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压气机设计技术

风扇压气机设计技术
风扇压气机设计技术

风扇/压气机设计技术

——气动设计技术;间隙控制;旋转失速;防喘技术

——发动机;风扇;压气机;

定义与概念:压气机是燃气轮机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提高空气的总压。压气机包括"转子"和"静子"两部分,"转子"是沿轮缘安装许多叶片的几个轮盘组合而成的,每个轮盘及上面的叶片称为一个"工作轮",工作轮上的叶片称为工作叶片。"静子"是有几圈固定在机匣上的叶片组成的。每一圈叶片称为一个整流器。工作轮和整流器是交错排列的,每一个工作轮和后面的整流器为一个"级"。

风扇是涡轮风扇发动机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的作用与压气机的相同。风扇后面的空气分为两路,一路是外涵道,一路是内涵道。风扇一般为一级,使结构简单。

风扇/压气机设计技术主要包括气动设计技术、全三元计算技术、间隙控制技术、旋转失速和喘振控制技术、结构设计技术、材料与工艺技术等方面。

国外概况:目前,战斗机发动机的推重比在不断提高,因此要求风扇/压气机级压比不断提高但又保持效率在可接受范围内,这始终是风扇/压气机设计所追求的目标。美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综合高性能涡轮发动机技术"计划(即IHPTET计划)的目标是在下世纪初验证推重比为20的战斗机发动机技术,风扇结构最终实现单级化,压气机也由9级减为3级。俄罗斯的风扇/压气机的研制计划与美国IHPTET计划相类似。也就是说,研制高压比风扇/压气机已经成为风扇/压气机的发展趋势。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都已制订研究计划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风扇单级压比在目前最先进战斗机发动机F119上已达1.7;在预研的试验件上,美国达2.2,叶尖速度475m/s;而俄罗斯试验件单级压比达2.4和3.2,叶尖速度则分别为577m/s和630m/s。转子叶片展弦比则减小到1.0左右。

对于核心压气机,也呈现大致相同的发展趋势。核心压气机平均级压比从50年代的1.16提高到90年代的1.454,而叶尖速度从291m/s提高到455.7m/s。目前,美国现役战斗机发动机和正处于工程和制造发展阶段的90年代先进战斗机(ATF),其核心压气机基本上是70年代研制成功的。GE公司下一代核心压气机正处于研究起步阶段,目标是比目前最高级压比再提高25%。由此可见,追求更高的级压比一直是各国研制风扇/压气机的发展方向。

风扇/压气机的级压比的提高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进一步发展传统的跨音级风扇/压气机。传统的跨音级风扇/压气机是指转子相对来流叶尖超音、叶根亚音,静子绝对来流亚音。目前各国现役发动机风扇/压气机进口级均属此类型。进一步发展传统的跨音级风扇/压气机即进一步提高叶尖切线速度,如采用小展弦比前缘后掠式叶片,将叶片设计成掠式几何形状以合理控制通道激波的强度,在利用气流跨越激波产生压比突跃的同时控制激波的损失。二是研制超音通流风扇。80年代后期NASA 刘易斯研究中心开始实施一项超音通流风扇计划,研制出的此类风扇进出口轴向气流速度均超音。与传统跨音风扇相比,当叶尖切线速度相同时,超音通流风扇可实现更高的级增压比。

1、风扇/压气机的气动设计技术

压气机的气动设计又可分为:

初始方案设计

初始方案设计主要是根据空战战斗机飞行任务和设计约束条件及其先进气

动布局的技术特点,确定发动机的总压比、流量、效率、裕度等设计条件,选择合适的风扇或压气机设计方案,并根据确定的气动方案设计初始结构方案。通常,初始方案设计又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a. 方案筛选进行平均流线上的气动计算,优化压气机参数(如级数、流道形状、轮毂比、进口单位流量、出口马赫数、反力度、展弦比、稠度、转速等);

b. 方案评估采用二维气动计算程序对一维计算筛选后的方案进行分析。通过调整流道和设计参数轴向压力分布,对径向和轴向载荷分布进行优化;

c. 确定初始结构方案设计。

详细设计阶段

根据初始方案设计阶段确定的方案,进行详细的气动设计计算,流场分析和强度分析,经过反复迭代得到最终气动设计结果。详细的技术设计阶段步骤如下:

a. 进行详细的准三维气动设计计算;

b. 根据气动计算结果进行叶片造型,对造型结果进行S1流面流场计算,根据计算结果修改叶片造型;

c. 对设计结果进行三维流场分析,并根据计算结果修改设计。反复迭代直到满足设计要求;

d. 对叶身进行应力和振动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修改叶型;

e. 对叶片进行颤振分析,并修改叶型;

f. 进行非设计点性能计算;

g. 机匣处理设计;

h. 编写最终气动设计报告。

2、全三元计算技术

在上述设计高性能的风扇或压气机的过程中,采用何种数值计算方法是评估设计方法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传统的、忽略粘性或对粘性进行简化处理的分析设计方法不能真实反映风扇或压气机三维流场的复杂流动。目前世界上有能力设计航空发动机的国家,都在研究压气机全三元计算,以求更精确地反映风扇或压气机中的复杂流场,有效地提高设计精度,但这必须以高速大型电子计算机为前提条件。全三元计算又分无粘和有粘两类。无粘计算都采用解欧拉动量方程,有粘计算是直接求解N-S方程。

无粘三元流计算

在解欧拉方程中有几种计算网格,如H型网格、C型网格、变形的H网格和C-H网格等。从计算方法来说,有离散点的差分法、有限体积法和多重网格法。

差分法通常采用MarkComak差分格式进行计算。这种方法计算准确性还可以,但有计算迭代步数多、时间长等缺点。

多重网格法计算迭代步数最少,所用机时也最少。无粘计算结果,流量比设计值大一些,压比偏高,叶背M数峰值偏后,激波前M数叶偏大,但叶片进口的气流方向计算较为准确。这种方法在压气机设计中可用做验算叶片型面设计好坏

和改进叶型设计。

求解N-S方程

欧拉方程加上粘性项就是纳维尔斯托克斯(N-S)方程。求解N-S方程所需要的条件比求解欧拉方程更高,电子计算机计算速度每秒高达亿次或几亿次,并且需要有大的内存和外存设备。因为计算粘性流,沿壁面计算站之间距离非常小(一般在0.1-0.2mm左右),计算站和计算结点非常多,计算工作量巨大。

计算粘性流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紊流计算模型。目前,计算紊流采用零方程、一方程和双方程。普遍认为双方程模型与混合长度模型(计算分离点)相结合,效果更好。

N-S方程解得的叶片排内流场与实际测得的更吻合,这使得压气机设计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3、间隙控制技术

现代航空发动机先进的气动设计与试验方法已使压气机效率高达88%以上。再要进一步提高发动机性能,就要尽量减小气流泄漏,减少流道中的端壁损失。叶尖间隙损失是通道端壁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损失是由动叶和机匣间的间隙造成的。中等推力、中等增压比的发动机,叶片高度较大,由叶尖间隙造成的损失还不很严重。随着增压比的增加,叶片高度显著缩短,高压压气机后几级的叶高有的已缩短到20-30mm,这样叶尖间隙造成的损失变得非常显著。根据实测,叶尖间隙相对值(即间隙/叶片高度)增加1%,效率约降低1%;而效率降低1%,耗油率约增加2%。因此,为了保持发动机在主要工作状态下间隙最小,在其它状态不发生干扰摩擦,提出了间隙控制问题。

