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家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合集下载

道家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道家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道家思想之精髓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班级:11中药国交班姓名:李龙辉学号:201101008020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流传于世几千年,生生不息延绵不绝,它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明确地表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享有更高的地位。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地、法天、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之理。

“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庄子〃齐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

而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

老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

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

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

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

“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三.“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臵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

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

道家道教的和谐思想,不仅对既往的文明进程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

深入挖掘和分析、提炼道家道教和谐的宝贵资源,对这些思想资源进行审视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内涵道家创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探讨世界“始源”问题的哲学理论体系。

它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生诸领域,融生态哲学、政治哲学、生活哲学等门类学科为一体,深刻揭示并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身与心相统一的终极理论,体现了人类高度的思想和智慧。

(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

“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有着共同的本源和法则。

不仅如此,道教认为,人类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不能离开天地万物而存在。

人与自然的融会贯通,作为主体的人应效法天地之道,既热爱自然,又向自然虚心学习;既能成自然之美,又能体验融自然之乐。

(二)“德及微命”——人与人和谐的生命关怀精神道家道教思想的另一个最大特点便是表现在对生命的关怀上,强调要以仁爱之心来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处于相互平等的地位。

天地有生生之仁德,道有载育万物生长的善性。

慈悲仁爱、长养万物是道教一以贯之的宗教情怀。

道教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大系统,坚信生命无处不在。

万物都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类不应该随意把人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万物,做到既不按照人的利益、要求虐待万物,也不按照人自身的理解去“厚待”万物,阻碍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道教劝善书社会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道教劝善书社会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道教劝善书社会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道教是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之一,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作为一种宗教信仰,道教不仅具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和仪式活动,更有一套独特的社会伦理思想。

这些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们对当代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道教强调“道”的观念,认为它是万物的根源和运行之道。

在道教的伦理思想中,道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原则,它表达了一种恻隐之心和善良之道。

“道教劝善书”就是基于这种思想而产生的。

道教劝善书是一种道德文献,主要传授道教教义和道德规范,旨在教育人们如何行善和修德。

首先,道教劝善书强调个人道德修养。

在道教中,个人的修行是至关重要的。

道德修养旨在消除心灵的污秽和垢病,使个人心灵可以与道融合,实现心灵的纯净和自由。

在劝善书中,道教提倡人们追求善行和道德高尚。

道教认为,人们应该具备良善的品德,如仁爱、仁智、仁勇等。

只有通过自律和自省,个人才能自觉地从恶行中解脱出来,实现善行和德行的融合。

其次,道教劝善书主张和谐共处。

道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它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劝善书中,道教教导人们要懂得关怀他人,体谅他人的困难和苦难,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这种关爱他人的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价值观,为社会的和谐共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再次,道教劝善书弘扬公益慈善。

道教鼓励人们进行慈善事业,关心困苦人民和弱势群体。

在劝善书中,道教主张人们要具备捐助财物和时间的习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道教认为,通过慈善行为可以累积功德,同时也是实践“仁爱”的具体行动。

这种慈善观念,对于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捐助贫困弱势群体、关注环境保护等慈善行为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道教劝善书在这方面提供了积极的倡导。

最后,道教劝善书鼓励人们追求内外兼修。

道教认为,人应该充实自己,同时也要积极学习和参与社会事务。

在劝善书中,道教主张人们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时,关注社会状况,参与到社会进步和公共事务中去。

道家经典讲堂心得体会感悟(3篇)

道家经典讲堂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自古以来,道家思想便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追求智慧与修身养性的心灵。

我有幸参加了道家经典讲堂,聆听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讲座,感受到了道家哲学的无穷魅力。

以下是我对道家经典讲堂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道家哲学的智慧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顺应人性。

在讲堂上,老师详细讲解了《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让我对道家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 顺应自然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所生,道是宇宙的根本法则。

人类应当顺应道,顺应自然,以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告诉我们应当顺应自然,不要违背自然规律。

