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和氮化合物相关计算共24页文档

合集下载

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氮及其化合物课件(117张)

新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氮及其化合物课件(117张)
11
一轮 ·化学
1.学科思想:“加合式”法处理氮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 无论是单一气体(NO2),还是NO、NO2、O2中的两者或三者的混合气体, 反应的实质是3NO2+H2O===2HNO3+NO,2NO+O2===2NO2,故若有 气体剩余只能是NO或O2,不可能是NO2。 (1)若NO和O2通入水中,总关系式为4NO+3O2+2H2O===4HNO3。 (2)若NO2和O2通入水中,总关系式为4NO2+O2+2H2O===4HNO3。
17
一轮 ·化学
3.氮氧化合物(用 NOx 表示)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根据 NOx 的性质特 点,开发出多种化学治理氮氧化合物污染的方法。
催化剂 (1)用氨可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如 4NH3+6NO ==△=== 5N2+6H2O, 写出氨气转化 NO2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产 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
②__N_2_+__3_H_2___催__化__剂_____2_N__H_3_; 放电
③_N__2+__O__2_=_=或_=_=高_=_温=_=_=_2_N__O__。
5
一轮 ·化学
一轮 ·化学
3.氮的氧化物 (1)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氮元素从+1~+5价都有对应的氧化物, 如N2O、__N_O___、N2O3、NO2(或_N__2_O_4_)、N2O5,其中属于酸性氧化物 的是N2O3、N2O5。
23
考点 2 典型的氧化性酸——硝酸 1.物理性质
一轮 ·化学
24
2.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高考化学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硫及其化合物含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硫及其化合物含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培优易错难题(含解析)之硫及其化合物含详细答案一、高中化学硫及其化合物1.硫和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请回答:(1)将SO2通入品红溶液中,现象为品红溶液________,加热后溶液颜色________。

(2)已知反应:SO2+Cl2+2H2O ═ 2HCl+H2SO4,该反应中的氧化产物是__________。

(3)木炭与浓硫酸共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2H2SO4(浓)CO2↑+2SO2↑+2H2O,若生成0.5 mol CO2,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mol。

(4)工业上可以通过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气。

下列关于氨气的性质和用途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氨气易液化,液氨可作制冷剂 B.可用排水法收集氨气C.氨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D.向氨水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5)实验室检验试管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6)汽车尾气常含有NO、NO2、CO等,会污染空气。

在汽车尾气排放管处安装一个催化转化器,可使尾气中有害气体CO和NO反应转化为两种无毒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褪色变红 H2SO4 2 AD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说明氨气已收集满(或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靠近试管口,若出现大量白烟,则说明氨气已收集满)。

(或其他合理答案) 2CO+2NO N2+2CO2【解析】【分析】(1)SO2具有漂白性,但漂白是有选择的、暂时性的,加热后无色产物会分解,重新生成品红。

(2)反应SO2+Cl2+2H2O ═ 2HCl+H2SO4中,氧化产物是含有价态升高元素的生成物。

(3)在反应C+2H2SO4(浓)CO2↑+2SO2↑+2H2O中,有如下关系:CO2——4e-,由此可计算出生成0.5 mol CO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

氮与氮化合物知识点

氮与氮化合物知识点

第四讲氮与氮的化合物(一)氮1. 氮元素的存在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

它以双原子分子(N2)存在于大气中,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或总质量的75%。

氮是生命物质中的重要组成元素,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充足的氮肥使植物枝叶茂盛.叶片增大,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氮气的结构和性质(1)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稍小的气体,熔点为-209.86℃。

沸点为-195.8℃,难溶于水。

(思考N2的收集方法?)(2)结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 结构式为___________,氮氮叁键的键能高达946kJ·mol-1,键能大,分子结构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

(3)化学性质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可代替稀有气体做保护气,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N2能与H2、O2等发生化学反应。

①N2+3H2 2NH3(可逆反应)是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②与O2反应:③与Mg反应: N2 +3 Mg Mg3N2; Mg3N2 + 6H2O=3Mg(OH)2↓+ 2NH3↑3. 氮气的用途与工业制法(1)氮气的用途:合成氨;制硝酸;用作保护气;保护农副产品;液氮可作冷冻剂。

