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作品鉴赏 论文
《2024年论芥川文学的集体无意识》范文

《论芥川文学的集体无意识》篇一一、引言芥川文学作为日本文学的一支重要流派,自诞生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芥川文学中集体无意识这一重要主题,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芥川作品中蕴含的集体无意识进行分析与解读。
二、芥川文学的概述芥川文学是以日本文坛大师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现代日本文学流派,以讽刺、寓意和悲剧性的叙述手法见长。
其作品以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和社会的残酷现实为特点,反映了作者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
在芥川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性、命运、社会等问题的关注,以及通过这些主题所体现出的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三、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及理论基础集体无意识是指一种深藏于人类心理深处的无意识心理结构,它是人类共有的、超越了个体差异的心理模式。
集体无意识通过遗传和人类文化的共同经验而形成,表现为各种传统观念、文化习俗、思维模式等。
在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荣格等人都对集体无意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认为它对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芥川文学中的集体无意识体现(一)人性之恶的普遍性芥川文学中,作品所揭示的人性之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种普遍性正是集体无意识在人性层面的体现。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性阴暗面的描绘,如自私、贪婪、虚伪等。
这些心理现象是人类共有的,它们根植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
(二)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芥川文学通过揭示社会现实的残酷和黑暗,批判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弊端。
这些批判和反思正是基于对集体无意识的洞察和认识。
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所蕴含的普遍性和模式性正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现实的真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三)传统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裂变在芥川文学中,传统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裂变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这些冲突和裂变背后所蕴含的矛盾和冲突正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通过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思和批判,芥川文学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历史背景。
日本文学史版日本文学史论文03

日本文学史版日本文学史论文03 《源氏物语》----------日本平安文化臻于烂熟阶段开出的妖艳之花平安文化的一朵妖艳的花-------《源氏物语》平安初期,日本的文化继续接受中国唐文化的浸润,影响,是日本汉风文化的最灿烂时期。
但是也是在这一时期,除空海等僧侣随遣唐使赴唐求佛典,两国的交流逐渐减少,日本逐渐行成日本特色的平安文化,完成了汉风文化向和风文化的过渡,日本文化也逐渐走向成熟。
催生了物语文学,并走向繁荣,这在日本文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十一世纪出现的《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朝贵族文学开出的一朵妖艳之花。
在这以后,平安的王朝统治逐渐由盛转衰,《源氏物语》以后的许许多多的物语都无法超越它的高度。
《源氏物语》中的离愁别恨与世事的无常变幻《源氏物语》中写了皇子出身的源氏五十多岁跌宕起伏的一生。
其中被认为全书最为重要的“须磨卷”则是写源氏二十六岁时的事。
由于源氏与其政敌右大臣的女儿胧月夜犯下了罪过,惹恼了右大臣的一家。
原本在朱雀帝登基后,源氏及其靠山左大臣一家预示即将失势,在这种情况下,源氏感到情况对他不妙,主动隐退到荒凉的须磨浦去。
这次的离京名曰隐退实则是流谪。
这一事件,是源氏的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政治上的蹉跌。
两年后,源氏被召回京。
朱雀帝让位给冷泉帝,源氏与左大臣一家又重新得势。
从此,源氏顺势直上,出现了后半生的绝对富贵荣华。
因此这一卷是源氏前半生和后半生的转折点。
从源氏的一生来看,这一分界线意味着他前半生以爱为中心的生活的结束。
同时也是他步入壮年时期后作为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者生活的开端。
从全书看,在这之前,作品的前半部充满了源氏的任性和适情,青春享乐的气氛。
而在这之后,尽管源氏在政治上春风得意,但在私人生活方面却充满了内心的挣扎,陷入懊悔,不安与思考之中。
从而使后半部的整体归于低沉,灰暗的情调。
因此,从这一意义说,“须磨卷”在全书的转折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除此,“须磨卷”被认为是《源氏物语》的压轴卷也由于指这卷的文字写的最为情思缠绵,哀婉动人。
日本文学作品论文

日本文学作品论文日本,作为我国的重要邻国,其文化内涵也比较丰富。
近年来,大量的日本文学作品传入中国,并被广泛翻译。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学作品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日本文学作品论文篇1浅议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汉译摘要:标题是书的灵魂,是读者第一眼看到的有关书的部分,所以标题的翻译对于整本书的出版是至关重要的,在日本文学作品汉译的过程中,标题翻译出现了诸多现象,从而造成了误译,就这些现象作者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日本文学作品标题汉译误译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标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所在。
日语是日本所特有的,虽然语言由中国传入,但在语音及语义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语言在当时由中国传入,随着时间的变化及本国文化的影响,语言的语义及性质发生了变化。
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研究来考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以及在对翻译文化的受容过程中语义所发生的变化。
笔者认为这具有较深的研究意义。
