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讲课解析
唐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详细解析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 (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 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 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
水势低的地方。
情景交融:三幅鲜明的图画, 拨动诗人的心弦,交代了茅草的三 个下落。
“卷”“飞”“洒”“挂” “飘”“沉”这些动词,形象地写 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流露出诗人 焦灼、苦痛无奈的心情、飘转—侧面描写
破 茅屋:弱不禁风
屋 “我”: 痛惜
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 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塞士” 的茅屋俱破,想的是“大庇天下寒士”,表现了 杜甫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 现实的崇高理想。
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 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 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 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 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祟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释义
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 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高: 秋深。 怒号: 大声吼叫。 三重茅: 多层茅草。三,表示
多数。 挂罥: 挂着,挂住。罥,挂结。 长: 高。 沉塘坳: 沉到池塘水中。坳,
群 童 茅屋:茅草被盗 盗 茅 “我”: 痛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赏析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赏析课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意理解。
2. 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价值观念的传递。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2. 学生对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创作背景、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猜测诗歌内容。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疏通字词:(1)学生自主翻译诗歌,解决字词释义问题。
(2)教师讲解难点字词,确保学生理解。
4. 理解句意:(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句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把握诗歌主题。
5. 分析诗歌:(1)学生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2)教师点评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艺术特色。
6. 情感把握:(1)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教师总结诗歌的价值观念,传递正能量。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鉴赏文章。
9. 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背景创作背景诗歌内容诗句解析诗歌特色艺术特色情感内涵诗人的情感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1解析

苦间态上
郭 ,疾,疮 沫 震苦振痍
若 题
撼,笔,
成 人笔疾诗
都 杜
心底呼中
甫 波圣
草 堂
澜哲
诗
史 堂
百社
联
姓会
诗歌鉴赏练习
1、下边对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却割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A“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 “丝”、“谷”可卖。 B“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 “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命根。这两句入木三分地提 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D全诗言简意足,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破前
动下厦
受突
安寒千
冻兀
如士万
死见
山俱间
亦此
。欢,
足屋
颜
!,
,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 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课文板书
现实 秋风破屋的情景
惨
理想
群童抱茅的感叹
悲
愿
推己及人的胸怀
长夜难眠的苦痛
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文积累: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 你还知道哪些?
得万安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白居易
畅所欲言:
诗人追求的理想,在改革 开放的年代成为现实,联系现 实中的某些人和事你最想说什 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诗。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均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诗歌通过描绘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作者在风雨中长夜难眠的痛苦,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古诗的基本常识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析1. 引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描写社会困境与人生哲理的诗歌作品。
通过描述茅屋的衰败,作者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从诗歌的意象、词句运用、结构安排和主题思想等多个层面进行解析,深入剖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 诗歌意象2.1 茅屋茅屋是诗中的核心意象,它象征着生活的贫困和困境。
茅屋是用茅草、木材等简陋材料搭建而成的房子,常出现在农村贫困的环境中。
茅屋的破败和被秋风吹散的形象,暗示了作者对贫困生活和社会困境的深刻认识和不满情绪。
2.2 秋风秋风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
秋风吹散茅屋,使其进一步衰败,传达了时光不可逆转的信息。
秋风还象征着无情的社会现实和不可抗拒的命运,这与茅屋作为贫困者的象征相呼应。
2.3 衰败景象诗中描述了茅屋的衰败景象,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枯藤老树昏鸦”等,通过这些意象,诗人向读者展示了茅屋凄凉的境况。
这种衰败的景象使人感受到贫困带来的压迫和无望,进一步凸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思考。
3. 词句运用3.1 描写手法诗中采用了大量的形象描写和比喻手法,将作者的情感与意象相融合,营造出诗歌独特的意境。
如“多少事,从来怎么浪”一句,通过“怎么浪”来揭示世事无常、命运无常的真实性。
这种描写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增添了情感共鸣和表达的力量。
3.2 反衬手法诗中也运用了反衬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诗歌中的主题思想。
如“白发渔樵江渚上,领取高楼临汉月”的对比,突显了贫困和富贵、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使人深刻反思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
3.3 寓意深远的词语诗中还运用了一些意蕴深远的词语,如“多少事”,它既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也是对人生困苦的总结。
这种寓意深远的词语,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更容易引发共鸣,并深入思考生活和社会的真相。
4. 结构安排4.1 立意明确的开头诗歌的开头三句“茅屋成灰风又吹,草枯鹰眼疑无食。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课件解析

zhuàn qǐng sāng
shà xiàn
飘 转 俄 顷 丧 乱 广 厦 见 此屋
名家朗读
• 1:听录音。
• 要求:(1)注意字音
•
(2)把握感情基调
•
(3)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 2:大声朗诵诗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深)(怒吼)(虚数,泛指多)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写作背景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 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 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 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 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 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 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 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 于是写诗抒怀。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 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 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祈求广厦 或:广厦万间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吾何呜风大安
体裁介绍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 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 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 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 变化。
扫除障碍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háo
juàn cháng
bì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庇
wù qīn chóng
ào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江边) (挂着,挂住)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讲课解析(课堂PPT)

