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两种译本看中西特色翻译

合集下载

《论语》主要英译本简述及对比

《论语》主要英译本简述及对比

他 用创造性地诗 歌般的语言翻译 《 论语 》 ,
这 源于他 的诗人身份。 1 9 7 9 年出版的香港中 文 大学教授刘 殿 爵 ( D . c . I J a u 。1 9 1 5 一 ? ) 的 C o n f u c i u s : he T A n a l e e t s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 的译本被看成是新的标准 , 这也是 自辜鸿 铭 之后 。华人的 《 论语 》英译本再次受到国 际汉学界的肯定 和接受 。1 9 8 1年英 国学 者
《 论语》 是儒家经典之作 , 传教 士利 马 窦( Ma u e o R i c c i , 1 5 5 2 — 1 6 1 0 ) 是第一个将《 论 语 >翻译/ i  ̄' b 文 的人 ,他于 1 5 9 4年 出版 了
< 四书 > 的拉丁译本 , 但该译本后来失传 了。
第一部产生广泛影响 的 《 论语》 英译本是 由 英 国著名 汉学 家 理雅 各 ( J a m e s L e g g e , 1 8 1 5 — 1 8 9 7) 完成 的 。此后 ,各种英 译本陆
英译本带 有明显 的诗歌特点 , 庞德几乎不懂
中文 , 但他对 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他的
译本还有—个特 色,就是对原文的不忠实。
家都有 了相当多的汉学家 , 《 论语 》在西 方
的主要国家都有了译本 ,其中以英 国著名汉 学家理雅各的译本最为出名。尽管理雅各翻 译《 论语 》等经书的最初 目的是 为了更好 地
十六世纪末 ,以利马窦为首的西方传教
士来到 中国, 将 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译介到 西方 。由此 打开 了西方认识 中国传统思想和
是英语 读者 了解 中国文 化及思 想的重 要 途 径 之一 。据不完 全统计 , 《 论语 》的英译本 已超过 三十多个 。本文试图对 《 论语 》 不 同

论语翻译比较

论语翻译比较

S2:The master said, “To administrate a feudatory state … and choose the right time according to the season of agriculture and irrigation when calling up the people for constructing things.”
2) 时:按照一定的时间? 时常? 3) 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4)君子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a virtuous man gentleman (a man who is polite and well educated, who has excellent manners and always behaves well.) a superior/noble man
【辜】……A wise man devotes his attention to what is essential in the
foundation of life.When the foundation is laid,wisdom will come.Now, to be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do not these form the foundation of a moral life.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辜】Confucius remarked, with plausible speech and fine manners will seldom be found moral character.” 【Waley】He Master said, “‘Clever talk and a pretentious manner’are seldom found in the Good. 【Leagge】The Master said, “Fine words and an insinuating appearance are seldom associated with true virtue.”

从《论语》翻译看抵抗式翻译的取舍

从《论语》翻译看抵抗式翻译的取舍

摘要:抵抗式翻译是韦努蒂通过衡量译者地位以及翻译中所包含的文化、语言关系所提出的一种翻译策略。

这种翻译策略旨在实现提高译者地位的愿望并打破英美主流文化在翻译中的强势垄断,同时旨在促进文化的传播。

本文通过分析《论语》不同版本的翻译来探究翻译中的文化抵抗,来探讨《论语》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及抵抗式翻译的取舍。

关键字:劳伦斯·韦努蒂;抵抗式翻译;文化传播“抵抗式翻译”一词最早见于劳伦斯·韦努蒂主编的《反思翻译》中,并丰富于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

《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通过梳理翻译历史进程,揭示单纯以通顺这一原则作为评价翻译唯一标准的不合理性,以及译者隐身的不合理性,因此针对性地提出抵抗式翻译。

这一理论现已广泛运用于中译英的具体实践中。

本文将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分析来探讨该翻译策略的实际运用,并探讨文化的传播。

一、抵抗式翻译韦努蒂认为,抵抗式翻译主要运用异化的翻译原则,即保留源语文本的语言文化风格,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凸显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抵抗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与价值观的目的。

