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课件 第4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3—红外吸收光谱法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样品池
红外光源
摆动的 凹面镜
迈克尔逊 干扰仪
参比池
摆动的 凹面镜
检测器 干涉图谱 计算机 解析 还原
M1 II
同步摆动
I M2
红外谱图
BS
D
仪器组成
第五节 红外光谱法应用
红外光谱法由于操作简单,分析速度 快,样品用量少,不破坏样品,特征性 强等优点,在有机定性分析中应用广泛。 利用红外光谱可对化合物进行鉴定或结 构测定。 但由于吸收较复杂,在定量分析方面 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第四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IR)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第一节
红外光谱基本知识
1、红外线波长范围: 光学光谱区域:10nm ~1000μm; 其中:10nm ~400nm为紫外光区 400nm ~760nm为可见光区, 760nm ~ 1000μm为红外光区。 为表示方便,红外光不用nm(纳米) 而用微米( μm)表示其波长。
由原理图可见,红外分光光度计也主要 由光源、样品吸收池、单色器、检测器、 记录仪等部件构成。 1、光源:能斯特灯或硅碳棒
红外光谱仪中所用的光源通常是一种惰性固体,用 电加热使之发射高强度的连续红外辐射。 常用的是Nernst灯或硅碳棒。 Nernst灯是用氧化锆、氧化钇和氧化钍烧结而成的 中空棒和实心棒。工作温度约为1700℃,在此高温下导 电并发射红外线。但在室温下是非导体,因此,在工作 之前要预热。它的特点是发射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稳 定性较好。 硅碳棒是由碳化硅烧结而成,工作温度在1200-1500℃ 左右。
ε>100 非常强峰(vs) 20<ε<100 强 峰(s) 10<ε<20 中强峰(m) 1<ε<10 弱 峰(w)
仪器分析 第四章

Walsh的贡献:
1)AAS的理论基础—峰值吸收理论 2)发明并使用了锐线光源—HCL
1961年沃尔夫(原苏联)开始了无火焰AAS工作 1965年T.B.Willis 威尼斯开始N2O—C2H2 3000oC N2O—C2H2 的使用使测定元素30种—70多种
近代的发展:
1)背景校正,如Zeeman效应校正 2)自动化 自动进样、自动测定、微机贮存 FI—AAS
用于测量少数易解离的元素
中间薄层区——温度最高,是主要的观察区 第二燃烧区——温度在2500 oC 4CO + 2H2 + 3O2 = 4CO2 + 2H2O 总反应 2C2H2 + 5O2 = 4CO2 + 2H2O
2) 高温火焰 常用火焰C2H2-Air 用于测定: Ag、Au、Pt、Pd、Cu、Zn、Cd、Na、 K、Li、Fe、 Co、Ni、Ga、In。 高温火焰C2H2-N2O 用于测定:Al 5N2O = 5N2 + 5/2O2 2 C2H2 + 5O2 = 4CO2 + 2H2O Si Cr Mo △H= -101.5Kcal △H= -300.1Kcal
的碳粒。较强的还原能力,有利于阻碍对氧亲和
力大的元素的氧化,或者能使耐高温的氧化物易 于还原。
2 . 燃烧器
可燃气体在引燃之后在燃烧器的顶端燃烧。 三种类型:园形网孔型 单缝型 三缝型 AAS的标准部件:单缝型燃烧器 100×0.5mm 三缝型燃烧器 长110mm ,宽0.4-0.6mm 二侧起屏蔽作用。 使用:连续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使用结束后继续水。 原因:燃烧器来不及散热,温度过高,噪声变大, 并产生辐射,火焰产生黄色,并不断跳动, 严重时甚至发生回火。——冷却后消失 3.原子化器的组成:雾化器、雾室、燃烧器
仪器分析方法ppt精选课件

Nj
g e j
Ej E0 kT
N0 g0
Nj:激发态原子数;No:基态原子数;gj:激发态统计权重;go: 基态统计权重;k为玻耳兹曼常数。
ppt精选版
40
原子吸收法的定量基础
积分吸收
原子蒸气吸收的能量,成为积分吸收,即吸收线 图中吸收线下整个面积,用下式表示:
K
d
e2
Nf mc
m:电子质量;c:光速;N:单位体积吸收辐射的原子数;f:振 子强度,表示能被光辐射激发的每个原子的平均电子数。