/ /
// //
/ /
/ /
/ /
/ /
/
/
前 突 兀 见 此 屋 , 吾 庐 独 破
雨 不 动 安 如 山 。 呜 呼 ! 何 时
万 间 ,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
夜 沾 湿 何 由 彻 ! 安 得 广 厦
未 断 绝 。 自 经 丧 乱 少 睡 眠 ,
。 床 头 屋 漏 无 干 处 , 雨 脚 如
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
被誉为 “诗圣” 。著有 《杜工部集》,我们
学过的有 《石壕吏》《望岳》《春望》
等。
2020/7/12
4
二、给划线字注音
háo 怒号
juàn cháng
挂罥
长林梢
bì 大庇
wù 突兀
qīn 布衾
chóng 三重茅
ào 沉塘坳
zhuǎn
飘转
2020/7/12
qǐng sāng 俄顷 丧乱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2020/7/12
19
课文 第一节 秋 风 破 屋
每小
焦急——痛惜
节 第二节 群 童 报 茅
结构
及
气愤——无奈
内容 第三节 长 夜 沾 湿
总结
凄苦——忧郁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睡得很少.指失眠)(何由:即“由何”。由:凭)
2020/7/12
(彻:到天明.作动词) 1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能得到.安:疑问代词:怎么)(全部庇覆) (所有贫苦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说课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这首诗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诗歌描绘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雨湿等场景,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困苦,同时也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是杜甫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古诗的基本常识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杜甫诗歌中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忧国忧民的情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体会。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中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诗歌中描写景物和人物的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体会诗歌的社会意义。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 对 面 南 村 群 童 欺 我 老 无 力 ,
挂 罥 长 林 梢 , 下 者 飘 转 沉
重 茅 。 茅 飞 渡 江 洒 江 郊 , 高
月 秋 高 风 怒 号 , 卷 我 屋 上
理解词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深)(怒吼)(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 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有古乐府叙事的特点,亦可抒情、议论融 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句式灵活,音律自 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例如:陈子昂的 《登幽州台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
四、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 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 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 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 但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 局发生了变化。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 成灾。草堂被吹破了,作者感怀身世写下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飞得低的)(落)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然忍心这样)(做)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公开,与”对面”呼应) (呼喊也没有结果)
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会儿)(像墨一样黑。名词作动词用)
五、朗读(注意字音,把握停顿,以情入境)
/
//
/
//
/
/ /
/ // //
受 眼风千长麻裂多墨来入忍塘者三八
冻 死
亦 足 !
/ /
// //
/ /
/ /
/ /
/ /
/
/
前 突 兀 见 此 屋 , 吾 庐 独 破
雨 不 动 安 如 山 。 呜 呼 ! 何 时
万 间 ,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
不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茅
屋
为
秋
风
杜 甫
所 破 歌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情感; 3、分析诗人形象,感受诗人 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 子美 ,因居少陵,
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课文 第一节 秋 风 破 屋
每小
焦急——痛惜
节 第二节 群 童 报 茅
结构
及
气愤——无奈
内容 第三节 长 夜 沾 湿
总结
凄苦——忧郁
第四节 企 盼 广 厦
慷慨——激昂
课本剧
诗文赏析
1、诗人对秋风的描述用了哪两个字,妙在处?
“怒号”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形容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 “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字能不能换成“吹”字,为什么?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 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 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 意足!
再读课文
拟
抓
写试情
各抓节
段关
小键入
标词情
题
境
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 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容。
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企盼广厦
2、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 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的表 达又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xiàn:同”现”)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小屋)
翻译课文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 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 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 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 的水边。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 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 竹林里去。
•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 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 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 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 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 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 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 麻线一样不断流。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 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 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 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 一样。
学过的有 《石壕吏》《望岳》《春望》
等。
二、给划线字注音
háo 怒号
juàn cháng
挂罥
长林梢
bì 大庇
wù 突兀
qīn 布衾
chóng 三重茅
ào 沉塘坳
zhuǎn qǐng sāng
shà xiàn
飘转 俄顷 丧乱 广厦 见此屋
三、题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所···:文言被动句的标志。 译为···被··· 意思:茅屋被秋风所破坏。歌:“歌行体”
夜 沾 湿 何 由 彻 ! 安 得 广 厦
未 断 绝 。 自 经 丧 乱 少 睡 眠 ,
。 床 头 屋 漏 无 干 处 , 雨 脚 如
年 冷 似 铁 , 娇 儿 恶 卧 踏 里
色 , 秋 天 漠 漠 向 昏 黑 。 布 衾
倚 杖 自 叹 息 。 俄 顷 风 定 云
竹 去 , 唇 焦 口 燥 呼 不 得 , 归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衾qīn:被子) (睡觉不老实)(被里子)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睡得很少.指失眠)(何由:即“由何”。由:凭)
(彻:到天明.作动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能得到.安:疑问代词:怎么)(全部庇覆) (所有贫苦人)
自称 少陵野老 。因其做左拾遗、工部员外
郎,故世称 杜拾遗 、 杜工部 ,是唐代反映
现实的伟大诗人。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
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并且显示
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
故被称为 “诗史” 。与李白并称 “李杜”,其
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
被誉为 “诗圣” 。著有 《杜工部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