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人工繁殖技术推广及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
大鲵养殖技术大全

大鲵养殖技术大全大鲵养殖技术1、养殖场地建设。
娃娃鱼喜静、喜阴,所以养殖场地**好选择在山区或人烟稀少的环境,这种环境相对独立安静,还较为阴凉,有利于娃娃鱼生长。
养殖场地内一定要暗,池地一定要光滑,养殖池不宜过大,有很好的排灌措施。
养殖产地内要有孵化池、幼鲵池、饵料池等,养殖池在修建好之后不要立即放入娃娃鱼饲养。
由于建池会使用水泥,而水泥的碱性较大,碱性过强会造成娃娃鱼大批死亡,所以新建场地一定要处理,将碱性降下来在饲养。
2、种苗投放。
养殖时去娃娃鱼人工养殖中心购买种苗,为保证养殖成活率,做好选择体型较大,达100克以上的幼苗。
投放是也要注意方法,娃娃鱼看似温顺,但其实它们的性格凶狠好斗,如果因食物缺乏而饥饿时,常常厮咬打斗,严重者会导致娃娃鱼死亡,所以投放是一定要暗生长阶段分类投放。
3、饲养。
娃娃鱼食谱极为广泛,各种鱼虾,昆虫以及猪、羊、鸡的内脏即可成为它的食物,但是一定要新鲜的。
由于娃娃鱼的特性,一般养殖户都在山区和人烟稀少地区养殖,所以为了解决食物来源,所以在养殖时会附带养殖一些小鱼小虾或蚯蚓、黄粉虫之类的。
饲养要注意不让其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注意天气和水温的变化,观察它的摄食量,定时定期投喂。
4、管理。
娃娃鱼养殖**重要的是水质管理,娃娃鱼对水质要求极为严格,喜洁怕脏,一般自来水都可能达不到它的养殖要求,需水质清晰、无污染的溪水和泉水**。
另外娃娃鱼适合生长水温在16-22度,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娃娃鱼的生长,严重者会造成娃娃鱼的死亡。
养大鲵违法吗?1.私自饲养娃娃鱼是违法行为。
娃娃鱼的经济价值较高,人们过度捕捞作为食用日趋严重,加之江河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致使大鲵数量锐减,许多地方资源枯竭甚至濒临绝灭。
为了保护这一资源,我国已将大鲵列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严禁捕猎,如因科研、展出、繁殖饲养等需要,须经主管部门批准方能捕捉。
2.吃娃娃鱼犯不犯法?娃娃鱼野生的不能吃,吃了是犯法的,人工养殖的是可以吃的。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摘要】大鲵是一种珍稀濒危的两栖动物,人工繁殖技术对于保护大鲵种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入手,介绍人工繁殖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探讨人工繁殖技术对保护大鲵的意义。
通过发展人工繁殖技术,可以有效拯救濒危物种,而大鲵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人工繁殖技术提供了基础。
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和讨论,可以为保护大鲵种群和其他濒危物种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大鲵、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技术、濒危物种、保护、生态习性、原理、应用、意义、研究、基础、拯救1. 引言1.1 大鲵是一种珍稀濒危的两栖动物大鲵是一种珍稀濒危的两栖动物,生活在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些山区和溪流中。
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体长可达1米以上,体重可达20公斤。
大鲵的外表酷似蜥蜴,但其实属于蝾螈科动物,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气候变化、疾病传播等因素的影响,大鲵的数量急剧减少,已经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野外,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濒危程度非常严重。
由于它们繁殖周期长,每年产卵期很短,再加上领域需求大,种群增长缓慢,濒危的状态更加突出。
大鲵的濒危状态引起了人们对于其保护的广泛关注。
各种保护措施正在逐步实施,其中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珍稀动物,确保它们的种群不至于灭绝。
1.2 人工繁殖技术对于保护大鲵种群至关重要人工繁殖技术对于保护大鲵种群至关重要。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鲵的生存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野外大鲵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使得其面临濒危的危险,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保护,大鲵很有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灭绝。
