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日本文学作品鉴赏2
论普契尼《晴朗的一天》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论普契尼《晴朗的一天》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摘要:普契尼,19世纪末20世纪初真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用及其细腻的手法写了许多作品,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极其生动。
《晴朗的一天》中巧巧桑(蝴蝶夫人)的悲剧女性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关键词:普契尼;女性;晴朗的一天一、普契尼的一生普契尼(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真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普契尼善于着眼于小人物的形象,描写真实的生活。
一生共有12部作品,最为著名的有《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图兰朵》。
这12部作品中其中有7部作品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刻画了许多令人难忘,印象深刻的女性的形象。
在《艺术家生涯》中天真活泼、真诚善良的“咪咪”,《托斯卡》中勇敢为爱、不畏强暴的托斯卡,《西部女郎》中咪呢为约翰逊说服大家,使爱人免死的智慧女神,《图兰朵》中的善良的女仆柳儿,还有《蝴蝶夫人》中,纯真可爱的巧巧桑。
可见在普契尼的众多作品中,有他自己对女性形象的独到见解。
二、普契尼《晴朗的一天》创作特点(一)《晴朗的一天》的创作内容普契尼的创作,从题材上说大多选择的是文学作品,着眼于故事细节。
《晴朗的一天》是描写日本女人巧巧桑与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的一段爱情悲剧故事。
巧巧桑在日本人五郎的介绍下认识了上尉,不久相互产生了爱情。
平克尔顿安慰她说,当玫瑰花开的时候会回到她的身边。
,从此平克尔顿杳无音讯。
忠诚于爱情的她坚信丈夫一定会回来,苦苦等待了三年。
平克尔顿最终背叛了纯真善良的她,在美国另娶他人,后来与他的妻子到日本来并表示与巧巧桑断绝关系,想要回巧巧桑的儿子。
巧巧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等待换来的是这种结果,自杀而死。
(二)《晴朗的一天》的创作风格普契尼善于取材于现实的生活,展现底层平民阶级的情感,尤其是对具有异国元素女性的写作。
他的创作风格倾向于后浪漫主义的范畴,打破古典意大利的传统模式,将音乐与戏剧完全融合,贯穿歌曲的发展。
回到“海滨”说“故人”——论庐隐创作的女性视角剖析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回到“海滨”说“故人”——论庐隐创作的女性视角学院:文化传媒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 ****************:***教师职称:教授填写日期: 2014 年 03月 05日摘要庐隐是被“五四”的惊雷从浓厚的封建的氛围中震觉醒的一个女性。
她作为“五四”后的第一代女性新文学作家,有着特殊的女性观,而其女性视角的选择建构了她独特的文学世界。
庐隐在《海滨故人》集中塑造了一系列为追求人生意义而陷入矛盾、苦闷、彷徨的青年知识女性形象。
通过她们反映了“五四”时代青年女性矛盾而复杂的心理。
庐隐以擅长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知识青年女性苦闷、彷徨的各种心理著称。
在对女性命运酣畅淋漓的书写中,庐隐细腻地描摹了女性独特的情感方式和心理体验,以及在父权制和男性霸权社会里的困惑与生存困境。
同时女性视角的选择也使其叙事方法受到了约束,第一人称叙事方法的使用,自我浪漫的抒情方式以及自叙传手法的运用等,使其作品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关键字:庐隐海滨故人女性观女性视角女性形象AbstractLu Yin was the air of the "May 4th" from feudal atmosphere of starting, the awakening of a female. A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female literature after the "May 4th" writer, she has a special view of women, the choice of the female perspective to construct the unique literary world, reflecting the "May 4th" era knowledge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psychology of the female, also outlined a series of in anguish images of women in pursuit of meaning of life. Lu Yin to good at describing various mental anguish wanders the intellectual women. In saturated -- with the fate of female writing, female uniqu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nd emotional way and the existential plight and confusion in the male society are expressed in detail. At the same time, the choice of the female perspective also restrict the choice of its narrative method. The use of the first-person narrative methods, and capitalism on the use of the technique, etc., to make it work with the extraordinary splendrous of romanticism.Keywords: Lu Yin Memorize the seaside female view female perspective Female Characters目录摘要 (2)Abstract (2)前言 (4)一、庐隐的女性观 (4)(一)、庐隐的女性观及其成因 (4)二、庐隐《海滨故人》中的女性视角 (6)(一)、女性视角观照下的社会 (6)(二)、女性视角关照下的女性形象 (6)(三)、女性视角关照下的男性形象 (8)三、女性视角关照下的叙事方式 (9)(一)、自我浪漫的抒情方式 (9)(二)、浓厚的自叙传色彩 (10)四、总结 (11)五、致谢词 (12)六、参考文献 (13)前言庐隐,原名黄淑英,又叫黄英,福建闽侯人。
