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复习资料.

必考题

1.空间行为特征

一、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

(1)受旅游时间比和最大信息收集量原则的影响

(2)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

①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点的地方作旅游目的地

②到达目的地后,往往只游玩目的地附近级别较高的旅游点

(3)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

①到达目的地后选择旅游点的级别与旅游者到该目的地需要迁移的路程有关

②大尺度空间的旅游如果在资金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不停留在原地游览该地级别较低的旅游点,而是迁移到其它地方,游览级别较高的旅游点。

(4)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二、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

⑴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

①在居住地附近旅游

花费大、心理上对长住地有特殊的归属感

尽量一天完成游程,数次向不同方向作一日游

②在暂住地附近旅游

一般不会耗费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更好的暂住地

⑵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

旅游者常常有一定兴趣观看旅行路线附近的景色

2.旅游环境容量控制的手段(旅游的空间分流)

?积极控制

积极控制指没有出现明显的生态问题、经济回报下降、游览质量降低

的情况时,所能够实施的一些带预防性质的控制手段。

?手段主要包括:

①对外宣传营销时注意弱化季节差别;

②合理规划游览路线,既满足游人观景需求,又避免游人进入核心自

然生态区;

③通过宣传提高游人、当地居民、服务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

④在不同季节出台不同的价格措施,使游客主动分流;

⑤禁止在某些区域、某些时间段从事某些活动;

⑥建立生态观测站,关注生态保护指标的变动趋势。

?消极控制

消极控制指出现生态问题、经济回报下降、游览质量降低的情况时,

所采取的补救措施。这些措施可能会以生态效益为重,而舍弃一部分

经济利益和游客利用利益,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始终是一个景区可持

续发展的根本。

?手段主要包括:

限制旅行社组团数量,限制每日游客人数;

限制游客的停留时间;

缩短每日、每年正常开放时间;

提高门票价格,提高整个景区的消费水平;

在周围开辟新的具有可替代性的景区;

关闭部分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丰富人文景观景区的游览体验,提高

容量水平,以达到替代分流的目的。

3.RBD与CBD的区别

RBD即游憩商业区

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心商业区

包括百货商店和其它商店,办公机构,娱乐场所,公共建筑等设施的城市最核心部分(是城市的中心,最繁华的区域)

RBD与CBD的比较

4.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1)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

探查阶段:只有零散游客,没有专门设施,未对自然社会产生影响。

参与阶段:游客增加出现有组织的旅游,设施简便,出现旅游市场。

发展阶段:成熟旅游市场形成,外来投资增加,现代化设施形成,旅游地的自然面貌被明显改变。

巩固阶段:增长缓慢,但总量增加,并超过常住居民,旅游业成为该地主要产业,功能出现。

停滞阶段:游客量达到最大,出现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旅游市场依赖于新游客、会议游客。

衰落或复苏阶段:①衰落游客量下降,设施转为他用②复苏a、增加人造景观b、开始新的旅游资源(两途径)

(2)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述评

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和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作为旅游地的解释模型;

指导市场营销和规划;

作为预测工具。

5.主题公园

⑴主题公园的概念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⑵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主要因素有:

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空间集聚和竞争

决策者行为

影响因素系统分析

6.宾馆选址:

宾馆选址包括第一选址和第二选址两层含义。

第一选址即宾馆建在哪个城市或地区的选址,属宏观选址。

第二选址即在第一选址确定后的具体位置的选择,属微观选址。

旅游宾馆的宏观选址主要考虑的是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用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来考虑宾馆宏观选址,有下列几种模式:

