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武当剑谱》,浅谈宋唯一的武当剑术技击思想(下) 关朝
武当太极剑

武当太极剑1 剑法简介武当太极剑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制,四两拔千斤的武术特点,并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又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发人体能延年益寿的特点,是集武术与养身为一体的剑法,演练太极剑要求心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要求内含其气,外含其形,动静结合,神气相含,其动作特点行如流水连绵不断,不动则不动,一动全身动的风格。
2 武当武功武当武功,是中国武术的一大名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它不仅有其独特的拳种门派,而且理论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武当太极剑武当武功作为一种文化,它深深根植于数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把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理论,用于拳理、拳技、练功原则和技击战略中,其本质上是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
武当武功是武当道教在生命探索中产生出的光辉结晶。
据传,武当内家拳的祖师是武当丹士张三丰。
他在武当山修炼时曾看到喜鹊和蛇的一场争斗。
“喜鹊上下飞击,而蛇蜿蜒轻身摇首闪击”的姿势给张三丰以极大启示,就而悟通太极妙理,创造了风格独特的武当拳。
武当武功的起源之说,以蛇在攻防之时采取的姿势非常形象地演示出武当功夫的真谛:“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辩位于尺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
后经历代宗师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武当武功派生出众多的门派和种类,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包括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套路;太极枪、太极剑等各种械术;轻功、硬功、绝技及各种强身健体的气功等。
武当武功也由此走出深山,以其松沉自然、外柔内刚,行功走架如浮云流水连绵不绝的独特风格在武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武术的主要流派。
3 主要剑法劈、刺、点、崩、撩、带、抹、拦、击、挂、托、穿、抽等。
其特点是:剑法清澈,动作柔缓;节奏平和,柔漫舒展;身神剑合,气势饱满。
武当太极剑(剑谱)1、起势2、丁步点剑3、回身点剑37、歇步后刺38、叉步平斩39、虎步抱剑4、仆步横扫5、右左平带6、分脚领剑40、叉步平带41、弓步反崩42、提膝点剑7、叉步反撩8、马步云抱9、丁步截剑43、叉步反撩44、丁步刺剑45、丁步抱剑10、翻身崩剑11、弓步下刺12、独立上刺46、行步穿剑47、扣剑平抹48、并步平刺13、仆步穿剑14、瞪脚前刺15、跳步平刺49、收势还原16、转身平刺17、行步穿剑18、行步扣剑19、弓步下刺20、腾空跳刺21、马步藏剑22、回身反刺23、虚步崩剑24、独立上刺25、撤步平斩26、仰身架剑27、转身回抽28、并步平刺29、行步撩剑30、仰身撩剑31、盖步按剑32、跳步下刺33、歇步压剑34、虚步点剑35、独立托架36、弓步挂劈49式武当太极剑的剑谱4 动作要点李德印讲解苏韧峰演示第一节:东向12动01.起势:分脚举手,转腰摆臂下蹲,转身上步,弓步前指。
宋唯一著《武当剑谱》对武当剑术的传承与发扬

_
口 南 昌工程 学院 胡 红霞
