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栻的辞赋创作_周君燕

合集下载

高三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咏梅【宋】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忠孝仁义惟实为贵_论张栻的家学渊源_钟雅琼

忠孝仁义惟实为贵_论张栻的家学渊源_钟雅琼
祝子以爱身,永佩过庭规。勉子事远业,昔 贤以为师。……他年老兄弟,鹤发仍庞眉。岁晚 话平生,期以无媿辞。[3]561 - 562 这首诗所引前四句,是张栻以兄长身份,谆谆勉 励张枃要以先贤为师,谨守家训,以成就远业。所指 先贤,在张氏家族的庭训之中,便是孔颜无疑。所引 后四句,是张栻畅想二人晚年鹤发庞眉、闲话平生的 场景,显示出兄弟之间深厚的棠棣之情。此时张栻也 未料不能得以永年,诗中的愿望落空,而今读来,颇令 人动容。此外,张枃初入仕途,赴知严陵时,张栻也不 忘提醒:
至而立,已小有声名,未及不惑,更已主讲岳麓,从者 状》) 中说:
甚众。张栻能有如此学问成就,端赖于他那位出将入 相而又学术开明的父亲张浚。张浚的谆谆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他
( 浚) 年十六入郡学,讲诵不间蚤夜,同辈笑 语喧哗,若弗闻者,未尝一窥市门。[2]4353
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功底,与张浚交往的学者儒生又将
可见张浚自幼便有用功于圣贤之业的坚定意志。
他引向了理学之路。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梳理张栻的 苏元老当时夸奖张浚说:
家学渊源,以考索南轩之学形成的根源,并管窥其早 期学问的概貌。
张氏盛德,乃有是子,吾观其文无虚浮语,致 远未可量也。[2]4353
张栻之父张浚( 1097 - 1164) ,字德远,号紫岩,北
张栻出生之时( 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 年) ,张
长达 30 余年,这占据了他一生近 2 /3 的时间。多年 来,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张栻对胡宏和朱熹思想 的接受上,却 忽 视 了 张 浚 对 他 的“过 庭 之 训 ”。 事 实 上,张栻的人格、政见以及治学等各方面都有父亲过 庭之训的痕迹。张栻去世后,朱熹在为之撰写的《右 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 以下简称《张栻神道碑》) 时 说:

仗气爱奇+真骨凌霜——刘桢的文论与其诗文创作

仗气爱奇+真骨凌霜——刘桢的文论与其诗文创作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仗气爱奇 真骨凌霜——刘桢的文论与其诗文创作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40604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考察刘桢的文论和诗歌、文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性格与文风、其文风与建安风骨之间的联系,而认为刘桢诗文风格的形成与他文论上对气势的自觉追求是相辅相成的。

刘桢欣赏“辞已尽而势有余”的阳刚气势,在文论中提倡慷慨激越的文风。

在创作中,他自觉地追求这种气势,诗歌和文章在情感上均高蹈而不俗、奔放而激烈,取材均为高洁的物象,语言以质朴自然为主,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清刚之气和慷慨激昂的豪宕之势。

曹丕称为“逸气”。

在建安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刘桢性格中为人傲岸脱俗的“褊气”决定了他在诗文创作上的超脱世俗、壮而不悲的“逸气”。

在崇尚慷慨文风的古代文学传统里,刘桢及其创作对于后世文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刘桢文论诗文创作AbstractThistextmakesallon-the—spotinvestigationontherelationshipbetweenLiuZhen。

