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中医肾性水肿医案的病因病机分析_毛炜

合集下载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肾病综合征是一种由肾小球损伤引起的以蛋白尿、血尿、低蛋白血症和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泌尿系常见疾病之一。

其中水肿是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主要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治疗带来了重重困难。

本文将从中西医学的角度,分析肾病综合征中水肿的病机及发病机制。

中医病机中医认为,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形成与体内的水代谢失调有关,主要是肾、脾、肝三脏气机失调所致。

1. 肾气虚弱肾气虚弱是导致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主要因素之一。

肾主水,若肾气不足,肾脏就不能正常地将水分代谢掉,水分就会滞留在体内,造成水肿。

此外,肾经内有气,气能化水,肾气虚弱也会导致气化不畅,从而加重了水肿的情况。

2. 脾气湿滞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弱,湿气就不能正常地被运化掉,水分被湿气阻滞,也会引起水肿。

3. 肝气郁滞肝主疏泄,若肝气不畅,就会导致气机郁滞,气机失调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水份的代谢排泄,制造出水湿内停的情况,致使水肿加重。

西医发病机制在西医学中,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发病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病因学、病理学和生理学。

1. 病因学机制肾病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很多,这些原因往往与免疫反应有关。

例如,许多患者的肾病综合征是由于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反应引起的。

这些疾病病变后会引起肾小球的自身免疫反应,使得肾小球内的毛细血管壁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泄漏,血浆胶体渗透压大幅下降,导致水分的转运减少,从而引起水肿。

肾病综合征的病理学表现为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壁受损,使得血浆蛋白大量泄漏,引起肾小管重吸收钠盐减少,导致钠盐潴留,水分的转运减少,从而引起水肿。

肾脏具有调节体内水分平衡的功能,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可以使体内水分的平衡保持正常水平。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受损会影响到滤过功能,加上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不足,导致水分不能正常排出体外,堆积起来就会引发水肿。

综上所述,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机和发病机制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探究。

中医治疗肾水肿是怎样的

中医治疗肾水肿是怎样的

中医治疗肾水肿是怎样的肾水肿的发生主要和我们的生活作息有着亲密的联系,假如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对的话,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发生,中医治疗肾水肿是比较有用的一种方式,但是不管怎样,病情的痊愈离不开患者本人,并且与患者本人有着密不行分的关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中医治疗肾水肿的详细方法以及中医治疗肾水肿究竟是怎么回事。

肾性水肿的发病机制及西医治疗现代医学认为肾性水肿分为肾炎性水肿和肾病性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尿蛋白丢失,血清白蛋白降低后引起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浆从血管内向组织间质渗漏而致水肿。

②肾小球滤过系数下降,肾小管回汲取钠增加(球-管失衡)而导致水肿。

③肾脏疾病引起RAAS系统的激活,水钠潴留导致水肿。

④肾内前列腺素(PGI2、PGE2等)产生削减,致使肾排钠削减引起水肿。

西医目前对于肾性水肿的治疗除了乐观治疗原发病外,主要实行一般饮食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包括补充蛋白,限盐,限水等,以及抬高肢体末端等体位转变。

药物主要依靠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氢氯噻嗪等)。

它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大等优点,但由于利尿剂本身的治疗副作用经常影响其临床应用,例如肾功不全患者往往伴随着嘌呤代谢障碍,尿酸增高,利尿剂使用会加重这一病情,从而加快肾功进展。

利尿剂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容量和血钾下降,严峻者可引起肾脏供血不足,引起血流淌力学转变。

并且还有代谢并发症如氮质血症,酸碱中毒,电解质紊乱;变态反应如皮疹,血红蛋白特别,胰腺炎,间质性肾炎并引起急性肾衰;其他还有严峻者甚至消失耳聋等。

长期使用更简单导致肾小管内结晶形成和梗阻性肾病,除此之外,噻嗪类利尿剂及贮钾利尿剂对CRF患者(Scr166.67umol/L)不宜使用。

因此时疗效甚差[3]。

中医对肾性水肿的熟悉及治疗优势中医古籍文献对肾性水肿曾有过不少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早则面甚,晚则脚甚”。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以肾小球滤过膜的病理改变为主要特征的肾脏疾病,其临床表现之
一就是水肿。