(2)氮气的工业制法:工业上从液态空气中,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加以分离而制得氮气。

4. 氮的固定将空气中游离的氮气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统称为氮的固定。

氮的固定有三种途径:(1)生物固氮: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化合态氮。

(2)自然固氮:天空中打雷闪电时,N2转化为NO。

N2+0放电 2NO(3)工业固氮:在一定的条件下,N2和H2人工合成氨。

N2+3H2 2NH3(可逆反应)(二)氮的氧化物各种价态氮氧化物:1N+(N2O)、2N+(NO)、3N+(N2O3)、4N+(NO2、N2O4)、5N+(N2O5),其中N2O3和N2O5分别是HNO2和HNO3的酸酐。

碳、硅、氮、硫、氯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锦集(精选.)

碳、硅、氮、硫、氯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锦集(精选.)

碳、硅、氮、硫、氯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锦集一、碳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C(1)与氧气反应(不足):2C+O22CO(2)与氧气反应(充足): C+O2CO2(3)与氧化铜反应: 2CuO+C2Cu+CO2↑(4)与二氧化硅反应: SiO2+2C Si+2CO↑(5)与水蒸气反应(高温): C+H2O CO+H2(6)与浓硝酸反应: C+4HNO3CO2↑+4NO2↑+2H2O C+4H++4NO3-CO2↑+4NO2↑+2H2O(7)与浓硫酸反应: C+2H2SO4(浓)CO2↑+2SO2↑+2H2O(8)与二氧化碳反应: C+CO22CO2、CO(1)与氧气反应: 2CO+O22CO2(2)与氧化铜反应:CuO+CO Cu+CO2(3)与氧化铁反应:Fe2O3+3CO2Fe+3CO2(4)与水蒸气反应: CO+H2O CO2+H23、CO2(1)与水反应:CO2+H2O H2CO3(2)与碳单质反应:C+CO22CO(3)与镁单质反应:2Mg+CO22MgO+C(4)与氧化钙反应: CaO+CO2CaCO3(5)与过氧化钠反应: 2Na2O2+2CO22Na2CO3+O2↑(6)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NaOH+CO2NaHCO3OH-+CO2HCO3-(7)与过量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NaOH+CO2Na2CO3+H2O 2OH-+CO2CO32-+H2O(8)与少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Ca(OH)2+2CO2Ca(HCO3)2OH-+CO2HCO3-(9)与过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Ca(OH)2+CO2CaCO3↓+H2O Ca2++2OH-+CO2CaCO3↓+H2O(10)与次氯酸钙反应: Ca(ClO)2+CO2+H2O CaCO3↓+2HClO Ca2++2ClO-+CO2+H2O CaCO3↓+2HClO(11)与碳酸钙反应:CaCO3+CO2+H2O Ca(HCO3)2CaCO3+CO2+H2O Ca2++2HCO3-(12)与碳酸钠溶液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CO32-+CO2+H2O2HCO3-(13)与过量偏铝酸钠溶液反应:2NaAlO2+CO2+3H2O2Al(OH)3↓+Na2CO32AlO2-+CO2+3H2O2Al(OH)3↓+CO32-(14)与少量偏铝酸钠溶液反应:NaAlO2+CO2+2H2O Al(OH)3↓+NaHCO3AlO2-+CO2+2H2O Al(OH)3↓+HCO3-(15)与过量硅酸钠溶液反应:Na2SiO3+CO2+H2O H2SiO3↓+Na2CO3 SiO32-+CO2+H2O CO32-+H2SiO3↓(16)与少量硅酸钠溶液反应:Na2SiO3+2CO2+2H2O H2SiO3↓+2NaHCO3SiO32-+2CO2+2H2O2HCO3-+H2SiO3↓(17)与苯酚钠溶液反应:C6H5ONa+CO2+H2O C6H5OH+NaHCO3C6H5O-+CO2+H2O C6H5OH+HCO3-(18)与过量氨水反应: CO2+2NH3·H2O(NH4) 2CO3 CO2+2NH3·H2O2NH4++CO32-(19)与少量氨水反应: CO2+NH3·H2O NH4HCO3 CO2+NH3·H2O NH4++HCO3-4.CaCO3(1)碳酸钙高温下分解: CaCO3+SiO2CaSiO3+CO2(2)溶于盐酸反应:CaCO 3+2HCl CaCl2+CO2↑+H2O CaCO3+2H+Ca2++CO2↑+H2O(3)碳酸钙高温下与二氧化硅反应:CaCO3+SiO2CaSiO3+CO2↑(4)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aCO 3+CO2+H2O Ca(HCO3)2CaCO3+CO2+H2O Ca2++2HCO3-5.Ca(HCO3)2(1)与盐酸反应:Ca(HCO 3)2+2HCl CaCl2+2CO2↑+2H2O HCO3-+H+CO2↑+H2O(2)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Ca(HCO3)2+NaOH CaCO3↓+NaHCO3+H2O Ca2++HCO3-+OH-CaCO3↓+H2O(3)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Ca(HCO 3)2+2NaOH