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_主观性_和_主观化_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揣测类语气副词“X 不是”的主观性研究

现代汉语揣测类语气副词“X 不是”的主观性研究

现代汉语揣测类语气副词“X不是”的主观性研究王丹丹引言语气副词的定义最早由王力先生提出,“凡虚词,居于末品常在的位置,而又有语气词的功用者,叫做语气末品”。

郭新雨又将语气副词定义为模态判断的模态词。

语气副词用于表示说话人的情绪,与其他副词相比,具有其独特的用法,如句法分布灵活、需与动态的句子层次结合等。

史金生将语气副词所表达的语气分为判断语气和评价语气, 其中判断语气又分为肯定、推断和意志。

揣测类语气副词“X不是”是判断语气中的一种,这类语气副词可归纳为一种主观性的内心活动,它从说话者的语气和态度等方面推测事物的原因、发展及结果等,这种判断和猜想,带有说话者主观上的推测、疑问和不确定。

有关“X不是”的产生及动因李思旭做了全面的研究,但是有关主观性的研究尚有空缺,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主观性表现和主观视点两个方面对揣测类语气副词“X不是”做初步讨论。

一、主观性和主观化(一)主观性“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 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 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 、态度和感情, 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主观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表现,比如特定的构式;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结构的语音、肢体语言甚至表情等形式。

Edward Finegan认为关于语言主观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认识。

(二)主观化“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而且它是一种语义及语用的演变,使得意义越来越依赖于说话者主观信念和态度的现象,也可以看成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的变化。

这一定义的得出是在对E.C.Traugott和Langacker这两大派的研究之上综合得出的。

Traugott从历时的角度看待语法化,她认为主观化是渐变的并且强调上下文在推动主观化中的作用。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语言的主观性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语言的主观性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主观性 4 语法化 3 释义 2 语文辞书 2 同源词 2 义项分列 2 语用效果 1 语义指向 1 语义分类 1 词汇化 1 触发机制 1 表义功用 1 英语语法化研究 1 英汉语法化对比研究 1 翻译 1 滞后 1 歧义 1 标记 1 构式 1 战略力量对比 1 强化 1 否定 1 叹词 1 只 1 北极航线 1 副词 1 凝固化 1 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 1 主观意义 1 不 1 only 1
推荐指数 4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2014年 科研热词 维吾尔语 情态 功能 推荐指数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2011年 科研热词 主观性 语用预设 情态 问题研究 语言的客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 语言意义 语言哲学思想 语用共性 语法化 语料库语言学 语义范畴 语义共性 话语 评价 认知识解 观察特征 表达 行文原由 行为 虚化 能力/潜力性情态 经常性情态 立场 活埋 极性 情态构式 寓言体 大x的 坑 否向副词 后景 句法模式 动词 关联性 共现理据 会话分析 交互主观性 互动 主观化 《庄子》 "看样子" "看来" "看似" "好不好"功能 推荐指数 3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A而不B”构式的新用法

“A而不B”构式的新用法

“A而不B”构式的新用法“A而不B”构式有新旧两种用法:一种是可以从字面意义进行解释的旧用法,如“杂而不乱”;一种是不能从字面意义进行解释的新用法,如“幽而不默”,新用法所表示的意义是“不AB”。

“A而不B”构式的新用法,是在语言的经济机制和类推机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种构式在言语表达中有一定的修辞效果。

标签:A而不B 构式语义特征一、“A而不B”的两种用法“A而不B”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构式,这种构式在先秦文献中已十分常见,如:“《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孟子·告子》)。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构式的使用就更加广泛了,“打而不倒”“攻而不克”“油而不腻”“忙而不乱”等等。

例如:(1)几年来,她房间里的东西,似乎总是杂而不乱。

①(2)为什么这种现象总是禁而不止呢?例句中的“杂而不乱”“禁而不止”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它由连词“而”和否定副词“不”嵌入某一合成词中,形成“A而不B”的构式,整個构式的意义是肯定A,否定B,“A”和“不B”两个成分主要是逆转关系,有时是顺接关系、并列关系。