中医认为,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发生与肾阳虚、气化功能失调有关。

而西医则
认为,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和水钠潴留有关。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肾病综合征水肿主要是由肾阳虚引起的。

肾阳虚是指肾气虚弱,
不能上升,导致水液不利排出而滞留在体内形成水肿。

肾阳虚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长
期贫血、营养不良、劳累过度、情志不遂等。

中医可以通过调理肾阳,以增强肾脏的排水
能力,从而缓解水肿症状。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肾病综合征水肿主要是由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和水钠潴留导致的。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具有选择性地排除血浆中的废物和多余物质,但当其发生病理
改变时,滤过功能受损,使得蛋白质和水分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引起水肿。

一些激素的异
常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异常也可能导致水肿。

中医和西医对于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机和发病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医强调肾阳虚
导致的水液排泄功能障碍,而西医则更关注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障碍和水钠潴留引起的水肿。

综合运用中西医理论,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

中医可以通过调理肾阳、活血化淤,西医可以采取利尿剂、降压药物等对症治疗方法,以达到减轻水肿、促进废物
排出的目的。

浅析肾性水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浅析肾性水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脾、 肾三脏相 干之 病 。盖 水 为 至 阴 , 故其 本 在 肾 ; 化 水 于气 , 故其标 在肺 ; 惟 畏 土 , 其 制 在 脾 。今 肺 虚则 水 故
气 不化 精而 化水 , 脾虚 则土不 制水 而反 克 , 肾虚则 水无
所 主而妄行 。 ”
3 辨 证论治
水 热 穴论 》 : 肾者 至 阴也 , 阴者 盛 水 也 。肺者 云 “ 至
水、 水 、 汗 和
用越婢 加术 汤合 五皮饮 加减 : 麻黄 1 g 生 石膏 2 g 白 0, 0, 术 1 g 甘草 1 g 生 姜 6 , 0, 0, g 大枣 3枚 , 陈皮 1 g 大腹 皮 0, 3 g 桑 白皮 1 g 白茅根 2 g 牛 蒡子 1 g 0, 5, 0 , 5 。若平 素体 虚 易感 冒, 汗 出恶 风 者 可 选 用 玉 屏 风 散 加 减 , 黄 芪 伴 生 2 g 白术 1 g 防风 1 g 车前子 2 g 茯苓 2 g 0, 0, 0, 5, 0。 3 2 解毒 利水 法 常用 于风热 、 . 热毒 蕴结 引发 的水 肿 或水 肿 日久不愈 湿 邪郁 而 化 热 者 , 见 眼 睑及 下肢 浮 证 肿, 伴咽 喉肿痛 或 皮肤 破 溃 , 热 , 发 口干 , 少 色黄 , 尿 舌
的证候 、 因 、 机 及 辨 证 治 疗 已 经 有 了 一 定 深 度 。 病 病 《 匮要略 ・ 金 水气 病脉 证并 治 》 以表 里 上下 为 纲 , 根据 不 同的脉证 将 水 气 病 分 为 风 水 、 水 、 水 、 水 、 皮 正 石 黄 汗, 又从脏 腑发 病机 制及其 证候 出发 , 出五脏 水 即心 提
太 阴也 , 阴者冬 脉 也 。故 其本 在 肾 , 末 在 肺 , 少 其 皆积 水也 …… 肾者 胃之 关 也 , 门不 利 , 聚 水 而从 其 类 关 故 也 。上 下溢 于 皮 肤 , 为 肘 肿 。肘 肿 者 , 水 而 生 病 故 聚

肾性水肿中医治疗临床疗效论文

肾性水肿中医治疗临床疗效论文

浅谈肾性水肿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方在肾性水肿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根据肾性水肿形成的中医病机,参照其西医病理改变,结合其治疗特点,将肾性水肿分为肾炎性、肾病性、肾衰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性)水肿三类。

