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写作第六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两汉辞赋
O
N
E
01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一代之盛 渊源 政治导向 分类
○ (发展过程)
先秦:屈原、宋 玉45篇
汉:七十四家 959篇
《汉书》赋 1004篇
《诗》:赋的手法 —— 铺
陈
渊 源
歌颂
精神
—— “劝百讽一”
讽谏
骚体赋
《骚》:
超现实主义
散体赋 雍容华丽
劝百讽一
• 《汉书·王褒传》载宣帝语:“赋之大者,与古诗同 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hú,音乐有郑 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即“娱悦”)耳目。辞赋 比之,尚有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 优、博弈远矣。”
汉赋发展轨迹:
一.汉初到武帝即位 骚赋流行期
内容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句式大抵 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 点,多用 “兮”字。
三、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 小赋勃兴期
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 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汉赋的类型及风格演变
汉赋大抵可分骚体赋(抒情;先声)、大赋 (体物:京都、宫殿、田猎;主流)、小赋 (写志:咏物、抒情;别派)三类。
风格四变:初司马相如雄放昂扬,次扬雄婉 转温厚,次班固精丽典雅,次张衡、蔡邕简 洁流丽。
“七体”的开山之作。
恍兮忽兮,聊兮栗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傥 兮,浩瀇wǎng漾兮,慌旷旷兮。秉意乎南山,通望 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流揽无穷,归神 日母。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或纷纭其流 折兮,忽缪往而不来。 (《七发》)
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bì汹汹其无声兮, 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长 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 交引而却会。崪zú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 磊磊而相摩兮,巆yíng震天之磕kē磕。(《高唐赋》)
讲座八:两汉的辞赋创作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武帝时文人,
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马迁,而一
则寂寥,一则被
刑。盖雄于
文者,常
桀骜不欲迎雄主之
意,
故遇合常不及凡文
人。
”
• 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合 称《天子游猎赋》)、《大人赋》、《长 门赋》、《美人赋》等。
关于《天子游猎赋》:
《子虚赋》作于
汉景帝时,
为梁孝王宾
• 汉赋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骚体赋(骚赋)时期: 汉初。
艺术特征:楚辞体制,骚体句式。
内容:咏物抒情, 哀怨之怀。
形式:“兮”字语句。 代表作家:
陆贾、贾谊、枚乘、严忌、淮南王 刘安等。
• 概况:从贾谊到枚乘:
•
——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
1、贾谊之赋:
• 代表作:《吊屈原赋》
《鵩鸟赋
• 特色:
①抒情述志,情感浓郁。
代表作:《刺世疾邪赋》 特色:直抒胸臆。
• 汉赋的缺陷:情辞不相符。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 “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 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 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 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
