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与管理

第三、“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其目的为了把私人 的活力和积极性尽量减弱减小。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 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即是采取放任 的态度。但老派道家提倡无为,不是为了更加发挥私人的活力 和积极性,而是为了把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尽量减弱减小。
2.“无为”思想的派生管理原则
2.道家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道家思想的传播途径: (1)社会传播,形成了一些社会学派和思潮 先秦:老子、庄子--提出了“无为”的管理最高原则,丰富的 辩 正思想内容构成独特的管理谋略,在领导艺术、人力管理方 面提出了基础性的思想观点。 《道德经》、《庄子》 汉魏:淮南子、葛洪—对人力管理、领导心理,信息、决策 等有关的管理问题作出更为具体、全面的论述 。《淮南子》 《太平经》、《抱朴子》 汉魏之后:未出现本学派的大思想家和大学者 ,在道教著作 中,鼓吹治身不死的方术成为主要内容。 (2)宗教传播,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后在道教内部传播,但道 家管理思想并没有湮灭,而是余绪不绝,并且进一步与儒以 及兵家、法家管理思想相融合。
(一)老子--道家的创立者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姓李 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 过周朝“守藏室之吏” 著有《道德经》
(二)尹喜与《关尹子》
尹喜,字公文(公渡),号文 始先生,甘肃天水人 。著有《关 尹子》。
◇“太一”作为万物的根本 ◇以懦弱谦下作为外在的行为准则,内心空灵 虚静,与万物和谐相处 ◇顺应自然,因势利导 ◇不为人先
• 道家的辩证思想十分丰富。有无相生,以退为进, 欲夺固予,是古代管理谋略宝库的重要内容。 1、注意“无”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 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 2、“反者道之动” →企业要有居安思危的危机观念。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的管理思想源于《道德经》,主要强调“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优势。
下面就道家的管理思想进行详细论述。
首先,道家的管理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干预、不强求的方式来管理。
在管理中,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主动融入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改变自然。
这种思想体现在组织管理中,就是要尊重每个成员的特点和个性,不要过分约束他们的行为,而是让他们自由发展和创造。
管理者既是引导者,也是倾听者,通过倾听团队成员的建议和意见,不强迫他们遵循自己的意志,而是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创意。
其次,道家的管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应该与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的关系。
不要过度消耗自然资源,而是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
此外,在人与人之间,也要追求和谐相处。
管理者应该注重团队文化的建设,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
要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减少竞争和冲突,形成团结一致的力量。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出人们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再次,道家的管理思想强调发挥个体的优势。
在管理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才能,管理者应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管理者应根据个体的特点和能力,合理安排任务和资源,发挥其所长,实现最大化发展。
此外,管理者还应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进步,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才能实现整个团队的协同发展,促进组织的创新和进步。
最后,道家的管理思想强调以德治人。
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要以道德为准绳,注重培养员工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
管理者要以身作则,成为员工的榜样和引领者,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激励员工。
此外,管理者还应该通过制度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使所有人都能公平竞争和发展。
只有以德治人,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和有序的管理环境。
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管理思想道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其管理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组织管理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家管理思想的特点和应用,并分析其对当代管理实践的启示。
一、道家管理思想的渊源道家管理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道家经典《道德经》。
《道德经》以道(即“道”)为核心概念,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倡导自然而然的管理方式,提倡无为而治、柔性管理和放手态度。
二、道家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1.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它主张领导者不应过度干预员工的工作,而是以柔性的方式引导和支持,让事情自然发展,达到自然的平衡和秩序。
2. 柔性管理:道家管理思想倡导柔性管理,强调在管理中注重人的因素,尊重个体差异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领导者应摒弃强权领导的方式,而采用温和、灵活的管理方式,在关心员工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自律和规范。
3. 放手托管:道家管理思想强调放手托管,鼓励领导者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赋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领导者应相信员工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度,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