摘
宋唯一 对 武 当剑 术 的传 承与 发 扬作 出 了 巨大的贡 献 ,尤 其 也 。” 可见其对武当剑术的传承造就了其 自身的武术修为 。 是其编 写的《 武 当剑谱》 填写 了武 当剑术 的文字空白 , 在理 宋唯一所处的时代也是中国备受欺凌的时代 ,所以宋唯一学成 论 上极 大地 弘扬 了武 当剑 术 , 推 动 了武 当剑 术的 蓬勃 发展 。 武 当剑 术之后 , 便 着力 于 建立 国威 , 为 国献 力。甲午 中 日战争爆 发前 , 关键词 宋唯一 《 武当剑谱 》 武当剑术 传承与发展 钦差 大臣定禄来辽东省练兵 , 以便抵御 日 本的入侵 。 而当定禄进入辽
不凡 , 便问道是谁。宋锡龄便依声答道 : “ 此不肖子也, 性好武, 不喜读 这就使得武当剑术在剑术史上一直存在着文字空 白, 缺乏具体 的理 书, 屡戒不俊。” 道人曰: “ 有文事当有武备, 似武亦未可少者。 吾有空中 论体系 , 对后人 的学习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而武当剑术传至宋唯 妙舞剑法, 原系武 当内家九派二乘也, 吾习下乘丹派剑法, 已传八人, 再 传汝 已成九数也。”这个道人便是武 当丹派 的第八代弟= 卜
鹤。宋唯一本就对武术痴迷 , 听道士如此一说便欣然拜张野鹤为师 , 得武当剑术为更多 的围人所熟知。 跟 随他学习下乘丹派剑法 。自此 , 宋唯一便走上了练武这一道路 , 并
的发 展 贡献 了 自己 的力量 Ⅲ 。
二、 传 承剑 术 以 立 国威
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 自己的剑术 ,最终为武 当剑术甚至是中国剑术 国十一年 , 奉军在第一次直奉 战争中失败 , 败后奉军便开始整训 , 当
爱看——精选推荐

爱看武当内家师传有⼋字,叫做“功、拳、药、械、法、财、侣、地”。
⾸当其冲的“功”主要是讲功德。
认为,⼀个⼈不具备功德,学武功拳法只会有害⽆益。
因为,他若不学,得不到技艺倒不罢了,学到技艺反倒能祸及很多⼈。
据说道教中紫阳真⼈曾将丹法误传⾮⼈,竟三遭⼤难。
从⽽道家有“误传不肖者祸延七祖'之说。
试想,⼀个不讲道德的⼈,学到了功夫,或者忘掉⽼师,或者仗技欺师,或者背祖⽴门,或者流落⼭林为寇打家劫舍,或者动辄切磋便伤害于⼈,对这样的⼈怎能传艺给他们呢?所以,武当派历来择徒甚严,甚秘。
武当功夫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拳种和门派很多。
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有些门派传承关系较为清楚,⽽有些门派则甚清楚。
同时也有些投机之辈,闻少林之享名便云少林,闻武当之享名便云武当,假造源流,诡称正宗,也时有所出。
在武当内家拳派当中,以动物命名的拳最多。
如形意拳中鹰拳、蛇拳、猴拳、虎拳、熊拳等,如⼋卦掌中的龙形⼋卦、游⾝⼋卦,以及太极拳中以野马、⿊虎、⽩猿、⼤鹏、⽩蛇、青龙命名的招式等。
看起来这是拳术的仿⽣学问,其实最根本的还是探索的道——即⾃然的“圆”的同变化。
所谓念⽣,⽆⾮是⾃然界中的⽣物为了适应⽣存,在不同的⽣态环境中,逐渐造就了不同的圆旋的⽣活⾏为,⽽拳家发现后则加以转化借⽤,形成技击之术。
据⾔,张三丰当年在武当⼭观蛇鹊相⽃,司其圆旋柔绵之妙,创造出了长拳七⼗⼆式,其旨趣也在发现⾃然之妙。
武当在⽟虚宫附近有个武馆,那⾥有不少外国⼈,平时就在⽟虚宫⾥练习。
建议到那⾥问问。
⾄于有没有真功夫,我问过武当⼭管理区的⼈,曾经在某个武馆做过⽼师的(不教功夫的)讲,有真功夫的,少,⼤部分⼀般,看你缘分怎么样,能不能遇到,⽽且道教很保守,道不⼊六⽿。
我⼀直以为:中华⽂化的根在道家,内家拳的内功部分就是道教内丹功法的⼀部分,如果你深⼊了解武当⼭,可不是徒有虚名,在朱棣修武当⼭之前,已有很深的道家背景,⼤修之后,集天下道教之⼤成,虽说道家和道教区别很⼤;如果说那⼀个地⽅太极拳⾼⼿很多,会真功夫的很多,可以肯定那不是内家拳,不管是太极还是形意、⼋卦,内家拳的成材率太低了,代不过数⼈。
风格独特的蒋传武当八卦太极拳 关朝

风格独特的蒋传武当八卦太极拳关朝程廷华亲传弟子和东北大侠宋唯一剑形八卦掌的唯一正式传人蒋馨山所传的武当八卦太极拳脱胎于八卦太极拳。