检测系统 组成:主要由检测器(光电倍增管)、放大器、读数和记
录系统等组成。 作用:将经过原子蒸气吸收和单色器分光后的微弱光信
号转换为电信号,再经过放大器放大后,便可在读数 装置上显示出来。
ppt精选版
50
仪器类型
图4-32 单光束型仪器示意图
图4-33 双光束型仪器示意图
ppt精选版
51
原子吸收法的定量分析方法-标准曲线法
ppt精选版
23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示差法
原理公式
图4-15 示差法标尺扩大原理
ppt精选版
24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多组分分析
原理公式 对x、y两种物质
图4-16 多组分分析的吸收曲线
ppt精选版
25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光度滴定
EDTA 滴定Bi3+和Cu2+ 745nm Bi3+ 和EDTA无吸
收
非火焰原子化装置
特点:
图4-31 石墨炉原子化装置示意图
①测定灵敏度高,其检出极限可达10 -12g;
②试样用量少;可测定粘稠和固体试样。
ppt精选版
红外分光光度计 (2)

红外分光光度计1. 简介红外分光光度计(Infrared Spectrophotometer)是一种用于测量样品对不同波长红外光的吸收或透射能力的仪器。
它通过分析红外光谱,可以确定物质的结构、组分以及含量等信息。
红外分光光度计在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物研发、生物科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 原理红外光谱是由样品对红外辐射的吸收或透射产生的。
红外分光光度计工作的基本原理是:光源产生连续宽频谱的红外辐射,经过干涉仪把它分成样品光和参比光两束。
样品和参比光通过样品室内外置的检测器,分别产生光电信号,再经过差分放大电路和数据处理系统的处理,得到样品的吸收光谱。
3. 仪器组成红外分光光度计主要由以下几个关键组成部分构成:3.1. 光源红外分光光度计一般采用钨灯或镍铬丝灯作为光源,产生连续宽频谱的红外辐射。
3.2. 干涉仪干涉仪用于将光源发出的红外光分成两束,形成参比光和样品光。
常用的干涉仪有菲涅耳型和迈克尔逊型两种。
3.3. 样品室样品室是用于放置样品和参比物的装置。
样品室内壁一般采用不透光材料制作,以防止外界干扰光的进入。
同时,样品室应具备对不同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能力,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3.4. 检测器红外分光光度计一般使用两个检测器,一个用于测量样品光,另一个用于测量参比光。
常见的检测器有半导体检测器、铯碘化镤检测器等。
3.5. 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用于接收和处理检测器输出的信号,计算出样品的吸收光谱。
数据处理系统一般由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组成。
4. 使用方法使用红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时,需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打开红外分光光度计的电源,并进行预热。
2.准备样品,并将样品放入样品室中。
3.调整样品室的温度和湿度,确保符合实验要求。
4.将样品室位于光路上,并调整干涉仪使得样品光路和参比光路对齐。
5.启动数据处理系统,开始测量。
6.根据实验需要选择波长范围,设置扫描速度和积分时间。
7.等待测量结束,记录吸收光谱数据。
仪器分析红外分光光度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红外光谱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 无损检测等优点,能够提供丰富的化 学结构信息,有助于快速准确地鉴定 和鉴别物质。
局限性
对于一些低浓度的物质,可能需要较 高的检测限;另外,对于一些复杂的 样品或未知物,解析红外光谱可能会 比较困难,需要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 行综合判断。
01
采用棱镜作为分束器,能够提供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光谱数据,