1、在同一旅游区中,不宜在旅游资源级别较低的景区,或不是旅游中心城市(或大居民点)选址。

2、在一日游围,旅游中心城市(或大居民点)与风景区(旅游点)之间的小居民点不宜选址。

3、在节点状旅游区,只宜在旅游中心城市选址。

4、在一日游围,旅游中心城市与风景区之间若出现新的可留住游客的中间机会,可以在此选址

旅游宾馆微观选址

旅游宾馆宏观选址确定后,具体位置的确定即微观选址主要考虑的是与宾馆投资经营相关的因素:交通因素旅游资源因素土地费用因素扩建因素集聚因素城市规划因素

7.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部动因或动力。

旅游动机的激发:1 动力2中间条件、收入、闲暇时间、交通条件3外动力: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1)互补性a旅游资源空间和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b客源地和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2)替代性可能使互补性无法发挥作用(3)可达性空间作用的距离衰减规律

8.综合性评价: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估是着眼于旅游地旅游资源的整体评估或旅游地开发价值评估。

特点:

1评估的对象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旅游资源;

2评估的目的是着眼于对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价值比较;

3对某一类型的旅游资源,评估工作遵循一个统一的评估系统,有着确定的通用的评估标准;

4评价系统中的各被评估因子都带有合适的权重值;

5评估的结果多是数量化的指数值;

6综合指数评估必然要用到旅游资源体验性评价和技术性评价的结论。

9.最大效益原则:

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在路程上所耗时间与游玩所耗时间比

最大的信息收集量: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选择自然和人文环境与常住地差别最大的旅游地

10.旅游业的经济特性:

1、旅游业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

①虽然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商品服务是有形的,但只是作为开展旅游的条件而存在,不表现为劳动者对之进行加工生产,所以没有产品。

②进行运输的不是产品而是需求者。

③商品交换中,商品不是一次出售,可以重复多次被出售。

④旅游者购买的经历、体验、而实物本身。

2、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它由多种经济部门组合而成,同时受多种经济部门的制约和影响。

它由多种经济部门组合而成,同时受多种经济部门的制约和影响。

①由多个经济部门组合,与许多行业都有关

②旅游点外的经济收益远大于旅游点的直接收益,也就是直接门票的收益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其它餐饮业、宾馆、运输、商业等等的收入大于前者

3、旅游业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

①季节波动大,对就业和投资有较大影响

②外部影响因素众多,如自然灾害,流行病,经济危机,汇率变化,政治动荡,政策的变化,外交因素等

③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难以比较

④受价格和收入的影响(其主要影响了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即净收入。

复习题

1、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

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者从居住地经过旅游通道到达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再回到居住地这个过程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旅游地理学研究容:

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2旅游者行为规律。3 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4旅游通道。5旅游资源评价。6 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7 旅游环境容量。8旅游区划。9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10 旅游规划。

旅游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

2、国际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接待设施中度过至少1夜但不超过1年的游客。

以下各种情况都属于国际旅游者吗?

移民,外交人员或军队人员,避难者、流浪者,边境往来的工人,从游轮上岸游览几个钟头的人,就医半个月的病人,宗教朝觐者,探亲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参赛者,国际会议参加者(后面五个是)

中国对游客的定义

游客: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他(或地方),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不包括:因工作或学习在两地有规律往返的人

按出游地分:国际游客(海外游客)和国游客

按出游时间分:旅游者(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不过夜游客)

海外旅游者: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海外一日旅游客: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包括:乘坐船、艇、火车、汽车来华,在车(船)上过夜的游客;机、车、船上的乘务人员;不包括:在境外()居住而在境(外)工作当天往返的

国旅游者: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境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至少停留1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游客。包括在我国境常住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国一日旅游客: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10km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不足24小时,并未在境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过夜的国游客。

3、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

(1)基本层次旅游观光

(2)提高层次娱乐、购物

(3)专业层次休养、疗养;出席会议;宗教朝拜;考察、调查;商业活动;其他专业活动

4、影响行为决策的主要因素:

