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合集下载

第1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教案

第1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教案
实际效果 教学反馈 改进意见
教 学 目 标
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 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 采用现代教学媒体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 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渊源;从而让学 生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的文化遗产,进一步维护民族 团结。 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提倡对问题质疑、探究与思考,通过讲授 法、讨论法等实现。 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提倡对问题质疑、探究与思考,通过讲授 法、讨论法等实现。 讨论分析法 讲述法 比较法 合作分析法 、认真听讲发、观察法、比较法 多媒体课件、图片、挂图等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①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 的生活内容?②从作品仕女的华美服装, 你觉得唐代纺织技术与工艺水平如何? 设疑讨论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①当时贵妇物质富足,精 神空虚。②纺织技术和工艺水平高。③绘 画工具材料完备,技巧娴熟。④审美标准 是丰腴。 三、唐代工艺品 分 步 指 ①展示课件图片《舞马衔杯纹银壶》 , 分步 导法 提问: 《舞马衔杯 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 指导 状,壶身为扁圆形,小口,上面置有覆莲 图示 纹银壶》给人怎样的 文化感受?” ,它是民 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 族之间的交流造就了 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 这种器形的出现。 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 计上的独具匠心。 《三彩骆驼载舞俑》 ②展示课件图片《三彩骆驼载舞俑》 , 同样告诉我们美术作 五个乐舞俑,有胡佣,汉佣,漠佣,表现 品与历史民族文化紧 不同民族一起载歌载舞,风格独特,体现 密相连。 了唐代民族的融合。 四、建筑艺术 展示伦敦圣保罗天主教堂与武当山紫 霄殿的图片, ①圣保罗教堂 建于城市,采用的是 让学生结合图片对 石料和水泥,并沿用了古希腊的的立柱和 比观察讨论,最后让 罗马穹隆顶,高耸的尖顶将人的意识引入 学生说出见解。 导入天国。 ②武当山紫霄殿宣扬道教,以砖木结 构为主,建于山林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 融合的哲学思想。 课堂总结,将历史、 三、课堂小结 地理等学科知识与美 今天我们以唐代人物画,唐代工艺品, 术知识结合起来,从 中西建筑三个部分来分析美术作品所折射 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 出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美术是人类文化的 文化遗产。 。 造型载体。 1.设计一张现代艺术的展览门票,门票背后附有说明 作业设计 2.写一篇“观赏某件艺术作品的小论文” 采用现代教学媒体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 效果设计 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美术教学设计教案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美术教学设计教案
7、教堂和道观是供奉各自信奉的神灵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学生思考,师生互动讨论。
布置作业
自学第7页的“名家论述”。
小结
我们在接触一件美术作品时,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而且要善于发掘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点明本课教学重点。
板书设计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教学札记
5、民国时期的女装:西式、皮毛质,显得时尚而大气,给人的感觉当时的女性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从家庭走上了社会。
6、现代女性的服装:更加追求自然与和谐,短裤、质料多样化、运动鞋、贝雷冒、披肩长发、现代自行车、现代建筑与环境,反映出现代中国女性已经日趋开放,精神面貌充满活力,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
教学重点
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是难点。
主要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解析
二次备课笔记
导入
出示书中作品:岩画、《清明上河图》。
设问:在仔细观察上述作品后,你能理解他们所反映的生活背景吗?
教师归纳:在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造型实物(绘画,雕塑,工艺品,建筑等)获得的。即使文字出现之后,也需要造型实物提供直观的印证。所以,一件美术作品不仅仅能带给我们美感和实使用价值,还可以通过自身的造型和形象因素向人们提供许多信息。所以我们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狩猎——岩画非洲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
问题:从这件岩画作品中,我们能知道当时非洲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
簪花仕女图--唐代周昉46*18cm
问题:1、从作品仕女的姿态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内容?

八年级美术上册《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美术上册《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教学设计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引导他们发挥个性,进行美术创作。
2.教学过程:
(1)导入:以美术作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美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新知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掌握各种美术门类的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如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以及西方的经典画作,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2.提出问题:美术作品仅仅是视觉享受吗?它们与人类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
3.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环境、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讨论主题:探讨美术作品如何反映人类文化,以及它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种美术门类,进行创作实践。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创作过程,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创作:鼓励学生发挥个性,运用所学技法,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3)实践体验:组织学生进行美术创作,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示个性。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教案标题: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学目标:1. 了解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的重要性和作用;2. 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表现形式;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4. 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内容:1.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的概念和定义;2.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表现形式的比较和分析;3. 艺术作品中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和意义;4. 学生的艺术创作和表达。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为文化载体的思考和兴趣。

认知:2. 介绍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的概念和定义,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作用。

3. 分组或个人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表现形式,例如中国传统绘画、埃及壁画、印度雕塑等,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等途径获取相关资料。

