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游牧民定居点社会管理组织模式创新探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3、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 思想意识的防范和打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4、推进法治建设,保障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加强民族地区的法律服务和 法律援助工作,提高各族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1、某自治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 效率
基本内容
首先,中国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 强民族团结、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等。这些措施旨在促进边疆 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为全国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其次,中国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之 一是民族团结问题。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民族团结问题往 往比较突出。因此,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民族教育、推进民族团 结进步等,以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谢谢观看
第三,中国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方面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由 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社会管理创新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 况和需要。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社会服务、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化 等,以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需要采取一 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民族团结、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等,以促 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 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全国的社会治理提供 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法治化设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保障。在边疆民族地区,应该加强法治化建设,完 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执法水平。同时,应该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 法律意识和素养。只有通过法治化建设,才能确保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托里县牧民定居现状与定居模式探讨

部分定 居 牧 民从 事 牛羊 育肥 、 奶牛养 殖 、 家禽 养殖 和 特色 养殖 等畜牧 业生 产 活动 , 增加牧 民的收入 。 312 就地 连 片定 居 。根 据 托 里 县 水 资 源极 度 缺 .. 乏 , 居牧 民无 法配 置高标 准 饲草料 地 的实 际情 况 , 定
优 惠政策 。通 过增 加政 府财政 补贴 和设 立政 策性 银
行 “ 民定 居工 程 专项 贷款 ” 牧 来解 决 牧 民资金 困难 。
尤 其 目前游 牧 的牧 民多分布 在边 远 、 困 、 产条 件 贫 生 恶 劣 的区域 , 相对 实施定 居 的难度 也更 大一些 , 予 应 以更加优 惠 的政 策 以及 扶贫 开发 政策 ,来 推动牧 民 定 居和 配套设 施 的完善 。 35 加快 牧 区适用 科 技 的支撑 作用 , 进传 统生 产 . 促 方 式 的根本 性转 变 游 牧 民在 定 居过 程 中 已经 或 即 将 碰 到 种 植 饲 草、 圈养 牲畜 等不 熟悉 的生 产活 动 , 草原 畜 牧业在 规 模 化 、 场化 和现 代化 过程 中面 临许多 新 问题 , 须 市 必
在冬 窝 子按 照 “ 通 、 有 、 三 五 一配 套 ” 的建 设标 准 , 安
置定 居牧 民 ,既可 以改善 牧 民冬季 的生 产生 活条件
和牛 羊越冬 度 春的补 饲 问题 ,又可 以充 分利 用托 里
县夏 季草 场 的丰富 草 资源 ,生 产 出绿色 优质 的牛 羊
肉产 品 。
上 ,习惯于草场放牧的大部分牧民基本不掌握农作
物种植 、 人工 饲 草料 地 种植 、 舍饲 圈 养 育肥 等 技 术 , 他 们 在从 事 上 述 各 种 生 产 活 动 时 往 往 效 果 不 如 预 期 , 响 了牧 民的信 心 , 影 同时也 影响 着牧 民定居 政 策 实施 的实 际效果 。 过对现 有定 居点 调研 , 通 目前 传统 的、 粗放 的 、 规模 的畜 牧业 生 产方 式 占较 大 比重 , 小 畜牧业 生产 组织 化程 度低 , 科技 含量 不高 。 社会 化 服
