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识别装置设计报告
简易无线定位装置(C题)报告

简易无线定位装置(C题)报告摘要:本装置以多普勒效应为原理基础并结合高频相关知识,实现无线定位功能。
系统由信号发射装置和接收处理装置组成,接收端分为两根天线,通过射频开关切换两根天线轮流接收信号,接收端会产生多普勒频移,将信号FM解调后,再根据多普勒频移公式及线性拟合计算出发射装置具体位置,精度可达50cm。
关键词:无线定位;多普勒频移;射频开关;FM解调(1机包围(2(2率≤100mW(在负载电阻50? 上),且通过液晶显示所处位置。
2.方案比较与选择综合题目要求,结合现代技术水平,大致有三个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基于鉴相器的测距技术。
发射机距两个接收天线之间的距离一般不相等,电磁波在传输送到接收机时就会在接收天线上产生相位差,根据相位差的不同可以实现定位。
该方案的缺点是很明显的,首先是为了增加无模糊测量距离就必须减小发射信号的频率,这样就会降低发射信号的平均功率从而减小作用距离,故不采用该方案。
方案二:基于RSSI实现测距定位。
它是利用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接收信号功率强度与传输距离存在着某种变化关系,找出特定环境中的这一变化关系,从而实现定位。
该方案缺点在于测试环境要求较高,在室内近距离功率衰减很不明显,很容易收到环境因素的干扰。
故不采用该方案。
方案三:基于多普勒频移实现定位。
当信号接收端以恒定的速率沿某一方向移动时,由于传播路程差的原因,从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会造成相位和频率的变化,通过FM解调可将频率变化转换成电平变化,再通过STM32单片机DA采样计算后获得位置信息。
该方案有点在于在可以忽略信号功率对于定位误差的影响,且接收信号处理简单。
故采用该方案。
二、系统分析与设计1.系统框图(1)发射部分:(2)接收处理部分:2.系统理论分析:5中,为最大频偏量,为接收端相对发射机移动速度,为光速,为载波频率。
是常量,与为开关频率,这里选为固定值50kHz,且由式(2.3)可推出:(2.4与相对位移(可推出发射机位置)的线性关系。
抢答器设计实验报告

抢答器设计实验报告抢答器设计实验报告一、引言在现代教育中,互动性和参与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为了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和学生的参与度,我们设计了一种抢答器。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抢答器的设计原理、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二、设计原理抢答器的设计基于无线电频率识别技术。
抢答器由两部分组成:主机和抢答器设备。
主机通过无线电频率识别技术与抢答器设备进行通信,实现答题者的抢答功能。
三、实验过程1. 材料准备我们准备了一台电脑、一块Arduino开发板、一块无线电频率识别模块、若干个按钮开关和一些导线。
2. 硬件连接我们将Arduino开发板与无线电频率识别模块通过导线连接,并将按钮开关分别连接到Arduino开发板上。
3. 软件编程我们使用Arduino开发环境编写了控制程序。
程序主要实现了无线电频率识别模块的初始化、按钮开关的状态检测和与主机的通信功能。
4. 抢答器设备制作我们将按钮开关固定在一个小盒子上,连接好导线,并将无线电频率识别模块放置在盒子内。
5. 实验验证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抢答器的功能。
首先,我们将主机与抢答器设备进行配对。
然后,我们进行了多次抢答实验,记录了每个学生的抢答时间和正确率。
四、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抢答器在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抢答器能够快速准确地记录学生的抢答时间,并通过主机进行统计分析。
我们还发现,学生在使用抢答器后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由于抢答器设备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和时间投入。
此外,抢答器的使用也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对于一些不熟悉技术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学习成本。
五、结论抢答器作为一种课堂互动工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然而,在推广和应用抢答器时,需要考虑到设备制作和操作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改进抢答器的设计,使其更加简单易用,以满足更广泛的教育需求。
无线传感器设计工作总结

无线传感器设计工作总结
无线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和收集环境信息,并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设备。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无线传感器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环境监测、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多个领域。
无线传感器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传感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无线传感器设计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无线传感器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其所处的环境和使用场景。
不同的环境对传感器的要求不同,比如在高温、高湿度或者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下,传感器需要具备更高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环境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测试,以确保传感器能够正常工作。
