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文学概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五章《抗战中的散文、特写与报告文学》PPT课件

之战》等专集问世,并诞生了一批从实地战斗生活磨炼中产生出来的优秀产品,
如骆宾基的《东战场别动队》、 丘东平的《第七连》、 碧野的《北方的原野》、
曹白的《呼吸》等。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报告文学在国统区被压制下去,
却在解放区新天地中得以蓬勃发展。杂文在抗战初期既是抨击敌伪的锐利武器,
又是动员民众、鼓舞士气的战斗号角。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靳以等就充
健康的生命气息了。”
❖
从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四年零一个
月,史称上海“孤岛”时期。留居上海“孤岛”的作家有王任叔、郑振铎、
王统照、阿英、夏丏尊、李健吾、芦焚、柯灵、唐弢、周木斋、孔另境、
陆蠡、列车等。他们在日伪横行的险恶环境里,坚守文化岗位,巧妙地利
用洋商招牌创办了一些可以发表自己作品的报刊杂志。柯灵先后主编过
的正视现实、面向社会、批判写实、 干预生活的传统, 随着作家见闻经历的丰富而拓宽
发展道路。战乱流离生活,内地闭塞状况,后方社会弊端,底层人民苦难,战后萧索景象,
等等,都在记叙散文中得到广泛而如实地反映。茅盾的《见闻杂记》和《时间的记录》,
以其擅长的批判性写实手法揭露西南、西北大后方社会的畸形生活;巴金的《旅途通讯》
第十五章
战争中的 散文、特写与报告文学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概述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争
取民族解放的战争壮剧的序幕。从此,漫天烽火,遍地硝烟,中国社会进入战时
大动荡、大变迁状态。由于战争进程的起伏变迁,也由于这时期客观上形成了不
同政治区域(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并❖
杂文在国统区一直保持兴盛不衰的发展势头。1940年8月在桂林创刊的《 野草 》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作品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作品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段艰苦卓绝的历程,不仅检验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也催生了大量优秀的抗战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真实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和抗战精神,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以“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作品”为题,探讨其中代表性的抗战文学作品,并分析其对中国抗战历史和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明代文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山水田园诗文,尽管不是直接描写抗战的作品,但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有着密切关联。
该作品描绘了一个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幸福乌托邦,象征着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对战乱的逃避。
在抗日战争时期,人们对战争的伤痛和恐惧,更加渴望着回归桃花源的平静。
因此,《桃花源记》在抗战文学中代表着人们对和平世界的向往,为战争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丝慰藉。
二、《红岩》《红岩》是巴金的长篇小说,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独具风格的重要作品之一。
小说以四川省广元市红岩村为背景,通过叙述红岩村农民出身的大学生石光明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的经历,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和坚定意志。
小说语言朴实,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描写了红岩村人民英勇抗战的精神风貌,彰显了抗日战争时期农民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和抗日斗志。
《红岩》以其深入浅出、感人至深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集结号》《集结号》是巴金的又一力作,描写了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淞沪会战前后,一支由中共地下党员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淞沪地区坚持抗战的故事。
