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筑空间环境行为学行为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合集下载

图书馆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

图书馆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

图书馆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图书馆环境行为学调研报告》一、引言图书馆是大学校园中知识的殿堂,对于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场所至关重要。

图书馆的环境行为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图书馆用户的行为特征和需求,从而优化图书馆的设计与管理。

本报告通过对某校图书馆的环境行为学调研,分析用户行为特征,探讨了解和改善图书馆环境的方法。

二、调研方法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图书馆环境行为进行调研。

观察主要观察用户在图书馆内的行为方式、动线和使用设施的情况;问卷调查主要了解用户对图书馆环境的满意度、使用习惯和需求;访谈则通过和图书馆管理员、用户进行沟通,了解用户对图书馆环境的评价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分析1. 用户行为特征:通过观察发现,大部分用户在进入图书馆后首先会到借书处;其次是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阅览区域,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座位;有部分用户会在借书后直接离开。

在使用过程中,用户有的集中精力学习,有的与同学讨论,有的使用电子设备,有的只是休息或打发时间。

调研发现,用户对舒适的座位和宽敞清洁的环境有高度需求。

2. 用户满意度调查: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9份。

通过统计问卷结果发现,70%以上的用户对图书馆整体满意度较高。

用户最满意的是藏书丰富度(87%),其次是氛围安静(76%),座位舒适度(72%)。

但也有部分用户对座位数量不足(13%),座位硬度不够(9%)等问题表示不满意。

3. 图书馆管理员访谈:通过与图书馆管理员的访谈,了解到图书馆经常会出现座位被占用但无人使用的情况,尤其是在高峰时段。

管理员通过广播和张贴通知等方式提醒用户,但效果不理想。

同时,管理员表示图书馆设施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新,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四、改善图书馆环境的建议1. 提供更多座位资源:根据用户的需求,增加座位数量,并通过合理的布局提高座位利用率。

2. 提升座位的舒适度:在选择座位时,应注重座位的质量和设计。

提供可调节座椅和桌面的功能,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园林空间设计研究

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园林空间设计研究

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园林空间设计研究赵玖香(齐齐哈尔工程学院161005)摘要:环境行为学是人类心理层次上的一种行为规律,而在园林空间设计中合理的把握这一心理学,能够提升园林空间景观的价值。

本文从相关概念入手分析,并深入探究了不同空间中人对园林设计的心理活动。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园林空间设计;艺术美学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18-0125-01当下时代的园林空间设计更注重现代人的艺术审美观念,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要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进行设计,才能使园林空间设计的作品更具有环境行为学的意义,容易引起当代人的情感共鸣与参与兴趣。

形式上的美感可以人性化设计为主要构造理念,当然环境行为的人性化,才是现代园林空间设计的艺术美学追求。

1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园林空间设计相关内容及概念1.1环境行为学的相关概念从现代理论上讲,环境行为学也可称为“环境心理学”,顾名思义,环境行为学作为心理学的一种,是基于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审美层次的行为心理学,自20世纪60年代起,现代社会的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因此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不仅仅停留在实用的阶段,对于建筑的艺术美学及人文情怀,也成为观赏性的特点之一。

环境与人之间的外显行为关系,是城市园林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增强设计中的实用性,是建筑所体现的价值所在,而提高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则是帮助实用性增长的方法之一。

1.2环境行为学中行为模式与路径人类作为具有思想性的动物,在对环境的感知过程中,必然是存在审美的,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思想文化的进步,人类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革新与交融,那么对于园林空间的艺术美感追求也就从未停止。

其中,可达性是人类赋予园林空间设计的最基本要求。

而道路空间设计的基本要素与设计框架,承担着各区域设计的交通与连接的作用,道路的穿越与组织,是人类体验园林空间的过程,也是人类享受于园林空间的过程。

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现代高校图书馆空间构成研究

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现代高校图书馆空间构成研究

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现代高校图书馆空间构成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图书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书籍收藏和借阅场所,而是演变成为集学习、交流、研究和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空间。

这种转变使得图书馆的空间构成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视角,对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构成进行深入的研究。

环境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强调人类行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在图书馆的设计中,环境行为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用户的行为模式、需求以及他们与图书馆空间的互动方式,从而优化图书馆的空间布局,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效率。

本文将首先回顾和梳理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将通过对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构成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图书馆空间的功能分区、流线设计、空间布局等方面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提出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现代高校图书馆空间构成设计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总结研究成果,并对未来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环境行为学理论概述环境行为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影响因素。

这一理论框架的核心在于理解个体如何在物理和社会环境中感知、认知、互动和反应。

环境行为学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图书馆学等。

在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中,环境行为学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它强调了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存储和传播场所,更是学习、交流和创新的空间。

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设施配置、照明、色彩、声音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读者的行为和体验。