但体积较大。
傅里叶变换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02
采用干涉仪作为分束器,能够快速扫描并获得连续光谱数据,
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体积较小。
光栅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03
采用光栅作为分束器,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光谱数据,但扫描速
度较慢。
04
实验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应用领域
有机化合物分析
生物样品分析
红外光谱能够提供有机化合物的官能 团、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等信息,广泛 应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生物领域,红外光谱可以用于研究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如蛋白质、 核酸等。
无机物分析
对于一些无机物,如矿物、金属氧化 物等,红外光谱也可以提供有关其结 构和组成的信息。
数据处理与分析
05 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计算样品的浓度、含量等参 数。
结果报告
06 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将结果报告给相关人员。
实验注意事项
样品纯度
仪器保养
操作规范
确保待测样品的纯度, 以减小误差。
定期对仪器进行保养和 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 免因操作不当导致实验
仪器分析红外分光光度法
• 红外分光光度法简介 • 仪器分析在红外分光光度法中的作用 • 红外分光光度计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实验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 案例分析
仪器分析绪论

蛋白质旳氮含量14-18% 平均为16%,折算系数 为6.25。
检测仪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 仪(HPLC)、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HPLC-MS-MS) 等
分析化学及其任务
定义:研究物质化学构成、构成含量、表征物质化 学构造旳分析措施及有关理论旳科学。
清楚明了方法原理,弄懂记着基本概念。 知晓分清仪器装置,着重熟悉关键部件。 理解方法理论公式,熟练使用重点公式。
措施
发明了分配色谱法
发明了相差显微镜 首次发展了极谱法
发明了计算机控制扫描层析 诊疗法 (CT)
发展了高辨别率电子光谱法
发展了激光光谱学
对晶体显微镜旳发展
28项诺贝尔奖与分析仪器发展有关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
约翰·芬恩(美)与田中耕一(日): 库尔特·维特(瑞) 建立利用质谱分析生物大分子旳措施。 建立利用核磁共振测定生物大分子三维构造旳措施。
对电解理论旳贡献
对电导率旳理论研究及试验工作
制造了光学精密仪器及对天体所 做旳光谱研究
发觉结晶X射线衍射
共同采用X射线技术对晶体构造 旳分析
发觉了多种元素X射线发射旳不 同
发觉了质谱技术能够用来测定同 位素
编号 年份 获奖者 15 1939 Lawrence Ernest Orlando 16 1944 Rabi, Isidor Isaac
绪论应该讲旳内容? 为何学习仪器?
学术成就
生命质量
与仪器分析发明发展有关旳诺贝尔取得者
编号 年份 获奖者 1 1901 Rontgen Wilhelm Conrad 2 1901 Van't Hoff Jacbus Henricus
第四章 红外光谱分析法

