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诗的研究报告

李清照诗的研究报告

李清照诗的研究报告1. 引言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

她的词作风格优雅细腻,以悲凉之情和婉约之辞著称。

本文将对李清照诗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影响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2. 李清照的创作背景2.1 家族背景和成长环境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北宋初年的文学家李格非,家族对她的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李清照在家中也接受了严谨的教育,掌握了才女所应具备的文学知识和技巧。

2.2 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北宋时期,文化繁荣,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这种社会背景为李清照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同时,北宋时期也是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这种社会背景下诗人的作品往往带有浓郁的时代特征。

3. 李清照诗的艺术特点3.1 情感表达李清照的诗作情感真挚,表达了女子自身的内心体验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她的诗作中常常描绘女子在婚姻和爱情中的种种遭遇和矛盾心理,表达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

3.2 语言表达李清照的诗以细腻的表达和简洁的语言著称。

她善于运用对仗、对句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富有韵律感和美感。

同时,她追求真实和自然,注重抒发真实感情,不拘泥于套语和形式。

3.3 音乐性李清照的诗作在音乐性上也具备独特的魅力。

她的词作多为填词曲调的作品,因此在词曲配合和节奏感上具备很高的要求。

她的诗往往能配合旋律的节奏流畅、抑扬顿挫,具备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4. 李清照诗的影响李清照的诗作广为流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4.1 影响其他词人李清照的诗歌成就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的作品常被后世的词人赞美和模仿,成为后世词坛的楷模和标杆。

4.2 文学价值李清照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具备重要的地位。

她的诗歌创作表达了女性的真实感受,充分展现了女性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才华。

同时,她的语言表达独特,艺术价值极高。

4.3 社会意义李清照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女性地位的变迁,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佚名李清照,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文学家,她志存高远、倔强好胜、调悦风流、压倒须眉;她工诗词文赋、善金石文物、晓书法绘画音律、通医药博戏教育,集多种文化素养于一身;她留存的作品有千古绝唱的词、正气浩然的诗、回肠荡气的文赋,其《词论》首开中国词学批评史之先河。

但她最擅长的还是词。

一、生平事迹研究生平事迹是李清照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这二十多年的研究历程,李清照的生平事迹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年、里籍以及是否改嫁等三个方面。

先谈一谈李清照的生年研究。

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李清照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有“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莲缓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优患得失,何其多也”一语,陆机二十岁作《文赋》,这是说李清照十八岁出嫁,即建中辛巳归赵氏时李清照为十八岁,由此上推十七年为神宗元丰七年。

进人新时期以后,率先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的是毕宝魁,他在《李清照生年新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星署年“绍兴二年玄默岁壮月朔甲易安室题”是可信的、“与内容并无矛盾”,“过蓬缓知非之两岁”一语证明了李清照时年五十二岁。

据此逆推,李清照生年可确定在元丰四年(1081)。

又据《金石录后序》“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一语,李清照应在二十岁时结婚。

稍后,毕宝魁又发表了《〈李清照生年新说〉补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看法。

朱德慈在《李清照生年及<金石录后序>之作年新探》(《淮阴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一文中结合自己的考据并比照今人夏承煮、黄盛璋、黄墨谷、毕宝魁等的生年诸说,认为李清照的生年应为北宋哲宗元牛右二年(1087),《金石录后序》作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

诸说不同,但其主要的依据均来源于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先且不论他们的推论是否正确,但从中可以看到《金石录后序》是研究李清照生年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李清照花意象的研究报告综述

