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古诗 赏析总结

观沧海古诗  赏析总结
观沧海古诗  赏析总结

观沧海古诗赏析总结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临”“观”两个词语的作用

“临”字写出了诗人立足之高,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

“观”字是“看”的意思,观字点题,统领全篇,先写实景再写虚景,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抱负,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炼字:“何”字在句中是“多么”的意思。一个“何”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作者面对大海苍茫、动荡的景象时的惊奇与赞美之情。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有一个字很有气势,请分析

“涌”字,生动形象的展现大海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表现诗人对大海的惊叹和赞美。

4. 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动态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的气象。为下文想象抒怀做铺垫。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描绘一种什么样的景象?体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景象:借助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诗人博大的胸怀,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豪情。

炼字:“若”字是“好像”的意思。是虚写,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诗人博大的胸怀,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豪情。

6、请概括诗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复习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诗词鉴赏总结反思

诗词鉴赏总结反思 范 355 语文诗词选读的课本上完后,我感慨颇深。很幸运自己可以主讲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这在我学习诗词方面,又带给了自己新的感悟:可以使我受到美的教育、可以使我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 中国古典诗词流传至今的佳作名篇,不是千锤百炼,便是妙手可得。那么我们理解一首诗词要有方法,讲套路。 首先要读题目。以课本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为例。看题便知作者正在做的事情是“望”,那么就可以根据题目,推断作者的浓浓思愁,从而将思维往那边放;再结合“望”字分析,作者为何要望?在望什么? 第二看作者。作者本人与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般都有联系。例如王维,大多数为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李老师补充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他的诗词最大特点,这个知识点一定要准确记住。如我们课本中的《山居秋暝》一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 第三读诗句,抓意象。诗句中一般含有很多意象,而这些都是作者花心思添加的,一般用来与作者的心情相应和。比如课文中的冯延巳的《鹊踏枝》:河畔、青芜、柳树、小桥,就能看出作者的愁叹与落寞。

第四读注释。一般的诗歌鉴赏题目下方都有注释,这些注释往往会有重要的提示信息,要认真分析阅读,帮助解答。 在学习了很多诗词之后,会发现诗词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因此,我们在体会诗词感情时可从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这里我自己摘抄并归纳了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及情感:a.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 的心情; b.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 爱与赞美之情; c.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 达; d.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 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e.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 寞和对家乡、人的思念; f.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 国伤时,揭示时弊,同情人民;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 学习诗词并不是走个过场,而是它真正对我们有帮助。在高考中,语文试卷涉及到了古诗鉴赏题。因此掌握正确的考试技巧有很重要: a.“写了什么?/描绘了什么画面?”

古诗词鉴赏个人总结(适用新课标)

古诗词鉴赏 一.鉴赏形象 1.人物形象 (1)一句概括,形象特点+社会属性(…的隐士;…的底层劳动妇女;…的书生) (2)结合全诗的句子进行分析,有描写手法的要鉴赏所用的描写手法(侧面,正面) (3)概括出形象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作者…) 2.事物形象(咏物诗中) (1)一句概括,所描写事物的形象特点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哪句怎样表现了哪个特点) (3)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写出所咏之物中的所托之情(托物言志) 3.景物形象 (1)一句概括,诗句描写了一幅+(季节、地点、事件)+(什么样氛围特点的,孤寂冷清,雄 浑壮阔,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等)的图景(2)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所写之景用生动形象

的语言描述出来 (3)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语言 1.炼字、词、句 (1)释义,“…”字在句中的含义是…;或“…”字的特殊语法现象(名词动用之类的)、修辞手法 (拟人,通感,化无情为有情,化静为动等)(2)把该字放回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所烘托出的意境 (3)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鉴赏语言风格 (1)点明语言特色(沉郁顿挫[常见杜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浑奔放、悲慨 凄凉) (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3)表达了人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表达技巧 1.抒情方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前人语句]、 借事抒情) 2.描写方法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实写和虚写(虚写:神仙鬼怪世界、梦境、已逝之情景、设想想象未来之情景) (3)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4)色彩变换描写(异色相衬,在答描写的景象时要注意) (5)视角变换描写(可设题如:全诗怎样体现“望”字的;描写景物很有层次,请分析)(6)白描(一般不着抒情和议论,常和简练、质朴的语言风格相联系) (7)细节描写(常是动作描写,小的场景化描写)(8)通过不同感官描写(嗅、视[注意颜色词]、声[注意拟声词]、触[注意动作词]、味) 3.修辞方法 (1)比喻(要注意暗喻,说清本体和喻体,注意它能化具体为抽象,化无形为有形,突出事物 特点)

