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生活的世界,学生的舞台》
《品德与社会》论文

《品德与社会》论文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
品社课应该生活化,让孩子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师要多关注孩子们的行为、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
比如:看到有的学生乱扔垃圾,教师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认识到乱扔垃圾的行为给环境和他人带来的影响,以及有损自己的形象,让学生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让学生有羞耻和荣辱之心。
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在社会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看法。
品德的重要性,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有好品德塑造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好的品德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才会让家庭和睦、同事友爱、人与人和谐相处。
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比如: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
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我认为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
”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确定目标。
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生活能力。
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郊区,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子女。
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
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
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论文]
![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f2e0d3187c24028915fc3b2.png)
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又以服务生活为归宿。
从这个意义上说,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原本就是个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
新课标强调“课程是为了生活”,所以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让课堂源于生活儿童生活的现实性,决定了品德教学应该关注和反映儿童生活的现实。
学生的品行、见识、修养等都是在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
新课标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
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无声的表演》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们用行为和动作来表达思想,交流想法。
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一个现实,在诸如人声嘈杂的火车站等不便用语言交流的场所,就需要用肢体语言、动作语言进行交流。
在设计这一课时,教师就应该把握住学生生活的需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能体现出不同行为的肢体语言的场景,如:吃饭、看书、睡醒觉、借一枝笔等,让学生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动作语言。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大胆猜想,也可以以竞赛的形式出现,这样会更加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也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
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偷,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的需要而产生的。
所以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让教学内容的设计真正源于生活,在课堂上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他们机会,放心地让他们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社会教学生活化视域下的小学思品教学

社会教学生活化视域下的小学思品教学在当今社会,小学生的思品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思品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思品教育方式往往过于抽象,缺乏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感。
如何在社会教学生活化视域下,改进小学思品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教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生的思品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的思品教育方式,往往局限于教科书中的抽象知识,缺乏生活的联系,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感。
而在社会教学生活化的视域下,思品教育应当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况,以社会中的真实案例和事件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人生道理,培养自身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通过社会教学生活化视域下的小学思品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实现社会教学生活化视域下的小学思品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教学内容选择多元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社会相关的案例或事件作为教学内容,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友谊、诚实、宽容等教育主题,以及社会中的公平、正义、责任等教育话题。
通过这些内容的选择,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将抽象的思品教育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思品教育的认同感和兴趣。
2. 教学方法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到思品教育的内容,增强学习效果。
3. 教学资源丰富化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或专家学者来讲解一些真实的社会案例,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地观察等方式,更直观地感受到思品教育的实际意义。
4. 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读书分享会、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小学论文:品德与社会课因生活化而精彩

品德与社会课因生活化而精彩“生活即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
一旦与生活分离,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品德与社会教学就容易流于虚空,从教学实践中可知:来自于生活的“源头活水”会使思想品德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本着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每一节课都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让学生从发生在身边的鲜活的事例中去感悟、体验、理解品德与社会课所讲述的道理,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通过课后活动、社会实践、现实生活及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用所掌握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并真正内化行为规范,为现实生活服务,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一、资源开发,源于生活面对日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变以课本为中心和唯一教学内容的传统做法,建立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中介,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放的教学内容。
同时,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找教材,收集生活中的资料,努力去开发和利用与儿童生活有关的一切资源,开放教学内容,使它贴近儿童生活,成为能与儿童真正对话的文本。
1.活用教材教材是课程和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面对的是教材和儿童。
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其最终发展儿童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
因此,教学应该成为教师引导儿童从教材通向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让书本知识回归生活世界,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回归生活。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我心中的那颗星》前,我就发现班上一部分学生的口袋里装的是篮球明星姚明的明星小卡片,课间谈论的是姚明最近的一些赛事,甚至书本上画满了姚明的人物简笔画……孩子对姚明充满了羡慕,有的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境地,因为有家长反映为了看姚明的比赛,孩子作业都不做了。
针对这个现象,我在执教这一内容,就从姚明谈起,并利用教材上的一篇关于介绍姚明的文章,由此告诉他们姚明的成功来自于他的不懈地追求,远大的理想,辛勤的付出。
品德与生活论文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品德与生活论文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
即在品社课中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社。
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做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与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教师也应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以前自己先通过教材内容转换角色想学生可能想到的生活情境共同进入这种生活情境去感受、去品味。
所以让我们师生一起品读品社品味生活。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看录像、听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
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如学习《逛商场》一课我这样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商场这些商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接着提问学生“天冷了如果我想买件羽绒服可以到哪去买、怎样买呢”顿时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抢答。
我抓住时机总结“看来买东西的学问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逛商场吧现在出发”马上板书课题学生个个兴致盎然。
这样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进行引导这样创设了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亲身活动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的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
让学生从《品德社会》走进生活论文