(1)感知环境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

客观距离:以里程来衡量

感知距离:以克服客观距离所消耗的时间、资金和精力等来衡量,并受交通便利程度的影响。

(2)最大效益的原则:

a.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在路程上所耗时间与游玩所耗时间比

b.最大的信息收集量: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选择自然和人文环境与常住地差

别最大的旅游地

(3)旅游偏好

5、空间行为:旅游空间行为即旅游者旅行及游玩的过程。

空间行为与尺度关系:

每种尺度空间行为的特征、独特性、共性、近邻关系:

1)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a.受旅游时间比和最大信息收集量原则的影响;b.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c.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d.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2)中、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a.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在居住地附近旅游或在暂住地附近旅游;b.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旅游者常常有一定兴趣观看旅行路线

附近的景色

3)独特性、共性和近邻效应:a.独特性和共性是互补的,独特性大则共性小,反之亦然;b.近邻效应:独特性和共性导致相邻的资源个体对远处居民吸引力之间相互影响.有正负效应:正效应:集聚区。资源个体的吸引力因其它个体在其附近出现而加强:每个旅游区都应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向综合发展,并开发尽可能多的异类资源个体。负效应:阴影区。属于同一类型的观光型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区出现时,它们个体之间产生空间竞争,分流游客,从而使各自吸引力相互抑制,表现为吸引力大的资源个体抑制吸引力小的资源个体;某些资源个体尽管本身有很大的旅游价值,但同一区域上还有比它们更有价值的资源个体,这时就只能开发最有价值的那些个体而舍去其它也很有价值的个体。

6、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旅游需求统计数据资料的获取方法:

(1)第一手资料(较不易的来源):

调查法: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普查等

观察法:直接观察、跟踪观察(行为记录)、参与观察等

(2)第二手资料(较容易的来源)

企业部材料;

旅游报刊、杂志、调研报告、统计年鉴等;

国际和区域旅游组织和专业旅游市场调研机构发布的年报和其他资料。

交通便利性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1)影响旅游需求的客源地方面要素:a.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性因素)b.人口特征c.收入与闲暇 d.职业和教育水平

2)影响旅游需求的目的地方面要素:a.资源吸引力b.交通便利性c.价格和汇率7、时空分布集中性

1)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 a.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

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是由旅游的季节性所引起的

R为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强度指数

xi 为各月游客量占全年的比重

R越接近于零,旅游需求时间分配越均匀

R越大,时间变动越大,旅游淡旺季差异越大

Pn为高峰指数

V1 为最繁忙时期的游客数

Vn 为在第n个时期的游客数

n为参照时段(1=最繁忙时期),即用于与最繁忙时期比较的那一时期

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Pn等于0

当游客集中于某些时期时,Pn值会增大

2)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集中性

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结构:主要指旅游者的地理来源和强度

集中性可以用地理集中指数来定量分析:

b.高峰指数:可以度量游客某一时期相对于其他时期利用旅游设施游览某旅游地的趋势

G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

Xi 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

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

N为客源地总数

客源地越少越集中,G越接近100

G值越小,则客源地越多越分散

8、旅游需求预测模型(重点是趋势外推模型)

(1)趋势外推模型是依据一系列历史资料推测未来形势。其前提条件是假设:历史数据的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下去。

主要方法有

A.图形法将不同时间段的游客数量表示在一坐标系,通过画直线并延长直线的方法预测未来游客量。

B.简单回归分析

一元线性回归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趋势外推数学方法,在研究以年为时间单位的旅游需求量变化时较为常用。

C.时间序列模型

旅游需求的时间序列图形为季节性需求图形,可以分为三类:水平需求图形、趋势需求图形、季节性需求图形。

(2)结构模型

引力模型

(3)仿真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

(4)定性模型

特尔菲法

9、旅游资源、旅游地概念

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

10、城市旅游概念、城市游憩商业区的概念和分类

城市旅游概念:城市旅游是指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即游憩商业区,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分类:

①大型购物中心形(shopping mall)