中日两国的交流从文学开始奠定基础,书籍的翻译就成为重中之重,乃至今日中日两国的文化传播的作品数量之多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但随着历史社会的进步,从最初听闻到如今的观看,许多日本当地的土产社会文化我们也能从电视上了解到,于是电视的传媒给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诸多的便利,那么文学作品也好,电视作品也好,因为两国语言的差异,必须通过翻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一本书如何,书名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标题的翻译才是重中之重。
只有翻译出好的标题,才能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跨文化交际的活动。
一中日之间的交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经济上的往来、历史上的借鉴及科学上的共同研究都给中日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而文学上的影响主要还是靠文学作品的互译来得以诠释的。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是遵循一个流程:编写、矫正、投稿、印刷、出版发行,这是在本国发行,如果要以另一种语言在其他国家发行还要经过审核,翻译,版权检定,出版。
所以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重中之重。
翻译一本文学作品,不仅要熟悉原文,更要对原文有自己的见解,从而用本国的语言翻译出相得益彰的作品。
日本文学赏析

眩视在生命牧场边际的致敬礼—李烨贰零壹肆日本文学结课论文村上春树绝对称得上是一位“运笔如锋,观言达意”的小说语言艺术大师。
可以说,其作《挪威的森林》所呈现出来的无比轻灵却又不像同期他作那般“轻盈巧快”的思想意象,是很有文学底蕴的一副“人生禅趣图”。
作者在这部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主题应该就是“面向人性的致敬礼”。
比如在直子二十岁生日之际,夹杂着些许寒意的黑夜之中,渡边和所谓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恋人通过“裸露肌肤”的紧紧相拥来传递温暖的“情意”,其实,这是根种在人性之中的一种很深层次的“心灵的寂寞感”!研读原著我们可以很明确的认识到:“温暖是祛除寒冷的千金方,对人性的关怀是排除寂寞的最好且唯一的选择”。
然而,这与通篇情节中不时出现的“零星哀寞”并不冲突;其实,细腻情感而又保持一种“纤巧不落”的艺术笔致,这正是村上春树这位语言大师对艺术技巧的壹种全新的突破!我们知道,小说的艺术个性是在有限艺术形象而无穷的人物冲突中完成作品其自身的艺术塑造的。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无冲突,不小说”。
由此可见,通常我们作家所创作的小说往往将作品的“戏剧冲突”臵于一种显露而外化的艺术标准之上”;而有无明确的情节冲突也往往被看作是衡量小说这种艺术体制是否符合创作轨范的“一杆明秤”。
然而,我们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却丝毫察觉不出刻意精工艺术情节以追求“戏剧化”的艺术效果。
比如在“隐别的世界”这壹折出现以前,直子的那一段消失的时间实在是留给读者太多的不解问号与想像空间,然而,伴随着情节持续的深入与发展,不解的“弥雾”终究是会散去的;当作者通过一封书信来交代直子下落的同时,也巧妙的抚慰了长久以来埋藏在渡边雨读者心底的那份“沉重”;然而,当渡边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彻底地放下自身所背负的那样一块千钧石,从而开始面对崭新的人生之际,直子的邀请使得渡边再一次的出发,前往直子所在的疗养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样一片“我们自己的内在心灵与人的情感复杂性所编织成的那样一片挪威的森林”。
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日本文学作品一直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吸引着读者的目光,而其中的女性形象更是作为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其多样性和深度令人印象深刻。
在日本文学中,女性形象常常表现为坚强、温柔、独立、聪慧等多面的特征,展示着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个性特征。
本文将从古典文学至当代文学,对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所反映的社会和文化变迁。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常常被描绘为顺从、贤淑、忠贞的妻子和母亲。
例如《源氏物语》中的紫式部和《枕草子》中的清少纳言都是古代文学中塑造的经典女性形象。
她们以其美丽、聪慧和顺从的特质,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价值观。
在这些作品中,女性被赋予了忠贞贤淑的品格,成为了男性主角心目中的理想之人。
即便在古代,女性形象也不乏坚强和勇敢的一面,如《比叡山》中的女武士铃木宗子,展现出了女性在困境中的果敢和决断力。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日本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也逐渐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加真实和多元,反映了当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变化。
例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和花果,以及川端康成的《千羽鹤》中的雪江和登代,她们展现了现代女性的不同面貌和内心世界。
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婚姻,这些女性形象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在情感与精神追求,表现出了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日本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对传统性别观念和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抗。
例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中的织田诗子和大江健三郎的《午后的曳船》中的大富翠,她们以叛逆和反叛的姿态挑战了传统的女性角色定位,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和性别制度的不满和探索。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她们对自我认知和自由发展的追求,呈现了现代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自觉和觉醒。
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一个表现内容,更是对日本社会和文化的一种折射和反映。
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描绘,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日本社会中的性别观念、家庭观念和女性地位的变迁。
日本文学论文 《挪威的森林》