李清照花意象的研究报告综述

李清照“花〞意象的研究综述写作训练·文献综述写作训练·文献综述写作训练·文献综述写作训练·文献综述写作训练·文献综述写作训练·文献综述注释1薛健飞、杨爱东:?以〈清平乐〉为代表分析李清照的梅花情结?,载?XX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2禹媚:?论李清照咏梅词的人格情结与命运咏叹?,载?XX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3李荷蓉:?李清照咏梅词与宋代梅文化?,载?XX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4高磊:?论李清照的咏花词?,载?XX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5李娜:?柔情似水人淡如菊——浅议李清照的菊花词?,载?传承?2008年第4期6李平:?“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李清照词中“花〞意象的解读?载?XX师X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年第1期7朱珠:?论李清照词的“不独雄于闺阁〞?,载?XX师X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8许秀芹、杨艳梅:?论李清照词审美意象的特征?,载?XX播送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9吕维洪:?愁——李清照咏花词的情感视点?,载?XX师X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10 X新文、X朝辉:?李清照咏花词探析?,载?XX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11王媛媛:?试论李清照词中“惜花人〞形象?,载?XX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12 X映光:?论李清照咏花词中的自我形象?,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13田恩铭:?花:李清照自我定位的意象分析?,载?XX师X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14杨冬梅:?花:李清照自我情感的外在表征?,载?学术交流?2006年第3期15 X晓舸:?诗路花语:李清照与狄金森咏花诗之比拟?,载?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16陈红梅:?片片菊相似,瓣瓣味不同——从〈醉花阴·重阳〉和〈菊花〉看中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载?XX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17彭国忠:?试论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兼论李清照词创作的低俗倾向?,载?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18彭曙蓉、都玉凤:?宋词中的落花意象及其对当代歌词的影响?,载?XX师专学报?2011年第1期。

李清照词研究文献综述1

李清照词研究文献综述1

李清照词研究文献综述1《中国词史》对南宋数位女性词人都有关注,其中以李清照为重点。

将李清照词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来研究。

他认为,前期词表现闺中生活的词揭示了李清照的内心世界,表现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也带有时代感伤的情怀。

同时指出,这些词与封建礼教不无抵触,因而受到同时代封建卫道士的诋毁。

后期词书写的愁恨包含深刻的社会内容,感伤国破家亡的不幸。

在艺术成就上,他认为李清照“为自我写心,表达真实的感情和鲜明的个性”,“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并且“声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陶尔夫和刘敬从李清照经历的时代巨变、生活坎坷和精神磨难出发,持“蚌病成珠”的观点,认为后期词中“广泛地展示了那整个时代的苦难在词人心中留下的印痕”,赋出生命与时代的悲哀。

他们把李清照的词按内容分为感伤时世、悲今悼昔、咏物自伤三类,并认为词中坦荡率直的精神与《上邪》、“敦煌曲子词”的某些民歌极相似。

另外,还分析李清照的词学观点,认为“易安体”的精妙在于词学观念、审美体验、女性意识和艺术手段四个方面,从《打马图经自序》看出其词包含的专精精神来之不易,是生命投入的结晶。

吴熊和也集中关注李清照后期词,认为她既保持了南唐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她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词的时代性和李清照个人的艺术独创性完美地统一,使传统的词风得到了充实和改造”,因此在两宋词人中独树一帜,这也是李清照对宋词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通过与其他词人的比较,突出李清照词的意境之妙。

如她的伤别之作与柳永的“词语尘下”的赋别作品迥异,具有高雅的林下风范。

葛晓音认为李清照的闺情词风格含蓄秀婉、深挚清隽。

同时结合其人生轨迹,认为其所见的政治沧桑和世态炎凉对前期词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加上伤春伤别的情绪,使其多愁善感的才思情致早现。

但其中《渔家傲》别标奇格,展现雄奇阔大的精神境界,以汉赋方式构思小令,在北宋词中极罕见。

宋代词人李清照研究

宋代词人李清照研究

宋代词人李清照研究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词人,比较著名的词作有《如梦令》、《声声慢》等,其大胆开创了女性词人写作的新天地。

本文将从李清照的生平、文学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她做一简要的探究。

一、生平李清照生于南宋嘉泰年间(1084年),原籍家乡在山东,因丈夫担任官员,她便迁居京城。

丈夫去世后,她单身一人,期间曾三嫁,人生经历十分曲折。

李清照早年随父学诗,拥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以及音乐天赋,她擅长曲艺,常常与丈夫、朋友等四五人一起在庭院演唱,非常受到赏识。

二、文学特色李清照的词作在当时被称为“词家之冠”,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她的词作不仅有着华美的语言,而且表现出强烈的感情,体现了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审美观念。

在她的作品中,情感细腻、抒情深刻,有着恰到好处的抑扬顿挫和音韵的把握,词曲合一,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三、对后世的影响李清照的词作风靡一时,不仅开创了女性词人写作的先河,同时影响到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发展。

