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它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典范。
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勾股定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数学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
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重点之一。
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也可了解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1.通过初一一年的数学学习,初二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学习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也能较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所获得的解题经验,他们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并敢于对不懂的地方和不同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
2.考虑到三角尺学生天天在用,较为熟悉,但真正仔细研究过三角尺的同学并不多,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能非常简单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本质。
3.以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文历史知识为背景展开对勾股定理的认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设想1.课型:新授课2.设计理念:本教案以学生手中舞动的三角尺为知识背景展开,以勾股定理在古今中外的发展史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让他们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运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创新的精神。
3.教学思路:探索结论-得出结论-历史介绍-初步应用结论-应用结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勾股定理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勾股定理的探究、证明及简单应用2.内容解析勾股定理的内容是: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斜边长为c,那么222+=.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长,a b c就可以求出第三边长.勾股定理常用来求解线段长度或距离问题.二、目标和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运用面积关系得到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2)通过勾股定理证明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和证明方法.(3)通过合作探究,感受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和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目标分析(1)学生通过观察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归纳并合理地用数学语言表示勾股定理的结论.(2)学生能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关键是通过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能求第三条边的长度.三、学生学情分析对于直角三角形,学生对角的关系已有学习,但对于边的数量关系了解不多。
新课标要求学生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发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先从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容易发现规律,再从特殊到一般,探究一般直角三角形是否满足规律。
其简单变形,而后过渡到其后的拓展练习,分层布置,有一定的梯度性,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空间,体现了因材施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四、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场的图片,指出会场上会徽图标。
提问: 你知道这个图案吗?有哪些基本图案组成?前面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个边。
教学设计《勾股定理》

课题:17.1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材地位作用这节课内容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本课学习,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通过课题的学习,学生可以经历从实际问题观察、发现、抽象出数学问题,猜想并验证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到综合应用已学知识联想、证明的全过程,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本节课学习过程中渗透了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和方程思想等重要数学思想,同时为勾股定理逆定理和后续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为高中学习的一般三角形中余弦定理和平面解析几何的部分公式做铺垫。
二、教学重点、难点勾股定理的学习是建立在掌握一般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以及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 是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拓展。
本节课主要是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本节课介绍的是等积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用多样化策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索、验证、证明勾股定理过程。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几何的观察能力和说理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是他们的推理能力较弱、抽象思维能力不足。
而本节课先采用的是等积法证明。
对于其他的证明方法,由于需要合理的发散思维和联想,没有教师的启发引领,学生不容易独立想到。
难点:用拼图的方式利用等积法证明勾股定理,并结合方程思想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证明勾股定理。
三、目标和目标解析本节活动课应当恰当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的数学核心观念与数学能力,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知识技能目标(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2)能尝试从不同角度证明勾股定理。
数学思考目标:(1)让学生切实经历“观察—猜想---验证---证明”的探索过程;(2)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分析勾股定理的证明思路;(3)体会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化归和方程思想方法。
八年级数学上册《探索勾股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以及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成果,引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好奇心。
2.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直角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吗?”让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师提出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直角边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特殊的数量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直角边的关系,并提出勾股定理的猜想。
2.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勾股定理,强调数学逻辑性和严谨性。
-首先,验证直角边长度为1的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度是否满足勾股定理;
4.多元评价:采用口头提问、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学会倾听、交流、分享;
4.使学生认识到勾股定理在数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价值。
此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勾股定理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灵活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容易忽略细节,导致计算错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这些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019中考数学一轮复习第21讲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教案

第20讲: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一、复习目标(1)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2)掌握角平分线性质的逆定理。
