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HZ32-3钻井事故案例

合集下载

“12· 23”特大井喷事故案例

“12· 23”特大井喷事故案例

重庆井喷事故责任人被处理

二十四日上午十点三十分吴华赶至距事故矿井五百 米左右的高桥镇后,并未立即派人或自己到事故矿井进
救 助 中 的 伤 者
在医院治疗中的受灾群众
卫生防疫和疾病控制

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人员也积极行动,奔赴灾区, 对灾民集中安置点进行消毒和卫生监督,确保了灾民 点无疫病流行和食物、饮水中毒事件发生。压井成功 后,又在四十八小时内迅速完成了灾区消毒防疫处理 清理并指导 焚烧、深埋畜禽尸体六千八百九十九头 (只),消毒面积达一百二十五万平方米,为确保灾 民返乡后的生活安全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赢得了社 会各界和几万灾民的广泛赞誉。
工作人员焚烧掩埋家畜尸体
工作人员焚烧掩埋家畜尸体
导致井喷的主要原因
1.有关人员对罗家16井的特高出气量估计不足;
2.高含硫高产天然气水平井的钻井工艺不成熟;
3.在起钻前,钻井液循环时间严重不够; 4 .在起钻过程中,违章操作,钻井液灌注不符合规定; 5.未能及时发现溢流征兆; 6 .有关人员违章卸掉钻柱上的回压阀,是导致井喷失
灾区群众撤离现场
事故发生后民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特大井喷事故抢险救灾纪实

在灾难压顶、情势纷乱、人心难安的紧要
关头,开县县委设立15个灾民救助点、10个医
疗救治点、82个搜救小组。

由于各基层组织及时组织撤离搜救,开县
灾区6万多灾民的疏散、搜救、安置、返乡,在
8天时间里完成。
灾民被妥善安置
灾民被妥善安置
特大井喷事故抢险救灾纪实

中石油紧急通知各油气企业排查钻井安全隐患: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 油气企业对正在施工作业的各钻井现场逐井检查,特别是 对重点井、可能含硫油气井要重点检查。

2003L-16H 井12.23井喷特大事故调查 (2)解析

2003L-16H 井12.23井喷特大事故调查 (2)解析
?
9 柱 未 灌 泥 浆
此次从起钻到井喷共18.5h 内,起钻120柱,灌浆38次。按规 定每3柱灌满一次,但38次灌浆中 有9次超过了3柱,最长一次(第 87~95柱)为9柱,间隔时间1h。
原因分析
溢流和井喷的直接原因 液柱压力下降的简单计算
起钻前循环35min,按排量1.5m3/min计算共注入钻井液52.5m3、只占环空 2178m长的井段,即环空还有1870m的钻井液含气。从录井曲线看出,停泵时最 少有1m的岩屑气没循环出来,按孔隙度10%计算,其所占气体体积为0.0037m3; 气体原始压力为43.65 MPa,升至井口时体积将膨胀到1.62m3、在环空中占有 67.5m的高度,按1.43g/cm3密度计算,井下液柱压力下降0.965MPa。 连续起出9柱钻杆未灌浆造成液面降低38m,按1.43g/cm3密度计算,液柱 压力下降0.55MPa。 本井所钻地层压力系数为1.28g/cm3 (同平台L2井实测), 使用钻井液密 度1.43g/cm3,井底垂深3410m,按此计算产生溢流液柱压力下降应大于5.2MPa, 气体在环空应有不少于357m的长度。
事故损失最终认定: 243 人死亡, 2142 人住院治疗, 65000人疏散,直接经济损失6423.31万元。
概述
据中共开县县委和开县人 民政府2003年12月27日的汇 报: 离气井较近的开县高桥镇、 麻柳乡、正坝镇、天和乡4 个乡镇9.3万余人受灾;以出 事地点为圆心、半径5km范 围内的28个村的38754人受 灾较重,受灾最重的是高桥 镇的晓阳、高旺两个村。
罗家16H井
12.23井喷特大事故调查报告
目次
❑ 概述 ❑ 调查组织 ❑ 事故经过 ❑ 原因分析 ❑ 警示与建议

