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化
“饱V”的性质、共时连续统及其主观化

报刊精选) (8)记得这是洪杨以后严州知府戴蟠重建的祠堂——西院里饱啖了
4 4 4
一顿酒肉,我觉得有点酩酊微醉了。 (郁达夫《钓台的春昼》 ) (9)不要听信他说什么已经饱餐过了那一套,必要时可以实行强迫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 4
吃饭的政策。 (读者) (10)昌飞公司这几年的效益呈直线上升,军、民品研制生产任务都 (1994 年报刊精选) 很饱满。
“饱 V”的性质、共时连续统及其主观化
◇张 亮
提要: “饱 V”是汉语主观化情态表达的又一潜在词汇库藏。它一方面源自跨 层结构“饱 +[V+Np]”的重新分析,另一方面源于“饱”与“V”的高频双音词汇 化。共时“饱 V”词化呈现渐进特征,构成由跨层结构至韵律词到语法词再到词汇 词的演化连续统。词性上, “饱 V”显现出动词、形容词以及前加词用法, “饱 V” 的主观化彰显以“饱”词义泛化、引申为基础。 关键词: “饱 V” ;共时连续统;主观化;词库 DOI : 10.13554/ki.liyunyuyan.2016.03.017
170
励耘语言学刊总第25辑.indd 170
2017/5/24 14:42:51
语。随着使用频次的高化, “饱 +[V+Np]”成为具有较高能产性词汇模, 源自“饱 +V+Np”结构的“饱 V”多出现在四字格成语、习语或类固化 短语中。现代汉语中这类四字格已然呈现渐增趋势。言语交际中, “Np” 可随意被替换,因而“饱”与“V”获得了重新分析之机会,具备了词化 的可能。例如“饱经” : ( 《中 (3)百骑大栗树虽饱经沧桑,现在仍然枝繁叶茂,开花结实。
169
励耘语言学刊总第25辑.indd 169
话语标记“好了”在语境中的主观化及叹词化

话语标记“好了”在语境中的主观化及叹词化尤素梅【摘要】本文选取对话语境中常出现的句首话语标记“好了”作为研究对象,在语篇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好了”在言语交际中出现的结束完成、劝阻否定及让步功能三种层级递增的主观化过程。
“好了”作为表达语气意义的话语标记,其去主观化的过程是对话情景中的说话人的主观化和情态义的转移致使其剥离了实际意义,形成了独立使用的叹词。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年(卷),期】2018(006)002【总页数】6页(P247-252)【关键词】好了;主观化;叹词化【作者】尤素梅【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1.引言本文主要讨论在对话语境中位于句首位置,表达否定及让步功能的话语标记“好了”。
Schiffrin(1987)指出[1],在句法上具有可分离性,即与前后的词语没有句法结构上的关系,在语义上具有非真值条件性,即对话语的命题真假不产生影响,功能主要体现在语用方面。
根据他的这一标准,位于句首的“好了”具备这一特征,因此我们认定它为话语标记。
如:1) 好了,不要谈我的事了,谈谈你自己吧。
(白帆《女大学生综合征》)2) 好了,我走!淑菱,我必有信给你!(老舍《残雾》)3)不用再逼我说什么吧!好了,我爱你,我爱你!行不行?(老舍《残雾》)首先,在形式上,“好了”都位于对话语语境中的句首位置。
其次,在语用功能上,位于句首的“好了”不表达实际意义,只表达说话人主观情感和态度的功能。
另外,在语篇上,其起到了连接语篇的作用。
例1)2)3)从意义上看,由实到虚,在一定程度上“好了”省去也不影响句子的完整结构和表达。
“好”的实际意义已经完全剥离,在与语气词“了”组合后形成了独立语气意义;另外在功能上“好了”原本表达实际意义上动作或事件的结束或完成义,发展到事态或话题的结束或完成,已经从实到虚,真实意义已经基本消失,不需要再附着在动词后面表达实际意义;在强调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情感时常常可以叠用增强语气;语音上“好了”越来越弱化。
论音乐本质的客观性与主观化的表现内容

论音乐本质的客观性与主观化的表现内容
范晓峰
【期刊名称】《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21)004
【摘要】音乐本质的客观性是音乐本体认识中的核心问题.音乐本质的客观性所特有的属性和特征,对音乐表现内容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它往往因欣赏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虽然,音乐本体的客观性中融入了作曲家原始的主观表现因素,并将这些因素通过音乐形式的组织手段加以结构和编织.但从审美认识的角度看,其表现内容不外乎两种结果,即"内"与"外"."内"的表现即由音乐物质构成材料的属性和特征所决定."外"的表现则由欣赏主体的心理活动,将其理解的内容带出了音响表现范围以外.不论音乐形式因素中有多少感性色彩和表现成分,在对其的审美认识中,都不可能产生直接的表现内容.