三、道家管理思想的应用1. 建立和谐的组织氛围:道家管理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员工的人性需求。
在实践中,领导者可以倡导团队合作、互相理解和信任的价值观,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
2. 培养员工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道家管理思想鼓励放手托管,赋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领导者可以通过培训和提供发展机会,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自信心,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培养组织的创新能力。
3. 倡导均衡和可持续发展:道家管理思想注重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领导者应关注组织的长远发展,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注重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
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和策略,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四、道家管理思想对当代管理实践的启示道家管理思想对当代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现代组织管理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吸取经验:1. 追求精神层面的管理:道家管理思想强调追求精神层面的管理,注重员工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的引导。
浅论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

浅论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前言管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目的在于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各项活动,以实现特定目标。
而管理思想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其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着重探讨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的联系和差异。
老子管理思想老子,也称李聃,是中国道家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许多有关管理的思想和观点,被称为“老子管理思想”。
领导者的素质老子认为,领导者应该具备“无为而治”的素质,即不强求、不操纵,而是采取温和的方式影响和调节。
同时,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带领下属,展示正义和道德。
技巧与智慧老子主张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善用心智和智慧,遵循天道和自然规律。
他认为,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具体的事务,但是真正的管理必须建立在智慧和领导者的洞察力之上。
自我管理在老子看来,对自己的管理是一切管理的基础。
只有通过自我修养、自我纠正和自我反省,才能更好地管理下属并获取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现代管理现代管理是对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和迭代的产物。
相较于老子管理思想,现代管理更加注重制度、流程和科学化的方法。
基于数据的决策现代管理倡导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即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制定合理的决策和策略。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加客观地判断和预测问题,减少不必要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管理科学化现代管理尤其注重对流程和制度的科学化管理。
这种方法可以将流程可视化、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管理成本和误判的风险。
团队协作现代管理中的协作指的是,团队成员之间应该密切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依赖,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团队成员之间应该自愿地分享信息、意见和反馈,以使团队不断成长和壮大。
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的联系和差异从上述两种管理思想和方法的阐述来看,二者存在一定联系和差异:共同点老子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都追求一种“无为而治”的精神,即不强求、不操纵,而是通过柔性的力量、情感和感染力调控管理过程,使其自然而然地达成目标。
道家管理思想

பைடு நூலகம்
有人总结:
成就功业的要旨是:“文官不要贪,武 官不怕死”。
思考腐败问题(落马的官员)。
四、公平之旨
在老子看来,“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 余”,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样的社会太不 公平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针对 这种情况,老子认为应取消“人之道”,代之 以“天之道”的公平制度,即损有余而补不足。 “熟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的这 些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农民起 义的领袖,无不采取不同的形式,以“替天行 道,劫富济贫”为号召。
实际道理也如此,以兵摄之,民心不服,积之 越久,则国家混乱的危险也就越大。
伊拉克问题解析。
二、上善若水
道家的管理的密旨在于谦下不盈,正所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上善若水,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成功身退,天之道也。”
水的解析。
因此,很多明智的君王多以谦下用人。下面便 以“燕昭王师从郭隗”案例解析:
一、无为而治
道家最核心的管理思想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庄子等的思想均集中于此。
老子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 下。”“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 朴。’”
老子还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讲:“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 先。 ”
庄子讲:“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 下,而不以财戏人。”
儒、法、道三大家管理思想辨析

儒、法、道三大家管理思想辨析统治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是三大学派:儒家、法家和道家。
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
