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电机学第四章交流电机绕组基本理论第一讲

4.2.2 三相双层绕组
步骤1:画线圈电动势星形图
4.2.2 三相双层绕组
• 上层的导体电动势星形图和下层的导体电动势星形图是一样的
步骤1:画线圈电动势星形图
4.2.2 三相双层绕组
• 一个线圈的节距为y1,该线圈下层边的电动势相量相对其上层边的电动势相量位移了y1α1 电角度。
步骤1:画线圈电动势星形图
电机学第四章交流电机绕组基本理论第一 讲
主要内容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异步电机 同步电机
52学时安排
讲课48学时 实验2个,共计4学时
实验1 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实验2 三相同步发电机的并联运行来自参考书书目名称
作者
电机学 (第三版)
辜承林等
电机与拖动基础
刘景林等
电机学
孙旭东等
1
α1
2
4.2.2 三相双层绕组步骤1:画线圈电动势星形图 • 线圈电动势星形图与槽电动势星形图所不同的是每个相量所代表的电动势的值变了。
4.2.2 三相双层绕组:定子槽数Z=36、极数2p=4,并联支路数a=2 步骤1:画线圈电动势星形图
线圈电动势星形图
4.2.2三相双层绕组:定子槽数Z=36、极数2p=4,并联支路数a=2 步骤2:分相
二 用槽电动势星形图分相保证三相感应电动势对称 槽距角:相邻两槽之间的机械角度
α=360°/Z 槽距电角:相邻两槽之间的电角度(相邻两槽中导体感应电动势的相位差 )
α1=p×360°/Z =p×α
二 用槽电动势星形图分相保证三相感应电动势对称 各槽导体感应电动势大小相等,在时间相位上彼此相差α1电角度。
2.长度一样,每槽导体感应电动势幅值一样
3.每槽导体空间位置不一样,其感应电动势相位不一样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10
3. 三相绕组合成磁动势谐波
Z=18,p=1,y1=7三相双层绕组
A相绕组磁动势
三相合成磁动势
B相绕组磁动势
三相合成磁动势是阶梯波; 除基波外,有奇数次谐波。 C相绕组磁动势
Y.Q.Xiong 2010-06 第4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11
1) 3次谐波 各相的3次谐波磁动势表达式为
2I sin t 2I sin( t 120 ) 2I sin( t 240 )
A、B、C每相绕组产生的磁 动势均为脉振磁动势,其基 波的幅值位于各相绕组轴线 上。
Y.Q.Xiong 2010-06 第4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2
三相绕组轴线在空间相差120°电角度,各相绕组磁动势基波 空间相位差为120°电角度。将空间坐标原点取在A相绕组的 轴线上,于是三相绕组脉振磁动势基波的表达式分别为
k y1
sin(
y1
π) 2
sin(10 12
π) 2
0.9659
sin q1 sin 4 15
kq1
2
qsin 1
2 4sin 15
0.9577
2
2
kN1 k y1kq1 0.9577 0.9659 0.925
(1) 每相脉振磁动势基波的振幅
Fm1
Fm1sin( t 240 )cos( 240 )
3 2
Fm1
sin(
t
)
为行波表达式,即 三相合成磁动势基 波在空间旋转,波 幅不变。
Y.Q.Xiong 2010-06 第4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2006年3月20日星期一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应黎明
τ τ τ
y1 =τ 整距线圈
y1
y1 <τ 短距线圈
y1
y1 >τ 长距线圈
y1
01
0203Leabharlann 2006年3月20日星期一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应黎明
分类:按照线圈的形状和端部连接方法的不同,三相单层绕组主要可分为链式、同心式和交叉式等型式。
单层绕组: 三相交流绕组由于每槽中只包含一个线圈边,所以其线圈数为槽数的一半。三相单层绕组比较适合于10KW以下的小型交流异步电机中,很少在大、中型电机中采用。
极对
各相槽号
A
Z
B
X
C
Y
第一对极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
13,14,15