评《海滨故人》中的苦闷情调

评《海滨故人》中的苦闷情调作者:宋安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1期摘要:本文主要是运用李健吾的整体审美体验的批评方法,对庐隐的《海滨故人》进行批评,在整体感知庐隐创作中的苦闷情调后,分别从作者生平、语言建构、形象塑造的苦闷性等几个方面对苦闷情调进行分析。
关键词:庐隐;《海滨故人》;苦闷[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02“五四时期”,有一位与冰心同时出现在中国文坛并享有齐名之誉的女作家——庐隐。
庐隐,原名黄英,1898年生于福建闽侯县城。
庐隐在五四时期的作品,充分表现了新文学冲击下的青年精神世界,表现知识女性追求个性解放,追求光明生活的迫切愿望。
茅盾曾将其作誉为“五四的产儿”,称庐隐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的一位女性,并且称赞她是满身带着‘社会运动’的热气,向‘文艺园地’跨进第一步的人。
[1]《海滨故人》正是她五四时期的著作,作品写于一九二一至一九二四年,是庐隐的第一部小说集。
苦闷的情调可以说是庐隐《海滨故人》小说集中的主要特征,作品细细品读之后,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压抑低沉的苦闷气息,正是因为庐隐在塑造的主人公本身就带有一种苦闷的精神状态,才会有如此的阅读感。
庐隐的作品在这种新旧思想交融的五四时代,关注较多的是社会题材,如《一封信》、《两个小学生》、《灵魂可以卖吗》和《彷徨》。
在当时的五四时期关注到工人生活题材的作品为数不多,即使关注也只是工人身体上的劳累,对于精神方面的题材还是要首推庐隐。
因此,茅盾说:“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
”[2]五四时期,这种反映精神苦闷的作品为数不多,但追及其作品中的这种苦闷情调也是从多方面表现的。
一、形象的苦闷性其实在反映当时苦闷彷徨的、站在享乐主义边缘上的青年心理这一方面,《海滨故人》及其姐妹篇《丽石的日记》和《或人的悲哀》是应该得到高度评价的,这三篇中的主人公的塑造很好地阐释了苦闷主题。
“邪恶作家”的中国之旅——弗兰纳里·奥康纳作品的译介传播

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是美国南方杰出的女作家。
1925年,她出生于乔治亚州的一个天主教家庭,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和社会科学,1947年毕业于依阿华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奥康纳1952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64年死于红斑狼疮。
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出版了长篇小说《智血》《暴力夺取》和其他三十一部短篇小说。
2010年5月,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文译本在北京举办发布会,作家马原、徐星出席活动,并与到场媒体及文学爱好者畅谈这位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人物。
之后,新星出版社引进了奥康纳作品全部版权,并于2010年内出齐,除已出版的《好人难寻》外,还包括长篇小说《智血》《暴力夺取》,短篇小说集《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以及奥康纳与菲茨杰拉尔德、卡佛等人的书信集《生存的习惯》。
奥康纳的原作本身并不易懂,内容充满哥特式的怪诞和神秘,最初在美国出版时就收到很多负面评价,译介出版这样的作品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由此可见,新星出版社在国内译介出版奥康纳的作品,确实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一、直面现状:译介传播效果迥然不同当前,研究梳理奥康纳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历程,一方面期望挖掘更多的读者资源,提升奥康纳及其作品在中国的知晓率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期望有更多的读者了解奥康纳之后,对其作品中自省、拯救的深邃内涵产生思想共鸣,对人的内心世界产生更强烈的教育意义。
奥康纳在大学读书期间,深受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等一批现代作家的影响,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1946年3月,奥康纳在《音调》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天竺葵》,获得莱因哈特奖学金,为她继续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2年3月《智血》几经修改,终由哈考特公司出版,获得褒贬参半的评价。
该小说的编辑罗伯特·基卢克斯曾指出,“比起她,我对那些评论更感失望;他们只看到她的力量,却没抓住她的重点。
”譹訛特别是很多人对奥康纳书中描写的假冒牧师感到不可接受,小说结尾主人公黑兹尔·莫茨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更让普通读者匪夷所思,因而对小说进行了大量负面的抨击。
第六章:现代女性作家

沅青叫人送封信来,我急急打开念道:
丽石!丽石! 人类真是固执的,自私的呵!我们稚弱的生命 完全被他们支配了!被他们戕贼了! 我们理想的生活,被她们所不容,丽石!我真 不忍使你知道这恶劣的消息!但是我们分别在即了,我 又怎忍始终瞒你呢! 我的表兄他或者是个有为的青年——这个并不 是由我观察到的,只是我的母亲对他的考语,他们因为 爱我,要我与这有为的青年结婚,咳!丽石!你为什么 不早打主意,穿上男子的礼服,戴上男子的帽子,妆作 男子的行动,和我家里求婚呢?现在人家知道你是女子, 不许你和我结婚,偏偏去找出那什么有为的青年来了。
在给杨骚的信中写道:“爱弟,我非爱你不可,非和你 往来不可。你要尊重我的无邪气,不要把我无邪气的可 爱的灵魂杀死!”