八卦太极拳是由董海川初创,经由程廷华发展,特别是经大枪刘德宽和杨露禅的女婿夏国勋,以及程廷华的长子程有龙经其张姓弟子同时也是杨澄甫的亲传弟子协助,程有龙历经数年编篡、研究、完善,才基本定型。
这里边程有龙对八卦太极拳的定型居功至伟,而其几个师弟蒋馨山、郭铸山以及吴峻山对八卦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八卦太极拳的心法基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但在拳式动作中加入了八卦掌特别是单换掌的很多变式,技击推手也不再单纯强调以腰为中心,而是更多的用步法走化,因此不管哪一门八卦太极拳的传承都是以活步推手见长。
由于程有龙、蒋馨山和吴鉴泉是拜把子兄弟,因此在全佑先生创编吴氏太极拳过程中经常在一起交流,因此吴氏太极拳的很多拳式和八卦太极拳相近。
蒋馨山先生在几十年的教拳生涯中一直孜孜不倦的钻研、改进八卦太极拳,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强制送回原籍后,由于不能教拳,有时间重新审视拳学理论,因此把宋唯一先生的《武当剑术》的技击思想逐渐揉和进原有的八卦太极拳里,并在文革后返回天津的短短两年时间里进一步完善,并将改进后的拳学理论和练法个别传授给少数几个传人,如吕中兴等。
因此蒋馨山先生早期传授的八卦太极拳和晚年个别传授的技击理论和拳架有一定区别。
本视频由吕中兴先生演练并讲解的拳式,就是根据蒋馨山先生晚年传授的拳架演示的。
蒋馨山先生晚年传授的拳架至少有四套,即大架慢练、小架、快架和活步四套。
吕中兴先生演练的是以二路小架为主的套路。
为区别于原有的八卦太极拳,吕中兴等蒋馨山的传人把这套拳取名为武当八卦太极拳,下边就尝试分析武当八卦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相比独具的特色。
武当八卦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相比最根本的变化是技击理论的变化,武当八卦太极拳的指导理论由原来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变为《太极拳论》和宋唯一的《武当剑术》。
3——剑术习练心得

剑术习练心得本人是学武当宋唯一→李景林一脉的丹派剑术,以及原中央国术馆赵连和老师的《老架达摩剑》的,与剑道,欧洲剑术都有过一些切磋,有输有赢。
我的看法比较浅薄,但毕竟打过,可以保证其实践下的客观和真实性。
我没有一楼那么好的运气,一开始就找到了名师指点,所以学剑的过程于我而言,简直就像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三重境界——一开始是望尽天涯路,我原来在岭南地区上学,同时学习咏春和洪拳,剑术是在学洪拳的时候学的,这种套路中好多动作是劈砍,当时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即:剑招那么多劈砍,岂不与用刀没什么差别?如果说剑就是用来刺的,那其实刀也可以刺,这玩意儿有两条刃,还容易伤到自己,真不是东西。
于是就去问老师这些招数怎么用,老师也确实讲了一些攻防含义给我听,比如说别人刺一剑,你就一挡然后上步一撩、别人举刀劈你你就反手架剑然后回剑反削之类的。
当时觉得很厉害,但我第一次切磋的对手是学香取神道流剑术的,他举着竹剑向下一劈的时候我就发现,中国剑很轻,还是单手拿着,按照老师说的那样架剑,根本挡不住攻击,后来只好很狼狈地双手拿剑,勉强扳回了面子。
那次切磋之后我就发现了不对劲,因为按照竞技套路的练法,中国剑不仅和刀在技击层面上没什么差异可言,而且面对一些双手兵器无比吃亏。
很奇怪的是我当时并没有否定中国剑术的实战能力,而是去寻找问题。
我放弃了继续学习这种套路,转而开始寻找真正的传统剑术。
这个过程很难,因为练习中国武术的人很多都是打竞技套路,器械套路尤其如此,老一辈的武师很多其实也不会剑,都是剑当刀用,所以在求真的时候其实很不容易。
但当时立下这个flag,就打算望尽天涯路了。
其次是为伊消得人憔悴:我所想到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收集古谱。