第四章红外光谱分析法§4—1红外光谱简介红外辐射泛指位于可见光和微波段之间的那一部分电磁波谱.对有机化学家最有实际用处的是只限于4000—666厘米-1(2.5-15.0微米)之间的范围.最近,对近红外区14290—4000(0.7一2.5微米)和远红外区700—200厘米-1(14.3—50微米)的兴趣正在增加.在红外光谱分析中,一个十分简单的分子也可以给出一个非常复杂的红外光谱图.有机化学家就是利用这种光谱图的复杂性,将一个未知化合物的光谱图与一个可靠的标准品的光谱图相互比较,两张光谱图中峰对峰的完全一致对于鉴定就是最好的证据.除了光学对映体外的任何两个化合物均不可能给出相同的红外光谱图.虽然,红外光谱图是整个分子的特性,但是不管分子其余部分的结构如何,结果是某一特定的原子基团总是在相同的或者几乎是相同的频率处产生吸收谱带.正是这种特征谱带的不变性使化学家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并参考有关特征基团频率的综合图嵌来获得有用的结构信息.我们将主要依靠这些特征基团频率.由于我们并不单纯依靠红外光谱图进行鉴定,因此,并不需要对红外光谱图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我们的总的计划,在这里将提出为达到下列目的,所必需的理论:即把红外光谱图与其它的光谱数据一起用来确定分子结构.因为大多数大学的和工业的实验室都把红外分光光度计作为有机化学家的一种常备的基本工具,在这一章中将比其它各章较详细地叙述仪器和样品制备.红外光谱法作为实用有机化学家的一种工具,从已经出版书籍的数目可以明显地看到.在这些书中,有的是全部地、有的是部分地讨论了红外光谱法的应用。
.一、红外光的表征近红外(泛频区)0.75-2.5微米;13334-4000波数中红外(基频区) 2.5 -25 微米4000-400 波数远红外(转动区)25-1000微米400-10 波数由于中红外区能最深刻地反映分子内部所进行的各种物理过程以及分子结构方面的各种特性,对于解决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各种问题最为有效。
整理仪器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法课件

仪器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法课件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教学日历(2020 至2021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性
质必修
总学时48 讲授40 实验8 上机0
授课班级环科18-1,18-2 学生人
数51
任课教师王广利职称副教授
开课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系(教研室)盆地中心教材名称仪器分析(第四版)编/著者朱明华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
间2008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制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第3页共6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饱和碳原子上的-C-H
—CH3
2960 cm-1 不对称伸缩振动 2870 cm-1 对称伸缩振动
—CH2— 2930 cm-1 不对称伸缩振动
2850 cm-1 对称伸缩振动 —C—H 2890 cm-1 弱吸收
3000cm-1以下
泛 倍频峰 二倍频峰(υ=0→υ=2)
频
三倍频峰(υ=0→υ=3)
峰 和频峰
差频峰(即υ=1→υ=2,3- - -产生的峰)
注:泛频峰强度较弱,难辨认→却增加了光谱特征性
(三)特征峰:可用于鉴别官能团存在的吸收峰。 (四)相关峰:由一个官能团引起的一组具有相互依存
关系的特征峰。 • 注:
相关峰的数目与基团的活性振动及光谱的波数范 围有关。
(WilhelmWien , 1864-1928)
“热眼”长在蛇的眼睛和鼻孔 之间叫颊窝的地方,外面有 热收集器能够接收小动物身 上发出来的红外辐射。
• 松鼠用红外线交 流
• 动物的反捕猎行 为——松鼠加热 尾巴吓走响尾蛇
红外线还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如穿透烟雾、水气等。 利用红外线发现健康、不健康的树木,森林,地脉甚至 矿藏; 医学上可以用于人体组织的穿透; 科研及工程摄影可以用于鉴别印色,穿透织物; 普通红外线摄影可以利用发散性产生虚幻图画效果。
(2)对于相同化学键的基团,σ与原子质量平方根成反 比。原子质量越轻,振动频率越高。如C-H,振动频 率为2920cm -1 。
