调整角度重新刺入。 4.针刀在未达黄韧带时,患侧肢体出现酸、麻、胀是针刀的穴位刺激效应,应继续操作直至 出现突发触电样放射感。 5.高龄患者因敏感程度的降低,刺激至有触电样放射感,不必追求患侧肢体跳动。 6.在椎板外切迹或小关节间隙体表投影处进针刀,有时很难一次到位,针刀抵达骨性组织时 可微动针刀调整角度继续刺入,但决不允许大幅度纵向、横向摆动,遇此情况需将针刀退到 皮下,改变正确方向重新刺入。 B.根据腰椎CT、X线片寻找相应棘间、棘上、横突、横突间肌、臀大肌、骶骨附着点、臀中肌、髂骨附着点。 犁状肌下孔体表投影区,风市穴、阳陵泉穴、承山穴、悬促穴、寻找明显压痛点,硬结,条索,变硬组织按四步进刀法进针,切开病变椎体棘突上下缘的棘间韧带,将刀口线旋转90°,剥离棘间韧带,若有黄韧带肥厚,可将黄韧带切开,切开黄韧带时,若有阻力突然消失感, 切勿再深刺。再选病变棘突间隙脊柱水平旁开3-4cm处,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倾斜60°角刺入达骨面,纵行疏通剥离,横行摆动,旋转针刀90°,针刀不离开骨面,摸索切开横

刃针疗法

刃针疗法 刃针疗法(刃针微创术),是中国中医骨伤科专家田纪钧教授,在传统九针基础上结合针刀疗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慢性颈臂腰腿痛的独特方法。它它以中医经筋学说和现代解剖学以及现代生物力学为基础,以软组织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以刃针切刺和牵拉治疗为主治治疗手段。临床上使用刃针进行治疗各种痛证,有着非常满意的效果。 技术特点 1、更微创:刃针体直径较现有的各种针(刀)具的针体直径都要细,从微创角度出发更有优势。 2、安全有效:由于针体较细,针刃并非特别锋利,所以损伤神经、动静脉的可能性要小,万一不慎误伤也不致造成严重后果。此外,治疗过程中都不免要穿过正常组织,刃针可以将这种副损伤降低到最小,同时正由于有安全作为前提,便可以充分进行治疗,而更容易取得理想疗效。 3、痛苦小:由于针细,又应用套管叩击法进针,使进皮时疼痛相对减轻,而进行治疗时针感又不弱于其它针(刀)具。 4、多点治疗:由于针细、刃小和针法微创,每次治疗可选取更多的点,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5、适应症广:除其它针(刀)具疗法主要治疗的慢性软组织损伤和疾患外,由于引入“信息医疗学”内容,而对内科病、神经科病、皮肤病等也有治疗作用。 6、患者易于接受:临床观察表明,患者的刃针的“恐惧”大大小于其它针(刀)具,再加之以上特点,使刃针疗法更易于被患者接受。 适应症 1、慢性软组织损伤,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急性发作,以及部分急性软组织损伤; 2、骨关节炎、外伤性滑膜炎、腱鞘炎、肌肉筋膜炎、增生性关节炎、周围神经卡压征、骨—纤维管卡压综合症、颈椎综合症、腰椎综合征、骨骺炎、软组织损伤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脊柱相关疾病。 3、风湿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等 3、部分内科、骨外科、妇科、皮肤科、及整形美容外科疾患。如:中风后遗症、乳腺增生、痤疮、雀斑等。

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规范

治未病服务部相关技术操作规范 1.毫针操作规范 2.电针操作规范 3.灸法操作规范 4.拔罐操作规范 5.头针操作规范 6.刮痧操作规范 7.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8. 小针刀(刃针)操作规范 9. 温针操作规范 10. 穴位埋线操作规范 11. 腹针技术操作规范 12.推拿疗法操作规范 13.中药熏蒸操作规范 14.经络检测仪操作规范 15.多功能全科检测系统操作规范 16.特定电磁波治疗器操作规范7.中医体质辨识技术操作规

