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学新论 笔记 罗以澄著
新闻采访 新传考研

考研资料, 威 信:幺齐齐伞耳幺齐耳齐耳灵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用书 西北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用书 大连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用书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用书
334
440
1.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2011-2020考研真题加真题讲解和答案
2.陈力丹 新闻理论十讲 笔记
3.方汉奇 中国新闻史 考研考点讲义
视觉采访与视觉新闻: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 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 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实面貌。这样,新 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 电视发达的时代。
【书面采访】是指记者在同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交谈的情况下, 通过书面提问的形式进行采访,得到书面答复。
四、采访的七个环节
① 报道策划 ② 采访前准备 ③ 访问气氛 ④ 采访提问 ⑤ 现场观察 ⑥ 采访记录 ⑦ 采访核实
Q:为什么在采访前要进行准备? A:为了确保事实的真实性、报道的时效性、内容的深刻性、
材料的生动性。
Q:需要准备什么? A:政策、背景、知识、采访对象、方案、提问、设备。
为什么说临时性的采访准备和经常性的采访准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怎样在【因特网上采访】 1、了解最新信息。 2、拓展消息来源。 3、运用网络进行调
查。 4、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 5、收集背景资料。
应该树立的几种观念 首先树立“补课”观念,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一要加强对
信息技术的掌握。二是掌握外语,提高外语阅读能力。 其次,树立“法制”观念,了解并遵守与网络相关的法规。 最后,树立“网络规范”的观念,有序操作。
采访准备工作有临时性和经常性的两种。所谓临时性的,指在接受 某项具体报道任务时,根据具体报道任务的需要所进行的准备工 作。这样的准备工作,目标明确,具体;所谓经常性的,指平时 的积累,比如跑工业的记者,对工业生产的情况就要经常关心, 经常积累,至于工业方面的政策和知识,也要注意学习。跑其他 战线的记者亦然。这样的准备工作和临时性的准备工作比较起来, 目标虽然不那么具体,但却是报道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好了,一 旦某项报道任务到来,再围绕具体的任务做准备,那就称得上是 “锦上添花”了,是打有准备的仗了。如果碰到紧急任务,立即 就要奔赴新闻发生的现场,没有时间去慢慢准备,也不会感到两 手空空。还应该看到,记者的采访任务是一个接一个的,采访前 的准备工作也是一次接一次的,这些临时性的准备工作日积月累, 年复一年,反过来又充实了经常性准备工作的内容。这表明,临 时性准备工作和经常性准备工作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它们是相 辅相成的。
《新闻采访方法论》笔记

《新闻采访方法论》笔记第一章概论第一节新闻采访方法论概述1 采访定义、目的、任务、方式2 独立性和舆论监督以及对记者的要求考点 1: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采访方法论是研究新闻采访活动中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的科学.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闻学中的应用基础理论。
材料与事实采访与事实角度与事实立场与事实取和矛的矛盾新闻采访方法论概述记者和采访对象生和熟的矛盾说和做的矛盾十条基本采访方法考点2:采访1。
采访实质上是人的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
贯穿于采访活动的主要矛盾:认识主体记者同被认识的客体事实之间的矛盾,即主体同客体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的矛盾。
被认识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记者必须在社会活动中,同采访对象发生一定交往,才能完成采访活动.2. 采访是新闻记者(包括业余报道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做的了解客观情况的社会活动. 采访的四个要点:谁—-主体,为什么—-为新闻报道,做什么——了解客观情况,范畴-—社会活动(区别于私人活动)。
采访与一般的了解事物就有很大的区别,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具体任何和要求的、自觉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
这类认识事物的活动我们称之为:调查研究。
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特殊性体现在:采访的目的——传播特殊的目的,传播(为了进行传播),不仅“传”,而且“播",传播的对象广泛。
向大众传播,大众和传播是两个制约因素.1、为了向大众传播,新闻采访就要猎取哪些内容上重要的、涉及最迫切问题的、大众关心的、有一定趣味的事实。
2、为了向大众传播,不仅要在采访中“沙里淘金”,把那些没有新闻价值的,大众不关心的东西筛选掉,有时还要做更加广泛的调查,“旁征博引",向传播对象提供更多的资料, 以便他们能更好的理解新闻事件本身的意义。
3、为了向大众传播,记者的采访有极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可以对大量的社会现象做广泛的调查研究,也可以对一个完整的事件做全面或者片面的调查。
新闻采访中出镜记者如何把握尺度及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中出镜记者如何把握尺度及采访技巧作者:黄晟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06期【摘要】新闻采访活动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调查研究,正是这种特殊性,使得新闻采访工作比一般社会调查具有更大的难度。