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现状浅析

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实施现状浅析【摘要】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其中游牧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促进新疆游牧民的定居和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游牧民定居政策。
本文通过对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历史沿革、具体内容分析、实施效果评估、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对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解析。
在文章总结了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启示,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现状,为促进新疆游牧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历史沿革、具体内容分析、实施效果评估、问题与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启示、政策建议、结论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疆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许多游牧民族,以传统的牧民生活方式为生,过着自给自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新疆的游牧民开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改变这种生活方式,使之更加现代化、科学化。
新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游牧民定居政策,希望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帮助游牧民实现定居,融入现代社会,提高生活水平,同时保护和传承他们的独特文化。
本文将对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历史沿革、具体内容分析、实施效果评估、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探讨其中的启示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新疆地区的游牧民定居政策的进一步改善与完善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游牧民定居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仅关系到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还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深入研究新疆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现状,对于加深我们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了解,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牧民定居:风雨出山路

牧民定居:风雨出山路刘东莱【摘要】仅仅是为躲避暴风雪吗?为何要告别延续千百年的游牧生活?对于生活在新疆的大多数人而言,对于牧民定居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
事实上,这项工程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即便你今生从未去过草原【期刊名称】《中国畜牧业》【年(卷),期】2012(000)014【总页数】4页(P82-85)【作者】刘东莱【作者单位】新疆日报社【正文语种】中文仅仅是为躲避暴风雪吗?为何要告别延续千百年的游牧生活?对于生活在新疆的大多数人而言,对于牧民定居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
事实上,这项工程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即便你今生从未去过草原。
3月的最后几天,春意正在逼走肃杀的寒冬。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山区乡的雪原看上去一天比一天孱弱,褐色的泥土大片裸露出来。
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坎乡,乡长沙迪克江·沙吾提正在为乡里春天的活计忙碌,与往年不同,今年他的辖区里多了459位来自大山深处的哈萨克族牧民,他们是一个多月前刚刚从山里搬迁出来的。
2月中旬的那场暴雪已经悄然离去,定居点的牧民眼下正在做两件事:牛羊防疫和转场。
与往年不同的是,老年人都留在了明亮的屋子里。
沙迪克江每天都在忙碌,或许他已经记不起2月3日的事情:那一天雪覆群山,偌大的定居点里,每一所房子都空空如也。
就在那里,县委书记王奕文对着一群干部厉声说道:“你们搞了半天都没有搞清楚我们盖这个房子干什么!”仅仅是为躲避暴风雪吗?为何要告别延续千百年的游牧生活?对于生活在新疆的大多数人而言,对于牧民定居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
事实上,这项工程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即便你今生从未去过草原。