4.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和共同之处。

拓展:5.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作品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和意义,例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表达、埃及壁画中的宗教信仰等。

6.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文化背景,进行艺术创作,表达自己对该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7. 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8. 总结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的重要性和作用,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

教学评估:1. 学生对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的理解和认识程度;2. 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表现形式的比较和分析能力;3. 学生艺术创作和表达的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2. 互联网、图书馆等获取相关文化艺术资料;3. 艺术创作工具和材料。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博物馆,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2. 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将美术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例如历史、地理、宗教等。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并能认识和欣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1. 理解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的含义和重要性;2. 通过欣赏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美学能力和欣赏艺术的兴趣。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经典的绘画作品,如《蒙娜丽莎》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认为这幅画作有什么特别之处?Step 1:引入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通过简要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的含义和重要性。

可以引用一些例子,比如古埃及的壁画、中国的山水画等,解释这些作品通过图像和符号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Step 2:欣赏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教师可以选择两幅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如梵高的《星夜》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并向学生展示这些作品的图像。

Step 3: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观察这些艺术作品,提问他们对作品的第一印象,以及作品中体现了哪些元素、色彩、线条和构图等。

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观点,引导他们深入分析和讨论。

Step 4:学生自主创作鼓励学生通过绘画、雕塑或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可以为学生提供素材和材料,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和创造力。

Step 5:分享和展示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展示在教室或学校的艺术墙上。

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型的艺术展览,邀请其他班级或家长参观。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培养了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自主创作和分享,学生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希望学生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关注和欣赏艺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案

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五册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课业类型:多媒体欣赏课教材分析: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时代文化特征,教材主要选择了包括雕塑绘画服装建筑工艺等中外美术作品, 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进行中是如何体现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是如何反应美术创作的。

学生分析: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理解能力并且学过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等等,对于本课的理解和掌握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提问,欣赏等方法来学习美术与历史文化的传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渊源;从而让学生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教学方法:提问法,观察比较法,欣赏评述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个问题:美术是什么?(学生思考作答)待学生回答后总结。

通常我们对美术的认识是比较直观和浅显的,要么笼统的认为美术就是一种艺术;要么浅显的理解为就是画画。

其实美术有更为准确的解释,我们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二讲授新课:1.演示课件图片:唐代人物画《簪花仕女图》。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回答(a 从作品仕女的姿势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内容? b 从作品仕女的华美服装和精美的手饰中,你觉得唐代纺织技术与工艺水平如何? c. 整个画面人物,动物等描绘的栩栩如生,你觉得唐代绘画水平如何? d. 从作品描绘的仕女面庞、体态、你能说出当时对女性的审美观吗?)学生回答后解释:(a 从作品描绘的几个贵妇在庭院中闲步、赏花、采花、戏犬的情节,让人感到上流社会贵妇虽然物质富足,但却精神空虚、百无聊赖。

第1课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QQ 136445335

第1课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QQ 136445335


美 术 在 地 理 学 科 中 的 应 用
美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
美 术 在 其 他 学 科 中 的 应 用
美术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
作业: 作业:欣赏淡彩画作品《春》,并试着分析作品蕴涵 的人类文化,有不懂的地方下次上课大家一起探讨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美术》 人 美 版《美术》教 材 第 15 册 第一课
说课者:丁汉微 081211093
1.教学目标: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 美术也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珍惜 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培养自 己对美术的爱好与兴趣 2. 教学重点: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 一基本认识。 3.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 • • •飞过平流层和中间层 159秒 一二级分离。 之后, 之后,火箭仅剩的芯二级就要和飞船一起接近大气 层的边缘。 层的边缘。 第200秒,整流罩上的32把锁同时开启,两瓣罩 200秒 整流罩上的32把锁同时开启, 32把锁同时开启 体落入空中,露出飞船。此时, 体落入空中,露出飞船。此时,第二级火箭已经飞 出了稠密的大气层,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 出了稠密的大气层,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 飞船的舷窗一下子亮了。 飞船的舷窗一下子亮了。
赵州桥结构新奇,造型美观,在大桥洞顶左右两边拱肩里, 各砌有两个圆形小拱,用以加速排洪,减少桥身重量,节省 石料,这在建桥史上是个创举。桥面两边的栏板望柱,雕有 各种精美图案,刀法苍劲,造型生动。在结构上,弧形平拱 和敞肩小拱给人一种巨身轻灵、跃跃欲飞的动感。线条刚劲 之中见柔和,隐重之中显轻灵,雄伟之中含隽永。
云南岩画
原始岩画为我们打开 了了解原始人生产生 活状况的大门。 活状况的大门。
南系岩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学设计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学设计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学设计一、背景分析内容分析:通过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形式,探讨美术与人类文化的关系。