最新(曹操)诗词鉴赏《观沧海》最全中考鉴赏

《观沧海》(曹操)诗词鉴赏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气魄,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艺术手法】1、虚实相生: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洪波涌起”衬托下文大海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2、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3、动静结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互相映衬,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3,《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中“志”的意思是志向。(2分) 4,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5.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7.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简答题】 1、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3分)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3、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可)。 5、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借助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2分)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观沧海》鉴赏题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二、重点字词 1.临:登临。 2.何:多么。 3.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4.洪:大。 5.星汉:银河。 6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 三、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四、重点题 1. 《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观”字统领全篇。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运用夸张和想象地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很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4.根据阅读感受,写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古诗鉴赏题总结

山行 1.杜牧,字,号,朝杰出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因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其为。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山行:寒山: 坐:于: 3.说说这首诗的大意。(鼓励学生以诗译诗) 4.这首诗描写远景的意象有,描写近景的意象有 5. 有的版本上写的是“白云深处有人家”,而课本上是“白云生处有人家”,你认为哪一 个句子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6.“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受到人们的喜爱? 7. 解释划线字词的意思。 (1)山行:(2)远上寒山石径斜: (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 8 诗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9 这首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字,号,元大都人。“元曲四大家”之一,其余三大家分别是 、、。代表作是。 2.元曲分为散曲和剧曲。散曲因为与宋词的发展有关,所以又叫“词余”。散曲的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曲两种。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 3.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枯藤秋思天涯 4.解释下列词语。 秋思:昏鸦: 断肠:天涯: 5. 说说这首小令的大意。 6. 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并列,一个名词是一个景物,九个不同景物各自独立,在你的脑 海中能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吗?用相关的词语把它们连成句子,例如“枯藤老树相缠,枝头立定昏鸦”,“西风劲吹,古道上人骑瘦马”等等,是否更好?请具体说说你的想法。 7.这首曲的主旨句是。 8.这首曲在写法上主要运用的是。 9.有人说“小桥流水人家”与整首曲的色调不相搭配,应该改一改。你认为如何? 10. 根据原文填空。 (1)这首小令描写萧条、冷清、凄凉的景物氛围的句子是 和。 (2)表明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心情的句子是。(3)贯穿整首小令情思的一个词是。 11.《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代的,号是,著名的 。 12“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等词语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景象? 13.下列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用各具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副绝妙的秋景图。 B.“夕阳”“天涯“交代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在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C.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闷。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天涯沦落人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14.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观沧海》历届中考赏析题合集

《观沧海》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五年中考试题】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答案】C(2分) 【解析】“日月之行”四句,是作者想象之景,不是实景,实景是“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六句。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 一、诗词体裁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②近体诗(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七律,七绝,五律,五绝)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④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二、诗歌题材、情感分类 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写景抒情: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6.羁旅诗: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7.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8.山水田园诗: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9.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直人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如《硕 鼠》《伐檀》、罗隐的《蜂》。 10.闺怨诗:描写闺中妇女的情思,表现离情思念、感时伤怀或有所寄托11.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 等。 12.游仙诗:通过描写游仙访道来表现诗人的人生追求或人生境遇。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13.饮酒诗:通过描写饮酒歌吟来表现诗人的人生乐趣和感慨。如李白的《将进酒》《月下独酌四首》。 14.其他:题画诗、无题诗、悼亡诗等 三、诗歌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一)、人物形象