吴泽顺(2001)、邱冬梅(2005)等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构式进行了研究。

但这种构式有一种新的用法,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语和书面语中。

例如:(3)所以中国的权贵富人永远都不会有西方富人的贵气,永远是富而不贵,幸而不福,只取了西方的糟粕,忘记了祖宗厚德载物的精华。

(4)见过太多的美女,那是些漂而不亮的美。

英子却不同,秀气而细腻的外表下,蕴藏着让人可以感觉到的丰富。

例(3)、(4)中的“幸而不福”“漂而不亮”从语义上看,和例(1)、(2)不同。

例(1)、(2)中的构式成分A、B都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语素或实词,“禁而不止”中的“禁”是“不许、不准”的意思,而“止”就是“停住”的意思,“禁”和“止”在这里都是有实义的语素。

但例(3)、(4)中构式成分A、B的意义就不同了,“幸而不福”“漂而不亮”中的构式成分A、B的语素意义不能单独使用,“A”和“不B”都不成话。

语言的_主观性_和_主观化_

语言的_主观性_和_主观化_

2001年7月第33卷 第4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J uly2001Vol.33No.4・语言学・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沈家煊 提要:本文综述当前国外关于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的研究情况。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跟近来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

文章首先对研究比较集中的三个方面作了介绍,即1)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3)说话人的认识(epis2 temic modality)。

对“主观化”的研究有侧重历时相和侧重共时相两种取向,前者以E.Traugott的“语法化”(grammaticalisation)研究为代表,后者以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代表。

本文对这两种取向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作了介绍。

关键词:主观性、主观化、语法化、认知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429(2001)04-0268-8一、什么是“主观性”和“主观化”?“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

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参看Lyons1977:739)。

“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汉语“好/易/难+动词/形容词”结构分析

汉语“好/易/难+动词/形容词”结构分析

汉语“好/易/难+动词/形容词”结构分析汉语中的“好/易/难+动词/形容词”结构无法纳入主谓宾、定状补等组合关系中。

本文将从语义方面分析这一结构,希望引起人们对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视。

标签:好难易主观评价语义一、引言近20多年来,徐通锵先生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合汉语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徐通锵(1997)认为,“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它的研究重点就不能是印欧语类型的那种语法,而是语义”。

我们知道,西方的语法理论不完全适用于汉语,因为汉语的语义系统历史悠久而且十分复杂,简单套用外来的语法理论不能把汉语研究透彻。

例如: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好/难①/易+动词/形容词”结构就无法纳入主谓宾、定状补等组合关系中。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研究汉语语法,而是要努力发现汉语的本质特点,从而找到研究汉语的最佳方法。

汉语经常用“好/难/易+动词/形容词”结构表达主体对客体的感受评价。

例如:(1)这菜好吃。

(2)这么一大锅汤,太难凉了。

“好吃”“难凉”都是说话人的主观判断。

就例(1)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这菜好吃,即便是认为它好吃的人,所感受到的好吃程度也不一定相同。

这种主观判断或评价来自形容词“好”。

当然,汉语中有很多表达说话者主观判断的办法,本文只讨论“好/易/难+动词/形容词”结构。

二、古汉语中的“好/易/难+动词/形容词”结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必定会给主体带来一些感受,而表达这种感受的需要自古至今一直存在。

如:(3)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左传·隐公四年》)②(4)而又收其良以死,难以在上矣。

(《左传·文公六年》)(5)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难以免矣。

(《左传·文公十五年》)(6)司武而梏於朝,难以胜矣。

(《左传·襄公六年》)(7)众怒难犯,休而易间也。

(《左传·哀公二十六年》)(8)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左传·隐公元年》)(9)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