叶尖间隙控制的方法可以分为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两种。

被动间隙控制

被动间隙控制,即不随发动机工作状况调节的间隙控制技术。主要对转子和静子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受力状况进行认真分析,尤其是对机匣在各种工况下的热变化进行精心设计,以求转、静子之间的热配合恰当,使间隙保持在允许的范围内。一般过去研制的发动机都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减小装配间隙、采用双层机匣或低线膨胀系数的合金做机匣等途径来减小发动机工作时的径向间隙。美国GE公司的CF6在前安装节处增加一个切向连杆,使压气机机匣最大局部变形由1.8mm减小到1mm,从而减小压气机间隙。美国普?惠公司的JT9D在外封气环上喷覆陶瓷涂层,在叶尖上敷以碳化硅涂层,以改善环与叶片之间的可磨合性。在JT8D高压压气机外环上喷涂镍铬聚酯易磨材料,使转子叶片旋转时,利用叶片在外环上磨出环槽,以减小间隙。英国罗?罗公司的RB211采用双层结构机匣,保持气流通道的内层机匣仅承受气动载荷,外层机匣则承受并传递结构载荷,刚性较好的外层机匣变形小,可以使RB211在飞行时保持均匀的叶尖间隙。在设计机匣时,应使机匣在不同的发动机工作状态下直径的变化与转子叶尖的径向膨胀尽可能一致,从而保证巡航状态间隙较小。另外,还可以采用低线膨胀系数材料做压气机机匣,由于稳态下可以得到更小的间隙,而瞬态下压气机机匣与转子能更好地配合,预计效率能改进0.4%。在压气机机匣上开槽,使叶尖间隙伸入一矩形槽或沟中,也是控制叶尖间隙、提高压气机性能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CF6-80C2、CFM56-5、RB211-524G/H、PW4000发动机都在压气机机匣上开有斜槽。

主动间隙控制

主动间隙控制是根据发动机的工作状态,人为地控制机匣或转子的膨胀量,使转子和静子的热响应达到较好的匹配,在高空巡航状态间隙尽可能小,而在其它状态又不致发生干扰摩擦。英国罗?罗公司的RB211发动机的叶尖间隙的主动控制是根据叶尖间隙传感器信号使封严环前后移动,将间隙保持在±0.25mm。美国GE公司为高效节能发动机E3的压气机设计的主动控制系统,是通过调节压气机后机匣上的第5级放气量来实现对第6级到第10级压气机的间隙控制。美国普?惠公司的PW4000发动机的高压压气机采用了"热效"转子

(Thermotics rotor),即在起飞和巡航过程中,将压气机第9级和第15级的空气引入转子内腔,以保持较小的径向间隙。

此外,采用更先进的刷式封严取代传统的篦齿封严能有效减少径向间隙的漏气量,提高发动机效率达4%-6%。目前,EJ200、V2500、XG40发动机都已采用刷式封严。近年,NASA兰利研究中心又开始研制一种新的叶尖间隙自适应控制法--形状记忆合金法。它是将形状记忆合金环放置在压气机每级的凸肩上,当每级达到自身的工作温度时形状记忆合金环径向收缩,将运转间隙降低到某一预定值。实验发现,装上这种形状记忆合金环能提高压气机效率0.8%,耗油率将下降0.2-0.4%。

4、旋转失速和喘振控制技术

旋转失速是一种限制在压气机叶片排附近的流动扰动现象。也就是说,它不影响压气机远处的上下游。旋转失速发生在压气机转速一定而空气流量减少时。当空气流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能观察到不稳定流动,同时压气机发出特殊叫声,振动也增大。在动叶后测得的流场表明,有一个或多个扰动流或称失速团以低于转子的速度围绕着压气机旋转,这种非稳定工况即称之为旋转失速。此时,压气机压比突然下降,气动性能明显恶化,有时还会导致压气机着火。另外,每个叶片在进入和退出失速区时还会承受脉动载荷,容易引起疲劳断裂。统计表明,旋转失速是使压气机叶片疲劳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旋转失速时,其气流的脉动频率较高(约40-120Hz)、脉动的幅值比喘振时小。

喘振是一种与系统相关的流动扰动现象。也就是说,整个压气机系统被包含在不稳定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压气机叶片排,即压气机发生失速,而系统发生喘振。喘振一般发生在发动机的非设计状态或发动机工作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发动机遇到恶劣的工作条件时,如飞机机动飞行引起进气道畸变,发动机吸进发射武器产生的废气等,都可能引发发动机喘振。喘振具有突发性,如处理不当,能在很短时间内损坏发动机,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当发动机偏离设计状态时,压气机通道中气流受到扰动,压气机叶片会因气流冲角变大,叶背产生气流分离,分离较强时便损害这些叶片的工作性能而发生失速,当失速扩大到一定程度时,造成压气机流道的堵塞,压气机出口压力急剧下降,空气流量也随之下降甚至出现回流,燃烧室温度迅速超过允许值,在叶轮的不断旋转下,气流参数出现周期性低频脉动(频率在20Hz以下),通常还伴随有低沉的轰鸣声并能程度不同地观察到有火舌从喷口喷出,这是喘振的主要特征。

研究表明,旋转失速可以导致压气机喘振,特别是突跃式的旋转失速,很容易导致喘振。但到底是不是发生喘振还要看外部条件。

压气机的防喘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进压气机结构设计以预防喘振的发生;二是设计喘振控制系统。

压气机防喘结构设计

压气机的防喘结构设计主要有两种:一是进行机匣处理;二是采用双转子或三转子结构。

A、机匣处理

机匣处理对于转子叶尖为临界失速区的转子非常成功。实验表明,压气机失速时,叶尖首先达到失速区,经转子机匣处理后,其失速裕度有显著改善,且增压比、效率也有一定改善。美国NASA刘易斯研究中心采用了一个5级跨音速压气机的进口级进行机匣处理的试验研究,试验了以下三种不同结构:

(1) 沿叶片角度开槽;

(2) 沿周向开槽;

(3) 沿轴向开斜槽。

以上三种结构均使喘振裕度由未经处理的8%增加到17%。实验表明,从总的性能改善来说,轴向斜槽的效果最好,可大大减少转子通道的阻塞程度,从而提高喘振裕度。

B、采用双转子或三转子

当压气机工作状态偏离设计值时,双转子或三转子发动机的高低压转子的转速会自动调整以适应各级空气轴向分速的变化,使流量系数接近设计值,高低压各级的匹配情况得以改善,从而增加喘振裕度。

压气机防喘控制系统

压气机防喘控制系统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A、压气机中间级放气法

该方法通过减少后几级的空气流量,使前几级可以采用较大的流量系数以避免喘振,且使前、后各级工作更为协调,从而改善压气机工作特性,扩大稳定工作范围。但由于放气不利于发动机效率的稳定,因而目前这种防喘方式已受到冷落。

B、可调进口导流叶片和静子叶片

该方法通过调整进口导流叶片或前几级整流静子叶片,调节压气机的工作状态,使每一级的流动接近最佳状况,部分地消除由于气流方向造成地分离现象,避免喘振的发生。采用可调导流叶片和静子叶片,不仅可以达到防喘目的,而且非设计点效率也得到提高,因此目前还广泛应用于压气机的设计中。

近年来,又有许多新的防喘措施出现,比如日本先进材料燃气发生器研究院提出在转子之前装备可移动的轮毂片制成轮毂周围人为的静止失速区,以收集失速团。静止失速区产生一个位移效果,期望用这种效果来增加靠近转子叶尖处的速度,从而控制失速区。

5、先进的结构和工艺技术

目前国际上对未来先进的航空发动机风扇/压气机还采用了一些先进的结构减轻重量,简化结构,提高性能。这些先进的结构有:

(1)空心叶片

目前先进发动机的风扇/压气机叶片前几级多采用无凸肩、宽弦、空心设计,采用高强度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利用扩散连接、超塑性成型等特种加工工艺制成,具有高的级载荷、效率与喘振裕度,且具有较高的抗外物(包括鸟)击伤能力。

(2)小展弦比、前掠转子叶片和后掠静子叶片

叶片后掠设计是从飞机后掠翼的思路发展来的,主要目的是当来流马赫数超声速时,减小垂直于前缘的马赫数,从而减小前缘脱体波的损失;当槽道中激波面与波前气流速度矢量斜交时,减小激波损失。但后掠设计的叶片由于在叶片尖部施加了一个弱的端壁流使得局部气动负荷增加,尾缘处附面层变厚,从而造成喘振裕度减小,实用性不好,通常用于静子叶片。叶片前掠设计即克服了后掠设计喘振裕度小的缺点:叶根有一定的后掠,叶尖前掠。叶根有少量的后掠,使叶根起到气动减载。而叶尖来流超声速,同样使垂直叶片前缘马赫数下降,槽道内激波面前倾,使波前气流速度矢量与激波面斜交,这样克服了叶片后掠的缺点,使得叶片能同时提高性能和加大喘振裕度。但由于叶片中上部前掠,叶片颤振加剧,若设计不好,一旦发生颤振,则叶片容易损坏。