• 汉赋对文学史的贡献: 首先,讽谏政治,展现时代自豪感。 其次, 丰富了词汇、锻炼了语言辞
句、提高了描写技巧。 最后,促进中国文学观
②质朴少致,直抒胸臆。
2、枚乘之赋:转折。 作品:今传3篇,《七发》、《柳赋》、 《梁王菟园赋》。仅《七发》可靠。 特色: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 :
“枚乘摛艳,首制《七发》, 腴辞云构,夸丽风骇。” ①铺叙描摹,夸饰渲染。 ②真情实感,略觉缺乏。 ③遣辞造语,繁难华丽。 ④主客问答,结构全篇。
② 汉大赋(新体赋)全盛时期:西 汉中后期。
辞赋写作第六讲

辞赋写作第六讲辞赋写作第六讲辞赋写作第六讲依据《赋谱》的整理,这些句型可分为五种:“壮”、“紧”、“长”、“隔”、“漫”。
除了“漫”以外,其余四种都是“属对成联”的型式。
此外,应识情况于句⼦前、后加上适当的“发”(发语词、连接词)与“送”(句尾语助词),使⽂句顺畅。
骈⽂就是依以上骈句的组合写成篇的⽂章。
本周我们将骈⽂做个总结,并给⼤家举例及请⼤家开始练习学习写作。
骈⽂简介(⼀)骈⽂的定义骈⽂是⼀种美⽂的形式,带有唯美主义⾊彩的⽂学。
(1)骈者,并马也。
俪者,双⼈。
有成双之意。
指对偶的整齐句法。
(2)春秋时代骈散合辙,两汉正式分开发展,⾄两汉初年骈⽂正式诞⽣。
(3)李斯是骈⽂之初祖,汉赋的先声(4)陆机〈⽂赋〉为第⼀篇成熟之骈⽂作品。
(⼆)骈⽂的特点:1.语⾔对偶:骈⽂多⽤对偶形式,句中字词相对,只⽤⼩部分散句以贯串⽂章。
2.四六句式:骈⽂句⼦多为四⾔或六⾔,故⼜称“四六⽂”。
3.⾳韵谐协:从齐、梁时代开始,骈⽂讲究平仄,⼀句之中,平仄交替。
4.多⽤典故:骈⽂常⽤典故,以表现作者学识渊博、追求典雅委婉的风格。
5.词藻华美:骈⽂注意词语藻饰,在练字、选词和造句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但有内容空泛之弊。
(三)骈⽂形成的原因1.赋的影响:汉赋注重铺排,雕琢刻镂,堆砌章句,形成⽂学上艳丽纤巧的风⽓,定骈⽂发展的基础。
2.君主的提倡: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如梁武帝和陈后主皆爱好⽂学,在他们的提倡下,⽂⼈重视⽂学,爱好华采的风⽓,使骈⽂得以发展。
3.声调的提出:南朝的沈约作四声谱,创“四声”、“⼋病”之说,声韵学⽇趋完善,促成骈⽂的发展。
4.理论的形成:魏晋评论诗⽂者⽇多,对⽂学理论有进⼀步研究。
《⽂⼼雕龙》谓:今之常⾔有⽂有笔,以为⽆韵者笔也,有韵者⽂也。
”(四)历代骈⽂的流变-----先秦----骈散合辙。
两汉----骈散分途。
两晋成熟。
1.蕴酿于两汉---(1)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书、李斯的谏逐客书,多整其骈⽂句法。
辞赋 摘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辞赋摘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辞赋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古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表达。
辞赋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更加注重音韵和词藻的运用,以及情感的抒发和审美的追求。
在辞赋中,作者常常通过夸张、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辞赋的写作既要考虑到诗歌的高度凝练和表达力,又要兼顾散文的自由流畅和文字的丰富性,给予读者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辞赋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生境遇的领悟,也融入了对于社会时事和人情世故的反思和批判。
通过辞赋,作家们可以诉说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够传达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篇文章将从辞赋的定义和起源、辞赋的特点和形式,到辞赋的艺术价值和作用,逐一进行探讨。