毫针操作规范 1.针刺前要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按理、法、方、穴作出诊疗方案。并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放心地接受针刺治疗。 2.检查针具的安全,并根据处方选穴,安排体位,以一次能把所选穴位针完为最佳体位。 3.暴露穴位处的皮肤,用碘伏或75%医用酒精对选好的穴位及临近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备用。 4.进针时,可采用单手或双手进针法将针刺入皮内,根据病情需要和穴位所处部位等,选择针刺方向、深度和角度,规定留针时间和治疗的疗程。 5.在留针时间内,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运针,催经运气,进行各种补泻手法的实施,保证针刺的治疗效果。必要时可增加一些其他疗法在留针期间一并进行,如艾灸、红外线照射等。 6.留针时间一般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留针时间到了就可以出针。 7.出针前应把其他的治疗方法先行停止、撤销。出针时,一手用消毒棉签压住穴位附近,一手握住针柄,轻轻松动针身,再将针慢慢拔出,棉签顺势压住针孔,防止出血。8.出完针后,要仔细检查所拔针具是否完整,患者身上是

否有残留的针具等。确定安全后,告知患者可以离开。9.针刺过程中,若出现特殊情况,如晕针、弯针、滞针、断针等,可按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和报告。 10.有要向患者讲明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等,要在患者离开之前,向患者交代清楚,防止意外的发生。

浅谈针刀医学的多种疗法

浅谈针刀医学的多种疗法 柳百智,男,北京针刀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针刀医学网特别顾问、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及北京汉章针刀医学培训学校客座教授,中华中医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针刀医学杂志》主编,《中华脊柱病杂志》副主编,北京京昌东方特色医药培训学校副校长。198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1987-1993年主要从事针灸、针刀临床工作。1994-2000年从事针刀临床(原中国中医研究院长城医院四病区主任)、教学(中国中医研究院针刀医学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培训中心客座教授)、科研(原中国中医研究院长城医院科研处研究室主任)工作。2000年至今,在北京针刀总医院工作兼职培训。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讲或参与培训全国针刀医学培训初级班、高级班、研修班、手法班等百余期。讲课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实用性强,深受学员们的欢迎 •中文名:柳百智 •国籍:中国 •职业:医师 •性别:男 •单位:北京针刀总院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1976年小针刀诞生,通过数十年的推广运用,治疗病种从简单的几种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如狭窄性腱鞘炎、网球肘等,到绝大部分临床中难治的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再到内外妇儿科杂病。针刀的治疗范围越来越广泛,病种越来越繁杂。对同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也再不断创新,早期发病的针刀治疗模式,中期发病的治疗模式,晚期发病的治疗模式。从单纯针刀治疗,到配合中西药物,手法理疗,从小治疗到大治疗,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适应于不同阶段患者的治疗需求。由此,也引发

针刀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针刀技术

针刀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针刀技术针刀技术是遵循《黄帝内经·素问》关于“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的古训,结合现代局部解剖和层次解剖知识,采用各种带刃针具进行刺激、切割、分离等的临床操作。本技术可达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除痹的治疗目的,主要用于下述疾病的治疗: 1.各种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顽固性疼痛。 2.部分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等。 3.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慢性积累性损伤、肌紧张、损伤后遗症。 4.某些脊柱相关性内脏疾病。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定位 由轻到重触诊病变部位,确定痛点的部位及层次,用指甲压痕或染色剂标记。 (二)消毒 用碘伏作局部皮肤消毒,铺无菌孔巾。 (三)麻醉 以皮肤标记的痛点为中心,0.25%利多卡因2毫升局部逐层浸润麻醉。

(四)进针 术者带无菌橡皮手套,左手拇指指端垂直按压进针点,右手持针点刺进入皮肤,穿过皮肤时针下有种空虚感,是进入脂肪层的感觉,再缓慢刺入出现第二个抵抗感时,针尖达到筋膜表面,再用力点刺即突破筋膜进入肌肉。 (五)松解 根据治疗需要,用针刀在不同的解剖层次进行点刺、切割、剥离。如在筋膜层减张可用针刀在筋膜表面散在点刺3~5针。作条索状粘连松解可沿纵轴方向连续进行线性切割。 (六)出针 完成治疗操作后,拔出针刀的同时,用无菌敷料覆盖针孔,术者拇指端垂直按压1~2分钟,用无菌敷料或无菌纱布封闭针孔48小时。 二、常见疾病的针刀治疗技术 (一)项痹病(颈型颈椎病) 患者有急性损伤或慢性积累性劳损史,头多向一侧偏歪或反复落枕,颈部活动受限,颈背部疼痛,酸胀、发僵,头颈部活动时有弹响声或钙化组织摩擦音,晨起不适感较重,颈枕部肌肉筋膜韧带附着点处,多有压痛及条索状物,X线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小、变直或反张,项韧带可有钙化,椎体呈增生性改变。