原创性声明本人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毕业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 XXXXX 日期: 2014/6/10摘要《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
20世纪6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
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拉大。
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
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焦虑。
村上春树从自我救赎和孤独普遍存在的角度阐述了该作品。
以前对他的该文学作品多以自我救赎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将采用方法论分析作品中孤独普遍存在的原因。
村上春树认为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并非是几个都市青少年的不幸,它有着深刻的现实压力和时代烙印,都是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
在村上春树的写作手法中,他对人物心理给予高度关注,他认为孤独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
本文利用方法论下内因和外因的角度, 并通过文献综述法,从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关系两方面来揭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孤独普遍存在的原因。
通过揭示孤独普遍存在的原因和现象,最终呼吁我们回到人类的原点去寻找自我生存的真谛,孤独也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而是在特定场合下可以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力量。
关键词:孤独《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ABSTRACT"Norwegian Wood" is a romantic novel written by Japanese writer Haruki Murakami in 1987. In 1960s, Japan has become a highly developed capitalist society.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 people's spiritual crisis is also increasing. The expansion of material life and human desires has resulted in a serious imbalance in the spiritual world.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reduced and th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widen. People living in the city like the rootless duckweed、loneliness、emptiness、loss、but unable to face strong social pressure . Bustling city could not hide the anxiety of people's inner world. Haruki Murakami made this work from self-salvation and solitude ubiquitous perspective. Prior to his literary works and more to the point of view of self-redemption analyzed using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prevalence of solitary work. Haruki Murakami considers the tragic fat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is not the unfortunate few urban youth, it has profound practical pressures and brand of the times, there are deep social causes. In Haruki Murakami 's writing style , he paid great attention on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aracters , he thinks solitude and social reason are closely linked .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ology under internal and external point of view , an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 two factors from social facto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reveal the cause of Haruki Murakami "Norwegian Wood " in lonely ubiquitous . By revealing the causes and preval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loneliness and eventually appealed to us back home to find the true meaning of human self- survival , loneliness is no longer so terrible thing , but in certain situations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positive forces .Key words: Loneliness Norwegian Wood Haruki Murakami目录1.引言 (1)2.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理论和简介 (2)2.1 唯物辩证法 (2)2.2唯物辩证法中内因与外因的简介和关系 (2)3.从内因与外因的角度分析《挪威的森林》中的孤独普遍存在 (4)3.1外在因素分析小说主人公的孤独以及产生的影响 (4)3.2主人公的内在因素对孤独的态度 (5)4.小说中孤独普遍存在对当代读者的启迪 (7)4.1小说中孤独普遍存在所表现的现象 (7)4.2当代读者对于小说中孤独普遍存在的现象所受到的启迪 (7)致谢 (8)参考文献 (9)1. 引言《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
毕业论文 东野圭吾

毕业论文东野圭吾东野圭吾是日本当代最知名的推理小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精巧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和深入人心的描写而深受读者喜爱。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从东野圭吾的写作风格、作品特点以及对读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东野圭吾的写作风格独特而引人入胜。
他善于运用悬疑和推理的元素,将读者带入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中。