(3)整体叶盘

其结构特点是无叶片榫头,原轮缘的榫头变为鼓筒;盘变薄,内径直径变大;消除了盘与榫头的接触应力,同时也消除了由于榫头安装角引起的附加力矩产生的挤压应力,减轻了盘的重量,提高了叶片的振动频率。

(4)无盘转子

采用钛基复合材料制造无盘空心鼓筒,将压气机叶片粘结在其上。这种无盘转子大大减轻了压气机盘的重量。

采用以上的先进结构,可大大减轻发动机重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动机推重比。当然,材料的突破性发展以及设计与其相适应的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国际上对未来先进的航空发动机风扇/压气机采用的新材料有铝钛金属间化合物和金属基复合材料。

可以看出,目前国际上进行新型发动机及其零部件的研制,设计虽然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材料和工艺都是基础,只有设计、材料和工艺三位一体有机的结合,才能保证发动机研制成功。

另外,近年来风扇噪声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研究人员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直到目前为止,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实行短舱处理和减少源噪声。在减少源噪声方面,主要措施是合理选择叶尖切线速度、转子叶片数、转子/静子叶片数比例和转子/静子轴向间距。

由于计算机条件限制、气动计算的紊流模型尚不成熟、全三元设计体系尚未建立,直接采用全三元方法设计压气机还为时过早。到目前为止,设计轴流压气机仍然以准三元设计体系为主,全三元计算作为正问题验算压气机叶排内流场,从中发现问题,修改准三元设计参数。准三元压气机气动设计系统由准三元气动设计、叶片型面设计、特性和喘振边界估算、无粘三元计算程序等组成。

未来压气机(风扇)设计是继续提高流通能力、叶尖切线速度和平均级负荷。提高流通能力可以减小发动机进口直径,从而有效地减小发动机重量,提高推重比。其办法是减小轮毂比(d)和提高气流轴向马赫数(Ma)。目前,风扇设计中采用的d为0.34,Ma为0.631,下一步将分别变为0.31和0.65-0.67。提高叶尖切线速度和扩散因子可以提高级压比,从而减少给定总压比条件下所需的级数并由此减少整个发动机的长度和重量。通用电气公司的节能发动机的风扇和压气机进口叶尖切线速度分别为410m/s和450m/s,目前试验研究中的叶尖切线速度已达550-600m/s。通过三维气动设计又可使扩散因子提高0.07。高通流、高级压比压气机要采用低展弦比弯掠叶片。目前,已验证的风扇级压比已达

2.0-2.5,压气机级压比达1.5-1.6。

风扇是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关键技术,今后研究的方向有弯掠叶片、

带箍叶片和分隔式叶片。降噪、抗外物损伤和叶片包容能力也是大风扇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关键技术:(1)非定常有粘全三维气动设计技术;

(2)大小叶片设计技术;

(3)弯掠风扇叶片设计及制造技术;

(4)整体叶盘设计及制造技术;

(5)二次流控制技术;

(6)刷式密封设计及制造技术;

(7)金属基复合材料设计。

轴流压气机叶片优化设计_伊卫林

收稿日期:2005-06-09;修订日期:2005-12-22 作者简介:伊卫林(1978-),男,满族,黑龙江宁安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文章编号:1001-2060(2006)02-0140-05 轴流压气机叶片优化设计 伊卫林,黄鸿雁,韩万金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开发了基于梯度法的数值优化程序,并与三维粘性流场求解程序相结合对跨音压气机动叶片进行了以绝热效率最大为目标的三维气动优化设计。先对其进行了沿弦长方向掠设计,绝热效率可提高约0.65%。再对所得掠叶片进行叶型中弧线优化设计得到最终叶片,与初始叶片相比绝热效率提高达1.05%。优化结果表明,动叶片的单纯掠型叶片改进气动性能有限,而弦向掠与中弧线的联合优化设计可以显著改善叶片排内流动状况,并具有良好的变工况性能。 关键词:压气机;掠动叶;中弧线;N-S方程;优化设计中图分类号:TK474.8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叶轮机械内部流动包含有边界层分离、二次流、旋涡以及激波与边界层相互干扰等复杂现象。跨音压气机中的三维激波结构是流动损失的主要根源,因此如何控制激波的位置与强度是提高压气机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Wadia和Denton等人都曾对掠叶片进行过深入研究[1~2],并证明采用掠叶片可以改变跨音压气机动叶中的三维激波结构。叶型中弧线对压气机叶片气动性能也有显著影响,与叶片流道内激波产生的强度与分布以及附面层的分离状态都密切相关。可以推测,积叠线形状的空间变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内部流动状况,再配以合适的叶型必定能进一步提高压气机工作性能。 随着计算速度的提高及CFD三维流场求解精度的完善,基于N-S方程的全三维流场数值模拟用于叶轮机械气动设计成为可能。近年来,梯度法、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响应面法等数值优化算法广泛应用于叶轮机械优化[3~6]。但是由于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的耗时性,使其无法应用于工程实际,响应面方法虽然简单、省时,但需要较多的人工操作,尤其是前期的样本如果选取不好,将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其寻优能力。因此,在叶轮机械优化设计中梯度法的应用仍最为广泛。 为了研究掠及相应叶型变化对压气机气动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常规H型网格生成程序、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的全三维流场模拟程序和基于梯度法的数值优化程序,对某跨音压气机动叶进行优化设计。 2控制方程及数值方法 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圆柱坐标系下的雷诺平均N-S方程。空间求解采用二阶精度的中心差分格式加二阶、四阶人工粘性项,时间方向求解采用四步Ronger-Kutta格式。湍流模型为壁面函数修正的B -L模型,采用隐式残差光顺、局部时间步及多重网格等加速收敛技术,计算中采用两重网格,使程序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尤其适用于数值优化设计。网格采用常规H型网格,网格数为41@145@41。此种网格生成方法简单,在数值优化过程中,由于其参数为随机选择过程,如果网格生成质量不高,极易出现畸形网格,从而导致优化过程无法继续。本文采用的网格生成程序则没有出现这一情况。 3叶型参数化表达 在叶型的气动优化设计中,需要对其进行参数化表达,以便采用尽可能少的设计变量来控制叶片形状。另外还必须保证叶片型线曲率的光滑分布。控制点类曲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采用5个控制点的3次B样条曲线分别对25%、50%、75%叶高的叶型中弧线进行参数化表达,图1为25%叶高示意图。对于每个叶型以中弧线的首末端点为两控制点,并保证其在设计过程中不变,其余3个控制点为设计变量沿叶型型线垂直方向变化,这样既可以有 第21卷第2期2006年3月 热能动力工程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THERMAL ENERGY AND POWER Vol.21,No.2 Mar.,2006

台式电风扇的机械原理与创新

台式电风扇的机械原理与创新 院部: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 12机械卓越班 姓名:刘德华 学号: 21206072021 指导教师:韩慧风

台式电风扇的机械原理 功能原理分析 在扇叶旋转的同时扇头能左右摆动一定的角度,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左右摆动机构(双摇杆机构)。 为完成风扇可摇头,可不摇头的吹风过程。因此必须设计相应的离合器机构(滑销离合器机构)。 扇头的俯仰角调节,这样可以增大风扇的吹风范围。因此,需要设计扇头俯仰角调节机构 机构 驱动方式采用电动机驱动。为完成风扇左右俯仰的吹风过程,据上述功能分解,可以分别选用以下机构。机构选型表: 功能执行构件工艺动作执行机构 减速减速构件周向运动锥齿轮机构 执行摇头滑销上下运动离合机构 左右摆动连杆左右往复运动曲柄摇杆机构 俯仰撑杆上下运动滑块机构

1,减速机构 图1:锥齿轮减速机构 图2:蜗杆减速机构 由于蜗杆蜗轮啮合齿轮间的相对滑动速度较大,摩擦磨损大,传动效率较低,易出现发热现象,常需要用较贵的减磨耐磨材料来制造蜗轮,制造精度要求高,刀具费用昂贵,成本高。锥齿轮可以用来传递两相交的运动,相

比蜗杆蜗轮成本较低。所以选用锥齿轮减速。2,离合器 3,摇头机构

四杆机构更容易制造,制造精度要求也不是很高,并且四杆机构能实现摆幅也更广更容易实现,最重要的是它的制造成本比较低.所以首选四杆机构. 机构组合 功能机构的分析以下机构来实现电风扇的减速、摇头、俯仰运动。