②特色购物步行街(与传统购物中心的区别:a具有一定主题b休闲环境c稀有商品集中d特色风味餐厅集中e规模不大)

③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型④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11、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以及TECC

旅游环境容量又称旅游容量或旅游承载力,其实用价值体现于:保护旅游地的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质量

TECC的常见定义

Mathieson & Wall(1982):在自然环境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变化和游客体验质量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降低的情况下,使用一个景点的游客人数最大值。

McIntyre(1993):在没有引起对资源的负面影响、减少游客满意度、对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对一个给定地区的最大使用水平。12、概念体系中的大概念

在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中,有五种基本容量,它们又分为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

旅游心理容量

旅游资源容量

旅游的生态容量

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

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

13、旅游环境容量的应用、饱和超载的类型、空间分流(积极、消极控制)

对于旅游环境容量的应用PPT中未给出确切的答案。(对于旅游环境量测可以应用于旅游基本控件标准、旅游资源容量和旅游感知流量、生态容量、经济发展、旅游地容量的测算----上述仅是本人自己总结,如若有误,敬请原谅)

饱和:旅游地域和场所承受的旅游流量或活动量达到其极限容量。

旅游超载:超出极限容量值。

类型

?周期性饱和与超载?偶发性饱和与超载。

?长期连续性饱和与超载?短期性饱和与超载。

?空间上的整体性饱和与超载?局部性饱和与超载。

积极控制:指没有出现明显的生态问题、经济回报下降、游览质量降低的情况时,所能够实施的一些带预防性质的控制手段。

主要包括:

①对外宣传营销时注意弱化季节差别;

②合理规划游览路线,既满足游人观景需求,又避免游人进入核心自然生态区;

③通过宣传提高游人、当地居民、服务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

④在不同季节出台不同的价格措施,使游客主动分流;

⑤禁止在某些区域、某些时间段从事某些活动;

⑥建立生态观测站,关注生态保护指标的变动趋势。

消极控制:指出现生态问题、经济回报下降、游览质量降低的情况时,所采取的补救措施。这些措施可能会以生态效益为重,而舍弃一部分经济利益和游客利用利益,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始终是一个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主要包括:

限制旅行社组团数量,限制每日游客人数;

限制游客的停留时间;

缩短每日、每年正常开放时间;

提高门票价格,提高整个景区的消费水平;

在周围开辟新的具有可替代性的景区;

关闭部分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丰富人文景观景区的游览体验,提高容量水平,以达到替代分流的目的。

14、旅游交通的概念和层次

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

第一层次是外部交通

第二层次是由旅游中心城市到风景区的交通

第三层次是部交通,指风景区的交通

15、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成本

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交通运输方式时,主要受价格和费用,距离和时间,收入和旅游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固定成本:与是否运输乘客无关,道路、利息、港口、折旧、保养等

可变成本:与是否运输乘客有关,燃料、人员工资、清洁费等

16、旅游交通运输的类型

根据交通工具、线路以及地理环境,可将旅游交通划分为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和特种旅游交通等基本类型。

17、旅游区的概念、特性

一般所指的旅游区,是综合性的旅游区,即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

一般而言,旅游区具有下列特性:

(1)系统性:即地域上和功能上的完整性

(2)地域性: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

(3)层次性:旅游区是各不同功能类型和不同等级旅游区域单位结合构成的系统

(4)优化性:分区的目的就是为了优化,优化路线,优化设施,优化动向等

18、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独立关系:各自发展

促进关系:良好的环境提高旅游资源的质量,一个发展管理良好的旅游区有助于环境保护

冲突关系:当旅游开发,管理不善时就会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旅游与环境就发生冲突

<一>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植物:①践踏,乱采,乱伐;②因火不慎引起森林火灾;③垃圾的堆放

2、对水质:①生活污水的排放;②富营养化;③油污(影响氧的供给);④重金属的沉积

3、对大气:①汽车尾汽;②生活燃料(供水,饭店等)