通过对辞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辞赋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并从中体味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智慧。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辞赋在当代的发展和应用,以及辞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希望读者对于辞赋能够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能够体会到辞赋所带来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启迪。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辞赋的定义、起源、特点和形式、艺术价值和作用进行详细阐述,并在结论部分进行对辞赋的认识和评价,同时探讨辞赋在当代的发展和应用,以及辞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我们将在2.1节对辞赋的定义和起源进行探究。
辞赋作为一种古代文学体裁,其定义、起源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我们将探讨辞赋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起源,并通过分析其核心特点和形式,揭示辞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独特之处。
其次,在2.2节,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辞赋的特点和形式。
辞赋作为一种辞章体裁,既有独特的形式结构,又有创作和表达上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二、辞赋的类别
• 魏晋南北朝辞赋大体可分为叙事、咏物、抒情三 大类。 • 1、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赋。叙事赋是从汉大赋发展而来的,但这 时期的叙事赋很少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也很少 采用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并列铺陈的方法,而是着 重叙写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变化的角度来铺写社 会生活事物。叙写事物时,着重渲染气氛,着重 描绘景物的生动形象。赋家的语言充满诗情,体 现出鲜明的时代感与作家身世感。
• 2、咏物赋。咏物赋在汉代还多赋写个体事 物,虽有托物言志之意,但寄托兴发不深。 魏晋南北朝咏物赋题材广泛,风花雪月、 江海山云、水禽林鸟、春燕秋蝉皆有赋文, 它们广泛地表现了自然与社会中诸种事物 的意义和个性特征,反映出人们对事物观 察理解的细致和深入。这些咏物赋也都有 浓重抒情,虽是一草一木,都赋有人的性 情思想,赋家不仅通过个体事物的特性写 出它的社会象征意义,同时还把咏物与写 景结合,写出某种事物的环境特点,写出 某种事物的生活与时代氛围。
• 这时期的抒情赋篇幅短小,语言凝炼,诗 意浓重。它们有的十几句成文,有的数十 句一篇,情思活泼,主题集中。抒情性极 强。语言清丽流畅,赋中夹杂大量的诗句, 诗意很浓、用典较多,且用典故中的本事 议论抒情。抒情与描写结合,多借用自然 界的形象事物表现社会生活的抽象性,形 象生动。
三、创作特征
• 第一,与两汉的辞赋创作相比,这一时期赋的题 材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抒情、说理、叙事、登 临、伤别等内容,无一不可入赋。 • 第二,赋的抒情性大大加强,而在体制上则趋于 短小,长篇巨制的大赋的数量逐渐减少,因此, 抒情小开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辞赋创作的一大特 征。 • 第三,由于受到骈文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辞赋在 句式上逐渐骈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赋体,即 骈赋。
魏晋南北朝辞赋的发展概况
中国文学史第3版上PPT第六章 汉赋

《子虚赋》和 《上林赋》先以散体叙述的方式,引出赋中主、客的问答,然后以 主、客问答展开铺陈和描述;主、客之间的问答,文辞韵散相间,极尽夸饰颂美之 能事;赋作以讽谏结尾,所谓 “劝百而讽一”,“曲终而奏雅”(扬雄 《法 言·吾子》)。此外,《子虚赋》《上林赋》还确立了汉代文体赋以宏大、壮观、 弘丽为基本特点的审美倾向。因此,《子虚赋》 《上林赋》成为汉代文体赋的奠 基之作。司马相如之后,扬雄有意识模仿司马相如,创作了 《甘泉》 《河东》 《羽猎》 《长杨》四大赋,进一步拓展司马相如赋作的题材,开游猎、宫苑赋之 先例。然后,班固有 《西都赋》《东都赋》,张衡有 《西京赋》 《东京赋》,以 京都为主要描写对象,开辟京都赋创作的新领域,并把文体赋的创作推向极致。张 衡之后,汉代文体大赋的创作,就逐渐走向衰微了。代之而起的是咏物、抒情赋的 创作,如马融 《长笛赋》、赵壹 《刺世疾邪赋》等。由于受历史环境如经学氛围 的影响,汉代文体赋也有发展和变化。如同样是文体大赋,扬雄、班固、张衡的赋 作已少有司马相如赋作的纵横排荡之气,逐渐向雅正风格方向发展,张衡、班固的 赋作体现出更多的讽刺、批评时政的意识;又如同样是文体赋,无论抒情还是咏物, 都少有鸿篇巨制,而且在写作格式上,也脱离主、客问答的固定模式,而变为直接 抒情或客观体物。