二、振动形式
两类基本振动形式: 伸缩振动 、弯曲(变形)振动
(一) 伸缩振动(vibration):以ν表示,原子沿键长方 向伸缩。特征:键长变化而键角不变。
(二)弯曲(变形)振动 以δ表示 定义:使键角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振动 特征:键角变化、而键长不变的振动 1.面内弯曲振动β:弯曲振动发生在由几个原子构成的平面内 1)剪式振动δ:振动中键角的变化类似剪刀的开闭(scissoring) 2)面内摇摆ρ: 基团作为一个整体在平面内摇动
2100~2140cm-1附近
R′ -C≡C-R R′=R
2190~2260cm-1附近 无红外活性
(2)-C≡N 基
非共轭
2240~2260cm-1附近。
共轭
2220~2230cm-1附近。
分子中仅含C、H、N原子,-C≡N基吸收比 较强而尖锐。
(四)双键的伸缩振动区
2500~1500cm-1范围 ①C=O吸收:1900~1600cm-1红外光谱图上最强吸收,
F. W. 赫胥尔
(William Herschel)
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 德国乌尔兹堡大学的维恩,以表彰 他发现了热辐射定律。
它的研究得到了热力学和光谱 学的支持,还用到了电磁学和光学 的新技术,因此发展很快。
到19世纪末,这个领域已经达到 如此顶峰,以至于量子论这个婴儿 注定要从这里诞生。
红外分光光度法:利用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定性、 定量分析以及测定分子结构的分析方法,又称红外 吸收光谱法。
• 1672年人们发现太阳光(白光) 是由各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的。
• 当时,牛顿做出了单色光在性质 上比白光更简单的著名结论。
• 1800年德国物理学家赫胥尔从 热的观点来研究各色光时,发现 了红外线。看视频
T~λ曲线
T ~σ曲线
二、红外光谱与紫外光谱的区别
• 1.形成原因不同 紫外:外层电子能级跃迁——电子光谱 红外:分子振动-转动能级跃迁——振动-转动光谱
• 2.特征性不同 紫外:吸收峰少 红外:吸收峰多
• 3.应用范围不同 紫外:研究不饱和化合物(液体/少量蒸气)、定量 红外:定性和结构分析(固/液/气)
液体 溶液法——液体池
溶剂: CCl4 ,CS2常用。
研糊法(液体石腊法)
固体 KBr压片法 薄膜法
注意
1.样品纯度>98% 2.样品浓度和测试厚度 使T%在15%~70%之间。 3.样品中不应含有水分 使吸收池受潮,而且有-OH的干扰。 样品的制备和处理方法: 1.气态样品:纯化后直接用气体吸收池测定。 2.液态样品: • 液膜法:选用两圆形盐片,其间滴1~2滴样品,形成液膜,用
专用夹具将盐片夹紧,即可测定。
(rocking)
2.面外弯曲γ:弯曲振动垂直几个原子构成的平面 1)面外(非平面)摇摆ω:两个X原子同时向面下
或面上的振动(wagging) 2)扭曲振动τ:一个 X原子在面上,一个 X原子在面下的振动
(twisting)
三、振动自由度与峰数
• 振动自由度:指分子独立的振动数目,或基本的振动数目。 • N个原子组成分子,每个原子在空间具三个自由度。线性分子以
起源
IR 分子振动能级伴随 转动能级跃迁
适用 所有红外吸收的 有机化合物
特征性 特征性强
用途
定性 (主要) 峰多
UV 分子外层价电子
能级跃迁
具n-π*跃迁有机化合物 具π-π*跃迁有机化合物
简单、特征性不强
定量(主要) 推测有机化合物 共轭骨架(峰少)
三、红外光谱的主要用途
用于定性鉴定和结构 分析,也可以定量。
红外线光谱区域 红外线:波长在0.76~1000μm范围内的电磁波。 近红外区:0.75~2.5μm 中红外区:2.5~50μm 远红外区:50~1000μm 绝大多数有机物和无机离子的化学键基频吸收都出
现在中红外区。通常说的红外光谱实指中红外光谱区。
2.红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波数
透光率 吸收峰
(cm-1) 1 104 (cm) (m)
为单键的伸缩振动和各种弯曲振动。
总结
第三节 红外分光光度计和制样
一、仪器类型与结构 两种类型:色散型、干涉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Nicolet公司的 AVATAR 360 FT-IR
一、主要部件
五个基本部件:光源、吸收池、单色器、检测器、显示器
1.光源 ①Nernst灯