而人工繁殖技术的应用则能够为大鲵的保护提供有效的手段。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可以控制大鲵的繁殖过程,提高繁殖成功率,增加种群数量,从而有效地避免濒危物种的灭绝。
人工繁殖技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野生种群的捕捞和损害,保护大鲵的自然生态环境。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大鲵(Scientific name:Andrias davidianus)是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之一,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
大鲵被誉为“两栖动物之王”,是中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鲵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珠江以及岷江流域的溪流中。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特征大鲵长1-1.8米,体重可达60公斤,雄性比雌性大。
大鲵的头部比身体大,呈长条形,眼小而黑。
头部有褐斑和黄白色的斑点。
四肢短小,趾蹼明显,背部呈深褐色。
大鲵的皮肤相当敏感,且呈暗黄色并有许多的大大小小突起。
口内有一副上下颌钩状的牙,共64颗牙齿。
2.分布大鲵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珠江以及岷江流域的溪流中。
由于采石场开采、乱捕滥猎等不良行为,使得大鲵的数量遭到了极大的威胁,目前大鲵仅分布于中国。
3.习性大鲵属于夜行性动物,喜欢栖息在清澈、流速适中的岩洞或者石缝之中,白天则一般躲在水下的岩缝或半水中的洞穴里。
大鲵以鱼为主要食物,而且能捕食直径达7厘米的小鱼。
二、人工繁殖技术大鲵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在野外数量已经非常少,因此大鲵的人工种群被看作是保护大鲵,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最近几年,大量研究表明,大鲵的人工繁殖是有可能的,而且已经有人进行过成功的实践。
以下是一些技术细节:1.饲养环境选址大鲵繁殖需要有合适的饲养环境来进行,环境的湿度要求在80%-95%之间,水温要求在12-18℃。
在长江中游地区,从春季到夏季,水温十分适宜,这是进行大鲵人工繁殖的重要时期,因此选址要注意水温和环境湿度。
2.新养殖方法大鲵的一般繁殖方法是雌鲵游到洞穴里产卵,雄鲵将精子放在卵的外面,这样会有一定的损失。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些新的人工繁殖方法出现了,比如让雌鲵产卵后“静养”一段时间再放回洞穴里,或者将鱼卵取出进行试管人工受精等方式。
3.空气采样和环境监控大鲵是一种高灭绝的动物,需要人工繁殖进行保护,因此饲养中也要进行空气采样和环境监控等措施,以确保饲养场的环境和空气是干净的,有利于大鲵的生长和繁殖。
大鲵人工繁殖技术

注射催产 剂。一般剂量 是依 据每
带 完 全 放 入 脸 盆 有 一 定 数 量 后 ,挤 取
对 亲 鲵 培 育 来 说 ,通 过 水 龙 头 水 尾 要催产 亲鲵 的体 重 ( 克为单 位 ) 千
精液盖于卵带 上 ,加 入 3 ~5毫升水 , 再缓缓摇动 ,使其精卵充 分结 合 ,完
产 卵量 乃至受 精 率的 一条 重要 方法 。
( 称 简
清水 ,过 2 分钟后 ,将盆 中的水换两 0
次 ,即 可 分 盆 放 入 孵 化 篮 进 入 孵 化 阶
段 ( 1 图 ,图2 。 )
L H— ) 2 ~ 0g和 鱼 用 绒 毛 膜 促 HR A 5 3u 性 腺 激 素 ( 称 H G 80 20国 简 C ) 0 ~10 际 单 位 。注 射 部 位 在 亲 鲵 后 背 侧 肋 沟
图 2 已 完成 人 工授 精 的 受精 卵
21 11 海洋与渔业 l 7 010 5 .. 4
性 孤 僻 ,驯 食 困 难 ,开 始 很 难 采 食 人 镊子 、量筒 、温度计 、电子秤 、面盆 、 抚 摸 。也 可将 雌 亲 鲵 从水 中轻 轻 抱起 , 工投 喂饵 料 ,特 别 是 从 野 外收 集 来 的 , 有很 长 一 段 时 间不 吃东 西 ,故 要 有 专 训 练 ,形 成 规律 。 多和 大鲵 进 行 沟 通 ,
成人 工授 精 ,待 5 0 ~1 分钟 后 ,加 少量
流量 的调节 而形成 的流水声是对大鲵 来计 算的 ,雌 雄亲鲵 的剂量相 同。常
性 腺 发 育极 为 有 利 的生 态 条 件 ,声 响 用 的催 产 药物 以 及 剂 量 配 方 如 下 。 促
的刺 激是提 高 亲鲵成 熟度 、产 卵 率 、 黄 体 素 释 放 激 素 类 似 物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大鲵资源保护与发展规划(2010~2025年)》的通知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大鲵资源保护与发展规划(2010~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日期】2009.12.01•【字号】黔农发〔2009〕99号•【施行日期】2009.12.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大鲵资源保护与发展规划(2010~2025年)》的通知各市(州、地)农业局、畜牧(兽医、水产)、农业局:《贵州省大鲵资源保护与发展规划(2010~2025年)》已经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