井喷失控的危害及原因

井喷失控的危害及原因

感谢下 载
三、井 喷 事 故 案 例 分 析
间接原因
对高含硫高产量大斜度水平井的井控风险认 识不足。 现场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业务素质差。
三、井 喷 事 故 案 例 分 析
管理原因
有制度,无落实。 监督不到位。 应急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
小结
提高技能 基础
及时发现 重要
正确处置 关键
绝 无 一 失 目标
感谢下 载
井喷失控 的危害及原因
塔里木钻井分公司 刘建宏
序:井喷就是事故 井喷失控就是灾难性事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录
一、井 喷 失 控 的 危 害 二、井 喷 失 控 的 原 因 三、井 喷 事 故 案 例 分 析
一、井喷失控的危害
1.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
4.造成环境污染
2.打乱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5.酿成火灾 6.设备损坏
一、井喷失控的危害
7.油气井报废
1984年印度尼西亚PSJ-A探井 因井喷报废;1997年新疆玛扎4井 井喷,导致井眼报废。
二、井喷失控的原因
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 原


工艺的因素

管理的因素
环境的因素
二、井喷失控的原因
井控安全意识淡泊 思想麻痹 侥幸心理
井控应知应会 和操作水平低
人的因素
风险识别和 应急能力差
三、井 喷 事 故 案 例 分 析
直接原因
➢钻进中有明显的直接油气显示但未采取任何措施。 ➢钻具组合中未安装钻具回压阀。 ➢起钻前循环时间严重不够。
三、井 喷 事 故 案 例 分 析
直接原因
➢在气层中钻进没有进行短程起下钻。 ➢起钻时钻具内喷泥浆不作认真分析和处理。 ➢起钻过程中修理设备后未下至井底循环。 ➢起钻不认真灌泥浆,没有及时发现溢流。

钻井事故典型案例

钻井事故典型案例

钻井事故典型案例分析(二勘钻井公司)2004年5月31日目录钻井事故典型案例分析 (1)编绪 (1)一、卡钻事故 (2)1、迪那201井卡钻 (2)2、窿108井卡钻 (4)3、砂新1井卡钻 (6)4、塔中471C井遇卡处理 (8)5、沙96井卡钻 (8)6、哈德4-16H井卡钻 (9)7、轮古13井卡钻 (10)8、轮古13井卡钻 (11)9、塔中41X1井卡钻 (12)10、大北2井卡钻导致侧钻 (13)11、哈得4-25H井卡钻事故 (15)12、TZ40-H7井卡钻 (17)13、YH7—H1井卡钻 (19)14、YH7—H1井卡钻 (19)15、TZ68井垮塌卡钻导致侧钻 (20)二、钻头事故 (22)1、塔中41井掉牙轮 (22)2、塔中41X1井掉牙轮 (23)3、塔中67井钻头巴掌断 (24)4、哈得4-25H掉牙轮事故 (25)5、哈得4-46井掉牙轮事故 (26)6、TZ40—H3井钻头从井壁掉至井底 (27)三、钻具事故 (28)1、迪那201井断钻具 (28)2、轮古13井断钻具 (31)3、哈得4—25H井断钻具事故 (32)4、HD4—29H钻具接头事故 (34)5、YH7—H1井钻具事故 (35)6、TZ62井钻具事故 (37)7、TZ40—H7井钻具事故 (38)8、TK226井钻具事故 (39)9、LG202井钻具事故 (46)10、TZ68井划眼钻具倒扣导致侧钻 (48)11、TZ68井侧钻期间断钻具事故 (53)四、测井事故 (54)1、轮古13井卡电缆 (54)2、轮古13井断电缆 (55)3、塔中41X1井卡电测仪器 (56)4、哈得4-25H井电测仪器落井事故 (56)5、哈得4-46井卡电测仪及断电缆事故 (58)6、红旗1—1井电测仪扶正弹簧片掉井 (60)7、YH7—H1井多点仪掉井 (61)五、填井纠斜侧钻 (61)1、轮古13井填井纠斜 (61)2、塔中67井填井纠斜 (62)3、轮古42井填井纠斜 (63)4、哈德4-16H井填井侧钻 (63)5、YH7—H1井侧钻期间三次卡钻情况 (65)六、固井复杂引发事故 (67)1、轮古42井表层套管固井复杂 (67)2、轮古42井7 套管固井复杂 (68)3、YH7—H1井挤水泥事故 (69)4、YH7—H1井挤水泥事故 (71)七、井漏.井塌 (76)1、油南1井井漏 (76)2、大北2井井漏 (77)3、迪那201井井漏 (77)4、轮南2-34-1井井塌复杂情况 (78)5、哈得4-22H井复杂情况 (79)6、大宛109-11井井漏复杂 (80)7、哈得401井地层垮塌导致侧钻 (80)八、其它事故 (81)1、TZ62井单吊环折断钻具事故 (81)2、塔中4-8-30井试油期间井喷事故 (83)3、塔中4-28-12井遇卡处理不当造成顿钻 (84)4、牙哈701井13 3/8″套管落井事故 (85)钻井事故典型案例分析编绪钻井是一项隐蔽的地下工程,要找油气等资源,就要钻井。

