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
中国儒家人权意识与现代人权思想

/0&",%,/-".>’&$"H>5$"<&?03%/-"%’&->%",%%$"2 D-2,)"H>5$"<&?03%A2,$%
VU’1 V54=5,/ !B#A,+’?#1’%2;,> ,1) H*%1%?0*&"J#134,13 =%+?,-6107#+&0’4"J#134,13F!*((>":"01,# 89%3)$’3)J$.0,<4/.<,%9,-65/2%$.OL66.956L/<RL$.6$0956J54.6269-/K494$./%<,%9,-6"*L6.68$%6.<6*L64.O956N$29 6226.94/%&_.492L/242"J$.0,<4/.42N/K8$</962/26-462$04K6/22,<5/2/2686-626.26$06W,/%49:/.K/<$NN$. P$-%K P495956O-6/95/-N$.4$,2<$6S4296.<6$0K486-26M6$M%62/2956<$-6&X56264K6/24NM%:/L,.K/.92$,-<62$05,N/.-4O592 26.262"/.K5/86/O-6/9M$96.94/%6006<9$.9560$-N/94$./.KK686%$MN6.9$0N$K6-.<$.<6M92/.K4K6/2<$.<6-.4.O5,= N/.-4O592&Z$P686-"K,69$9565429$-4</%/.K<%/22%4N49/94$.2"956J$.0,<4/.<$.2<4$,2.622$05,N/.-4O5925/2.*9K6= 86%$M6K4.9$/<$NM%696269$0N$K6-.5,N/.-4O59956$-462/.K<$.<6M92&H625$,%K</--:0$-P/-K9562M%6.K4K56-49/O6 /.K5,N/.-4O592<$.2<4$,2.6224.956J$.0,<4/.<,%9,-6(N6/.P54%6"P625$,%K/L2$-L9566S<6%%6.9M/-924.956P6296-. <,%9,-6/.K4.96O-/96956N P495$,-$P.<5/-/<96-4294<2"9$K686%$M$,-N$K6-.5,N/.-4O592956$-:"/.K9$M,250$-P/-K 9565,N/.-4O592<$.29-,<94$.$0$,-<$,.9-:& :,6;-)2%)5,N/.-4O592(J$.0,<4/.42N(<$.2<4$,2.622
论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

论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二千五百年前由孔子开创,并经历代后继者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等儒学家地不断地解释,补充和发扬而形成的儒家学说,开始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后来经过百家争鸣,特别是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后,儒学实际上上升到国家哲学的地位,成为国家实行制度,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成为人民一切思想和行动都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
它是以民本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和基本特征的.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权观念,其主要表现是倡言良心自由和人格尊严、法律平等和公正处罚、思想言论自由、爱国和大同世界。
这些人权理念对现代人权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发生了深刻影响。
“人权”一词,作为“人”的权利一般形式的概念,最早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明确提出来的。
但人权思想的基因或萌芽,无论中外,都早已有之。
探究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不同文化传统,都普遍含有尊重“人”、“爱人”的积极因素。
因此,汲取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人权的内涵,对推动现代人权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儒家学说是关于伦理道德的学问。
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世界观是人文主义的。
儒家很少直接谈论人权,但是儒家通过谈论人伦和道德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
表达出了许多人权思想,儒家宣扬人性、仁爱、至诚、民本、仁政、中庸、和为贵、以及天人合一等思想。
在这些思想中,包含着积极的人权思想。
同时,儒家认为人是有人格尊严的,也有他们自己本身的信仰和志向。
孔子还抱有崇高的政治理想,渴望建立一个人人互敬互爱,人人个得其所的和谐的社会。
儒家文化是以人本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和基本特征的。
也是其人权理念和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它的集中表现就是重视人、尊重人、爱护人、以“仁爱”待人。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讲“仁”。
“仁”则是人性的具体体现。
“仁”的中心意义是“爱人”,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最高标准。
孔子说过:“仁者,人也”。
“仁”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强调了仁性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中的人权与社会公正

中国文化中的人权与社会公正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凝聚着丰富多元的文化传统。
在中国文化中,人权与社会公正作为重要的价值观念和实践准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权益保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化中人权与社会公正的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中的人权观念中国文化中的人权观念根植于儒家思想的传统,强调个体的尊严和权益。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在家庭、社区和国家层面倡导道德和谐。