他的故事情节紧凑,布局巧妙,常常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又让人心生惊悚。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地为故事服务。
他的描写细腻入微,能够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东野圭吾的作品能够深入人心,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次,东野圭吾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智慧和深度。
他的故事往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悬疑故事,而是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探讨,引发读者对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思考。
他常常通过揭示人性的黑暗面来引发读者的共鸣,让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他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到社会问题,如家庭暴力、儿童虐待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和探讨,他试图引起读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此外,东野圭吾的作品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思考和启发。
他的作品引发了人们对推理小说的热爱,也促使了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学和阅读。
他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探讨,引发了读者对自身行为和价值观的思考,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他的作品也激发了很多人的创作欲望,许多读者受到他的影响开始尝试写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总的来说,东野圭吾是一位具有独特写作风格和深度的作家。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思考和启发。
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探讨,他引发了读者对自身行为和价值观的思考,也促使了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学和阅读。
他的作品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东野圭吾的作品无疑是推理小说领域的瑰宝,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的文学作品。
日本文学方面的论文

日本文学方面的论文每个民族的文学类型都民族性特征的集中呈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对于本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日本文学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日本文学方面的论文篇一摘要:日本的生态文学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从“原爆文学”出发,发展到“公害文学”,其创作被认为深受美国的《寂静的春天》等生态文学作品的影响。
日本生态文学的发展,对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推动环保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日本环境;文学;污染公害当代日本生态文学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原民喜、太田洋子、林京子、井伏鳟二、大江健三郎等作家把经历原子能爆炸的体验写成文学作品,即“原爆文学”。
从六十年代开始,日本经济高度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公害等问题得到了关注,水上勉、石牟礼道子、有吉佐和子等针对各种环境问题进行采访、调查等,写下了不少纪实文学、小说等文学作品。
一、“原爆文学”的兴起广岛出身的作家原民喜,亲身经历了广岛的“原爆”,将其写成文学作品,其代表作为《夏之花》(1947)。
《夏之花》用写实文体,叙述了“我”在遭受原子弹袭击、逃难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原民喜其后自杀身亡。
林京子在小说《祭奠之地》(1975)中描写了参加兵工厂生产的“我”在长崎受到原子弹伤害的经历。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颇具匠心,主人公的母亲和妹妹在长崎以外的另外一个城市,从远处目击到原子弹爆炸的亮光,使小说与原民喜、太田洋子的近似报告文学的作品不同,更具有艺术性。
在井伏鳟二的小说《黑雨》(1965)中,描述了一位饱受原子弹爆炸放射病折磨的姑娘,其叔父(监护人)焦躁不安、顾虑重重,只好从养鱼等自然循环中寻找慰籍。
大江健三郎被誉为日本原爆文学主体升华的代表作家。
他对原子弹爆炸与核武器带来的灾难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在当代作家中是最为深刻的。
其代表作有《广岛札记》、《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核时代的想象力》、以及《洪水漫上我的灵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学作品鉴赏感悟
摘要: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
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一些的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
19世纪日本重启港口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展开外交关系之后,西方文学也开始影响日本的作家,直到今天仍然得见其影响力。
在日本,也有因为考虑到近来非日本籍的日裔作家,而采用“日语文学”称呼的情形。
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其影响力在亚太地区尤为明显,而其中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层出不穷,而本文主要对老师课上所讲解的一些代表作品做一些简介,并表达感悟。
关键词:《古事记》、《源氏物语》、《伊豆的舞女》、《罗生门》、《万叶集》、《平家物语》、《失乐园》、《快跑,梅洛斯》、《白夜行》、东野圭吾、村上春树、渡边淳一、日本史。
第一次接触日本文学是在刚要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刚毕业,正值暑假,还在读书的时候听周围人聊过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并且在暑期看了电影《嫌疑犯X的献身》,知道了这部电影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所以,这两部作品就是我接触的最早的两部日本文学作品,而这两位作家就是最早接触的日本优秀作家。
在这之后,我与日本文学的缘分,就算正式开始了。
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开始了解日本的历史与文化,尽管中日之间有过无法抹消的深仇大恨,但我还是忍不住想更深刻地对日本进行了解。