此外,抵抗式翻译反对以通顺作为翻译的唯一标准,要求凸显翻译痕迹,即提倡译者显身[1]。

实现这种抵抗式翻译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其一,运用与目的语所流行的迥然不同的语言来进行从《论语》翻译看抵抗式翻译的取舍◎ 闫傲/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翻译,如运用古语来进行翻译,以打破译者隐身的状况;其二,选择与目的语主流文学不同,甚至相悖的外国文学作品来进行翻译。

将这样的要求应用在中译英中,那就是要去选择凸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文本进行翻译,或者刻意运用风格迥异的语言风格来进行翻译。

韦努蒂通过引入这一翻译手段主要想打破译者隐身的传统。

在当时的英美文化中,学者、读者评判翻译好坏的标准是翻译文本的通顺与可读性。

如果一部作品过于通顺,而让读者感受不到翻译的痕迹,就可以说译者是隐身的。

针对译者的隐身性,作者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批评。

《论语》英译本比较研究

《论语》英译本比较研究

《论语》英译本比较研究《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几种不同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探讨《论语》在英文翻译中的表现和影响。

我们来介绍各个英译本的特点。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语》英译本主要包括了《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Roger T. Ames译)、《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D.C. Lau译)、《Analects: With Selections from Traditional Commentaries》(Edward Slingerland译)等等。

这些不同的译本除了封面和版式之外,还体现在对文字、词汇和理解的不同处理。

Roger T. Ames的译本强调了哲学上的翻译,保留了原著文字中的哲学内涵和深意;D.C. Lau译本则更注重了对古文的传译,力求忠实还原原著的古典之美;而Edward Slingerland的译本则结合了原著和传统注释的内容,多角度地解读了《论语》的内涵。

在理解上,这三本译本围绕着《论语》不同的层面和侧重点来加以阐释和诠释。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以上几本译本的比较研究。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在翻译上强调哲学内涵,以当代哲学观念和逻辑来阐释《论语》中的思想,译文深刻,语言通顺,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

相比较而言,《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D.C. Lau译)的优势在于对古文原意的忠实还原和美学的追求;而《Analects: With Selections from Traditional Commentaries》(Edward Slingerland 译)则更加注重于对传统注释和注解的融入,确保了《论语》译本在译文复原性和理解性的双重兼顾。

从语体风格和翻译方法角度对两种《论语》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从语体风格和翻译方法角度对两种《论语》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从语体风格和翻译方法角度对两种《论语》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作者:胡安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7期摘要:《论语》是中国第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语录体散文集。

自16世纪末《论语》就开始被翻译成各种西方语言,而其中的英译本成为了西方国家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中,理雅各及韦力二人的《论语》英译本是英语国家较为通行的译本。

但是二人的译本也存在诸多差异,主要表现在:1. 语言风格不同:理雅各《论语》译本采用的语言比较古朴,译文结构也接近原文;而韦力的译本语言较口语化,语体的风格与原文相似;2. 在《论语》的翻译过程中,理雅各多采用阐释译法;而韦力多采用通篇统一的译法。

关键词:《论语》;语体风格;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148-01一、简介《论语》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这部著作通过简洁的文字反映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和道德准则,因而达到了言简意赅和内容丰富且富有哲理。

长期以来,《论语》的英译已成为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1861年,理雅各的《论语》的英译本在香港问世。

1938年,韦力在伦敦也出版了其翻译的译本。

因其具有较高的水平和代表性,理雅各及韦力的英译《论语》成为了在西方国家较为通行的译本。

本文就以二人的英译《论语》为对象,从语体风格及翻译方法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二、语言风格的不同总的来说,理雅各译本的语言较书面化,措辞古朴,很好地保持了原文的结构并兼顾了原文意义的传达。

而韦力的译文风格偏口语化,文章结构与《论语》的语录体也很相似,并且在翻译过程中韦力选用了具有口语色彩的词汇,便于读者的理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理译:The philosopher You said, “in practicing the rules of propriety, appropriateness is to be prized.”韦译:Master Yu said, “In the usage of ritual, it is harmony that is prized.”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论语》的两个英译本