(3)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复习重难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其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b,外接圆半径勾股定理及逆定理互逆命题如果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我们把这样的两命题、定义、定理、公理述,作出________(二)题型、技巧归纳考点一: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的长度技巧归纳:勾股定理的作用:(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3)用于证明平方关系的问题.考点2实际问题中勾股定理的应用技巧归纳:利用勾股定理求最短线路问题的方法:将起点和终点所在的面展开成为一个平面,进而利用勾股定理求最短长度.考点3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技巧归纳:判断是否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判断的方法是:判断两个较小的数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最大数的平方即可判断.考点4定义、命题、定理、反证法技巧归纳:只有对一件事情做出判定的语句才是命题,其中正确的命题是真命题,错误的命题是假命题.对于命题的真假(正误)判断问题,一般只需根据熟记的定义、公式、性质、判定定理等相关内容直接作出判断即可,有的则需要经过必要的推理与计算才能进一步确定真与假.(三)典例精讲例1 将一个有45度角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一张宽为3 cm的纸带边沿上,另一个顶点在纸带的另一边沿上,测得三角板的一边与纸带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成30度角,如图21-1,则三角板的最大边的长为( )A、3CMB、6CMC、、[解析] 如图所示,过点A作AD⊥BD,垂足为D,所以AB=2AD=2×3=6 (cm),△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2AB=62(cm).例2 一个长方体形的木柜放在墙角处(与墙面和地面均没有缝隙),有一只蚂蚁从柜角A处沿着木柜表面爬到柜角C1处.(1)请你画出蚂蚁能够最快到达目的地的可能路径;(2)当AB=4,BC=4,CC1=5时,求蚂蚁爬过的最短路径的长;(3)求点B1到最短路径的距离.解:(1)如图,木柜的表面展开图是两个矩形和.蚂蚁能够最快到达目的地的可能路径有如图的AC′1和AC1.(2)蚂蚁沿着木柜表面经线段A1B1到C′1,爬过的路径的长是l1=42+(4+5)2=97. 蚂蚁沿着木柜表面经线段BB1到C1,爬过的路径的长是l2=(4+4)2+52=89.l1>l2,最短路径的长是l2=89.(3)作B1E⊥AC1于E,则B1E=B1C1AC1·AA1=489·5=208989例3 已知三组数据:①2,3,4;②3,4,5;③1,,2.分别以每组数据中的三个数为三角形的三边长,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有( )A.② B.①② C.①③ D.②③[解析] 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要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即可构成直角三角形.只要判断两个较小的数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最大数的平方即可判断.①∵22+32=13≠42,∴以这三个数为长度的线段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不符合题意;②∵32+42=52,∴以这三个数为长度的线段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符合题意;③∵12+(√3)2=22,∴以这三个数为长度的线段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符合题意.故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有②③.故选D.例4 下列命题为假命题的是( )A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B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C .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D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一条边的长与该边上的高的乘积的一半[解析] 选项A 和B 中的命题分别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与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均为真命题;对于选项C ,只有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而其他三角形的三边都不具有这一关系,因此是假命题;选项D 中的命题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是真命题,故应选C.(四)归纳小结本部分内容要求熟练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角平分线性质的逆定理、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设计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图片,提出问题:“如何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探究新知(1)让学生画几个不同的直角三角形,测量出三边的长度,并计算两直角边的平方和与斜边的平方。
(2)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提出猜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证明勾股定理方法一:利用赵爽弦图证明展示赵爽弦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将大正方形的面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从而证明勾股定理。
方法二:利用面积法证明通过将直角三角形补成一个大正方形,分别计算大正方形的面积和各个部分的面积,从而证明勾股定理。
3、例题讲解出示一些简单的应用勾股定理求边长的例题,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 3 和 4,求斜边的长度。
让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4、课堂练习安排一些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视并及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5、小组讨论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要登上一个 8 米高的建筑物,梯子的底部距离建筑物 6 米,梯子需要多长?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6、课堂总结(1)回顾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方法。
(2)强调勾股定理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解题思路。
2.交流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实际操作,如拼图、构造三角形等,让学生直观感受逆定理的应用。
-设计开放性问题,如“如何确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数学文化,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的贡献。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
5.能够运用勾股定理推导出相似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比例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勾股定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发现勾股定理,并理解其内涵。
3.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勾股定理与图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2.教师总结:强调勾股定理的重要性,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课后巩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引导学生认识到勾股定理在几何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八年级数学上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2.选做题:
(1)针对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布置一道拓展题,如直角三角形与圆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其数学素养。
(2)针对学习程度一般的学生,布置一道实际应用题,如测量距离、计算面积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其实践能力。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布置讨论题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直角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探讨勾股定理的应用。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出示几道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练习题,如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计算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勾股定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理解程度不一,部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关注和引导。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他们对于富有挑战性和实际应用性的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建筑物的直角结构、斜拉桥等,引出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自主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如内角之和、斜边与直角边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从几何和代数两个角度去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专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这一性质; 2.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3.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定理以及含有0
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重难点: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性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 难点:直角三角形与其它知识的综合运用. 知识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
1.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 ;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 的一半.