为此,我还去看了与日本历史有关的一些电视剧和电影,了解了
一些在动漫、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历史名人,例如:德川家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伊达政宗、明智光秀、圣德太子、新选组众人等,另外还特地去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如:倒幕运动、本能寺之变、黑船事件、明治维新等,尤其对日本的战国时代有特别的兴趣。
而本学期第一堂课讲的第一个内容——《古事记》,便是包括日本古代神话、传说、歌谣、历史故事等内容的日本第一部文学作品。
不得不感叹中日虽同为亚洲国家,而文化差异却是十分之大,与中国文化中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不同,中国的创造神话是劳动创造、神的意志等多种形式的结合,而日本的创生神话主要是两性结合孕育的方式,如日本列岛就是由伊邪纳岐和伊邪那美两性的结合产生。
从对这两个日本神的故事展开,可以了解到日本文化的性文化意识崇拜的产生。
而本作的各个方面都对后来的日本文学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老师在课上拿了《红楼梦》作为对比小说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政治和淫乱生活上层贵族之间的互相倾轧和权力斗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而源氏的爱情婚姻,则揭示了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
在贵族社会里,男婚女嫁往往是同政治斗争的手段,妇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和贵族男人手中的玩物。
这点和《红楼梦》中,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十分类似,也难怪此书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对其的介绍是相当于中国的《诗经》。
但由于语言问题,我很难对其内容产生正确的理解,暂且不谈。
《快跑,梅洛斯》,作为一部寓言小说,简单而易于了解,我从百度上找到了一些原文内容,配上注释,可以简单了解到这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在表现了正义、友情和信念的力量的同时,此书也对一些黑暗进行了揭露,这在我了解作者之后,对这本书的内容也表示了理解。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早期发表的短篇小说,我很早就观看了改编自此作的黑泽明著名电影作品。
这是一个本身是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
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当他茫然不知所措,仿若于生死未决时,正巧走到一个到处都堆满死尸的地方,偶遇以拔死人头发为生的一老妪,走投无路的家奴邪恶大发,决心弃苦从恶,剥下老妪的衣服逃离了罗生门。
不论是理解这部电影还是小说,都要对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代有一定的了解,龙之介的创作生涯是在大正五年前后,资本主义高速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开始的。
这是一个天灾人祸横行的乱世,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就连京都都那么格外的荒凉。
人与人之间相互疏远、陌生,看不到任何人性的真诚。
本作便是描写了这样一个环境下一个普通人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堕落的全过程,强烈地控诉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和丑恶现实。
小说一方面肯定着人性的冷酷和残忍,另一方面透露出对人性本质的怀疑和对“要道德、良知还是要生存、活命”
这样伦理的拷问,同时也突现出人性的本能良知对“善”的呼唤。
读之后,令人不得不感慨利己主义的可怕性,也许还会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这应该也是《罗生门》成为他的代表作,被世人关注的原因之一吧。
《失乐园》作为当代日本著名小说家渡边淳一的代表作品,1997年经日本讲谈社一出版,便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成为空前的畅销书。
小说的书名还获得了日本1997年流行语大奖,并先后改编成电影和连续剧。
作品讲述的是一场悲剧性的婚外恋,无爱的家庭婚姻与难于抵御的情感诱惑,使凛子与久木陷入“婚外情”的漩涡。
在男欢女爱中,两人越来越合拍,深深沉浸于发泄身体后的狂喜与体验。
甚至凛子为父亲守灵期间,他们也难以自持,鱼水寻欢。
但二人世界之外的现实,却越来越冷,无法容身。
久木的家庭爆发冷战,凛子的丈夫嫉恨难平,为了报复而不愿离婚。
一封匿名信,更是让久木遭到公司冷遇,以辞职告终。
两人终于决绝地同居一室,脱离一切社会关系与伦理束缚,放纵地燃烧着欲情之火,体验着失去乐园与得到乐园的矛盾。
在故事的最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两人的抵死缠绵,在毒酒润色的致命亲吻下,在共同奔赴高潮的快感下,两人不由感叹“活着真好!”有幸阅读过此书的我,在看这些性爱描写的时候不但不觉淫靡,反倒觉得十分文艺、感动,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
在我读后不久,却听到作者因病去世,着实惋惜。
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曾先后6次被搬上银幕。
本文以“我”的视角,描写一位19岁高二学生,为排遣内心不可言喻的忧郁和苦闷,只身来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艺人一行,并对那里的小舞娘产生了似恋非恋的思慕之情。
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
文章写了从一件件小事,一直到最后“我”和薰子的离别的过程。
从初遇到最后的离别,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在如诗如画的美丽背景下,“我”与舞女之间朦胧、纯真的感情,恬静清淡而又蕴
含了极其深厚的人生况味。
这部小说一如川端康成其它作品,具有忧郁和哀怨的情绪,但在这其中却又浮现出一股暖人心扉的温馨。
邂逅与告别中,令人忘却现实与创作的界限而随着川端康成神奇的笔触缓缓沉入空灵美好的唯美境界。
我上网看了该书改编的电影,短短82分钟,便能有身心被净化的感受,所有人都期望有纯洁、美好的恋情,而本片更是在这份感情上加上了朦胧之感,让人仿佛沉浸美好的云雾之中。
关于日本文学,张先生在课上只是提及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几部作品,然而,还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值得一看。
最近正在拜读村上春树的《IQ84》和《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理工科的学习任务虽多,但从中抽取一点时间用来阅读与其说是打发时间,不如说是一种额外的放松。
人生有限,而值得一读的书太多了,以后希望能更多地接触一些日本文学作品,忙里偷闲也好,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参考文献:【1】古事记.维基百科
【2】源氏物语.维基百科
【3】《失乐园》书籍简介
【4】渡边淳一谈《失乐园》
【5】李明华.《伊豆舞女》的世界永恒的“熏子”.
【6】刘建房.论《伊豆的舞女》的唯美情愫
【7】《村上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