4、对野生动物:①生态链的破坏,包括繁衍和捕食;②人类的狩猎;③某一物种由于受保护而过度繁殖,会影响保护物种的生存和繁殖;④生存空间的竞争(动物与当地居民争夺园地)、利益分配问题(利益的协调分配问题)

<二>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1、旅游对风景区的影响:建筑污染;带状发展和蔓延;基础设施超负荷;与本地居民隔离;交通堵塞

2、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19、旅游规划的层次和容(多选)

旅游规划的层次

(1)按性质划分:

旅游发展规划

开发规划

(2)按围划分(因斯克普):

①国际旅游规划

②旅游规划

③区域旅游规划

④亚区旅游规划(subregional planning)

⑤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development area land use planning)

⑥设施用地规划(facility site planning)

⑦设施设计(facility design)

⑧特别研究(special studies)。

(3)世界旅游组织分类:

全国和区域规划

社区、度假区和开发区规划

景点规划

建筑、景观和工程设计

4)冈恩分类:

区域尺度(包括级、省级或州级)规划

目的地尺度规划

场址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的容(根据《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拟定)

A 、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基础条件;

B 、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度市场规模,合理确定发展目标;

C 、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

D 、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

E 、确定环境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

F、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G、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20、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开发措施、模式PPT第十二章23页

组成要素:

1)旅游吸引物和活动

2)住宿设施

3)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

4)交通设施和服务

5)其他基础设施

6)社会因素

开发措施:

根据旅游资源价值高低、区位条件优劣、区域经济背景好坏,可以把区域旅游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③(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二、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名称与分布

三、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①距离 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大学地理知识点的总结

高中地理所有知识点的总结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含义: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既可以是自然风景的、文物古迹,也可以是风俗民情的。 2.旅游资源的内涵: (1)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不包括服务设施)。(2)能被旅游业开发利用。(3)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3.旅游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 ①内容上:既有自然又有人文;既有景观又有文化;既有古迹又有现代;既有实物又有体验。 ②地域上: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各具地方特色。 ③季节上:同一旅游资源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景观。 ④组成上:多要素相互组合。 ⑤价值上:美学价值(形式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艺术欣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 (2)地域性(3)变化性(4)观赏性⑸定向性⑹永续性和易损性⑺非凡性 ⑻可创造性 4.旅游资源的两种基本类型: (1)自然旅游资源:自然赋予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或物象的组合。 分为:①地文景观类②气象气候类③水域风光类④生物景观类⑤宇宙类 (2)人文旅游资源: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艺术和科学创造的载体和轨迹。 分为:①古迹和古建筑类②现代建筑成就类③休闲求知健身类④购物类 5.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的重要性。 (1)世界遗产可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 (2)中国已有47处世界遗产(截止到2015年底)。 文化遗产:除教材上长城等24处,新增了2处:开平碉楼、福建土楼(共26处)

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奇观、江西上饶三清山(7处) 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乐山大佛、武夷山(4处)把后两项填在图上:此外,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 (4)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世界遗产本身都有一段漫长的历史,不仅有它的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它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5)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中国的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认识和研究它的价值十分必要,一方面可提高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主动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可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对世界遗产,不能只从经济上去考虑它的旅游价值,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对它的保护。对保护世界遗产的态度,可概括为“三个负责”:(1)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2)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3)对未来负责,要把它完整地交给子孙后代。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1)了解景观特点 旅游者应事先对所要游览的景观有所了解,尤其是了解人文景观设计者的美学构思,以获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如: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的太湖石、日月同辉。 (2)精选观赏点位

