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笔记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执业医师精华笔记月经病一、月经先期(连续两周以上者):2型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或归肾丸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4型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①虚寒型-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②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连续三周以上者);2型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若肝郁肾虚证-定经汤)四、月经过多:保举笑3型1)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行经时间少于2天):4型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或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或小营煎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六、经期延长:3型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或固经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3型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2)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3)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4型1)脾虚证-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虚证: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3)血热证:虚热证-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逐瘀止血汤九、闭经:5型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加减苁蓉菟丝子丸+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5型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2)寒凝血瘀型-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车前子、薏仁、败酱草或银甲丸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调肝汤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经行头痛:通林珍肝火证:羚角钩藤汤血瘀证:通窍活血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经行感冒:采金菊风寒:荆穗四物汤风热:桑菊饮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经行身痛:趁痛补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趁痛散经行泄泻:健身脾虚-参苓白术散(若为脾虚肝乘-泄痛要方)肾虚-健固汤合四神丸经行浮肿:淤八肾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经行吐衄: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加牛膝或加味麦门东汤(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十一、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盐知母、盐黄柏)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1)脾虚肝郁证:安老汤2)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3)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4)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带下过多:1)脾虚证-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带下过少:1)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2)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妊娠病一、妊娠恶阻:香橘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加姜半夏、枇杷叶、竹茹、乌梅二、妊娠腹痛:1)血虚:当归芍药散;2)气滞:逍遥散3)虚寒:胶艾汤;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异位妊娠:手术为主宫外孕I号方:赤芍、红花、桃仁宫外孕II号方:赤芍、红花、桃仁、莪术、三棱三、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或安奠二天汤或滋肾育胎丸2)血热-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3)气血虚弱-胎元饮;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阿胶;胎元饮:人参.白术甘草当归白芍熟地杜仲陈皮)四、滑胎:1)肾虚证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或安奠二天汤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肾精亏损:育阴汤2)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加砂仁或健脾利水汤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或肾气丸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或正气天香散(天仙藤散: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紫苏叶木瓜)六、子淋:到柏林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妊娠小便不通:古称“转胞”或“胞转”产后病三冲:冲心、胃、肺;三病:痉、郁冒、大便难;三急:呕吐、盗汗、泄泻二、产后发热:(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桃仁、冬瓜仁、芒硝)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若热毒与淤血互结,宜清热逐瘀、排脓通腑-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草、红藤、益母草)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或桃红消瘀汤三、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或内补当归建中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结定痛汤或补血定痛汤四、产后身痛: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独活寄生汤或趁痛散、防风汤3)血瘀:身痛逐瘀汤或生化汤;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六、缺乳:气血虚弱:通乳丹;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妇科杂病一、癥瘕(癥-有形,固定,属血;瘕-无形,推之可移痛不定处,属气)1)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2)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3)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4)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盆腔炎急性盆腔炎:五仙活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气虚血瘀:理冲汤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三、阴痒: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四、阴疮:龙阳热毒:龙胆泻肝汤;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五、子宫脱垂:1)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2)肾虚:大补元煎+黄芪方剂索引:1.清经散:黄柏.牡丹皮. 白芍.熟地. 茯苓.青蒿.地骨皮(柏母弟要服青皮。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作为一名中医妇科师,我有幸跟随一位资深的中医师学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记录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以下是我的跟师笔记:
1. 诊断方法:中医妇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在表现,以及询问病史、症状等信息,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果。

2.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妇科疾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常见的病因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生活作息不规律等。

病机上,中医强调阴阳失衡、气血瘀滞等因素。

3.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拔罐等。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等,具有调经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针灸和艾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4. 调理养生: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因此对于妇科疾病的调理养生非常重要。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此外,适当的运动和按摩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症状。

5. 医患沟通:作为中医师,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要耐心倾听患者的病情描述,了解她们的需求和担忧,并给予恰当的建议和安慰。

同时,要及时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案和药物的作用,增强她们的信心和合作意愿。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一、引言中医妇科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为女性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医妇科的治疗方法立足于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因此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医妇科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法以及疾病预防与调护措施。

二、中医妇科基础知识1.女性生理特点女性生理特点主要体现在月经、妊娠、分娩等过程中,这些过程与肾、肝、脾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女性生理特点受“肾气、天癸、冲任”调控,肾气旺盛、天癸充盈、冲任调达是女性生理健康的基础。

2.中医妇科疾病分类中医妇科疾病主要包括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

这些疾病涵盖了女性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体现了中医对女性生理、病理的全面认识。

3.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妇科疾病主要运用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望诊关注面色、舌象等;闻诊关注气味、脉象等;问诊了解病史、症状等;切诊重点在脉象。