其次,无线传感器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其功耗和通信距离。
传感器通常需要长时间运行,因此功耗的控制至关重要。
同时,通信距离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特别是在一些较大的应用场景中,传感器需要能够稳定地进行数据传输。
另外,无线传感器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其硬件和软件的配合。
硬件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传感器的精度、灵敏度和稳定性,而软件设计则需要考虑到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
这就需要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之间的密切合作,以确保传感器的设计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总的来说,无线传感器设计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功耗、通信距离、硬件和软件等多个因素,以确保传感器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
随着无线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为各个领域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历届题目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历届题目第一届(1994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 (4)题目一简易数控直流电源 (4)题目二多路数据采集系统 (5)第二届(199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 (6)题目一实用低频功率放大器 (6)题目二实用信号源的设计和制作 (7)题目三简易无线电遥控系统 (7)题目四简易电阻、电容和电感测试仪 (9)第三届(199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 (9)A题直流稳定电源 (9)B题简易数字频率计 (10)C题水温控制系统 (11)D题调幅广播收音机* (12)第四届(199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 (13)A题测量放大器 (13)B题数字式工频有效值多用表 (14)C题频率特性测试仪 (16)D题短波调频接收机 (17)E题数字化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 (18)第五届(200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 (19)A题波形发生器 (19)B题简易数字存储示波器 (20)C题自动往返电动小汽车 (21)D题高效率音频功率放大器 (22)E题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23)F题调频收音机 (24)第六届(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 (25)电压控制LC振荡器(A题) (25)宽带放大器(B题) (26)低频数字式相位测量仪(C题) (28)简易逻辑分析仪(D题) (29)简易智能电动车(E题) (30)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F题) (32)第七届(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 (33)正弦信号发生器(A题) (33)集成运放参数测试仪(B题) (34)简易频谱分析仪(C题) (36)单工无线呼叫系统(D题) (37)悬挂运动控制系统(E题) (38)数控直流电流源(F题) (39)三相正弦波变频电源(G题) (40)第八届(200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 (41)音频信号分析仪(A题)【本科组】 (41)无线识别装置(B题)【本科组】 (42)数字示波器(C题)【本科组】 (44)程控滤波器(D题)【本科组】 (46)开关稳压电源(E题)【本科组】 (47)电动车跷跷板(F题)【本科组】 (48)积分式直流数字电压表(G题)【高职高专组】 (50)信号发生器(H题)【高职高专组】 (51)可控放大器(I题)【高职高专组】 (52)电动车跷跷板(J题)【高职高专组】 (53)第一届(1994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题目一简易数控直流电源一、设计任务设计出有一定输出电压范围和功能的数控电源。
各届全国电子设计大赛题目

各届全国电子设计大赛题目一、正弦信号发生器 (3)二、集成运放参数测试仪 (4)三、简易频谱分析仪 (5)四、单工无线呼叫系统 (6)五、悬挂运动控制系统 (7)六、数控直流电流源 (9)七、三相正弦波变频电源 (10)八、音频信号分析仪 (11)九、无线识别装置 (13)十、数字示波器 (15)十一、程控滤波器 (17)十二、开关稳压电源 (18)十三、电动车跷跷板 (20)十四、积分式直流数字电压表 (22)十五、信号发生器 (24)十六、可控放大器 (25)十七、电动车跷跷板 (26)十八、宽带直流放大器 (28)十九、无线环境监测模拟装置 (31)二十、数字幅频均衡功率放大器 (33)二十一、低频功率放大器 (35)二十二、LED点阵书写显示屏 (37)二十三、声音导引系统 (39)一、正弦信号发生器一、任务设计制作一个正弦信号发生器。
二、要求1、基本要求(1)正弦波输出频率范围:1kHz~10MHz;(2)具有频率设置功能,频率步进:100Hz;(3)输出信号频率稳定度:优于10-4;≥1V;(4)输出电压幅度:在负载电阻上的电压峰-峰值Vopp(5)失真度:用示波器观察时无明显失真。
2、发挥部分在完成基本要求任务的基础上,增加如下功能:=6V±1V;(1)增加输出电压幅度:在频率范围内负载电阻上正弦信号输出电压的峰-峰值Vopp可在10%~100%之间程控调节,(2)产生模拟幅度调制(AM)信号:在1MHz~10MHz范围内调制度ma步进量10%,正弦调制信号频率为1kHz,调制信号自行产生;(3)产生模拟频率调制(FM)信号:在100kHz~10MHz频率范围内产生10kHz最大频偏,且最大频偏可分为5kHz/10kHz二级程控调节,正弦调制信号频率为1kHz,调制信号自行产生;(4)产生二进制PSK、ASK信号:在100kHz固定频率载波进行二进制键控,二进制基带序列码速率固定为10kbps,二进制基带序列信号自行产生;(5)其他。