16,17,18
第二对极
19,20,21
22,23,24
25,26,27
28,29,30
31,32,33
34,35,36
2006年3月20日星期一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应黎明
线圈组的串并连接
2006年3月20日星期一
2006年3月20日星期一
交流电机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应黎明
发电机定子
2006年3月20日星期一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应黎明
汽轮发电机转子
2006年3月20日星期一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应黎明
2006年3月20日星期一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应黎明
2006年3月20日星期一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应黎明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应黎明
同步电机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Y.Q.Xiong 2010-06 第4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15
相绕组磁动势及 其基波分量动画
基波表达式 f1(t, ) Fm1 sin t cos
基波振幅
Fm1
0.9
NkN1I p
串联匝数
N
2 pqNc a
pqN c a
(双层绕组) (单层绕组)
电机学 Electric Machinery
华中科技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熊永前
2010.06
Y.Q.Xiong 2010-06 第4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1
4.3 交流绕组磁动势
1. 单相绕组磁动势
(1) 单层集中相绕组的磁动势
Z=6,p=1,三相单层绕组。q=1,相当于集中绕组,每相只 有1个整距线圈。
磁动势空间矢量的长度代 表幅值的大小,矢量的位 置代表幅值所处的空间位 置。
将各线圈的基波磁动势矢
量相加得到分布相绕组磁
动势基波矢量。
Y.Q.Xiong 2010-06 第4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8
考虑到一般情况,对于q个线 圈,合成磁动势基波是q个依 次位移α1度的正弦波叠加而成 。
采用磁动势迭加原理,三个线圈分别产生矩形波磁动势。
将三个矩形波叠加起来,得到阶梯波脉振磁动势。
Y.Q.Xiong 2010-06 第4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7
用迭加原理求合成磁动势
三个线圈分别产生矩形波 磁动势。磁动势波形一样 ,依次位移槽距电角α1度 。
各线圈磁动势的基波分量 为空间分布正弦波,和时 间相量相似,可以用空间 矢量来表示。
f y (t, ) Fy cos 1,3,5,
第四章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春)PPT课件

5. 极距τ: D或 Z
2p
2p
6. 线圈节距y: 整距y=τ; 短距y<τ。 一般不用长距。
§4.1 交流绕组的基本要求
四、交流绕组的分类
1. 叠绕组与波绕组 2. 单层绕组与双层绕组 3. 短距、整距、长距绕组
§4.2 单层绕组的构成
一、单层三相绕组(等元件)
§4.2 单层绕组的构成
一、单层三相绕组(同心式)
2. 如何计算高次谐波电动势和总的相电动势: (2)相绕组的谐波电动势:
Ep 4.44fNykkq
k y1
sin
vy
π 2
k Nv k yv • k qv
4.44fNN k
sin q v
k qv
q sin
2 v
2
§4.5 在非正弦分布磁场下电动 势的高次谐波及其削弱方法
一、感应电动势中的高次谐波
§4.6 单相绕组的磁动势
一、p=1,q=1双层短距绕组磁动势
结论: 1. 空间分布波形——矩形波; 2. 磁动势性质——脉动磁动势: 空间位置固定、幅值大小和方向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第6节
第7节 第8节 第9节 第10节
主要内容