这种观念认为,人权不仅仅是个体的自由和权益,更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础。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强调家庭伦理和亲情道德。
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是中国社会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使得中国社会对维护个人权益、促进社会公正具有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中的社会公正观念中国文化中的社会公正观念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平等、公正和共享。
中国儒家文化倡导全民平等、公平正义,强调个体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个人在追求自身权益的同时,也应该顾及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此外,中国文化中还注重公共行事的公正性。
中国传统的节日和重大仪式,如春节、端午节等,都以公众共享、均等待遇为原则。
这种惯例制度体现了社会公正的观念和实践,为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中国文化中人权与社会公正的实践在现代中国,人权和社会公正的理念继续得到重视和推进。
中国政府积极倡导法治建设,致力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推动社会公正的实现。
中国已在宪法中确立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以着力推进社会公正为指导,加强法治建设,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中国还致力于实现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的目标,推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这些努力旨在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正水平,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人权和利益保障。
四、中国文化中人权与社会公正对社会的影响中国文化中人权与社会公正的观念和实践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观念与社会公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观念与社会公正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权观念和社会公正的价值观。
在传统文化中,人权被视为一种天赋,而社会公正则是维护人权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佛教理念和道家观点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观念与社会公正。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
在儒家伦理观念中,人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尊重。
这种关注个体的价值观念也延伸到社会层面,儒家强调政府应该以人为本,关心民生,为人民提供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这种观念体现了人权的核心价值,即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享受生活的尊严和自由。
佛教理念强调慈悲和平等。
佛教教义中,慈悲是核心价值观念之一。
佛教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以减少世间的苦难和痛苦。
佛教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佛性,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不论贫富、地位、种族等差异。
这种平等观念体现了人权的普遍性和不可分割性,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基本的权利和尊严。
道家观点强调自由和平衡。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和平衡的生活态度。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他人,而是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个性,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发展。
道家追求自由并不意味着无序,而是追求一种自由与秩序相辅相成的平衡状态。
这种观点体现了人权和社会公正的统一,即每个人都应该有自由发展的权利,但也应该在社会规范和公共利益的框架下行使这种自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权观念和社会公正是相辅相成的。
人权观念强调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而社会公正则是为了保障人权的实现。
社会公正包括法律的公正、资源的公平分配、机会的平等等方面,旨在为每个人提供公正的环境和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权利。
然而,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丰富的人权观念和社会公正的价值观,但在现实社会中,人权和社会公正的实现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论我国法治现代化中的儒家思想

论我国法治现代化中的儒家思想
近些年来,中国的法治现代化迅猛发展,其中的儒家思想在国家的法治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儒家思想主张,宪法和法律都应以“恪尽职守、爱护公义”为准则,促进社会的公正和维护人民的合法权利。