11
如果将汉代辞赋 (包括骚体赋和文体赋)的发展变化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又经 历了由骚体抒情赋到文体大赋,又由文体大赋到抒情小赋的发展过程。贾谊骚体抒情 赋 《吊屈原赋》 《 鸟赋》,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的文体大赋,以及张衡 《归 田赋》、赵壹 《刺世疾邪赋》等抒情小赋,分别是其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汉代辞赋发 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汉代历史政治的激烈变动。以颂美为基本特征的汉代文体赋, 是适应汉代社会上升的政治局面而产生的。东汉中期以降,国势颓微,生活于其中的 士人,无论在心态上,还是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都发生了变化,再也不可能写出以 颂美为基本特征的文体大赋了。此外,文体大赋固定不变的写作模式,包括 “侈丽闳 衍”“极靡丽之辞”的追求,限制了写作者个性感情的抒发,当它发展到极致,也就自 然地衰落了。而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闪现清新气息的抒情小赋,也就应运而生了。 从汉初至汉末,汉代辞赋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式的发展过程。正是在 这个发展过程中,汉代辞赋成为汉代的主要文学样式,它既是汉代士人抒情达意的重 要工具,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历史的变迁。汉代士人辞赋创作的实践,为中国 文学园地的繁荣,增添了新的气象。
《中国古代辞赋》课件

魏晋南北朝辞赋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a. 形式多样:包括四言、五言、骚体等多种形 式 b. 内容丰富:涉及山水、咏史、抒情等多种题材 c. 艺术风格独特:注重音韵、对仗和用典 a. 形式多样:包括四言、五言、骚体等多种形式 b. 内容丰富:涉及山水、咏史、抒情等多种题材 c. 艺术风格独特:注重音韵、对仗和用典
辛弃疾:宋代著名的爱 国诗人,他的辞赋作品 以激昂、慷慨而著名, 如《青玉案·元夕》等。
唐宋辞赋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唐宋辞赋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形式上更加多样,内容上更加丰富。 影响:唐宋辞赋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辞赋
明清辞赋的概况和发展
唐宋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作 品
唐宋辞赋的发展趋势和影 响
唐宋辞赋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高适:唐代著名的边 塞诗人,他的辞赋作 品以豪放、激昂而著 名,如《燕歌行》等。
岑参:唐代著名的山水 诗人,他的辞赋作品以 清新、自然而著名,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等。
苏轼:宋代著名的文 学家,他的辞赋作品 以豪放、奔放而著名, 如《赤壁赋》等。
《诗经》中的辞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辞赋是《诗经》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情感、描绘景物
《诗经》中的辞赋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 《诗经》中的辞赋对于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 之一
《楚辞》中的辞赋
影响: a. 对后世辞赋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b. 对文学史 和美学史产生重要影响 c. 对当时社会文化产生一定影 响 a. 对后世辞赋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b. 对文学史和美学史产生重要影响 c. 对当时社会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第六讲 东汉辞赋