(完整)刃针与小针刀的区别及具体操作手法

(完整)刃针与小针刀的区别及具体操作手法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刃针与小针刀的区别及具体操作手法)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刃针与小针刀的区别及具体操作手法的全部内容。

刃针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要领 刃针疗法主要适合于各类因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所致的颈椎病,通过刃针治疗,以达到减压、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加强局部营养及氧的供给和排泄、带走积聚的代谢产物等功效,治疗无菌性炎症。 一、理论及作用机理 中西医结合的刃针疗法,以中医学理论为主并以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软件组织外科学、信息医疗学、周围神经受卡压以及肌肉所固有的外周机制理论等共同作为理论基础配合刃针疗法的作用机理来调节患处的生理环境,恢复纤维的正常的力平衡状态和改善局部微循环,使病变软组织垂构和调整疼痛随之而解. 1 刃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1。1解剖学基础 解剖学是各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刃针疗法中体表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投影等),软组织层次解剖(肌肉层次解剖、穴位层次解剖等),神经、动脉、静脉走行路径,肌肉起止及走行,筋膜起止及走行等是重点内容. 1。2生物力学基础 生物力学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恶报,是将力学与生物学、医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生物力学广泛应用在医学基础研究及各科临床中。同时,也是刃针疗法重要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骨骼系统的生物力学、关节运动的生物力学、软组织的生物力学等,起到了解决一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及改进和创新治疗法的重要作用. 1。3脊椎病因治疗学 脊椎病因治疗学是研究脊椎遭受损害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内脏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采用治脊疗法治疗的一门新学科.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

刃针与小针刀的区别及具体操作手法

刃针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要领 刃针疗法主要适合于各类因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所致的颈椎病,通过刃针治疗,以达到减压、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加强局部营养及氧的供给和排泄、带走积聚的代谢产物等功效,治疗无菌性炎症。 一、理论及作用机理 中西医结合的刃针疗法,以中医学理论为主并以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软件组织外科学、信息医疗学、周围神经受卡压以及肌肉所固有的外周机制理论等共同作为理论基础配合刃针疗法的作用机理来调节患处的生理环境,恢复纤维的正常的力平衡状态和改善局部微循环,使病变软组织垂构和调整疼痛随之而解。 1 刃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1.1解剖学基础 解剖学是各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刃针疗法中体表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投影等),软组织层次解剖(肌肉层次解剖、穴位层次解剖等),神经、动脉、静脉走行路径,肌肉起止及走行,筋膜起止及走行等是重点内容。 1.2生物力学基础 生物力学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恶报,是将力学与生物学、医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生物力学广泛应用在医学基础研究及各科临床中。同时,也是刃针疗法重要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骨骼系统的生物力学、关节运动的生物力学、软组织的生物力学等,起到了解决一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及改进和创新治疗法的重要作用。 1.3脊椎病因治疗学 脊椎病因治疗学是研究脊椎遭受损害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内脏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采用治脊疗法治疗的一门新学科。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引起内脏器官出现功能性症状是脊椎病因治疗学主要的理论基础。脊椎病因治疗学认为,一些疾患在合并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时会出现和加重症状,对刃针疗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针刀刃针介绍