rfid实验报告

rfid实验报告RFID实验报告引言: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无线电信号实现对物体的识别和追踪。
在现代社会中,RFI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物流、供应链管理、智能交通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次RFID实验的设计、过程和结果,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前景。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RFID技术实现对物体的追踪和识别。
实验所需材料包括RFID标签、RFID读写器、电脑等。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批不同类型的物体,如书籍、水杯、手机等,并为每个物体粘贴了一个RFID标签。
然后,将RFID读写器连接到电脑上,并安装相应的软件以实现对RFID标签的读写和数据处理。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首先对RFID读写器和标签进行了测试,确保其正常工作。
然后,将每个物体放置在读写器的感应范围内,并使用软件读取和记录每个物体的RFID标签信息。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对读写器的感应范围、读取速度等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以提高读写的准确性和效率。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对物体的追踪和识别。
每个物体的RFID标签信息能够被准确地读取和记录,包括物体的名称、型号、生产日期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软件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和查询,实现对物体的库存管理、追溯等功能。
实验结果表明,RFID技术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RFID技术的应用前景:RFID技术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RFID技术可以实现对物品的追踪、定位和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在智能交通领域,RFID技术可以实现对车辆的识别和收费,提高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此外,RFID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智能家居、医疗健康等领域,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管理,提升生活品质和便利性。
结论:通过本次RFID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RFID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其在物体追踪和识别方面的优势。
rfid 实验报告

rfid 实验报告RFID实验报告引言: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通过无线电信号实现对物体的识别和跟踪。
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物流管理、仓储管理、智能交通等。
本篇文章将介绍我进行的一次RFID实验,并对其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验证RFID技术在物体识别和跟踪方面的可行性,并探究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潜在问题。
2. 实验设计与过程我选取了一批不同类型的物体,如书籍、电子设备和食品,为每个物体粘贴了一个RFID标签。
然后,我设置了一个RFID读写器,并将其连接到电脑上。
通过读写器,我可以远程读取和写入RFID标签上的信息。
在实验过程中,我先将每个物体逐一放置在RFID读写器的感应范围内,观察读写器是否能够准确识别物体并读取标签上的信息。
接着,我尝试修改标签上的信息,并再次使用读写器进行读取,以验证写入功能的可靠性。
3.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发现RFID技术具有以下优势:首先,RFID标签具有独一无二的编码,可以为每个物体提供唯一的身份识别,避免了传统条码识别可能出现的重复或错误。
其次,RFID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式识别,无需直接接触物体,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和效率。
这在物流管理等需要大量物体快速识别的场景中尤为重要。
此外,RFID标签具有存储空间,可以存储更多的信息,如物体的生产日期、有效期等。
这些信息可以在供应链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帮助企业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
然而,RFID技术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首先,RFID标签的成本相对较高,特别是在大规模应用时,成本可能成为制约其推广的因素之一。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权衡成本与收益,选择合适的应用场景。
其次,RFID技术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由于RFID标签的无线信号可以被窃取,黑客可能通过拦截信号来获取标签上的信息。
因此,在应用中需要加强数据的加密和安全性保护。
《基于RFID技术的铁路信号设备巡检系统的设计》范文

《基于RFID技术的铁路信号设备巡检系统的设计》篇一一、引言随着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铁路信号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保障铁路运输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提高铁路信号设备的维护效率和降低故障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无线频率识别)技术的铁路信号设备巡检系统设计。