井喷事故心得体会

井喷事故心得体会

井喷事故心得体会井喷实例案例1 起钻形成抽汲,及时处理避免了管柱飞出事故。

1996年7月,在齐2-9-5009井打捞FH-5封隔器施工中,下丢护捞矛至,850 m捞获。

上提打捞管柱至960 m时,管柱自动上粉,此时操作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对管柱进行反加压处理,并装井口,避免了管柱飞出事故的发生。

案例分析:打捞管柱自动上行原因是:起打捞管柱时,封隔器将其以上环空的压井液带出,降低了液柱压力,同时又将井内地层的油气抽出。

当井内压力超过管柱悬重及液柱压力时,形成抽汲,造成管柱自动上行现象。

案例提示:(1)在打捞封隔器施工中,当确认捞上封隔器后,必须反复上提下放管柱,使封隔器胶皮 __回缩解封,才能避免起管柱时形成抽汲现象。

(2)打捞封隔器前,要查清油层压力资料,并采用相对密度合适的压井液进行压井。

(3)打捞封隔器前,在制定的打捞工艺方案中,充分考虑井内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从措施上周密安排,防止井喷事故发生。

案例2 违章操作,引起井喷事故2000年10月5日,在齐108-25-1井起隔热管作业施工。

该井为补层后停喷下泵井,施工前没有按要求进行压井作业,当起管至第85根时,井口出现少量溢流,现场操作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继续施工,起出全井油管后,进行下步工序,下放第一根油管时,发现溢流增大,立即抢装井口。

因井内压力高,致使防喷井口坐不到四通平面上,发生井喷,后经抢险突击队制定抢喷方案,采取用钢丝绳反加压的方法才将井口坐上,制服井喷。

此次井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

案例分析:(1)由于没有严格按井控设计施工,在起下管柱施工前,没有装井口防喷器,又未进行压井作业,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在发现少量溢流时没有及时安装井口和进行压井,延误了防止事故发生的有利时机。

案例提示:(1)在作业施工中,要严格执行设计方案,对于重点工序要由专人负责指挥。

(2)一旦发现溢流、井涌、气大等井喷预兆应及时抢装井口,然后压井。

钻井事故案例[小编整理]

钻井事故案例[小编整理]