说明
本章为电机学课程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之一, 是学习交流电机的基础。 必须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 基本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
了解交流绕组的基本构成方法; 理解和掌握交流绕组电动势的计算 ; 理解和掌握交流绕组磁动势的计算与分析。
§4.5 在非正弦分布磁场下电动 势的高次谐波及其削弱方法
一、感应电动势中的高次谐波
2. 如何计算高次谐波电动势和总的相电动势:
第四章-交流绕组的基本问题

第四章《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4.1 交流绕组的基本要求1.交流绕组的基本要求:(1)绕组产生的电动势(磁动势)接近正弦波;(2)三相绕组的基波电动势(磁动势)必须对称;(3)在导体数一定时能获得较大的基波电动势(磁动势)。
2.槽距角α:相邻两槽之间的机械角度槽距电角α1:相邻两槽间相距的电角度4.2三相交流绕组1.极距一个极在电机定子圆周上所跨的距离,一般以槽数计每极每相槽数整个电机定子中每相在每个极下所占有的槽数2.线圈组:每相绕组中相邻的线圈串联在一起称为一个线圈组,一个线圈组中的线圈个数为每极每相槽数q4.3交流绕组的电动势1.短距系数短距系数的物理意义:是短距线圈电动势与对应的整距线圈电动势之比分布系数分布系数的物理意义:分布线圈组合成感应电动势比集中线圈组合成电动势所打的折扣绕组系数2.导体电势,匝电势,线圈电势,线圈组电势和相电势的求法(重点)导体电势匝电势线圈电势线圈组电势相电势(附:4.高次谐波感应电动势的危害:(1)使发电机的电动势波形变坏(2)发电机本身损耗增加,温升增高(3)谐波电流串入电网,干扰通信5.削弱感应电动势谐波的方法:(1)使气隙中的磁场分布尽可能接近正弦波(2)采用对称的三相绕组(使线电动势不存在3次谐波及其倍数的奇次谐波)(3)采用短距绕组(4)采用分布绕组(5)采用磁性槽楔、斜槽或分布槽绕组6.采用短距绕组削弱谐波电动势(通常选y1=5/6τ以同时削弱5、7次谐波)7.对称三相绕组线电动势中不存在3及3的倍数次谐波的原因是:三相相电动势中的三次谐波在相位上彼此相差3*120°=360°,即它们是同相位、同大小的。
当三相绕组接成星形时,E AB3=E A3-E B3=0,所以对称三相绕组的线电动势中不存在3次谐波,同理也不存在3的倍数次谐波。
4.4交流绕组的磁动势1.脉振磁动势:空间位置固定不动,但波幅的大小和正负随时间变化的磁动势2.一个线圈所产生的磁动势的基波幅值:一个极相组所产成的磁动势基波幅值:一相绕组产生的磁动势每极基波幅值:第n次谐波磁动势(1)单相绕组磁动势是脉振磁动势,既是时间t的函数又是空间θ角的函数(2)单相绕组磁动势v次谐波的幅值与v成反比,与对应的绕组系数成正比(3)基波、谐波的波幅必在相绕组的轴线上(4)为了改善磁动势波形,可以采用短距和分布绕组来削弱高次谐波3.三相基波合成磁动势:三相基波合成磁动势的性质(重点):(1)三相合成磁动势的基波是一个波幅恒定不变的旋转波(2)当电流在时间上经过多少电角度,旋转磁动势在空间上转过同样数值的电角度(3)旋转磁动势基波旋转电角速度等于交流电流角频率;旋转磁动势的转速n1为同步转速(4)旋转磁动势由超前相电流所在的相绕组轴线转向滞后的相电流所在的相绕组轴线,因此,哪相电流达到最大值,旋转合成磁动势的幅值就在那相绕组的轴线上(5)合成磁动势的旋转方向取决于三相电流相序。
电机答案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4.1 交流绕组与直流绕组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交流绕组:一个线圈组彼此串联直流绕组:一个元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换向片相联4.2 何谓相带?在三相电机中为什么常用60°相带绕组而不用120°相带绕组?相带:每个极下属于一相的槽所分的区域叫相带,在三相电机中常用60相带而不用120相带是因为:60相带所分成的电动势大于120相带所分成的相电势。
4.3 双层绕组和单层绕组的最大并联支路数与极对数有什么关系? 双层绕组:max 2a P = 单层绕组:max a P =4.4 试比较单层绕组和双层绕组的优缺点及它们的应用范围?单层绕组:简单,下线方便,同心式端部交叉少,但不能做成短匝,串联匝数N 小(同样槽数),适用于10kW <异步机。