语气副词_明明_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语气副词_明明_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明明 ” 匡鹏飞: 语气副词 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明明 ” 该成分是一个体词性结构, 副词 不 能 修 饰 该 成 分, 因 而 只 能 位 于 判 断 动 词“是 ” 之前 “不明明是 ” ) “是 ” “大 批 的 敌 人 ” ; 从而形成 的反问 格 式, 如例(5 后紧接的成分是体词性的 , “明明 ” 如果该成分是一个谓词性结构 则 既 可 修 饰“是 ” 也 可 修 饰 该 成 分, 所以既可以形成 “不明明是 ” “不 是 明 明 ” 格式, 也可以形成 格 式, 如 例 ( 6 ) 和 ( 7 ) 分 别 使 用 了 这 两 种 格 式, 且 可以互换: (6’ ) …… , 这不是明明和八路军做对吗? ) …… , (7’ 这不明明是有坏人指点么? “明明 ” “是 ” , “是 ” “不明明 ” 当 可直接修饰 后的谓词性成分时 也就可以省略, 从而形成 的反 问格式, 如例( 8 ) 。 实际上, 例( 6 ) 和( 7 ) 中 的“是 ” 也 都 能 省 略, 而例(8) 也同样可以转换为 “不明明是 ” “不是明明 ” 和 两种格式 。 但是, 不管是何种反问格式, 其对应的肯定形式, 判断 “是 ” “明明 ” 一般不能省略, 且 必须位于它之前 。 动词 1. 2 强调事实的确定无疑 强调事实的确定无疑, 即 说 话 人 对 某 个 事 实 的 高 度 确 定 性 进 行 强 调, 以加强肯定的语 气 。 例如: ) ( 9 ) 他明明会唱戏, 可他回来后, 却哼都没哼过一声 。 ( 李佩甫《 羊的门 》 ( 10 ) 新鞋明明是合成革, ) 店主硬说是牛皮且不能退货 。 ( 马兰《阅读和对话 》 “明明 ” , “他 会 唱 戏 ” 例( 9 ) 中的 是说话 人 对 这 个 事 实 的 高 度 确 定 性 进 行 强 调;例 ( 10 ) “明明 ” , “新鞋是合成革 ” 中的 是说话人对 这个事实的高度确定性进行强调 。 , “明明 ” 除了无主句及主语省略以外, 大多数情况下, 这一用法中 的句法位置一般都位 “明明 ” 于主语之后 、 谓语之前, 如上述两例 。 但如果要对 进行强调, 且所在句子不存在与上 文的话题相承问题时, 就可把它移至主语之前, 使句子的强调意味更浓 。 例如: ( 11 ) 夏艾虽然脸上肿得难受, 心里却在暗笑, 明明我们是去干那事, 他却能说成出来 捉 ) 犯人 。 ( 彭荆风《绿月亮 》 ) ( 12 ) 明明区游击队全消灭了, 为什么又出来了呢? ( 雪克《 战斗的青春 》 “明明 ” “是 ” 此外, 还可通过在 之后添加 的方式进一步加强肯定和强调语气 。 例如: ) ( 13 ) 明明是他们自己说错了, 反倒把咱们批评一顿 。 ( 冯德英《迎春花 》 ) ( 14 ) 里面明明是在划火柴点灯, 可没有亮透出来 。 ( 冯德英《苦菜花 》 , “明明 ” , “明 在强调判断显而易见时 多出现在后分 句 ( 详 见 2. 1 节) , 即表示判断的主分句 “是 ” 明” 是判断语力的落脚点, 比较 吃 重, 句中多出现表判断的 且 不 能 省 略;而 强 调 事 实 确 , “明明 ” 定无疑时 多出现在前分句( 详见 2. 2 节) , 该分句为表示前提的次分句, 主要提供背 是对某一事实的陈述, 虽然也可 以 判 断 句 的 形 式 出 现, 如 例 ( 10 ) , 这 时“是 ” 不能省 景信息, , 略, 但大多情况下, 或 者 句 子 是 普 通 陈 述 句 而 不 需 用 判 断 动 词“是 ” 如 例 ( 9 ) ( 12 ) , 或者 “是 ” 作为一种强调标记, 判断意味较弱, 可以省略, 如例( 11 ) ( 13 ) ( 14 ) ① 。 1. 3 两种强调用法之间的联系和转换 “显而易见 ” “确定无疑 ” 和 在意 义 上 本 有 相 通 之 处, 并 且, 有时某种显而易见的判断换