钻井事故案例[小编整理]第一篇:钻井事故案例案例介绍3.8.2.1钻井作业事故案例1)1994年,某公司曾发生一起2名井架工高处坠落事故。

原因是两人将安全带尾绳挂在天车平台的同一处栏杆上,因1人不慎坠落,拉断栏杆,使另一人随之一起坠落。

2)1984年10月14日,某公司6030队在文13-87井作业,当下钻到第69根柱时,因没挂水刹车,刹把调的位置过低,车没刹住,抢低速无效造成大顿钻,游车到向大门前,大钩倒向锚头轴,外钳学徒工躲闪不及,被大钩挤在锚头轴罩上,腹部内出血,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主要原因:违章操作。

3)1987年某钻井队准备起钻电测,为改善泥浆性能,决定在泥浆中混入原油,混油前没有计算油量,不考虑混油速度,不相应地加入加重剂,而是边循环边混油,导致井内泥浆比重下降,引起井涌,井场一片混乱。

在开防喷器阀门时,管线憋坏,一工人被打死。

继而井下喷出物撞击底座引起火灾,12分钟井架即被烧塌,进而烧毁全部设备,19天后才得以灭火。

4)1997年某油田在钻井取心时未按规定安装防喷器,也没有按照地层情况修改施工方案,没有储备足够的泥浆加重材料;在冒险割方钻杆时引起火灾,造成严重井喷失控事故,井喷持续8天121小时,导致井眼报废。

直接经济损失877万元。

5)2003年12月23日,中石油重庆开县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16H井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造成天然气中硫化氢中毒,243人死亡,2142人因硫化氢中毒住院治疗,65000人被紧急疏散安置,直接经济损失达6432.31万元。

事故损失和影响在国内乃至世界气井井喷史上实属罕见。

6)1987年8月25日,某公司32505队在胡12-15井施工,代副司钻(井架工)操作刹把起钻卸第六根钻杆,上提立柱时,严重跳扣,大车在游车轮处跳槽,但未引起操作者和当班工人的注意,没检查就下放空游车,继续起钻。

当第七柱上单根出转盘面近三米时,大绳突然被拉断,钻具和游动系统急剧下落。

中石油事故案例分析

中石油事故案例分析
安全业务· 事故分析与防范 中石油事故
• •

技术人员违章操作埋下安全隐患
2003年12月20日下午,四川石油管理局罗家16H井现场技术服务组在监测该井钻进作 业中的井眼轨迹时,因地面监测仪没有接收到安装在井下的随钻测斜仪发出的信号,定向井服务中 心工程师、现场技术服务组负责人王建东怀疑是该测斜仪发生了故障,遂决定起钻检查。 21日16时许,王建东人带人到钻台上检查、检测发现该测斜仪确已损坏,遂决定更换,重新 制定钻具组合。但是,王建东在重新制定钻具组合时,本应严格执行在钻柱上始终安装钻具内防喷 工具回压阀的有关规章制度,忽视回压阀在钻井安全中的重要性,违章决定卸下原钻具组合中的回 压阀防井喷装置,并将此决定告知了钻井队技术员宋涛。 宋涛身为钻井队井控管理人员,明知其决定违规且有责任拒绝,却违反有关规章制度,对该决定 未表示异议,并指令重新填写了班组作业计划书,19时30分,宋涛又在召开的当日班前会上对 接班工人宣布了卸下回压阀的指令。王建东知道后指令当班工人将已下钻的钻具重新起至钻台,卸 下了回压阀。 工作人员接连疏忽酿成惨剧 对这一潜伏重大事故隐患的严重违章行为,钻井队队长、井队井控工作第一责任人吴斌,既未按 规定参加12月21日和22日晚上的班前会,又未审查21日和22日的班报表,致使回压阀被 卸的重大事故隐患未能及时发现。 特别是12月23日8时许,吴斌在查看和补签22日的班报 表时,发现该趟钻钻具组合中的回压阀被他人卸掉的严重违章行为后,作为井队井控工作第一责任 人,不正确履行职责,既未在当天起钻作业中采取有效井控措施,也未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致使 重大事故隐患未得到消除。 12月23日2时52分,因定向钻进进展不顺,需起钻以调整钻具组合来控制井眼轨迹。19时 至20时,钻井12队副司钻向一明带领本班组3名钻工实施起钻作业。向一明在负责灌注钻井液 时,本应按,“每起出3柱钻杆必须灌满钻井液一次,以保持井下液柱压力,防止溢流发生”的规 定,违反操作规程,不正确履行职责,在起出6柱钻杆后才灌注钻井液一次,致使井下液柱压力下 降。事故专家组的鉴定报告认为:起钻过程中存在违章操作,钻井液灌注不符合规定是造成溢流并 导致井喷的主要原因。