小说通过刻画游击队员的奋斗精神、坚韧毅力和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不屈斗争。
《集结号》以其激情澎湃的战斗场面和对人性的思考,成为中国抗战文学中的瑰宝之作。
四、《幸存者》《幸存者》是滕传祥的长篇小说,以乌鲁木齐战火纷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塞申山抗战英烈赵全生的故事进行叙述。
抗战文学的区域特征与主题演变

抗战文学的区域特征与主题演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者入侵中国。
战争造成了中国作家和中国新文学的苦难,但战争也考验了中国作家和中国新文学。
中国文学界义无反顾地与全国军民一起投入到抗击敌寇的正义事业中。
他们不仅以自己的生命与鲜血抗敌卫国,同时也以笔代枪,创作了大量富于感染力和战斗力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的大量出现,忠诚地履行了自己对祖国的神圣责任,还形成了新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现象――抗战文学。
而“救亡”也成为首要的文学叙事,占据了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的主导地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仅十天,左联就在《文学导报》第一卷第五期刊登了《告国际无产阶级及劳动民众的文艺组织书》,强烈抗议日寇的野蛮侵略。
10月15日,左联执委会又通过《告无产阶级革命家及一切爱好文艺的青年》,要求文艺工作者以文艺为武器,“各方面地去攻击帝国主义的横暴和列强的趁火待劫的野心”[1]。
同年11月,左联又通过了题为《中国无产阶级及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不仅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首要任务提了出来,而且把“抓取反帝国主义的题材”列为“最能完成目前新任务的题材”中的首位。
[2]但是,在不同的政治区域,和具体的作家创作中,抗战文学在主题、风格和形态上仍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本文正是通过对这种差异的考察,叙述不同区域抗战文学的形态特征与主题演变,并对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进行整体上的评估。
一、沦陷区的抗战文学在最先燃烧起抗战烽火的东北沦陷区,一批曾经在东北战斗生活,后来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作家,如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罗烽、白朗等怀着对故土的深情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创作了不少反映东北人民抗击日寇的作品,极大地鼓舞了东北人民和全国的抗日斗争。
在这些东北作家群的抗战小说中,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端木蕻良的《浑河的急流》、罗烽的《一条军裤》和《特别勋章》、白朗的《生与死》等等,都是东北沦陷区抗日小说中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抗战时期的文学概述

孤
我有飞来的候鸟和鸣鸟,从你那儿带着消息飞来 我有如珠的繁星的夜,和你共同在里面睡眠的繁星 的夜 我有如桥的七色的虹霓,横跨你我之间的虹霓 我,似乎是一个弃儿然而不是 似乎是一个浪子然而不是 海面的波涛嚣然地隔断了我们,为了隔断我们 迷惘的海雾黯澹地隔断了我们,想使你以为丧失了 我而我以为丧失了你 然而在海流最深之处,我和你永远联结而属一体,连 断层地震也无力使你我分离 如同其他的孤岛,我是小小的孤岛,你底儿子,你底 兄弟
3.分析代表作《金锁记》
A人物形象:曹七巧,一个心灵裂变、人性沦落的家 庭“女暴君”。 B思想内涵: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的枷锁,人性的扭曲 和毁灭。 C艺术特色:单线结构——兼用传统白描手法和西方现 代派技法(意识流、心理分析)开掘人物心理——文笔俗 白流丽。 [例2] 金 锁 记 (节选) 张爱玲
(二)杂文繁荣
1.“鲁迅风”杂文派 2.“野草”杂文派
(三)散文的演变 1.初期的战斗合唱:慷慨悲歌,热情呐喊 2.后期的多样深化:战乱流离生活、后方社会弊端的记 叙——“ 在暗夜里呼号 ”的抒情——领悟自然的游记、闲 适悠然的小品
三.抗战时期的诗歌
(一)战斗的号角 1.街头诗、朗诵诗兴起 2.艾青与田间(前面已有专题讲述) 3.晋察冀诗人:陈辉等 (二)何其芳与柯仲平
(三)现代戏剧的全盛时期
1.历史剧 A 阳翰笙的剧作:《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等 B 阿英的“ 南明史剧 ”:《 碧血花 》、《 海国英雄 》和《杨娥传》
2.现实题材剧 A 于伶代表作:《夜上海》 B 宋之的代表作:《雾重庆》 C 吴祖光代表作:《风雪夜归人》
3.喜剧 A 沈浮的剧作 :《 重庆二十四小时 》、《 金玉满堂》 B 杨绛的剧作:《称心如意》、《弄假成真》 C 丁西林的剧作:《三块钱国币》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战文学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战文学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也是中国抗战文学诞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