杨骚1929年2月19日写了一首短诗: 流的云, 奔的水, 多少峰峦飞, 多少浪花碎, 多少风的叹息多少雨的泪, 多少地火飞迸多少天星坠——— 这是杨骚写在他与女作家白薇热恋中的合影背面的 诗。
白薇
[女](1894.2.5—1987.8.27)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黄彰,黄鹂,别名黄素如,生于湖南资兴。青年 时代曾入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因反对校长被除名。又入 长沙第一女子师范。毕业后,为反抗封建婚姻,只身出 走,留学日本,考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过理科及历 史、心理学。欲以文学为武器批判黑暗社会,便自习文 学。 1922年开始创作,写了处女作三幕话剧《苏斐》。 1925年回国在武昌中山大学任教。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创 造社。1928年在鲁迅主编的《奔流》上发表成名作《打 出幽灵塔》。1931年加入“左联”。1938年去桂林任 《新华日报》特派记者。1949年参加湖南游击队。
1927年10月末,南洋发财梦破灭了的杨骚突 然出现在白薇面前。3年前分别时杨骚说: “我是最爱你的!但我要经验过一百女人之 后,然后疲惫残伤,憔悴得像一株从病室里 搬出来的杨柳,永远倒在你的怀中!你等着, 三年后我一定来找你!”
冰心研究资料目录索引

冰心研究资料目录索引李玲姚向清建国前《冰心论》(评论冰心作品的专集) 李希同编 北新书局1932出版序言潘垂统 对于《超人》的批评潘垂统 原载《小说月报》第12卷第11号评冰心女士底三篇小说佩蘅 原载《小说月报》第13卷第8号读冰心底作品志感直民 原载《小说月报》第13卷第8号读了冰心女士的《离家的一年》以后张友仁 原载《小说月报》第13卷第8号读冰心女士作品的感想赤子 原载《小说月报》第13卷第11号读《最后的使者》后之推测式岑 原载《小说月报》第13卷第11号对于《寂寞》的观察严敦易 原载《小说月报》第13卷第11号评冰心女士的《超人》成仿吾原载《创造季刊》第1卷第4期冰心女士的《繁星》周作人 摘自《自己的园地·论小诗》,1923年9月北新书局初版冰心的《繁星》赵景深 摘自《近代文学丛书》,1925年11月新文化书社初版冰心女士陈西滢 摘自《西滢闲话·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1928年6月新月书店初版 冰心女士张若谷 摘自《真善美·女作家专号·中国现代的女作家》,1929年1月初版《繁星》和《春水》草川未雨 摘自《中国新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读《春水》燕志儁 原载《文学周报》1928年2月26日第305期闺秀派的女作家——冰心女士毅真 原载《妇女杂志》1930年7月第16卷第7号《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冰心张天翼 原载《文艺月刊·十年来中国的文坛》论冰心的创作沈从文 原载《文艺月刊》1931年4月第2卷第4期《论中国现代创作小说》冰心女士的《繁星》与《春水》赵真 原载《中国读书月报》《往事》与冰心女士张逸菲 原载《开明月刊》谢冰心黄英原载北新书局1931年出版的《现代中国女作家》冰心女士的《南归》赵景深 原载《星期文艺》1931年歌颂母爱的冰心女士贺玉波 原载复兴书局1931年5月出版的《中国现代女作家》《繁星》与《春水》梁实秋 原载《创造周报》半年汇刊第1集第12号冰心的《寄小读者》李素伯 原载新中国书局1932年1月出版的《小品文研究》跋李希同 寸铁栏谈《斯人独憔悴》晓霞 《国民公报》1919年10月17日读冰心女士的《去国》的感言鹃魂 《晨报》1919年12月4日观学生团演剧底私论止水 《晨报》1920年1月13日《超人》附注冬芬(茅盾) 《小说月报》1921年4月第12卷第4号读《晨报小说》第一集静观 《文学旬刊》1921年5月20日第2期批评《超人》枝荣 《时事新报·学灯》1921年6月21日中国新兴的象征主义文学洪瑞钊 《时事新报·学灯》1921年7月9日《创作与哲学》瞿世英 《小说月报》1921年7月第12卷第7号中国现代小说[日本]池田桃川 日本《读卖新闻》1921年8月15、16日读《小说月报》第13卷第6号真 《文学旬刊》1922年6月11日第40期通信栏谈《繁星》、《春水》齐志仁(鲁侗) 《小说月报》1922年7月第13卷第7号关于《爱的实现》的翻译仲密(周作人) 《晨报副刊》1922年8月28日论冰心的《超人》与《疯人笔记》剑三(王统照) 《小说月报》1922年9月第13卷第9号评冰心女士的《遗书》刘崖 《小说月报》1922年9月第13卷第9号对于冰心女士的疑问炭火 《晶报》1922年10月11日新文学家的韵事文丐 《晶报》1922年10月27日新疯人日记拈花 《晶报》1922年10月30日繁星化鲁 《晨报·文学旬刊》1923年5月12日第73期余载《儿童世界》记者 《晨报·儿童世界》1923年7月24日《春水》的回响肖保璜 《晨报》1924年3月26日春水鱼常 《文学》1924年6月9日第125期评《春水》李士魁 《时事新报·学灯》1924年6月11日于守璐致剑三《晨报》1924年9月21日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蒋光赤 《民国日报·觉悟》1925年1月1日论记叙文作者地位并评现今小说界的文字夏*尊 《立达季刊》1925年第1卷第1号中国最近的诗[日本]中田信子 日本《日本诗人》1925年4月号冰心女士的诗[日本]中田信子 日本诗神社《诗神》1929年3月第5卷第3号《往事》与其作者崔亚珍 《燕大月刊》1930年第6卷第3期代表新中国的女流作家群[日本]泽村幸夫 日本《东京日日新闻》1930年11月30日与《文艺新闻》记者谈话文艺新闻》1931年8月10日第22号美国的金圆,中国人的血肉星虚 《文艺新闻》1931年9月14日第27号老虎皮瞿秋白 《瞿秋白文集》第1卷第318-319页始终没有走出象牙塔的谢冰心草野 《现代中国女作家》志摩纪念周作人 《看云集》,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10月出版吴文藻博士、冰心女士欢迎茶会日本《日华学报》1933年11月第58号《文学季刊》创刊号惕若(茅盾) 《文学》1934年2月1日第2卷第2号冰心论茅盾 《文学》1934年第3卷第2期访问冰心女士的前前后后伊湄 《艺风》1934年11月第2卷第11期由冰心到废名沈从文 《沫沫集》冰心论潘裕然 《中学生》1934年10月第48期现代十六家小品序阿英 《现代十六家小品》,光明书局1935年出版谢冰心小品序阿英 