《钻井事故案例》PPT课件

《钻井事故案例》PPT课件
6308.44m。 ⑤ 泡解卡剂,降钻井液密度,间断活动钻具(范围:80-230t) ⑥ 泡解卡剂,活动钻具,范围260--60吨解卡。 ⑦ 用键槽破坏器、扶正器(上面铺焊耐磨材料)、水力扩眼器等专用工具
破坏键槽。
精选PPT
4
水力扩眼器
键槽破坏器
精选PPT
5
测井曲线
英深1井井斜曲线
0 4600
井斜(°)
15. 换5"公锥下至鱼顶,打捞,5"公锥滑扣,起钻完,出井5"反扣公锥磨 光φ84*L125mm
精选PPT
14
三.处理经过
16. 改大头公锥扣端面129mm,下钻至鱼头,造扣,圈爆炸 松扣,起钻完.捞获5″正扣钻杆5根(48.12米)井下仍有落 鱼长:4003.58米.鱼顶井深:1336.51米。
精选PPT
36
处理经过
5. 下4-1/2”公锥造扣失败,公锥造扣部位被鱼头啃光。 6. 下LT95打捞筒进鱼头困难,起钻。 7. 下直径280mm磨鞋磨进0.2米,起钻。 8. 下LT95打捞筒打捞成功,捞获全部落鱼,事故解除。
精选PPT
37
钻井事故案例
XX井钻具涨扣落井
精选PPT
38
发生经过
3.上部井段在钻进过程中,曾把泥浆密度从1.53提到1.80, 但井下出现了不正常现象。后来把泥浆密度又降了下来。
4.在钻完5800米加深后,盲目地打开下部地层,对下部风险 估计不足。
5.这就是钻井上所谓的遭遇战.
精选PPT
16
钻井事故案例
和三井井壁掉块卡钻
精选PPT
17
事故发生经过
钻至井深4303米准备接单根,因井下掉块多,故循环至11: 00方上提钻具,当提至4301米时悬重由原悬重145吨上升 至155吨,随即下放至100吨、80吨、60吨无效,后逐渐 上提145吨、160吨、170吨、180-260吨均下压至60吨反 复活动无效,转动转盘蹩也无效,至12:00钻具卡死,上 击器工作,下击器失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Z 32-3 钻井人员死亡事故案例分析
二.事故调查及原因分析:
事故调查组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 “Why Tree”分析讨论.有两件事直接导致这 起事故: 1. 尼龙吊带失效; 2. 钻杆接头砸到钻工。钻工站在正常的位置 干活,他并没有看见钻杆坠落,没有机会避开。
HZ 32-3 钻井人员死亡事故案例分析
HZ 32-3 钻井人员死亡事故案例分析
四.
几点思考:
1. 安全管理不仅要抓安全管理体系、规章制度、工作 程序的建立,更重要的是抓执行和落实; 2. 油公司和承包商的安全管理不能割裂开来,要互相 渗透、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举一反三,吸取经验 教训; 3. 出现问题以后,要客观分析事故原因,同时更要分 析主观原因,分析管理原因,绝对不应该推诿责任 , 才能有助于解决问题和改进管理; 4. 安全管理要在加强薄弱环节和日常生产中容易被忽 略的地方不厌其烦的做细致的工作; 5. 激励与负激励机制必不可少。
5. 气动绞车的设计 - 没有气压限制装置,用于防止气动 绞车超过其安全工作负荷,或者超过提升系统部件的安全工 作荷载。 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由于撞击造成的削弱/切断吊索的风险; 以及吊索受到阻碍,气动绞车对吊索造成过强的拉力的风险。