功能的实现 摇头风扇由电机、齿轮机构、摇头连杆机构等组成。可具体分为: 1、减速机构:采用齿轮机构实现电机轴高速旋转的降速以带动摇头曲柄。 2、摇头机构:将电机输出的转动经过连杆传动机构,最终转化为扇头的摆动。 3、控制机构:由一个滑销离合器实现风扇是否摇头控制。曲柄齿轮轴的上下移动,实现了滑销离合器的结合与断开。同时也伴随着伞 齿轮的啮合与脱离,实现了摇头动作的控制 4、扇叶旋转:扇叶直接安装于电动机主轴之上,实现其旋转运动。 机构的设计原理 传动原理 经过电动机的运转,所有动力都来源于电动机,再经过一对锥齿轮机构的传动,实现减速将动力传动给摇头机构,由曲柄摇杆机构实现左右摇头运动。滑销离合器实现风扇摇头的控制,当滑销下滑实现摇头,上提则停止摇头,外置手调俯仰角按钮置于风扇立柱与扇头相接处,顺时针转动调节为增大仰角,逆时针旋转为增大俯角。方案如下图所示:

现代风扇压气机设计技术

现代风扇压气机设计技术 定义与概念:压气机是燃气轮机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提高空气的总压。压气机包括"转子"和"静子"两部分," 转子"是沿轮缘安装许多叶片的几个轮盘组合而成的,每个轮盘及上面的叶片称为一个"工作轮",工作轮上的叶片称为工作叶片。"静子"是有几圈固定在机匣上的叶片组成的。每一圈叶片称为一个整流器。工作轮和整流器是交错排列的,每一个工作轮和后面的整流器为一个"级"。 风扇是涡轮风扇发动机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的作用与压气机的相同。风扇后面的空气分为两路,一路是外涵道,一路是内涵道。风扇一般为一级,使结构简单。 风扇/压气机设计技术主要包括气动设计技术、全三元计算技术、间隙控制技术、旋转失速和喘振控制技术、结构设计技术、材料与工艺技术等方面。 国外概况:目前,战斗机发动机的推重比在不断提高,因此要求风扇/压气机级压比不断提高但又保持效率在可接受范围内,这始终是风扇/压气机设计所追求的目标。美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综合高性能涡轮发动机技术"计划(即IHPTET计划)的目标是在下世纪初验证推重比为20的战斗机发动机技术,风扇结构最终实现单级化,压气机也由9级减为3级。俄罗斯的风扇/压气机的研制计划与美国IHPTET计划相类似。也就是说,研制高压比风扇/压气机已经成为风扇/压气机的发展趋势。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都已制订研究计划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风扇单级压比在目前最先进战斗机发动机F119上已达1.7;在预研的试验件上,美国达2.2,叶尖速度475m/s;而俄罗斯试验件单级压比达2.4和3.2,叶尖速度则分别为577m/s和630m/s。转子叶片展弦比则减小到1.0左右。 对于核心压气机,也呈现大致相同的发展趋势。核心压气机平均级压比从50年代的1.16提高到90年代的1.454,而叶尖速度从291m/s提高到 455.7m/s。目前,美国现役战斗机发动机和正处于工程和制造发展阶段的90年代先进战斗机(ATF),其核心压气机基本上是70年代研制成功的。 GE公司下一代核心压气机正处于研究起步阶段,目标是比目前最高级压比再提高25%。由此可见,追求更高的级压比一直是各国研制风扇/压气机的发展方向。 风扇/压气机的级压比的提高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进一步发展传统的跨音级风扇/压气机。传统的跨音级风扇/压气机是指转子相对来流叶尖超音、叶根亚音,静子绝对来流亚音。目前各国现役发动机风扇/压气机进口级均属此类型。进一步发展传统的跨音级风扇/压气机即进一步提高叶尖切线速度,如采用小展弦比前缘后掠式叶片,将叶片设计成掠式几何形状以合理控制通道激波的强度,在利用气流跨越激波产生压比突跃的同时控制激波的损失。二是研制超音通流风扇。80年代后期NASA 刘易斯研究中心开始实施一项超音通流风扇计划,研制出的此类风扇进出口轴向气流速度均超音。与传统跨音风扇相比,当叶尖切线速度相同时,超音通流风扇可实现更高的级增压比。 1、风扇/压气机的气动设计技术 压气机的气动设计又可分为: 初始方案设计

风扇叶的设计

风扇叶设计参数: 就將風扇設計進行到底吧: 衡量一款风扇的品质,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为性能与寿命,其次便是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工作噪音;此外,关系到能否正常使用,还必须注意风扇的规格与功率。 与底面尺寸息息相关的数据为过风面积(风扇底面积减去外框与电机占据部分所占面积的结果),进一步则影响到风扇的重要性能指标“风量”。拥有更大的底面尺寸,一般就可以获得更大的过风面积,在风速相当的情况下,将获得更大的风量;反过来考虑,就可以降低风速却不减少风量,采用“大口径”风扇也是目前风冷散热器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增加风扇的高度有利于增大风扇功率、加大扇叶面积,都可以增强风扇的性能;有些风扇也会利用增加的高度在外框上添加导流片或改变扇叶旋转面方向(即非轴流风扇)等。 1、风速是风扇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与最重要的两项性能指标之一风量关系密切。 风速即风扇出风口或进风口的空气流动速度,单位一般为m/s;仅是某一位置的速度数值,不能完全体现风扇的性能。风速在不同位置数值可能有较大差异,且平均值难以计算,一般不用来表示风扇的性能。 风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扇叶的形状、面积、高度以及转速。扇叶形状设计、面积、高度的影响较为复杂;风扇转速越快,风速越快,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 2、风量: 风量是风扇最重要的两项性能指标之一。 风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风扇出风口(或进风口)截面的空气体积,单位一般为cfm,即立方英尺每分-cubic feet per minute,或cmm,即立方米每分- cubic metres per minute。风量是风扇性能的整体衡量指标,不受到尺寸、结构、方式的限制,也不限于直流无刷风扇,可适用于任何空气导流设备。 风量=平均风速x 过风面积。可见,风扇风量的大小基本取决于风速的高低与过风面积的大小。过风面积相同,风速越高,风量越大;风速相同,过风面积越大,风量越大。3、风压: 风压是风扇最重要的两项性能指标之一。 风压即风扇能够令出风口与入风口间产生的压强差,单位一般为mm(cm)water column,即毫米(厘米)水柱(类似于衡量大气压的毫米汞柱,但由于压强差较小,一般以水柱为单位)。风压是衡量风扇“强劲”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将风量比作一把武器的挥击力量,那么风压就是这把武器的锋利程度。

台式电风扇摇头机构设计

课程设计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机构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

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机构设计 摘要 电风扇摇头装置设计是从电风扇设计开始的,也是电风扇设计中最重要的 部分,对于电风扇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在创新这一块做的 还不够, 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文首先对摇头电风扇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以及其类型和特点进行了介绍,然后介绍了设计准则, 提出方案拟定, 并选择最优方案,主要是现有的电风扇摇头装置中平面摇杆机构,包括平面摇杆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设计原理、设计原则;其次根据已知原动机的转速, 分配传动比,选择合适的机构, 如蜗轮蜗杆机构以及齿轮机构, 根据传动比确定它们的基本参数,设计计算几何尺寸,再次采用图解法, 根据已知条件(极位夹角, 摇杆速度等)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然后在实验室组建仿真机构模型, 观察所设计的尺寸是否满足所需的运动轨迹,再就制作台式电风扇摇头平面机构的计算机动态演示, 通过图解法研究各杆件的运动, 进行运动分析, 最后总结并讲述了电风扇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平面摇杆机构,传动比, 蜗轮蜗杆, 齿轮传动, 运动分析 ,动态演示