四诊合参,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三、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1)常用中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常选用当归、熟地、白术、川芎、枸杞子等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滋阴、补肝肾等作用。

(2)组方原则:中医组方讲究君、臣、佐、使,根据病情选用相应药物,达到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的目的。

(3)用药禁忌:孕妇禁用或慎用药物,如毒性、活血化瘀、堕胎等药物。

2.针灸治疗(1)常用穴位:针灸治疗妇科疾病常用穴位有关元、子宫、三阴交、足三里等,具有调节冲任、调和气血等作用。

(2)针灸方法:根据病情选用针刺、艾灸、火罐等方法,操作时注意手法和补泻。

3.推拿治疗(1)推拿手法:推拿治疗妇科疾病常用手法有揉、摩、推、拿等,作用于腹部、腰部、下肢等部位。

(2)治疗部位:主要针对肾、肝、脾等脏腑及冲任督脉等经络进行推拿。

四、中医妇科疾病预防与调护1.生活作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调养: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豆类等食物,少吃辛辣、油腻、寒凉食物。

中医妇科速记口诀

中医妇科速记口诀

中医妇科的速记口诀
以下是中医妇科的一些速记口诀:
1.月经过少:血虚肾虚化源枯,血瘀痰湿经被阻,归肾当地小营滋,
桃红通瘀痰苍附。

2.闭经:阴虚血燥气血弱,肾亏气滞痰湿阻,加减一阴参养荣,四
君苍附苁蓉逐。

3.经行乳房胀痛:经行乳胀寻三脏,肝胃肾经入乳房。

肝郁逍遥自
逍遥,胃虚四物二陈汤。

肝肾亏虚一贯煎,或用滋水清肝方。

4.经行头痛:肝藤瘀通八珍血。

5.经行感冒:少小桑风荆穗寒。

6.经行身痛:当归补血瘀趁痛。

7.经行泄泻:四神健固苓白术。

8.经行浮肿:苓桂肾气温脾肾,八物养血理气滞。

9.经行吐衄:加味麦冬阴顺经,清肝引经降郁火。

10.经断复来:脾虚肝郁肾阴虚,复来湿毒湿热注,安老知柏龟胶补,
桂苓萆薢易黄汤。

11.带下过多:阴虚挟湿知柏地,肾阳内补完带脾,带多热毒五味消,
湿热虫毒止带疗。

12.带下过少:带下过少全因虚,血枯瘀阻肝肾亏,小营补益兼化瘀,
养精益血左归奇。

以上速记口诀仅供参考,中医妇科内容较为广泛和深入,如需更专业
的解读和指导,建议咨询中医妇科专家。

中医妇科学重点复习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复习笔记

诸论1、春秋战国时代,扁鹊专门从事妇产科的医疗工作,称为“带下医”2、汉代“女医”(或“乳医”),师古称之为“视产乳之疾者”3、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书》4、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的妇人3篇,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5、唐代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昝殷的《产宝》6、宋代发展为独立专科,九科之中有产科7、清代傅山著《傅青主女科》,吴谦《医宗金鉴》内有“妇科心法要诀”女性的生理特点 一、 阴户,又名“四边”——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玉门,又名“龙门”“胞门”——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摸的部位。

生育胎儿 、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入口 防止外邪入侵的关口(第一道门户) 阴道,又名子肠。

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子门,又名子户。

——子宫颈口部位。

主持排出月经、分泌带液、娩出胎儿的关口胞宫,又称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是女性的重要内生殖脏 器。

记载最早见于《内径》 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二、月经,称它为“月事”“月信”“月水”初潮:14岁左右,早至11周岁,迟至18周岁健康女子一般到49岁左右月经闭止,称为“绝经”“断经”,女子46~52岁绝经 一般为28日左右,但在21-35日也属正常,正常者为3-7日,多 数为4-5日,一般行经总量50-80ml经色:正常多为暗红色, 较淡 加深 淡红 经质:正常是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无特殊气味。

(有部分女性经前和经期有轻微的腰酸、小腹发胀、情绪变化)“并月”2个月一至“居经”“季经”3个月一至“避年”一年一行“暗经”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月经周期 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激经”“盛胎”“垢胎”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多少:督脉的调节、带脉的束约月经的产生:“血海满盈、满而自溢”三、1、量:生理性带下量不多,润滑如膏,不致外渗带下2、色:无色透明的,有的略带白色3、质地:黏而不稠,滑润如膏,无异臭气味4、功能:肾精下润之液,具有濡润、补益的作用,充养和濡润前阴空四、产育(一)分娩:怀孕末期,即孕280日左右,胎儿及胎衣自母体产出1、计算方法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月数算同上,日数加14(围产期:孕期28周到生后1周)2、分娩先兆胎位下降,小腹坠胀,有便意感,或“见红”等,“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仍然如常者。

中医妇科笔记.