HZ 32-3 钻井人员死亡事故案例分析
三. 整改措施:
1. 上扣,甩钻杆作业和在工作人员不能置身于“安全地带”的情 况下,停止使用尼龙吊带; • 使用提升帽或者使用带有锁销的钻杆吊卡把钻杆送入小鼠洞; • 考虑把所有尼龙吊带(生产和钻井使用的)有选择的更换成 诸如蛇皮钢丝绳等更容易检查而且更耐磨损的吊带。 2. 建立一套严格的吊索管理程序 • 建立清晰的职责岗位— 指定责任人,并对其进行培训; • 不用吊索的时候,要保证立即将吊索妥善存放,保护好; • 在每次使用之前,或者在经受任何异常拉力,敲打或者撞击 的情况下,都要进行认真检查。在使用完以后,也应进行检 查。如果尼龙吊带是唯一安全的提升工具,那么必须考虑进 一步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比如使用备用安全系绳。
HZ 32-3 钻井人员死亡事故案例分析
三. 整改措施:
3. 对CACT 所有索具进行评价,保证对所有载荷限制有充分的 认识和了解,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 把提升力限制在整个提升系统中最薄弱环节所能承受的最大 荷载之内。在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要保证所有相关人员了 解存在的危险,并且在提升作业期间躲到安全地带。 • 在所有提升驱动装置(如:气动绞车)上安装限载装置(带 有锁定控制),从而保证不会超过限定的安全工作负荷。 • 在所有提升驱动装置上装上标牌,标明安全工作负荷以及所 能供给的空压/液压与最大提升力的关系。 • 建立一套书面程序,明确规定改变提升装置工作条件设定值 责任人的责任与职责。
HZ 32-3 钻井人员死亡事故案例分析
二.事故调查及原因分析: 8月3日下午,CACT,COSL和深圳分公司健康安全环保部代 表随即组成联合调查组,由CACT高级HSE顾问GRAESSLEY 先生任组长,赴HZ32-3平台对事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1. 作业记录 2. 个人保护装置(PPE)的使用 3. 作业安全分析(JSA) 4. 安全隐患观察 5. 提升系统设备状况(绞车、滑轮、滚筒、绳卡、卸扣) 6. 索具状态及其管理 7. 作业程序的执行 8. 工作技能的培训
HZ 32-3 钻井人员死亡事故案例分析
CACT作业者集团
一. 事故过程 二. 事故调查和原因分析 三. 整改措施 四. 几点思考
HZ 32-3 钻井人员死亡事故案例分析
一.事故经过:
时间: 2003 年 8 月 3 日下午 12:20 地点: CACT 作业者集团 HZ32-3石油生产平台 作业公司: 中海油服 作业活动: HZ32-3-3 侧钻井 事故经过: 八月三日下午,天气晴朗,微风。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 (COSL) 钻井队完成HZ32-3-3井侧钻作业,正在下 3-1/2”钻杆进行通井和 下筛管作业。当时,第95根钻杆已位于转盘里,第96根 钻杆卡在吊卡上准 备与第95根钻杆进行连接,井架工操作气动绞车提升第97根 钻杆,准备 送往小鼠洞。捆绑钻杆的索具为尼龙吊索,缠绕在钻杆母扣下方。提升钻 杆过程中,井架工发现钢丝绳卡挂在井架V门的滚筒旁边,于是释放气动 绞车后继续往上提,同时观察钻杆底部公扣端吊离钻台的距离。就在这时, 尼龙吊索断了,第97 根钻杆掉了下来。钻杆顺着坡道下滑,钻杆母扣端 打到正在准备进行接单根作业的钻工樊立新后脑部位。事故发生后,平台 医生立即对樊进行紧急施救,13:10由直升飞机将伤者送往蛇口联合医院 抢救,16:00医院证实抢救无效死亡。