诗歌鉴赏汇编《观沧海》

诗歌鉴赏《观沧海》 (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6-7题(4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诗中“竦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2分) 7.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东临碣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C.“水何澹澹”两句,动静相衬,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5分) 观沧海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对《观沧海》《望岳》两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采用写景抒情的方式。 B.两首诗都运用了想象的方法。 C.两首诗都有对偶句。 D.两首诗都是篇末点题。 7.《观沧海》中的“星汉”指的是_______;《望岳》中的“岱宗”指的是______。(2分) 7.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2分) (1)《观沧海》的“观”即“看”,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北征乌桓胜利班师心情乐观;二是所写对象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2)《望岳》的“望”即“看”,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并未登山,而是在山脚下远望泰山;二是作者想象登山泰山之巅、雄视天下的壮观景象。() 6、两首是分别以和字总领全篇。(2分) 7、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都描写了雄伟壮丽的景色。 B都融入了作者浪漫的想象。 C都具体描绘了事物的景象。 D都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三)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6-7题(4分) 1.本篇作者曾出现在以下哪篇课文中?()(2分) A.《武松打虎》 B.《煮酒论英雄》 C.《明湖居听书》 D.《劳山道士》 2.作品中的大海具的特点,作者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想要 的抱负。(2分) (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7.诗中“志”的意思是。(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五)阅读下面的曲,完成7-8题。(4分) 7、总领全篇内容的诗句是(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可以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总结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

《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赏析选择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

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 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歌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诗歌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大海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气度。 【解析】A 未点明时间。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D.全诗借登山望海所见,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解析】C 错在“真实景象”,这是诗人的想象。

古诗词赏析总结

古诗中的常见词语意思及典故 1、“晕”指日月周围光环,此处以“晕”代月,属于以特征代本体,可联系“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2、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3、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 4、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5、“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伯禹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 6、“折桂”一词源于《晋书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 7、“折腰”代替“做官”,它很自然地引发人们联想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 8、馀花:残花 9、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 10、《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其苦。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 11、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据《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后来被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12、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 13、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14、“生意”即生机的意思。 15、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 16、明府:唐人对县令的尊称 17、“别路”的意思是戎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18、“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9、同唱第:在金榜题名前,进士们在皇宫正殿内集合,按名次点卯,进士应声报道。 20、“朱紫”指服色。唐代规定:三品以上为紫色官服,四品、五品穿绯(红)色官服,六、七品为绿色官服,八、九品着青色官服。 21、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石崇《金谷诗序》里说,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他曾金谷涧为其饯行。所以后来南朝江淹的《别赋》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说,成了典故。 22、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 23、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

古诗文《观沧海》赏析

古诗文《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 魏晋: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译文及注释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注释(1)观:欣赏。(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4)沧:通“苍”,青绿色。(5)海:渤海。(6)何:多么。(7)澹】 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8)竦峙(sǒng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9)萧瑟(xiāo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11)日月:太阳和月亮。(12)若:如同.好像是.。(13)星汉:银河。(14)幸:庆幸。(15)甚:极其,很。(16)至:极点。(17)

哉:语气词。(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19)以:用(歌以咏志)。(20)志:理想。(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观沧海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最后两句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这首诗不但通篇写景,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情景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总结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 知识汇总 河北定州中学邢建军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分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结构技巧四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又叫: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分为: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讽(喻)今、使用修辞。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按照内容判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用典、点化、双关、对比(衬托)、通感 按照形式判断——对偶、设问、反问、互文、排比、反复 描写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和静即动与静的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乐与悲的结合以乐景衬哀情(2)联想与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5)细节描写(6)欲扬先抑(7)象征(抒情方法为“托物言志”)(8)点面结合(9)视觉、听觉、触觉等相结合(10)远近结合(11)修辞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直抒胸臆,烘托对比,象征比喻,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是近年高考的热点。) 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分类点睛 如果问到一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先考虑整体上的技巧。(一般是抒情手法,如果具体问到别的再分析。) 如果问到一联或者一句,也要首先考虑最突出的手法。 如果有多种,先按整体考虑之后,再部分考虑。 以下分析中有例子: 一、抒情手法类 1、基础知识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情感。

《观沧海》曹操赏析习题

《观沧海》曹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这样评论《三国演义》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此人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战是赤壁之战,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主题思想】 《观沧海》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赏析选择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