她的作品在元、明、清等时期也受到广泛的传颂,并被多次选入中国文学经典文本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清照不仅在文学上开辟了女性新天地,在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历史进程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总之,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词人,她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繁荣,而且为后世女性文化发展、女性文学创建等做出了不朽贡献,其深刻的词作更是对后来文学创作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极有价值的总结中华文化的瑰宝。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 背景和社会环境
李清照词的创作历 程和演变
李清照词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和影响
研究李清照词的重 要性和意义
研究背景:李清照作为宋代著名女词人,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 研究历程:从上世纪至今,对李清照的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深入挖掘和多元化研究三个阶段。 研究焦点:李清照的词作、生平、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焦点。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文本分析、跨学科研究等多种方法。
目的:深入了解李清照词的创作背景、风格 特点和思想内涵
意义:推动对李清照词的研究,为文学史和 词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深入的李清照词 鉴赏和理解,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多写闺中情思,风格婉约柔媚 李清照的中期词作:词风渐趋凄婉,抒发个人身世之感 李清照的晚期词作:词境开阔,寄寓深沉,多写家国之思 李清照的创作特点: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自然,富有音韵之美
视角。
推动了李清照 词的传播与普 及,增强了人 们对她的认识
与了解。
对后来的词人 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为宋词 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通过对李清照 词的研究,展 现了宋代女性 文学的独特魅
力与价值。
深入研究李清照词的艺术 特色和思想内涵
拓展李清照词与其他文学 作品的比较研究
挖掘李清照词在当代社会 的价值和意义
创新之处: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学、历史、哲学等多学科理论,拓宽了研究视 野。
局限之处:过分依赖文献资料,缺乏对李清照生活时代的实地考察与访谈,影响了研究的深 入。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引言对于李清照其人其词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升温的状态,本文就近十年来的李清照研究状况综述如下:一、关于李清照艺术风格的研究对于作家艺术风格的研究,历来是研究者们的关注点,我们可以从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特点来研究分析作家的某部作品及其深层含蕴。

对于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风格的研究更是这几年来的热点。

(1)对其词作“婉约”特征的研究。

杨丽君在《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中从“清丽高洁,孤愁哀婉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情景交融,连贯流动的日常生活化场景”、“清新自然,纯净优美的大众口语化语言”[1]三个方面来论述易安词的显著特征。

王翠英在《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研析》中也从三个方面概括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第一,其词多是自我形象的艺术化,则较多地集中体现了女性的柔性美;二,李清照词中的景物扣住了“真”字,充分展示了“真景美”;第三,善用白描方法,溶炼通俗语言倾诉真情实感,被奉为婉约派的正宗[2]。

还有黄晓东《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赏析》、朱宪玲《试论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点》、韩彬《轻言浅语,尽显婉约深沉之意——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等几十篇论文,都会从易安词中意境的创造,语言的通俗简练,情感的深入及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等方面入手,来展现李清照词作中的婉约词风。

(2)李词中豪放风格的展现。

李清照的词中不仅仅有婉约词风,在她后期的创作中亦有豪放词风的体现。

在对李词豪放词风的研究上,研究者们也是众说纷纭。

张伟在《悠思寄梦境雄桀泯豪婉——浅析李清照词中的豪逸之气》中从李清照的《渔家傲》、《鹧鹄天》等词作中分析李清照后期词作的豪放风格,也指出李词词风的转变的原因。

最后指出不管是李清照创作中的婉约词风,还是后期出现的豪放风格,都造就了李清照的不朽。

彭雅琴在《浅论李清照创作中的男性化倾向》中从“记游之作”、“醉酒之举”、“爱国情怀”三方面来研究李词中“一部分被称为‘倜傥’、‘有丈夫气’的充满男性化特色的作品”[3],对这一部分带有特殊风格作品的研究添砖加瓦,使其不再空白。