目录 第一章引言 (5) 1.2.2 电风扇工作原理 (6) 第二章电风扇摇头机构的设计 (7) 2.1 电风扇摇头机构设计概述 (7) 2.2 电风扇摇头装置设计原则[1 (8) 2.3 电风扇摇头装置方案拟定[2] (8) 2.3.1 方案Ⅰ (平面连杆摇头机构) (8) 2.3.2 方案Ⅱ (另一种平面连杆摇头机构) (9) 2.3.3 对比分析选择方案 (10) 第三章机构的设计 (10) 3.1 铰链四杆机构的设计[5 (10) 3.1.1 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和基本形式 (10) 3.1.2平面双摇杆机构的分类和极限位置分析 (11) 3.1.3 四杆位置和尺寸的确定 (12) 3.2 原动机的选择和传动比的分配[6] (14) 3.2.1 原动机的选择 (14) 3.2.2 传动比的分配 (16) 3.3 蜗轮蜗杆机构的结构特点[6 (16) 3.3.1蜗轮蜗杆机构的结构特点 (16) 3.3.2 蜗轮蜗杆机构的几何尺寸计算 (17)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风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设计者: 学号: 院系: 班级: 时间:

目录 一.设计题目……………………………………二.计划任务……………………………………三.设计提示……………………………………四.功能分解……………………………………五.机构的选用…………………………………六.机构组合设计与说明…………………………七.方案评价及相关计算…………………………八.三个方案的评价与择优………………九.设计体会……………………………………

一.设计题目 设计台式电风扇的摇头机构,使电风扇做摇头动作(在一定的仰角下随摇杆摆动)。 风扇的直径为300mm,电扇电动机转速n=1450r/min,电扇摇头周期t=10s。电扇摆动角度ψ,仰俯角度φ与急回系数K的设计要求及任务分配表见表2.11. 表2.11 台式电风扇摆头机构设计数据 我选择方案D:摆角为ψ=95°,急回系数K=1.025。 二.计划任务 (1)按给定的主要参数,拟定机械传动系统总体方案。 (2)画出机构运动方案简图。 (3)分配蜗轮蜗杆、齿轮传动比,确定它们的基本参数,设计计算几何尺寸。 (4)确定电风扇摇摆转动的屏幕、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尺寸,

它应满足摆角及急回系数K条件下使最小传动角最大。并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绘制运动线图,验算曲柄存在条件。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6)学生可进一步完成台式电风扇摇头机构的计算机动态演示或模型试验验证。 三.设计提示 (1)常见的摇头机构有杠杆式、滑板式和揿拔式等。可以将电风扇的摇头动作分解为风扇左右摆动和风扇上下俯仰运动。风扇要摇摆转动克采用平面连杆机构实现。以双摇杆机构的连杆作为主动件(即风扇转子通过蜗轮蜗杆带动连杆传动),则其中一个连架杆的摆动即实现风扇的左右摆动(风扇安装在连架杆上)。机架可取80~90 mm。风扇的上下俯仰运动可采取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实现。(2)还可以采用空间连杆机构直接实现风扇的左右摆动和上下仰俯的复合运动。 四.功能分解 为完成风扇左右俯仰的吹风需要实现下列运动功能要求:在扇叶旋转的同时扇头能左右摆动一定的角度,因此,应设计设计相应的左右摆动机构完成风扇摇头或不摇头的吹风过程,所以必须设计相应的离合器机构。 扇头的仰俯角调节,这样可以增大风扇的吹风范围。因此需要设计扇头俯仰角调节机构(本方案设计为外置条件旋钮)。 五、机构的选用

电风扇的结构设计

电风扇的结构设计 ————底座结构改良设计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摘要: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电风扇的底座结构过于单一,没有可以调节的余地,让使用者使用起来显得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底座进行改良设计,优化底座结构,使其能调节高度和大小,让使用者使用起来更方便。 关键词:电风扇底座改良设计功能方便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要求的产品使用功能也逐渐增加。电风扇具有两大重要属性:基本功能需求:吹风,附加精神需求:(装饰、附带台灯、时钟、礼物、居家用品)。 一、调查 以在校大学生为用户群进行调查。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了解他们对电风扇品牌的认知与偏好,寻找他们在使用电风扇时所遇到的问题,目的就是要找到现有电风扇使用中存在的

总结:从调查结果上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很注重产品的功能特性,需求也越来广泛。大多数喜欢名牌产品,喜欢有个性、功能独特的,结果显示,电风扇的便携、健康、新奇、节能四项功能指标占前四位。 二、分析:电风扇的结构分析与评价: 电风扇的结构分析: 电风扇主体可大致分为:扇身、扇叶、底座。扇身用来支撑扇叶、电机、按钮开关、电源线。底座用来支撑整个扇身,固定等作用。电风扇的材料:外壳类一般由塑料和金属两种材料构成。传动机和固定机械类一般由塑料、橡胶、金属三种材料。电风扇的零件很多,因此材料也各异。如电机、电抗器、定时器以及各种开光元件 电风扇基本结构图:扇叶、底座、网罩、控制部分、扇头

电风扇的各部分结构(如下图): 电风扇功能系统图:

电风扇功能评价: 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审美习惯的转移以及健康节能观念的不断深入,电风扇在功能上的适时变换也是大势所趋。功能上要求便捷、健康、节能、新奇。 企业要在市场上站稳立足并引领潮流,在产品的外观和功能上下些功夫,不失为快速提高市场份额的好方法。比如带有飘香功能的小风扇,带有照明功能的吊扇等产品在产品技术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的风扇行业中,无一不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所以功能的新奇性在以后几年的市场上仍然将继续是厂家制胜的重要法宝。 如果要按照价值工程的方式来评价,那么V i=F i/C i,(F i为目标成本,C i为目前成本)。根据公式,厂家想要提高产品的价值,就得想办法降低目前成本,想办法去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无疑从外观上,使用性能上去改变。 从近几年开始,电风扇行业就出现了功能的差异化、外观时尚化的热潮。如今,这段热潮还在继续。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透过千姿百态的电风扇市场,我们可以语言:今后几年的电风扇市场一定会吹着这股差异风和时尚风。 同类产品调查: 电风扇分家用电风扇和工业用电风扇两种。吊扇、台扇、落地扇、鸿运扇、顶扇、壁扇等形状各异,功能多样。工业用的电风扇主要用于强迫空气对流。利用电动机带动风叶旋转,以加强空气流动,达到防暑降温、调节室内空气目的的电气器具。广泛用于家庭、办公室、商店、医院和宾馆等场所。电扇主要由扇头、风叶、网罩和控制装置等部件组成。扇头包括电动机、前后端盖和摇头送风机构等。

轴流压气机设计流程

轴流压气机设计 压气机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压气机内部流场存在很大的逆压梯度,有着高度的三维性、粘性及非线性和非定常性,而多级压气机还存在复杂的级间匹配,这些都使得压气机的设计难度很大,一直是发动机研制中的瓶颈技术。 一、压气机设计方法的发展 一个世纪以来,伴随着气动热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轴流压气机的设计系统在不断进步,带动着压气机设计水平的提高。 20世纪初采用螺桨理论设计叶片;20-30年代采用孤立叶型理论设计压气机;3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叶栅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和大量平面叶栅试验的支持,研制了一系列性能较高的轴流压气机;50年代开始采用二维设计技术,用简单径向平衡方程计算子午流面参数,叶片由标准叶型进行设计;70年代建立了准三维设计体系,流线曲率通流计算和叶片流动分析是这一体系的基础,可控扩散叶型等先进叶型技术开始得到应用;90年代初以来,以三维粘性流场分析为基础的设计体系促进了压气机设计技术的快速发展。 风扇/轴流压气机的设计体系以流动的物理模型发展为线索,以计算能力的高速发展为推动力,大致经历了一维经验设计体系、二维半经验设计体系、准三维设计体系、三维设计体系四个阶段。并正在朝着压气机时均(准四维)和压气机非定常(四维)气动设计体系发展。 目前的压气机的设计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始设计、通流设计、二维叶型设计、三维叶型设计。 二、压气机设计体系 1.初始设计 这是一个建立压气机的基本轮廓的阶段,根据给定的流量、压比、效率、稳定裕度等参数,来确定压气机级数、级压比、效率、子午面流道、各排叶片数等,并可以进一步可估算重量。而且整体设计的决策还要统筹风险、技术水平、时间和花费等。 初始设计主要依据一维平均流线计算程序进行计算,在给定设计点流量、压比、转速及转子进口叶尖几何尺寸的条件下,可确定压气机级数、轴向长度、并且优化载荷轴向分布,得到设计点在平均半径处的速度三角形和各级平均气动参数。初始设计阶段包括压气机主要参数的确定以及同其它部件的协调,并且为S2流面计算提供初始流道几何尺寸。而这个程序主要依赖于经验以及以往积累的数据库。 初始设计它是方案设计中的基础阶段,不管计算流体动力学如何发展,该设计过程仍是压气机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这个部分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如果在这里发生了基本的错误,之后就无法通过优化或者其他改变来纠正这一情况,压气机基本结构设计出现错误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2.通流设计 通流设计根据叶片扭向设计规律,采用S2流面流场计算方法,分析并确定各排叶片进出口速度三角形及各排叶片匹配关系。 S2流面气动计算一般采用流线曲率法,求解S2平均流面上的完全径向平衡方程。最初的压气机通流设计计算采用忽略流线坡度和流线曲率的“简化径向平衡方程”获取叶片设计需要的速度三角形,这种方法在低压比的压气机设计中起着基本的作用。后来发展了考虑流线坡度和流线曲率影响的“完全径向平衡方程”和S2流面理论,使压气机的设计计算结果更加准确,特别是针对跨音速流也促进了压气机性能的提高。不过,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理论和数值计算方法的原因,通流设计求解方法都是在忽略了气流粘性的影响的简化方程下完成。随着压气机设计的实践的深入和计算方法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压气机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之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创作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令狐文艳 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设计者: 学号: 院系: 班级: 小组成员: 辅导教师: 时间: 目录 一.设计题目…………………………………… 二.计划任务…………………………………… 三.设计提示…………………………………… 四.功能分解…………………………………… 五.机构的选用………………………………… 六.机构组合设计与说明………………………… 七.方案评价及相关计算………………………… 八.小组中三个方案的评价与择优……………… 九.设计体会…………………………………… 一.设计题目 设计台式电风扇的摇头机构,使电风扇做摇头动作(在一