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管理方式。
他们各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1.儒家管理思想:王者之道,仁政德治;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以政为德”,讲“忠恕之道”,讲“正己正人”,主张“仁政”、“贤能政治”以及“重民”、“和为贵”、“仁义”等。
孔子在《中庸》中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将人作为管理的载体,把“治人”归结成为管理的本质。
同时,儒家学派强调用道德感化感动人心,要比一味惩罚会收到更好效果。
正如《论语》中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凡事要“以德服人”,实行“中庸之道”。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礼为治的政治管理思想,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实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主要内容:①行“王道”,施“仁政”;②主张“贤能政治”;③“重民”思想;④“和为贵”思想;⑤“仁义”思想。
此外,儒家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自身的管理,“君子务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体现管理者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德行的观点。
2.道家管理思想: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道家管理哲学的基本思想是以“道”为中心,讲“无为而治”,讲“弱者道之用”,讲“天地相合”。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将“道”看作是一种客观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强调人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做到天地相合,充分融会,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然而“道常无为”,因此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实有似无,无为而治,达到一种较高的管理境界,即通过最少的、必要的、有效的法律制度把社会干涉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组织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大道无为—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大道无为—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大道无为—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在企业管理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大道无为”,强调“无为而治”,即不做过多干预和干涉,以达到自然而然的平衡和和谐。
如何将道家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提升组织效能和员工幸福感,成为了现代管理者的重要课题。
首先,大道无为的理念要求领导者放下权力和傲慢,不过多干预员工的工作过程和决策。
传统企业管理常常以控制和指挥为核心,领导者往往过度干预员工,导致员工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最终影响整个组织的发展。
而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领导者应该尽量给予员工更大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相信他们的能力和判断,让他们自由发挥和做出决策。
只有在给予员工信任和自主权的情况下,他们才有更多的动力和创造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大道无为也要求领导者注重观察和倾听。
道家思想强调“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通过观察和倾听来洞悉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员工需求和组织运行情况,以及时作出调整和决策。
同时,领导者也应该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员工的意愿和需求。
通过观察和倾听,领导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应对策略,同时也能够建立更加紧密的员工关系,提高员工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再次,大道无为还要求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保持平和和谦逊的心态。
道家思想主张心境平和、心态谦虚,不被私欲和功利所困扰。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经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需要保持冷静和镇定的心态。
只有在平和的心态下,领导者才能够正确评估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避免偏见和决策失误。
谦逊的心态也能够帮助领导者更好地理解员工的需求和想法,与员工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促进良性的组织文化和团队合作。
最后,大道无为还要求领导者关注整体和长远的利益。
道家思想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且“长生天地,以养万物”。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放眼整体利益,不只关注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
道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美国宝洁公司
知其雄,守其雌
18
结论
管理企业首先要 提高领导者的个 人素质,强化道
德品质修养。
其次, 管理者可对 每个职工各自的特长 和短处加以引导, 让 其充分流动, 顺应其 自然本性。
领导者除了把必要的 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外,应更多的把权力 下放,使下属能更好 地根据下面的实际情 况来办事。
管理者要将自己处于 柔弱的位置,充分发 掘潜力,扬长避短, 后发制人,从而攻无
不克,无往不胜。
结论
19
谢谢
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
治大国,若烹小鲜
10
治大国,若烹小鲜
11
顺应同化精神
松下幸之助在生前曾多次 讲:
“凡是经营者,都必须根 据天地之间的自然法理活 动,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 道理,就如同下雨撑伞一 样简单”
治大国,若烹小鲜
12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
13
无为而治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 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 下。”
孔子说:“无为而治 者,其舜也与,夫何 为哉,恭已正南面而 已。”
无为而无不为
14
君无为,臣有为
• 君主为什么应该无为? • 如何做到君主无为而
臣有为?