小针刀/刃针 简介: 小针刀/刃针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灸用具;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其形状和长短略有不同,一般为10-15厘米左右,直径为0.4-1.2毫米不等。分手持柄、针身、针刀三部分。针刀宽度一般与针体直径相等,刃口锋利。也有的是用外科小号刀片改制,有的是用牙科探针改制而成。操作方法: 1、体位的选择以医生操作时方便、患者被治疗时自我感觉体位舒适为原则。如在颈部治疗,多采用坐位;头部可根据病位选择仰头位或低头位; 2、在选好体位及选好治疗点后,作局部无菌消毒。医生戴无菌手套,最后确认进针部位,并做以标记。对于身体大关节部位或操作较复杂的部位可敷无菌洞巾,以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污染。为减轻局部操作时引起的疼痛,可作局部麻醉,阻断神经痛觉传导。 3、常用的剥离方式有: (1)顺肌纤维、或肌腱分布方向做铲剥--即针刀尖端紧贴着欲剥的组织做进退推进动作(不是上下提插),使横向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2)做横向或扇形的针刀尖端的摆动动作,使纵向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3)做斜向或不定向的针刀尖端划摆动作,使无一定规律的粘连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剥离动作视病情有无粘连而采纳,注意各种剥离动作,切不可幅度过大,以免划伤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等。 (4)每次每穴切割剥离2-5次即可出针,一般治疗1-5次即可治愈,两次相隔时间可视情况5-7天不等。 (5)应用指征: a、病人自觉某处有疼痛症状。 b、医生在病变部位可触到敏感性压痛。 c、触诊可摸到皮下有条索状或片状或球状硬物,结节。 d、用指弹拨病变处有响声。 适应症: 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 1、颈椎病:颈肌劳损、颈椎间盘脱出症、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综合征。 2、腰椎病:慢性腰肌劳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骨质增生、腰椎综合征、疲劳性骨膜炎及脊柱相关疾病等。 3、骨关节病: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弹响指) 、足跟痛(足跟骨刺) 、软组织损伤、骨骺炎、增生性关节炎。 4、软组织损伤:慢性软组织损伤、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急性发作以及部分急性软组织损伤。 5、外伤性滑囊炎、腱鞘炎、肌肉筋膜炎。

刃针与小针刀的区别及具体操作手法

刃针与小针刀的区别及具体操作 手法(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刃针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要领 刃针疗法主要适合于各类因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所致的颈椎病,通过刃针治疗,以达到减压、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加强局部营养及氧的供给和排泄、带走积聚的代谢产物等功效,治疗无菌性炎症。 一、理论及作用机理 中西医结合的刃针疗法,以中医学理论为主并以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软件组织外科学、信息医疗学、周围神经受卡压以及肌肉所固有的外周机制理论等共同作为理论基础配合刃针疗法的作用机理来调节患处的生理环境,恢复纤维的正常的力平衡状态和改善局部微循环,使病变软组织垂构和调整疼痛随之而解。 1 刃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解剖学基础 解剖学是各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刃针疗法中体表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投影等),软组织层次解剖(肌肉层次解剖、穴位层次解剖等),神经、动脉、静脉走行路径,肌肉起止及走行,筋膜起止及走行等是重点内容。 生物力学基础 生物力学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恶报,是将力学与生物学、医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生物力学广泛应用在医学基础研究及各科临床中。同时,也是刃针疗法重要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骨骼系统的生物力学、关节运动的生物力学、软组织的生物力学等,起到了解决一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及改进和创新治疗法的重要作用。 脊椎病因治疗学 脊椎病因治疗学是研究脊椎遭受损害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内脏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采用治脊疗法治疗的一门新学科。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引起内脏器官出现功能性症状是脊椎病因治疗学主要的理论基础。脊椎病因治疗学

2021年刃针与小针刀的区别及具体操作手法

刃针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 作要领 欧阳光明(2021.03.07) 刃针疗法主要适合于各类因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所致的颈椎病,通过刃针治疗,以达到减压、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加强局部营养及氧的供给和排泄、带走积聚的代谢产物等功效,治疗无菌性炎症。 一、理论及作用机理 中西医结合的刃针疗法,以中医学理论为主并以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软件组织外科学、信息医疗学、周围神经受卡压以及肌肉所固有的外周机制理论等共同作为理论基础配合刃针疗法的作用机理来调节患处的生理环境,恢复纤维的正常的力平衡状态和改善局部微循环,使病变软组织垂构和调整疼痛随之而解。 1 刃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1.1解剖学基础 解剖学是各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刃针疗法中体表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投影等),软组织层次解剖(肌肉层次解剖、穴位层次解剖等),神经、动脉、静脉走行路径,肌肉起止及走行,筋膜起止及走行等是重点内容。 1.2生物力学基础