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论语》的两个英译本

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论语》的两个英译本本文以《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论语》的两个英译本》为标题,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比分析《论语》的两个英译本,探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个人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翻译结果,本文由介绍、对比分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首先,介绍《论语》的两个英译本。

其中,一部是由明治维新前,日本最著名的翻译家原国芳所撰写的《论语翻译》,另一部则是1951年由美国学者古德威尔撰写的《古德威尔论语英译》。

两部翻译作品在译者实力和译文风格上有较大差异,原国芳更具有传统的翻译特色,而古德威尔的译文更具有西方的视角。

其次,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比分析两部译本。

首先是构词方面,古德威尔译文多使用英语单词来表达概念,但有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够准确;原国芳则在译者个人的背景下结合中国文化,结合中文原文选择了更加恰当的英文表达。

比如在《论语》中,古德威尔将“仁”译为“benevolence”,故意把原有的中国文化语言特色抹平;而原国芳将“仁”译为“ren”,更具有类似语言特色。

此外,原国芳译文在语句结构、思想表达以及文字体现上更加自然,而古德威尔译文有时更加硬性。

最后,是总结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原国芳的译文有更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更加真实有效地传达了《论语》的核心思想,而古德威尔的译文则把中国文化的内涵抹平,对所要表达的核心意义缺乏充分的表达。

因此,译者的主体性特征是影响翻译结果的重要因素,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应该结合自身文化背景结合译入语文化特色,采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来传达原文的核心思想,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综上所述,本文对比分析了原国芳的《论语翻译》和古德威尔的《古德威尔论语英译》,从而得出译者个人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翻译结果,可以为其他跨文化翻译提供参考。

韦利版本和许渊冲版本《论语·学而》篇翻译对比赏析

韦利版本和许渊冲版本《论语·学而》篇翻译对比赏析

韦利版本和许渊冲版本《论语·学而》篇翻译对比赏析韦利版本和许渊冲版本《论语·学而》篇翻译对比赏析《论语》翻译和诠释难度极大,翻译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

本篇论文主要对比欣赏《论语》学而篇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

韦利生于英国,韦利的译文比较具有现代气息,通畅易懂,在英语世界有很大的影响。

许渊冲,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

下面一同欣赏两位大家《学而》篇的译作。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韦利:The Master said,“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is that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To remain unsou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others,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许渊冲:Is it not a delight,said the Master,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Is it not apleasure to meet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Is he not an intelligentleman,who is careless alike of bEing known or unknown?做翻译的前提是译者一定要十分清楚原文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这句话中的“习”字意为“实践、践习”,故韦利在理解上稍有偏差,将之译为了“温习、复习”。

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论语》的两个英译本

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论语》的两个英译本

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论语》的两个英译本本文旨在分析JamesLegge和ArthurWaley对《论语》的英译本,通过译者主体性分析,探讨两个译者如何将《论语》这一中国古典文献进行有效英译,探究其操作主体性对译文效果的影响。

《论语》是中国古典文献中独具特色的文章,是21世纪宋元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由圣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记录的智慧和见解的结晶。

由于它关于政治、道德、教育以及传统实践的重要意义,它在中国文学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它深受中西文化交流及译者主体性研究领域的关注。

传统上,James Legge和Arthur Waley被认为是给出精良《论语》英译本的译者。

他们的译文的根基分别来自他们的文化背景和译者的主体性。

一方面,James Legge是一位英国基督教神学家,他的《论语》译文受到他自身基督教的影响。

他的译文刻画了孔子的性格,称他为“圣人”、拥有近乎神圣的品质,而在读者心中形成了一种“神性”的态度。

另一方面,Arthur Waley是一位英国东方学者,他的译文更多关注于中国文化传统美学,译文中几乎没有基督教元素,在读者心中形成了一种“人性”的态度。

两个译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译者的主体性导致他们的译文有很大的不同。

James Legge的译文重点在于英译本中的“精神传承”,他将《论语》当作西方读者可以认同的理想信条,力求表现圣人孔子的特质和性格,充实和诠释原文中关于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的内涵,以及孔子的“圣人”性格。