该系统通过RFID技术实现对铁路信号设备的快速识别、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控,为铁路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二、系统设计目标本系统的设计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巡检效率:通过RFID技术,实现快速、准确的设备识别和数据采集,减少人工巡检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2. 实时监控设备状态:通过实时数据传输和数据分析,对铁路信号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潜在故障。
3. 降低故障率:通过预防性维护和及时维修,降低铁路信号设备的故障率,保障铁路运输安全。
三、系统架构设计本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部分包括RFID 标签、阅读器、天线和移动终端等设备;软件部分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等模块。
1. 硬件架构:(1)RFID标签:安装在铁路信号设备上,用于存储设备信息、运行状态等数据。
(2)阅读器:用于读取RFID标签中的数据,可安装在巡检人员的移动终端上或固定在特定位置。
(3)天线:用于传输射频信号,连接阅读器和RFID标签。
(4)移动终端:巡检人员使用的设备,可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和显示等功能。
2. 软件架构:(1)数据采集模块:从RFID标签中读取设备信息、运行状态等数据。
(2)数据传输模块:将采集的数据传输至服务器进行分析和处理。
(3)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分析,生成设备运行报告和故障预警信息。
(4)数据分析模块:通过数据分析算法,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及时发现潜在故障。
四、系统工作流程1. 巡检人员携带移动终端,通过阅读器读取铁路信号设备上的RFID标签信息。
2. 数据采集模块从RFID标签中获取设备信息、运行状态等数据,并传输至服务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课程设计--无线识别装置的制作与调试目录1、实验简介……………………………………………………… 2页2、多种实验方案的提出与比较论证…………………………… 2页3、实验电路的设计……………………………………………… 4页4、心得体会……………………………………………………… 9页5、参考文献………………………………………………………10页院系:物信学院系别:计算机系专业:通信工程级别:07级姓名:吴镇钢学号:070307089指导老师:吴志伟无线识别装置摘要(实验简介):本系统是基于标准的RFID(射频识别)方式实现的,应用了负载调制的方式来实现应答器向阅读器的数据传输,使得双方通信完全不依靠任何其他耦合方式。
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
射频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非接触,阅读速度快,无磨损,不受环境影响,寿命长,便于使用。
目前,射频识别技术在国外发展非常迅速,射频识别产品种类繁多,已广泛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如汽车、火车等交通监控;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物品管理;仓储管理;车辆防盗等。
由于我国射频识别技术起步较晚,除用于中国铁路的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外,仅限于射频公交卡的应用。
本系统由应答器,阅读器及线圈三部分组成,应答器及阅读器分别由配对的芯片VD5026及VD5027负责编码与解码;应答器部分由5V的Vcc提供电源,阅读器由9V电池供给电源。
线圈则起到数据通信的作用。
阅读器由发光二极管显示接收结果是否正确。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1)掌握无线识别装置的原理及设计方法。
(2)了解RFID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3)掌握数据通信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4)能够使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调试。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与要求1、课程设计的任务(1)对无线识别装置及RFID的应用和性能进行了解。
(2)提出可行且全面的思路并用流程图表示。
(3)设计一个无线识别装置的电路图。
(4)对设计的无线识别装置进行调试。
(5)阅读器能正确识别应答器所发送的数据并且显示出来。
2-1、课程设计的要求(1)提出具体方案(2)给出所设计电路的原理图。
(3)进行电路仿真。
(4)进行实际焊板。
(1)装置中的耦合线圈为圆形空芯线圈,用直径不大于1mm的漆包线或有绝缘外皮的导线密绕10圈制成。
线圈直径为6.6±0.5 cm(可用直径6.6 cm左右的易拉罐作为骨架,绕好取下,用绝缘胶带固定即可)。
(2)阅读器采用发光二极管显示识别结果,能在距离尽可能大的情况下,识别应答器的有无。
识别正确率≥80%,识别时间≤5秒,耦合线圈间距D≥5cm。
(3)应答器增加编码预置功能,可以用开关预置四位二进制编码。
阅读器能正确识别并显示应答器的预置编码。
显示正确率≥80%,响应时间≤5秒,耦合线圈间距D≥5cm。
三、设计过程(多种方案的提出和比较论证)1、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应答器、阅读器两部分。
当应答器进入发射天线无功近场区时(距天线口径表面范围内),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编码模块调制放大后由线圈发送出去,阅读器耦合线圈接收到信号,在接收电路中对信号进行放大、检波、判决处理,最后由芯片解码控制二极管显示。