定的仰角下随摇杆摆动)。 风扇的直径为300mm,电扇电动机转速n=1450r/min,电扇摇头周期t=10s。电扇摆动角度ψ,仰俯角度φ与急回系数K的设计要求及任务分配表见表2.11. 表2.11 台式电风扇摆头机构设计数据 我选择方案D:摆角为ψ=95°,急回系数K=1.025。 二.计划任务 (1)按给定的主要参数,拟定机械传动系统总体方案。 (2)画出机构运动方案简图。 (3)分配蜗轮蜗杆、齿轮传动比,确定它们的基本参数,设计计算几何尺寸。 (4)确定电风扇摇摆转动的屏幕、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尺寸,它应满足摆角及急回系数K条件下使最小传动角最大。并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绘制运动线图,验算曲柄存在条件。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6)学生可进一步完成台式电风扇摇头机构的计算机动

态演示或模型试验验证。 三.设计提示 (1)常见的摇头机构有杠杆式、滑板式和揿拔式等。可以将电风扇的摇头动作分解为风扇左右摆动和风扇上下俯仰运动。风扇要摇摆转动克采用平面连杆机构实现。以双摇杆机构的连杆作为主动件(即风扇转子通过蜗轮蜗杆带动连杆传动),则其中一个连架杆的摆动即实现风扇的左右摆动(风扇安装在连架杆上)。机架可取80~90 mm。风扇的上下俯仰运动可采取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实现。 (2)还可以采用空间连杆机构直接实现风扇的左右摆动和上下仰俯的复合运动。 四.功能分解 为完成风扇左右俯仰的吹风需要实现下列运动功能要求:在扇叶旋转的同时扇头能左右摆动一定的角度,因此,应设计设计相应的左右摆动机构完成风扇摇头或不摇头的吹风过程,所以必须设计相应的离合器机构。 扇头的仰俯角调节,这样可以增大风扇的吹风范围。因此需要设计扇头俯仰角调节机构(本方案设计为外置条件旋钮)。 五、机构的选用 1、驱动方式采用电动机驱动。为完成风扇的左右摆动的吹 风过程,采用弧形的轨道装置,轨道中间用一个半圆的滚轮,它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工作可靠,实现风扇平

风扇压气机设计技术

风扇/压气机设计技术 ——气动设计技术;间隙控制;旋转失速;防喘技术 ——发动机;风扇;压气机; 定义与概念:压气机是燃气轮机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提高空气的总压。压气机包括"转子"和"静子"两部分,"转子"是沿轮缘安装许多叶片的几个轮盘组合而成的,每个轮盘及上面的叶片称为一个"工作轮",工作轮上的叶片称为工作叶片。"静子"是有几圈固定在机匣上的叶片组成的。每一圈叶片称为一个整流器。工作轮和整流器是交错排列的,每一个工作轮和后面的整流器为一个"级"。 风扇是涡轮风扇发动机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的作用与压气机的相同。风扇后面的空气分为两路,一路是外涵道,一路是内涵道。风扇一般为一级,使结构简单。 风扇/压气机设计技术主要包括气动设计技术、全三元计算技术、间隙控制技术、旋转失速和喘振控制技术、结构设计技术、材料与工艺技术等方面。 国外概况:目前,战斗机发动机的推重比在不断提高,因此要求风扇/压气机级压比不断提高但又保持效率在可接受范围内,这始终是风扇/压气机设计所追求的目标。美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综合高性能涡轮发动机技术"计划(即IHPTET计划)的目标是在下世纪初验证推重比为20的战斗机发动机技术,风扇结构最终实现单级化,压气机也由9级减为3级。俄罗斯的风扇/压气机的研制计划与美国IHPTET计划相类似。也就是说,研制高压比风扇/压气机已经成为风扇/压气机的发展趋势。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都已制订研究计划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风扇单级压比在目前最先进战斗机发动机F119上已达1.7;在预研的试验件上,美国达2.2,叶尖速度475m/s;而俄罗斯试验件单级压比达2.4和3.2,叶尖速度则分别为577m/s和630m/s。转子叶片展弦比则减小到1.0左右。 对于核心压气机,也呈现大致相同的发展趋势。核心压气机平均级压比从50年代的1.16提高到90年代的1.454,而叶尖速度从291m/s提高到455.7m/s。目前,美国现役战斗机发动机和正处于工程和制造发展阶段的90年代先进战斗机(ATF),其核心压气机基本上是70年代研制成功的。GE公司下一代核心压气机正处于研究起步阶段,目标是比目前最高级压比再提高25%。由此可见,追求更高的级压比一直是各国研制风扇/压气机的发展方向。 风扇/压气机的级压比的提高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进一步发展传统的跨音级风扇/压气机。传统的跨音级风扇/压气机是指转子相对来流叶尖超音、叶根亚音,静子绝对来流亚音。目前各国现役发动机风扇/压气机进口级均属此类型。进一步发展传统的跨音级风扇/压气机即进一步提高叶尖切线速度,如采用小展弦比前缘后掠式叶片,将叶片设计成掠式几何形状以合理控制通道激波的强度,在利用气流跨越激波产生压比突跃的同时控制激波的损失。二是研制超音通流风扇。80年代后期NASA 刘易斯研究中心开始实施一项超音通流风扇计划,研制出的此类风扇进出口轴向气流速度均超音。与传统跨音风扇相比,当叶尖切线速度相同时,超音通流风扇可实现更高的级增压比。

散热风扇知识(很全)

风扇的分类:散热风扇通常分为以下三类: 1 轴流式:气流出口方向与轴心方向相同。 2 离心式:利用离心力作用将气流沿着叶片向外甩出。 3 混流式:拥有以上两种气流方式。 风扇的分类: 散热风扇通常分为以下三类: 1 轴流式:气流出口方向与轴心方向相同。 2 离心式:利用离心力作用将气流沿着叶片向外甩出。 3 混流式:拥有以上两种气流方式。 散热风扇的原理 原理:风扇的工作原理是按能量转化来实现的,即:电能→电磁能→机械能→动能。其电路原理一般分为多种形式,采用的电路不同,风扇的性能就会有差异。 轴流式风扇的组成: 扇框、扇叶、轴承、 PCB控制电路、驱动电机 贝富美直流散热风扇 5020 系列散热风扇