而Arthur Waley则把重点放在了英译本中的“文学美学”,他将《论语》当作西方读者能够跨越文化界限欣赏的艺术形式,注重原文中关于文字和语言的细节、抒情特点和节奏,以及孔子的“人性”性格。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James Legge和Arthur Waley 的译作考量不同,在两个英译本中体现了各自不同的译者主体性。

他们的译文给英文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以阐释《论语》的历史意义和文学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语》两种译本看中西特色翻译——以辜鸿铭与理雅各译文为例【摘要】辜鸿铭和理雅各作为中西方代表,其《论语》译本各有千秋。

文章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位译者的翻译特色,说明译者的人生经历和翻译目的对此的影响。

【关键词】《论语》英译;理雅各;辜鸿铭;对比研究【Abstract】Gu Hung-ming and James legge as Chinese and western representative, both of their analects versions in their own way have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his essay carries out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James legge'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Confucius Analects and Gu Hung-ming's version of 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 analyzing two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features, life experiences, and translation purposes.【Key Words】The Confucius Analects; James Legge; Gu Hung-ming; comparative studies文化典籍的翻译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符号转化、阐释与再生的过程,而且还能够体现译者的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

《论语》是奠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作品之一,其译本不仅能够体现影响译者决策的综合性因素,还反映出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和政策。

文章通过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文翻译特色并探究其原因。

一,理雅各及其《论语》翻译理雅各是l9世纪著名汉学家。

作为学者的他深感当时儒经翻译的不尽如人意,希望有全面、精确的译本出现。

作为传教士的他最希望看到的是耶稣取代孔子,但传教工作是一种文化上的殖民入侵,遭到了儒家思想的强烈抵抗。

面对这种形势,他选择了调和。

因此,他翻译《论语》等儒家经典是为其调和耶儒、以耶补儒的传教策略服务的。

目的是帮助传教士理解中国人的圣书,形成对儒学了解之同情,化解中国人的敌对情绪,引导他们“离开孔子去寻找另一位导师”(Legge ,1960 :53) 。

理氏初译《论语》时对孔子评价不高,但其译文力求客观公允,较少个人偏见。

清代学者王韬誉之为“西儒”、“一代儒宗”。

二,辜鸿铭及其《论语》翻译中国四书五经的翻译最早始于明末清初。

当时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和汉学家把《诗经》、《易经》、《论语》、《老子》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移译成多种文字传到欧美,有拉丁文、英文、意大利文、法文等译本。

要把中国古代经籍译成西方文字,就得同时精通对译的两种语言,能够透彻理会两国文化,并非一般人所能担任。

而这些传教士和汉学家大多数只是粗通汉语,因此翻译出来的作品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的甚至是积字成句、积字成篇,根本无法从整体上体现中国文化的精奥之处。

辜鸿铭认为正是这些传教士和汉学家歪曲了儒家经典的原义,糟蹋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种种偏见。

为了消除这些偏见,他决定自己翻译儒家经典。

另一方面,辜氏游学欧洲十数年,“精于别国方言,邃于西学西政”。

但他深受欧美浪漫主义之影响,对西方近世物质文明深为不满。

返国后研习六经子史,迅速向传统文化回归,在一片西化声浪中,充当起儒家思想的卫道士与传道人。

辜氏此举,并非胡适所谓“立异以为高”,其服膺儒学,实属渊源有自。

此其中又以国家主义(爱国思想)为之动机。

1898年辜鸿铭在上海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译著《论语》(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 A New Special Translation, Illustrated with Quotations from Goethe and Other Writers)。

三,译文特色辜鸿铭与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既有着一定共性,又各具特色。

共性主要体现在行文风格上,而特色体现在理解与表达、翻译策略上。

特色既是由于两位学者对古籍的不同理解所致,又是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学术背景、翻译目的的反映,但都体现出他们对古籍的尊重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

(一)例句对比例句: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理雅各译文:Tsze-yu asked what filial piety was. The Mastersaid, "The filial piety of nowadays means the support of one's parents. But dogs and horses likewise are able to do something in theway of support; ——without reverence, what is there to distinguish the one support given from the other?"辜鸿铭译文:A disciple of Confucius asked him the same question as the above. Confucius answered, "The duty of a good son nowadays means only to be able to support his parents. But you also keep your dogs and horses alive. If there is no feeling of love and respect, where is the difference?"(二)译文特色分析1. 共性——行文风格凝练简约《论语》语言凝练,惜字如金,一字往往具有许多意义。

