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如下:
1. 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作战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3. 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4. 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5. 势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6. 虚实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7. 军争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8. 九变篇:将帅有五种过失:不明智而不致疑,勇敢而不顾忌,貌庄而不生猛,看地势而不尽其利,计议大事而不论及小事。
9. 行军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10. 地形篇:领兵者,智也;战者,仁也;守者,信也;处者,义也。
11. 九地篇: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12. 火攻篇: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13. 用间篇: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以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知其详。
【《孙子兵法 十三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分别为:第一篇: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此,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爵禄、punishments 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是故,调五事之比,以度胜负。
第二篇:作战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无智者不从,无道者不行。
夫兵之事,速则易器,而晚则难成。
故不尽知道,则不能行法;不谙法,则不能全师。
故知之在心,行之在形,不在累卵之枝,而在五绝之地。
治兵之道,必借于诈;诈则必行于眼前,故治兵之道,曰“形三,神三”。
“形三者,一曰金赤,二曰白黑,三曰此非;神三者,一曰神速,二曰神隐,三曰神明。
金赤白黑者,所以变化万化之状,神速、神隐、神明者,所以无穷之际,辞让有节之士也。
因而制之,则形不可测,神不可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负之道也。
第三篇:攻战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兵不厌诈,诈则必取,无诈而不取。
故敌虽高,则必可与战也;敌低,则必可取也。
故右上而左下之兵,出奇无穷,水逆转轮,攻其不备,此兵家之所谓胜,不可先传也。
第四篇:军形篇孙子曰:“将军居贵戚,三军士卒住安帐。
见则贵简,进则与之俱,权杖左右,贵者先,士卒死。
当其进也,合于鸡鸣;下其营也,得于钟鼓。
”第五篇:兵势篇孙子曰:“凡兵有五贼,必亡;有五常,必存。
五贼者:疾、贫、辱、惧、饥。
五常者:智、信、仁、勇、严。
凡此,以五常遗之,则民服;以五贼遗之,则民不服。
”第六篇:虚实篇孙子曰:“凡为客者,先礼后兵;先德后怨。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第一章:计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兵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必须认真研究。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研究兵法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道、天、地、将、法。
)3.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注释:道是指国家和人民之间建立起共同认可的信任关系,只有建立了这种信任,人民才会不惧生死,为国家献身。
)4.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包括了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因素。
)5.地者,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包括了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生死等地理条件因素。
)6.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注释:将包括了智慧、信任、仁爱、勇气、严格等领导者的素质。
)7.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包括了曲制战术、官方陆军的运动路线、主要使用的兵器等规则。
)第二章:作战篇1.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乘之国,十万之师,始得用兵,以保其国利,无误者,此亦重计也。
(注释:使用兵法需要大军、武器、士兵等条件,不可小觑。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度,二曰称,三曰数,四曰胜,五曰治。
(注释:用兵法需要考虑度量、准确计算、胜利的前提条件。
)3.地生矣,可以长久也;地死矣,可以亡身也。
故不善见其民之始,不善知其所终。
(注释:地理条件的好坏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只有对地理条件有准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国家的长久。
)4.凡将有五危:矜、寇、援、暴、哀。
(注释:将领容易面临的危险分别是:矜夸、敌寇、敌援、士气的动摇和哀悼的情绪。
)5.地形有四势:难、疾、险、远。
(注释:地形分为难以攻克、迅速可取、险要和远近等四种情况。
)附件:《孙子兵法》原文+注释详细解析,请见附件。
附录:法律名词及注释1.兵:指军队或武装力量。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这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从政治思想上使人民与君主保持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会害怕任何危难。
所谓天时,是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热,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
所谓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时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平易,地域的宽阔与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带兵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诚实忠信、仁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
所谓法制,即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和纪律法规,人员的权责分配和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第一章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孙子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因此必须仔细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为了研究兵法,必须考虑五个要素: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注释:道指的是君主与民同心同德,众人齐心协力。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指的是自然界的变化,包括阴阳、寒暑、时间等。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指的是战场的地形地势,包括远近、险易、广狭等。