李清照“花”意象的研究综述_New

李清照“花”意象的研究综述_New

李清照“花”意象的研究综述
李清照“花”意象的研究综述写作训练·文献综述
写作训练·文献综述
写作训练·文献综述
写作训练·文献综述
写作训练·文献综述
注释
1王媛媛:《试论李清照词中“惜花人”形象》,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张映光:《论李清照咏花词中的自我形象》,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3田恩铭:《花:李清照自我定位的意象分析》,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杨冬梅:《花:李清照自我情感的外在表征》,载《学术交流》2006年第3期5张晓舸:《诗路花语:李清照与狄金森咏花诗之比较》,载《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6陈红梅:《片片菊相似,瓣瓣味不同——从〈醉花阴·重阳〉和〈菊花〉看中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7彭国忠:《试论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兼论李清照词创作的低俗倾向》,载《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
8彭曙蓉、都玉凤:《宋词中的落花意象及其对当代歌词的影响》,载《龙岩师专学报》2011年第1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研究综述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是我国杰出的女词人、作家,她的诗、词、文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她的词,不仅在宋代即已蜚声文坛,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崇高的地位。

人们开始重视对李清照的研究及其著作的编订是从宋代开始。

李清照死后仅十年左右出版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即著录有《李易安集》十二卷,而《萍洲可谈》、《直斋书录解题》等著录李清照的词集即有一卷本、三卷本、五卷本、六卷本等多种版本。

仅宋元人编著的词选、词话(诗话)、笔记选录李清照词的就达十八种之多,而明清两代著录李清照词的词选、词谱、总集、词话更多达五十多种。

编于南宋前期的《碧鸡漫志》以及《苕溪渔隐丛话》、《云麓漫抄》等书,对李清照已有论及,对她的词作、词论、文章也有所著录。

清人俞正燮著有《易安居士事辑》,陆心源著有《癸巳类稿易安事辑书后》,李慈铭著有《书陆刚甫观察仪顾堂题跋后》对李清照的生平、著作均作了精细的考订。

近代对李清照的研究颇有进展。

任映红《九十年代李清照研究述评》(《上饶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和王克安《近50年李清照研究综述》两文,对李清照研究作了全面的回顾。

关于李清照其人其词的
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升温的状态,散见于国内各报刊杂志的有关李清照及易安词的研究论文。

就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李清照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读李清照的《如梦令》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通过对比的方式,在文本中为读者呈现出人与自然相遇的本真状态,建立起一个“我-你”关系的审美世界,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哲学内涵。

阅读这样的作品,能激发读者和文本、读者和世界的交流,建立起多重的“我与你”关系的相遇。

《如梦令》中,诗人首先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我-它”关系世界,即“卷帘人”和“海棠”的关系。

在这一种世界中,人与自然虽然没有阻隔和遮挡,但是却无法交流,人对自然的变化毫无察觉。

这时,“卷帘人”与“海棠”虽然相见却无法相遇。

“海棠依旧”的回答是一个没有诗心、也缺乏审美情趣的回答。

另一个世界是“我-你”关系的世界,是一个自然向人敞开,
同时也是人向自然敞开的世界。

虽然“帘内人”不曾看见“雨疏风骤”后的海棠,却能凭着和自然相遇的感知,做出不同的判断:“应是绿肥红瘦。

”“帘内人”通过与“卷帘人”的对话,突破了时空的阻隔,达到了和“海棠”的相遇。

2、谁是“卷帘人”———读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对于其中的“卷帘人”,自古以来,人们都一致认为:它指的是“侍女”。

本文认为,作为一代才女的李清照,在侍女面前说出“知否? 知否? 应是
绿肥红瘦”,可能性是很小的。

相反,若说它是新婚燕尔时,夫妻间的“斗胜”之词,倒是很贴切的。

宋代诗词中,与帘幕紧密相连的,都不是侍女,而是那些多愁
善感的大家闺秀,或者男子所钟情的意中人。

宋代诗词中,用到“侍女”、“仆人”类角色时,作者基本上都是将他们明确写出的,很少用诸如“卷帘人”之类的词语代替。

因此,词中的“卷帘人”实际上指的并非“侍女”,而是词中
女主人公的丈夫。

这是一首新婚夫妇间的“斗胜”词。

本来“, 卷帘人”常用做男子“意中人”的代称。

这里,我们的女主人公俏皮得很“, 反其义而用之”。

这首词的主题并非“惜花”,而是通过“斗胜”的描写,反映一对青年夫妇的甜蜜生活。

3.清愁一种—对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的现象学阅读
语音现象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
4、一曲如梦令千载有知音——李清照《如梦令》阐释史
5、憔悴春窗底,深婉词人心———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惜春主旨、章法结构、情感表达、用字用韵上都有独擅之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