中医妇科笔记.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或归肾丸2、血热证;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

二、月经后期: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

当归地黄汤1、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

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

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扶阳祛寒调经。

(金匮)温经汤或艾附暖宫丸实寒: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三、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

逍遥散2、肾虚;补肾调经。

固阴煎四、月经过多;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

举元煎或安冲汤2、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

失笑散五、月经过少:1、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滋血汤或小营煎2、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

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4、痰湿;化痰燥湿调经。

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六、经期延长:1、血瘀;活血祛瘀止血。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茹丸或固经丸3、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举元煎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2、湿热: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清肝止淋汤3、血瘀;化瘀止血。

逐瘀止血汤八、崩漏:1、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虚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右归丸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3、血热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上下相资汤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清热固经汤4、血瘀;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九、闭经:1、气血虚弱;益气补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加减苁蓉莵丝子丸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

中医妇科考试笔记

中医妇科考试笔记

月经病病机:脏腑功能失调,血气不和,冲任二脉损伤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周失调。

月经病治疗原则:1、治本调经。

采用补肾。

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等法调整。

2、分清疾病先后论治原则。

3、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

气虚证: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血热证: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3、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清经散:清经丹皮地骨皮,蒿柏茯苓勺熟地。

两地汤:两地汤中勺生地,玄麦阿胶地骨皮。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月一行。

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地山山,人参杜仲归杞甘。

血寒症:1、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温经汤用吴芋穹,归芍丹桂夏姜冬,参草益脾胶养血,温经重,在暖胞宫。

2、实寒症——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温经归穹桂丹芍,莪术人参牛膝草。

3、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

经期基本正常。

经量不多。

病机:肝肾功能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举元参芪术麻草。

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保阴煎中两地芍,芩柏续断草山药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减少,或行径不足2天。

或点滴即净。

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归肾菟丝山茱萸,归杞茯仲药熟地。

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兹血汤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苍附导痰夏茯苓,枳壳陈曲草胆星。