出镜记者作为进行新闻采访活动的重要组成因素与被采访对象建立联系,在准确清晰的定位了自己的功能和角色后,需要把握好采访尺度,通过被采访者的反馈内容把握一些提问的技巧,从而得到自己期待得到的信息。
【关键词】新闻采访;出镜记者;采访尺度;采访技巧1. 新闻采访与出镜记者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写作的前提,是记者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对采访对象进行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的一种特殊途径。
采访的对象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是社会现象,记者最关心的是采访的客体身上蕴含的新闻价值。
采访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中介,早已有之。
新闻采访活动,从本质上讲,是采访者围绕着特定的采访目标,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认识和把握的活动。
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是采访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这就要求采访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时保持犀利的眼光,敏锐的洞察路去发现和捕捉新闻。
"出镜记者"一词是个舶来品,在英文资料中,"出镜记者"原文为:"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直译过来就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
上个世纪60年代,首先直接通过荧屏向观众报告新闻的是美国的新闻记者。
西方出镜记者在二战时期崭露头角,中国比西方国家晚了近20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现场报道形式開始在我国兴起,如今在电视新闻采访和其他采访场景中被广泛采用,因为具有电视画面,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根据电视新闻节目主客观环境的差异和节目需求,出镜记者可以分为以报道新闻事件为主的“现场报道出镜记者”,和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的“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
采访提纲新传考研

谢谢大家,祝大家考研成功!!!
笔记示范:
中新网8月3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新北市汐止区林森街73 巷一处小区一楼和地下一楼今天清晨发生火警,警消抵达时先破门 救出张姓男屋主,意识清醒,但其余3女1男送医急救后,仍宣告不 治。
新北市消防局上午5时29分获报后,随即出动大批人车赶往现场灌救, 消防员抵达时,火势已从地下室往上延烧到1楼,现场窜出大量浓烟, 消防员一边拉起水线灌救,一边以电锯破坏窗户进入屋内抢救。
采访提纲
考研资料, 威 信:幺齐齐伞耳幺齐耳齐耳灵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用书 西北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用书 大连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用书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用书
334
440
1.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2011-2020考研真题加真题讲解和答案
2.陈力丹 新闻理论十讲 笔记
就不必啦。 7.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相结合。 8.某些问题可以体现对老幼妇女及弱势群体的关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八、案例讲解
中新网8月3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新北市汐止区林森街73 巷一处小区一楼和地下一楼今天清晨发生火警,警消抵达时先破门 救出张姓男屋主,意识清醒,但其余3女1男送医急救后,仍宣告不 治。
四、采访提纲重点难点
1、与普通新闻实践中不同,要具有深度报道的意识。
2、格式一定要规范。
3、有逻辑、有亮点。
采访提纲格式
格式一定要注意,不然老师会认为你不专业。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采访主题 2.采访目的 3.采访方法 4.采访时间、地点 5.采访对象、问题(采访对象一+采访问题;采访对象二+采访问题......) 注意标清序号。考试时候标清楚序号,排列整齐,老师印象会很好。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采访课程的改革

视听2016.11|新闻采访是一门强调实践的课程,从新闻学诞生起这门课程就从不缺位。
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媒体融合的进一步深入,新闻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采访课程的教育必然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新闻采访课程面临的困境(一)教材案例陈旧,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笔者曾选用了新闻采访学的三本教材,分别是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蓝鸿文《新闻采访学》、张征《新闻采访教程》。
选用的教材都是最新版本,据统计,罗以澄教授书中案例少且陈旧,90年代及以前案例占到89%;蓝鸿文教授书中案例也较陈旧;张征教授是研究新闻采编的专家,但所选的案例2000年前的也占到54%。
同时经统计还发现教材涉及到的案例都是传统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的案例,新媒体的案例几乎没有,不能体现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新闻业的一个特点是“新”,教材选用案例陈旧,必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采访课程只是纸上谈兵新时期我国的新闻教育事业发展迅猛,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大部分新闻学专业教师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没有任何实践经验。