目标分析:根据本课的特点和目标,采用自己搜集制作的课件。

学情分析:对于本课的特殊形式,因为要了解的内容是一个抽象的东西。

在教学设计中采用课件介入、欣赏、探讨的形式,多学科介入了解学习。

设备分析:模式2教学环境下,卫星收视教学模式介入。

硬件准备:卫星收视模式下的教育设施系列(电脑、电视等)。

二、整合思路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八年级第十五册第一课内容。

教学目的是通过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以次来了解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社会的诸多方面及其文化特征。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及其他教学资源。

与学生共同探讨美术与人类文化的关系。

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设计表一:《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课件设计[一]、教学目标(一)认知: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欣赏、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

(二)技能:对“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三)情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2)难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美术作品欣赏课件。

2.学生准备:本课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表二:《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学过程与分析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一、教材分析(一)、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材突出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折射出的时代文化特征无不印刻着历史的烙印。

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以及发现各种关系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版面分析教材选择了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包括绘画、服装、工艺、建筑以及摄影等,引导学生领会美术在人类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是如何反映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

教材精心策划了四个不同的“思考与讨论”活动,为开展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了很好的引导。

此外,还提供了一些名家关于美术与文化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

并对“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也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珍惜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培养自己对美术的爱好与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是重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是难点。

(五)、学习材料教材主要基于图例和文字的学习,如果时间与条件许可,可利用电脑软件或互联网对一些作品进行横向补充。

如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等。

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师生之间可以在一种互动的环境下学习。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美术作品中的形象、色彩、服饰、环境等方面的特征,由此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时代文化,从而达到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深刻领会和认识。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采用比较的方法,选取恰当的点进行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差别。

从中发现时代文化的演变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

教材以中国女性着装为例,可以从服装的样式、道具、环境等,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就某一个方面加以比较和引导,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考和解答。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诱导,对学生的回答也要及时的进行修正和补充。

(二)关于思考与讨论1、银狐显然不是传统的中原样式,而是当时辽金游牧民族的盛水用具。

三彩骆驼载舞俑上的人物是五位,前三个是胡人,后两位是汉人。

《簪花仕女图》表现的人物服饰华美、仪态雍容高贵。

不难看出,唐代是一个工艺发达、经济繁荣、民族交往密切、文化繁盛的时代。

2、晚清时期的女装:中式、布料、缠足,整体形象给人以贞淑、纯朴、贤德的感受。

反映出当时的女性受到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强烈约束和影响。

民国时期的女装:西式、皮毛质,显得时尚而大气,给人的感觉当时的女性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从家庭走上了社会。

现代女性的服装:更加追求自然与和谐,短裤、质料多样化、运动鞋、贝雷冒、披肩长发、现代自行车、现代建筑与环境,反映出现代中国女性已经日趋开放,精神面貌充满活力,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

3、教堂和道观是供奉各自信奉的神灵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4、老北京街道狭窄,民居和店面建筑普遍低矮、简陋,广告稀少、混乱,交通多依靠步行,少量人力车;现在的北京街道平坦、宽敞,建筑宏伟,店面整洁,广告丰富、有序,交通便利发达,各种现代化车辆穿梭而行。

通过比较,反映了北京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国际性大都市。

(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面上的3幅作品并积极思考。

(15分钟)《马》(公元前15000-公元前10000)洞窟壁画(法国);《鹿》(公元前8000年左右)岩画(挪威);《狩猎》(公元前6000-公元前4000)岩画(非洲)。

在仔细观察和欣赏这几幅作品后,你能感觉到什么吗?讲解:大约是在1-2万年以前,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类用红泥、木炭或动物的鲜血等最简陋的绘画工具材料,在岩壁或洞窟壁上创作出的世界上最早的岩画。

这些作品所描绘的各种动物形象,如牛、鹿、马等,或是人们集体狩猎的场面,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原始农业还未形成之前,人们主要是依靠渔猎手段来获取食物的生存状态。

大约在200-3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人类。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人们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也没有国家,大家共同参加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那时的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生产力极其低下。

最初的生产方式就是狩猎,以后逐渐发展到种植和养殖。

这几幅作品所描绘的就是当时人们集体狩猎的场面,它告诉我们,原始人类狩猎的工具极为简陋,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获取足够的猎物并战胜自然,以维持人类的繁衍和生存。

另外,我们从原始岩画中简单质朴的绘画手法和简约夸张的动物及人物形象,使我们从一定的侧面大致了解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早期人类的生产方式。

因此,我们在接触一件美术作品时,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而且要善于发掘其所蕴涵的时代文化及其意义。

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社会生活和科技手段的产物。

又是人们审美需要和艺术家表达个人情感的产物。

所以,它除了能带给我们一定的美感和某种实用价值之外,还可以通过其自身的造型和形象因素向人们提出许多信息,我们便可籍此来了解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社会的诸多方面及其文化特征。