双层绕组:可以通过短距节省端部用铜(叠绕组)或减少线圈但之间的连线(波绕),更重要的是可同时采用分布和短距来改善电动势和磁动势的波形,因此现代交流电机大多采用双层绕组。
4.5 为什么采用短距和分布绕组能削弱谐波电动势?为了消除5次或7次谐波电动势,节距应选择多大?若要同时削弱5次和7次谐波电动势,节距应选择多大?绕组短距后,一个线圈的两个线圈边中的基波和谐波(奇次)电动势都不在相差180,因此,基波和谐波电动势都比整距时减小;对基波,同短距而减小的空间电角度较小,∴基波电动势减小得很少;但对V 次谐波,短距减小的则是一个较大的角度(是基波的V 倍),因此,总体而言,两个线圈中谐波电动势相量和的大小就比整距时的要小得多,因此谐波电动势减小的幅度大于基波电动势减小的幅度∴可改善电动势波形。
绕组分布后,一个线圈组中相邻两个线圈的基波和ν次谐波电动势的相位差分别是1α和1v α(1α槽距角),这时,线圈组的电动势为各串联线圈电动势的相量和,因此一相绕组的基波和谐波电动势都比集中绕组时的小,但由于谐波电动势的相位差较大,因此,总的来说,一相绕组的谐波电动势所减小的幅度要大于基波电动势减小的幅度,使电动势波形得到改善。
电机学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2 pqN 2p Eφ1 = E q 1 = 4 . 44 f ( a a = 4.44 fNk y 1 k q 1 Φ 1
c
) k y1 k q1Φ 1
N=
2 pqN c 为双层交流绕组的串联 匝数。 a
因此,双层和单层交流绕组的感应电动势可统一表示为: 因此,双层和单层交流绕组的感应电动势可统一表示为:
4.2
三相单层绕组
每槽中只放一条线圈边的绕组为单层绕组。 每槽中只放一条线圈边的绕组为单层绕组。 已知一交流电机定子槽数Z= ,极数2p=4,并联支路数 例 已知一交流电机定子槽数 =24,极数 , a=1,试绘制三相单层绕组展开图。 ,试绘制三相单层绕组展开图。 解:1、计算绕组参数 、
Z 24 = = 6 ( 槽) τ = 4 2p Z 24 = = 2 (槽 ) q = 2 mp 3× 4 p × 360 α1 = = 30 ° z
二、一对磁极下三相交流绕组的形成 如图所示为一两极 的同步电机的模型。 的同步电机的模型。 转子在原动机的带 动下匀速旋转。 动下匀速旋转。定 子铁芯沿园周均匀 开了六个槽A、 、 开了六个槽 、Z、 B、X、C、Y。如 、 、 、 。 转子磁场在空间按 正弦形分布, 正弦形分布,则导 体中的感应电动势 随时间也按正弦规 律变化, 律变化,则导体电 动势互差60º电角度 电角度。 动势互差 电角度。
导体电动势的相量图如图所示。 导体电动势的相量图如图所示。
.
.
EC
.
EY
.
E CZ − E Z
. . .
.
EC
. . .
E AX
EX
. .
EA
EB
.
EA
− E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采用短距绕组 τ 采用节距 y1 = τ − 可以消除ν 次谐波
(星形联接) ⎫ ⎪ ⎬ ⎪ (三角形联接) ⎭
ν
④ 采用分布绕组 例如:当q=6时,kq1=0.9561, kq3=0.6440,kq5=0.1927。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4.6 单相绕组的磁动势
1. 单层整距集中相绕组的磁动势 Z=6 , p=1 ,三相单层绕组 。 q=1 ,相当于集中绕组, 每相只有1个整距线圈。 A相通交流电流i后,将产生 一个2极磁场。 每根磁力线所构成的磁通闭 合回路的磁动势均为iNc。 略去定、转子铁心中的磁阻 ,该磁动势消耗在两个气隙 中,每个气隙中消耗的磁动 势为iNc /2。
y1 π ) k y1 = sin( τ 2
★ ky1≤1 ★ 对于整距线圈 ky1=1
y1 π E y1 = 2( Nc Ec1 ) sin( ) = 2( Nc Ec1 )k y1 τ 2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线圈组电动势与分布系数
3. 线圈组电动势与分布系数 qα1 sin 2 = qE k E = qE
π fΦ1 = 2.22 fΦ1 当 p 对极的正弦分布 E c1 = 2 磁 场 以 转速 n1 切割导体
时,在导体中感应电动 势为正弦波,其有效值 为 1 Ec1 = Bm1lv 2
pn1 f = 60
Φ1
为感应电动势频率
为基波磁场每极磁通量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线圈电动势与短距系数
2. 线圈电动势与短距系数 短距系数
Z q= 2mp