中国人民坚决抵抗侵略者,面对日军的残暴侵略,人民英勇奋战,不屈不挠。
中国抗战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时代主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社会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陷入了长期的血腥战争。
日军的暴行丧尽天良,使得中国人民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到抗战中去。
抗日战争是人民的战争,是全民族抗战的时期,这种背景为中国的抗战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动力。
二、文学主题中国抗战文学的主题几乎围绕着抗战这个轴心展开。
作家们描述了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和牺牲,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在这一时期,爱国主义成为文学创作的中心。
作家们在笔下塑造了一批英雄人物,他们是无所畏惧的勇士,是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给祖国的战士,是坚守阵地的将士,是保卫家园的民众。
他们的形象和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三、文学形式抗战文学以多种形式呈现,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等。
其中,小说是最为丰富多样的形式之一。
小说创作通常以人物为主线,通过塑造不同的形象来展现抗战时期的各种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
现实主义成为主流流派,因为它能真实地再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坚强。
而诗歌则常常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对正义的追求。
四、代表作品抗日战争中,中国诞生了一批经典的抗战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红岩》、《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这些作品展现出战争时期人民的英勇抗争和牺牲奉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同时,这些作品也激发了人们对正义斗争的热情和信念。
五、影响和启示中国抗战文学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抗战文学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支,关于抗战的题材一直是中国文学创作中广泛关注的领域之一。
抗战文学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传承了正义和英勇斗争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抗战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抗战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抗战文学是指中国在抗击日本侵略战争期间产生的文学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部分。
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抗战岁月,面对着巨大的战争压力和国家危机,抗战文学以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积极的主题内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一、抗战文学的背景与特点抗战爆发后,中国成为全球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一环。
中国人民不顾巨大的困难和牺牲,坚决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这种抗战精神在抗战文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抗战文学不仅描绘了英勇的抗战将士和坚忍不拔的军民,还反映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困苦生活和鲜活的人物形象。
1. 抗战文学的主题多样抗战文学以抗日民族战争为主题,其中既有以英雄事迹为主的战斗记录文学,也有反映普通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
抗战文学以真实、鲜活的情感和形象为基础,通过描写各类人物和事件,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坚强抗争精神。