《现代十六家小品》,光明书局1935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有关冰心的论述茅盾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有关冰心的论述郁达夫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有关冰心的论述朱自清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出版冰心女士访问记子冈 《妇女生活》第1卷第5期冰心女士的作品及其批判宋汉濯 《文艺月刊》第9卷第2期中国作家笔记——关于鲁迅、郁达夫、茅盾、冰心[日本]小田岳夫 日本《新潮》1936年2月第33卷第2号中华女流来朝日本《都新闻》1936年8月31日冰心女士印象(一) [日本]神近市子 日本《东京日日新闻》1936年9月13日冰心女士印象(二) [日本]神近市子 日本《东京日日新闻》1936年9月15日冰心女士印象(三) [日本]神近市子 日本《东京日日新闻》1936年9月16日年轻中国女性的苦恼[日本]奥野信太郎 日本《新女苑》1937年7月第3卷第7期冰心素描[日本]阵内宜男 日本《中国文学月报》1937年7月第28期冰心的脆弱性[日本]饭塚朗 日本《中国文学月报》1939年4月第49期冰心型和白薇型[日本]奥野信太郎 《北京随笔》,日本第一书房1940年3月出版《中国——我的姐妹》[捷克]雅罗斯列夫·普实克 布拉格出版社194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捷克]雅罗斯列夫·普实克 《新中国》杂志(德国)1940年6月第39、40期冰心和丁玲[日本]一户务 《中国的发现》,日本光风馆1942年1月出版《冰心著作集·后记》巴金 《冰心著作集》,开明书店1943年出版男士的《我的同班》翰先(叶圣陶) 《国文杂志》1943年3月10日第1卷第4、5期合刊冰心诗集废名 《论新诗》,北平新民印书馆1944年11月出版冰心赵景深 《文人印象》,北新书局1946年出版关于冰心女士[日本]桃源编辑部 日本《桃源》1947年9月第9卷第5号冰心赵清阁 《无题集》,晨光出版社1947年10月出版战后中国青年妇女对日本的关心——谢冰心女士的报告[日本]西清子 日本《中国研究所所报》1947年11月第8号中国新文学[捷克]雅罗斯列夫·普实克 《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捷克布拉格Druzstevnz′Prace1947年出版怎样欣赏中国文学·前言[日本]仓石武四郎 《怎样欣赏中国文学》东京大日本雄辩会讲谈社1949年9月出版建国后“五四”杂谈丁玲 《文艺报》1950年5月10日第2卷第3期解放区文学和它的民间传统[捷克]雅罗斯列夫·普实克 捷克布拉格CSAV出版社1953年出版访冰心蔚明 《文汇报》1954年8月7日为孩子们创作象乳汁一样的作品李家兴 《光明日报》1954年9月26日新中国和谢冰心[日本]影山薇 日本东京大学《中国文艺座谈会记录》1954年11月第2期两位中国现代女性——冰心、丁玲研究安德森·科莱纳.M Claremont Graduate School and University Center1954年博士学位论文 关于谢冰心、成仿吾氏[日本]仓石武四郎冈崎俊夫 日本《新日本文学》1955年第10卷第10号谢冰心其人[日本]三岛住江 日本《图书》1955年9月第72号“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臧克家 《中国新诗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8月出版读《陶奇的暑期日记》吴林 《光明日报》1956年9月20日欢迎《再寄小读者》《人民日报》编者《人民日报》1958年3月18日冰心早期作品初探中文系56级现代文学研究小组 《中山大学学报》1960年第3期别具风格姚奔 《解放日报》1961年1月26日樱花精神叶圣陶 《文艺报》1961年第6期冰心和张天翼的处女作瞿光熙 《新民晚报》1961年10月22日试论冰心的创作王敬文 《哈尔滨师院学报》1963年第1期冰心小说中的孤独意识本尼迪克特·马丁 Cina1963年第7卷论冰心的创作范伯群曾华鹏 《文学评论》1964年第1期冰心的短篇小说[捷克]马塞拉·鲍什科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普实克主编),德国柏林Akademie1964年出版中国现代韵律学的起源[捷克]马塞拉·鲍什科娃 档案室原稿(布拉格)1964年第32卷冰心——中国现代女诗人李宝晶(音) 1964年春夏LEW第8卷谢冰心《繁星》、《春水》的表现[日本]渡边腾己 日本《爱媛大学纪要(人文科学)》1965年12月11日《<繁星〉与〈春水〉》跋[捷克]娅米拉·黑林高娃捷克布拉格Mlada′战线1967年出版忆冰心梁实秋 《传记文学》1968年12月第13卷第6期作家谢冰心女士访问记中国新闻社记者 《大公报》(香港版)1972年12月17日忆冰心《实秋杂文》,大林出版社1974年10月版1976年冰心的风格独特姜穆 《文艺月刊》1976年第221、222,1977年第223期1977年深切的怀念——评冰心的《我站在毛主席纪念堂前》晓庄 《文汇报》1977年10月19日1978年闺秀作家冰心女士赵凌 香港《镜报》1978年6月号在中国的日子里——与女文学家谢冰心在一起[日本]斋藤秋男日本《主妇之友》1978年7月现代中国女作家的谱系 [日本]饭塚朗 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所报》1978年第28号1979年冰心——作家介绍之莹 《泰安师专报》1979年第1期寒凝大地发春华——读冰心的《小桔灯》张玉华《教学与进修》1979年第1期《小桔灯》浅析张玉林 《中学语文》1979年第2期“五四”洪流激起的涟漪——关于冰心的诗陆耀东 《文史哲》1979年第3期冰心三寄小读者艾北 《新闻战线》1979年第3期谢冰心李立明 《现代中国作家评传·第一集》香港波文书局1979年4月出版《樱花赞》分析中文系现代组 《南宁师院学报》1979年第4期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小桔灯》一文教学谈起陈钟梁 《中学语文》1979年第5期我是怎样进行《小桔灯》公开课教学的章毓光 《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5期谈冰心散文的人物描写曾华鹏 《福建文艺》1979年第5期谈冰心散文的人物描写曾华鹏 《福建文艺》1979年4-5月号春水里晶莹璀璨的繁星——冰心的小诗蔡良骧 《东海》1979年第7期一代女作家的光辉劳绩——祝贺冰心同志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周年秦牧 《中国妇女》1979年第12期冰心女士的小诗苏雪林《中国二三十年代的作家》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冰心及其《超人》等小说苏雪林 《中国二三十年代的作家》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1980年冰心简论赵凤翔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出版社1980年1月第1期春颂——评冰心的《小桔灯》鲁真 