言说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差异及等级

言说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差异及等级

言说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差异及等级潘先军摘 要:话语标记研究兴起于西方,传入我国后很快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言说话语标记”指含有言说动词“说”的话语标记,“说”不仅表示“言说义”,还可以表示认知与评述。

本文将言说话语标记作为一类,对这类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及其序列等级进行研究。

“说”的意义演变可以概括为:言说义—认知义—评述义。

按照语义演变规律,言说话语标记的主观性与言说话语标记中“说”的语义密切相关,并表达不同的意义,其主观性具有差异性,形成了主观性等级序列,即传信<认知<评述,主观性逐级增强,交互主观性从言者积聚于听者,序列右端的主观性最强。

关键词:言说;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中图分类号]H136 DOI:10.12002/j.bisu.3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20)05-0071-12一、言说话语标记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理论发轫于20世纪中叶,1953年Quirk在题为《随意交谈——日常口语的一些特征》的演讲中提到了话语标记现象,从而拉开了话语标记研究的序幕。

他提到,如“you know”“you see”等常用修饰语在信息传递中并不起作用,但具有重要功能。

20世纪70年代,随着语篇分析、语用学和会话分析等理论的兴起,话语标记研究逐渐得到重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话语标记研究成为热点:1987年,Schiff rin出版了《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一书,这是本领域的重要专著;接着,其他学者也纷纷围绕话语标记开展研究(如Fraser,1999)。

从20世纪90年代起,话语标记研究趋于兴盛,从语用学、话语分析延伸到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与教学等方面,从共时层面扩展到历时层面。

在这一领域中,主要代表性研究有Schiff rin (1987)的话语连贯、Fraser(1999)的语法—语用、Blakemore(2002)的认知[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面向国际汉语教学的汉语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研究”(项目编号:17BYY118)研究成果。

主观性语言和采访语言

主观性语言和采访语言

主观性语言和采访语言主观性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

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按照这个定义,“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

采访语言采访语言是指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艺术。

采访语言要体现出对采访对象的尊重,要有真情实感,要严谨,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

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流过程。

采访语言的艺术:1、记者的语言要体现出对采访对象的尊重记者采访时要掌握好谈话的语气,处处体现出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哪怕是不喜欢的采访对象,处于礼貌和工作的职责,也要尊重、体贴采访对象,不能用傲慢、咄咄逼人、讽刺、挖苦、过激的语言。

比如:冬日娜采访史东鹏时提的“很有名”三个问题就显得很不礼貌:1)你觉得和刘翔在同一个时代是不是很悲哀?2)开赛之前,问史东鹏:你有没有信心得亚军?因为冠军已经是刘翔了。

3)赛后问史东鹏:刚才的比赛你尽力了吗?这样的提问分明带着不尊敬和挑衅的口吻。

难怪网友这样评价:“作为国家级电视台田径记者,冬日娜无厘头式提问,有时候真让人哭笑不得。

看着史冬鹏接受采访时的尴尬,我们真想说一句:冬日娜姐姐,拜托,来点专业精神好不好?”看到这样的提问,这位田径记者被网友称之为“冬菇教”,力推冬日娜参选网络“金乌鸦奖”就不足为奇了。

采访时,不光不能用过激的语言,语言表述还要清楚、准确、亲近、明朗、通俗,语速要中等,以给自己和采访对象留下思考和消化的时间;记者在提问之前,要耐心观察采访对象的情绪、状况,耐心听他们的叙述,根据他们的叙述由此引出自己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7月第33卷 第4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J uly2001Vol.33No.4・语言学・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沈家煊 提要:本文综述当前国外关于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的研究情况。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跟近来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