“最好的领导者是能 帮助人,让人感到不 需他”
无为而无不为
15
知 其 守雄 其, 雌
知其雄,守其雌
16
弱之胜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 者莫之能胜”
道家思想简介
3
道家思想的核心
• 老子之“道” • 道家思想的核心
——“无为而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聃、老莱子、关尹、环渊。
时代及其代表社会基础。
道家的大本营——楚国第一节:〈老子〉的管理哲学〈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为”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
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地“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反之,如果人们行事不顺应自然而是凭自已的主观意愿违背自然而强为那就只会干扰、妨碍道的自然运行而招致失败。
“无为”是老派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
〈老子〉反对法令滋彰。
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而制颁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现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国家为禁制人民而使用的刑罚越繁苛,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就越乱,越不安宁。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也反对以礼教作为治国手段。
他们认为,以德、礼治国,和以政、刑治国,同样是有为。
他们激烈地攻击‘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
他们认为要想使国家安定,民风淳厚,最好是‘绝圣弃知”,“绝仁弃义”。
第二“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
〈老子〉非常强调统治者、领导者自身的倡率作用,这和儒家的风行草偃论是一致的,很可能是受儒家这种观点影响的结果。
但是,儒家所讲的倡率作用,是以德率民,即以领导者自身的良好道德修养影响被领导者以化民从善。
这在〈老子〉看来,是导民有为、〈老子〉也同样重视领导者的倡率作用、但却是要导民无为。
第三,‘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即是采取放任的态度。
但老派道家提倡无为,不是为了更加发挥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而是为了把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尽量减弱减小。
老子的理想是“小国寡民”,他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好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从“无为”这个最高原则,又派生出以下几个管理原则:其一是“清静”。
要使管理活动能顺应道之自然,必须首先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处事,克服轻率、躁扰的弊病,不看准方向和时机,不采取行动;而一旦看准了,就坚定不移地采取行动,不轻易变迁、更改。
“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以极其精炼、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原则;所管理的单位范围越大人数越多,情况越复杂。
管理工作就越加需要镇定、持重和有条不紊。
下面有乱是局部的,而上面是一乱则会乱及全局。
其二是“寡欲”。
《老子》认为多欲和纵欲势必要采取各种手段以求得欲望的满足,这就意味着在经济、技术、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为,而君主或统治者的多欲、纵欲必然要导致赋税、徭役的增加,这本身就是国家政权的有为。
同时,又将激起百姓的抵制、反抗,而使整个社会陷于纷乱和不宁。
《老子》把“寡欲’看作是实现无为之治的一个先决条件,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其三是“下民”。
《老子》从古代的历史,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剧烈社会变动中认识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因此,《老子》提出了统治者、领导者必须“下民”的管理思想,强调“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并且以百川归海做比喻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其四是“愚民”。
(和法家的联系)《老子》认为,人们智慧的发展必然使人类社会同原始自然状态相去日远,而且必然使人们更趋向于有为,使无为之治越来越难于实现。
因此,它主张要实行无为之治必须“愚民’,宣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该知道的知道,不该知道的不能知道)。
三、《老子》的“弱用论”思想《老子》认为事物是运动的,对立着的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各依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强和弱、大和小、先和后、刚和柔……莫不如此。
《老子》把这种认识概括为“反者道之动”。
《老子》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他把这概括为“弱用论”,说,“弱者道之用”。
《老子》的“弱用论”包含着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哀者胜”—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
《老子》说的“哀者”有双重含义;哀痛和哀怜,或者说悲愤和同情。
前者指战争的弱势一方、全军、全国全民对强敌侵凌一致悲愤,同仇敌汽;后者指它得到与国及中立同国家和人民(包括敌国中反对战争的人民)的广泛同情,也就是《孟子》说的“得道者多助”。