以五苓散为基本配方,分别加用玉屏风散、猪苓汤加减;以大黄、蒲公英、龙骨、牡蛎各30g保留灌肠,或以黄芪、白术等合鲤鱼250g共煎。

结果饮汤食鱼,取得较好的效果。

结论治疗应结合患者病情,因人制宜,辨证组方,临床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肾性水肿中医药疗法病机[中图分类号] r256.5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50-01水肿是指人体血管外组织间隙体液积聚的状态,是肾脏疾病的常见症状。

中医古籍对肾性水肿曾有过不少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跗肿肉如泥,按之不起”、“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等[1]。

在治疗上重视辨证施治,如鉴别外感内伤、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然后才立法、组方、选药。

作者根据肾性水肿形成的中西医病理差异,将其分为肾炎性、肾病性、肾衰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性)水肿三类,并结合临床对其治疗进行初步分析[2]。

1 守中医病机、参西医病性、分水肿类型肾炎性水肿:现代医学认为肾炎时,机体出现免疫性损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无异常,可见尿少;加之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水钠潴留形成水肿。

中医认为由风、湿、毒等外邪侵袭引起,亦可由饮食失节、劳倦内伤而诱发,致使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或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无权,水液停聚,泛溢肌肤为肿。

该型水肿初期多伴外邪入侵,以肺、脾功能失常,肾气化障碍为主,重在标实;后期可有脾、肾功能虚亏,故治则应祛邪利水。

肾病性水肿:现代医学认为该水肿与以下因素有关: 1)肾病综合征出现大量蛋白尿造成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液自血浆渗入组织间; 2)有效血容量减少,机体出现相应调节,如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等,加强远端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肾小球损伤引起的疾病,其特征是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水肿。

水肿是肾病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生机制涉及中西医疗学。

中医认为,肾主水,为先天之本,肾虚不能化津,水液停留于体表而形成水肿。

西医认为,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发生机制涉及肾小球滤过障碍和肾小管的水钠重吸收失调两方面。

在中医中,肾主藏精,司水,掌生长发育、生殖与水液代谢等功能。

肾虚是指肾气衰弱,多因先天遗传、后天不良生活习惯、劳累疲惫等因素导致。

肾气虚弱,不能化津而导致先天脏腑水液代谢不畅。

同时,脏腑皆以肾气为根本,肾气虚弱影响脾、肺、胃等脏腑的水液代谢与化生,容易导致体内湿气停滞,使得机体体表出现水肿。

因此,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主要是以益气固表,健脾和化湿为主要方向,以增强机体代谢水液的功能,调节机体内清液代谢失调的病理状态,消除水肿症状。

肾病综合征水肿的西医发病机制涉及肾小球滤过障碍和肾小管的水钠重吸收失调。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的毛细血管滤过区域可以过滤血液中的水分和溶解质,但不会过滤大分子蛋白质。

然而,在肾病综合征中,肾小球滤过区域的滤过率尤其是负电荷屏障功能受到障碍,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被“漏”出肾小球,形成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

随着血浆蛋白质的流失,血浆渗透压下降,促使水分自血管内透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引起水肿。

此外,肾小管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也直接影响水肿的发生。

由于肾病患者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使得机体大量无法排出的水分在肾脏中滞留,进一步加重了水肿症状。

在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方面,西医主要采用利尿剂等药物来消除水肿症状,以减轻机体的负荷,加速废物的排泄。

但利尿剂的应用必须慎重,因为其使用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紊乱等副作用,并可能对肾功能造成损害。

因此,西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主要是基于病因病机进行,如控制原发性疾病的病情,改善肾功能,降低血压和减轻肝病等因素对肾脏的影响。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

肾病综合征水肿之中医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浅析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以蛋白尿为特征的疾病,常伴有水肿等症状。

在中医中,肾病综合征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肾脏和气血的失调,而在西医中,主要是肾小球滤过膜的病变导致蛋白尿和水肿。