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思想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社会公平,有助于法治社会的稳步推进发展。
此外,儒家思想也支持法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容忍文明和兼容并蓄。
它倡导敬畏法治,拒绝践踏人权,构建和谐社会,用“慎一而行、细而刻”的法律道德准则来维护人民的权益,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国家司法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最后,在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儒家思想也强调法律的应用和遵循的重要性,强调以公正的心态审查案件,从而营造特定的道德环境,鼓励人们依法行事,遵守国家的政策,使社会的法治文化更加繁荣。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其主张公正、服从和兼容并蓄已得到了实施。
就国家司法制度建设而言,儒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推动我国司法制度的完善及法治建设。
儒家传统对我国当代人权发展的文化意义

儒 家 文化是 世 界 文化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 是 东 方
发展将有可能更多地 回归传统 , 并 以此为基础确立 起 符合 中 国 国情 、 有 中国特 色 的社会 主义 文化体 系 。 从 摒弃 到重 拾 , 这 确 实 需 要 莫 大 的 勇气 。我们 应 以 理性和辩证 的眼光来看待儒家传统文化 , 对其 中的 人权 思 想发 展 脉络 进 行 梳 理 , 进 而 思 考 其对 我 国人 权事 业 发展 的深远 意义 。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由孔子创立最近年来国家倡导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仁为核会更是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昭示着中国文化心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发展将有可能更多地回归传统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
2 0 1 3年 1 1月
哈 尔滨市委 党校 学报
陈 丹 , 2
( 1 . 重庆大学 法学 院, 重庆 4 0 0 0 4 4; 2 . 重庆市沙坪坝 区人 民法院 , 重庆 4 0 0 0 3 8 )
摘要: 儒 家文化经历 了漫 长的历 史发展过程 , 成为 中国古代两千年封建社会 主流意识形 态 , 堪称 中国传统 文化
精 髓。儒 家传统 中蕴含 了民本、 仁 爱等丰 富的人权 思想 内容 , 仍 旧有可能对 当代 中国人 权发展提 供 文化 和理论 支
时代 曙光 。儒 家 学说 终 于 得 以萌 芽 发 展 , 后 来 经 过 孔 子 的弟子 们 以及孟子 、 苟子 进一步 的传 播 , 儒 家思 想 逐渐 发扬 光大 , 最终 自成 体 系 , 形成 了以“ 亲亲” 、 “ 尊尊” 为立法原则 , 维护 “ 礼治” , 提倡 “ 德治 ” , 重 视“ 人治” 的一套 博大精 深 的政治 哲 学 思想 体 系 , 被 后 世封 建统 治 者奉 为 正统 思 想 , 并 为 不 断适 应 封 建 统 治 的需要 屡 经后 世 儒 家学 者解 释 、 诠 释 而更 加 完
人权的儒学进路

讨论 国际人权问题的时候 考虑儒 家的看法是如此重要 。同时参看皮文睿的 《 儒 家正义:建立一个人道的社会》 (“ C o n f u c i a n J u s t i c e : A . c h i e v i n g a H u m a n e S o c i e t y ” ) ,《 国际哲学季刊》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Q u a r t e r l y , v o 1 . 3 0 , n o . 1 , 1 9 9 0 ) ,第 1 7 —3 2页。在 文中他反驳 了契约主义者的. f i - Y , . 观 ,这种正义观沿 自这样一种前提 ,即个人是反社会的、通过相 互竞 争来获取 利益。在皮文睿 看来,经常体现 于
人 权 的儒 学 进 路
[ 美] 沈美华/ 著 韩 锐 刘晓英/ 译 梁 涛/ 校
【 摘要 】麦尔登反对 自然权利说 ,而将权利根植于真实 的人际关 系和道德 社群之 中 ,在其看来 , 一 个人拥 有权利就 意
味着他与他人处于某种道德关系之 中,他也有义务履行或是避免某 些行为 ,以支持他 人的道德努 力。所 谓权利 ,就 是 从应当履行或避免某些行为的人或人们的角度来看的道德关 系。麦尔登不赞成个人 主义单子式 的独立 、 自主的 自我 观 ,
强调 自主性 的关于 自我 的观点 ( v i e w s o f s e l f ) 的支 持 ,而这种个 人主义或 自我 中心 的论 点不 同于强 调
儒家经典与人权观念尊重与个体价值的平衡

儒家经典与人权观念尊重与个体价值的平衡在当代社会中,尊重个体价值以及推崇人权观念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
然而,尊重个体价值与儒家经典的思想有时会存在一定的冲突。
本文将探讨儒家经典与人权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
儒家经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
儒家重视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责任和义务。
他们主张个体应该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强调个人的履责和奉献。
相比之下,人权观念注重每个人作为个体的权利和尊严。
这包括言论自由、隐私权、宗教信仰自由等。
儒家经典中的儒家伦理,可能对某些个人权利造成限制。
然而,就像许多其他大家领域的思想家一样,儒家经典的实践应该灵活适度地运用到当代社会。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和谐和义务,并非剥夺个体权利。
在传统儒家观念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如何平衡儒家经典与个体权利,是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需要对儒家经典进行合理的解读。
