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2020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2020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由中国食用菌商务网、食用菌市场编辑部发起并组织完成的、备受行业期待和关注的“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在10月9日-12日江苏连云港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菌需物资博览会暨食用菌工厂化发展论坛”上权威发布,得到与会者的认可。
产业信息网发布的《XX-2022年中国食用菌市场行情调查及投资可行性评估报告》显示,XX 年食用菌工厂化产品年产量达152 万t,比XX年的99万t 增长了54.0%,比XX年的65 万t增长了134.0%。
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年产量达到204.97万吨,比XX年的152万吨增长了34.8%。
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年产量为183.59万吨。
XX年-XX年食用菌工厂化产品年产总量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产品日产量达5 079.9t ,比XX年的3 183.1 t增长了59.5%,比XX年的1 712.8 t增长了196.6%。
XX 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产品日产量达到6159.24吨,比XX年日产量5079.9吨增长21%;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日总产量6133.96吨,较XX年6159.24吨减少25.28吨,降幅为0.4%。
XX年-XX年食用菌工厂化产品日产总量随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快速发展,生产技术日趋成熟,管理手段不断完善,工厂化生产中生产原料配比更加科学、生物转化率显著提高,使工厂化企业的单品种日产能得到提高。
据统计,XX年工厂化日产能达到20吨以上企业有68家,相比XX年的53家增加了15家,增长率为28%。
XX年-XX年食用菌工厂化各企业产能情况近几年,食用菌工厂化年总产量和日总产量以XX年为节点,XX年和XX年的产量都有所下降,这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式和食用菌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及各企业的技术创新等有关。
XX-XX年食用菌工厂化产量分析XX-XX年工厂化品种产量情况XX年金针菇日产量2568.34吨,较XX年的2679.61吨有所减少。
市场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场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食用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低糖分的健康食品,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被誉为“菇中之王”。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市场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为相关企业和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二、食用菌产业现状1.产能不断扩大。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生产面积不断扩大,各地纷纷投资兴建食用菌生产基地,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据统计,目前全国食用菌生产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
2.产业链逐步完善。
食用菌产业链包括菌棒生产、菇种生产、菌床制备、菌菇栽培、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目前,国内的食用菌产业链已经逐渐完善,各个环节之间的分工协作逐渐加强。
3.品种不断丰富。
传统的食用菌品种有蘑菇、香菇、平菇等,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品种不断涌现,如银耳菇、灵芝菇等。
这些新品种在保持传统食用菌的营养成分的基础上,还具有更多的功能性特点,深受市场欢迎。
三、市场需求分析1.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食用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人群对食用菌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同时,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人们对食用菌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外贸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家,同时也是全球出口量最大的国家。
目前,中国的食用菌主要出口到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尤其是有机食用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潜力。
四、市场竞争分析1.产业集中度较高。
目前,中国的食用菌产业集中度较高,国内的食用菌主要来自于广东、福建、湖南、云南等地。
这些地区的企业规模大,生产经验丰富,有竞争优势。
2.品牌建设不足。
相比于国外品牌,中国的食用菌品牌知名度较低,消费者对产品的品牌忠诚度也不高。
这与国内食用菌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的投入不足有关。
五、发展趋势分析1.增加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一些食用菌企业开始注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如开发菌种提取物等。
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食用菌产业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食用菌的营养价值的逐渐认识,食用菌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进行调研,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首先,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食用菌产业保持了20%以上的年增长率,产量和销售额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农民和企业投身于食用菌种植和加工业,食用菌产业链条逐渐完善,食用菌产品也由传统的鲜菇市场向加工和深加工产品转变。
其次,食用菌产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食用菌品种单一,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市场上主要以香菇、平菇和金针菇为主,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其次,食用菌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创新不够。
食用菌生产技术相对成熟,但在品种改良、节能减排和食用菌产品的创新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最后,食用菌产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多,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
由于产业门槛低,市场竞争激烈,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效益低下。
然后,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也是显著的。
首先,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对食用菌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食用菌具有低脂肪、低糖分、低热量的特点,被广大消费者所青睐。
其次,食用菌产业在农村致富的带动作用明显。
食用菌产业以小资本、小面积、短周期等特点,适合农村创业者投资兴业。
最后,食用菌产业在加工和深度开发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食用菌虽然是传统的鲜菇市场,但随着人们对便利食品和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食用菌加工和深度开发的市场潜力巨大。
最后,为了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科技创新,重视食用菌品种改良和技术创新,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加强市场调节和管理,推动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发展,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竞争力。