CaCO3↓+Na2CO3+2H2O Ca2++2HCO3-+2OH-CaCO3↓+CO32-+2H2O(4)与石灰水:Ca(HCO 3)2+Ca(OH)22CaCO3↓+2H2O Ca2++HCO3-CaCO3↓+H2O(5)加热碳酸氢钙:Ca(HCO3)2CaCO3↓+CO2↑+H2O(6)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HCO 3)2+Na2CO3CaCO3↓+2NaHCO3Ca2++CO32-CaCO3↓二、硅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Si(1)与氧气反应:Si+O2SiO2(2)与氯气反应:Si+2Cl2SiCl4(3)与氟气反应:Si+2F 2SiF4(4)与氢氟酸反应:Si+4HF SiF4+2H2↑(5)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2NaOH+H 2O Na2SiO3+2H2↑ Si+2OH-+H2O SiO32-+2H2↑2、SiO2(1)与氧化钙反应:CaO+SiO2CaSiO3(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NaOH+SiO 2Na2SiO3+H2O 2OH-+SiO2SiO32-+H2O(3)与氢氟酸反应:SiO 2+4HF SiF4+2H2O(4)与碳酸钠反应:Na2CO3+SiO2Na2SiO3+CO2↑(5)与碳酸钙反应:CaCO3+SiO2CaSiO3+CO2(6)与碳单质反应:SiO2+3C SiC+2CO↑3、SiCl4(1)与氢气反应:SiCl4+2H2Si+4HCl(2)与氧气反应:SiCl4+O2Si O2+2Cl24、H2SiO3(1)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 2SiO3+2NaOH Na2SiO3+2H2O H2SiO3+2OH-SiO32-+2H2O(2)受热分解:H2SiO3SiO2+H2O5、Na2SiO3(1)与稀硫酸反应:Na 2SiO3+H2SO4Na2SO4+H2SiO3↓ SiO32-+2H+H2SiO3↓(2)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Na 2SiO3+CO2+H2O H2SiO3↓+Na2CO3SiO32-+CO2+H2O CO32-+H2SiO3↓三、氮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N2(1)与氢气反应:N2+3H2催化剂高温高压2NH3(2)与金属镁应:3Mg+N2Mg3N2(3)与氧气反应:N 2+O22NO(放电)2.NH3(1)与水反应:NH 3+H2O NH3·H2O NH4++OH-(2)与氧气反应:4NH3+5O2 4NO+6H2O(3)与少量氯气反应:8NH3+3Cl2N2+6NH4Cl(4)与过量氯气反应:2NH3+3Cl2N2+6HCl(4)与氧化铜反应:2NH3+3CuO N2+3Cu+3H2O(5)与HCl气体反应:NH3+HCl NH4Cl(6)与水和少量二氧化碳反应:CO2+2NH3+2H2O(NH4) 2CO3 CO2+2NH3+H2O2NH4++CO32-(7)与水和少量二氧化碳反应:CO2+NH3+H2O NH4HCO3 CO2+NH3+H2O NH4++HCO3-(8)与过量硫酸反应:NH3+H2SO4NH4HSO4 NH3+H+NH4+(9)与少量硫酸反应:2NH3+H2SO4(NH4) 2SO4 NH3+H+NH4+(10)与硝酸反应:NH3+HNO3NH4NO3 NH3+H+NH4+(11)氯化镁溶液加入氨水:MgCl2+2NH3·H2O Mg(OH)2↓+2NH4Cl Mg2++2NH3·H2O Mg(OH)2↓+2NH4+(12)向硫酸铝溶液中加入氨水: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Al3++3NH3·H2O Al(OH)3↓+3NH4+3.NO(1)与氧气反应:2NO+O22NO2(2)与氧气和水应:4NO+3O2+2H2O4HNO3 4NO+3O2+2H2O4H++4NO3-(3)与氨气反应:4NH3+6NO5N2+6H2O4.NO2(1)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 3NO2+H2O2H++NO3-+NO(2)与氨气反应:8NH3+6NO27N2+12H2O(3)与氧气和水反应:4NO2+O2+2H2O4HNO3 4NO2+O2+2H2O4H++4NO3-5.HNO3(1)与氧化铜反应:CuO+2HNO3Cu(NO3)2+H2O CuO+2H+Cu2++H2O(2)与氢氧化铜反应:Cu(OH)2+2HNO3Cu(NO3)2+2H2O Cu(OH)2+2H+Cu2++2H2O(3)稀硝酸与氧化亚铁反应:3FeO+10HNO33Fe(NO3)3+NO ↑+5H2O 3FeO+10H++NO3-3Fe3++NO ↑+5H2O(4) 稀硝酸与氢氧化亚铁反应:3Fe(OH)2+10HNO33Fe(NO3)3+NO ↑+8H2O 3Fe(OH)2+10H++NO3-3Fe3++NO ↑+8H2O (5)与氨气反应:NH3+HNO3NH4NO3 NH3+H+NH4+(6)浓硝酸与铜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Cu+4H++2NO3-Cu2++2NO2↑+2H2O (5)稀硝酸与铜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 ↑+4H2O 3Cu+8H++2NO3-3Cu2++2NO ↑+4H2O (6)浓硝酸与银反应:Ag+2HNO3(浓)AgNO3+NO2↑+H2O Ag+2H++NO3-Ag++NO2↑+H2O(7)稀硝酸与银反应:3Ag+4HNO33AgNO3+NO ↑+2H2O 3Ag+4H++NO3-3Ag++NO↑+2H2O(8)少量的铁与浓硝酸共热:Fe+6HNO3(浓)Fe(NO3)3+3NO2↑+3H2O Fe+6H++3NO3-Fe3++3NO2↑+3H2O (8)稀硝酸与铁反应(硝酸过量):Fe+4HNO3Fe(NO3)3+NO↑+2H2O Fe+4H++NO3-Fe3++NO ↑+2H2O(9)稀硝酸与铁反应(铁过量):3Fe+8HNO33Fe(NO3)2+2NO ↑+4H2O 3Fe+8H++2NO3-3Fe2++2NO ↑+4H2O(10)浓硝酸与碳反应:C+4HNO3(浓)CO2↑+4NO2↑+2H2O6.