《东》表现安处先生对西京奢糜生活的否定。在 对东都城构筑、宫殿建设的描绘中,在对朝会、 郊祀、祭庙、亲农等上层的盛典礼会的陈述间, 使人感受到东汉君主崇尚懿德,修饬礼教,奢未 及侈,俭而不陋的礼治成就。 作者务求在作品的体制、规模方面超越前贤, 在铺陈过程中面面俱到,而不追求素材的代表性 与典型意义。尽管如此,《二京赋》以规模宏大 被称为京都赋之极轨,紧随班固之后,推动了以 京都、都会为题材的文学创作的发展。
3.王延寿和《鲁灵光殿赋》。“瑰颖独标”、 “善图物写貌”,是一篇专写宫殿的壮丽华美赋 作。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才能。王延寿少有异才, 客游鲁,见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的灵光殿巍峨壮 美,且经王莽之乱后,西京宫室多废坏,而此殿 独存。他既惊愕其崇高壮丽,又慨叹其历劫难而 未毁,这成了作者艺术构思的精意所在。对于宫 殿雄伟的外观、豪华的殿内装饰、精巧的栋宇结 构,无不进行细致的描写。尤其是殿内精美绝伦 的雕刻、绘画,在延寿笔下栩栩如生。这篇赋的 成功,为延寿赢得了“辞赋英杰”的声誉。
1、述志赋是东汉赋向抒情方面转变的又一新发展。所谓 述志赋,是指赋家在社会动乱、宦海沉浮中用以宣寄情 志的作品。 早期有冯衍《显志赋》、 班固《幽通赋》、张衡《思 玄赋》等皆以骚体,推动了抒情小赋的勃兴 2、张衡和抒情小赋: 张衡 (78 -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 人,少善属文,精五经六艺,安、顺帝时,任郎中、太 史令、侍中等职,晚年任河间王刘政相,后拜尚书,享 年62岁。集科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创制浑天仪和候风 地动仪,文学上,以辞赋与马、扬、班齐名。
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着汉代赋风的转变。此赋篇幅 短小,语言清新自然。 与作品所展现的环境、心情浑 然一体。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 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 乐趣的作品,同时,它也是汉代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 体赋。 无论从张衡的全部创作看,还是从汉赋的发展 过程看,《归田赋》都具有重要的 意义。 赵壹《刺世疾邪赋》: 社会现实“舐痔结驷,正色徒 行”;“邪夫显进,直士幽藏”。他竟然表示:“宁 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由刺 世至于发绝决的程度。此赋在抒发自己感情时直率猛 烈,痛快 淋漓,对时政揭露批判的深度和力度都是空 前的,有似一篇笔锋犀利的讨伐檄文。 在体制上活泼 自由,不循常规,篇幅短小,语言刚劲朴素,是早期 抒情小赋的名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辞赋写作第六讲辞赋写作第六讲依据《赋谱》的整理,这些句型可分为五种:“壮”、“紧”、“长”、“隔”、“漫”。
除了“漫”以外,其余四种都是“属对成联”的型式。
此外,应识情况于句子前、后加上适当的“发”(发语词、连接词)与“送”(句尾语助词),使文句顺畅。
骈文就是依以上骈句的组合写成篇的文章。
本周我们将骈文做个总结,并给大家举例及请大家开始练习学习写作。
骈文简介(一)骈文的定义骈文是一种美文的形式,带有唯美主义色彩的文学。
(1)骈者,并马也。
俪者,双人。
有成双之意。
指对偶的整齐句法。
(2)春秋时代骈散合辙,两汉正式分开发展,至两汉初年骈文正式诞生。
(3)李斯是骈文之初祖,汉赋的先声(4)陆机〈文赋〉为第一篇成熟之骈文作品。
(二)骈文的特点:1.语言对偶:骈文多用对偶形式,句中字词相对,只用小部分散句以贯串文章。
2.四六句式:骈文句子多为四言或六言,故又称“四六文”。
3.音韵谐协:从齐、梁时代开始,骈文讲究平仄,一句之中,平仄交替。
4.多用典故:骈文常用典故,以表现作者学识渊博、追求典雅委婉的风格。
5.词藻华美:骈文注意词语藻饰,在练字、选词和造句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但有内容空泛之弊。
(三)骈文形成的原因1.赋的影响:汉赋注重铺排,雕琢刻镂,堆砌章句,形成文学上艳丽纤巧的风气,定骈文发展的基础。
2.君主的提倡: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如梁武帝和陈后主皆爱好文学,在他们的提倡下,文人重视文学,爱好华采的风气,使骈文得以发展。
3.声调的提出:南朝的沈约作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声韵学日趋完善,促成骈文的发展。
4.理论的形成:魏晋评论诗文者日多,对文学理论有进一步研究。