4. 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 .
5. 勾股定理: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b a ,,斜边长为c ,则有
6.直角三角形的面积:=S =ab 2
1
,其中b a 、为两个直角边,c 为斜边,h 为斜边上的高. 应用练习
1.(2009湖北省荆门市)如图1,Rt △ABC 中,∠ACB =90°,∠A =50°,将其折叠,使点A
落在边CB 上A ′处,折痕为CD ,则∠A ′DB = ( )
A 、40° B、30° C、20° D、10°
2.如图2,Rt △ABC 中,∠B =90°,BD ⊥AC 于D ,点E 为AC 的中点,若BC =7,AB =24,则
BE = ,BD = .
3.(2014•无锡)如图,△ABC 中,CD ⊥AB 于D ,E 是AC 的中点.若AD =6,DE =5,则CD 的长等于 .
A '
B
D
A
C A
B
E D
C
4.(2009年四川省宜宾市)已知:如图4,以Rt △ABC 的三边为斜边分别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若斜边AB =3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和为 .
知识点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1. 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 有两个内角 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 勾股定理逆定理: .
4. 如果三角形中一边上的中线等于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应用练习
1.(2015·毕节)下列各组数据中的三个数作为三角形的边长,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3,4, 5
B .1,2, 3
C .6,7,8
D .2,3,4
2.如图,△ABC 中,∠C =45°,点D 在AB 上,点E 在BC 上,若AD =DB =DE ,AE =1,则AC 的长为( )
3.已知三角形ABC,AB=10,AC=8,BC=6,DE 是AC 的垂直平分线,DE 交AB 于点D,连接CD ,
则CD= .
备考真题训练
1.将一个有45°角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一张宽为3c 的纸带边沿上,另一个顶点在纸 带的另一边沿上,测得三角板的一边与纸带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成30°角,如
(图4)
B
H
F
E
A
C
B
C
E
图,则三角板的最大边的长为
A. 3cm
B. 6cm
C.32cm
D. 62cm
【考点】含30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
2.(2013·泰安中考)如图,在Rt △ABC 中,∠ACB=90°,AB 的垂直平分线DE 交AC 于点E ,交BC 的延长线于F ,若∠F=30°,DE=1,则BE 的长是 .
【考点】含30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3.(2014·泰安)如图,∠ACB =90°,D 为AB 的中点,连接DC 并延长到E ,使CE =1
3CD ,
过点B 作BF ∥DE ,与AE 的延长线交于点F ,若AB =6,则BF 的长为( )
A .6
B .7
C .8
D .10
【考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中位线的性质
4. ( 2014•安徽省)如图,Rt △ABC 中,AB =9,BC =6,∠B =90°,将△ABC 折叠, 使A 点与BC 的中点D 重合,折痕为MN ,则线段BN 的长为( ) A . B.
C .4
D .5
【考点】勾股定理,折叠的有关性质.
5.(2016达州)如图所示,在三角形ABC 中,BF 平分∠ABC,BF AF DE 于点F,D 为AB 的中点,连接DF 并延长交AC 于点E ,若AB=10,BC=16,则线段EF 的长为 _.
【考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平行线的判定,角平分线,中位线的性质6.(2014·泰安)如图,已知∠AOB=60°,点P在边OA上,OP=12,点M,N在边OB上,PM=PN,若MN=2,则OM=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含30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7.(2016.宁夏)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在BC,AC上,若CD=2,过点D作DE//AB,
EF ,交BC的延长线于点F,求EF的长
过点E作DE
【考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8.[2015·株洲]如图是“赵爽弦图”,△ABH,△BCG,△CDF和△DAE是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H都是正方形.如果AB=10,EF=2,那么AH 等于________.
【考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9.(2015·江西)如图,在△ABC中,AB=BC=4,AO=BO,P是射线CO上的一个动点,∠AOC=60°,则当△PAB为直角三角形时,求AP的长
思考:若将题目中的射线改为直线结果有变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