旅游地理常考知识点

考点一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类题目 [题型解读] 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 (1)评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价值。 (2)分析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旅游开发的建议。 [答题模板] 例题1:埃及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世界名胜古迹博物馆”之称。在尼罗河谷、地中海畔以及西部沙漠等地发现了大量的埃及古代文明的遗迹。神秘莫测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司芬克斯之谜、天外飞仙般的巨大壁画和扑朔迷离的象形文字都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位于开罗近郊吉萨高地上的胡夫、哈夫拉和门卡乌拉三座金字塔距今约有4 500年历史,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尼罗河畔的卢克索,是埃及文化古迹集中的旅游胜地。

埃及历史名城亚历山大位于尼罗河三角洲西北部,享有“地中海明珠”的美誉。赫尔格达、沙姆沙伊赫等红海海滨城市都有许多优良的海滨浴场和海上游乐场所。 埃及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案埃及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价值极高,且相对集中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及三角洲和红海沿岸,集群性和地域组合好;埃及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之间,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交通发达;距欧洲发达国家近,客源市场好 例题2(2013·海南地理,24,10分)下图示意某着名旅游目的地。 分析该地游客数量多、季节构成较均衡的原因。(10分) 答案地处亚热带,四面环海、深受海洋影响,气候优越,四季皆宜旅游;海滩、世界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丰富;距离周边客源地较近;景区基础设施(酒店、机场等)完善。 例3:(2011·课标文综)读下图,分析图示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的优势条件。

答案距主要客源地(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路程适中,有高速公路连接;客源地居民收入高,私家车拥有量多,出游率高;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分布集中。 考点二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知识精析] 1.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高三复习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三复习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XX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 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复习课程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2016年考试大纲) 1.旅游资源的内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3、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4.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首先是为了使之能纳入联合国教产文组织的监督之下,使之获得更为有效的保护,科学完整地为当代、更为子孙后代保留这些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和珍贵的历史遗存,保持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卫生,为全市乃至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起着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其次世界遗产不仅对于一处地方或一个国家的一种光誉,也为当地旅游业和当地商品带来了机会,不少中国的名胜因被冠上世界遗产之名而吸引了四方八面而来的大量旅客及商机。 第二部分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2016年考试大纲) 4.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举例1:黄山风景名胜区 (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 1 -

旅游地理(知识梳理)

[要点梳理及重点探究] 一、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1.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既包括范围的扩大(如极地地区),也包括覆盖面的扩大(如乡村地区)。每个地方都可能成为旅游地。 ④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消遣,既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点,又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二、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业——媒介。 旅游者

一.旅游活动设计 1.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A.精选观赏点位 (1)距离:常见景观欣赏位置把握: (2)角度: (3)动态:对于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可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常见景观欣赏角度、动态把握: B.把握观赏时机

C.抓住景观特色 园林景观的常用构景手法 ①我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特色之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布局、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因势、得体,使人文景观起到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事例:寺庙与塔 巧妙而和谐地联系起来。 ②我国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对比

E.以情观景的具体要求:综合感受;发挥想象;移情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F 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 旅游业 1、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旅游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旅游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主

2、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A、消极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造成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 ②危害生物:包括捕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干扰生物的生活习性、阻断生物的迁徙路线,甚至导致某些珍稀物种灭绝。 ③破坏旅游背景资源:例如,旅游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滑坡、雪崩,损害天然洞穴、海岸、河岸、湖岸等。 ④破坏视觉效果:建筑物、索道、山区公路、停车场等人工设施破坏了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 (2)对社会环境的破坏: ①破坏传统社区文化: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使旅游地社区传统文化消亡或商业化、表演化,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可能毁于一旦。 ②破坏文物古迹:不文明的游客行为、过大的游客流量都会造成文物古迹不可逆转的破坏。 ③造成城市问题:如城市景观破坏、建筑物过于密集、交通拥挤等。 ④对旅游地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和破坏 B、积极影响 (1)旅游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改善 (2)旅游推动了对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 C、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也有消极作用,如果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环境也会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针对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法律法规建设 工程管理措施 旅游项目评价 旅游环保教育 旅游资源