请各地结合本地实际,遵照制定本地大鲵资源保护与发展规划,指导本地大鲵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以规范大鲵产业的有序、可持续发展。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一日贵州省大鲵资源保护与发展规划(2010~2025年)前言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渔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为养殖及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省水产品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渔业增长方式由追求高产、单一经济效益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围绕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农(渔)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以提高水产品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发展特色水产品已成为新时期我省水产养殖的重大课题。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全国产业结构调整新格局,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
为使我省特色水产品,适应渔业发展新阶段的需求,面向市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高效渔业,提高渔业的综合效益,为渔业增加新的发展活力,为农(渔)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使我省渔业成为农村经济又一重要来源。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特色水产品发展,特别是大鲵资源保护与利用。
为使我省大鲵资源保护与利用发展具有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适应我省渔业经济发展特点,为产业类型和经济增长方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保障。
大鲵模模拟生态繁殖技术小结

大鲵模模拟生态繁殖技术小结贵州省都匀山区大鲵模拟生态繁殖技术小结韦布春1池继斌2李菊3(贵州省都匀市农村工作局水产站558000)摘要: 在山林密布,溪沟交错,泉水丰富的山沟间建立模拟原始生态的大鲵生存环境。
选择个体性状优良的大鲵种群投放,进行自然繁殖。
探索都匀地区大鲵仿生态繁殖的办法方式,解决都匀地区大鲵驯养依靠外地引进,不能自繁自养的难题。
关键词: 大鲵生态繁育2012年, 我们在都匀市杨柳街华坤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模拟生态的大鲵繁殖工作试验, 为大鲵的规模繁殖、原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及开发利用大鲵资源提供参考,开辟新的途径。
一、大鲵繁殖的生态环境建设大鲵繁殖的生态环境, 包括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
主要有山体基岩、植被、山溪段的纬度、海拔、水源、水质、水温、溶氧、水深、流量、声频、照度、群落结构、种群密度、合理配组、营养供给, 及周年性变化等要素。
多因子相互作用及大鲵的生理适应, 得出大鲵繁苗成功的系列参数。
1.基岩、植被与水源: 基地属典型喀斯特山区,山势巍峨, 石灰质基岩遍布。
峪溪逶迤, 河床多石质, 砾穴、溶洞、潭池、漫滩、瀑布随坡势梯级跌落, 比降达6%-12%。
植被茂密种类繁多, 并以海拔高程呈林带状分布, 覆盖率在90%以上。
水源丰富, 枯水季节流量在0.3-0.4m3/S以上。
2. 水质: 水源水质pH值6.3-7.5, 溶氧5-6mg/L以上, 矿化度、硬度适中, 符合国家人、畜饮水及渔业水质标准。
除因暴雨短时间有轻度混浊外, 常年清澈见底。
水域中生长有藻类植物、无脊椎动物及中小型鱼类等水生生物群落。
3. 气候与水温: 基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雨充沛,雨热同季,立体气候明显的特点, 是大鲵生态最适生存区之一。
温度是大鲵生长发育的决定因素, 16-22℃属最佳生长水温, 8-25℃是大鲵的适生水温, 低于8℃或高于25℃, 大鲵食欲降低, 生长减慢。
大鲵人工养殖技术

73 . ,溶氧5 8 .毫克/ . 474 升,硫化物<0 O 毫克/ .l 升, 非离子氨<O 0 毫克/ .1 升。
3 养 殖 密度 .