新闻业的特点是“新”,当今的新闻业界正在发生着巨变,传统的新闻业务被打破,新概念层出不穷,如:数据新闻、机器人写作、传感器新闻等,教师如果没有新闻实践经验就没有敏锐的嗅觉紧跟时代的发展,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
(三)新媒体时代,学生对传统采访课程理论关注度下降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截止到2015年12月底,我国网民达6.88亿,手机网民达6.2亿。
现在大学生都是90后,从高中时就开始使用手机,大多数学生使用手机长达5年以上,属于“数字原生代”,①每个学生每天接触手机至少两个小时。
但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都是单向传播,一个教师,一本固定的教材,课堂模式单一,课堂教学内容陈旧,采访理论很少涉及新媒体,所以课堂上既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南开大学中文系书目

文学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四卷本)罗宗强、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1918-2003)》(A、B卷,第二版) 乔以刚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外国文学名篇选读》(修订版,上下册)崔宝衡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理论》(修订版)[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增补版)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陈洪、卢盛江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刘俐俐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汉语《现代汉语教程》邢公畹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现代汉语》(增订四版)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古代汉语教程》解惠全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年《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洪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语言学概论《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语言学教程》(第三版)胡壮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古典文学文献学《文献学概要》杜泽逊撰中华书局2001年《古籍整理学》刘琳、吴洪泽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中下)罗宗强、陈洪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国文学史》(四卷本,第二版)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读本》陈洪、卢盛江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现代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程光炜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三版)朱维之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外国文学史·亚非卷》朱维之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比较文学概论》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高级语文素养《大学语文》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大学语文教师手册》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大学语文拓展读本》(集一、集二、集三)陈洪、李瑞山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语文素养高级读本》李瑞山编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文学批评与文艺写作《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王一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新闻传播学基础《新闻学概论》(第二版)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新闻学理论与实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新闻采访学新论》罗以澄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新闻发布概论》刘建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公众舆论》[美]沃尔特·李普曼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李苓、黄小玲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编辑史》(修订本)姚福申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戴元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美术理论基础《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外国美术简史》(修订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中国画写生不指定参考书绘画基础不指定参考书中外美术史《中国美术史教程》薄松年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艺术发展史》[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设计理论基础《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设计概论》李砚祖主编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专业设计不指定参考书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语言学教程》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基础《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上海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洪波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武汉大学新传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武汉大学考研——新闻与传播考研经历看过很多经验贴,有很多会讲自己的经历什么的,其实大可不必,最多只是当个故事瞧,每个人的备考过程都会因为环境、心境的不同而有区别,因此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考研和就业没有绝对的孰好孰坏,跟着自己的内心走,每一个选择都会是最好的选择。