特点:工作温度1750℃,预热,发射波数5000~400cm-1, 发光强度大,但寿命短,易损坏。 ②硅碳棒
五、红外光谱中吸收峰的类型
(一)基频峰: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红外线,振动能级从 基态跃迁至第一振动激发态产生的吸收峰(即υ=0 → 1产生的峰)
• 基频峰的峰位等于分子的振动频率 • 基频峰强度大——红外主要吸收峰
(二)泛频峰
倍频峰:分子的振动能级从基态跃迁至第二振动激发态、第三
振动激发态等高能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即υ=1→ υ=2,3- -产生的峰)
用一组相关峰才可以确定一个官能团的存在。
• 红外光谱按照波数大小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基团区, 又称为官能团区,波数范围为4000~1300 cm-1,该区 域的吸收峰主要是伸缩振动产生的;
• 一个是指纹区,波数范围为1300~600cm-1,该区域 除了单键伸缩振动吸收峰外还有因变形振动产生的复 杂的吸收峰。谱带细密,峰密集,分子结构的微小变 化,都能在这一带体现出来,犹如人的指纹,因此称为 指纹区。(对结构改变比较敏感)
基频峰少于振动自由度的原因:
• 发生了简并—即振动形式不同,但振动频率相同 的峰,在红外光谱图上重合,只能观察到一个峰, 称为简并。
• 红外非活性振动—偶极矩不发生变化的振动,称 为~,不产生红外吸收。
四、红外光谱的产生条件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 满足两个条件: 1.分子吸收红外辐射的频率恰等于分子振动频率
• ② 缔合羟基:氢键缔合,键力常数下降,红外吸 收移向较低波数(3300cm-1附近),峰形宽而钝 且强。(S)
如:羧酸由于分子内的羟基与羟基的强烈缔合, 吸收峰的底部可延续到2500cm-1处,形成一个很 宽的吸收带。
(2)胺基:N-H的红外吸收与羟基相似,游离胺基 的红外吸收在3300~3500cm-1范围,强度弱。缔 合胺基的吸收位置相应降低约100 cm-1。(w)
特点:吸收峰密集、难辨认→指纹
(二)X-H(X包括C、N、O、S等)伸缩振动区 ( 4000~2500cm-1) (1)羟基(醇羟基和酚羟基):
O-H的吸收范围处于3200~3700cm-1 ① 游离羟基:仅存在于气态或非极性溶剂 的低浓度溶液中,其红外吸收处于较高波数 (3700~3500cm-1),峰形尖锐。(m)
是判断羰基化合物存在与否的主要依据。 ②C=C:1670~1450cm-1峰强不定,由所连基团决定。 a.分子比较对称,则峰较弱; b.如果是芳香族,在1650~1500cm-1有一个或一个以上
强峰,为芳环骨架振动。是确定芳环的重要依据。
上述区域4000~1500 cm-1范围内,大多是 一些特定官能团所产生的吸收峰,因此称为官能 团区,又称为特征区。 (五)指纹区(1500~400cm-1)
键轴为轴的转动原子的位置没有改变,转动惯量为零,不形成 转动的自由度。故仅有两个转动自由度。
水分子——非线性分子
CO2分子 ——线性分子
CO2分子中有四种基本振动形式,理论上有四个吸 收峰,但红外光谱上只出现了两个。
注: • 振动自由度反映吸收峰数量 • 并非每个振动都产生基频峰 • 吸收峰数常少于振动自由度数
4.检测器 • 热电偶:常用真空热电偶,
原理: 温差 电位差 • 高莱池(Glolay Cell) 灵敏度高于热电偶。
5.显示器:记录和处理数据
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工作原理
• 三、仪器性能指标
指标:分辨率 波数准确度与重复性。
四、制样
气体——气体池 液膜法——难挥发液体(b.p.≥80C)
第四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 Infrared Spectrophotometry ,IR )
第一节 概 述
一、红外线及红外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当用一定频率的红外线光照射样品时, 因其辐射能量不足以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 只能被样品吸收,实现分子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 跃迁,从而产生的吸收光谱即为红外吸收光谱,又 称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