本文将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分析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机,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医病机分析1. 肾脏失调中医认为,肾主水,水液代谢失调可导致水液内停留不畅,形成水肿。

肾脏失调可以包括肾阳虚、肾阴虚或肾气不足等病机。

肾阳虚导致水液不能化而为津液,不能上行而聚于下焦,形成水肿;肾阴虚导致津液不能下降而内停,造成水肿;肾气不足则导致气机不畅,水湿停聚而成水肿。

肾脏失调是导致肾病综合征水肿的重要病机之一。

二、西医发病机制分析1. 肾小球损伤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肾小球的功能损伤密切相关。

肾小球是肾脏的滤过器,其中的毛细血管滤过膜的损伤会导致蛋白质的大量丢失,形成蛋白尿。

蛋白尿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使水分从血管内外渗出,形成水肿。

肾小球的损伤是肾病综合征水肿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2. 血管收缩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肾小球损伤会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血管收缩素和醛固酮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引起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过度分泌。

血管紧张素Ⅱ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重肾小球的滤过膜损伤,增加蛋白尿;而醛固酮会导致钠潴留,加重水肿。

血管收缩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也是肾病综合征水肿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三、中西医病机比较中医和西医对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机有相似之处,例如对肾小球的损伤都认为是导致蛋白尿与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在具体的病机分析上则有所不同,中医强调肾脏和气血的失调,而西医强调肾小球损伤和血管收缩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调理肾脏和气血,而西医则更注重病理的分子机制。

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病机既包括中医的肾脏失调和气血失调,也包括西医的肾小球损伤和血管收缩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对于肾病综合征水肿的治疗,既可以采取中医的调理肾脏和气血的方法,也可以采取西医的药物干预和血液净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如何治疗肾性水肿

中医如何治疗肾性水肿

中医如何治疗肾性水肿肾性水肿是由于肾脏功能障碍导致体内水液代谢紊乱,引起的水肿症状。

这是肾脏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和健康问题。

中医在治疗肾性水肿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且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医认为,肾性水肿的发生与肾、脾、肺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肾主水,司开阖,若肾气亏虚,气化不利,水液代谢失常,则可发为水肿;脾主运化水湿,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停,亦可导致水肿;肺主通调水道,肺气宣降失常,水道不通,也会引起水液潴留而发为水肿。

此外,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肾性水肿。

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所属的证型,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证型有肾阳虚衰型、脾肾阳虚型、水湿浸渍型、湿热壅盛型等。

对于肾阳虚衰型的肾性水肿患者,常表现为全身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短少等症状。

治疗上以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为主,常用方剂有真武汤、济生肾气丸等。

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济生肾气丸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加入牛膝、车前子,增强了利水消肿的作用。

脾肾阳虚型的患者,除了有水肿症状外,还伴有面色㿠白,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脘腹胀满,腰膝冷痛等表现。

治疗宜温补脾肾、利水消肿,常用方剂为实脾饮。

实脾饮由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白茯苓、干姜、炙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的作用。

水湿浸渍型的肾性水肿,患者往往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等。

治疗应以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为法,五皮饮合胃苓汤是常用的方剂。

五皮饮由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组成,具有利水消肿、理气健脾的功效;胃苓汤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桂枝、白术、泽泻、猪苓、茯苓组成,能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医2012年4月第44卷第4期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April 2012Vol.44No.4
由肾脏疾病引起的肾性水肿是肾内科最为常见的患者主诉之一,具有持续难消、极易反复的特点,不少患者需长期服用利尿药物,更有部分患者虽服用利尿药物,但水肿亦难以完全消退,肾性水肿已成为困扰肾病患者和肾科医生的临床问题。

中医学对水肿的认识源自《内经》,历代医家均有阐发。

但因肾性水肿的界定依赖现代医学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故在古代乃至近代的医案中,难以将肾性水肿从诸多水肿医案中准确的剥离出来。