为了创造这些条件,〈老子〉主张:对内要教育群众,使本国军民都充分了解自己所进行战争的意义,并憎恨敌人的凶残和不义,从而树立起坚强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要进行艰巨的组织工作,把前方、后方一切物质、精神力量都动员起来。
对外要做广泛的宣传工作和外交联络工作,多方争取支持和援助,联络与国,分化瓦解敌人.只有这样,才能把“哀者胜”由可能的条件变为现实的条件.第二,“以正治国”——以弱胜强的基础。
要想在战争中取胜,首先要做好内治工作来加强自己的实力,诸如将帅及各级军事干部的选拔、培养、考察,战士的征集、编组、训练,武器及其他军事物资的准备以及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的改善等.这些治国、治军的工作,事先做得越充分,战斗的实力就越强大.这就是《孙子》所说的:来战先“立于不败之地”,或《老子》说的“无死地”。
这些治国、治军的工作,必须做得非常周密,切实,一丝不苟。
《老子》说的“以正治国”,正是如此。
《老子》对“以正治国”的要求很严,不但要求对大事、难事必须十分认真,谨慎地干,对小事、细事和似乎简单、容易的事,也不得周大意。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米;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才能避免全部工作“于几成而败之”。
如何看待老子的“有为”和“无为”?第三后动制敌——以弱胜强的战略、策略。
《老子》的“弱用’思想,除了要求“以正治国”外,还要求“以奇用兵”,即后敌而动。
伺机制敌的原则。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这里,‘主”指先发进攻,“客’指后发应战或防御。
防御也不是固守阵地同占优势之敌死打硬拼,而是可在强敌进攻下首先撤退,以避免在不利形势下同强敌决战。
《老子》以“退尺”为喻,说明退却可以大踏步后退,以便远远甩开敌军(1)等待敌军实力减弱后转入反攻。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来势越猛,动作越大,衰竭就越快.我保存和储存实力,而敌人疲敝、衰竭,这就逐渐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使反攻胜敌有了可能。
中国古兵法书所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指的这种情况。
(2)等待敌军暴露出弱点,然后转入反攻。
当敌军最初集中强大力量进攻肘,它的弱点不容易发现,也不容易加以打击;但在敌进我退、敌久不得手而躁急求战的情况下,弱点就容易暴露出来。
《老子》不仅主张以后发和退却等待敌军暴露弱点,还主张使用各种谋略制造种种假象以诱骗敌人上误敌人,以促使敌人暴露弱点它把这种谋略称为“微明”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这种‘微明”术的特点是:要削弱、空耗或打击敌人夺取敌人的阵地,就先对它示弱,或者故意让它得点便宜,引诱它作出错误判断,轻举妄动,加速暴露出弱点,然后出其不意给予致命打击。
“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
《老子》的“三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既然是“三宝’之一,那就是有普遍适用性的;不仅势弱的一方不应争上,抢先;即使是力量较强的、占优挚的一方,也能从“居后”“处下”中得到更大好处。
在君和民的关系中,《老子》主张君先下民;在国和国的关系中,则主张“大国以下小国”。
第三节:〈老子〉管理哲学的二重性。
评价:“无为”地和“弱用”论是〈老子〉道家管理哲学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无为”论包含着人们的管理活动要符合道之自然(实际上是事物的本性和规律),不可任凭主观意愿妄为,强为;领导者或管理者要以身率下,不可一味靠强制手段进行管理;管理者进行管理活动时要谨慎、冷静和坚定,不轻举妄动、频繁更张和朝令夕改,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带普遍性的管理原则,是管理活动一般必须遵循的。
“弱用论”包含着强和弱是互相转化的。
对于弱者来说,内而同仇敌忾,外而得道多助是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以正治国”,尽量加强自己的实力,是以弱胜强的基础;“以奇用兵”,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转弱为强的有效手段,以弱胜强要后动制敌等等。
象这样完整的、自成体系的以弱胜强术,尤其是我国管理思想遗产中的稀世之珍。
第二节:〈老子〉与组织管理汉初盛世:《淮南子》“圣人之治天下也,非易民性也,循其所有而涤荡之。
故因则大,化则细矣。
禹凿龙门,辟伊阀,决江浚河,东注之海,因水之流也;后稷垦草发苗,粪土树谷,使五谷各得其宜,因地之势也;汤武革车三百乘,甲卒三千,讨暴乱,制夏商,因民之欲也,故能因,无敌于天下矣。
“因水之流”,“因地之势”,“因民之欲”,指的是要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但同时还要有人的主观努力。
《淮南子·修务训》指出:“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嫁春生,人必加工焉,放五谷得遂长。
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鲸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之智不用。
”唐初盛世:唐太宗诏令中曾说:“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百官“各当其任,则无为而治矣”。
唐玄宗竭力推崇道家思想,亲撰《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
他写道:“圣人之无为也,因循任下,责成不劳,谋无失策,举无遗事,言为文章,举为表则,进退应时,动静循理……顺天之时,顺地之性,因人之心。
是则群臣辐凑,贤与不肖各尽其用,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此理国无为之道也。
”明太祖朱元革也亲撰《御注道德真经)},大讲“无为而治”,他说“君子之持身行事,国王治国以陈纲纪,岂无知而无为?在动以时而举必善,君子可以利人,国王可以利万物,即爱民治国者也。
”其意是治国之君不是自己无知,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善于制订纲纪,举善去恶,以利济万物,治国安民。
上述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何作用呢?1、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