literaryopinionsandhispoemsandarticles,analysestheconnectionamonghispersonalityandwritingstyle,hiswritingstyleandtheJian’anvigorofstyle,SOIthinktheformingofLiuZhen’Swritingstylewassupplementeachothertopowerfulconscientiouspursuitonvigorinhisliteraryopinions.LiuZhenappreciatedonthefullofgrandeurimposingmannerthat“dictionalreadytothelimitandtendencyhaveenoughandtospare”,andrecommendedgenerousstrongwritingstyleinliteraryopinions.Increating,hepursuedthiskindofimposingms/nlerconsciously,theemotionofhispoemsandarticlesstepbutoriginally,boldlyandunrestrainedlyandfiercelyhigh,hedrewmaterialstobenobleandunsulliedobject,languageasmainfact,embodyonedetachedclearairandboldtendencythatdelayedwithdeepfeelingandenthusiasmjustofcomn3.oncustomsnaturallywiⅡ1simpleness.CaoPiiscalled“theeaseair'’.IntheJian’anerabackground,LiuZhenpersonalityandbehaviorproud“nalTowair’’thatfreefromphilistinismdeterminehedetachedcommoncustoms,strongbutforlomless“easeair'’inliteraryworks.Inadvocatingtheancientliteraturetraditionofthegenerouswritingstyle,LiuZhenandhisliteraryworkshavehadacomparativelyfar—reachingimpactonliteratureoflaterage.Keywords:LiuZhen;Literaryopinions;Literaryworks2刖置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论华夷之辨与南宋初期的辞赋创作

论华夷之辨与南宋初期的辞赋创作

应这一号召 , 抒写南 方 风 土、 文物 、 花 草、 历 史故 实 的 作品大量增加 ; 在 这些 辞赋 中 , 作 者 们 意 图 为 南 宋 王
朝争取正统地位的指向是很 明显的 ; 华 夷 之 辨 落 实 到 政 治 层 面 还 往 往 表 现 为 尊 王 攘 夷 的 实 际行 为 , 但 是 由 于统 治 层 的和 戎 政 策 , 这 一 时 期 抒 写 爱 国情 怀 的辞 赋
华夷 之 辨 , 一 直是 困扰宋 代 士大夫 的 一个 问题 。 与汉 唐 相 比 , 北宋 的疆 域大 大缩 小 , 连 北 方 的 幽 云 十 六州 , 终 宋一 世 , 都 没 有 收 回 。在 西 北 , 西 夏 一 直 都 是
潜 在 之 威 胁 。但 是 , 北 宋 毕 竟 占 据 着 全 国 的 文 化 中 心 。到 了南 宋 , 情 况 变 得 更 加 糟 糕 。靖 康 之 变 , 徽宗 、 钦宗及其后妃 、 宗 室被掳 北迁 。广大 的 中原地 区, 被
周 君 燕 。
( 1 .山 东大 学 ,山 东 济 南 2 5 0 1 0 0 ; 2 .聊城 大 学 ,山 东 聊 城 2 5 2 0 0 0 )
摘 要 l 南宋初 期 , 宋高 宗偏 安 东南一 隅, 建都 临安 , 把 中原 广 阔 的土地 拱 手相 让 给金 人 。丧 失 了文 化
召, 抒写 南方风 土 、 文物 、 花草 、 历史故 实的作 品 大量增加 ; 在 这些辞 赋 中 , 作 者们 意 图为 南 宋王朝 争取 正统 地
位 的指 向是 很明 显的 ; 华 夷之 辨 落 实到政 治层 面还往 往表 现为尊 王攘 夷的 实际行 为 , 但 是 由于统 治层 的和 戎 政策, 这 一 时期 抒 写爱 国情 怀 的辞 赋并 不太 多 , 更 多的作 品是 在历 史题材 、 咏 物作 品 中 , 婉 转 地 寄托 故 国难复

《辞赋骈文》名篇辑录68篇大全集(31—40篇)

《辞赋骈文》名篇辑录68篇大全集(31—40篇)

《辞赋骈文》名篇辑录68篇大全集(31—40篇)辞赋,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

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赋之别称。

滥觞于骚,盛于汉,故世称汉赋。

后转为诗文之总称。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辞赋类者,风雅之变体也。

楚人最工为之,盖非独屈子而已。

余尝谓《渔父》,及楚人《以弋说襄王》,宋玉《对王问遗行》,皆设辞无事实,皆辞赋余耳。

辞赋固当有韵,然古人亦有无韵者,以义在托讽,亦谓之赋耳。

汉世校书有《辞赋略》,其所列者甚当。

”清吴曾祺《文体刍言》:“辞赋类,辞为文体之名,犹之论也,盖语言之别称,惟论则质言之辞,则少文矣。

故《左传》称子产有辞是也,而后之文体,亦由此而分。

曾氏每以无韵者入之论著类,以有韵者入之辞赋类,即其义也。

春秋以后,惟楚人最工此体,故谓之楚辞。

”《汉书·王褒传》:“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年十岁余,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晋左思《咏史诗》:“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