2. 抗战文学的文体多样在抗战文学中,不仅有诗歌、小说、散文等传统文学形式,还出现了实事报道、史料整理等新兴文体。
这些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丰富了抗战文学的表现手法,使其更好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抗战的紧迫感。
3. 抗战文学的写作手法独特抗战文学采用了大量的口述和实地调研,以真实的素材为基础进行创作。
同时,抗战文学将社会现象与个体命运相结合,抓住矛盾冲突的关键点,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处理,生动地展现了抗战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二、抗战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抗战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激发了文学创作的热情抗战期间,中国文学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抗战文学创作,他们以激情和责任感投身于文学创作中,为抗战助威和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种热情和责任感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丰富了文学题材与创作思路抗战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新的题材和创作思路。
它以抗战为时代背景,以人民为中心,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和智慧,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情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十二章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

第十一章 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本时期各种文体文学的主要创作、主要特征及历史变迁。
二、 教学方法:1、以面授为主。
2、使用多媒体课件。
三、 本章重点:艾青、田间、七月派诗人等诗歌创作;张天翼、沙汀、艾芜等人的小说创作;郭沫若、夏衍、洪深、曹禺等人的戏剧创作。
风格迥异的艺术特征。
四、 本章的难点:1、将时代与作家创作相结合。
2、深入理解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 。
五、主要内容:第一节 民族的呼声与战斗的鼓舞第二节 健康活跃的戏剧第三节 小说创作的热潮第一节 民族的呼声与战斗的鼓舞一、抗战时期诗歌发展趋向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诗人顺应时代的潮流和祖国的召唤,开始走出书斋,走向抗战的前沿阵地;就连那些蛰居在“象牙塔”浅吟低唱的唯美派诗人,也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惊醒过来,一反过去“静穆幽远”的格调,高唱起雄浑高昂的抗战之曲了。
近百年来受尽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华民族的深广积愤,像大堤的决口一般迸射出来。
后期创造社的诗人冯乃超曾热衷于歌咏“颓废、阴影、梦幻、仙乡”,这时,他写了《宣言》一诗:让诗歌的触手伸到街头,伸到穷乡,让它吸收埋藏土里未经发掘的营养,让它哑了的嗓音润泽,断了的声音重张,让我们用活的语言作民族解放的歌唱!这宣言预言了这一时期诗歌发展的总趋向。
总的说来,灼热的战斗激情,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鼓动性、战斗性的加强,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
二、 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道路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曾用笔名有莪加、克阿、纳雍、林壁等。
1910年 3月27日 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
5岁时始回家进本村蒙馆开蒙,继而就读于乔山小学、育德小学和浙江省立第七中学。
1928年夏初级中学毕业后,艾青考进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在院长、画家林风眠鼓励下,于翌年春天赴法国勤工俭学。
由文学作桥梁,艾青开始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参加过《世界》周刊主办的左倾集会以及反帝大同盟东方支部的活动。
第三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7《屈原》