(1)应答器部分如下图所示,应答器通过耦合线圈谐振耦合获取能量,再经放大整流电路向储能电容充电获得系统工作所需电能;当电容电压经电压判断电路判断达到指定幅值时,应答器开始工作,VD5026读取拨码开关值,并通过串口发送编码信号,此时有源晶振产生载波信号,编码信号再经ASK调制,从耦合线圈辐射出去。
耦合线圈应答器组成方框图(2)阅读器部分如下图所示,电能由振荡电路产生经后续多级放大电路放大,通过耦合线圈发送出去;阅读器通过耦合线圈接收应答器发送的信号,接受的信号经过电压放大电路,放大后的信号经二极管检波后送至LM311进行比较,还原波形,送给VD5027串口接收,VD5027对编码信号进行解调后输出识别结果。
为实现各模块的功能,分别作了几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比较论证。
2、多种方案的提出和比较论证(1)调制方式选择方案一:模拟调制方式模拟调制比较容易实现的是AM调制,传播距离长。
但是效率低,其对发射装置的功率要求比较高不易利用耦合能量。
方案二:数字调制方式数字方式的调制可以很好的克服或减小模拟调制的非线性带来的失真、衰落等,ASK最易实现。
由于本次设计所提供电源功率较小不易驱动,因此我们选择数字调制方式中的ASK。
方案的比较总结:由于设计条件的限制,否则可选效果更好的调制方式,如调频。
对于简单的无线识别装置,利用ASK就能满足设计要求,只是不能做到更进一步的优化或实现高标准的设计。
四、实验电路的设计1、实验参数设计(1)LC谐振回路设计F=可算出L及C的值,其中F为谐振频率,等于电路工作频率,由于本利用公式次设计使用的有源晶振是5MHZ,因此F=5MHZ,由此可得LC=(2πF)²,再从可选的器件中挑选适当的电感值,这样就可以确定出电容值。
接地电容应选择较大的电容,以滤除高频谐波,在这次设计中采用的是10nf的电容;接地电阻应选择适中电阻以滤除直流波,本次设计中采用10K电阻。
(4)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设计基极的电压VB=RB2*VCC/RB1+RB2。
所以发射极电压为VE=VB-VBE 。
流经发射极的电流IE约等于流经集电极的电流IC,IE=VE/RE。
三极管的放大倍数等于集电极电流与基极电流之比IC/IB。
利用公式Ib=(Ube+Ure)/[Rbe+(1+β)Re]………………..①其中不乏要多次的假设,计算各电阻值再进行实验,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大胆地对各个参数进行有根据的假设。
2、VD5026、VD5027功能说明图如图,VD5026、VD5027是配对使用的,同一对芯片的第1~8引脚的接法必须一致,否则便不能使用,第15、16脚应连接同样阻值的电阻,本次设计中使用的是1MΩ电阻。
3、LM311功能说明图如图,其中第2、3为输入端,是一个电压比较器的两端,当in2>in3时,7脚输出1,当in2<in3时,7脚输出0,其中一个输入端可用滑动变阻器来调节输入大小;第5、6脚悬空。
4、总电路图(一)应答器电路图(二)阅读器电路图5、调试(1)、使用9V电池给两个模块(应答器及阅读器)进行供电。
(2)、先不插入芯片,而是在应答器输入端接入信号发生器产生的1KHZ的TTL信号,并用示波器观察应答器输出波形及阅读器每点的波形,如检波后为方波则说明设计比较成功,如没有方波则应多调试。
(3)、插入芯片,拨动拨码开关,调节耦合线圈距离,观察阅读器的LED灯是否显示正确,如没有显示,则用示波器观察经LM311整流后的波形是否为方波,如果是则应检查阅读器部分是否接错线,如果否,则应重新设计纠错。
五、识别装置工作流程图及实物图1.阅读器工作流程图,见图12.应答器工作流程图,见图23.应答器实物图,见图34.阅读器实物图,见图45.系统整体效果图,见图5图1 识别装置阅读器工作流程图图2 识别装置应答器工作流程图图 3应答器实物图图4阅读器器实物图图5系统整体效果图六、数据记录V OPP(V) 解调LM311 5026通过通过通过4CM七、心得体会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回顾起此次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我们对RFID的工作原理有了本质的理解,掌握了VD5026、VD5027、LM311的引脚功能等内部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在这短短的一周时间里,我深刻认识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这句话的重要性与真实性。
而且通过对此课程的设计,我不但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巩固了以前知道的知识。
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明白了学以致用的真谛。
也明白老师为什么要求我们做好这个课程设计的原因。
他是为了教会我们如何2010年6月份高频电路课程设计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
在整个设计到电路的焊接以及调试过程中,我个人感觉调试部分是最难的因为要反复地看原理图了解了哪个脚应该输出什么才能明白电路是不是有错。
更难的是焊接过程造成的虚焊,是电路不稳定不能完成的得要原因。
在这次课程设计当中我学得最多的是在调试过程中的对电路的各种调试。
我总结了一下所学的调试过程如下:1、必须对电路原理有足够深的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相对应的检查和调试,例如:芯片的第几脚应该输出什么,哪一端要输出几伏的电压等等都要根据原理进行检查才能排除是哪里错。
2、在进行布板的时候必须注意元器的摆放位置,不能想放哪就放哪要便于检查。
3、刚焊接电路后一定要先仔细检查一下电路,因为有可能哪里没有焊而造成后面的检查的难度。
4、要三心----耐心、细心、信心就是要有信心地耐心细心不慌不乱地检查才能解决问题。
5、要注意焊接的技术,如果造成虚焊是很不容易检查出来的。
6、在调试的过程必须要时刻保持尝试的精神。
八、参考文献[1]周晓光王晓华、《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实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2月[2] 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3]黄智伟、《无线发射与接收电路设计》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4]Carl J.Weisman《The Essential Guid To RF and Wireless( Second Edition)》中译本、刘志华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