”也称词赋。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部·词赋》:“《唐书·薛登传》:天授中,上疏曰,汉世求士,必先其行,魏取放达,晋先门阀,陈梁荐士特尚词赋,试赋取人,始于梁陈也。

唐天宝十三载,始试诗赋,盖用梁陈之意云,科举之以词赋,此其始也。

国家自神宗专以经术取士,词赋遂罢。

”赋的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经典常谈辞赋阅读笔记

经典常谈辞赋阅读笔记

经典常谈辞赋阅读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经典常谈辞赋阅读笔记》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辞赋更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辞赋是古代文人们在用韵文抒发感情、表达思想时所使用的一种文体,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优美的词汇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反复欣赏和研读的经典常谈辞赋,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更体现了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造诣和才华。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这些经典常谈辞赋的世界,品味其中的文学之美。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辞赋被誉为“琴瑟之韵”,其含义广泛而深远。

辞赋有许多类型,如赋、颂、怀、兴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赋和颂。

赋是古代文人用来抒发感情、描绘景物或颂扬伟人等的一种文体,它既要求出自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又要求表达得巧妙细腻。

颂则是一种对伟大人物或伟大事迹的赞美和颂扬,通常以豪迈、激昂的语言展现出来,给人以力量和慰藉。

在古代文学史上,有诸多著名的辞赋名篇,如《离骚》、《长恨歌》、《浪淘沙》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在之后的几千年中,一直被传颂下来,成为了后人赞美的对象。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作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离骚》以其独特的意境和音乐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千古绝唱”。

在《离骚》中,屈原借助虚构的形象和风景,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亡、个人命运的矛盾煎熬和深深的忧虑,诗句间的辗转之情、辉映之美,让读者陶醉流连忘返。

另一部不容忽视的经典辞赋作品是《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女诗人王昭君的作品,她用细腻动人的语言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抒发了浓郁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长恨歌》的篇幅虽短,却蕴涵了丰富的情感和内涵,使其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明星。

在这部作品中,王昭君通过对爱情和国家之间的纠结与矛盾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复杂多面的历史画卷,令人感到震撼和敬畏。

春酒堂诗话【清·周容】

春酒堂诗话【清·周容】

春酒堂诗话【清·周容】春酒堂詩話一卷清周容撰。

周容,字茂三,一字鄮山。

明末清初浙江郸县人。

他自幼敏慧,读书过目不忘。

明末,他曾应学使者试,以文笔奇横,令使者惊叹,被称为杰出的人物。

明亡后,他不愿与清廷合作,曾削发为僧,经其父再三劝说,方才还家。

惟放浪湖山,醉酒骂座,时人把他比作徐渭。

周容鄙薄功名,清廷开设“博学鸿儒”时,朝臣曾竞相推荐,而他则以死力辞。

周容不做清朝官吏,以布衣诗人自称,足迹遍及半个中国。

每到一处,都有吟题,诗名闻于一时。

他晚年筑“春酒堂”于郸县东乡太白山麓,辑有《春酒堂文存》,其中包括诗十卷,文二卷,诗话一卷。

浙东名士全祖望曾应他的儿子之请,撰有《春酒堂文集序》,赞其文“几于每饭不忘故国黍离麦秀之音,读之令人魂断。

”周容自序其文,则说是“晨窗灯夕所成之小篇。

”这是他的谦词。

其实《春酒堂文集》中所选的文章,芒角毕出,文采斐然。

今年编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芋老人传》,选自《春酒堂文存》卷二。

这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的散文。

周容(1619—1692),字鄮山,一字茂三,又作茂山,号躄堂;明末清初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周容是明代诸生,负才名,有侠气;他曾受知于戴殿臣御史,戴为海盗所掠,他便以身为质,代其受刑梏,致使跛一足,时人多有赞誉。

明亡后,周容出家为僧,但后来又因母亲尚在需尽孝道,而又返俗。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设词科,召周容入京,他坚辞不就。