屈原的形象。婵娟的形象。结构紧凑,情节动人,运用诗 化的语言,是一出富有强烈主义色彩的诗剧。 思考与讨论: (1)《屈原》中的雷电颂对塑造屈原形象的作用。 《雷电颂》是《屈原》中屈原的一段著名独白,也是一首 体现着屈原精神的散文诗。在作品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身 陷囹圄,南后与靳尚密令太卜郑詹尹害死屈原。屈原生命 危在旦夕。个人的遭遇、国家的危亡,使屈原悲愤万端, 这时,作者通过他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把他的感情推到 了极至,表达出他希望大自然的力量把整个黑暗世界摧毁, 宣告了正义对邪恶、光明对黑暗的永不屈服,既写出了屈 原作为一个大诗人的才华,也表现出一个觉醒了的斗士的 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使屈原的形象得到了升华。
(2)
结构简洁灵巧,生动活泼,疏密相间,舒展自如,被看作 是“散文诗”、“诗体小说”。如开头写水生嫂月下织席 的场景,抓住薄雾、清风、荷香,寥寥几笔勾画出白洋淀 的优美景象,与水生嫂织席的劳作和她惦扶挂丈夫的心境 交织在一起。把读者引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构成 一曲优美动人的田园交响乐。(3)语言清新优美,似行 云流水。如用“藕断丝连”比喻女对丈夫的思念,以“织 布穿梭”、“缝衣透针”形容女驶船之快,饱含感情,富 有地方色彩,且有音乐美,使这篇小说具有散文诗的韵味。 4《王贵与李香香》 形象地说明了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是农民翻身的希望。 创造性地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比兴、重复等 手法的运用。
《荷花淀》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和细节, 准确传神地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写景和状物精炼、 鲜明、结构简洁、灵活。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说,《荷花淀》是一篇“诗体小说”? (1)善于把景物描写与人物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不论写 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饱含感情,将白洋淀的美景与 白洋淀人夫妻相爱的个性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创造出 一个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既富有生活气息和 地方色彩,又具有音乐美。作品通过对白洋淀景色的描写, 展现了江南美丽的风光。水生嫂等人物的塑造,更突出了 人性美和人情美。水生嫂对丈夫的依依不舍又顾全大局的 复杂心理,以及月下织席,借口寻夫等细节非常真实感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分析代表作《金锁记》
A人物形象:曹七巧,一个心灵裂变、人性沦落的家 庭“女暴君”。 B思想内涵: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的枷锁,人性的扭曲 和毁灭。 C艺术特色:单线结构——兼用传统白描手法和西方现 代派技法(意识流、心理分析)开掘人物心理——文笔俗 白流丽。 [例2] 金 锁 记 (节选) 张爱玲
1.何其芳:从《预言》到《夜歌》
A.思想情感的转变 《预言》:关闭在超现实的唯美氛围中的青年的内心抒 唱——歌唱迷离、甜蜜而痛苦的爱情,怀念逝去的往事, 咏叹渺茫的人生前途
转折点:《成都,让我把你摇醒》——抗战的呼喊
《夜歌》:诅咒黑暗,歌颂光明 —— 歌唱解放区新生 活,颂扬推翻旧世界的人民革命战争,剖析自我的弱点
五.沦陷区的小说 (一)张爱玲 1.张爱玲( 1917 —— 1995 ),河北丰润人 。上海沦 陷区最走红的女作家 。1943年发表处女作《 沉香屑 · 第一 炉香》,1944年出版处女小说集《 传奇 》。代表作《倾城 之恋》、《金锁记》。 2.在抗战之外寻找小说的切入点:既为日伪统治的文坛 所容,又给当时精神食粮匮乏的读者以一种新鲜的滋味。 A中上层社会病态的生活和心态: 家庭专制的“女暴君”们——剖析“食”、“色”双 重枷锁下的人性——畸形的恋爱和婚姻——殖民地文化与 传统文化的交媾 B艺术上的独创: 现代派的精神分析和传统章回体的格局相结合——在 传奇性故事中弥漫梦魇般的氛围——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 优点于一体
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吹得摇摇 晃晃 ,磕托磕托敲着 。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 。镜子里反 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幅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 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 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 的人也老了十年。
一面长镜的意象串起了曹七巧的意识流,映现了她十 年的生活。叙态和人性异化 的前奏。
(三)现代戏剧的全盛时期
1.历史剧 A 阳翰笙的剧作:《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等 B 阿英的“ 南明史剧 ”:《 碧血花 》、《 海国英雄 》和《杨娥传》
2.现实题材剧 A 于伶代表作:《夜上海》 B 宋之的代表作:《雾重庆》 C 吴祖光代表作:《风雪夜归人》