m为交流绕组相数,三相绕组,m=3。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并联支路数
3. 并联支路数
每相的各个线圈 组的感应电动势有效 值相等,相位同相或 反相。采用串并联方 式形成a条并联支路。 ★ 单层绕组每相最大 并联支路数 ★ amax = p (极对数)
a=1
a=2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pn1 f = 60
3. 交流绕组的基本要求
① 绕组产生的电动势(磁 动势)接近正弦波。 ②三相绕组的基波电动势 (磁动势)必须对称。 ③在导体数一定时能获得 较大的基波电动势(磁 动势)。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槽电动势星形图
4. 槽电动势星形图 ① 电角度: 磁通在空间为正弦分布,一对磁极便对应 于一个完整正弦波,相当于360°。如果磁极极对数是 p,整个圆周有p个完整正弦波,相当于p × 360°。 从几何的观点来看,整个圆周只有360°。 圆周的空间几何角度称为机械角度,而圆周上对 应于磁场分布的角度称为电工角度,简称为电角度。
电角度=p×机械角度
α1 = pα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槽距角、槽距电角
360o α= ② 槽距角α:相邻两槽之间的机械角度, Z
③ 槽距电角α1:相邻两槽中导体感应电动势的相位差 。
p × 360o α1 = Z
Z--电机槽 例图中
360o 360o α= = = 10o Z 36
p × 360o 2 × 360o α1 = = = 20o 36 Z
pqN c ⎧p Eq1 = 4.44 f k y1kq1Φ1 ⎪ ⎪a a Eφ1 = ⎨ ⎪ 2 p E = 4.44 f 2 pqN c k k Φ q1 y1 q1 1 ⎪ a ⎩ a
(单层绕组) (双层绕组)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相电动势统一计算式
⎧ pqN c ⎪ ⎪ a N =⎨ ⎪ 2 pqN c ⎪ ⎩ a k N 1 = k y1kq1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第四章 交流电机绕组的基本理论 4.1交流绕组的基本要求 4.2 三相单层绕组 4.3 三相双层绕组 4.4 在正弦分布磁场下的电动势 4.5 在非正弦分布磁场下电动势中的 高次谐波及其削弱方法 4.6 单相绕组的磁动势 4.7 三相绕组的基波合成磁动势 4.8 圆形和椭圆形旋转磁动势 4.9 谐波磁动势 4.10 交流电机的主磁通、漏磁通
(单层绕组)
相绕组串联匝数
(双层绕组)
绕组系数 相电动势统一计算式
Eφ1 = 4.44 fNk N 1Φ1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例
一台汽轮发电机,定子槽数Z=36,极数2p=2,采用双层 叠绕,节距y1=14,每槽2根导体,并联支路数a=1,频率为 50Hz。每极磁通量Φ1=2.63Wb。试求:(1) 导体电动势 Ec1;(2) 线圈电动势Ey1;(3) 线圈组电动势Eq1;(4) 相 电势Eφ1。 Z 36 τ= = 槽 = 18 槽 • 极距 解 2 p 2 ×1 p × 360° 1× 360° α1 = = = 10° • 槽距电角 Z 36 Z 36 = =6 • 每极每相槽数 q = 2mp 2 × 3 × 1
⑤用槽电势星形图将导体(槽)分相
120°相带
60°相带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4.2 三相单层绕组
例:一台交流电机定子槽数Z=36,极数2p=4,并联支路 数a=1,试绘制三相单层绕组展开图。
① 绘制槽电动势星形图; ③确定并联支路数; ②分相、构成极相组 ④画出三相绕组展开图
极相组
极相组
线圈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Nc Ic 2 2 Nc Ic π π = sin(ν ) cos ω t = 0.9 sin(ν ) cos ω t ν π ν 2 2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基波磁动势表达式
基波磁动势表达式
f y1 (t , θ ) = Fy1 cos θ = 2 2 N c I c cos ω t cos θ = 0.9 N c I c cos ω t cos θ π