2.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在讲堂上,老师以古代帝王为例,说明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如唐太宗李世民,他推行“贞观之治”,以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

3. 修身养性道家强调修身养性,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在讲堂上,老师讲解了修身养性的方法,如清静、淡泊、无为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心态,远离烦恼,达到心灵的平静。

二、道家哲学的应用在讲堂上,老师不仅讲解了道家哲学的理论,还结合实际生活,让我们了解到道家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 修身养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道家哲学,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烦恼。

如遇到困难时,要学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处世之道道家哲学强调和谐、包容,这在人际交往中尤为重要。

在讲堂上,老师以《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为例,说明了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包容、理解他人,以达到和谐相处。

3. 工作态度道家哲学认为,工作应当顺应自然,不过度劳累。

在讲堂上,老师强调了“无为而治”在职场中的应用,如合理安排工作,避免过度加班,保持身心健康。

三、感悟与启示通过参加道家经典讲堂,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家哲学的博大精深。

道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精神的作文

道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精神的作文

道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精神的作文在咱们这个快节奏、充满变化的现代社会里,道家思想可一点儿都不过时,反而还能给咱们带来不少启发和帮助呢!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这可不是让咱们啥都不干,整天睡大觉。

而是说
别瞎折腾,别违背自然规律,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工
作起来没日没夜,把自己累得够呛。

要是能学学道家的“无为”,适当放慢脚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说不定工作效率更高,身体也更健康。

道家还主张“知足常乐”。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家都拼命追求更多
的钱、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

可道家告诉我们,要知道满足,别贪心不足。

你想想,就算你有再多的东西,如果心里总是不满足,那也不会快乐。

相反,
如果你能珍惜已经拥有的,少点攀比和欲望,那每天都会过得开开心心。

还有“以柔克刚”这一说法。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冲突。

这时候硬刚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像水一样柔软、灵活,反而能化解矛盾,达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说在团队合作中,遇到意见不合的时候,别一味地强硬
坚持自己的观点,耐心倾听别人的想法,说不定能找到更完美的解决方案。

另外,道家说的“返璞归真”对咱们也很有意义。

如今科技发达,生活越
来越便利,但我们也好像离自然、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偶尔放下手机,走
进大自然,感受一下简单纯粹的生活,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放松。

道家思想就像是一位智慧的老朋友,虽然它诞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但它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闪闪发光。

咱们要是能好好领悟和运用,生活肯定能更自在、更美好!。

道家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道家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道家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和谐社会之“和谐”(一)“和谐”的渊源“和谐”有以下几个意思:和睦协调;使和睦和协调;配合的匀称、适当、协调;和好相处等。

汉代郑玄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

”在先秦时期“和”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

例如烹饪中需要酸甜苦辣咸的搭配才可口,音乐中也需要宫商角徵羽的共鸣才能悦耳。

《论语·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将“和”与“同”两者进行了比较。

可以看出“和谐”不仅包含同一性的成分,更是在认识并遵循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达到按规律办事,使全社会达到一种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有序又繁荣的状态。

(二)和谐社会的提出及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强调的“为”超越了机械的教条式的计划规划并达到了资源最佳配置的最优状态。

通过对事物完整全面的把握进而才能“无不为”才有能实现“无为而治”的状态。

二、道家思想中的政治智慧与和谐社会相得益彰(一)道家思想中的政治智慧道家思想早期以老、庄的虚静、无为、贵柔精神为基础同时主张和而不同,顺应天性,相互补充,这些思想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中对于正确处理各方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道家政治思想简单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点:1.为政若水,少私寡欲。

从政治领导者的顶层设计的方向上奠定了政治的总体色彩,劝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

主张统治者作为表率的少私寡欲,不过多地区干扰人民的经济生产生活,国家上下和谐安宁相安无事,从而轻徭薄赋发展经济,人民各安其道各谋其事。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从社会民俗风气风土人情的角度,提倡朴素殷实的生活态度,在社会良好风气教化之下使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中不标榜提倡那些精美奇巧的难得之物,各种投机取巧的炒作哄抬价格的情况也会减少,预备着投机取巧的盗贼隐患也会减少。