铵盐(1)氢氧化钙固体与氯化铵固体反应:2NH4Cl+Ca(OH)2CaCl2+2NH3↑+2H2O(2)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铵溶液反应(加热):(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2NH4++2OH-2NH3↑+2H2O(3)氯化铵固体受热分解:NH4Cl NH3↑+HCl↑(4)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NH3↑+CO2↑+H2O四、硫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S(1)与氢气反应:S+H22H2S(2)与金属汞反应:Hg + S HgS(3)与金属铁反应:Fe + S FeS(4)与金属铜反应:2Cu + S Cu2S(5)与氧气反应:S+O2SO2(6)加热时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3S + 6NaOH 2Na2S+Na2SO3+3H2O 3S + 6OH-2S2-+SO32-+3H2O 2.H2S(1)受热分解:H2S H2 + S(2)与氧气反应(完全):2H2S + 3O22H2O + 2SO2(3)与氧气反应(不完全):2H2S + O22H2O + 2S(4)与二氧化硫反应:2H2S + SO2 3S↓ + 2H2O(5)与氯化铁溶液反应:H2S+2FeCl3S↓+2HCl+2FeCl2H2S + 2Fe3+S↓+2H+ +2Fe2+ (6)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2S + NaOH NaHS + H2O H2S + OH-HS-+ H2O(7)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2S + 2NaOH Na2S + 2H2O H2S + 2OH-S2-+ 2H2O(8)与氯气反应:H2S + Cl2S↓+ 2HCl3.SO2(1)与水反应:SO2 + H2O H2SO3(2)与氧化钙固体反应:SO2+CaO CaSO3(3)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NaOH+SO2Na2SO3+H2O 2OH-+CO2SO32-+H2O(4)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NaOH+SO2NaHSO3OH-+CO2HSO3-(5)与过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Ca(OH)2+SO2CaSO3↓+H2O Ca2++2OH-+SO2CaSO3↓+H2O(6)与少量氢氧化钙溶液反应:Ca(OH)2+2SO2Ca(HSO3)2OH-+SO2HSO3-(7)与亚硫酸钠溶液反应:Na2SO3+SO2 +H2O 2NaHSO3SO32-+SO2 +H2O 2HSO3-(8)与氧气反应:2SO2 + O2 2 SO3(7)与氯、溴、碘反应:SO2 + X2 + 2H2O H2SO4+2HX SO2 + X2 + 2H2O SO42-+2X-+ 4H+(8)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5SO2 + 2KMnO4+2H2O K2SO4+2MnSO4+2H2SO4 5SO2 + 2MnO4-+2H2O5SO42-+2Mn2++4H+(9)与硫化氢气体反应:2H2S + SO2 3S↓ + 2H2O(10)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SO2 +2 FeCl3 +2H2O H2SO4+2FeCl2+2HCl SO2 +2 Fe3+ +2H2O H2SO4 + 2Fe2+ + 2H+4.SO3(1)与水反应:SO3+ H 2O H2SO4(2)与氧化钙反应:SO3+ CaO CaSO4(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O3 + 2NaOH Na2SO4 + H2O5.H2SO4(1)与锌反应:Zn + H2SO4ZnSO4+H2↑Zn + 2H+Zn2++H2↑(2)与氧化铜反应:CuO + H2SO4CuSO4+ H2O CuO +2H+Cu2++ H2O(3)与氢氧化铜反应:Cu(OH)2 + H2SO4CuSO4+ 2H2O Cu(OH)2 + 2H+Cu2+ + 2H2O(4)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Ba(OH)2 + H2SO4BaSO4↓+ 2H2O Ba2+ + 2OH-+ 2H+ +SO42-BaSO4↓+ 2H2O(5)与亚硫酸钠固体反应:Na2SO3 +H2SO4(浓)Na2SO4+SO2↑ +H2O Na2SO3 +H2SO4(浓)2Na+ + SO42-+SO2↑ +H2O(6)浓硫酸与铜反应:Cu + 2H2SO4(浓) 2SO2↑+CuSO4+2H2O(7)浓硫酸与碳反应:C + 2H2SO4(浓) 2SO2↑+CO2↑+2H2O(8)与氯化钡溶液反应:BaCl2 + H2SO4BaSO4↓+ 2HCl Ba2+ +SO42-BaSO4↓6.Na2SO3(1)与氧气反应:2Na2SO3 +O22Na2SO4 2SO32-+O22SO42-(2)与氯水反应:Na2SO3 + Cl2 + H2O Na2SO4 + 2HCl SO32-+ Cl2 + H2O SO4 2-+ 2H+ + 2Cl-(3)与次氯酸钠反应:Na2SO3 + NaClO Na2SO4 + NaCl SO32-+ ClO-SO42-+ Cl-(4)与高锰酸钾和硫酸溶液反应:5Na2SO3 + 2KMnO4+3H2SO45Na2SO4+ K2SO4 + 2MnSO4+3H2O5SO32-+ 2MnO4-+6H+5SO42-+ 2Mn2++3H2O(5)与硫化钠和硫酸反应:Na2SO3 +2Na2S+3H2SO43Na2SO4+ 3H2O+ 3S↓SO32-+2S2-+6H+3H2O+ 3S↓(6)与氯化钡溶液反应:Na2SO3 +2BaCl2 BaSO3↓+2 NaCl SO32-+2Ba2+BaSO3↓(7)与二氧化硫和水反应:Na2SO3 + SO2 +H2O2NaHSO3 SO32-+ SO2 +H2O2HSO3-7.