基波磁动势沿气隙圆周有p个完整的正弦波,极对数为p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例如Z=12,p=2的三相单层绕组。q=1,每相有2个整距线圈。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单层分布相绕组的磁动势
2. 单层分布相绕组的磁动势
以 Z=18 , p=1 的 三 相 单层绕组为例。每相 有1个线圈组, q=3 , 每个线圈组有3个整距 线圈。 A1X1 、 A2X2 、 A3X3 串联成一个线圈 组,构成A相绕组。 A相通交流电流i后, 产生一个2极磁场。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4.1交流绕组的基本要求
1. 交流发电机的简单工作原理
导体交 流绕组
同步发电机原理结构示意图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导体感应电动势
2. 导体感应电动势 ①大小 ②波形 ③频率 ④三相对称性
ec = B(θ)lv = Bmlv sin θ = Bmlv sin ωt = Bmlv sin 2πft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4.3 三相双层绕组
例:一台交流电机定子槽数Z=36,极数2p=4,并联支路数 a =2, y1=7,试绘制三相双层叠绕组展开图。
★ 双层绕组每相有2p个线圈组,每相最大并 联支路数 ★ amax = 2p(极数)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4.4 在正弦分布磁场下的电动势
1. 导体电动势 p对极电机,气隙磁 场空间分布为 p 个正弦 波的磁场称为基波磁场 ,基波磁场在绕组中感 应的电动势为基波电动 势。
⎧Z ⎪ 2 p (槽) ⎪ τ =⎨ ⎪ πD (米) ⎪ ⎩2p
⎧=τ (整距) ⎪ y1 ⎨< τ ( 短距) ⎪> τ ( 长距) ⎩
★ 各个线圈的感应电动势有效值相等 ★ 相邻线圈的感应电动势相位差为槽距电角α1 ★ 单层绕组的线圈节距均为整距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极相组
2. 极相组
每相绕组中, q个相邻线圈串联在一起,称为一个线圈组。 ★ 每相的各个线圈组的感应电动势有效值相 等,相位同相或反相。 ★ 单层绕组每相有p个线圈组。 ★ 线圈组的个数q称为每极每相槽数。
Eφ =
2 2 Eφ1 + Eφ 3
2 + Eφ 5
2 + Eφ 7 ...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削弱谐波电动势方法
3. 削弱谐波电动势方法 ① 使气隙中磁场分布尽可能接近正弦波。 ② 采用对称的三相绕组,消除线电动势中 3及3的倍数次谐波
2 2 2 El = 3 Eφ 1 + Eφ 5 + Eφ 7 ... 2 2 2 + + El = Eφ E E 1 φ5 φ 7 ...
长沙理工大学电中的 高次谐波及其削弱方法
1. 气隙磁场谐波分量 气隙磁场空间分布非 正旋,分解为基波和一 系列谐波。 主磁极产生的谐波磁 场性质:
ν 次谐波磁场: pν = ν p 极对数 τ τν = 极距 ν
转速 nν = n1
主磁极产生的气隙磁场波形及其分解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单层整距集中相绕组的磁动势
将气隙圆周展开,得到 磁动势沿圆周的空间分 布波形如图所示。气隙 圆周某点的磁动势表示 由该定子磁动势所产生 的气隙磁通通过该点气 隙的磁压降。 磁动势波形为矩形波。 当线圈电流 i 随时间按 正弦规律交变时,矩形 Nci 2 波的高度为 Fy = = Nc Ic cosω t 2 2 ◆ 矩形波的高度和正负随时间变化,变化的快慢取决于 电流的频率。
每槽导体数 2 = =1 2 2 2 pqN c 2 ×1× 6 ×1 = = 12 • 每相串联匝数 N = a 1
• 线圈匝数
Nc =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短距系数 分布系数 绕组系数
k y1 = sin(
y1 π 14 π ) = sin( × ) = 0.9397 18 2 τ 2 qα 6 ×10° sin 1 sin 2 = 2 = 0.9561 kq1 = α 10° 6sin q sin 1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