最后,加强食用菌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互补,进一步提高食用菌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食用菌产业调研报告

食用菌产业调研报告食用菌是一种可食用的大型真菌,蛋白质含量在13~46%,比普通果蔬高3~10倍,氨基酸多达18种,因其营养价值高,生产周期短,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在调整优化结构、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明确食用菌产业在我市的发展定位和方向,采取发放调查表、实地查看、现场交流、座谈研讨等形式,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一)总体形势1.总体形势。
我国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继粮食、蔬菜、果树、油料之后的第五大种植产业。
2021年总产量4061.6万吨、总产值3466亿元,加工企业4.06万家,主栽品种80余种,商品化生产50多种,规模化栽培30多种,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针菇、双孢菇、毛木耳产量居前6位,占总产量的80%,形成了大宗品种稳步发展、珍稀菇类较快发展、药用菌类异军突起的百菌争艳局面。
食用菌年产量达到200万吨的有河南、福建、山东、黑龙江、河北、吉林、江苏、四川8个省,产能占的68%;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县有500多个,亿元以上的县有100多个,从业人员超过3000万人。
形成了河南省西峡县、福建省古田县、黑龙江省东宁县等一批知名产地。
庆元香菇、古田银耳、通江银耳、五营黑木耳、泌阳花菇、姚庄蘑菇等获得地理标志认证,东宁黑木耳和房县黑木耳获得欧盟地理标志认证。
2019年发布的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中,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有15个村镇;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中以食用菌为特色的有7个。
我国食用菌生产正在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品牌化转变。
适宜于工厂化生产的金针菇、杏鲍菇、白玉菇等品种摆脱自然环境约束,向大城市周边聚集,产品无需预冷保鲜,可直接供应市场,物流成本更低,生产效率更高,蘑菇的新鲜度、品质品相更好。
2.我市食用菌产业优势。
一是环境优势。
我市气温凉爽、气候适应,昼夜温差大,生产出的食用菌与南方产地相比具有肉厚、干物质高、品质优、营养价值高的优势,市场认可度高,吸引东南部客商来宁发展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意识的不断提高,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益健康的食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日益壮大,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食用菌产业的现状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农业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年产量持续增长。
据统计,我国食用菌年产量达到xx 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0%,且连续多年保持较高增长率。
2. 品种丰富多样。
我国食用菌品种繁多,有香菇、杏鲍菇、草菇、平菇等多个常见品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发力度加大,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也在不断增加,使得食用菌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 产业链完整。
食用菌产业涵盖了从菌种培育、物料加工、种植、采摘、加工到销售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各个环节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前景和优势1. 国内外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营养和品质,食用菌作为一种绿色、健康的食材,具有巨大市场潜力。
同时,国外市场对中国食用菌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我国的食用菌产业拓宽了出口渠道。
2.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用菌的种植适合于农村,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农村土地闲置和农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将食用菌的种植与农业生态循环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 技术力量支持。
我国在食用菌的种植技术、生产工艺和食品研发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经验积累。
政府和科研机构也在积极支持食用菌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化,为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建议1. 市场竞争激烈。
虽然食用菌产业有较高的市场需求,但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要在市场上立足,企业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加强营销和宣传力度。
2. 技术创新不足。
虽然我国在食用菌技术方面有较大优势,但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和创新不足的问题。
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标题: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对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结了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通过对多个地区的工厂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尽管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生产规模较小、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供需不平衡等问题。
因此,本报告提出加强技术培训、鼓励合作与创新、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等建议,以促进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指通过建立专门的生产线和设备,进行大规模、高效率的食用菌生产。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全国范围内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得到了广泛推广。
然而,目前行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提升生产水平和质量。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随机选择了多个地区的食用菌工厂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访谈和观察收集了相关数据和信息。
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对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整体数据分析,以全面了解行业发展情况。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部分食用菌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技术难题,如菌种培养、温湿度控制等方面的问题。
这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 生产规模较小: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食用菌工厂大多规模较小,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这限制了行业整体的发展。
3. 产品质量不稳定:由于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规范,部分食用菌工厂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存在质量差异较大的问题,难以树立行业形象。
4. 市场供需不平衡:部分地区的食用菌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价格下滑,企业利润较低;而另一些地区则存在供应不足的情况,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四、改进建议1. 加强技术培训:通过组织技术培训班、专家讲座等形式,提升食用菌工厂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2. 鼓励合作与创新:推动食用菌工厂之间的合作,加强资源共享与互助,提升整体生产效率和质量。