生物力学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恶报,是将力学与生物学、医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生物力学广泛应用在医学基础研究及各科临床中。同时,也是刃针疗法重要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骨骼系统的生物力学、关节运动的生物力学、软组织的生物力学等,起到了解决一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及改进和创新治疗法的重要作用。 1.3脊椎病因治疗学 脊椎病因治疗学是研究脊椎遭受损害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内脏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采用治脊疗法治疗的一门新学科。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引起内脏器官出现功能性症状是脊椎病因治疗学主要的理论基础。脊椎病因治疗学认为,一些疾患在合并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时会出现和加重症状,对刃针疗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4软组织外科学 软组织外科学是以椎管外骨骼肌、筋腊、韧带、关节囊、滑膜、椎管外脂肪或椎管内脂肪等人体运动系统的软组织损害(原称软组织劳损),引起疼痛和相关征象的疾病为研究对象,以椎管外或椎管内软组织松解等外科手术或椎管外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或椎管外压痛点强刺激推拿等非手术疗法为治痛手段(完全有别于镇痛手段)的一门新的临床分支学科。其认为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病理学基础是软组织因急性损伤后、或慢性劳损形成而导致的无菌性炎症(aseptic irflammation);软组织松解手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椎管外松解骨骼肌、筋腊等,或椎管内松解硬腊外

疼痛科常用针具、器械大全!疼痛医生收藏版

疼痛科常用针具、器械大全!疼痛医 生收藏版 膝关节冲洗(灌洗针) 独家特制膝关节冲洗针每套四根一根进水针三根出水针每根两个出水侧孔遇到类风湿关节积液比较浑浊的病人游离体大也不会堵塞钝头进入关节腔内部会损伤滑膜和韧带大孔径直径分别为2mm 2.5mm 3mm 3.5mm 出水顺畅能把膝关节彻底清理干净一次投入能反复消毒使用, 1冲洗可将脱落的软骨碎屑及滑膜下骨性关节所造成的关节内游离体的一部分冲出关节腔。从而减轻软骨面的摩损及因这些碎屑所引起的炎症或因关节的交锁而造成的疼痛。特质的钝头侧孔穿刺针,可以冲洗掉较大体积的游离体。钝头不伤害滑膜半月板脂肪垫等组织。钝性进入关节腔也可以作为玻璃酸钠穿刺针及松筋针术后注入臭氧水或者气体 2.因关节滑膜的折叠是造成膝关节疼痛的又一个原因,通过冲洗,可以缓解关节腔的真空状态,使髌骨周围的滑膜折叠撤离关节软骨的非接触区,从而缓解滑膜折叠得以舒展可缓解疼痛。有文献指出向关节

内注射生理盐水可增加关节腔内压使滑膜折叠得以舒展可缓解疼痛。用臭氧水或者臭氧气体的。均有此作用。钝头,进针后不会伤及软组织,更准确的找到关节腔。带两个侧孔不容易堵塞,更方便的冲洗出来关节腔的游离体,可提供操作视频,一看就会 新型侧隐窝针(硬膜外专用穿刺针) 针芯设计成负压针芯在穿刺过程中不用拔出,内针芯做为负压管!同时对黄韧带等无切割只是钝性分离从而减少操作避有侧孔避免刺破硬膜囊,!腰痛发生率大大降低、是你在做侧影窝注射的得力帮手!无论患者硬膜外负压大小都能在负压管产生很好的负压效果!从而减少了因缺少负压而继续进针而操作神经根或者脊髓的并发症!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使得病人在麻醉穿刺过程中更安全!可批发 骨减压针 每套三根,骨减压针在不需要借助任何器械的情况下可简单进行对骨高压的治疗,大大改进了保守治疗骨高压症的治疗方法。采用骨减压针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骨内高压,改善肢体供血情况,骨内静脉淤滞伴骨内高压是引起关节疼痛的重要原因,钻孔可能使髓腔与皮下增加了新的循环通路。同时骨减压针的发明起到了中医学中筋骨并重的治疗原则,大大提高了