其它(1)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Na2SO4 + 2BaCl2 BaSO4↓+2 NaCl SO42-+2Ba2+BaSO4↓(2)亚硫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2NaHSO3Na2SO3 + SO2 ↑+H2O五、氯及其化合物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Cl2(1)与氢气反应:H2 + Cl22HCl(2)与少量磷单质反应:2P + 5Cl22PCl5(3)与过量磷单质反应2P + 3Cl22PCl3(4)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22FeCl3(5)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CuCl2(6)与水反应:Cl 2 + H2O HCl + HClO(7)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NaCl + NaClO + H2O Cl2 + 2OH-Cl-+ ClO-+ H2O(8)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2Cl2 + 2Ca(OH)2CaCl2 + Ca(ClO)2 + 2H2O Cl2 + 2OH-Cl-+ ClO-+ H2O(9)与硫化氢气体反应:Cl2 + H2S 2HCl+ S↓Cl2 + H2S2Cl-+ 2H+ + S↓(10)与氯化亚铁反应:Cl2 + 2FeCl22FeCl3Cl2 + 2Fe2+2Fe3+ + 2Cl-(11)与二氧化硫和水反应:Cl2 + SO2 +2H2O 2HCl + H2SO4Cl2 + SO2 +2H2O 2Cl-+ SO42-+ 4H+ (12)与碘化钾溶液反应:Cl2 + 2KI 2KCl + I2 Cl2 + 2I-2Cl-+ I2(13)与溴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Br 2NaCl + Br2 Cl2 + 2Br-2Cl-+Br2(14)与溴化亚铁溶液反应(当n(FeBr2)/n(Cl2)= 3 :4时):24Cl2 + 18FeBr22FeBr3 + 16FeCl3 + 15Br28Cl2 + 6Fe2+ + 10Br-6Fe3+ + 5Br2 + 16Cl-(15)与亚硫酸钠溶液反应:Cl2 + Na2SO3 +H2O Na2SO4+ 2HCl Cl2 + SO32-+ H2O 2SO42-+ 2Cl-+ 2H+(16)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制氯气:4HCl(浓) + MnO2 Mn Cl2 + Cl2↑+ 2H2O 4H+ + 4Cl-+ MnO2 Mn2++ Cl2↑+ 2H2O (17)用浓盐酸和高锰酸钾反应制氯气:16HCl(浓)+2KMnO4 2MnCl2 +2KCl+5Cl2↑+8H2O 16H+ + 10Cl-+ MnO4- 2 Mn2++5Cl2↑+ 8H2O 2.HCl(1)与氨气反应:HCl + NH3 NH4Cl(3)与金属铁反应:2HCl + Fe FeCl2 +H2↑2H+ + Fe Fe2+ +H2↑(4)与氧化铁反应:6HCl + Fe2O3 2FeCl3 +3H2O 6H+ + Fe2O3 2Fe3+ +3H2O(5)与二氧化锰反应:4HCl(浓) + MnO2 Mn Cl2 + Cl2↑+ 2H2O 4H+ + 4Cl-+ MnO2 Mn2++ Cl2↑+ 2H2O(6)与过量碳酸钠反应:HCl+ Na2CO3 Na H CO3+Na Cl H++ CO32-H CO3-(7)与少量量碳酸钠反应2HCl+Na2CO32Na Cl+H2O+CO2↑2H++ CO32-H2O + CO2↑(8)与碳酸氢钠反应:HCl+NaHCO3Na Cl+H2O+CO2↑H++ HCO3-H2O + CO2↑(8)与碳酸钙反应:2HCl+CaCO3Ca Cl2+H2O+CO2↑2H++ CaCO3Ca2++ H2O + CO2↑3.HClO(1)见光分解:2HClO 光照2HCl + O2↑(2)次氯酸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Ca(ClO)2 + H2O + CO2 CaCO3↓ + 2HClO Ca2+ + 2ClO-+ H2O + CO2 CaCO3↓ + 2HClO 4.NaCl(1)与硝酸银溶液反应:NaCl + AgNO3 AgCl ↓+ NaNO3 Cl -+ Ag+AgCl↓(2)熔融电解:2NaCl(熔融) 2Na + Cl2↑ (电解)(3)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 +2H2O 2NaOH + Cl2↑ +H2↑(电解) 2Cl-+2H2O 2OH- + Cl2↑ +H2↑(电解) 5.其它氟气与水反应:2F2 + 2H2O 4HF + O2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硫和氮的化合物