《朝花》丛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月第1期中日友谊之歌——读《樱花赞》方伯荣 《教与学》1980年第1期访女作家冰心庄建 《妇女》1980年第2期谢冰心胡玲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0的第2期小巧玲珑——意味深长的《小桔灯》于风瑞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小桔灯》的艺术特色张光昌 《语文教学》1980年第2期冰心林非 《现代散文六十家札记》(一),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3月出版访女作家冰心庄健 《光明日报》1980年3月8日我们是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小桔灯》的朱成 《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第3期浅谈《小桔灯》的艺术特色张明健 《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第3期精妙灵巧的《小桔灯》宋玉顺 《语文教学研究》1980年第3-4期诗情和画意——谈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七》卓如 《希望》1980年第4期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品赏冰心的散文《往事(七)》王松盛 《语文战线》1980年第5期还在为孩子们操劳的冰心褚钰泉赵水金 《中国青年报》1980年5月31日在冰心家作客林萍 《广州日报》1980年6月1日为孩子们操了一辈子心——访老作家冰心褚钰泉 《文汇报》1980年6月1日一颗晶莹的水珠——读冰心《往事(七)》的艺术特色王松盛 《广州文艺》1980年第7期冰心和她的《小桔灯》周晓 《人民日报》1980年7月11日冰心范伯群 《欣赏与评论》1980年8月试刊号冰心和她的儿女章德良 《文汇报》1980年8月16日我爱我祖国,我爱我的母亲——重读《寄小读者》新感范伯群 《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9月第9期冰心的诗文与海王湛 《读书》1980年第11期访冰心《新晚报》1980年11月19日五四惊雷“震”上文坛的一颗新星——《冰心评传》之一章范伯群曾华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出版社1980年12月第4辑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斯洛伐克]马利安·高利克 布拉迪斯拉发-伦敦Veda-Curzon1980年出版1981年冰心和《平绥沿线旅行记》宁昶英 《内蒙古日报》1981年1月13日冰心的脆弱性[日本]饭塚朗 《黄琉璃的碎片——通向中国文学的轨迹》,日本朋友书店1981年1月出版一个爱国青年的自我写照——冰心早期作品一瞥罗中顺 《郑州师专学报》1981年第1期和小朋友们一同前进——著名作家冰心病中生活拾零张威 《北京晚报》1981年1月25日八十不知老,病中仍挥毫——著名老作家冰心在医院中张威 《科学与文化》1981年第2期访老诗人冰心卓如 《诗刊》1981年第1期以物喻理,含蓄蕴藉——冰心的《繁星》、《春水》选析周溶泉徐应 《语文学习》1981年第1期论冰心早期的创作卓如《晋阳学刊》1981年第1期简谈冰心的儿童创作郭之瑗 《昆明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冰心和她的新作《空巢》郑荣来 《书林》1981年第1期培养孩子们“爱”的高尚情操——访老作家冰心同志《辅导报》1981年1月12日一个爱国青年的自我写照——冰心早期作品一瞥罗中顺 《郑州师专》(学报)1981年第1期母亲的慈爱和女儿的痴情——读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之十张辉 《小溪流》1981年第2期指导实习生教学《小桔灯》札记李家珍 《淮阴师专学报》1981年第2期我教《小桔灯》的体会于跃敏 《淮阴师专学报》1981年第2期三十年代的冰心赵景深 《百花洲》1981年第3期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吴周文 《文史哲》1981年第3期包含诗意的散文——读冰心的《寄小读者》尤敏 《太原文艺》1981年第3期冰心早期散文艺术初探徐学 《福建论坛》1981年第3期冰心访问记张光昌《朝花》1981年第3期《小桔灯》漫笔刘彬荣 《教学通讯(文科版)》1981年第4期浅谈《小桔灯》的白描艺术陈永棣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81年第4期《樱花赞》析傅治同 《邵阳师专学报》1981年第4期老树新枝开鲜花——《小桔灯》读后刘士杰 《儿童文学作家作品论》,中国少儿出版社1981年4月第1版两访冰心本刊记者 《电影创作》1981年第6期谢冰心论曾华鹏范伯群 《现代四作家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冰心二三事周明 《文汇报》1981年7月26日从祖国母亲那儿汲取力量吧——读冰心小说《空巢》李正西 《文学报》1981年7月30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访冰心同志陈存诚 《散文》1981年第8期冰心小记周明 《天津日报》1981年8月13日赞颂我的“老大姐”夏衍 《花城》1981年9月第4期在文艺大地上耕耘六十年——记冰心徐开垒《花城》1981年9月第4期记冰心周明 《花城》1981年9月第4期冰心与海王火 《花城》1981年9月第4期为探索人生而烦闷的爱的哲理家——《冰心评传》之一章范伯群曾华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出版社1981年10月第3辑谢冰心阿英 《阿英文集》三联书店1981年11月出版新文学第一代开拓者冰心阎纯德 《新文学史料》1981年11月22日第4辑《小桔灯》教学札记王尊政 《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12期1982年冰心同志,祝你健康臧克家 《解放日报》1982年1月13日新春前夕访冰心龙新民 《文学报》1982年1月21日“归来以后”三十春——论冰心在建国后的作品范伯群曾华鹏 《苏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浅谈《小桔灯》的艺术特色余瑛琪 《文科教学》1982年第1期眷眷之心——记冰心卓如 