将者,智、信、勇、严、毅也。
注释:将指的是统帅军队的将领,需要具备智慧、信誉、勇气、严格和毅力等品质。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指的是灵活运用各种策略、遵循军事规章、善于运用兵器等。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注释:掌握了这五个要素,就能取得胜利。
不了解这些,就会失败。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注释:因此,要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分析各种情况。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要问:谁才有高明的策略?将领谁才有能力?天地谁能得到利益?法令谁能执行得好?兵力谁才更为强大?士兵谁更为训练有素?赏罚谁更明确?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就能知道胜负。
将听吾计者胜,不听吾计者败,不用我计者,又败于吾计。
故将听吾计者,虽千人之敌,必有朝食者矣。
将不听吾计者,虽以当战胜,败之必矣。
注释:如果将领听从我的计策,就能取得胜利。
不听我的计策就会失败。
就算不听我的计策,如果敌军也不采纳我的计策,必然会战败。
校计而索情,将无困于赂廷之奇,草野之盟,布施之力,而劳于旷野之中。
注释:通过计算和情报搜集,将不会陷入赂廷之间、束缚于盟约,也不会受制于施舍之力,从而在战场上疲于奔波。
故五兵之全,五变之胜,是生存之道,死亡之地,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由孙武撰写。
《孙子兵法》全文共有十三篇,每篇都有其主题和重点,以下是各篇的简要概述:
1. 计篇:探讨战争计划和策略的重要性,提出了“道、天、地、将、法”等五个方面的分析。
2. 作战篇:主要讨论战争的物资准备和后勤保障,强调速战速决的重要性。
3. 谋攻篇:论述用计谋取胜的策略,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观点。
4. 形篇:分析军队的实力和形势,强调保持自己的实力和利用敌人的弱点。
5. 势篇:探讨军事态势的营造和利用,主张借助地势、气势等因素取得优势。
6. 虚实篇:论述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策略,使敌人产生错觉和误判。
7. 军争篇:研究在战争中争取先机和主动权的方法。
8. 九变篇:探讨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变的策略,强调指挥员的决断能力。
9. 行军篇:主要关注军队行军和驻扎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侦察敌情。
10. 地形篇:分析不同地形对战争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地形进行作战。
11. 九地篇:研究在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方法和策略。
12. 火攻篇:阐述火攻的战术和运用,以及如何利用火攻打击敌人。
13. 用间篇:探讨间谍的运用和情报的重要性,强调情报工作对战争胜负的影响。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
它不仅对军事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商业、管理、个人生活等其他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
1、用人之道。
当今企业,都提倡以人为本,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孙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贯穿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
在《始计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恩威并重;“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里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将帅”,孙子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这与现代企业视人力资源为企业的珍宝如出一辙。
又如,“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这些强调的都是将帅的重要性。
其实,对于士卒,也强调了其作用。
“视卒如爱子”(地形篇)企业强调团队合作,关爱员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也是必要的。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
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企业是一个团队,团队合作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内部不能同心协力,必然使更多的资源浪费于内耗之中。
2、企业文化。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篇)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
这点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作出了很好的诠释,面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组织内更高的员工要求,组住对战略已越来越重视。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预测性活动,简而言之“算也”。
一个年度开始时,企业要制定本年度的战略,对人员需求、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做好规划、未雨绸缪,就可以从容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
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在当今高速运转的市场环境中,势必淘汰出局!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军势篇)其中要点在“势”而不
在“人”。
正如将帅看到战争中的“势”一样,企业主管应把握商场上的“势”,及时组织合适的人力,抓住商机,而不是被动地对下属求全责备,人员的组织架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它必须能因“势”的变化而变化,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位置上,掌握好机会,发挥出作用。
这里所讲的“势”与“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中所强调的“势”类似。
商场上各种信息瞬息万变,纸上谈兵、墨守成规、按图索骥只能被商场的大海所吞噬。
敌变我变,关键在于谁先,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先发制人。
3、激励机制。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篇)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该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
企业若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个颇具战斗力的团队,就应该提倡一种“同仇敌忾”的企业精神。
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一样的道理。
企业良好的绩效管理还需要辅之激励手段,如物质奖励。
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断提高,从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有时候在会上的一番表扬可能来得更有效。
这点于“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实篇)中强调的“避实击虚”的效果一样。
企业在极力员工时,要尽量做到投其所需,避开员工已得到满足的需求,去满足员工渴望得到的需求,实现激励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