国大师钱穆曾如此评价::“孔子思想,扼要言之,乃在即事论事,即论人。

极具体,但可达于极玄远。

极亲切,但可达于极超脱。

极实,但可达于极幽深。

极分别,极零碎,但可达于及会通,极圆成。

其出发点,则人人尽知尽能。

求其归宿处,亦人人易到易达。

而中间过程,则可以极广大,极多端。

”[12]综观上个例句,辜鸿铭与理雅各两位学者都采了凝练简约的英译方式。

如上例句,意思是“现在的所谓孝,就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

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心存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辜鸿用52个字表达出来,理雅各也仅用了49个字。

2.个性——特色鲜明各有千秋(1)理解与表达正确理解与顺畅表达是译文成功的重要条件。

理解是内在的功夫,体现着译者深厚的中文功底。

表达是外在的形式,是经过严密思考之后灵活运用语言的结果。

对原文理解——理雅各较为深刻,辜鸿铭更胜一筹如例句: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是孔子关于孝子向父母进谏,父母不听时所应持有态度的论述。

对于“劳而不怨”理雅各的翻译是“.......he does not allow himself to murmur”,“murmur”是“小声嘟噜”的意思,理雅各对此句理解较为深入;而辜鸿铭则译为“.......heshould never complain.”即无论父母如何对待自己,都不去抱怨,相比之下,辜鸿铭译文比理雅各的更胜一筹,一个任劳任怨为父母着想的孝子形象跃然纸上。

译文表达——理雅各注重严谨,辜鸿铭重在传神如果只对原文有深刻理解,但缺乏必要的语言技能,则译文无法正确表达出原文内涵。

理雅各与辜鸿铭都是精通英语与汉语的大家,能够灵活地运用语言,自如地表达思想。

区别之处在于,理雅各学究式的治学方法使其在译文表达时采取严谨的态度,而辜鸿铭在尊重原著思想内容的同时表达重在传神。

如例句: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理雅各基本按字面意思翻译,而辜鸿铭译文既体现他对原文的深刻理解,更展示其对语言高超的运用能力,他以“a good son”做主语,用两个精彩的排比句给出了译文。

祭祀的意义在于怀念在于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辜鸿铭用“honour their memory”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孝子对于过逝父母的哀思,表达更为传神。

(2)翻译策略除了理解与表达之外,翻译策略也非常重要。

翻译策略由译者翻译目的决定基于宣扬原语文化目的的译者会在翻译中采用意译手法;反之,而张扬异域文化风格的译者则会采用直译手段。

由于译文最终是为读者服务的,不同翻译目的也决定了译者在考虑读者能否顺利接受译文方面有所侧重。

理雅各使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忠实原文;辜鸿铭使用意译的翻译方法,灵活翻译。

例句: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理雅各译文:The Master said, "While his parents are alive, the son may not go abroad to a distance. If he does go abroad, he must have a fixed place to which he goes."辜鸿铭译文:Confucius remarked, "While his parents are living, a son should not go far abroad if he does, he should let them know where he goes."理雅各采取直译,其译文绝对忠实于原文,尽量保持《论语》原文句式和语序,在相当程度上再现原句风格。

因为他认为:;“(译者)没有改动的自由,除非原文直译出来会让人绝对看不懂”。

[3]而辜鸿铭领会了原文的深刻内涵,采取意译“he should let them know where he goes”实现了灵活翻译,“为达到在不利中国文化传播的文化语境里传播中国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没有逐字逐句的死译,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模式,对原文进行合理重排,适当增删”。

[15] 四,理雅各和辜鸿铭不同背景和翻译目的对翻译《论语》的影响现代文艺阐释学认为,先有、先见、先把握等构成人们意识中的所谓“先构”,而这种“先结构”能够影响译者的文化视点和翻译目的。

[15](P232) 从利玛窦开始,西方传教士以传播宗教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文化渗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