在这里,首先必须感谢high研当初的陪伴与支持,如果没有它,可能就不会成就现在的我。
在我最迷茫最无措的时候,是high研给我指明了方向,才会让我成功上岸。
所以,我想把我的考研之路写下来,给学弟学妹一个参考,希望大家都能得偿所愿,去到自己理想的院校。
(high研还给了非常优厚的稿费,两全其美。
嘿嘿),希望你们也能像我当初一样,迷茫了就来这里看看,或许我的些许经验真的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呢。
下面,言归正传。
首先说一下我的基本情况,本科双非,三跨,二战。
一战武大,因专业课成绩差而败北,二战的时候改变策略,重专业,轻政英,最终成绩也符合二战规划,政英成绩基本没有变化,而两门专业课成绩总共提升了18分。
综合两次备考,现将经历整理如下:1.政治今年政治大题分数较高,拿到了38分。
全凭自学,身边有好多同学去报了考研班,但是,奉劝各位研友千万不要把考研机构的指导经验当作圣经来膜拜,只能仅供参考!政治资料我主要是跟的肖秀荣老师。
资料:政治大纲、风中劲草、《政治新时器》、肖秀荣1000题,肖秀荣时政,最后市面上所有的押题卷我都有买,9月份:刷肖秀荣1000题(做两遍),弄清错题,主要是针对选择题。
10月份:开始背风中劲草,抛开哲学,风中劲草我来回背了很多遍,一直背到考前。
按照框架进行。
11月份:开始进行做押题卷,市面上有各种押题卷,我全买来做了,主要是针对选择题,因为选择题的体型很新,必须要做到融会贯通,虽然我最后还是死在了选择题上,但是今年的选择题还是比较难的,我能上七十已经很满意了。
12月份:开始做主观题,背肖八肖四以及老蒋的五套卷。
然后跟了老蒋的网课。
其实大题只要踏踏实实的背,30分不会少,最后我的大题达到了38分,我还是很意外的。
笔记新闻采访学笔记

精品行业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栽并修改后使用!笔记新闻采访学笔记绪论概念:新闻采访学是研究新闻采访这一社会活动特殊的本质、规律、方法、途径以及新闻记者活动方式的应用科学。
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特殊社会活动。
记者《==》采访对象记者认识(==)新闻事实两对矛盾。
地位基础和前沿,属于应用新闻学。
第一章新闻记者一、职业记者的出现和发展我国古代:唐代邸报、进奏院状宋代小报,内探、省探、衙探最早职业记者:16世纪威尼斯一一威尼斯新闻,近代最早的报纸二、现代职业记者的发展《申报》外勤记者一一访事梁启超《清议报》“记者”出现法国哈瓦斯社,法新社前身,世界第一家通讯社中国民营通讯社,广州骆侠挺黄远生一一报界奇才《忏悔录》邵飘萍一实际应用新闻学,第一部专著三、无产阶级记者的成长第一个社会主义刊物,马克思和卢格《德法年鉴》第一家马克思主义日报《新莱茵报》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瞿(《晨报》《时事新报》特派记者赴苏维埃,《俄乡纪程》《赤都心史》)四、记者的基本任务1、采写新闻(天职)2、向领导机关和编辑部反映情况(内参)3、群众工作A通讯员工作B了解群众要求和反映C组稿约稿D群众采访五、记者的条件黄远生:四能一一能想、能走、能听、能写邵飘萍:品性、知识与经验、身体健康邹韬奋: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2、要有较强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修养和政策水平3、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4、要有广博的知识5、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6、要有新闻职业道德修养第二章采访的基本要求一、采访的地位与作用1、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
理解采访与新闻本源的关系。
2、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采访决定写作3、采访是新闻事业存在的基础。
二、采访的性质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
特殊性在于1、特殊的目的一一向大众传播新闻2、特殊的活动方式一一社会活动。
主要不靠行政的手段进行工作,而是主要依靠社会交往和个人交往,靠独立活动和朋友式的平等交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采访学新论》复习资料总结1、新闻事实定义:新闻事实是一般事实中具有特殊素质的一种事实,即指的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只有新近发生的,能够引起普遍关注的新鲜的事实,才能够成为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就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识别新闻事实的主要依据就是新闻价值。
识别新闻事实的依据: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或发现的事实信息。
客观事实只有具备了新闻价值,才值得记者去采访报道;新闻价值越大的事实,就越可能成为大新闻,就越要引起记者的注意,记者要做好重点采访的准备。
总之,新闻事实便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识别新闻事实的主要依据就是新闻价值。
识别新闻事实的运作方法:把握新闻价值去识别新闻事实,不是简单的着眼于事实本身的变动,而应该是着眼于事实的变动与人们、社会的关系的涉及程度,也就是说,要着眼于事实的变动度。
具体地说,在新闻采访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把握事实的变动度,进而识别判定新闻事实。
①事实变动的范围与规模。
这里指的就是事实变动的空间,亦即事实变动所可能涉及的社会影响面而言的。
事实的新闻价值是与其变动的空间与规模大小成正比例的关系的。
注意一点的就是,判定事实变动的社会影响面的依据,是以记者所服务的新闻传播媒体的社会覆盖面作为其参照系的。