周容于诗文书画用工皆勤,时人谓之“画胜于文,诗胜于画,书胜于诗”。

著有《春酒堂集》。

《清画家诗史》,《国朝画征录》,《师经堂集》,《昭代尺牍小传》,《桐阴论画》等载有他的事迹。

其《渡者之言》被编入湖北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中。

冯贞群(1886-1962) 现代藏书家。

字孟颛,一字曼孺(儒),号伏跗居士。

慈溪人。

17岁考中秀才。

早年参加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任宁波军政分府参议员。

1932年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

1941年宁波沦陷,冯杜门不出。

论张栻的辞赋创作

论张栻的辞赋创作
周 君 燕 2
( 1 . 山 东大学 文 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 , 山东 济南2 5 0 1 0 0 ;
2 . 聊城 学 东昌学院 , 山东 聊城 2 5 2 0 0 0 )
关 键词 : 张拭 ; 辞赋 ; 理 学

要: 张拭是理 学中湖湘 学派的代表人物 , 其理学思想 以明确“ 义利之辩 ” 为先 , 重人伦 , 强调践履 功夫 。《南
c o l l e c t i o n o f 6 w o r k s : T h e Mo v e m e n t fC o e l e b r a t i n g G o d i n on G g a n T e m p l e , C i fL o a m e n t i n g t e h D e 0 d W o m a n S u r n a ed m C h a n g , P o s t 一 f Ma o t r i m o n y V i n e a n d C h r y s a t n h e m u m, C i o fF a n Y u P a v i l o i n H a l l , F u fR o e t u r n i n g t e h O r i g i n a l P l a c e a n d C i fV o i s i t i n g T a o T a n g
轩 集》 收辞赋作品 6 篇: 《 公 安竹林祠 迎神 乐章》 、 《 故 安人 常 氏哀 词》 、 《 后杞 菊赋》 、 《 风 雩亭词》 、 《 遂初 堂赋 》 、
《 谒 陶唐 帝庙词》 。这 些辞赋作品在主题 方面有 着共 同的特征 。即 : 传达对理 学观念 的文学阐释 ; 其 艺术风格是 以理节情 , 崇尚议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Soc Sci )Jan.2013收稿日期:2013-05-21作者简介:周君燕(1975-),女,山东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论张栻的辞赋创作周君燕1,2(1.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2.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聊城252000)关键词:张栻;辞赋;理学摘要:张栻是理学中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理学思想以明确“义利之辩”为先,重人伦,强调践履功夫。

《南轩集》收辞赋作品6篇:《公安竹林祠迎神乐章》、《故安人常氏哀词》、《后杞菊赋》、《风雩亭词》、《遂初堂赋》、《谒陶唐帝庙词》。

这些辞赋作品在主题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

即:传达对理学观念的文学阐释;其艺术风格是以理节情,崇尚议论。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38(2014)01-0094-04Comment on Zhang Shi ’s Fu WritingZHO U Jun -yan(1.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handong University doctoral student ,Jinan Shandong 250100,China ;2.lecturer of Dongchang College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China )Key words :Zhang Shi ;a Ci Fu ;ConfucianismAbstract :Zhang Shi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Huxiang School.Laying priority to the “debate of righteousness and profit ”,his Neo -Confucianist thought attaches importance to ethics and emphasizes the practice of workmanship.Collection of Nanxuan has a collection of 6works :The Movement of Celebrating God in Gongan Temple ,Ci of Lamenting the Dead Woman Surnamed Chang ,Post -Fu of Matrimony Vine and Chrysanthemum ,Ci of Fan Yu Pavilion Hall ,Fu of Returning the Original Place and Ci of Visiting Tao Tang Emperor Temple.These works have two comm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me ,namely the transmission of literature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ideas and artistically ,its emphasis on reason over emotion as well as the advocation of argument.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号南轩,人称南轩先生。

与朱熹、吕祖谦有“东南三贤”之称。

理学中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

朱熹尝言:“己之学乃铢积寸累而成,如敬夫,则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

”[1](p12775)对张栻的学问很是推崇。

张栻的理学思想更是以明确“义利之辩”为先,重人伦,强调践履功夫。

《南轩集》收辞赋作品6篇:《公安竹林祠迎神乐章》、《故安人常氏哀词》、《后杞菊赋》、《风雩亭词》、《遂初堂赋》、《谒陶唐帝庙词》。

这些辞赋作品在主题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

即:传达对理学观念的文学阐释,故而呈现出的艺术表征是以理节情,崇尚议论。

本论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理学观念的文学表达张栻一生孜孜不倦地研究理学,强调践履功夫。