因为同时在了解和研究中国武术史,所以从历史层面上入手,明代有《浑元剑经》、《剑经十二篇》;清代有《剑法真传》。
前两者都是理论一堆,却没有招数,练习方法过于晦涩,而且隐语太多。
我看了一段时间,没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又尝试转移目标,民国的时候武风很盛,武坛上比较著名的有形意剑,八卦剑,青萍剑等等。
武当剑近代传承之说

武当剑近代传承之说作者:张绍义来源:《少林与太极》2016年第02期一文化,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而一个具有民族意识和气节的国民,是不愿意把祖先创造的财富付诸东流视而无睹,或据为一己之有秘而不露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湖北襄阳古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三国时代出了躬耕隆中、学道于武当山、名垂青史的一代名相、大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他在史学家笔下及文艺作品中总是“身披鹤氅,羽扇纶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派道家风范。
诸葛亮的这种形象的形成,是有其客观依据的,诸葛亮与道教结缘也源于他学道武当山。
诸葛亮学武当山之道是有利条件的,他出生于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14岁时姐弟三人随叔父诸葛玄到了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不久又随叔父到了襄阳投奔刘表。
叔父逝世后,诸葛亮姐弟三人就在襄阳城西二十多里一个叫隆中的地方,置了田产定居下来。
诸葛亮天资超凡,居于隆中之卧龙岗,躬耕之余博览诸子百家,显示出很高的才华。
据《诸葛亮集》载,诸葛亮当时曾结交过许多荆州名士,谦恭请教,知识愈加广博。
当时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司马微,人称“水镜先生”,在襄阳一带传授道业,收有很多门徒。
司马微因见诸葛亮有经世之才,便对他说:“以你的才华,应当再访明师,充实你的学问。
汝南灵山酆公玖熟谙政治、军事之雄韬大略,我常常向他请教,他的知识我们永远也学不完,你可以向他虚心求教。
”诸葛亮很高兴,就随司马微拜酆公玖为师。
诸葛亮在酆公玖处住了一年,酆公玖却什么也不教,但诸葛亮仍旧恭恭敬敬奉侍老师。
直到认定诸葛亮确实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后,酆公玖终于将《三才秘》、《兵法阵图》、《孤虚相旺》诸书一一传授于他。
这些书有道学的,有天文气象的,有兵法的,大多是诸葛亮以前未曾涉及的学问,这使他收益颇大。
数月后,酆公玖见他已能领会所授著作的奥妙,就向他推荐说:“南郡有个武当山,道家高人很多,其中最为名著者北极教主,精于《琅书》、《玉册》、《金简》、《灵符》等六甲秘文及五行道法。
宋唯一武当剑术之空中舞术_红阳子

宋唯一武当剑术之空中舞术_红阳子谈到武当剑,不能不说1922年成书的《武当剑术》。
由宋唯一先生著述的这部剑谱,图文并茂,为中华剑术史上的珍本。
其“空中舞术”,排在吞日吸月、摘星换斗之后,为外勇锻炼之始也。
鹤翔不敏,为之参学研读,有所得焉。
简述之于后。
宋唯一武当剑谱之空中舞术每夜半服气毕1、中心翀舞。
以二目神光照注玉环一窍。
两手在玉环。
翀,鸟直着向上飞2、翘首翻舞。
二目神光照注头颅中心。
昂头,翘掌。
3、足蹴(jiu)术:二目神光照注两足心。
手叉腰。
蹴,本义:踩,踏。
4、肩翥(zhu)术。
二目神光照注两肩。
(略同第四式。
)翥,鸟向上飞。
5、肘翥(zhu)术。
二目神光照注两肘。
(略同第三式。
)6、膝跔(ju)之术。
二目神光照注两手心。
(略同第五式。
)跔,天寒筋脉抽搐,手足关节不能屈伸,此指屈伸之意。
7、手舞之术。
二目神光照注两手心。
(略同第二式。
)8、足蹈之术:二目神光照注两足尖。
(略同第六式。
)蹈,顿足踏地。
与李天骥《武当剑术》之内功八式比较:第一式:并拢,神意集中于心,双掌体前升降。