《文心雕龙》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四)历代骈文的流变-----先秦----骈散合辙。
两汉----骈散分途。
两晋成熟。
1.蕴酿于两汉---(1)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书、李斯的谏逐客书,多整其骈文句法。
2.萌芽于魏晋---(1)正式骈文出现于魏晋。
晋时正式诞生。
(2)陆机文赋为骈文,又为赋。
第一篇成熟散文。
(3)唯美文学大盛,大量运用对偶修辞。
3.盛行于南北朝---(1)以南朝为主,形成普遍的创作风气,呈现艺术美的追求。
(2)南朝宋---谢灵运、鲍照、颜延之;梁----沈约、江淹、徐陵。
(3)北朝继承传统以儒家为主的文学观,强调社会功能。
一部分作家把唯美风气带到北朝,以抒情作品为主。
(4)庾信、王褒*南徐北庾----南徐,以应用文书疏类为主。
北庾,以抒情骈文为主。
4.六朝以后骈文的发展---(1)唐四六:a.句型稳定不变---四六定形。
b.对声律对偶的讲究更家严格。
c.好用典。
建立四六形式,相当格律化。
d.主要作家---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中唐:陆贽晚唐:李义山(李商隐)(2)宋散文赋:a.倾向散文化(形式),语体化,较为平淡。
b.尚议论(内容)c.欧阳修、王安石、苏轼(3)清代----卑视唐宋,力追汉魏六朝:a. 不仅在骈文形式之美的强调,更重视作者的思想内容。
b. 清初→干嘉→清末:皆蓬勃发展。
c.重要作家----袁枚、纪筠、汪中、张之洞。
骈文,为文体的一种,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
骈,原指并驾一车的两匹马,后引申有并列的意思。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句式对偶整齐,词藻华丽,声韵和谐,多用典故。
这种文体一般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所以又称“四六文”。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
唐以后。
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就文体特征而言,骈文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骈文讲究对偶,并且在句式上多用四六句式,所以骈文又称为“四六文”。
第二,骈文讲究平仄。
讲究平仄的谐和调,是永明新体诗的追求,但这一时期受永明体诗歌创作的影响,文的创作也注意声调的谐美。
尽管骈文创作没有诗歌那样有“四声八病”的严格限制,但追求平仄配合,造成辘轳交往,也是骈文文体的特点之一。
第三,骈文一般注意征事用典和辞藻的华丽,因此,可以说骈文实际上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历代骈文举例《答谢中书书》陶宏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隐居集》秦.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魏.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刘孝仪〈谢晋安王赐遗宜城酒启〉:岁暮不聊,在阴即惨,惟斯二理,总萃一时。
少府斗猴,莫能致笑;大夫落雉,不足解颐。
忽值瓶泻芳椒,壶开玉液。
(实可用“岁暮天寒,索漠无欢。
”八字解决,为愉悦耳目而写作文章。
)北朝庾信〈哀江南赋序〉: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四六句间隔作对)初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初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中唐.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晚唐李商隐《樊南四六甲乙集》骈文遂称之为四六文。
四六句的组合:婉转相腾,便于宣读。
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
(文心雕龙.章句)南朝(梁).江淹《爱远山》伯鸾兮已远,名山兮不返。
逮绀草之可结,及朱华之未晚。
绁余马于椒阿,漾余舟于沙衍。
临星朏兮树暗,看日烁兮霞浅。
浅霞兮驳云,一合兮一分。
映壑兮为饰,缀涧兮成文,碧色兮婉转,丹秀兮芬蒀。
深林寂以窈窈,上猿狖之所群。
群猿兮聒山,大林兮蔽天。
枫岫兮筠岭,兰畹兮芝田。
紫蒲兮光水,红荷兮艳泉。
香枝兮嫩叶,翡累兮翠迭。
非郢路之辽远,实寸忧之相接。
欷美人于心底,愿山与川之可涉。
若溘死于汀潭,哀时命而自惬。
(并《本集》)南朝(梁).江淹《悦曲池》北山兮黛柏,南江兮頳石,頳峰兮若虹,黛树兮如画。
暮云兮十里,朝霞兮千尺。
千尺兮绵绵,青气兮往旋。