《中医妇科学》笔记

《中医妇科学》笔记

《中医妇科学》笔记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 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2. 血热型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五、月经过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八、痛经1)肾气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2)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3)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5)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九、闭经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2)气血不足: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十、崩漏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十一、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十二、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十三、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带下病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二、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三、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四、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五、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子淋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汤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七、难产1)气血虚弱: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三、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四、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2)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3)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血府逐瘀汤五、产后身痛1)血虚:补血益气、宣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2)血瘀:养血活络、化瘀止痛-生化汤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妇科杂病一、徵瘕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散聚汤4)毒热:解毒除湿、破瘀消徵-银花蕺菜饮二、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归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肺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开郁种玉汤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三、阴痒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方剂索引:1.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2. 两地汤:生地. 地骨皮. 玄参. 麦冬. 阿胶. 白芍3.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 黄连.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 桃仁. 莪术. 香附. 延胡索4. 清热固经汤:生地. 地骨皮. 炙龟板. 牡蛎粉. 阿胶. 黄芩. 藕节. 陈棕炭. 焦栀子. 地榆. 甘草5.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6.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7. 完带汤: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苍术. 甘草. 陈皮. 柴胡.车前子. 黑芥穗8. 止带方: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黄柏. 栀子. 牛膝9. 寿胎丸:菟丝子. 桑寄生. 川断. 黄芩. 黄柏. 甘草10. 天仙藤散:天仙藤. 香附. 陈皮. 甘草. 乌药. 生姜. 木瓜.苏叶.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11. 生化汤: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姜. 炙甘草12. 解毒活血汤:连翘. 葛根. 柴胡. 枳壳. 当归. 赤芍. 生地.红花. 桃仁. 甘草13. 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 鹿角霜. 杜仲. 川椒14. 启宫丸:制半夏. 苍术. 香附. 茯苓. 神曲. 陈皮. 川芎.15. 阴痒外治法:1)塌痒汤:鹤虱. 苦参. 威灵仙. 归尾. 蛇床子. 狼毒.2)蛇床子散:蛇床子. 花椒. 明矾. 苦参. 百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十一五教材)【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型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脾胃论》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固阴三补菟丝子,参草远志五味子)《景岳全书》2.