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完整版)

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为全面掌握西峡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准确分析和把握未来走势,妥善解决和科学应对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近日,县局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组、农户和有关单位及企业,对食用菌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主要成效近年来,西峡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发挥优势,大力发展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建设了全国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先后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十佳商品基地县,被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全国特产经济发展中心授予中国食用菌无公害科技示范县,被国家农业部等确定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被河南省农业厅授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西峡香菇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并于16年3月日,在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BT)成功上市。
通过这一平台,西峡香菇将冲出亚洲,走向全球,意义深远。
纵观西峡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发展规模稳步攀升。
据统计,00年,全县袋料香菇种植规模不足00万袋,生产总户数1.5万余户,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乡镇。
到16年,袋料香菇种植规模稳步扩大,突破1.5亿袋,生产总户数达4万余户,占全县农业总户数的%以上。
---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进。
16年以来,西峡县积极实施食用菌基地标准化建设,强力推进三改四化工程,先后建立了个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效的提高了食用菌基地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被业界公认为独特的西峡模式,一举打响了西峡香菇优质品牌。
---生产效益日益突出。
16年,食用菌年产香菇5.1万吨(干鲜混合),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10,产值达7.4亿元(16年农业产值年报数据),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8.9%;出口1.7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3,户均年收入达1.2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产业市场日臻成熟。
建设了双龙、丁河两大香菇市场,年交易量达3.5万吨(干品),年交易额突破13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干香菇出口货源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先进市场。
食用菌生产调研报告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食用菌生产调研报告我市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优势资源,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分步实施,坚持走“园区带农户”的发展路子,稳步扩大生产规模,集成创新技术体系,全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开发,使食用菌产业成为惠及更多农民的特色支柱产业,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一、基本情况(一)、栽培面积及种类我市各种食用菌栽培面积合计168.4万m2,总产量1724.5万公斤,总产值8377.9万元。
栽培的种类有双孢菇、平菇、香菇、鸡腿菇、小平菇、金针菇、木耳、茶树菇,白灵菇和杏鲍菇等十余种,并积极引进了翅鲍菇、满天星、榆黄蘑、猴头菇、姬松茸等珍稀食用菌菌种,其中主栽品种是平菇和双孢菇,约占栽培面积的71%。
(二)、分布区域及特点我市食用菌栽培分布十分广泛,全市均有栽培。
面积在10~50万m2之间的有7个县区,产值在100~500万元之间的有5个县区、500~1200万元之间有4个县区,4000万元的有1个县区。
生产方式以传统分散为主向集约化、园区化方向转变,经营方式以注重生产环节向产加销一体化方向转变。
(三)、栽培模式在栽培模式上,除传统的地栽式双孢菇种植、菇菜轮作、菜菇立体套种等栽培模式进行生产外,通过探索、改进,试验和示范黄粉虫与食用菌阴阳棚复合种植模式,延伸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发展链条,提高土地和温棚设施利用。
(四)、销售情况产品以当地销售为主,生产集中且规模较大的除本地销售外,外销于兰州、西安、西宁,乌海、临河、陕北、上海、广州、深圳等地。
二、我市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做法和经验(一)、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强化技术培训我市食用菌栽培最早进行过食用菌栽培研究,但栽培数量很少,维持时间也不长。
之后从浙江省引进栽培技术和技术人员,种植双孢菇,从此,开始了我市有组织、并形成持续栽培食用菌的局面。
建立对口扶贫协作关系,在对口县区推广食用菌生产,技术上由科技特派队承担。
通过邀请食用菌专家讲课和实地考察大型工厂化食用菌设施栽培基地,拓宽了我市学员的视野,通过专题讲座和现场实训相结合,着力提升食用菌技术人员栽培技术,增强了他们搞好食用菌产业的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由中国食用菌商务网、食用菌市场部发起并组织完成的、备受行业期待和关注的“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在10月9日-12日江苏连云港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菌需物资博览会暨食用菌工厂化发展论坛”上权威发布,得到与会者的认可。
产业 __发布的《XX-2022年中国食用菌市场行情调查及投资可行性评估报告》显示,XX 年食用菌工厂化产品年产量达 152 万 t,比 XX年的 99万t 增长了54.0%,比XX年的 65 万t增长了134.0%。
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年产量达到204.97万吨,比XX年的152万吨增长了34.8%。
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年产量为183.59万吨。
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产品日产量达5 079.9t ,比 XX年的3 183.1 t增长了59.5%,比XX年的1 712.8 t增长了196.6%。
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产品日产量达到6159.24吨,比XX年日产量5079.9吨增长21%;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日总产量6133.96吨,较XX 年6159.24吨减少25.28吨,降幅为0.4%。
随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快速发展,生产技术日趋成熟,管理手段不断完善,工厂化生产中生产原料配比更加科学、生物转化率显著提高,使工厂化企业的单品种日产能得到提高。
据统计,XX年工
厂化日产能达到20吨以上企业有68家,相比XX年的53家增加了15家,增长率为28%。
近几年,食用菌工厂化年总产量和日总产量以XX年为节点,XX 年和XX年的产量都有所下降,这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式和食用菌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及各企业的技术创新等有关。
XX年金针菇日产量2568.34吨,较XX年的2679.61吨有所减少。
杏鲍菇日产量2075.38吨,较XX年的1831.52吨下降了10%。
双孢菇557.9吨、海鲜菇195.8吨、白玉菇279吨、白灵菇61.5吨,其他菇类如秀珍菇、茶树菇、虫草花等品种日产量均在20-30吨左右。
据本次调查统计,XX年关、停、并、转的企业数量为55家,主要原因是市场效益不好、成本上涨、技术人才缺乏。
XX年新建、扩建项目191个,主要生产品种有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秀珍菇等。
减产企业40家,主要是金针菇生产企业。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