文章首先对研究比较集中的三个方面作了介绍,即1)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3)说话人的认识(epis2 temic modality)。

对“主观化”的研究有侧重历时相和侧重共时相两种取向,前者以E.Traugott的“语法化”(grammaticalisation)研究为代表,后者以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代表。

本文对这两种取向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作了介绍。

关键词:主观性、主观化、语法化、认知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429(2001)04-0268-8一、什么是“主观性”和“主观化”?“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

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参看Lyons1977:739)。

“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按照这个定义,“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

当前对“主观化”的研究取向,有人侧重“共时”,有人侧重“历时”。

人们早已注意到语言的“主观性”。

有的语言表现“主观性”的形式很明显,例如日语,说日语时几乎不可避免地要用明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说话人对所说内容和对听话人的态度或感情。

因此日本的学者很早就开始注意日语中的“主观性”成分。

像英语这样的语言“主观性”的表现方式比较隐晦,但仍然大量存在。

Ben2 veniste(1971:225)指出:“语言带有的主观性印记是如此之深刻,以致于人们可以发问,语言如果不是这样构造的话究竟还能不能名副其实地叫作语言”。

然而在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下,语言学家对语言的“主观性”长期不予重视。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语言的功能就是“客观地”表达命题,不愿意承认话语中还有表现自我的主观成分。

对语言“主观性”的研究因而至多限于文学研究的范围,而没有进入语言学的领域。

连四卷本《语言学国际词典》(Bright1992)都没有给“主观化”列条。

Lyons(1982:103)指出:“现代英美语言学家……一直有一种唯理智论的偏见,即认为语言基本上是(即便不完全是)用来表达命题式思维的。

”近些年来,语言学家开始对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给予充分的关注,这跟近来语言862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

这些新起的学派都强调,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

上面引的Lyons(1982)就是针对语言学中的笛卡儿主义和新笛卡儿主义,指出说话人在语句中的自我表现并不能归属于一组命题。

20世纪之初,布龙菲尔德把语义的研究排除在语法研究之外,而到了世纪之末,语义成了注意的焦点,而人们对意义的认识和运用必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这也是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1992年在剑桥大学召开了一次关于语言中“主观性”和“主观化”的专题研讨会,Lyons到会致开幕词,会议论文编集出版,书名就叫《主观性和主观化》(S ubjectivity and S ubjectivisation,D.Stein& S.Wright主编,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二、研究比较集中的三个方面语言必然带有自我表现的印记,这一点现在已经明确;不明确的是,语言的这种自我印记是如何表现和如何被理解的?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有没有跨语言的共性?有没有文化造成的差异?对这些问题,共时的情形还不清楚,历时的情形就更是模糊不清。

上述论文集的第一篇文章是对当前“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的综述,作者Edward Finegan认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3)说话人的认识(epistemic modality)其实这三个方面互有交叉和联系,很难截然分开,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大致作出了区分。

先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

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最典型的例子是动词的“体”(aspect),可比较下面两个英语句子: (1)John is gone.(2)John has gone.(1)只是客观地报道过去发生的一个动作(约翰离去)及其结果(约翰不在这儿)。

(2)是现在完成体,虽然也是表示过去的动作以及结果,但是还涉及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从“现在”(即说这句话的时刻)出发来看这个动作及其结果,主观上认为它跟“现在”有关系,比如说,因为约翰走了,所以他帮不上忙了。

因此(2)的主观性程度高于(1)。

英语历史上动词完成体是从表示动作结果的构式演变而来的(见下),这就是“主观化”的过程。

再看一个例子: (3)Let us go.(让我们走吧!)(4)Let’s go.(咱们走吧!)句子的主语是叙说的出发点,而祈使句的主语(即祈使的对象)通常是听话人,一般不说出来。