让学生从《品德与社会》走进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始终遵循着让品德培养回归儿童生活的理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教材要“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理念,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从《品德与社会》走进生活。
一、源于生活,拓展生活实践空间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激活者。
教师应该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
要更新教材观,充分挖掘文本以外的教学资源,从生活中开发现有的课程资源,把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和现象提炼、融入到教材中,作为学习的资源,拓展学生学习、体验的空间,从而使学生更多地从体验、感悟中得到收益,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
1、与班队活动相结合班队是学校最基本的组织,而班队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帮助学生人人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并结合《品德与社会》教材,妥善采摘,及时指点,使学生从具体活动中归纳出道理,从而达到领悟道德知识的效果。
通过活动,《在集体中》、《珍惜集体荣誉》、《个人服从集体》等课的教学都能水到渠成,取得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2、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思想品德教育是寓于各科教学当中的,教师要根据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地指点学生认真参与各科的学习,并将体会和感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实话实说”。
在情感的体验和交流中,学生们学得积极而主动,实现了自我教育。
3、与典型的时事相结合如教学《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一课,正值世人瞩目的奥运会在北京召开。
于是,教师就布置学生每天关注中国运动员的比赛情况。
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和社会论文

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紧密的联系生活,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广泛,包含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等,直接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倡导生活即教育,做到“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
一、以人为本,创设情境,走向生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生活,纸上谈兵。
把握教学目标,创设生活化的探究情境,让更多的儿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因问题而产生需要,激发兴趣,形成探究的动力。
以往莘莘学子一个个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
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所谓的课堂秩序,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封锁了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如同一缕清新的春风,为我们带来新的活力,它更贴近学生,更像一本学生的“学本”,而不是老师的“教本”,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
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原有的误区,跳出教材,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做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而不是笼中咿呀学舌的鹦鹉,要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思维的想象的翅膀。
如在教学一年级的课文《认识好朋友》一课时,为了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叫出对方同学的名字和促进新同学之间的交流,我安排了到操场上做游戏——兔宝宝快回家(“说说自己的姓名”)。
全班围成1个圈,一个小朋友当熊宝宝,其他小朋友当兔宝宝。
当熊宝宝追上兔宝宝时,兔宝宝能说出熊宝宝的名字,并说“我是你的好朋友***”,这样,兔宝宝就可以安全顺利地回家。
熊宝宝大家轮流着当。
孩子们处于非常激动与兴奋中,于是笔者问:“我们班级中的每位同学你都认识吗?你都可以顺利的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如果你不能叫车他人的名字,你也许会回不了“家”哦!怎么办好呢?”小朋友们都说:“赶紧认识他。
”于是全班在操场中开展了认识新朋友的活动。
教师引导孩子们不认识或者叫不出对方名字的同学,可以通过握握手、说姓名、拥抱等方式,积极地认识新朋友。
品德与生活教育论文两篇(全文)

品德与生活教育论文两篇《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
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社会,认知生活,培养道德情感,进展道德感悟能力,从而将自己的认知、体验、感悟渗透在生活中。
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一、课内外结合,寓道德与生活学生的世界不仅精彩,而且充满童真。
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老师讲的相矛盾的现象,进而产生许多困惑。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实现品德教育的真正价值。
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走进儿童的世界,听一听他们说的,看一看他们做的,想一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和行为实践以及间接获得经验实现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XX、指导者。
教师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生活的人。
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室,应扩展到家庭社会和其他生活空间。
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
二、活用教材,理论联系生活传统的书本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仓库,却缺乏情感的体验。
我们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奋斗和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心灵体验。
我们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学生投入活动。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教学环节之一。
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例如:在《购物BC》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购物的乐趣及购物中需注意的地方,在教学中我创设了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亲自参与购物,亲自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生活的世界,学生的舞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因为,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
为了使这门课程能更切实地体现和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呈现生活”
生活,是一首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
而儿童,更是如此。
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自己的生活。
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我们的课程教学,要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
1、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
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是生活的再现。
比如《我是一个消费者》,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有方便面、各式服装、膨化食品等。
为了检验同学们的道德及价格的秘密,我组织开展了班级商品订购会。
同学们在模拟的生活场
景中感受到了商业人员工作的辛苦、产品质量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参与商业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及规则。
2、生活经验在学生活动中不断丰富。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
也就是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某一次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如《我的角色》这个单元正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活动,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源源不断的再现出来,并在小组或者集体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在教师的正确导向下,成为学生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二、“体验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原有的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通过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感悟,注意儿童的所感、所思、所悟,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
如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一课,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规则,(2)生活中有哪些规则,(3)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规则,(4)我们在马路上、电影院、商场、车站等地方要注意些什么,(5)如果在社会生活中不
遵守规则会有什么后果,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
其间教师要适时地播放学生和社会上的公民在生活中遵守规则和不遵守规则的真实录象,让学生在自主的说、议、辩、看中亲身体验到遵守规则的好处和不遵守规则所带来的后果。
三、“实践生活”
当然,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
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
在课堂上学习与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总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的。
1、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学生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
如我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的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带领学生来到公路进行实地勘察,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违反规则的次数,并进行归因。
我还带他们到交通主管部门与交警面对面交流,更深层次的了解当地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类及原因,与交警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
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和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的更深更透。
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
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2、淡化教育痕迹,实现自己教育自己。
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
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品德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的如此密切,就更要淡化教育痕迹。
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点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
这些都是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这些态度和观点正是在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与体验中不断丰富及完善起来的,他们感受的这样真切,因此在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调动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慢慢地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就是这在阳光下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课程真正成为沟通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
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让我们为了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