道家文化感悟心得体会(2篇)

道家文化感悟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道家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在深入学习和研究道家文化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其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智慧,以下是我对道家文化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道家文化的核心理念道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

以下是我对这几个核心理念的感悟。

1.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文化的基本原则,意味着万物皆有道,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人类应当顺应道,尊重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尊重自然规律,珍惜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治国理念的核心。

老子认为,统治者应顺应民心,减少干预,让民众自由发展。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对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应简政放权,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3. 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就是顺应道。

道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学会放下执念,顺应事物的变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二、道家文化的智慧道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以下是我对几个方面智慧的感悟。

1. 生活智慧道家文化倡导“清静无为”,强调内心的宁静。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感到压力重重。

学习道家文化,让我们学会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修身智慧道家文化认为,修身养性是人生的重要任务。

通过修身,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心态。

在修身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内观”,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3. 处世智慧道家文化教导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顺应他人,尊重他人。

学会宽容、谦让,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现代社会,这一智慧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和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专业社会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到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专业社会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还贯穿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和道德准则。

1. 儒家思想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儒家思想注重仁爱、人伦、义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责任。

在专业社会工作中,人际关系和责任也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工作者需要建立信任、尊重和关爱的关系,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儒家思想对专业社会工作启示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尊重客户的自主权,注重培养并维护客户的尊严和自尊心。

道家思想强调随缘而安、无为而治,崇尚自然和谐。

在专业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善于化解冲突,维护社会和谐。

道家思想对专业社会工作启示是,社会工作者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冷静,遵循客观规律,用和谐化解矛盾,推动社会稳定与进步。

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公平、正义、平等,提倡人人平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专业社会工作的目标是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专业社会工作启示是,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关注社会的不公平和不正义现象,努力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1. 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权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权。

在专业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尊重客户的意愿和选择,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能,实现自主发展。

2. 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专业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建立支持性和平等的关系,与客户保持准确和及时的沟通,建立积极的互动和合作关系。

3. 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社会公平和正义。

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社会不公平和不正义现象,努力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4. 引导价值观的转变和精神文明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的塑造。

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的也应该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精神文明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道家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七班:
摘要:本文主要写老子以及道家思想贯通宇宙与人生的“道”一元,并通过形上与形下之“道”,“天道无为”与“道法自然”等老子的重要思想,这些方面都有助于丰富和拓展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知识体系和工作方法。

道家文化对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有深远影响,开掘其中的优秀资源,应能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所裨益。

关键词:道家思想;社会工作;无为;柔静;超越
0 引言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

但以往人们较侧重对儒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而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却未予以应有的重视,实际上,道家思想中也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思想,土生土长的道家以其深邃的大智慧,以独特的言语和方式实施着其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滋润着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个哲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出生于春秋末期涡河之滨(今安徽涡阳)的老子、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蒙地(今安徽蒙城)的庄子和出生于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他们的思想分别体现在《老子》、《庄子》和《淮南子》中。

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基本观念、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自由的学派。

道家文化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一些思想与社会工作观念不无契合之处。

1 肯定人的地位
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秦时期,由于思想文化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普遍相信天帝鬼神的存在,并在强大的自然力的威慑下,认为天帝鬼神高居人上,主宰着人的命运,决定人的生死祸福。

所以,当时人们凡遇重大事务,之前总要祭祀、占卜,征询天神旨意,祈求天神赐福保佑。

而道家鼻祖老子,是最早否定天帝鬼神力量的人。

他明确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第25章)即认为宇宙构成的四大要素,人占据其中之一,与道、天、地比肩。

这就是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体现了对人的高度重视。

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人,重视人的独特个性,相信人自我成长的能力,这与道家思想是共通的。

2 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没有“自然界”这一明确概念,很多时候,“天”、“地”、“道”等与“自然界”意义相近。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道家的观点是深刻和有价值的。