而现代名中医医案常常准确地记录了患者的现代医学诊断,为笔者对水肿医案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因此,本研究收集公开发表的现代名中医肾性水肿医案,旨在通过归纳、总结现代名中医对肾性水肿病因、病机和病位的共性认识,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医案的选择
1.1现代名中医的选择全国各批师承名中医药专家并被
《中国中医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系列丛书收录的专家。

1.2
医案来源
入选医案主要为源自《中国中医百年百名中
医临床家》系列丛书和互联网检索到的上述名中医的肾脏疾病水肿医案。

1.3
医案的纳入标准
①以水肿为主诉,医案中病因、病机
及病位表述明确,中医学四诊和理法方药资料齐备;②现代医学诊断明确属于肾脏疾病。

2医案的信息采集及解析2.1
医案的信息采集
通过扫描将收集到的纸质文献转化为
电子文档,并对电子文档进行人工校对纠错和格式整理,共校对3次。

2.2
电子文档导入
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廷革教授等开发
的中医医案数据库,按照数据库的操作要求对医案的组成要素进行解析,并运用医案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对导入的医案进行挖掘分析。

3分析结果
3.1
入选医案的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
医案125例,分别来自张琪、邹云翔、朱良春、周仲瑛、颜德馨、杜雨茂、李今庸、赵绍琴、何炎燊、高辉远、丁光迪、章真如、刘弼臣、刘炳凡、姚树锦等15位现代名中医。

3.2
现代名中医对肾性水肿病位的认识
125例医案中出现
病位描述总计239条次。

其中:肾,77条次,占32%;脾,61条次,占26%;肺,36条次,占15%;三焦,12条次,占5%;其他,53条次,占22%。

病位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脾、肺、三焦,可见这15位医家对水肿的病位总体认识与历代医家的有关阐述基本一致。

3.3
现代名中医对肾性水肿病因的认识
125例医案中明确
记载病因者有55例,分析发现,病因中常见的有(部分病例病因重叠):水湿(16次,29.09%);久病正虚(13次,23.64%);寒邪(内寒)(6次,10.91%);风邪(包括风寒、风热)(6次,10.91%);瘀血(4次,7.27%);湿热(9次,16.36%);其他(6次,10.91%)。

3.4
现代名中医对肾性水肿病机的认识
125例医案共涉及
病机论述278条次。

可划分为本虚和标实两大类。

其中本虚病机包括:阳虚病机(包括脾肾阳虚、阳虚水泛、肾阳虚损、脾阳不振等)35条次,占12.59%;阴虚病机(包括肾阴亏虚、气阴两虚、肺肾阴虚等)26条次,占9.35%;气虚病机(包括脾胃气虚、气阴两虚、肾气亏虚)21条次,占7.55%。

以上3个本虚病机占总病机条次的29.50%。

可见,水肿证本虚主要是脾肾阳(气)亏虚为主,阳(气)亏虚水液蒸腾气化无力,变生水湿,泛溢肌肤而成水肿之证。

同时阴虚也比较常见,这可能与水肿病中常见湿热内盛证,或治疗时燥湿利水太过,损耗阴液有关。

标实病机包括:湿热病机(包括湿热中阻、湿热瘀阻、脾胃湿热、湿热下注等)39条次,占14.03%;水饮痰浊病机(包括湿浊阻滞、水湿泛滥、水饮内停、湿浊中阻等)27条次,占9.71%;血瘀病机(包括湿热瘀阻、血瘀、瘀血阻水、血瘀湿阻等)20条次,占7.20%;风邪袭表/犯肺病机(包括风水相
搏、风热犯肺、风邪犯肺、风寒束表等)33条次,占11.87%。

[收稿日期]2011-09-06[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课题(编号:2007002)[作者简介]毛炜(1967-),女,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基础及
名中医经验传承研究。