【总页数】5页(P38-42)
【作者】范晓峰
【作者单位】宁波教育学院艺体分院,浙江·宁波,315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1
【相关文献】
1.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价值——论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中客观性与价值的关系 [J], 涂鹏;邓保群
2.强化之路:主观化抑或去主观化? [J], 黄蓓
3.音乐材料结构属性的明确对于音乐本质问题的重要意义——从现代音乐的创作看其存在的音乐本质 [J], 冯晓
4.理念客观性与实在客观性的辩证统一——贝蒂方法论阐释学中的"阐释逻辑" [J], 权达
5.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及其相关问题——兼论主观化与语法化的关系 [J], 潘海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汉语“看来”的词汇化和主观化

收 稿 日期 :0 6—0 20 3—0 3
作者简 介 : 方一新(97一) 男, 15 , 浙江黄岩人, 浙江大 学汉语 史研 究中心教授 , 博士, 博士 生导师, 主要研 究 中古、 近代 汉语 , 训诂学; 雷冬 ̄(9 6 , 江 西安福人 , 1 7 一) 男, 浙江大学汉语 吏研 究中・ 博士研 究生 , 主要研究 中古 、 近代 汉语词汇语 法。 。张谊 生(0 0 2 2 ) 现代 汉语副词研 究》 2 0 :1 2 《 第一章“ 附录一 t 现代 汉语 副词分类表” 在“ 注性 副词” 类 中未见 “ , 评 一 看
近代汉 语“ 看来" 的词汇化和主观 化
方 一 新 , 冬 平 雷
( 江大 学 汉语 史研 究 中心 , 江 杭 州 3 0 2 ) 浙 浙 1 0 8
摘 要: 在宋代 , 示“ 表 观察 义的“ 加上 事态助词“ 演变成认知 动词“ 看” 束” 看束 , 示的是“ 测” , 于“ 表 推 义 属 以身
维普资讯
第2 3卷 第 3 期
Vo . 3 No 3 12 .
周 口师 范 学院学 报
J u n l fZh u o r l ie st o r a o k u No a 0 y 2 06
来 杨 荣祥( o 5 ̄ 2 o ) 近代 汉语 副词研 究》 因为不是对近代汉语时期的所有副词都作研究 . 故也 未提及此词 。
看” #来 ” 义 “ 为事 态 助 词 , 示 的是 事 件 已经发 生 过 例 ) 动宾 结构 所表 达 的 内容 受“ 表 , 看来 ” 的支配 , 因此 , 看 的宾语 , 例 () ( ) 如 3 例 4 。偶 尔 也 可 了, 动作已经完成 了。如“ 何处 闻灯不看来” 是说 只 它相 当于“ 来” 要 听到有灯 , 管哪里 ( 处 )都要 去看 这种 “ 带 主谓结 构宾 语 ( 例 ) 不 何 , 来” 1 : 在唐 宋时期 运用 特别 广 泛 , 广顺 对 此 已经论 述 得 曹
民法客观题主观化解答

民法客观题主观化解答法考考试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考试,关于客观题,全是选择题,分为试卷一、试卷二,分别100分,共100道题目,由单项选择题(50道)、多项选择题(40道)、不定项选择题(10道)构成。
相信同学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真题做了N遍,答案都能记住了,为什么我还考不过?那么,我想问你,这个真题的考点你能记住了吗?A、B、C、D四个选项为什么对、为什么错,你真能了如指掌吗?如果你的答案是:“NO”,那么我告诉你,咱们以后“客观题主观化解答”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我们便能将真题的作用利用到最大化。
且看中公法考演示“客观题主观化”。
【知识点一】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属于民法难点,是理解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
问题:教授甲举办学术讲座时,在礼堂外的张贴栏中公告其一部新著的书名及价格,告知有意购买者在门口的签字簿上签名。
学生乙未留意该公告,以为签字簿是为签到而设,遂在上面签名。
请问:乙签名的行为是否属于意思表示?答案:不属于。
理由:意思表示,即民事行为能力适格之表意人,将自主形成的效果意思表达于外部的行为。
意思表示包括“行为意思、效果意思、表示行为”。
行为意思,指有意实施行为之意识,该项意思表明,外在行动是行为人自主意思支配的结果;效果意思,即意思表示的表意人,必然内心有发生一定的私法效果(合同、遗嘱、婚姻等)的意思(即关于权利义务产生、变更、消灭的意思),即所谓的“真意”,如:欲购房屋、欲赠与他人财物;表示行为,即意思表示人将内心的效果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明示+默示)。
本题中,学生乙签字的行为,并不存在效果意思,因此学生乙的签字行为并不是意思表示【知识点二】无权处分无权处分,属于民法重点。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无权处分人与相对人签订的买卖合同,不因出卖人无所有权或处分权而无效。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权处分签订的买卖合同(债权行为)的效力是有效的。