势在必行的转型之路这是一段对新疆牧区经济的描述:第一是牧业基本建设跟不上,生产条件改善不大,冬春草场严重不足,造成“夏饱、秋肥、冬瘦、春死”,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的不稳定局面;第二是整个牧区经济基本上是单一的牧业经济,没有开展多种经营,畜牧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很弱;第三是多数牧民沿袭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牧区科学文化教育落后,人才奇缺。
游牧民族的社会转型与草原生态——张昆著《根在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定居牧民的生计选择与草原情结》序言

游牧民族的社会转型与草原生态——张昆著《根在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定居牧民的生计选择与草原情结》序言麻国庆【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年(卷),期】2018(029)004【总页数】4页(P26-29)【作者】麻国庆【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张昆在硕士阶段就开始对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开展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写作了有关于“蒙古族古代生态文化的现代价值”的硕士论文,并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及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她的前期研究积累为博士论文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人类学文献和个案基础。
后来于2011年9月来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又认真接受了中山大学系统的人类学学科训练,对草原生态和社会变迁的国际国内人类学文献,做了很好的梳理。
在她入学前,我和她的硕士导师乌日陶克套胡教授,带着她在当地草原部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锡林郭勒盟的东、西乌珠穆沁旗草原踩点和开展调查。
在我之前的草原生态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农牧关系、草原知识体系、草原文化生态等领域的讨论,很少涉及工业与草原关系的问题。
但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5年之后,这一问题日渐凸显,草原生态的核心问题也由传统的农牧关系转变为工牧关系。
我清楚地记得2004年9月10日17:30中国社科院的朝戈金教授和我(当时在北京大学工作)作为嘉宾,第一次在央视国际网络频道与网民对话。
当时的在线对话主题是:北方草原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
网络主持人让我做个开场白,我的开场白为:非常感谢各位网友对草原生态给予很大的关心和热情,希望我们在一个比较宽松愉快的环境里面进行讨论。
对草原生态和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课题,但是在原来的生态研究里面主要是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社会科学和文化研究介入的比较少,但作为生态系统来说,人、文化、社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个非常宏观的生态体系,所以人的行为、文化理念、社会结构、甚至政策因素、管理体制等等都会对生态造成很大的影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定居游牧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2011年 科研热词 甘南牧区 甘南 牧区发展 游牧人口定居 混合定居型 应用研究 完全定居型 复合系统 半定居型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5 6 7 8 9 10 11 12
科研热词 铁勒诸部 重构 连片特困地区 社会资本 社会关系 生计方式 漠北 游牧民定居社区 居地 唐代 可行能力 减贫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科研热词 熵 甘南 源 游牧人口定居 汇 推拉理论 推力 拉力 中间障碍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科研热词 聚落考古 游牧文化 新牧区建设 定居游牧 启示 乌兰夫 东黑沟遗址 东天山地区 三位一体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科研热词 游牧人口 适应策略 运行机制 稳定机制 移动 生态经济 生态环境 模式 机制 未来发展 效益机制 定居 哈萨克族 动力机制 伊斯兰化
科研热词 青海 问题 调查 裕固族 藏族牧区 藏区 聚落 移民 生计方式变迁 生态化 甘肃 甘南牧区 牧民定居点 游牧民定居 游牧文化 游牧人口定居 民族 模式 文化承载力 文化变迁 山区 定居化 四川 双海子村 分区 spss
-重述游牧神话_四川藏族牧民定居工程暨帐篷新生活行动_观察_下_

34四川省藏族牧民定居工程的力度究竟有多大?“这是千年一遇的……”甘孜州炉霍县牧民定居办的一位负责人说。
真的是“千年一遇”吗?省内的新闻报道、各种文件、宣传材料——所有的官方媒体,并未作过如此表述;但是,在一位胸有丘壑的人看来,事情就是这样的:四川省牧民定居工程,激起的历史之变,须以千年计。
后来,相关资料显示的数字,让我们信服了这一来自民间的表述:经过近代以来多次定居与游牧的历史拉锯,几经往复,几经震荡,但截止于2009年,甘孜州28万牧民,仍然只有7%的牧户定居。