血热型1)阴虚血热证: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两地生地地骨皮,玄麦阿胶白芍宜)《傅青主女科》2)阳盛血热证: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清经地骨青蒿丹,黄柏地芍茯苓选)《傅青主女科》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滋补肾阴、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当归地黄三补草,杜仲牛膝补肾效)/ 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景岳全书》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人参养荣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需,地芍五味陈桂心,气血双补似归脾)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大营煎,杞,杜仲桂)《景岳全书》/ 温经汤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乌药汤,当归选,加味乌药去砂延)《兰室秘藏》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固阴三补菟丝子,参草远志五味子)《景岳全书》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四、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参术芪草举元煎,经长量多胎不安)《景岳全书》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实热型:固经丸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桃红四物汤+失笑散五、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加减一贯煎(加减一贯二地麦,芍草地骨配)/ 两地汤+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 - 阿胶红枣 + 茯苓炒地榆(清肝止淋四去芎,阿胶丹皮用,枣黑豆,湿热带下间血行)《傅青主女科》/ 四妙丸+固经丸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逐瘀止血四去芎,大黄壳丹桃龟用)(四物)六、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举元煎(参术芪草举元煎,经长量多胎不安)《景岳全书》/ 安冲汤+ (固冲汤+生地续断)《医学衷中参西录》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 地榆槐花(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景岳全书》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 + 失笑散七、月经过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似:右归丸--去鹿龟胶牛膝,加当归杜仲)/ 当归地黄饮+ 紫河车丹参(当归地黄三补草,杜仲牛膝补肾效)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即:八珍汤 - 白术草 + 山药芪)3)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苍附导痰汤 +佛手散(当归川芎佛手散)5)血寒型: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八、崩漏1)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 + 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 育阴汤(育阴三补龟牡蛎,寄生芍断阿螵榆)《百灵妇科》2)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 /大补元煎+ 补骨脂鹿角胶艾叶炭(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3)脾虚型: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冲汤/ 固本止崩汤(固本止崩参术芪,地归黑姜崩脾虚)4)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清热固经地黄芩,地骨龟板牡蛎粉,阿胶藕节棕炭栀,地榆甘草热崩临)5)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6)血瘀型: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 + 失笑散 + 胶艾龙牡贼九、闭经--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苁蓉菟丝河车盆,艾地归梗羊寄生)(肾虚闭经通用方)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 丹参牛膝(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2)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养血调经--左归丸3)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养血调经--十补丸4)脾虚型:健脾益气、养血调经--苓参白术散5)血虚型:补血养血、活血调经--小营煎(小营煎,四去芎,山药枸杞甘草行)6)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通经--膈下逐瘀汤7)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温经汤8)痰湿阻滞型:豁痰除湿、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 + 佛手散(当归川芎佛手散)十、痛经1)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金铃子散+ 四物汤 + 木香槟榔/ 金铃子散 + 四逆散 + 鸡血藤益母草木香香附2)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 少腹逐瘀汤/ 艾附四物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红藤败酱草薏苡仁(清热调血四桃红,香附莪丹延连用)(延胡黄连)《古今医鉴》/ 四逆散 + 四妙丸 + 金铃子散4)血虚肝郁型:益气养血、柔肝止痛--参芪四物汤/ 胶艾四物汤5)肝肾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调肝归芍山药草,巴戟山萸配阿胶)《傅青主女科》/ 寿胎丸(补肾益精寿胎丸,菟丝寄生胶续断)+ 四逆散6)阴虚肝郁型:滋阴柔肝、调经止痛--一贯煎+ 四逆散7)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 + 当归党参十一、经行发热1)肝肾阴虚:滋养肝肾、育阴益营--蒿芩地丹四物汤2)气血虚弱:补脾益气降温--补中益气汤3)瘀热壅阻:活血化瘀、清热调经--血府逐瘀汤 + 栀子丹皮4)肝气郁滞:疏肝解郁,清热调经--丹栀逍遥丸十二、经行头痛1)肝火上炎: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2)瘀血阻滞: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3)气血虚弱:养血益气止痛--八珍汤 + 首乌蔓荆子鸡血藤4)虚阳上亢:滋阴潜阳、疏风止痛--杞菊地黄丸 + 钩藤石决明5)痰湿中阻:燥湿化痰、通络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 