问题:甲与乙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甲将其对丙公司享有的90%股权转让给乙,乙支付1亿元股权受让款。
揣测类语气副词“X必”的词汇化与主观化

ma t i c l a i z a t i o n 。 t h o u g h d i f f e r e n t i n t h e i r e v o l v e d me c h a n i s m s a n d d e g r e e s o f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I n p a r t i c u l a r t “ We i b i ’ ’ h a s a h i g h e r d e g r e e
1 .“ 想必”的演变轨迹
表“ 料想 、 估计”等认证义的心理动词 “ 想”与表
关于这三个副词,学界多是对其语义特征进行简单 断定义的语气副词 “ 必” ,东汉始在线性序列上相连出 罗列,而对其来源及其主观化历程则关注较少。本文拟 现, 但直至唐代用例都很少。 例如:
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这三个副词的词汇化过程做
L e x i c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S u b j e c t i v i u r a l Mo d a l i t y Ad v e r b s“ X b i ’ ’
GAO YU—h u a
( S c h o o l o f 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
B e i j i n g F o r e i g n S t u d i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9,C h i n a )
o f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t h a n“ x i a n g b i ’ ’a n d“ s h i b i ” .
论生活的主观化

收 稿 日期 作者简介
20 0 0 2— 4—2 5 李秋菊 (98 )女 , 16 一 , 四川渠县人 , 湖南冶金 职业技 术学院讲 师 , 主要研究方 向: 文艺理论。
维普资讯
农民怎 么也看不 出来 。这 个 例子 表 明 , 农 的感知 心理 老 和艺术 家 的感 知心理 是不 同的 , 前者是 实用 的 , 者是审 后 美 的。可见 , 感知 的主体心理 不 同 , 与对象 相互作用 的结 果也就 大不一 样 。特 别是在 “ 流 、 人 物流 、 经济 流” 大流动
Vo . 8 N0. 1 1 5 Oc . o 2 t2 0
论 生 活 的 主 观 化
李秋 菊
( 南 冶 金 职业 技 术 学 院 , 南 株 洲 湖 湖 4 20 ) 10 0
摘
要 : 家要 形成对生活 的意识需要 几个基本条件 : 作 淡泊功利 的感知心理 、 敏锐 丰富 的感受力 、 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对现 实 的认识 和 把握 。在作 家 的心 理结 构 中 , 以下 因
素起着 决定性 的作用 。
1淡 泊功利 的感知 , 、 t 2 理
则, 它将永 远处在 文 学形 象 的大 门之外 。他 还 从三 个 方
面 阐释 了主观 化这个 环节 , 对主观 化涉及 的两个 方面 : 但
一
主观化 的客体一 生 活和 主观化 的主体一 作家却 没作更 深 入 的探讨 。笔 者认 为 , 一步探 讨这 个 问题 , 仅可 以丰 进 不 富形 象理论 , 而且 还可 以指导作 家 的创作实 践 。 赵炎秋先 生认为 : 主观 化 是对 客 观 生活 的意识 , “ 作 家要 把客观生 活转 化 为 自己主 观 意识 中的生 活 , 先 得 首 意识 到它 , 如果 意识不 到 , 活 对 于作 家就 是 一 片空 白, 生 主观 化就无从说 起 , 象的创造 就无 法进行 。 然而 , 生 形 ” 对 活 的意识并不 是一 件 自然 而然 的事 , 能否意 识得到 , 仅 不 取决 于作家 , 也取 决于生 活 , 取决 于二者 的关 系及 相互作 用 。“ 人们 整天生活 在各 种事件 之中 , 能够 真正意识 到 的 并不 多 。不 同的人经 历 同一 件 事 , 够将 这 件事 印在 自 能 己的头脑之 中 , 内化为 意识的也不 多 。这说 明 , 家对生 ” 作
“所谓”的主观化及其语言机制

( ) 曾于1 5年以所谓的“ 国罪” 1 他 1 96 叛 被捕。
(2他 成 立 了一 个 所谓 的 “ 书俱 乐部 ” 1) 读 。
原 因是“ 所谓 的概念意义弱化 , ” 色彩义 凸显 , 它成 了对词语表示“ 否定” 的一种标志 。 当然 , 比起 “ 这种专职的作用于全句范畴的否定词 , 不” 它的否定范 围只限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 , 作用也主要是表现
作者简介: 周巧云 ( 7-)女, 1 4 , 喀什师范学院汉语教学研究部讲师, 9 硕士, 研究方向: 现代汉语及应用语言学.