第二式:并拢,神意集中双手,体侧双掌起落。
手心向前。
第三式:并拢,神意集中双肘,体侧起舞,类似捧气贯顶。
第四式:并拢,神意集中双肩,肩胛缩张,两手体前、体后对插,分开。
(手心都向后。
)第五式:平行步,神意集中于腰,吸气,直臂上展;呼气,直腰向下,双手贴膝。
第六式:并拢,神意集中于双足掌,足跟翘起,两臂翘掌。
还原。
第七式:并拢,叉腰,神意集中于腰。
吸气左转,顾左脚跟;呼气还原。
右侧。
第八式:平行步,两手叠放腹前。
呼吸,平旋。
神剑四拳-上古十大神剑

神剑四拳:上古十大神剑武当丹派始祖张三丰创武当剑,又创太极拳,分二脉传授。
一脉以武当剑为主,剑拳双佳,传承至今已十三代。
另一脉传太极拳,传承至今,流派众多,诸说纷纭。
本文单说剑拳双佳的一脉。
武当丹派九代传人宋唯一,是近代武当丹派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中心人物,堪称一代宗师。
宋师曾著《武当剑谱》,追溯源流,阐明原理,讲授剑术,传述心法,详尽完备。
宋师自述系辽宁北镇人,字德厚。
十六岁拜武当丹派第八代传人张野鹤(号还丹子)为师,艺成后成为武当丹派第九代传人。
后传李景林为第十代传人。
李公景林,字芳宸,河北枣强县人,出身武林世家。
李公颖悟过人,剑拳双绝,民国初元已享“剑仙”美誉。
李公虽负盛名,仍虚怀若谷,并提倡推广武术,为发扬师门双艺,精研本门太极拳,将武当剑之神意注入太极拳,剑术与拳术溶合为一,使太极拳别具一格,自成一家,名曰武当丹派太极拳。
在此过程中,李公与杨家太极传人杨健侯相互沟通,相得益彰。
民国初年,山东国术馆编印的《太极拳术》一书,对李公用剑道研发拳术之事有所记载:“现代太极剑专家,李公景林,其击剑之妙,纯任自然。
近来按运用剑法之精神,讨论太极拳剑两项溶化为一,纯用神意,不尚身法力气,与学者演习时,触者立跌出数丈,与其他太极拳迥然不同,而其理则一也。
”武当丹派太极拳修阴阳中和之气,练天地致柔之术,是其与众不同的根本特点。
由此演化成意守脐轮、活步游龙、螺旋寸劲、三拳合一、快慢正反、中土不离,以及剑形剑意等特点,故有“剑形太极”之称。
而且经过李公及其门人弟子的实践,已形成拳械系列,内容丰富。
即三套拳书、五套器械以及功法、推手等。
三套拳术是:90式太极拳(曾称武当杨式李架太极拳)、108式太极长拳(活步太极拳)、游身八卦太极拳。
五套器械是:武当剑(含武当八卦太极剑),太极阴符棍、武当八卦太极枪、武当行钩和太极连环刀。
至于基础功法,各拳械均有九式。
还有武当养生功、养生太极十三式、太极静坐法和易筋洗髓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武当剑谱》,浅谈宋唯一的武当剑术技击思想(下)关朝在本文的上半部分我简单介绍了宋唯一的武当剑术的技击思想,下半部分我着重谈谈本门将宋唯一武当剑术的技击思想用于徒手格斗的传承发展情况。
1925年宋唯一由李景林用专列将宋唯一接到天津后,蒋馨山师爷正式向宋唯一行了拜师礼,并送上5000大洋的拜师礼。
蒋师爷是唯一正式向宋唯一行拜师礼的弟子。
李景林因为地位关系没有正式拜师,这从以后他对别人称武当剑法学于陈世钧可以反证,其他学者都是李景林的下属,上级没拜师,下级能越级拜师吗?所以其他人都是宋的学生。
蒋馨山先生用毕生精力钻研武当剑术,除了本人精通武当剑术外,还把武当剑术的技击思想溶于本门的其他拳种的技击中,特别是武当八卦太极拳。
蒋师爷在传授程派游身连环八卦掌中,掌式、练法是严格按照程派传承教授的,但在技击应用上揉进了剑形八卦掌的技击思想,与原有的程派八卦掌技击特点结合起来,身法、步法更加灵活多变。
太极拳是在原有的程传八卦太极拳的基础上,蒋师爷晚年特别是文革后揉进了武当剑术的技击思想,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技击风格。
如前所述,武当剑术交绥时,不接不截,不迎不架,即不正面应敌。
在使用八卦掌或八卦太极拳时虽然要遵循散手或推手的规则与对手要接手,但仍秉承不正面对抗的原则,利用八卦掌的旋转灵活步法和身体左右阴阳变化,在对方发起攻击时,以头为旗,三盘合一,旋转移动自己的重心避开对方的攻击线从而达到引进落空的目的。
在这里不是固守自己的“中”,而是以对方为中心,避其锋芒,攻其薄弱。
步法是基础,身形很重要,悬旋在头领,三盘整体转。