硫和氮的化合物
硫和氮的化合物:包括硫化 氢、二氧化硫、氨气等
毒性表现:刺激呼吸道、眼 睛、皮肤等,严重时可能导
致中毒甚至死亡
安全措施:加强通风、佩戴 防护设备、定期检测等
环境影响评估
硫和氮的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等 硫和氮的化合物对生物的影响: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硫和氮的化合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 硫和氮的化合物对环境的长期影响:包括气候变化、酸雨、臭氧层破坏等
硫氮化合物的应用
化肥:硫氮化合物是重要的化肥原料,如硫酸铵、硝酸铵等 农药:硫氮化合物可以用于生产农药,如硫磺粉、硫酸铜等 医药:硫氮化合物可以用于生产医药,如硫磺软膏、硝酸甘油等 工业:硫氮化合物可以用于工业生产,如硫酸、硝酸等
硫和氮的化合物的 制备方法
合成方法
硫和氮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主要包 括直接合成法和间接合成法。
制备实例
硫化氢的制备: 硫化钠与硫酸反 应生成硫化氢
氮气的制备:氮 气与氢气反应生 成氮气
硫化钠的制备: 硫化氢与氢氧化 钠反应生成硫化 钠
硝酸的制备:硝 酸与氢氧化钠反 应生成硝酸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安全防护:佩戴防护眼镜、手套和口罩, 避免直接接触硫和氮的化合物
实验环境:在通风良好的实验室中进行, 避免产生有毒气体
添加副标题
硫和氮的化合物
汇报人:XX
目录
P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RT Three
硫和氮的化合物的 性质
PRT Five
硫和氮的化合物的 制备方法
PRT Two
硫和氮的化合物的 种类
PRT Four
硫和氮的化合物的 应用
PRT Six
硫和氮的化合物的 安全性评估