葛根丹参十三、经行眩晕1)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调经止晕--补中益气汤 + 熟地制首乌枸杞子2)阴虚阳亢型:育阴潜阳、熄风止晕--杞菊地黄丸 + 钩藤石决明白芍3)痰浊上扰型:燥湿化痰、熄风止晕--半夏白术天麻汤 + 胆星白蒺藜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 + 当归鸡血藤/ 当归补血汤+ 白芍丹参玉珠鸡血藤2) 血瘀:活血通络、散寒止痛--身痛逐瘀汤十五、经行吐衄1)肺肾阴虚:滋肾润肺、降火止血--顺经汤 + 牛膝(顺经汤,四去芎,沙丹芥穗白茯苓)《傅青主女科》2)肝经郁火:疏肝泻火、降逆止血--清肝引经汤(清肝引经四芎去,丹栀芩楝茜茅膝)(丹皮)/ 丹栀逍遥散 + 代赭石黑芥穗十六、经行泄泻1)脾气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阳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四神丸+ 健固汤(健固汤,妇泻用)《傅青主女科》十七、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型:温肾健脾、化气行水--肾气丸 + 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型: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物汤(四物 + 金铃子散 + 木香槟榔泽泻益母草)十八、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滞:疏肝理气、和胃通络--柴胡疏肝散 + 王不留行川楝子2)肝肾亏虚:滋阴养肝、疏肝理气--一贯煎 + 麦芽鸡内金十九、经行情志异常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养血调经--逍遥散2)痰火上扰:化痰开窍、清热安神--温胆汤 + 胆星黄芩石菖蒲/ 生铁落饮 + 郁金黄连(生铁落饮胆星贝,二冬二茯远砂配,玄参橘红翘钩藤,丹参菖蒲痰癫给)(辰砂)《医学心悟》3)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安神定志--甘麦大枣汤+ 养心汤- 川芎半夏(养心汤,参黄芪,归草茯神远志需,柏子五味芎麦冬,经行产后神不宁)《证治准绳》二十、经行口糜1)阴虚火旺型:滋阴降火、凉血化瘀--知柏地黄丸 + 蒲黄三七黄连淡竹叶2)胃中积热型:清胃泻火--凉膈散二十一、经行风疹块1)血虚型: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当归饮子草四物,荆防白蒺芪首乌)2)风热型:疏风清热、调经之痒--消风散二十二、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左归丸 + 二至丸(二至女贞旱莲草) + 首乌/ 六味地黄丸 / 一贯煎 / 天王补心丹/ 镇肝熄风汤 / 丹栀逍遥丸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3)阴阳两虚:二仙汤(二仙仙茅仙灵脾,知柏当归与巴戟)二十三、经断复来1)气虚--安老汤(安老汤,术芪,地归山萸阿芥穗,香附耳炭配,经绝忽下血证给)《傅青主女科》2)阴虚--知柏地黄丸3)湿热下注--易黄汤4)湿毒郁结--萆薢渗湿汤 + 桂枝茯苓丸(萆薢渗湿薏赤苓,泽丹滑石黄柏通)二十四、绝经后骨质疏松症1)肾精亏虚--左归丸2)阴虚内热--知柏地黄丸3)阴阳两虚--二仙汤(二仙仙灵脾,知柏当归与巴戟)4)脾肾两虚--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带下病】1)脾气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易黄汤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女科切要》(内补黄芪附,沙苑鹿茸菟,苁蓉白蒺,益火之源固带图)3)阴虚夹湿热: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 + 芡实金樱子/ 六味地黄丸 + 四妙丸4)湿热下注:清利湿热、除湿止带--止带方(止带猪茯车前泻,茵栀黄柏芍丹膝)《世补斋不谢方》/ 蒲贯四妙丸(蒲公英贯众)5)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 + 土茯苓鱼腥草败酱草薏苡仁草贯众炒荆芥炒地榆【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加味温胆有芩连,芦根麦冬恶阻安)/ 苏叶黄连汤(苏+黄)+橘皮竹茹汤3)气阴亏虚:益气养阴、和胃止呕--生脉饮 + 增液汤 + 麦门冬汤4)痰湿逆阻: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青竹茹汤用二陈,换橘去甘痰逆临)《济阴纲目》二、妊娠腹痛1)血虚:补血养血、止痛安胎--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用川芎,苓术泽泻绵腹痛)《金匮要略》2)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胶艾汤,四物草,暖宫止痛安胎效)《金匮要略》3)气郁:疏肝解郁、止痛安胎--逍遥散 + 苏梗陈皮三、胎漏(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补肾益精寿胎丸,菟丝寄生胶续断)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固下益气草,艾砂仁和地)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 - 当归(加味阿胶四去芎,胶艾与杜仲,栀芩侧柏凉止血,血热胎漏服能应)四、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补肾益精寿胎丸,菟丝寄生胶续断)/ 寿胎四君子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参术芪草举元煎,经长量多胎不安)/ 寿胎四君子丸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苎根汤,四去芎,阿草血少虚胎动)《妇人大全良方》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圣愈参芪四物加,加味续断杜仲砂)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 + 加续断杜仲五、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中医学新编》(补肾固冲菟断鹿,巴戟杜仲枸砂术,党参熟地归阿枣,先兆流产滑胎疗)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景岳全书》六、堕胎、小产1)胎陨难留:祛瘀下胎--脱花煎+ 益母草(脱花煎,红归芎,牛膝车前肉桂行)2)堕胎不全:益气祛瘀--脱花煎+ 人参益母草炒蒲黄七、胎死不下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救母丹,参归芎,益母石脂芥穗同)《傅青主女科》2)淤血阻滞: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 芒硝3)湿阻气机:健脾除湿、祛瘀下胎--平胃散 + 芒硝枳实八、异位妊娠(杀胎:氨甲喋呤1mg/kg/d 米非司酮150mg/d 3—5d 5-fu10mg/kg/d+10%GS静滴)1)未破损期:杀胚消症、化瘀止痛--宫外孕2号方(棱莪芍丹桃)+ 