・
5 ・ O
“ 所谓 ” 的主观化及其语言机制 上述例句中加点的词都表达 了说话者鲜明的情绪和观点 , 很显然这些情感都是否定的、 不满 的、 批
判 的, 所谓: 与“ ” 传递出的反感情绪相互呼应。
具有“ 正当经营” 的性质) ( 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千年人形何首乌, 6 ) 那是骗人的把戏。 ( 否定“ 千年人形何首乌” 不具有本应
具有 的“ 千年人形” 的性质) ( 对于所谓 的“ 7 ) 慈善义举” 我们旗 帜鲜明地加以反对 。 , ( 否定“ 慈善义举 ” 不具备本应具备的“ 慈善” 和“ ” 义 的性质 。 )
在 含蓄 的语 用效果 上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看/说/想来”的主观化
“看来”“说来”“想来”这三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都可以作为副词,表示相类似的含义,
例如:
我们在省里只晓得有汇丰银行汇丰洋票,几年头里,兄弟在上海的时候也曾使过几张,却
不晓得有许多的银行。依兄弟想来,只有汇丰同我们中国人来往,余某人的这银子大约是放在
汇丰,我们只消到汇丰去查就是了。(《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
二十世纪已接近末尾,如果没有突然地不幸事件,我们看来要成为跨世纪的一群了。(余
秋雨《十万进士》)
王短腿这续弦的媳妇儿,说来跟你倒还有几分关系。(刘心武《贾元春之死》)
通过分析这几个词在以上例句中的作用,我们认识到:它们都是属于情态部分,表达说
话者对命题真实性的主观态度;对句子的命题,表述的不是一个客观事实,而是言说者的主
观推断。
4.1感知动词的认知义及其主观性
“看”和“说”是作为视觉动词和言说动词的,而“想”从词义上分析,本来就是表示
的人的心理活动,它是一个典型的认知动词。但在以下的句子里,“看”和“说”的词义演
变的虚化,和“想”一样,在句中表达认知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认为”:
我想他是正确的。
我看他是正确的。
我说他是正确的。
李明(2003)、董秀芳(2003)讨论了汉语言说动词引申认知义的情祝,李明(2003)还介绍
了国外关于表感知的词向表认知义引申的趋势。说明视觉动词和言说动词向认知动词的引申
具有语言共性,如英语中的视觉动词see,英语的言说动词say,等也都可以表示认知意义。
“看来”“说来”的本义都是表感知的动词,它们虚化和主观化的第一步也是引申出认知义,
表示“认为、推断”等意义。
张伯江(1997)谈到汉语里的传信表达主要有三种形式,其前两种是:一为表示信息来
源的形式,多用插入语来表达。二为表示说话人对事实真实性的态度,往往是用一些副词来
表达。其实汉语里这两种方式都可以用“看来”“说来”“想来”来表达,例如:
这件事据他看来(想来、说来)是你不对。
这件事据我看来(想来、说来)是你不对。
这件事看来是你不对。
从以上例句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看来”“说来”“想来”这三个词经历了由动作动
词到认知动词再到情态副词,词义逐渐虚化,主观性逐步增强。
4.2“看/说/想来”的虚化和主观化
“看来”本来是作为一个视觉动词,表示用眼睛的观看、观察,相当于“看上去”“看
起来”的意思。据ccl语料库中的语料分析,在唐代就已出现,但实际应用不多。其意义主
要还是以“看”为主,如例句。到了宋代,视觉动词“看来”虚化为认知动词,表示对某事
的认识推断。可以直接作主语,也可以包含在介词结构中,主要连接在“据,以,待,在”
的后面,如例句。“看来”典型的副词用法到现代才开始广泛应用,在句中可以出现在主语
和谓语之间,如例句。
遥夜看来疑月照,平明失去被雾迷。(唐·方干《东山瀑布》)
凡天地之间眼前所接之事,皆是物。然有多少不甚要紧底事,舜看来,惟是与人伦最要
紧。(北宋《朱子语录》)
我是想,他的妈妈过世了,哥看来只能冤沉海底了,好好一个家全完了。(石言《秋雪