②变动的顺序与次数。
就是事实变动出现的时间顺序与频率而言的。
③变动的过程与速度。
这是就事实变动的内在关系而言的。
如何确保新闻事实。
①加强政府对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的管理和监督。
②加强新闻工作者的理论修养、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
A、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耳目”“喉舌”,是专职调查人员;调查研究是新闻报道的基础,贯穿于新闻传播的各个方面;调查研究史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衡量其素质的重要标志,是名记者的成功之路。
B、方法:解剖麻雀、专项调查、日常调查、自我调查、隐形调查2、新闻采访新闻采访: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
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色的调查研究。
新闻采访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同事实“打交道”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事实是第一性的,起决定性的作用,它规定着、制约着记者对事实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记者又以积极的、能动的认识与把握,反作用于事实。
这便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对新闻采访活动本质属性的科学认识。
书上定义: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包括业余通讯员在内的新闻采访者)为写作新闻报道而进行的了解和掌握客观事实的活动。
新闻采访在新闻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①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
②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来说,是第一位的、起决定性作用的。
③新闻采访是锻炼、培养记者的主要途径。
3、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
——王中4、新闻价值新闻价值作为新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由资产阶级新闻学者首先提出来的。
定义:新闻价值就是指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信息量及其对受众、对社会利害关系涉及的程度。
这一定义告诉我们的是:①新闻价值存在于事实之中,所以我们要尊重事实,注意研究事实。
②新闻价值存在于事实与受众的关系中,所以我们要尊重受众,了解受众的需求。
③新闻价值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它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等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要熟悉社会、研究社会、5、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①新鲜性。
新鲜性指的就是事实发生或变动的时间及其所含的新闻信息量。
这是构成新闻价值的必备要素。
新闻事实的新鲜性,首先是个时间问题。
但是光有时间还不够,还必须要能够提供给人以富有新意的信息。
总之,新鲜性既是新闻事实所具有的客观属性,又是需要记者在事物的变动中考察和把握的一个价值要素。
②重要性。
重要性指的是事实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普遍程度,或与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密切程度。
也就是说,一件事对社会的影响越大,与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关系越密切就显得越重要。
重要性是决定新闻价值大小和有无的关键因素,也是有别于资产阶级新闻价值观和体现我们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特色的主要因素。
我们在社会主义新闻呢价值观判断重要性的主要标准是:影响性、显著性、反常性。
③接近性。
接近性是指的新闻事实与新闻受众内在的相关性。
具体的说,接近性就是指新闻事实与受众在信仰、经历、心理、职业、性别、年龄、地域等方面重合或近似的程度。
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是与这些重合或近似的程度成正比的。
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大体包括这几个方面:地理上的接近性,或者叫做距离上的接近性;职业的接近性;性别的接近性;年龄的接近性;心理的接近性。
④趣味性。
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情趣和意味,亦即情感的吸引力。
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中的趣味性包括:和思想密切相关;融于知识中;讲究人情味。
6、新闻敏感定义:新闻敏感,也有人称之为“新闻眼”或“新闻鼻”,它是成熟记者所特有的职业性敏感。
它能使记者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透过重重迷雾一下子“看到”、“嗅到”哪里有新闻发生,或者哪里会有新闻发生,从而迅速的去捕捉。
具体的说,新闻敏感就是记者敏锐的发现、鉴别和预见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新闻敏感的价值作用?具备新闻敏感,就能在大量的普通事实中,迅速的抓住有价值的线索,采掘到新闻事实。
①能“一触即发”,迅速的抓住新闻事实。
②能“慧眼识珠”,准确鉴别事实的新闻价值所在及其大小。
③能“见微知著”,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④能“落叶知秋”,对某些重大新闻事实的出现作出科学的预见。
新闻敏感从何而来?新闻敏感是记者宝贵的素质。
一般来说,新闻敏感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新闻敏感来自于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注意抓取新鲜事物,并把它迅速传递给受众,这是记者的主要职责。
记者的高度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还表现在对新事物寻根刨底、锲而不舍的孜孜追求上。