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归纳总结

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归纳总结

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氮气、氮的氧化物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氮的分子结构:电子式_______ 结构式______________。

(1) 氧化性:N 2+3H 22NH 3,N 2+3Mg=Mg 3N 2其产物的双水解反应:(2)还原性:与O 2的化合(放电或高温条件下)NO O N 222放电+ 2、氮的固定将空气中游离的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统称为氮的固定。

氮的固定的三种途径:(1) 生物固氮:豆科植物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2) 自然固氮:打雷闪电时,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NO NO O N 222放电+ (3) 工业固氮:工业合成氨N 2+3H 22NH 33、氮氧化物种类 物理性质 稳定性 N 2O 笑气NO 无色气体,溶于水中等活泼NO 2红棕色色气体,易溶于水,有毒较活泼,易发生二聚反应N 2O 4 无色气体 较活泼,受热易分解 N 2O 无色气体较不活泼N 2O 3 (亚硝酸酸酐) 蓝色气体(—20°C )常温不易分解为NO 、NO 2N 2O 5(硝酸酸酐)无色固体 气态不稳定,常温易分解(1) NO 2与水反应:NOHNO O H NO +=+32223(2) NO 、NO 2的尾气吸收:OH NaNO NaOH NO NO O H NaNO NaNO NaOH NO 22222322222+=++++=+(3) NO 的检验:2222NO O NO =+ 现象无色气体和空气接触后变为红棕色。

(4) 两个计算所用的方程式: 4NO+3O 2+2H 2O=4HNO 34NO 2+O 2+ 2H 2O =4HNO 3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1)NO 2或NO 2与N 2(非O 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可依据:3NO 2+H 2O ✂2HNO 3+NO 利用气体体积变化差值进行汁算。