《文艺》1982年第2期试谈冰心小说的艺术风格葛文元 《宜春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诗情画意,饱含哲理——读冰心《往事》十四卢启元 《星火》1982年第2期“小诗运动”与冰心的小诗冯承藻 《重庆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优美的图画,浓郁的抒情——谈冰心散文《笑》的艺术特色俞跃龙 《文科教学》1982年第2期在春日的晨光里——访冰心同志韩少华 《东方少年》1982年第2期试论冰心“爱的哲学”——冰心早期作品初探马璧玲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3期冰心与花郑荣来 《柳泉》1982年第3期试论冰心的“母爱文学”乐齐 《新文学论丛》1982年第3期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十》朱金顺 《课外学习》1982年第3期呱呱坠地之后的人生之分——读冰心的《分》阎焕东 《名作欣赏》1982年第3期笔触清新自然,运思精心细腻——冰心《小桔灯》的写作匠心索略姜笑非 《克山师专学报》1982年第3期探寻自然美的芳踪——冰心《寄小读者》的景物描写方万勤 《武汉师院汉口分院学报》1982年第3-4期论《超人》及其他——冰心早期作品研究之一郭成 《华中师院研究生学报》1982年第4期诗情画意,美不胜收——读《观舞记》陆志平 《名作欣赏》1982年第5期月季花前访冰心傅琳 《天津日报》1982年6月6日应似飞鸿踏雪泥——读冰心《寄小读者》晴帆 《文艺报》1982年第6期冰心早期创作的反封建性乐齐 《福建论坛》1982年第6期火一样炽烈,水一样清澈——读冰心的散文草云 《美育》1982年第6期浓郁的诗情,深沉的画意——冰心《往事》(二之三)赏析吴志刚 《名作欣赏》1982年第6期深的开掘,巧的构思——读冰心散文《一只木屐》钟间村 《青年作家》1982年第6期冰心的生平和早期创作卓如 《闽中现代作家作品选评》,福建教育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冰心的岁月彦火 《当代中国作家风貌》,香港昭明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论冰心的哲理小诗周溶泉等 《青海湖》1982年第9期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赵凤翔 《中学语文教学》1982年第12期浓烈的抒情,热烈的赞美——试析《观舞记》中的五个排比句王建军 《中学语文教学》1982年第12期冰心早期“问题小说”思想意义新探朱德发 《“五四”文学初探》,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1983年色彩鲜明,寓情于景——谈冰心的《往事》(七) 阎天爽 《承德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烟台才是我真正的故乡”——访著名女作家冰心黄少辉 《胶东文学》1983年第2期冰心和海张宗沅 《海峡》1983年第1期论冰心“问题小说”蒋成瑀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读冰心的《樱花赞》陈坚 《语文战线》1983年第1期漫谈《樱花赞》的语言魏国珍 《语文战线》1983年第1期《樱花赞》简析珑曾 《唐山教师进修学院学刊》1983年第1期《樱花赞》备课指要储国伟 《语文教学通讯》1983年第1期《樱花赞》浅析沈乃薇 《教学月刊》1983年第1期《樱花赞》教学初探于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1983年第1期谈《樱花赞》的结构艺术陆冰扬 《语文学习》1983年第1期《樱花赞》的艺术构思陆冰扬 《语文研究》1983年第1期珍珠为什么闪光——记老前辈冰心刘心武 《儿童文学》1983年第2期童心大海两相映——冰心在烟台戴永夏 《胶东文学》1983年第2期温柔,甜美,微带哀愁的思乡曲试——析冰心《往事》(二之三) 左人 《绵阳师专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2期冰心新中国时期的儿童散文创作吴继路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母亲·灯台守——冰心前期散文漫议景平 《成都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冰心早期散文艺术初探葛文元 《宜春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星光闪烁——记我的教师谢冰心葛翠林 《北京艺术》1983年第2期冰心《寄小读者》的景物描写方万勤 《写作学习》1983年第2期清新明丽,绚丽多彩——读《樱花赞》李琬 《宁夏教育学院学刊》1983年第2期真情妙笔赞樱花——读《樱花赞》王质华樱花传友谊,情水山芙蓉——《樱花赞》随想邵愈强 《语文教学》1983年第2期《樱花赞》的抒情特色吴凉玉 《教学通讯(文科)》1983年第2期怎样欣赏《樱花赞》袁金华 《江苏教育(中学版)》1983年第2期《樱花赞》浅析王为民 《教学与进修》1983年第2期漫谈冰心与庐隐与文学创作陈钟英 《福建文学》1983年第3期冰心的第一首诗余之 1983年《北京日报》第3期严肃的人生观察——谈冰心的短篇小说《分》周溶泉徐应 《镇江师专·教学与进修》1983年第3期冰心几篇小说中的青年形象王翠玲 1983年《文科教学》第3期论冰心的《超人》范伯群 《齐鲁学刊》(曲阜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爱的讴歌,美的播种——冰心儿童文学创作概论刘岸挺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浅谈中国现代女作家创作上的“形异神同”于燕燕 《牡丹江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樱花赞》教学三题张相瑞《樱花赞》试析刘锦团 《教学通讯(文科)》1983年第3期童年·梦·诗——读冰心散文《梦》陈遇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4期致冰心(外一章)(诗) 白航 《胶东文学》1983年第4期冰心卓如 《海峡》1983年第4期朴实无华,含蓄情深——《小桔灯》浅析李伟 《宁夏教育学院学刊》1983年第4期从《超人》看冰心早期创作的倾向郭成 《江汉论坛》1983年第5期采来百花酿新甜——冰心与外国文学杨义 《萌芽》1983第6期“五四”时期冰心创作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方小宁 《教学与进修》1983年第6期冰心的《笑》何益明 《美育》1983年第6期一首清新隽永的散文诗——读冰心《笑》辛实 《课外学习》1983年第6期“女士”和“男士”(冰心用“男士”笔名写的书) 