②来自对形势、政策和报道思想的透彻了解。
能够准确洞察形势,深刻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并掌握当前报道形式思想,这是培养和增强新闻敏感的一大“法宝”。
③来自于对情况、资料的积累和研究。
熟悉现实生活和实际情况,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并注意研究、分析,这是培养新闻敏感的坚实基础。
新闻敏感,不仅来源于对新生事物的敏锐的感受和识别,而且也来源于对原有事物的熟悉和把握。
总的来说,一个称职的记者,必须具有善于迅速而准确的识别、捕捉和挖掘新闻事实的能力。
这个能力就是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来源于记者的理论修养、政策学习和业务实践,来自于对社会,对人民、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也来自于对客观实际的深入调查和大量情况的掌握。
一言以蔽之,新闻敏感是记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
7、新闻采访的对象(参看课本第三遍采访分类论)8、新闻报道思想所谓新闻报道,就是新闻传播媒体在一定的时期或阶段内,为着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而制定的新闻报道工作的思想、意图。
它所包括报道的目的、内容、范围、重点等。
报道目的,是指通过新闻报道所达到的结果。
9、新闻线索,渠道以及怎样发现新闻线索?新闻线索,就是指可能成为新闻报道对象的某种事实所传递的信息,或者是将要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所发出的信号。
新闻线索是新闻报道对象的某“信息或者信号”,是因为它不同于新闻报道对象本身。
新闻线索的特点:①简略、概括;②不可靠;③属于直接感觉的东西。
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①从党和政府的方阵、政策、决议、指示及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中来。
②从党政机关和业务部门的各种会议中来。
③从各业务部门的书面材料中来。
⑤从新闻媒介已经发表的报道、文章、读(记)者来信中来。
⑥从各种广告以及气象预报中来。
⑦从记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来。
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关键在于记者要有“主动出击”的精神,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眼观四面,耳听八方,这样的才能在生活的海洋里,源源不断的获取到新闻线索。
10、新闻观察方式和内容?新闻观察活动,就是记者依据一定的采访任务,通过眼睛瞪各种感官和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与联系的综合反映来进行新闻采访的一种社会活动。
由于新闻采访活动的丰富性、繁杂性,新闻观察的方式自然也具有了多样的特点。
每个记者,每次采访,都可能有着不同的观察方式。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多种多样的观察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①参与性观察。
这是指记者以自己的职业身份“介入”、参加了被观察的客观事实“活动”,成为了该“活动”中的一员,在参加的同时进行观察的一种新闻观察方式。
②隐匿性观察。
这是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职业身份,用隐匿的方式“混入”事件现场进行观察的一种新闻观察方式。
隐形采访一般使用的就是这种隐匿性观察方式。
③非参照性观察。
即记者“超然”于被观察的事物之外,以旁观者、目击者的身份进行观察的一种新闻观察方式。
在这种观察中,记者被观察的对象纯属于采访与被采访的关系,而这一关系是公开的。
新闻采访中,大量使用的就是这种费参与性的采访方式。
新闻观察的内容:新闻观察活动中,记者所进行的观察,主要是对事物现场的观察和对所采访人物的观察。
①现场的观察。
现场是新闻事实存在的依托和表现形态。
任何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离不开现场。
现场观察的内容与方法应注意这样几点:对事物的基本情况和现场的情景、气氛等要观察清楚;对事物的“动态”和细节套注意观察;要注意学会“透视”;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观察位置和角度。
②人物的观察。
人,既是新闻事件的主体,也是被采访的主体。
对人物的观察,不仅是写作新闻报道的需求,而且也是了解采访对象、“控制”采访对象、促使采访顺利进行的需要。
人物观察的内容与方法要注意这样几点: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外貌;要注意观察被采访人物的有个性的动作和语言;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关于新闻采访的问题。
按照新闻采访主体的职业行为方式,新闻采访的类型一般可以分为几种相对应的采访方式:参加座谈会与参加记者招待会采访;专门采访与交叉采访;机动采访与驻地采访,隐形采访与体验式采访。
关于座谈会采访方式。
从新闻采访的主体与采访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一层面上来看,座谈会采访与记者招待会采访是正好相反的两种采访样式。
前者是一人对多人的采访,且采访的主控权一般由记者掌握。
而后者是多人对一人的采访,采访的主控权通常为采访对象所掌握。
座谈会采访,是指记者通过座谈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同一个话题,向多个对象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
具体的说,座谈会采访有采访有两种:①记者围绕着某些已经发生过的事件,请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知情者、进行座谈,以了解事件的真相。
②记者围绕着某些社会关注的问题或者事件,请与其有关联的对象或者问题、事件的关注者,或者对该问题、事件有权威性的发言进行座谈,以便了解或反映社会上的又代表的看法。
座谈会采访的优点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座谈会采访,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搜集大量的情况,有助于提高新闻采访的工作效率,可以同时听到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有助于记者的分析和判断;同时,与会者可以互相启发和补充,有利于弄清事实,问题也能谈的比较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