增长分别为36 6 4. 克和14 . 克 ,平均年增重达 182 9 75 9 .% 和3 3 1 。从2个月的养殖结果分析,该基地的条件是 7 .% 8 十分适合大鲵生长的,主要表现为:①水质优 良;②长 年水温均稳定在 1 ̄2. ℃之间,接近大鲵最适生长温 9 05 度的上限,使大鲵不冬眠,终年生长;③附近的水库和 溪河 中,野生小杂鱼丰富,且品种多、价格适中等。 2 经济效益分析 . 养殖 总产量70 7 千克,按 市场价2 0 元/ 克, 5. 4 00 千 产值 10 1 万元 。生产成本:购 买成鲵 ( 5 .5 含运输 费用) 7 .4 7 8万元 ,购买幼鲵1.万元 ,设施按8 14 年折旧的折 旧
属有尾 目、隐鳃鲵科、大鲵属 ,图见彩中插 2 。它广泛 分布于我 国的长汀、黄河及珠江中上游的支流 中,是一 种名贵的两栖动物 ,不仅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 、药用价 值和观赏价值 ,而且在动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 究价值。由于大鲵繁殖力低,加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人 为的滥 捕 ,导致 资源 趋 向濒 危 。2 世纪 8年代 以来 , 0 0
对生 长率 (z 。在0 0 2 40 0 8 。养殖成活率为 w÷w) . 0 l . 0 4
91 2 %。 . 5
至2 1年7 日,养殖过程总投饵3 8 下克,饵料 0 0 月8 35
系 数 为6 5 。 . 3
三 、小结 与 分析
1 生长速度观 察 . 大鲵的生K与水温、饵料及年龄有关。其最适生长
大鲵仿生态人工繁殖技术

2 3 0 0 3 1 ; 2 安徽 同润大鲵养 殖有 限公司 , 安徽 桐城
2 3 1 4 0 0 ;
2 4 2 7 0 0 )
2 4 6 6 0 0 ; 4 黄 山特种 养殖科技研究 开发中心 , 安徽黄山
摘
要: 介绍 了大鲵仿 生态人 工繁殖技术 , 主要 包括: 繁殖场地选择 , 仿生 态繁殖池的建造 , 大鲵亲体选择与
中国大鲵 , 俗称 “ 娃娃鱼” , 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经济价
值很高野生珍稀动物 , 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是研究生物
进化 、 生物多样性 、 性别决定 分子机制等研究 的材料 , 对
于科 学 研 究具 有 巨大 潜 在 贡献 , 被称为“ 活 化石 ” 。1 9 7 5 年7 月 1日, 大鲵 被 列 入 国际 濒危 物 种 贸易 公 约 ( C I T E S )
在覆土上面种植水草遮荫。穴洞上方安装透气管 , 同时 在 溪流两边 和洞穴旁 种植草 木 , 在 溪流两边 设立 防逃
围栏 。
附录I , 禁止其 国际贸易。1 9 8 8 年1 2 月1 0日国务 院公布 的《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将大鲵列为国家 Ⅱ级保
护动 物 。此外 , 大 鲵还 被 I U C N物种 保 护红 色名 录 列为极
1 1 4
安徽农学通 报 , A n h u i A g r i . S c i . B u l 1 . 2 0 1 4 , 2 0 ( 1 4 )
大鲵仿 生态人工繁 殖技术
王永杰 陈红莲 王银 东 饶福江 孙建 新 唐 威
( 1 安徽省农业科学 院水产研究所 , 安徽合肥
3 大 鲵亲体 选 择与 培 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鲵人工繁殖技术推广及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
大鲵是中国大鲵的简称,俗称娃娃鱼,是现存个体最大的两栖动物,有生物界活化石之称。
大鲵在汉中市秦巴山区分布广泛,资源十分丰富,其种质优良和种群规模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全国四大原产地之一。
由陕西汉水大鲵开发有限公司承担的《大鲵人工繁殖技术推广及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课题紧密结合秦巴山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汉中市大鲵的养殖实际,在充分查阅大鲵生殖生物学基础资料,并认真总结分析和吸收大鲵在自然条件下状况及全人工繁养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养殖雄性亲本和人工繁殖相结合的模式,坚持以大鲵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适当辅助一些人工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鲵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来达到生态培育雄性亲体的同时,进行大鲵人工催产、受精及孵化来达到提高种群数量,保护大鲵资源的目的,最终实现大鲵的规模化生产。
本项目累计繁殖稚鲵10万尾,驯养幼鲵8万尾,养成成鲵1万尾,向自然河流放归幼鲵8000尾。
新增就业人数30人,并可带动周边养殖户200余户,带动从业人员1000人。
成功申报专利五项,获得省部级成果鉴定一个,获得2010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和2009年汉中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