道家观点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庄子则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齐同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
物论》)。

社会工作伦理观也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和谐,“人在情景中”的观点有广泛影响,这与道家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观是比较契合的。

3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由老子最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37章),意即道永远是顺其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老子认为,不论是人的行为,还是治国方略,都应当效法于“道”,即顺乎事物的自然规律,遵循事物发展趋势,不能妄动,不必干扰,这样,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从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然达到安宁和稳定。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庄子指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庄子·秋水》),即“牛马四足”无拘无束是自然状态,笼络马头、穿牛鼻是人为。

不要以人为破坏自然,不要故意做作毁天命。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庄子·应帝王》),对待声名、谋略、事业、智慧,都不必刻意追求,应以人合天,顺乎自然。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著《淮南子》一书,为道家“无为”说赋予了新的积极意义。

《淮南子》批评了庄子“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大宗师》)的消极无为观点,指出“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象,吾以为不然。

”“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赡者,未之闻也”(《淮南子·修务训》)。

文中以神农、尧、舜、禹、汤五圣殚精竭虑、为民操劳的事例,说明绝对的静默无为是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于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

……非谓感而不应,迫而不动者”(《淮南子·修务训》)。

这样的“无为”观,是要求人们不因私欲轻举妄动,不以私害公,应遵循事物规律去做事,强调“循理”和“加功”的结合,一方面贵因随势、循理举事,另一方面要加上人的主观努力,才能举无不胜,为无不成。

这为道家“无为”观注入了生机,使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真正成为可能。

这与社会工作所强调的一方面积极发挥个人潜能,另一方面尊重“案主自决”,
不勉力强为,也有共通之处。

4 柔静与超越
道家的柔静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独树一帜的。

《庄子·天下篇》中有段话: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诟;……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

这段话的意思是,老聃说:“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柔雌,甘为天下人的溪水(意即低下);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耻辱,甘为天下人的川谷。

”人人都争先恐后、争强好胜,唯独自己却谦卑退让、甘居人后;……人人皆竭力求福,唯独自己却委曲求全,但求免于祸端。

道家这种独到的见解被《吕氏春秋·不二篇》简洁归纳为“老聃贵柔”。

世人通常都看重事物显在的部分、刚强的力量,老子却注重事物潜藏的、柔韧的内涵,所谓“以柔克刚”。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76章)
老子是从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观察总结出这样的经验,过于强盛的事物往往物极必反,会丧失生机招致灭亡;而看似柔弱的事物,实则充满生机,具有光明前景。

弱能胜强,柔可克刚,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天下至柔的是水,水滴石穿,“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与“柔”相连的是“静”,道家强调“虚静”,即以静制动,镇定自若,处变不惊。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鑑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庄子·天道》)平静的水才更明澈,更何况人的精神呢。

圣人心神宁静,才可成为天地万物的明镜。

所以庄子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才是天地的根本和道德的最高境界。

道家认为,恬淡和虚静,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绝对的精神自由,即“逍遥游”,这体现了道家对个体自由的无限渴望。

道家把个体自由作为人类活动终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心斋”和“坐忘”体悟道,超越世俗的名利、是非观念,追求精神自由。

《庄子·秋水》篇更形象深刻地揭示出真理的相对性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引领人们走向无限拓展、永恒追求、不断超越自我局限的崇高精神境界。

道家这种摆脱羁绊、追求自由的超越精神,与社会工作理念中自我实现、开放包容的思想是非常契合的。

综上所述,道家思想文化观念与社会工作理论有诸多相关之处。

对人的地位的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观,虚静恬淡无为的处世之道,以及自由超越的精神境界,这些方面都有助于丰富和拓展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知识体系和工作方法。

道家文化对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有深远影响,开掘其中的优秀资源,应能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李国祥.儒家与道家人学思想比较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3):51-55.
[2]陈绍燕.道家的基本精神[J].文史哲,1995(3):39-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