3.喜剧 A 沈浮的剧作 :《 重庆二十四小时 》、《 金玉满堂》 B 杨绛的剧作:《称心如意》、《弄假成真》 C 丁西林的剧作:《三块钱国币》
2.“ 七月 ”诗派 “ 七月 ”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是一个 文学主张、艺术风格基本一致的诗歌流派。主要诗人:阿 垅、绿原、鲁藜、天蓝、冀仿等。
A.“时代激情的冲击波”: 用高昂的心音为抗战歌唱 —— 对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愤慨和对解放区的歌颂——在个人与民族融合为一体的“ 自我”中寻找诗的真谛
B.诗风的转变 由华美、雕饰、晦涩的风格转向朴素、自然、明朗的风 格,由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风。
2.柯仲平 A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 队》——促进了解放区叙事诗的繁荣 B优秀抒情诗:《 哀诗人闻一多 》、《 延安与中国青 年》
(三)胡风及“七月”诗派 1.胡风( 1902 —— 1985 ),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 人 。1920年试作新诗 。1929年留学日本 。1933年参加左 联 。1937年主编《 七月 》杂志 ,是“ 七月 ”诗派的重要 诗人 。 A诗集:早期诗作《野花与箭》,抗战时期诗作《为祖 国而歌》、《血誓》 B诗歌理论:让诗情“跳跃在时代的激流里”——诗人 应该和“大众之情”完全融合——真正地增强诗的抒情性
B.现实主义的诗风: 从模仿艾青、田间的现实主义诗艺开始,到汲取西方 现代派等多种表现手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C分析名作《孤岛》 诗意:诗人与人民大众紧密相连,与正义力量及事业 不可或分的血肉联系。 艺术:象征暗示,散文式的抒唱,补充式的复句,明 朗奔放的气势。
[例1]
岛 阿 垅 在掀腾的海波之中,我是小小的孤岛,如同其他的孤 岛 在晴丽的天气,我能够清楚地望见大陆边岸底远景 似乎隐隐约约传来了人声,虽然远,但是传来了,人 声传来 有的时候,也有一叶小舟渡海而来,在我底岸边小泊 而在雾和冬的季节,在深夜无星之时,我 不能看到你了,我只在我底恋慕和向往的心情中看 见你为我留下的影子 我,是小小的孤岛,然而和大陆一样 我有乔木和灌木,你底乔木和灌木 我有小小的麦田和疏疏的村落,你底麦田和村落
(二)其他小说家
1.秦瘦鸥(上海沦陷区),代表作《秋海棠》,描写一 位名优与一个被军阀霸占的小老婆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 2.梅娘(华北沦陷区),与张爱玲齐名,有“南张北梅 ”之称。有《蟹》、《鱼》等小说集,描写知识女性的生 活与心灵。
必读书目 何其芳:《预言》、《夜歌》 阿 鲁 垅:《纤夫》、《孤岛》 藜:《泥土》
(二)杂文繁荣
1.“鲁迅风”杂文派 2.“野草”杂文派
(三)散文的演变 1.初期的战斗合唱:慷慨悲歌,热情呐喊 2.后期的多样深化:战乱流离生活、后方社会弊端的记 叙——“ 在暗夜里呼号 ”的抒情——领悟自然的游记、闲 适悠然的小品
三.抗战时期的诗歌
(一)战斗的号角 1.街头诗、朗诵诗兴起 2.艾青与田间(前面已有专题讲述) 3.晋察冀诗人:陈辉等 (二)何其芳与柯仲平
一九四六年于成都
四.抗战时期的戏剧 (一)短剧的兴起 1.短剧 A 小型化:街头剧、话报剧、独幕剧、茶馆剧、朗诵 剧、游行剧、灯剧等。 B 通俗化:消除观剧与演剧的距离,打破演员与观众 的屏障,调动观众参与剧情,进入角色,追求自然逼真的 戏剧效果。 C著名街头剧:“好一计鞭子”——《放下你的鞭子》 、《三江好》和《最后一计》。 (二)郭沫若、曹禺和夏衍的剧作(前面已有专题讲述)
抗战时期的文学概述
一.文学救亡运动
(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建立 1.国共合作,建立军委会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二)抗战文学思潮形成 1.文学大众化民族化 A.大众文艺运动 内容的报告文学化——形式上的小型化、通俗化、实 用化 B.民族形式的讨论 林冰的“ 民间形式 ”观 —— 葛一虹的“ 五四新文学 ”观 ——郭沫若的“ 综合统一 ”观。
2.抗战文学论争
关于“ 暴露与讽刺 ”问题的论争——关于“与抗战无 关”论的论争——关于“ 战国策 ”派的论争。
3.现实主义主潮(并存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 (三)区域文学的出现 1.国统区文学
2.解放区文学
3.沦陷区文学
二.抗战时期的散文 (一)报告文学兴起 1.报告文学:战时散文的主流
2.报告文学创作的分化:国统区趋于限制——解放区 走向发展
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 习 题
1 试论抗战初期救亡文学的基本特点。
2 简析“七月”诗派的创作风格。 3 如何评价《金锁记》的思想、艺术价值?
张爱玲
风 雪 夜 归 人(剧照)
孤
我有飞来的候鸟和鸣鸟,从你那儿带着消息飞来 我有如珠的繁星的夜,和你共同在里面睡眠的繁星 的夜 我有如桥的七色的虹霓,横跨你我之间的虹霓 我,似乎是一个弃儿然而不是 似乎是一个浪子然而不是 海面的波涛嚣然地隔断了我们,为了隔断我们 迷惘的海雾黯澹地隔断了我们,想使你以为丧失了 我而我以为丧失了你 然而在海流最深之处,我和你永远联结而属一体,连 断层地震也无力使你我分离 如同其他的孤岛,我是小小的孤岛,你底儿子,你底 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