也就是说:既便经过了近代以来十分激烈的现代化冲击,甘孜州93%的牧户,还依然保持着千年以来的传统游牧生活。
——在那么浩大的近代社会的⊙一份关于四川藏区牧民定居工程的深度观察报告 ⊙一次对于游牧文化当代命运的深层索解 ⊙面对游牧文化的现代转型——这个世界级难题,四川省正在提供一个解决其困境的方案? 一个兼顾传统延续与现代创新的可能性方案?——“四川藏族牧民定居工程暨帐篷新生活行动”观察(下)□ 本刊记者 / 石维斌 郑茜(执笔) 江凌 图 / 李云昌重述游牧神话·真的,千年一遇?·冲击之下,甘孜州游牧文化的历史变迁,依然缓慢而凝滞。
了解这个历史,对于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变革,意义重大:这部缓慢的变革史,现在却有可能迎来历史上最斩钉截铁的变迁了:未来三年之内,几乎所有的甘孜州牧民,都将完全定居下来。
甘孜州政府郑重宣布:到2012年,甘孜州的28万牧民,将全部定居下来。
与此相应,整个四川省藏区的相关数字则是:截止于2009年,全省藏区11.2万户、53.3万纯牧民中,无任何定居房的牧民共有4.7万户、22万人;仅有简易固定居所的牧民共有5.2万户、25万人——两者合计共9.9万户、48万人,占纯牧民总数的88.6%。
2009年6月,四川省政府郑重宣布:到2012年,四川省将建成定居点1409个、定居房9.9万套,村民活动中心1409个;基本实现9.9万户、48万牧民定居,结束全省藏区牧区的游牧无定居生活,实现“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的局面。
少数民族牧民定居政策实施效果与完善研究——基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两个定居点的调查

我 国现有 2 8 6 个牧 区半牧 区县 ( 、 , 区 旗 市) 牧 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 的 4 % 以上。由于 自然环境 0 等方面的原因, 牧区经济发展滞后 , 还有相当多的少
数 民族 牧 民处 于游 牧状 态 , 居无 定所 , 基本 生 活无保 障。为 了让各 族群 众 共 享 改革 发 展 成 果 , 进 民族 促
里处 , 是典 型 的牧 业 村 ,0 8年 人 均 收 入 42 20 80元 。
过去该村大多数牧民家庭一直处于四季游牧生活状 态 。20 0 8年 起 , 州 、 乐 市把 科 子 里 加 尔村 确定 博 博
场科子里加尔村牧 民定居点、 温泉县扎勒木特乡浩 图尔哈队百户牧民定居点 , 访问了赛里木湖草场牧 民。本文结合调查 , 对牧 民定居政策实施 以及面临 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 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对 策建议。 两个牧 民定 居点 的基本 情 况 阿热勒托海牧场科子里加尔村定居点 。博乐市
牧业抗风险能力 ; 有利 于推动牧 民实现产 业转移 , 进牧 区公共服务 体 系建设 ; 利 于改善 草原 生态环境。但牧 民 促 有 定居 点建设面临建设资金 困难, 民 自筹压 力大 , 牧 草料 地不足 , 生产方式 转变难 , 定居点 建设缺乏 民族特 色等 问题 。 这些 问题 的解决 , 需要加 大政府统筹力度 , 采取综合推进措施 。
一
、
铺设 喷滴 灌 管道 l. 4 8公 里 , 种植 喷 滴灌 草 料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搬国外的组织模式 , 而应该积极探索适合 四川游牧地 区定居点的组织模式。同时, 从游牧到定居, 从分散到
聚落 的居住 形态变 化 , 以及定 居点 公 共服 务 管理 内容 的增 加 , 有 的“ 原 乡一 村一 组 ” 的组织 管 理模 式 面临 挑 战 。一 是公共 服务 和社 会管理 事务 增加 , 依靠原 有 的组织 体系力 量 不足 ; 二是集 中定 居使牧 民群众 的社 会活 动 空 间增加 , 达诉 求 、 表 自治决 策 的意 愿将 更 加突 出 ; 三是 生 产性 专业 活 动增 加 , 原有 “ 政化 ” 行 的组 织管 理 体 制难 以容 纳更 多具有 市场 因素 的 内容 ; 四是 集 中定居后 , 敌对 势力 比较 容 易搞 “ 动作 ” 并且 不需 要付 出 大 , 太 高 的组织 成本 , 如果按 照原 有 的组 织 管理模 式 , 难应 对这种 可能 发生 的政治 危机 事件 。这就需 要创 新组 很 织 模式 , 为游 牧 民定居 点 的社 会管 理服 务搭 建好平 台 。
fr i n .T ip o c hs c urdsmeahee ns nC ia o v g hs r et a aq i o civme t i hn .Ho v r moea et ni n ee li j e wee , r t ni ed d t o s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0 8— 4 0 2 1 )4— 0 3— 4 10 54 (0 1 0 0 4 0
Th t d fS ca a a e n o e n No a v l n S tlme t e S u y o o ilM n g me tM d si m d Ci i a ete n s i
会 变迁 , 一举 措将 直 接影 响和改 变游 牧 地 区居 民 的生 产 、 这 生活 方 式 , 社 会 和 自然 界 各 种 资 源重 新组 合 。 使
这项保 民生 、 保增长 、 保稳定的伟大工程 已经取得 了阶段性成果 , 定居点的房屋建设 即将完成 , 政府为游牧 民
定 居点 的长远 发展 提供 了物 质保 障 ; 是 “ 但 游牧 民定 居工 程 ” 的总体 规划 没 有将 游 牧 民定居 后 的社 会 管理 服
第1 4卷 第4 期 21 年 1 01 2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 n lo e  ̄ u E e to c a i a Co l o r a fCh n d lc r me h n c l l e
Vo .1 N o 4 1 4. .