人文地理学及发展趋势探析

人文地理学及发展趋势探析 发表时间:2012-05-16T09:13:15.9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5月总第56期供稿作者:张晋江[导读] 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学,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 ◆张晋江山西管理职业学院041051 摘要:上个世纪60年代,欧美人文主义思潮涌动并带动了人文主义地理的产生。本文从人文地理发展历程出发,阐述了当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文地理发展 一、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 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就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2.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3.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如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4.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5.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 6. 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入微观。 中国现代的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论是在鸦片战争后通过传教士、外国学者和归国留学生传入中国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前苏联自然科学体系的影响,人文地理学逐渐被经济地理学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了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间最广阔的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经济也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制度、历史遗存文化、社会结构形态等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学,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参考文献 [1]林珍铭二十一世纪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优化和创新[J].内江科技,2006,(8)。 [2]杨志英服务业地理学的理论与人文地理学方法论革新探讨[J].人文地理,2006,(6)。 [3]王兴中刘永刚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进展与“文化转向”以来的流派[J].人文地理,2007,(3)。 [4]赵建吉试论人文地理学中的分析与综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8)。

湘教版选修三《旅游地理》复习提纲

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一、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服务业(中介体)。 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 2、基本类型: ⑴按游览区域分: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 ⑵按旅游目的分: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 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步入度假保健型和购物型。 二、旅游资源 1、定义: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特性:位置相对稳定性(如收藏于博物馆的书画);物质景象组合性; 美学属性;历史文化属性;非消耗性(长存性)。 3、类型: ⑴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质地貌—如五大连池、山水组合—如壶口瀑布、生物—如自然保 护区、气象与其他自然景观组合—如松花雪柳)。 ⑵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历史文物古迹、民土风情)。 (3)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 ●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4、形成: ⑴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华山:暖温带,花岗岩;黄山、九华山:亚热带,花岗岩;丹霞地貌:红色砂岩风化、流水侵蚀;长江三峡、玉龙雪山、黄龙:山水组合地貌)。 ⑵人类活动可以认知、提升自然环境的文化内涵(从宏观、微观角度看) (3)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的文化古迹,如我国古代建筑群,世界遗产的11座古城(其中2 座在中国——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考研笔记

第二章地壳 1)克拉克值(元素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 2)地壳中O、、占地壳重量82%以上 1)类型:大陆和大洋两种地壳类型(过渡地壳) 大陆型地壳平均厚度约33,随近海平面厚度较小,深入内陆及高原厚度增大大洋型地壳厚度小,平均为7.3 2)结构: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两者界限是二级不连续面——康拉德面 上层地壳为硅铝层,包括沉积岩层和下伏花岗岩层,又称花岗岩层。在大洋底部缺失,因此认为花岗岩层是不连续的圈层 下层地壳为硅镁层,又称玄武岩层, 3)大陆、海洋区别: 厚薄;大陆型玄武岩上有很厚的沉积盖层及下伏花岗岩层,形成“双层结构”(上下层地壳齐全);海洋型玄武岩之上只有很薄或根本没有花岗岩层,大部分为“单层结构”(上层地壳缺失)。 4)地壳运动因素之一:垂直、水平方向物质分配不均匀性 1)概念: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是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 位。 2)矿物是地壳各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化合物/单质,固体/液体,每种矿物都有 其特有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3)岩石: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壳物质。

4. 岩浆岩 1)岩浆的黏度与硅酸含量有关,少为基性岩浆,黏性小,多为酸性岩浆,黏性 大。岩浆岩中2含量最多,依据硅酸饱和程度,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四大类 2)侵入岩: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上覆岩石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使之 停滞,结晶,形成侵入岩(岩浆的侵入作用)。根据其在地表深度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3)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岩石。 4)玄武岩是基性火山岩,花岗岩是酸性侵入岩 5. 沉积岩 1)概念: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 经过外力作用、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2)区别:成层产状和外动力成因,是区别于变质岩和岩浆岩的最主要特点。 3)沉积层理:沉积岩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 示的成层特征。划分为:水平、倾斜、交错的几种类型。 4)沉积层面: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称为层面构 造。 5)根据成因不同,沉积岩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岩结构和生物岩结 构。 根据结构不同,分为碎屑岩、黏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 6)沉积岩相:见后面 6. 变质岩