刃针疗法的基础理论及刃针疗法的适应症 禁忌症及操作要领

刃针疗法的基础与 刃针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要领 一、理论及作用机理 中西医结合的刃针疗法,以中医学理论为主并以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软件组织外科学、信息医疗学、周围神经受卡压以及肌肉所固有的外周机制理论等共同作为理论基础配合刃针疗法的作用机理来调节患处的生理环境,恢复纤维的正常的力平衡状态和改善局部微循环,使病变软组织垂构和调整疼痛随之而解。 1 刃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1.1解剖学基础 解剖学是各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刃针疗法中体表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投影等),软组织层次解剖(肌肉层次解剖、穴位层次解剖等),神经、动脉、静脉走行路径,肌肉起止及走行,筋膜起止及走行等是重点内容。 1.2生物力学基础 生物力学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恶报,是将力学与生物学、医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生物力学广泛应用在医学基础研究及各科临床中。同时,也是刃针疗法重要的理论基础,尤其是骨骼系统的生物力学、关节运动的生物力学、软组织的生物力学等,起到了解决一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及改进和创新治疗法的重要作用。 1.3脊椎病因治疗学 脊椎病因治疗学是研究脊椎遭受损害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内脏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采用治脊疗法治疗的一门新学科。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引起内脏器官出现功能性症状是脊椎病因治疗学主要的理论基础。脊椎病因治疗学认为,一些疾患在合并脊椎后关节解剖位置紊乱时会出现和加重症状,对刃针疗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4软组织外科学 软组织外科学是以椎管外骨骼肌、筋腊、韧带、关节囊、滑膜、椎管外脂肪或椎管内脂肪等人体运动系统的软组织损害(原称软组织劳损),引起疼痛和相关征象的疾病

经筋理论的刃针疗法

“刃针疗法”之一――刃针的由来 一说起扎针,大家马上想到细细的毫针,最多也只能想到三棱针、梅花针。其实,古代扎针用的针不止毫针一种,而是有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种,统称“九针”,后来又发展出更多的针,也都用传统文化中视为多的“九”来概括,也称为“九针”。可见,毫针只不过是九针中的一种而已。 您一定要问,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种的针呢?那是因为,治疗不同的病人和不同的疾病,就需要各种各样不同的针具,就像家里要有多把长、短、大、小、形状不一的螺丝刀,以拧不同的螺丝一样。如果不能用合适的针具和针法治疗适宜的病人和疾病,治疗也就得不到效果。在《灵枢·官针第七》里,有这样一段精

既然需要用多种的针具来“因人而宜”、“辨证论治”,那为什么是毫针一统天下呢?清代著名医学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针灸失传论”一文里,针对“今之为针者,其显然之失有十,而精微尚不与焉。”等现状,尖锐地提出针灸失传的十项内容。其中第十项是“古之针制有九,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亦随病所宜而用,一失其制,则病不应。今则大者如员针,小者如毫针而已,岂能治痼疾暴气?此十失也。”。 可见,恢复使用毫针、员针以外的九种针,已经被提到继承传统的层面,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然而,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古“九针”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和现代病的治疗,那就需要在古“九针”的基础上研发新的针具。 是不是改变了针具的形状和粗、细、大、小就算是新的针具呢?答案显然不是。只有在创新理念的前提下,研发出来有特点、安全、适用的才是新的针具,绝不仅仅是改变形状和大小粗细而已。 刃针,就是一种源于古九针,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凸显微创理念,并与现代医学接轨的中医原创针具。以它为主、配合手法和中药外用的“刃针疗法”(也称“刃针微创治疗术”),主要治疗软组织损害导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以及影响内脏器官所致的功能性症状。具有安全高效、操作轻柔、创伤极小、微痛不用麻醉,比较好地体现了中医微创理念,也易于医生掌握和被患者接受的特点,是非常适用于基层医院、城市社区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中医新疗法。 在创新理念的前提下,刃针疗法有哪些治疗作用呢? 一.减压作用:减压,包括肌肉、筋膜间隙和关节腔三个部位。 (一)肌肉减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