De .. 0 1 c 2 1
2 创新社会管理组织模式 的基本原则
由于 四川游牧 民特 殊 的社 会历 史文 化和地 域特 征 , 游 牧 民定 居点 推广 社会 管 理组 织 模式 是 一 个 复杂 在 的系统 性工 程 , 社会 管理 的组织模 式 创新 中必须 坚持 如下 的基本 原则 。 在 1 坚持处 理好 “ ) 两个 ” 核心 关 系 , 养 “ 培 以人 为 本 、 服务 优 先 ” 的理 念 。一 个 核心 关 系是 “ 府一 社 区一 政 牧 民” 的关 系 , 映 了定 居牧 民与社 会 的基 本关 系 ; 反 另一 个核 心 关 系是 “ 人一 草一 畜 ” 的关 系, 映 了牧 民与 反 自然 界的基 本关 系 。这 2组关 系 分别构 成牧 民定居 点公 共 服务 管理 的社会 条 件和 自然 条 件 , 决定 着 社会 管 理 服务 的范 围和 水平 。如果 这 2组 关 系处理得 好 , 则是 对定 居点 管 理服 务 的极 大 支撑 , 共服 务 的 范 围广 、 公 质量好 , 社会 管理 的水 平高 。除 了客 观 因素 外 , 主观 因素 中 , 府是 关 键 的 变量 , 在 政 因此 , 养政 府 “ 培 以人 为
从历 史经 验来看 , 一般 在定 居点 建设 的初期 , 政府 必须 积极 主导定 居点组 织模 式 的创 新 。游牧 民通过 自 然 演化形 成集 中定居 往往 带来 积极 的聚合 影 响 , 但是 通过 外 界人 为 干预 力量 形成 集 中定 居却 难 以 自动 产 生 积极 效应 。倘若 没有 政府 强有 力 的后 续支 持 , 能会 出现 消极效 应 , 可 甚至 退 回到 原来 的游 牧状 态 。2 1 年 , 01 随着各地 游牧 民定 居点基 本完 工 , 有几 百万人 入住 定居 点 , 切需要 后续 的管理 和服 务 。而且 , 研发 现 , 将 迫 调 政 府部 门 “ 重定 居 点建设 、 轻管 理 ” 的现象 比较 普遍 , 对定 居 点管 理模 式 的创新 缺 少思 考 。鉴 于牧 区特 殊 的 边疆 地位 和 复杂 的敌我 斗争形 势 , 牧 民定居点 的社 会管 理 问题 凸显 , 游 探索 已建成 的游 牧 民定居点社 会 管理 的组 织模 式 , 推进公 共服 务均 等化 、 会管 理科 学化 的任务 迫在 眉睫 。 社
就要求政府提供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央实施的“ 游牧民定居工程” 四川牧 区发展 的极好历 是
史 机 遇 , 过定居 点组 织模式 的创 新将 为实 现 中央和 四川省委 的 目标提供 有力保 障 。 通
3 坚持从实际出发 , ) 寻找适合游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的组织模式。游牧民居住方式的变化将使牧 民社会 的认知体系和游牧文化逐渐发生变化 , 这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要求牧民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转变, 重构牧民
程” 。四川省委 、 省政府对该项工程进行 了拓展和丰富, 推行 “ 四川藏 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 统一建设牧民 ,
定 居 房屋 、 畜 越冬 暖棚 , 牲 对各 定 居点 实 施 了公 益 设施 和基 础设 施 的配 套 建设 , 升 和 完善 了“ 牧 民定 居 提 游
工程” 对定居点建设提出了“ , 定得下 、 稳得住 、 可发展 、 快致富” 目标要求 。从游牧 到定居是一种深刻 的社 的
i n vai e prn i lsa d t r e mo l o e s ilma g me r a iai n n ma e t me t.The n o t i cp e n h e des ft oca na e nto g z t v h n on i o d s t e n s l
收 稿 日期 : 0 1— 9—3 21 0 0