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旅游地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也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4、列举实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多样性、地域性、观赏性与吸引性、不可移动性、重复使用性、可创造性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地理位置与交通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四、旅游景观欣赏 (一)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1.选择观赏位置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1)旅游资源的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2016年考试大纲) 1.旅游资源的涵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 2、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2)历史、文化背景和民间习俗的不同 (3)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 (4)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3、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首先是为了使之能纳入联合国教产文组织的监督之下,使之获得更为有效的保护,科学完整地为当代、更为子后代保留这些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和珍贵的历史遗存,保持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卫生,为全市乃至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起着典型的示带动作用。其次世界遗产不仅对于一处地方或一个国家的一种光誉,也为当地旅游业和当地商品带来了机会,不少中国的名胜因被冠上世界遗产之名而吸引了四方八面而来的大量旅客及商机。 第二部分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2016年考试大纲) 4.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举例1:风景名胜区 (1)位置:风景区位于我国省南部。 (2)景观特征: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3)自然景观的成因: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的地质地貌景观。

人文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人文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人文地理学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在此小编精心为大家挑选的人文地理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论城市现代化背景下古都地名生存困境与对策 2、地名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 3、权力的空间意象--《癌症楼》的新文化地理解读 4、都市文化空间的情感与认同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5、福建客家土楼的文化地理内涵 6、从文化景观地带性管窥甘肃地区多元文化融合 7、自主学习型客家聚落地理野外实习设计与实践 8、陇东历史文化空间意象媒介表征研究 9、荆门市行政村名的命名方式与地理环境 10、地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综述 11、人口构成变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12、流域环境变迁与历史地理学创新学术研讨会报道 13、当代地理学的关键概念和研究核心 14、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及其学术价值 15、人地关系中地理空间发展的进程意义的探究 16、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 17、地理学发展视角下的历史流域研究 18、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创新

19、人文地理学的时代变迁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再构建 20、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动性”研究进展与启示 21、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统一性与话题多样性 22、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关系刍议 23、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地理学人本传统的复兴 24、基于信息流的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空间结构研究 25、汝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识别--以香火龙为例 26、洛杉矶学派及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27、文化地理学的界定及当下意义 28、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判定下民族村寨社会文化差异性研究 29、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学科融合趋势 30、案例教学在文化地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31、地名变迁中的文化政治阐释--以从化温泉为例 32、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 33、“大数据”热潮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34、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 35、关于野外联合实践教学与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36、冲突与协商:西方儿童地理学的发展及启示 37、宗教世俗化及其理论在西方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方向 38、空间句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评述 39、地理学学科融合与学科交叉研究综述 40、论自然地理环境与中国南海传统文化的生成

2020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 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 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 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课程内容 第一章旅游地理学 第二章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第三章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空间竞争 第四章旅游交通 第五章旅游的区域影响 第六章主题公园 第一章旅游地理学---第一节旅游地理学 一、闲暇、游憩和旅游 1、闲暇(leisure):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2、游憩(recreation):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 3、旅游(tourism):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 二、旅游 旅游:人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一个目的地进行活动. 三、旅游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闲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四、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 旅游学: 旅游主体—旅游者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 旅游媒体—交通、宾馆、旅行社等 旅游地理学: {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属于旅游系统 第二节旅游者 一、旅游者 1、国际上的定义 国际旅游者 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 h以上的人国内旅游者 国内旅游者指在本国某目的地旅行超过24 h而少于1 a的人,其目的是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 2、中国对游客的定义 游客: 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a,并且在其他国家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