儒家经典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提供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将这种思想延伸到尊重每个个体的权利和尊严,任何对个体权利的限制都应该是合理的,并且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平衡。
其次,儒家思想应该与现代人权观念相结合。
现代人权观念注重个体权利的保护,儒家思想则强调的是个体责任和义务。
二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儒家思想可以为现代人权观念提供一种社会伦理基础,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提醒人们权利的行使应该有所限制,不能损害他人的权利和整体的社会利益。
第三,平衡个体权利和整体社会利益。
儒家经典中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这也是尊重个体价值的基础。
建立一个平衡的社会,并不是完全以个体权利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社会稳定为重。
为了达到这种平衡,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个体的权利,同时也要注意个体权利的行使是否损害了整体的社会利益。
最后,教育是实现儒家经典与人权观念平衡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
二千五百年前由孔子开创,并经历代后继者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等儒学家地不断地解释,补充和发扬而形成的儒家学说,开始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后来经过百家争鸣,特别是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后,儒学实际上上升到国家哲学的地位,成为国家实行制度,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成为人民一切思想和行动都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
它是以民本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和基本特征的.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权观念,其主要表现是倡言良心自由和人格尊严、法律平等和公正处罚、思想言论自由、爱国和大同世界。
这些人权理念对现代人权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发生了深刻影响。
“人权”一词,作为“人”的权利一般形式的概念,最早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明确提出来的。
但人权思想的基因或萌芽,无论中外,都早已有之。
探究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不同文化传统,都普遍含有尊重“人”、“爱人”的积极因素。
因此,汲取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人权的内涵,对推动现代人权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
儒家学说是关于伦理道德的学问。
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世界观是人文主义的。
儒家很少直接谈论人权,但是儒家通过谈论人伦和道德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天人关系。
表达出了许多人权思想,儒家宣扬人性、仁爱、至诚、民本、仁政、中庸、和为贵、以及天人合一等思想。
在这些思想中,包含着积极的人权思想。
同时,儒家认为人是有人格尊严的,也有他们自己本身的信仰和志向。
孔子还抱有崇高的政治理想,渴望建立一个人人互敬互爱,人人个得其所的和谐的社会。
儒家文化是以人本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和基本特征的。
也是其人权理念和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它的集中表现就是重视人、尊重人、爱护人、以“仁爱”待人。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讲“仁”。
“仁”则是人性的具体体现。
“仁”的中心意义是“爱人”,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最高标准。
孔子说过:“仁者,人也”。
“仁”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强调了仁性的重要性。
在孔子仁性论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良心说。
孟子所说的“良心”就是人与生具有的善良心性,其表现就是不忍之心”。
孟子把“良心”看作做人的基本标志。
他说:“无恻隐之心,非礼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儒家文化对人的所欲性和所恶性进行了肯定。
在儒家看来,人性必然有所求有所恶,人的所欲性和所恶性从属于仁。
儒家正是从这种人本主义思想出发,重视人民的想法,关心人民的疾苦,维护人民的权益。
儒家倡言良心自由和人格尊严。
人权,实际上就是做人的权利和资格,就是人的尊严得到应有的尊重。
因此,良心自由和人格尊严便成为人权观念的基石。
儒家倡言法律平等与公正处罚。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是法治的基本原则,又是人权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
儒家承认良心仁性和人格尊严的平等,必然会要求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儒家极力推崇选贤举能,儒家重视统治者的道德品质,主张治国必须德法并重。
儒家倡导思想言论自由。
思想言论自由是人的基本政治权利。
儒家关于思想言论自由问题的论述同样表达了这一人权理念精神。
儒家主张知人知言。
儒家认为言论是人表达思想的基本形式和人与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基本手段。
儒家主张法律只能惩治行为,而绝对不能惩治思想言论。