《宋史·道学三》本传载:“(张栻)颖悟夙成,浚爱之,自幼学,所教莫非仁义忠孝之实。

长师胡宏,宏一见,即以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

栻退而思,若有得焉。

宏称之曰:‘圣门有人矣。

’栻益自奋厉,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

”[1](p12770)进入仕途后,张栻亦不费讲学功夫,曾受刘珙之约,在岳麓书院讲习。

与朋友往来的书札也多谈治学、穷理之要。

《南轩集》四十四卷中,卷一到卷起收其古诗、律诗。

在理学家的文集中,其诗歌作品也不算少,然这些作品绝大多数在表达悟道之思,《鹤林玉露》卷之三“南轩六诗”条,评其诗“闲淡简远,德人之言”[2](p46),可谓确评。

张栻很少发表对文学的观点,我们现在在其《南轩集》中能找到的《南岳唱酬序》,这篇序文表达了他对诗歌的看法,在序中他这样说:“念吾三人是数日间亦荒于诗矣。

大抵事无大小美恶,流而不返,皆足以丧志,于是始定要束,翌日当止,盖是后事虽有可歌者,亦不复见于诗矣”。

认为沉溺于诗歌的创作,有害于“志”,这其DOI:10.13971/23-1435/c.2014.01.008实是理学家所常言“作文害道”的一种表达。

《鹤林玉露》卷之三“德行科”载:杨诚斋初欲习宏词科,南轩曰:‘此何足习,盍相与趋圣门德行科乎?’诚斋大悟,不复习,作《千虑策》。

[2](p47)张栻教人亦是强调重德行而轻文辞,所以他非有意为文者,其文学创作往往是理学观念的阐释。

他的辞赋创作也不外如此。

寻中和之至境,回归人性之最初,这是张栻在辞赋作品中常常涉及到的一个观点。

乾道元年,张栻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持岳麓书院。

后刘珙在岳麓书院南建亭,张栻名亭以“风雩”。

此赋首章写风雩亭所处之环境,次章即言命名之由来,及为学之道:予揆名而诹义,爰远取于舞雩之风。

昔洙泗之诸子,侍函丈以从容。

因圣师之有问,各跽陈其所衷。

独点也之操志,与二三子不同。

方舍瑟而铿然,谅其乐之素充。

味所陈之纡馀,夫何有于事功。

盖不忘而不助,示何始而何终。

与鸢飞而鱼跃,实天理之中庸。

觉唐虞之遗烈,俨洋洋乎目中。

惟夫子之所与,岂虚言之是崇。

嗟学子兮念此,遡千载以希踪,希踪兮奈何,盍务勉乎敬恭。

审操舍兮斯须,凛戒惧兮冥濛。

防物变之外诱,遏气习之内讧。

浸私意之脱落,自本心之昭融。

斯昔人之妙旨,可实得于予躬。

循点也之所造,极颜氏之深工。

登斯亭而有感,期用力于无穷。

张栻以曾点之志劝诫学子当明以义利之辩,无期事功,执敬穷理以期达到圣人之境。

“不忘而不助”、“勉乎敬恭”是涵养道学的态度,“审操舍兮斯须,凛戒惧兮冥濛。

防物变之外诱,遏气习之内讧。

浸私意之脱落,自本心之昭融。

”明确了日常执养中守志,不断回归本心、向善的路径。

曾点之志是始,颜回之乐是终。

《南轩集》卷三十载《答朱元晦》:“如曾点舞雩之对,其所见非不高明而言之非不善也,使其能践履实有诸己而发挥之,则岂让颜雍哉?惟其于践履处未能纯熟,此所以为狂者也。

”①(此语是朱熹问)理学家们对人高自标置,强调践履,即知行合一。

曾点之气象虽为称道,但于践履功夫始终较颜回为差,圣门当以颜子为准的,去寻找孔颜乐处一直是理学家们的追求。

本文以“极颜氏之深工”,表达对学子的期待,故黄震在《黄氏日抄》卷三九评:“末章云:‘希踪兮奈何,盍务勉乎敬恭。

’其布置归宿,大率与晦庵《白鹿洞赋》相表里,而可以救近世揣摩气象、流入空虚者之弊。

”②中和之境,是理学家们所推崇的一个价值取向。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和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张栻的《后杞菊赋》所表达的就是这种不偏不倚与物无忤的中和之境。