海麟 《新民晚报》1983年8月21日老作家谢冰心访问记胡绍芳《团结报》1983年第10期景幽情深意更切——读冰心《往事(二之三)》李任中 《语文学习》1983年第11期层次复层次,洞天又洞天——冰心小说《我的房东》赏析金钦俊 《广州文艺》1983年第12期铁凝见到了冰心岂凡 《新观察》1983年第13期冰心与泰戈尔方锡德 《文艺论丛》,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18期冰心的宗教信仰[香港]梁锡华 1983年远景出版公司(台北)《且道阴晴圆缺》第1版1984年老作家谢冰心访问记胡绍芳 《源流》1984年创刊号冰心和张天翼的处女作瞿光熙 《中国现代文学史札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冰心和她的“问题小说”康众 《课外学习》1984年第1期冰心小说艺术初探艾光辉程新屏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冰心前三十年创作道路的足迹葛文元 《克山师专学报》1984年第2期浅论冰心的诗歌创作葛文元 《宜春师专学报》1984年第2期试论冰心早期散文的艺术风格高文池 《天津师大学报》1984年第2期优美的“青春之歌”——冰心散文《绿的歌》赏析范昌灼 《名作欣赏》1984年第3期她们在创造——漫论中国女诗人的创作谢冕 《新文学论丛》1984年第3期优美的“青春之歌”——冰心散文《绿的歌》赏析范昌为 《名作欣赏》1984年第3期谢冰心谈游记散文萧枫 《青海潮》1984年第3期论冰心早期散文的民族特色曾华鹏范伯群 《文学评论》1984年第3期“老大姐”与“小老弟”——记冰心与夏公乌兰汗 《随笔》1984年第3期冰心散文语言风格谈高文池 《修辞学习》1984年第4期晶莹的“繁星”和融融的“春水”——谈冰心的哲理小诗李铁军 《语文学刊》1984年第5期迎着春光访冰心老人周明 《文汇报》1984年5月13日论冰心创作道路上的两次转折邓逸群 《中国新文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冰心评传》读后曹惠民 《文学评论》1984年第6期一朵歌颂“母爱”的奇葩——读冰心的《往事》(七) 葛文元 《语文月刊》1984年第6期感情奔涌在宁静柔和的夜里——读冰心《国庆节前北京郊外之夜》罗永奕 《名作欣赏》1984年第6期春光的爱——冰心访问记喻杉 《萌芽》1984年第8期这样理解冰心早期小说里的“爱的哲学”韩之友 《中国现代文学题解》,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金沟寨——冰心童年住过的地方山曼 《儿童文学》1984年第9期静穆而忧伤的女神——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孙歌 《诗探索》1984年第11期晚晴——记著名女作家冰心周明 《百花》1984年第12期1985年一片冰心在玉壶——访冰心海涛 《中州书林》1985年第1期心如明镜台——我印象中的冰心同志张洁 《中国作家》1985年第1期谈谈冰心早期散文的美育价值王敏 《曲靖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冰心的第一篇小说陈景春 《鹿鸣》1985年第1期冰心传肖凤。
黄金时代民国作家 民国著名作家

六、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 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 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 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 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 月诗社成员。1921 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 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 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 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 年成立新月社。1924 年任北京大学教 授。1926 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 央大学(1949 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 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 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教授。1931 年 11 月 19 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 、《翡冷翠的一夜》。
黄金时代 民国著名作家简介
一、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
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省怀宁县人。 中国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 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共早期最高领 导人。曾就读于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 晚年定居重庆江津县。
1919 年 8 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 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 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 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 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 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 年在日本被东京 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 文学”课程,于 1951 年返回中国。
雌风吹动革命潮--晚清小说内外的“英雌”学生析论