转速: 转速指风扇旋转的速度,通常以 1 分钟内转动的圈数来衡量,即: rpm。转速与机电绕线匝数、线径、扇叶叶轮外径与底径,叶片形状及所用轴承等因素有关,转速增大,风量相应增大。 转速值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风量的大小,在条件一定时,转速越大,则噪音及振动会相应加大,因此,在风量满足散热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低转速风扇。一般转速大小(以 DC轴流风扇为例): 2510 风扇 7000~12000rpm; 3010 风扇 5000~9000rpm; 4010 风扇 5000~ 7000rpm;5010 风扇 3500~5000rpm;6025 风扇 2600~ 4500rpm; 7025 风扇2400~3600rpm;8025风扇 2000~3500rpm;9225风扇 1600~3100rpm;12025风扇 1500~ 2500rpm; 12038 风扇2000~ 3200rpm。 风扇转速可在启动电脑时通过 BIOS测试,或通过其他主板自带的监控软件测试;也可以通过转速测试仪测试。注意:前两种方式必须是支持测速功能的风扇才能测出。风扇的轴承系统:风扇的轴承系统一般建议最好选用滚珠轴承,因为扇热风扇的寿命通常取决于其轴承的可靠性,滚珠轴承系统已被证实具有高效率与低生热的特点。滚珠轴承属滚动摩擦,由金属珠滚动,接触面小,摩擦系数小;而含油轴承为滑动摩擦,接触面大,长期使用后,油会挥发,轴承容易磨损,摩擦系数大,后期噪音较大,寿命短。品质好的风扇除了通风量大、风压高以外,可靠性也是非常重要的,风扇使用的轴承形式在此显得非常重要。高速风扇一律使用滚珠轴承( Ball bearing )而低速风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设计.docx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题目: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2013年6月23日 目录 一.设计要求 (2) 二.设计任务 (2) 三.功能分解 (3) 四.选用机构 (3) 4-1. 减速机构选用 (4) 4-2. 离合器选用 (5) 4-3. 摇头机构选用 (6) 五.机构的设计 (7) 5-1. 铰链四杆机构的设计 (7) 5-2.四杆位置和尺寸的确定 (8) 5-3.传动比的分配 (9) 六.总结 (13) 七.参考文献 (15) 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方案 一.设计要求 设计台式电风扇的摇头装置要求能左右旋转并可调节俯仰角。以实现一个动力下扇叶旋转和摇头动作的联合运动效果。 台式电风扇的摇头机构,使电风扇作摇头动作(在一定的仰角下随摇杆摆动)。风扇的直径为300mm,电扇电动机转速n=1450r/min,电扇摇头周期t=10s。电扇摆动角度ψ、仰俯角度φ与急回系数K的设计要求及任务分配见表。 电扇摇摆转动电扇仰俯转动方案号 仰角/(°) 摆角ψ/(°)急回系数K 二. 设计任务 ⑴按给定的主要参数,拟定机械传动系统总体方案; ⑵画出机构运动方案简图;

谢谢你的观赏 ⑶分配蜗轮蜗杆、齿轮传动比,确定他们的基本参数,设计计算几何尺寸; ⑷确定电扇摇摆转动的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尺寸,它应满足摆角Ψ及急回系数K条件下使最小传动角最大。并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绘制运动线图,验算曲柄存在的条件; ⑸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6)学生可进一步完成台式电风扇摇头机构的计算机动态演示或模型试验验证。三.功能分解 常见的摇头机构有杠杆式、滑板式和揿拔式等。可以将电风扇的摇头动作分解为风扇左右摆动和风扇上下俯仰运动。风扇要摇摆转动克采用平面连杆机构实现。以双摇杆机构的连杆作为主动件(即风扇转子通过蜗轮蜗杆带动连杆传动),则其中一个连架杆的摆动即实现风扇的左右摆动(风扇安装在连架杆上)。机架可取80~90 mm。风扇的上下俯仰运动可采取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实现。本方案具体机构选用如下:电动机传过来的动力,由于功率大,转轴运转速度快,故需一减速装置将电机的速度减慢传给摇头机构(本方案选用锥齿轮机构)。 还可以采用空间连杆机构直接实现风扇的左右摆动和上下仰俯的复合运动(本方案选用平面四杆机构实现左右摆动)。 应设计相应的左右摆动机构完成风扇摇头或不摇头的吹风过程,所以必须设计相应的离合器机构(本方案设计为滑销锥齿轮机构)。 扇头的仰俯角调节,这样可以增大风扇的吹风范围。因此需要设计扇头俯仰角调节机构(本方案设计为手动控制旋钮)。 四. 选用机构 驱动方式采用电动机驱动。为完成风扇左右俯仰的吹风过程,据上述功能分解,可以分别选用以下机构。机构选型表: 功能执行构件工艺动作执行机构 减速减速构件周向运动锥齿轮机构执行摇头滑销上下运动滑销锥齿轮机构 左右摆动连杆左右往复运动平面四杆机构俯仰撑杆上下运动手动按钮机构1.减速机构选用 谢谢你的观赏

压气机的设计过程

压气机的设计过程 设计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密切相关的步骤即初步设计、S2通流计算、叶片造型(二元)、叶片造型(三元)和放大尺寸的试验件研究。这五个步骤环环相扣, 每个阶段采用不同层次的数学物理模型和经验数据, 相互补充, 相互交叉检验, 最终将设计风险降到最小。西方研制的压气机效率较高, 是与这种设计体系有关的。以下对各设计步骤作简要说明。 初步设计—事先从整体上论证、预估所设计的风扇压气机方案的可行性 初步设计从压气机总性能的设计要求出发, 采用1D平均流线分析程序和经验数据, 计算出负荷的轴向匹配, 并估算压气机性能(流量、压比、效率和喘振裕度), 确定内外环壁形状、级数和总长度等。PW、RR和GE等公司都是这样做的。初步设计十分重要, 而且需要较多的经验。如这一步犯了基本的错误, 例如选取了较少的级数和较短的长度, 致使叶片负荷过高和展弦比太大, 在以下的通流计算和叶型设计中将无法纠正。初步设计确保了整个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通流设计—S2程序与经验输入的协调设计 采用S2程序及损失等经验数据, 解决流场的径向平衡和匹配。开始时叶片展向压比和效率值取自初步设计, 此后在迭代中可进一步修正叶型损失和落后角这些经验数据。采用扩散因子以及静子根部马赫数限制等准则, 可以得到各流面叶栅的马赫数、气流转折角、扩散因子等的合理值。在多级压气机中的通流设计中, 环壁堵塞系数的选取

十分关键。如果选取不准, 则某些级流量会偏离设计点而导致整个压气机前后级不匹配。另外, 为考虑径向掺混的影响, 通流设计程序中的掺混系数等还须与试验相配合, 进而加以确定, 详见3.5节。 叶片造型(二元)—任意叶型的气动优化造型 20世纪70年代以前, 大多采用标准叶型和经验数据关联进行几何造型。目前英、法、德的发动机公司已采用S1BYL2、MISES等S1程序进行任意叶型的气动造型。即通过S2-S2系统, 用S1正问题程序反复计算和修改叶型, 采用叶表面速度分布、损失系数以及叶面附面层参数等准则, 使叶型得以气动优化。而美国的发动机公司虽没有报道S1程序的名称, 但如NAFCOT计划, 实际上也采用功能相同的S1程序, 即2DEuler解内含该公司积累的经验数据。这种二元造型法在叶高的大部分区域内是适用的, 但对叶尖、叶根等三元流动较强的区域, 以及弓形静子、前掠、后掠等使S1流面翘曲的叶片, 应采用3D N-S程序进行另外的修改。 叶片造型(三元)—叶片的三元优化造型 3DN-S程序与S2-S1程序相配合, 能在一定程度上算出风扇压气机内流场的细微结构, 这对控制二次流损失、激波邓村面层干扰损失等是有利的。但由于目前3DN-S程序计算精度还不够高,所以对叶片的三元修改不可能完全依靠计算, 还需经验和技巧。GE公司为发展先进的复合弯扭叶片, 在低速模拟试验器上进行了多种叶片的试验研究。RR 公司的Gallimore认为3DN-S计算用于修改叶片时还应凭经验来判断。放大尺寸的试验件研究—多级核心压气机研究平台