是真正的运动战、游击战。
这里在走转中特别要强调大局观。
八卦掌不停的走转,但不能把自己转迷糊。
两人一照面,就要对双方态势、方位、对方身上的力点有一个大致的估计。
心中依据九宫格对现场有一个方位的划分,在走转中自己处于哪个方位要清楚。
太极拳以推手为主要技击手段,依靠听劲判断对方的意图、劲力,但仅依靠听劲还不够。
两人一搭手,对方属“阳”(即可能发起进攻)的手,由肩到手;自己听对方劲力的手就如同两剑相对形成犄角图,即是三角形的两边,如果在推手中能诱使对方的身体或另一手补上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就满足了地支中的三合局的条件(见前半文中的三合局图),依据三合局的原理发力即可把对方发出去。
李和生老师的三角发力的原理即如此。
当对方使用散手技法时,虽然在搭手前没有了接触点,但依据对方的身形、步法依然可以判断出对方的进攻意图和力线。
由上所述可知,根据对方身体的力点、力线可以判断出对方的意图和进攻方向,而这最明显的是对方的肩和上肢,反之亦亦然。
因此自己在练拳时就应该尽可能的隐藏自身身形所体现的力点和力线,特别是上肢和肩。
因此蒋师爷和我的老师马家龙都要求我们在八卦掌的高级阶段要练习一种“移形换影”的练法,基本的原理就是在转掌时,特别是换式时手不动身动,以头为旗,带动身体整体走转,隐蔽自己的意图和攻击路线。
相应的在武当八卦太极拳中练到高层次时有一种“阴阳颠倒”的练法,即把八卦掌“移形换影”的练法移植到太极拳中,手不动或少动,尽可能用身形、步法去盘架子,因此到该阶段太极拳的架子要逐个重练,到此层次,太极拳的上肢动作常常和身形的走向是相反的,以给对方错误的判断。
这从我后边会发表的吕师弟的部分武当八卦太极拳的视频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说到此处,我再说说本门的武当八卦太极拳如何理解太极拳要求的“沾、粘、连、随”和“不丢不顶”,一般太极拳都是以腰为中心,腿主要起支撑作用来达到上述要求。
本门的太极拳在推手时是活步推手,即三盘合一,以走为主。
这就要求脚底下要“不丢不顶”,不能有滞点。
要达到蒋馨山先生在《为黄元秀太极拳要义作序》中对董海川传八卦掌要求的“自下者,乾用九,进阳火,其旋转,则如盘中滚珠,其变化则身如风中之柳,手如织布之梭。
”因此不少人评价吕师弟和人推手时好像跳交际舞一样,就是这种练法的具体体现。
交际舞是男舞者领着女舞伴翩翩起舞,而这里是通过脚底对对方的“沾、粘、连、随”、“不丢不顶”技击,表面的轻柔蕴藏着杀机。
吕师弟和人推手,没有那么多“沾、粘、连、随”的过程,只要“合”就随时随地发力。
综上所述,我个人体悟八卦掌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松,由上向下逐级的松,把身上的拙力去掉。
第二阶段是撑裹拧钻、抻筋拔骨的同时追求力整与放松的统一,逐渐练出从脚底----丹田的六合整劲,是从下向上的灌气、灌劲,最后达到周身一气,可以在任何位置熟练的发力。
第三阶段是重点练习手不动身动的“移形换影”功夫,逐渐练到头为旗帜、三盘合一整体走转。
逐渐去掉形上的力点、力线,做到“形不外露”,练出八卦掌的猴相、龟缩、鹰翻、虎坐的气质。
我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曾介绍剑形八卦掌和武当剑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不是平稳周正的拳架,而是伸缩升降旋转变化的身法、步法,这个特点也揉和进了程派八卦掌的换式和武当八卦太极拳的拳架结构中。
本门的程派八卦掌的掌式是严
格按照程传原味传承的,但换式不是高低不变,而是起落吞吐。
因此在身形手法的应用上和内在劲力上必然会有一些变化。
特别是武当八卦太极拳的拳架,在练到小架和快架时,拳架高低起伏、伸缩束展的地方很多。
一套108式的太极拳由大架慢练时的一个小时多变为快架的5-8分钟,跨度变化是很大的。
通过本文对武当剑法的简单介绍我认为要练到宋唯一的武当剑水平可能是很难的,但将宋唯一的武当技击思想融合于自己所练的拳,形成自己的技击风格则相对容易,这也是学习研究《武当剑谱》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