湖之恋》)
“说来”本是言说动词,意思相当于“说起来”,其用法最早出现于唐代,如例句。由
于说的内容就是思考的结果,所说即所想。所以“说来”很自然地演变为认知动词,在元代
就可以见到,表示根据以上所说来推断,如例句。类似于副词的用例,在清代偶尔可以见到,
发展到现代汉语才逐渐增多,如例句。
有计但知说来,一任与娘子鞭耻。后妻报言瞽叟:不鞭耻万事绝言。(五代《敦煌变文
选·舜子变》)
刘太后有十分狠毒,一时嫉妒。全不想万载江山,只侍使千般恶计,百样亏图。将宫女,
寇承御,暗行嘱咐,把太子珍可可著他死生别路。(仁宗云)这等说来,那太子正是寡人。可不
多亏了你两个救驾之功。你还把向后的事,细锐一遍,寡人试听者。(《全元曲·无名氏·金
水桥陈琳抱妆盒》第四折)
刘老一见,便道:“贤弟不要如此。但不知赴京费用可得多少呢?”范生道:“此事说来尤
其叫人为难。”(《三侠五义》二十三回)
“想来”的主要意义与“想”类似,在元代以前很少见。根据语料分析,在《全元曲》
中有116例。主要表示“思考”的意思,其后面多表示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如例句。有时,
“想来”后没有思考的过程,只是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这时“想来”所表示的就是一种判断,
相当于“认为”的意思,如例句。“想来”作为副词充当句子成分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到清
代开始出现,如例句。同时“想来”作为认知动词,其认知主体主要是用于介词之后,且不
能作主语,表示其作为认知动词的功能在逐渐弱化,如例句。
事要前思,免劳援悔。谁想朱置臣得了官,肯分的除授在俺这会稽郡做太守。我想
来,他若说起这前情,俺可怎了也?(《全元曲·无名氏·朱太守风雪渔樵记》第三折)
孩儿,作习文武科,也学得是也。我想来,则不如不会倒好。(《全元曲·狄君厚·晋文公
火烧介子推》第三折)
这样商量定了,过了明日后日两天,就可上路,也省得伯父上上下下人马山集的在此久
住。这话,伯父想来再没个不依我的。(《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
据小弟想来,五弟这一去,凶多吉少。(《三侠五义》第一〇三回)
4.3本章小结
主观化本质上讲的是一种语义——语用演变,即“意义变得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对命题
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看、说、想”这三个认知义动词在使用过程中共同表现出一种从
“动作义”到“认识情态义”,再由“认识情态义”到“话语标记”这样一种主观性不断增
强的过程。“看来”“说来”“想来”这三个词在词义和用法的演变过程中,“看来”和“说来”
本来是作为视觉动词和言说动词,它们先是由这种本义虚化出认知义,与认知动词“想来”
并齐,然后一起向着情态副词演变。这是一个语义虚化,功能语法化的过程。作为动作动词,
“看来”和“说来”的施事既可以是说话者,也可以是其他的人,但作为认知动词,其认知
的主体主要是说话者,到了情态副词阶段,就只是表达说话者对一个命题的态度了。
“看来”“说来”“想来”的整个演变过程是主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主观性”其实是
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
我的印记。“主观化”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
变过程。“看来”“说来”“想来”的语义由最初的表示认知义的动作到表示根据一定的客观
情况进行主观思维判断再到表示说话人的揣测、估计,实现了从表达客观命题到表达主观情
态的转变,主观性逐渐增强,符合主观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