基 金项 目:四川省 民委 与四川省社 会科 学院联合项 目“ 四川游牧 民定居 点公共服 务与社 会管理研 究” 作者简 介 : 张舒婷 (9 7一 ) 女( 18 , 汉族 ) 四川达 州人 , , 在读硕士研 究生, 究方向 : 研 社会政策 。
Ke wo d y r s:n ma ii a e t m e t oca n g me ;pu l e v c o d cvl n s t e n ;s i ma a e nt i l l bi s r ie;o g n z t a c r a iai l mod on e
从 20 08年起 , 国在西 藏 、 我 四川 、 青海 、 甘肃 、 云南 、 疆 、 新 内蒙 古等 7个省 、 自治 区实施 了“ 牧 民定居 工 游
的认 知体 系是 一项非 常 困难 的事情 。建成定 居点 可能 只要 一 两年 的 时 间 , 但是 , 让 牧 民 的观念 转 变 , 同 要 认
定居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将是历史性挑战。因此 , 的组织模式必须考虑牧 区民族原有 的历史文化传统 新
e mph ssi p n t o e n e tl a i u e,h ai s uto heg v r m n e dng r l um a —o e t d,s r ie p i rt n i r ne ev c ro y,a d t o c p sor i n he c n e t p ncplsw h c r d ptb e t m a e i n . i r i e ih ae a a a l o no d r g o s
四 川游牧 民定居 点社会 管理组 织模 式有 3个创新 原 则和 3种具 体 的类型 , 别 强调政 府 主导 、 以 特 “ 人 为本 、 务优 先” 适应 游牧 区实 际情 况等 理念 和 原则 。 服 和
关键 词 : 游牧 民定居点; 社会管理 ; 公共服务 ; 组织模式
中图分 类号 : 9 6 C 1
本、 服务 优先 ” 的管理服 务理念 十 分重要 。
2 坚持 “ ) 定得 下 、 得住 、 稳 可发 展 、 致 富” 目标要 求 , 住 游 牧 区发展 的历史 性 机 遇 。 四川 省 创造 性 快 的 抓 地 组织 实施 了 “ 牧 民定居工 程 ” 对定居 点建 设 提 出 了“ 得下 、 得 住 、 游 , 定 稳 可发 展 、 快致 富” 目标要 求 。这 的
四川 游 牧 民定 居 点 社 会 管 理 组 织模 式 创 新 探 究
张 舒 婷
( l 四J 省社会科 学院 1 社会 学所, 成都 60 7 ) 109
摘 要 : 游牧 民定居 工程” “ 为游牧 民提供 了物质保障和资源支持 , 取得 了阶段性的成果 , 但是社会
管理服务亟待建设和完善 , 因此 , 对游牧民定居点社会管理组织模式的探 究具有深远 的现实意义。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ht:/ ae.e.d .儿 t / pprceeu c/ p
第1 4卷
务统 筹其 中 , 牧 民定居后 的社 会管理 组织 模式 亟待创 新 。 游
l 创新游牧 民定居 点社 会管理 组织模式 的必要性
1 1 政府 主导定 居 点组 织模式 创新 十分重 要和 必要 .
t p i i n xt tg s o h is e o b i s r i e nd oca m a a e e t epe il t t o be ad n e sa e t t e su s f pu l c e vc a s il n g m n , s cal o he y o g n z t na o e f p l s r ie n r a i ai lm d o ubi e c i no a cvl st e e s Th s pe p s o wa d hr e o c v m d i ia i n et m nt. l i pa r ut f r r t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