儒家提倡多思勤思,以思为乐,以思为荣。
言论正确与否,不应作为尝罚的对象。
孔子主张“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言论有其独立性,正确与否都应允许存在。
儒家特别赞同和提倡批评为政者的言论自由。
孔子倡言的“天下有道,庶人不议”,就是主张民众议论政治,批评政府。
如果为政者的行为都符合仁道的话,民众自然不会去批评他,民众之所以非议为政者,是因为天下无道。
为政者对民众的批评应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容忍、接纳和谦逊的正确态度。
二、儒家文化中人权思想的特点
儒家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
已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就社会形态而言,已经走过了原始社会的漫长历程,奴隶制社会已经逐步衰落,封建制社会开始萌芽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相适应,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思想流派。
但是由于后来统治者的的推崇和重视奠定的儒家文化不可替代的位置。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是以构建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人文之道为核心内容的。
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
在这些人权思想中,有尊重个人人格权,允许言论自由等个人权利的言论和内容。
在不危害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儒家主张给个人一定的权利。
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的个人,享有的更多的权利,普通人民在理论上也享有一定权利。
虽然儒家的人权理论在现实中较难实现,但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平民还是能享有一定的人权。
而儒家的人权思想不仅包括个人人权,而且包括和强调社会和集体主义的人权,这是儒家人权思想的特点。
儒家强调的人,不仅是个人,而且是社会和集体的人。
儒家“仁爱”的对象,是平常百姓,这些都包括着集体主义的性质。
因此,儒家文化要求个人尊重家庭、社会和国家。
个人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享有一定的权利,但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又有义务和责任。
三、对儒家文化中人权思想的评价
儒家文化是封建文化,但并不是封建君王创造的,而是中华民族中的优秀人物,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所创造的,由后人不断整理、发展和丰富,形成了有深远影响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诞生在封建社会,因此受到很多封建影响。
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力宣扬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思想,因此极大地隐藏了其中的进步成分。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讲“仁”。
“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
“仁”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的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
儒家文化中的人权主义是对远古氏族体质中的民主性及人性的继承和发扬。
同时也是顺应了当
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儒家提倡的爱人,在某种意义上也包括劳动者在内,所以说它体现了时代精神。
当然,“爱人”主要是将忠君孝亲长慈幼这一套伦理道德推而广之,使人自觉遵守,无疑有进步意义。
孔子及后世儒家对人自身主体表达了深切的关爱,也很重视人的生存权。
认为关心人权和尊重人权就必须首先关心和尊重人的主体本身。
生存权作为首要的人权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它是涉及人本身生存死亡的问题。
如果没有人的存在,一切人权也就无从谈起。
儒家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其出发点是“重君”而非“重人”,表面上主张爱一切人,实际上他们把人分为“劳心”和“劳力”两部分,他们爱的是“劳心者”“治人者”,而极端鄙视劳动和劳动人民,尤其是歧视妇女,以达到维护封建秩序的目的。
儒家倡导的大同世界仅仅是个理想,在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儒家倡导的人格尊严、思想言论自由、法律平等和处罚公正等人权理念也没有很完善的措施保证实施。
儒家文化及其人权理念之所以存在着封建糟粕和弱点,有些是由于儒家文化代表人物的理论欠缺造成的;有些则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造成的。
而且,儒家文化及其人权理念归根结底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必然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一些特点。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
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以人为本等。
儒家的人权和民主观念,就包含于儒家的人道和人性极其政治思想的内涵之中,而且泽被西方,嘉惠后人。
孔子及后世儒家对人的主体的尊重,对人的生存,发展权的极大关注,对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所做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思
考人权问题,探讨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追求社会的美满与幸福,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