紫草根30g全蝎10g水蛭10g蜈蚣2条2)已破损期:化瘀止血、杀胚消症--宫外孕2号方3)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症散结--宫外孕2号方 + 失笑散 + 水蛭生山楂/ 血府逐瘀汤九、鬼胎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 枳壳牛膝2)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下胎--荡鬼汤(荡鬼小承归桃红,丹皮雷丸膝用)《傅青主女科》3)寒湿郁结:散寒除湿、逐水下胎--芫花散(芫花川乌秦艽蚕,柴胡吴萸巴戟天)《妇科玉尺》4)痰浊凝滞:化痰除湿、行气下胎--平胃散 + 芒硝枳壳十、胎萎不长1)肾气亏损:补肾益气、填精养胎--寿胎丸 + 党参覆盆子桑葚子(补肾益精寿胎丸,菟丝寄生胶续断)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育胎--胎元饮 + 续断枸杞子(胎元饮,四去芎,参术陈草和杜仲)3)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养血育胎--保阴煎+ 枸杞桑葚子(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十一、妊娠小便淋痛(子淋)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清心导赤散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医宗金鉴》(加味五淋四去芎,车前,滑石草,湿热子淋服之应)十二、胎气上逆(子悬)1)肝气犯脾:疏肝健脾、理气行滞--紫苏饮(紫苏饮,芍归芎,参草腹皮陈皮用)2)脾胃湿热:清肺胃热、降逆化痰--芩术汤(芩+术)+ 瓜蒌桑白皮栀子枳壳/ 芦根汤(芦根竹茹麦前胡,橘皮脾胃湿热妇)《济阴纲目》十三、胎水肿满(子满--羊水过多)1)脾气虚弱:健脾渗湿、养血安胎--鲤鱼汤(鲤鱼汤,姜,归养血渗湿方)《千金要方》2)气滞湿阻:理气行滞、利水除湿--茯苓导水汤 - 槟榔(茯苓导水四苓桑,腹皮陈苏砂瓜香)(木香)十四、妊娠肿胀(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白术散,五皮选,去桑加术子肿选)《全生指迷方》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五苓散 + 菟丝子山药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妇人大全良方》(天仙藤,陈四苓,香附木瓜苏叶用,乌药生姜和甘草,气滞子肿服能应)/ 茯苓导水汤(茯苓导水四苓桑,腹皮陈苏砂瓜香)(木香)十五、妊娠心烦1)阴虚火旺:养阴清热除烦--人参麦冬汤(草,生地虚烦效)《妇人秘科》2)痰火内蕴:清热涤痰除烦--竹沥汤(竹沥汤,养阴热烦上)《千金要方》3)肝经郁火:疏肝清热除烦--丹栀逍遥散 - 当归 + 黄芩竹茹十六、妊娠眩晕(子晕)1)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 + 生牡蛎龟板石决明2)气郁痰滞:健脾理气、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 + 生牡蛎龟板石决明3)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八珍汤十七、妊娠痫证(子痫)1)肝风内动:养阴清热、平息肝风--羚角钩藤汤2)痰火上扰:清热开窍、豁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 + 安宫牛黄丸十八、妊娠咳嗽1)阴虚:养阴润肺、止嗽安胎--百合固金汤2)痰饮:健脾除湿、化痰止咳--六君子汤3)外感:祛风散寒、宣肺止咳--桔梗散(紫苏麻根白,赤草天冬贝)(麻黄桑根白)十九、妊娠失音1)肾阴不足:滋肾养阴、清热润肺--麦味地黄丸2)肺阴亏虚:养阴润燥、清肺开音--养金汤(养金汤,地知桑,阿胶沙麦蜜杏尝)二十、胎位不正1)气虚:益气养血、安胎转胎--八珍汤2)气滞:理气行滞、安胎转胎--保产神效方(保产神效芍归芎,厚壳芥穗艾羌并,芪菟干姜川贝草,交骨不开胎横生)二十一、过期不产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送胎--八珍汤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促胎产出--催生安胎救命散(催生安胎归,配)【临产病】一、难产1)肾气虚弱:补肾降气、开窍催产--神效催生丹(神效催生麝乳丁,兔脑和丸难产应)《卫生家宝产科备要》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润胎生产--送子丹(送子四物生黄芪,去芍加麦润胎宜)(麦冬)《傅青主女科》3)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滑胎催产--催生立应散《济阴纲目》(催生立应归芎,大腹用,车前冬葵和,气滞血瘀难产应)4)气滞湿阻:理气化湿、滑胎催产--神效达生散《达生篇》(神效达生归芎,枳壳大腹术苏梗,陈贝甘草和葱头,加葵产前催效宏)二、胞衣先破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润胎生产--蔡松汀难产方(蔡松汀,难产方,参芪茯神芎当,枸杞龟板补气血,宫缩无力血不养)2)气滞血瘀:行气化瘀、滑胎催产--济生汤(济生归芎刘寄奴,泽兰香附壳大腹)三、胞衣不下1)气虚:补气养血、理气下胞--生化加参汤(生化加参下胞方,芎上)《傅青主女科》2)血瘀:活血化瘀、通利下胞--牛膝汤(牛膝当归瞿麦滑,木通葵子赤豆下)《妇人大全良方》3)寒凝:温经行滞、活血下胞--八味黑神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八味黑神四去芎,豆草行)(黑豆甘草)四、子死腹中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救母丹,参归芎,益母石脂芥穗同)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脱花煎,红归芎,牛膝车前肉桂行)【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丹溪心法》/ 独参汤 / 参附汤2)瘀阻气闭:行血逐瘀--夺命散(没药+血竭)《妇人大全良方》+ 佛手散(当归川芎佛手散)二、产后血崩1)气虚:补气固冲、摄血止血--升举大补汤- 黄连 + 地榆炭乌贼骨(升举大补补中益,去柴加地麦冬宜,芎芷黄连黑芥穗, 产后气虚血崩宜)《傅青主女科》2)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化瘀止崩汤(化瘀止崩蒲五灵,益母沙参七归芎)(三七)《中医妇科学》3)产伤:益气养血、生肌固经--牡蛎散《证治准绳》(龙骨续熟地,芎艾,五味和甘草,产伤血崩服之宜)(炒艾)三、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肠宁地归山药断,肉桂参胶麦冬草)《傅青主女科》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3)热结:泻热逐瘀、活血止痛--大黄牡丹汤四、产后痉证1)阴血亏虚: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三甲复脉汤 + 天麻钩藤(三甲:生牡蛎、生龟版、生鳖甲)2)邪毒感染:解毒镇痉、理血祛风--五虎追风散《史传恩家传方》五、产后发热1)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 + 黄芪地骨皮2)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血府逐瘀汤3)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 银花黄芩(解毒活血翘葛柴,桃四去芎壳草来)《医林改错》4)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六、产后身痛1)血虚:补血益气、通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 + 当归鸡血藤2)血瘀:养血活络、行瘀止痛--生化汤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七、产后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 + 胶艾乌贼骨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 煅牡蛎炒地榆(保阴二地山药芍,川断芩柏配甘草)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 + 牡蛎茜草三七八、产后小便不通1)气虚:益气生津、宣肺利水--补气通脬饮(补气通脬)()《女科辑要》2)肾虚:补肾固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3)气滞:理气行滞、行水利尿--木通散(木通滑葵)《妇科玉尺》4)血瘀:养血活血、祛瘀利尿--加味四物汤(加味四物桃蒲黄滑膝草通上)(木通)《医宗金鉴》九、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1)气虚:益气固摄--黄芪当归散(芪归枣)+ 山茱萸益智仁2)肾虚:温阳化气、补肾固莩--金贵肾气丸 + 益智仁桑螵蛸3)产伤:益气养血、生肌补脬--完胞饮(完胞饮,芪四君,桃红归芎益母临)十、产后大便难1)血虚津亏:滋阴养血、润肠通便--四物汤2)脾肺气虚:补脾益肺、润肠通便--润燥汤(润燥二地归大黄,麻仁桃红升草上)十一、缺乳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丹(通乳参芪归木通,桔梗猪蹄煮麦冬)《傅青主女科》2)肝气郁滞:疏肝解郁、活络通乳--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下乳涌泉四物草,桔梗青柴粉通草,山甲不留漏芦用,解郁通乳效甚好)3)痰浊阻滞:健脾化痰通乳--苍附导痰丸(香附)+ 漏芦散(漏芦蛇蜕瓜蒌配)十二、乳汁自出1)气虚失摄:益气固摄--补中益气汤 + 芡实五味子2)肝经郁热:疏肝解郁、清热敛乳--丹栀逍遥散 + 生牡蛎夏枯草附:回乳方1)麦芽煎(炒麦芽60g,煎汤频服)2)免怀散(免怀尾,煎服3剂给)《济阴纲目》3)朴硝外敷(朴硝120g,分装纱布袋内,置两乳房外敷,待湿后更换之)【妇科杂病】一、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毓麟珠,八珍菟,鹿角杜仲川椒煮)《景岳全书》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傅青主女科》(温胞巴戟天,破故菟丝芡,附杜仲温肾阳,化湿固精不孕安)(破故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养精种玉四去芎,养血补任冲)《傅青主女科》2)肝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百灵调肝芍归膝,瓜蒌川楝枳皂刺,青皮通草王不留,肝郁不孕服之宜)《百灵妇科》/ 开郁种玉汤(开郁种玉芍归术,丹皮香附花粉茯)《傅青主女科》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启宫二陈苍附芎,去草加曲痰郁宫)(经验方)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二、妇人腹痛1)肾阳虚衰:温肾助阳、暖宫止痛--温胞饮《傅青主女科》(温胞巴戟天,破故菟丝芡,附杜仲温肾阳,化湿固精不孕安)(破故纸)2)血虚失荣:补血养营、和中止痛--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3)湿热郁结: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土茯苓败酱草薏苡仁(清热调血四桃红,香附莪丹延连用)(延胡黄连)《古今医鉴》/ 四逆散 + 四妙丸+金铃子散/ 桃核承气汤4)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牡丹散(牡丹散,延胡归,芍桂)(桂心)《妇人大全良方》5)寒湿凝滞:散寒除湿、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 + 苍术茯苓三、徵瘕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香棱丁莪,)(青皮)《济生方》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症--桂枝茯苓丸/ 大黄庶虫丸(大黄庶虫蛭虻螬,地芩干漆杏仁桃,芍草相配干血痨,腹中痞块服渐消)(蛴螬)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散聚汤《妇科秘诀大全》(散聚二陈榔归芎,桂附吴萸枳朴杏)(桂心附子)4)热毒:解毒除湿、破瘀消徵--银花蕺菜饮(蕺菜:)+ 皂角刺丹皮丹参(银花蕺菜系,荆芥甘草土茯苓)《中医妇科治疗学》四、子宫脱垂1)气虚:补气升提--补中益气汤 + 枳壳2)肾虚:补肾固脱--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参地归,山萸杜仲杞草配)+ 鹿角胶升麻枳壳五、脏燥1)心气不足: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甘麦大枣汤2)心肾不交: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前阴病】一、阴痒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 + 首乌白鲜皮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 白头翁苦参防风(萆薢渗湿薏赤苓,泽丹滑石黄柏通)二、阴肿1)肝经湿热:清肝利湿、消肿止痛--龙胆泻肝汤 + 蒲公英紫花地丁2)痰湿凝滞:温经化痰、活血消肿--阳和汤 + 半夏皂角刺3)外伤: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血府逐瘀汤 + 三七三、阴疮1)湿热型:清肝泄热、解毒除湿--龙胆泻肝汤 + 蒲公英土茯苓 / 仙方活命饮2)寒湿型:温经化湿、活血散结--阳和汤+ 苍术茯苓莪术皂角刺四、阴痛1)肝肾亏损:滋养肝肾、缓急止痛--当归地黄饮+ 牡蛎白芍延胡索(当归地黄三补草,杜仲牛膝补肾效)2)寒滞肝脉:温经散寒、行气止痛--川楝汤《竹林女科》(川楝大小茴,元胡乳木香,猪苓麻黄,肝经寒痛酌葱姜)五、阴吹1)气虚:健脾益气、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 枳壳2)胃燥:泻热润燥、理气导滞--麻子仁丸3)气郁:疏肝理气、开郁行气--逍遥散 + 枳壳4)痰湿:健脾温中、燥湿化痰--橘半桂苓枳姜汤 + 白术(橘半桂苓枳姜汤,痰湿阴吹服之良)附:阴痒外治法1)塌痒汤:鹤虱苦参威灵仙归尾蛇床子狼毒2)蛇床子散:蛇床子花椒明矾苦参百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