例如(3)中let的主语是you“你”,如果加疑问尾句得说“Let us go,will you?”,us“我们”是let 的宾语,同时是go的主语,意念上us不包括you在内。

(4)与其说是祈使不如说是劝告(hortative),祈使对象有很大变化,let和go的主语都是“咱们”(包括you在内),如果加疑问尾句得说“Let’s go,shall we?”。

也就是说话人把自我也放在了祈使对象的位置,成了祈使句主语的一部分。

如果要区分这两种主语,(3)的主语称作“句子主语”(sentence subject),而(4)的主语称作“言者主语”(speaker subject),或称作“言说主语”(utterance subject)。

这两种主语的区分下面还会谈到。

跟(3)相比,(4)的主观性较强。

英语历史上,古英语只有(3)式,到中古英语才开始出现(4)式。

现代英语还有如下的用法,是let’s的进一步主观化: (5)Let’s take our pills now,G eorge.(乔治,咱们吃药!)(6)Let’s see now,what was I going to say.(看看,我要说什么来着。

)962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5)是劝诱小孩吃药,说话的父母自己并不吃;(6)中的let’s see已经相当于一个句首的小词,起组织话语的作用(Traugott1995)。

接着谈说话人的“情感”(affect)。

“情感”一词应作宽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

不少语言学家(如Halliday1975,Lyons 1977)都提到语言的功能可分为三种,前两种是指称功能和表述功能,第三种就是表情功能。

儿童语言研究表明,儿童从很早开始就已经掌握语句的表情结构,例如日本儿童在独词句阶段已经会使用一定的形态来表达感情。

感情表达也可以看作一种“社会指称”(social referenc2 ing),即人们从周围交往的人和社会环境中获取感情信息来帮助理解不确定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例如,儿童不能确定摆在面前的新玩具是否会伤害自己,就转而看父母的表情,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成人也是如此,要借助社会语境中的感情成分才能成功地参与社会交往。

《文本》(Text)杂志1989年出过一个专刊,名称是《关于情感的语用学》。

其中第一篇是E.Ochs&B.Schieffelin合写的《语言亦有情》(Language has a heart),对语言的各种表情功能和表情方式作了较全面的介绍。

语言中的韵律变化、语气词、词缀、代词、副词、时体标记、情态动词、词序、重复等等手段都可以用来表达情感,涉及语音、构词、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方面。

例如,汉语、日语、泰语等语言的被动式都附带“不如意”的主观感觉。

在Samoan语,祈使句如用了第一人称代词就有乞求义,“我”成了“可怜的我”。

英语状态动词一般没有进行时,一旦用了进行时就带有感情色彩,如“I am missing you terribly”(我可真是想死你了!)。

又如词序,夏威夷语指代词通常前置于名词,如果后置就一定有不如意的含意(下面还要谈到德语weil的例子)。

就汉语而言,句末的语气词能表达各种感情,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带有较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这都是众所周知的语言事实。

总之,对一段话(utterance)而言,很难将它的表述命题内容的部分跟它表述情感的部分明确区分开来,语言系统几乎每个方面都能表达情感。

另外,语句中表情成分所作用的对象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指称对象,一个命题,甚至一系列的命题。

对“情感”的研究比较深入的是所谓的“移情”(empathy)现象。

Kuno(1987)指出第三人称反身代词的用法在很多情形里无法用纯粹的句法规则加以说明,而是跟说话人是否“移情”于所指对象有关。

例如下面(6)中的himself: (6)John was worried about what Sheila would do.Asfor himself,he knew the best plan.(约翰很担心希拉会干些什么。

对他自己来说,他最知道该怎么办。

)后面一句如果用一般代词him(As for him),是说话人客观报道约翰最知道该怎么办;这里用了反身代词himself(一般所说的“强调”用法),那就是说话人站在约翰的立场上,直接表达约翰内心的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