雌风吹动革命潮--晚清小说内外的“英雌”学生析论黄湘金【摘要】The notion of heroine was well receiv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Female students became not only the pioneers but also the majority of heroines due to their special identity.Novels at that time featured abundant heroic female students, who were extraordinary women good at taking actions, deliv-ering speeches and writing essays.Taking Qiu Jin as an example, the descriptions of heroines in fic-tional texts read by female students have exerted profound effect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heroic char-acter, as well as their daily activities, emotional experiences and manners.%“英雌”是晚清醒目的流行语汇和文化思潮。
女学生群体因为特殊的身份,充任了“英雌”队伍的先锋与主体。
彼时小说中的“英雌”学生,是能行、能言、能文的非凡女性。
以秋瑾为例,虚构文本对“英雌”的书写,亦通过接受者的阅读,反作用于女学生读者,介入了她们“英雌”人格的养成,深刻影响着她们的日常行事、情感体验和精神气度。
【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10页(P126-135)【关键词】英雌;女学生;秋瑾【作者】黄湘金【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何谓“英雌”?“英雌”之词出现之前,相沿习用的名称是“女英雄”、“巾帼英雄”,其实这种概念并不太确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日语专业四年级上本科生及兄弟院系达到该水平的学生。
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日本现当代文学史上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旨在培养学生对日本现当代文学的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教师在选择作品时力争选一些具有普遍性,不同流派、不同时代的代表性作品。
传授一些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进行日本文学批评与鉴赏的能力。
本课程是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必修课,是本专业核心模块课程。
因此要求学生已修完前六个学期的必修课和所要求学分,具有良好的日语语言能力,能够阅读日文原著。
同时,要求对日本文学史有比较完整的把握,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文艺批评功底。
2.设计思路:
本课程引导已修完日本文学史课程的高年级专业学生,进一步阅读日本文学原著,将通过日本文学史课程习得的对日本文学的初步认识,进一步具体化,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学的特点。
本课程选取近现代日本文学中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鉴赏,除了赏析作品语言、主题等方面的艺术特点,还初步涉及一些简单的文学理论,教授
- 2 -
学生鉴赏的角度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
日本文学鉴赏2是为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课,重点介绍日本文学中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的鉴赏方法,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
(1)在语言能力方能对日本文学原著的阅读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2)在文学鉴赏方面能初步了解基础的文学理论常识;
(3)对不同流派不同时期以及作家自身的特点有具体而感性的认识。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
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练习作业。
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
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阅读文献和背景资料等作业,其中大部分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
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 2 -
四、教学进度
- 2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自编讲义
2、主要参考书:
- 2 -
[1]『最新国語便覧』加藤道理浜島書店2009
[2] 『新明解日本文学史』萩谷朴三省堂1997
[3].『日本文学の歴史』ドナルド・キーン中央公論社1994
[4] 《日本文学思潮史》叶渭渠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5] 《20世纪日本文学史》叶渭渠,唐月梅青岛出版社 2010
[6] 『芥川龍之介作品論集成』宮坂覚翰林書房1999
[7 ]『こゝろ(漱石作品論集成)』玉井敬之, 藤井淑禎桜楓社1991
[8 ]『近代小説研究必携』有精堂編集部有精堂出版1988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C: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附:作业和平时表现评分标准
1)作业的评分标准
- 2 -
2)课堂讨论及平时表现评分标准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
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