桐之叶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
百谷多兮泻乱波,杂涧间饶兮骛丛泉。
竟长洲兮币东岛,萦曲屿兮绕西山。
山峦岏兮水环合,兮石重沓。
林中电兮雨冥冥,江上风兮水飒飒。
盟清泠兮适潺湲,白云起兮吊石。
客子思兮心断绝,心断绝兮愁无闲。
步东池兮夜未艾,卧西窗兮月向山。
引一息于魂内,扰百绪于眼前。
意春兰与秋若,愿不绝于江边。
南朝(宋).谢庄《怀园引》鸿飞从万里,飞飞河岱起,辛勤越霜雾,联翩溯江汜。
去旧国,违旧乡,旧海悠且长。
回首瞻东路,延翮向秋方。
登楚都,入楚关,楚地萧瑟楚山寒。
岁去冰未已,春来雁不还。
风肃幌兮露濡庭,汉水初绿柳叶青。
朱光蔼蔼云英英,离禽喈喈又晨鸣。
菊有秀兮松有蕤,忧来年去容发衰。
流阴逝景不可追,临堂危坐怅悲。
试托意兮向芳荪,心绵绵兮属荒樊。
想绿苹兮巳冒沼,念幽兰兮已盈园。
夭桃晨暮发,春莺旦夕喧。
青苔芜石路,宿草塞蓬门。
(艺文类聚六十五。
)宋人四六文的蜕变少用典故,议论纵横。
宋代的古文家,遇到制作制诰笺表,不能不用骈体文的时候,便又开创一种新的文体来。
这种新文体是不用典的骈文,是以古文作法来作的骈文,也可以说是白描的骈文。
仿佛画家从金碧山水,解放到水墨山水一样,大约这种风气,从欧阳修创始。
--------------------------------------总结:骈文的名称和特点‘两马并驾叫做骈’,‘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
’简言之,骈体文是像用两匹马并驾一样,自首至尾用两两配对的句子组成的一种文体。
它一般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唐柳宗元的《乞巧文》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这是对这种文体特点的说明。
这种文体在晚唐被称为‘四六’,李商隐文集的题目就称为《樊南四六甲乙集》,自未至明,沿用‘四六’的名称,清代才称骈体文,一般简称为骈文。
骈文是古代中国一种特有的文言文文体,其句多四六对仗,故又称四六文,或名曰四六、骈俪、骈体等,具骈文要点而有押韵者称骈赋。
该文体在文学史上评价不高主要因为后期华而不实,适于写景而不适于说理。
骈文有四方面的特点:一、句式匀称:即两个相称的句子为一组,彼此相对,极为工整匀称。
讈句的基本结构有五种:四四,即四字句相对;六六,即六字句相对;四四四四,即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对相;四六四六,即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六四六四,即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
在文中,大致是上述两两相对的句子的交互运用。
二、讲求平仄:骈体文在音韵美方面要求相当严格,就是要讲究两句之间的用字,基本上是要讲求以平声对仄声,以仄声对平声,仄声包括上声、戈声、入声。
骈文的平仄对仗起源于齐梁,大盛于盛唐。
三、用典:古人又称为用事。
先秦古书用事者不少,汉代文章用典者更多。
但到了魏晋以后,才以整篇用典为博雅,其主要目的是想使文章更含蓄、婉转、精炼、典雅。
四、讲究藻饰:即在词语上讲究华丽的色彩,因此,描写频色、金玉、灵禽、香花、异草、奇兽等语词,就常被采用。
如六朝不少骈文仅采用频色一类的语词,常占全文的字数十分之一以上。
※骈文非韵文,骈文的韵律感乃是出自于其排比的句法而非使用韵字。
※如果你要了解古文运动,就一定要知道,“古文”跟“骈文”的差别1.古文→是指兴盛于秦代以前的“质朴载道的散文→就是文章不拘格式,重视内容,且文章质朴的文章。
”2.骈文→是指秦以后,兴于魏晋南北朝以后致唐朝的文章,“浮艳晦涩,注重排比对偶的文章(意思就是,内容只注重写的华丽其实空洞不实,且常用“生冷字词”→平常少用的难字,来使文章看起来更有学问的样子,且注重排比对偶)。
”又名又叫“四六文”,“西昆体”。
骈:意思就是马并排而跑,因而这样就知道,这种文体必定很注重对偶了。
注:古文跟骈文虽各有兴盛时期,但并不代表再不兴盛的时期没有人写!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反而在不兴盛的年代,写古文的人,写出更好的流传千古的文章!3.古文vs骈文古文兴于秦代以前,道南北六朝被骈文取代,至唐朝仍然兴盛。
古文在魏晋南北朝最重要的名家就是“陶渊明”,当时因为兴盛骈文,所以他一生都是穷困潦倒的喔。
是后来宋以后古文又崛起才又重视他的文章!骈文并不是说完全不好,其实一开始虽注重对偶排比,但内容绝不空洞喔,只是到最后,只注重华丽的排比对偶,并没有实际的效用了!且中国历代骈文写的最好的就是秦代宰相李斯了,他的骈文既华丽内容又充实是非常好的文章喔!(请参考李斯的谏逐客书)他算是写骈文的始祖,不过骈文是到后来才兴盛的喔!4.古文运动由于骈文兴于唐朝,但这种浮艳不实的文章渐渐受到当时一些士子的反弹,所以在初唐时陈子昂等人开始发起于写古文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