现代名中医肾性水肿医案的病因病机分析
毛炜1,刘贤亮2,黎创1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肾病重点研究室,广东广州510120
2.六安市中医院肾病科,安徽六安245061
[关键词]医案;肾性水肿;中医病因病机;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7415(2012)04-0152-02
152··DOI:10.13457/ki.jncm.2012.04.055
新中医2012年4月第44卷第4期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April 2012Vol.44No.4王倩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工作20余年,中西汇通,师古不泥,发展创新,对针灸治疗妇科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王教授在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根据妇科疾病的生理、病理特点,经长年的临床探索总结,形成了针灸周期疗法的特色治疗,治疗月经不调、排卵障碍性不孕、闭经、卵巢早衰等妇科疾病,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笔者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王教授运用针灸周期疗法治疗月经病经验介绍如下。

1
针灸周期疗法的理论基础及形成
中医学认为,月经的产生是肾-天癸-冲任-胞宫相互调节,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胞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在每个月经周期中,都具有阴阳气血周期性消长、变化的特点。

根据月经周期中不同时期肾的阴阳消长变化,每个月经周期可为4个阶段[1]:经后期:为阴长期,子宫藏而不泻。

在经血排泄之后,血海空虚,通过肾气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精血渐长,充盛于冲任二脉,达到重阴的状态。

经间期:经过经后期的蓄养,冲任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中阳气的鼓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氤氲乐孕之候。

经前期:为阳长期,阳气逐渐增长,已达到重阳的状态,此期阴精和阳气均充盛,气血盈满,若已孕,则肾气封藏以养胎元;若未孕,则在阳气的鼓动下血海由满而溢,进入行经期。

月经期:即行经期,血海由满而溢,子宫泻而不藏,通过阳气的疏泄,推陈出新,重阳转阴,气血以下行为顺。

在这个生理基础上,上世纪60年代,产生了中药周期疗法,经过40多年的临床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

王教授在对此理论的研究中,不断发展创新,将此其灵活运用到针灸治疗妇科疾病上,并经长年的临床探索总结,形成了针灸周期疗法特色治疗。

2
针灸周期疗法的临床运用
现代中医教育家罗元恺教授提出了“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概念,认为其与现代医学之下丘脑-垂体-卵巢
以上4个标实病机占总病机的42.81%。

由上可发现,水肿证的主要标实证多可咎之湿热、风邪、湿浊,同时与血瘀亦密切相关。

除上述列举的病机之外,尚有77条次病机论述较为零散,主要涉及六经辨证、三焦气机及部分专家的个性化认识,未能归入上述类别中进行分析。

4
讨论
水肿是肾脏疾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肾性水肿的完全消除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常常困扰肾病患者和肾内科医生。

中医学历来强调“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故准确把握肾性水肿的病因、病位和关键病机,是合理处方用药和治疗取效的重要前提。

历代医家对于水肿病位、病因和病机的论述颇丰,认识亦不尽相同,但囿于当时诊断技术,难以区分历代医
家关于水肿的认识中,有哪些认识源自肾性水肿。

因此,在临床引用和借鉴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本研究通过对15位现代名中医治疗水肿医案的分析和挖掘,总结了上述名医对肾性水肿病位、病因和主要病机的共性认识,发现依据他们的观点,肾性水肿的病位主要在于肾、脾、肺、三焦。

病因与感受水湿、寒邪、风邪、久病正虚等有关。

主要病机可归于虚实两端,本虚多责之阳虚(脾肾阳虚、肾阳亏虚);阴虚(肾阴亏虚、肺肾阴虚)和气虚(脾胃气虚、气阴两虚和肾气亏虚)。

标实多责之湿热、湿浊和风邪,同时与血瘀也有密切联系。

对这些认识的整理和归纳,有助于加深对肾性水肿的认识,厘清诊疗思路,并为肾性水肿的临床治疗和遣方用药提供依据。

(编辑:黎国昌)
[收稿日期]2012-02-18
[作者简介]何冠蘅(1984-),女,住院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妇科、神经系统疾病。

王倩教授针灸周期疗法治疗月经病经验介绍
何冠蘅1,邬志雄2指导:王倩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广东广州510080
2.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405
[关键词]月经病;月经不调;针灸疗法;周期疗法[中图分类号]R71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7415(2012)04-0153-03
1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