(2)NO 2与O 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由4 NO 2+O 2十2 H 2O ✂4HNO 3,可知,当体积比:=4:1,恰好完全反应V(NO 2):V(O 2) >4:1,NO 2过量,剩余气体为NO <4:1,O 2过量,剩余气体为O 2(3) NO 与O 2同时通如水中时.由4 NO +3O 2十2 H 2O ✂4HNO 3,可知,当体积比: =4:3,恰好完全反应 V(NO):V(O 2) >4:3,剩余气体为NO <4:3,剩余气体为O 2(4)NO 、NO 2、O 2三种混合气体通人水中,可先按(1)求出NO 2与H 2O 反应生成的NO 的体积,再加上原混合气体中的NO 的体积即为NO 的总体积,再按(3)方法进行计算。

硫和氮的化合物相关计算

硫和氮的化合物相关计算

1、盛有NO和NO2的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在盛有水的 水槽中,过一段时间后,量筒内的气体体积减小为原 来的一半。则原混合气体中NO和NO2的体积比是 ( ) A.3∶1 B.1∶3C.2∶1 D.1∶2
(二)“NO2+O2+H2O”型
NO2 和 O2 混和气体溶于水的反应
3NO2 + H2O = 2HNO3 + NO 2NO + O2 = 2NO2
例 1.铜粉放入稀硫酸溶液后,加热后无明显现象发生, 当加入下列一种物质后,铜粉质量减少,溶液呈蓝色,同 时有气体产生,该物质可能是( ) 。 A. Fe2 (SO4) 3 B. Na2CO3 C. KNO3 D.FeSO4
例2.铁铜混合物加入不足量的硝酸,反应后,剩余金属 m1 g,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充分振荡后, 剩余 金属m2 g, 则m1与m2的关系是( )。 A.m1一定大于m2 B. m1一定等于m2 C. m1可能等于m2 D. m1可能大于m2 例3.已知Fe2+可以水解: Fe2+ +2H2O Fe(OH) 2+2H+,现向Fe(NO3) 2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硫 酸,则溶液的颜色( ) 。 A. 浅绿色加深 B.颜色变浅 C.溶液变黄 D.无法判断 例4.在100 mL 混合溶液中, HNO3 和 H2SO4 的物质的 量浓度分别是 0.4 mol/L, 0.1 mol/L 向该混合液中加入 1.92 g铜粉,加热待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 Cu2+ 的物质 的量浓度是( )。 A. 0.15 B. 0.225 C. 0.35 D. 0.45
例 9.在Cu与稀硝酸反应中,如果有1 mol 硝酸被还原,则 被氧化的铜的物质的量为 mol。 A . 3/8 B. 8/3 C . 3/2 D. 2/3 例10.为测定某铜银合金的成分,将30 g 合金完全溶解于 80 mol、浓度为 13.5 mol/L的浓硝酸中,合金完全溶解 后,收集到6.72 L(标准状况下)的气体 (假设反应中只产 生NO或NO2),并测得溶液的pH=0 , 假设反应后溶液 的体积仍80 mL。 (1)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 (2)合金中各金属成分. (3) 求生成的气体的成分。

硫和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硫和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4、硝酸的化学性质
⑪不稳定性:
4HNO3
hν,
4NO2 + O2 + 2H2O
浓硝酸应保存在棕色瓶中并置于阴凉处。
⑫强氧化性
③硝酸能氧化很多低价态的化合物,如S2- 、 SO32- 、I- 、Fe2+ 在酸性条件下NO3 - 与S2- 、SO32- 、 I - 、Fe2+ 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
(3)装置D的目的是探究SO2 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 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 品红溶液褪色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旋塞,点燃酒精 灯加热,溶液恢复为红色 。
例4.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2的性质,按下图所示 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4)尾气可采用
NaOH
溶液吸收。
(2)还原性
在水溶液中二氧化硫是一种还原性较强的物质, 能使氯水(溴水、碘水)、三价铁盐溶液、酸性 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①SO2+ X2+2H2O =4H++2X-+ SO42-(X=Cl、Br、I) ②SO2+2Fe3++2H2O=SO42-+2Fe2++4H+; ③5SO2+ 2MnO4-+2H2O =2Mn2++ 5SO42-+4H+
例2.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山东卷)]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 确的是 A . Cl2 、 SO2 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 均有氧化性 B .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 Ba(NO3)2 溶液出现白 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42-
例2.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NO2 ⑤ ① NH4Cl ② NH3 ③ ⑨ N2 ④ NO ⑧ ⑩ HNO3 ⑥ 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