二.事故调查及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1. 在吊钻杆的作业中使用尼龙吊索,吊索在作业过程 中反复与钻杆和井架的某些部位直接接触,造成累积 的尼龙吊索疲劳和损害(撞击、捏撮、切削点) 2. 钻杆与滚筒底部边缘或轴承座之间的撞击可能切 断吊索 3. 钻杆母扣端如顶住井架V门滚筒或轴承下缘,仍以 往的提升作业荷载提升钻杆,极可能发生吊索超载断 裂。操作不当有可能是直接原因,然而调查组在调查 过程中并没有发现直接证据。
3.
HZ 32-3 钻井人员死亡事故案例分析
二.事故调查及原因分析:
潜在原因:
4. 风险管理保障措施 - 将钻杆送入鼠洞和接单根作业同时进 行,会造成这样的一种局面:一旦提升系统失灵,工作人员 无法得到保护。这是该类作业的普通的钻井工作条件。对于 这一级别的风险,钻杆提升系统或作业程事故案例分析
三. 整改措施:
5. 对吊运作业的工作安全分析( JSA )进行修改,加入挤伤、 撞伤和割伤吊索等的风险评估。同时包括对这些风险进行控 制的适当措施。当有多种作业必须同时进行时,要考虑改变 原来的作业程序,让有风险的作业人员暂时转移到安全地带。 6. 与中海油服就如何改进安全管理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研讨, 寻求改进措施。
HZ 32-3 钻井人员死亡事故案例分析
二.事故调查及原因分析:
潜在原因:
1. 2. 尼龙吊索管理 - 吊索的用途很多,放在管架甲板上,容易受到物理 损坏。没有专人负责吊索的存放和使用。调查组在甲板上找到受损的吊 索。 吊索检验 - 界定“过度磨损”的标准不清晰,用目测确认吊索是否 满足原设计强度,具有主观性。在运送钻杆到”鼠洞”的作业过程中, 不太可能发现吊索是否受到损害。断损的尼龙吊索是否能承受额定荷载, 尚不清楚。 井架设计 - V-门上的滚筒有一个介于轴承和滚筒之间的空隙,钢丝 绳/吊索可能进入这一空隙并可能被这个间隙卡住。这样就会发生钻杆 被卡在滚筒下面,从而给吊索施加很高的张力。 V-门的高度比钻杆短两英尺,当钻杆被提起的时候,容易发生钻杆撞击 V- 门上的滚筒 , 给吊索施加额外的张力,这一结果会导致绑定钻杆的吊 索撞击滚筒与轴承之间的地方,这是这起事故吊索失效的最有可能的原 因之一。
HZ 32-3 钻井人员死亡事故案例分析
三. 整改措施:
4. 重新评估现有四座平台和在建的两座新平台的井架设计问题。
• 对滚筒进行重新设计,保证在海上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操作可 靠,消除任何挤伤、撞伤和割伤索具的危险。同时考虑采用 一个可拆卸式的滚筒,这样在需要的情况下,就可以在 CACT 任何平台上安装,而在不需要的情况下,则可以妥善 地保存起来。 • 加强对滚筒的检查和保养。在每次钻井作业之前要检查滚筒 是否工作正常(包含在钻井之前检查项目清单之内)。 • 派专业技术人员去宝鸡石油机械厂审核井架设计,避免新建 井架V门高度小于钻杆长度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