电风扇前罩注塑模具设计

目录 1 前言 (1) 2 总体方案设计 (3) 2.1 总体方案论证 (3) 2.2热塑性塑料注塑成型工艺性分析 (3) 2.3设计要点 (3) 2.4 塑件的测绘 (4) 2.5 塑件的三维造型 (6) 2.6 塑件的工艺分析 (7) 2.6.1塑件的材料分析 (7) 2.6.2塑件尺寸精度的选择 (7) 2.6.3塑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 (8) 2.7脱模斜度的确定 (8) 3总体结构设计说明 (9) 3.1注塑机的选择 (9) 3.2注塑机的校验 (9) 3.3型腔数目的确定 (10) 3.4塑件收缩率的计算 (10) 3.5模具型腔工作尺寸计算 (10) 3.6模具型芯工作尺寸计算 (11) 3.7螺纹型芯工作尺寸计算 (11) 3.8分型面的设计 (11) 3.9 浇注系统设计 (12) 3.10冷却系统设计 (14) 3.10.1冷却系统的设计原则 (14) 3.10.2模具的冷却水道直径计算 (15) 3.11脱模机构设计 (16) 3.12导向机构设计 (17) 3.13排气系统设计 (17) 3.14侧抽芯机构设计 (17) 3.15模具材料的选择 (19) 3.16模板尺寸的确定 (19) 3.17绘制模具总体装配图 (19) 4模具零件的工艺分析及制造 (21) 4.1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 (21) 4.2凹模的加工仿真 (22) 5 结论 (25) 参考文献 (26) 致谢 (27) 附录 (28)

1 前言 模具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工艺装备。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模具已广泛应用于电机电器产品、电子和计算机产品、仪表、家用电器、汽车、军械、通用机械等产品的生产中。用模具生产制造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生产率和低消耗等特点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随着现代化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工业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及款式的要求愈来愈高,模具的应用也就愈来愈广泛,其适应性也愈来愈强,已成为国家制造工艺水平的标志和独立的基础工业体系。 模具的类型很多,按照成形件的材料不同,可以分为冲压模具、塑料模具、锻造模具、压铸模具、橡胶模具、粉末冶金模具、玻璃模具和陶瓷模具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其中塑料模具又可分为压塑成型模具,注塑成型模具,传递成型模具,挤塑成型模具,中空制品吹塑成型模具,热成型模具的几种类型的模具。 注塑模具是塑料模具中的一种类型,主要用于热塑性材料零件的成型。它是将塑料粉粒通过注塑机螺杆旋转漏入保持一定温度的料筒中,在90~100℃的温度下变成粘稠状态。在开动注塑机活塞,将溶融的塑料以高压,高速通过喷嘴注入,充满模具型腔,待保压顽固化,形成和模具型腔相仿的制品零件。 本次设计的课题为电风扇前罩注塑模具设计,该课题来源于江苏羽佳集团。本模具为适用于热塑性塑料的注塑模具,是用来生产电风扇前罩的专用模具。该模具适合于大批量多件生产,在实际生产中能够很好的满足注塑制件的加工要求,提高生产率和产品的精度,塑件表面无明显收缩、水纹等现象。模具一次试模成功,运行灵活、可靠,浇注系统、温控系统、脱模机构效果良好,在工作时运转平稳,工作可靠,装卸方便,便于维修和调整。 模具属于边缘科学,它涉及机械设计制造、塑性加工、铸造、金属材料及其热处理、高分子材料、金属物理、凝固理论、粉末冶金、塑料、橡胶、玻璃等诸多学科、领域和行业。从起步到现在,我国模具工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国外的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纵观我国的模具工业,既有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又存在精度低、结构欠合理、寿命短等一系列不足,无法满足整个工业迅速发展的迫切要求。当代模具要求的精度比传统模具高出一个数量级。多工位级进模、精冲模、精密塑料模的精度已达到0.003mm,甚至更高。多工位的级进模设计和制造技术已日趋成熟,然而,由于我国模具制造基础薄弱,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因此总体来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和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这主要体现在工艺装备水平方面,我国塑料模制造企业设备数控化率和CAD/CAM应用覆盖面比国外低得多,且设备不配套、利用率低的现象十分严重。国产设备在精度、加工表面粗糙度、刚性、稳定性、可靠性及刀具和附件的配套性和精度保持性等方面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本次的设计主要包括塑件的工艺性分析,注塑模具的总体结构设计以及模具三维

课程设计《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一、题目:台式电风扇摇头装置 二、设计题目及任务 2.1设计题目 设计台式电风扇的摇头机构,使电风扇做摇头动作(在一定的仰角下随摇杆摆动)。 风扇的直径为300mm,电扇电动机转速n=1450r/min,电扇摇头周期t=10s。电扇摆动角度ψ,仰俯角度φ与急回系数K的设计要求及任务分配表见表2.11. 表2.11 台式电风扇摆头机构设计数据 此次选择的是方案C:摆角为ψ=90°,急回系数K=1.02,仰角φ=15°。 2.2设计任务 (1)按给定主要参数,拟定机械传动系统总体方案。

(2)画出机构运动方案简图。 (3)分配涡轮蜗杆、齿轮传动比。确定它们的基本参数,设计计算几何尺寸。 (4)确定电扇摇摆转动的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尺寸,它满足摆角ψ及急回系数K条件下使最小传动比角γmin最大。并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绘制运动线图,验算曲柄存在条件。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6)学生可进一步完成台式电风扇摇头机构的计算机动态演示或模型试验验证。 2.3设计提示 (1)常见的摇头机构有杠杆式、滑板式和揿拔式等。可以将风扇的摇头动作分解为风扇的左右摆动和风扇的上下俯仰运动。风扇摇摆转动可以采用平面连杆机构实现。以双摇杆机构的连杆为主动件(即风扇转子通过涡轮蜗杆带动连杆传动),则其中一个连架杆的摆动即实现风扇的左右摆动(风扇安装在连架杆上)。机架可选取80~90mm。风扇的上下仰俯运动可采用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实现。 (2)还可以采用空间连杆机构直接实现风扇的左右摆动和上下仰俯的复合运动。 三、功能分解 现市售电风扇的机头一般只是做单一的左右摆头动作,可结合手动调节机头俯仰角度来改变受风区域,但正常工作时机头的俯仰角往往是固定的,只依靠机头自身左右摆动来送风,因此受风区域、面积有限。

高压比吸附式压气机级气动性能设计与分析

2翻译部分高压比吸附式压气机级气动性能设计与分析 摘要 在轴流压气机中,可以通过附面层抽吸的方法来对叶片和端壁附面层区域的逆压梯度进行控制从而提高压比。这个概念已经在一个最高速度为1500英尺每秒,总压比为3.5的独特的吸附式压气机的设计与分析中被验证。吸气级是将轴对称的通流程序与一个具有反设计能力的准三维叶片程序搭配而设计的,完成之后用三维NS方程进行了计算验证。为了满足一个4%的入口质量流量的总吸要求在转子和静子吸力面安装了沿着翼展方向的槽,3%的额外抽吸也将需要在轮毂和缸盖的激波位置附近完成。除了在端壁区域,设计的三维粘性的评价结果与准三维设计意图高度一致。三维粘性分析预测的质量平均在转子等熵效率为93%、总压比为3.7和在总压比为3.4、等熵效率为86%的级中。 2.1专业符号 H——滞止焓 r——半径方向 U——附面层边缘速度 H ——运动状态参数 k M——马赫数 x——轴向方向 P——压力δ*——位移厚度 U——叶片速度 e——动量厚度 m’——弧长ρ——密度 r——半径方向η——等熵效率 u——附面层边缘速度ω——损失系数 2.2脚注 O——停滞,总量 isen——等熵 1,2——叶片入口,出口 suct——吸入 e——附面层 v——粘性 2.3介绍 Kerrebrock解决了热力学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他和其他人讨论了吸气时压气机的相关概念,并且描述了一个实验,此实验研究了附面层吸除对于跨声速压气机吸力面的影响。在Kerrebrock等人1996年的在一个系列的涵盖了最高速度从700至1500英尺/秒,压比从1.5到3的吸附式压气机的设计中呈现出了新的结果,设计研究清楚地表明,级做功的增加,可以实现压气机吸气的愿望。这些努力仅仅代表了在回答是否抽吸会导致改善发动机性能整体问题过程的第一步。最后的答案取决于吸入对发动机的重量和燃油消耗的影响。这些反过来又依赖于整合吸气级进入发动机的细节。特别是,对循环效率的净效应取决于有多少的放气流的能量可以回收,并且放气流在发动机系统的利用,例如冷却。这些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