杞菊在葛洪的《抱朴子》、《神仙传》中都有记载,是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植物。

但是,在陆龟蒙的《杞菊赋》中,它是清贫生活的象征,作者要表达的是“君子固穷”的道德操守。

此后,苏轼、张耒也曾写作《后杞菊赋》,借杞菊表达自己处事变而不惊的人生状态。

在他们的作品中,杞菊是作为一种实质上难以下咽的野菜。

但是,在张栻的赋中,杞菊成了一种难以替代的美味。

赋中写:“甘脆可口,蔚其芬馨,尽日为之加饭,而他物几不足以前陈,饭已扪腹,得意讴吟”。

本来苦涩的杞菊,为什么能成为使道学家陶然忘机的美味呢?赋曰:客有问者曰:“哉,先生之嗜此也乎,苏公之在胶西,值党禁之方兴,叹斋厨之萧条,乃览乎草木之英,今先生当无事之时,据方伯之位,校吏奔走,颐指如意,广厦延宾,毬场享士,清酒百壶,鼎臑俎胾,宰夫奏刀,各献其技,顾无求而弗获,虽醉饱其何忌,而乃乐从夫野人之餐,岂亦下取乎葑菲,不然得无近于矫激,有同于脱粟布被者乎?”张子笑而应之曰:“天壤之间,孰为正味?厚或腊毒,淡乃其至。

猩唇豹胎,徒取诡异。

山鲜海错,纷纠莫计。

苟滋味之或偏,在六府而成赘。

极口腹之所欲,初何出乎一美?惟杞与菊,中和所萃。

微劲不苦,滑甘靡滞。

非若他蔬,善呕走水。

既瞭目而安神,复沃烦而荡秽。

验南阳与西河,又颓龄之可制。

此其为功,曷可殚纪?况于膏粱之习,贫贱则废;隽永之求,不得则恚。

兹随寓之必有,虽约居而足恃。

殆将与之终身,又可贻夫同志。

子独不见吾纳湖之阴乎?雪消壤肥,其茸萎蕤。

与子婆娑,薄言掇之。

石铫瓦,啜汁咀。

高论唐虞,咏歌《书》《诗》。

嗟乎!微斯物,孰同先生之归。

”杞菊的美味,在于它的“中和所萃”。

与其说作者品尝的是杞菊,毋宁说,他沉酣在道学家的中和自足的人生之境中。

杞菊可瞭目而安神,洗涤内心的烦秽,延年益寿,滋养人的身心,正如圣贤之书以解除人心的苦闷困惑。

由此可见,杞菊不再是实物,而是成了中和性体的隐喻。

《遂初堂赋》是张栻的朋友洛阳石伯元作堂“遂初”,请张栻为之命辞。

遂初赋,此前最早见于西汉刘歆,“遂初”,指回归家园,辞官归隐以保养天年。

晋时孙绰亦作,所表达的是回归主题。

而张栻此篇命意不同。

《复小斋赋话》卷上:“孙兴公作《遂初赋》,盖即《离骚》复修初服之意。

宋张宣公敬夫作《遂初堂赋》,作复性义解,言各有所当也。

”[3](p386)此赋所要阐发的复归本心,也就是仁、性。

赋曰:彼孩提而知爱亲兮,岂外铄繄中藏。

年烨烨而寖长兮,纷事物之交相。

非元圣之生知兮,惧日远而日忘。

缘气禀之所偏兮,横流始夫滥觞。

感以动兮不止,乃厥初之或戕。

既志帅之莫御,气决骤以翱翔。

六情放而曷御,百骸弛而孰强?自青阳而逆旅,暨黄发以茫茫。

人心本善,生之性为仁。

但是受到各自气禀的影响,及外在的诱惑,本心之仁或者会被蒙蔽,这里出现的“志、气、情”,是理学家们常常阐发的核心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