(利用作品和问题将学生迅速导入课题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美术作品具有的文化承载功能。

通过学习加深对课题的认识。

)2、接下来请同学们接着欣赏《簪花仕女图》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5分钟)设问:(1)从作品各个仕女的姿态造型中,你能看出表现了怎样的生活内容吗?(2)从她们华美的服饰和精美的首饰中,你又能感受到当时的纺织和工艺水平如何吗?(3)从她们的面庞、体态,你能感觉到当时人们对女性的审美观吗?让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进行归纳:作品描绘的是五个宫廷贵妇人在庭院中在侍女的服侍下闲步游乐的场景。

全卷分为四段:采花、观花、漫步和戏犬。

(1)虽然整个画面流露着高雅华贵、安逸祥和的气氛,但她们优雅的体态和奢华的服饰依然掩饰不了人物空虚的内心世界。

她们从容闲逸的形象和淡然冷漠的表情,使人们感受到封建社会中这些上流社会的宫廷贵妇人们,尽管锦衣玉食、物质生活富足,但精神生活却十分空虚寂寞,显得百无聊赖。

(2)她们身披薄纱、薄如蝉翼,衣着华美艳丽、高贵典雅。

她们高髻凌风,上插荷花、牡丹、玉簪、珍珠。

从画面描绘的轻纱薄翼般的华美衣裙和精美首饰,反映出唐代的纺织技术和工艺水平已经相当高超。

(3)她们体态丰腴柔美、脸庞圆润,浓黛蛾翅眉,薄纱下丰满的前胸和圆润的肩膀,这种浓丽丰肥的理想化的“罗绮人物”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和心态。

那时崇尚女性美的标准就是丰腴,而当代更提倡健美。

另外,画面上的人物、动物被描绘的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可见唐代画家不仅已经拥有比较完备的绘画工具材料,而且在绘画技巧上也已经十分娴熟。

3、思考与讨论:(10分钟)(1)《舞马衔杯纹银壶》是传统的中原样式吗?(2)《三彩骆驼载舞俑》中的人物都是哪里的人?教师讲解:(1)银壶不是中原样式,而是辽金游牧民族的皮囊式壶形盛水器具。

反映了唐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舞马衔杯纹银壶》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

高18.5厘米,口径2.3厘米,银质。

陕西省博物馆收藏。

银壶形似皮囊,壶口位于扁圆形壶身的上部一角,口上覆有莲瓣形壶盖,盖顶系有银链与弓形提梁相连。

银壶腹部两侧均有舞马衔杯纹饰。

此壶纹饰、提梁均作鎏金处理。

皮囊式壶形多见于辽金,见于唐代还是首次。

(2)骆驼引颈直立,神情悠闲。

背上垫有菱格纹圆毡,驼架上有乐舞俑五人;前三人为胡人(中国古代对西北方各民族的泛称),后两位为汉人。

胡人所弹奏的乐器是一种波斯式的四弦曲项琵琶。

此陶塑表现了不同民族的艺人在一起表演的情景,颇为新颖。

反映了唐代少数民族的交通方式以及与汉族的社会交往活动频繁。

陶塑结构完整,工艺精美。

人物形象和动作都很生动。

《三彩骆驼载舞俑》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庭海墓出土。

通高66.5厘米,陶质三彩釉,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第二课时)4、思考与讨论(10分钟)请同学们接着观察第6面的三幅照片,这些照片是不同时期中国女性着装的真实写照。

你能看出三种服饰有什么区别吗(从款式、质料、道具、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你能从服饰的衍变看出时代的变化吗?5、思考与讨论(10分钟)仔细观察第6、7面中两幅不同时期北京街景的照片,你能从照片中的建筑、店面设计、商业广告以及两张照片的摄影水平上分析一下两个不同时代北京的发展与变迁吗?6、思考与讨论(10分钟)请同学们再接着观看第7面的两幅建筑照片,你知道教堂和道观分别是作什么用的吗?它们的外观有什么区别?你能从这两种不同建筑风格中看到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吗?(这三个部分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表述,可以让他们举手自由发言,教师口头启发诱导并作适当补充。

)布置作业:1、在上面的三个思考与讨论中,自选一个写出你的认识。

2、自学第7面的“名家论述”。

(四)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1、引导观察。

2、将观察结果向社会背景引伸和联系。

(五)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学生可能会对特定的历史不熟悉,可以简要的向学生适当提供。

三、教学评价(一)教学评价方法:学生自我评价(二)教学评价点1、对学习活动参与程度。

2、对本课主要观点的认同程度。

3、引伸能力。

(能否从其它美术作品中发现它们与特定文化的关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