环境行为学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读者的学习、阅读、交流等行为,为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环境行为学的指导下,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构成应该注重人性化设计,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例如,提供多种类型的阅读空间,包括安静的自习区、小组讨论区、多媒体学习区等营造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控制噪音和光线等环境因素提供便捷的导航和指示系统,帮助读者快速找到所需的书籍和信息等。

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行为分析

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行为分析

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行为分析班级:13级景观设计一班学号:201306314016姓名:徐凤指导教师:葛老师日期:2014.11.27图书馆不仅是大学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文理学院星湖校区的图书馆叫做弘文馆,顾名思义就是弘扬优秀文化的胜地,它坐落在半山腰上,绿从掩映,更多了几分古韵古香。

对于图书馆的内部环境,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分析。

从图书馆的功能方面分析: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的场所。

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

图书馆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物质条件。

图书馆也承担着教化育人的职能,结合到弘文馆,经过翻新,外墙由复古的灰绿变为了醒目的砖红,内部也有了较大的改变,相应设施更加完善,由于只有三层楼,自习室与阅览室分区也不明显,也就是说学习区与阅读区没有较好地规划设计,这也是多数大学都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文化协会也在馆内,形成了良好效应,图书馆主要是供大家自主学习的地方,也应该是传递时事信息的重要平台。

从照明情况方面分析:照明是图书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光照过强或是过弱对于阅读学习来说都是不利的。

从上面两张图片可以看出,楼梯处的照明还是比较明亮,这是充分地利用了自然光的缘故,而在阅览室内,几乎不管是怎样的天气状况都需要开灯,从材料和质地方面分析:弘文馆内采用到了多种不同质地的建筑材料,有的坚硬、光滑、沉重,如不同类型的大理岩、玻璃、金属还有大多数的木质桌椅,这些不同的材料质地也产生了不同的视觉效果和不同的心理感受,木质材料的阅览室桌椅带来了抚慰、亲切的感觉。

些许的玻璃幕墙和透明的材料所构成的局部空间显得通透,给人以纵深感,总之,弘文馆的装饰整体整体自然,和谐,让读者在其中读书是一种享受。

从馆内的流线设计方面分析:帮助读者弄清方向、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是图书馆设计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馆内设置的路标及标语起到了极好的指示作用。

建筑个性源于自然环境——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方案设计

建筑个性源于自然环境——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方案设计

建筑个性源于自然环境——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方案设计张秋玲
【期刊名称】《建筑技艺》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在大规模的高校建设契机中,建筑师通过营造不同的艺术形象独特地表达着自己对校园文化与内涵的不同理解.本文探讨处在特殊自然环境条件下校园主体建筑的创作手法,并提出新的主体建筑的融入必须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构建新的建筑轴线和建筑群,达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相互融合.
【总页数】4页(P88-91)
【作者】张秋玲
【作者单位】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相关文献】
1."虚"与"实"交融下的图书馆建筑——东莞市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 [J], 陈强;陈泳
2.基于模糊聚类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推荐系统方案设计 [J], 徐伟芬
3.基于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现代博物馆创作--记青州市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 [J], 叶菁;齐康
4.契入自然环境,回归建筑本体——浙江美术馆方案设计介绍 [J], 杨键
5.契合自然环境,回归生态建筑——新疆库尔勒梨园居方案设计 [J], 张雪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图书馆室内智能空间环境改造设计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图书

高校图书馆室内智能空间环境改造设计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图书

1 高校图书馆1.1 高校图书馆的地位高校图书馆是大学图书馆和学院图书馆的总成,它是高等学校教育的补充,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便利服务。

同时也是师生读者领略文明、涉猎知识、实现创新的场所[1]。

1.2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及现状12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

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大学图书馆应运而生。

其中,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图书馆被视为欧洲大学图书馆的先驱。

近现代我国最早的高校图书馆始于1862年清政府创立的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设计是以藏书为中心的空间设计。

新中国成立后,师生对图书馆的需求逐渐增大,促进了图书馆的规模化、持续化发展。

传统的藏阅分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读者查找书籍、自主阅读的需求,于是藏阅合一、开架式阅览已成主流。

未来高校图书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其数字化、多元化、开放化的室内环境特征将更为凸显。

1.3 现代化高校图书馆的特征1.3.1 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大量的物理空间变成了信息化虚实相交的共享空间,由此带来的室内环境特征的变化使高校图书馆呈现出了新的学习、信息共享空间。

国内外大部分新建的高校图书馆都考虑了此种空间设置[2]。

1.3.2 多元化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更多强调的是图书馆所能容纳的内容及其运作模式,而对读者学习有效性的产生相对薄弱。

因此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设计应该更加注重读者本身的学习行为。

1.3.3 开放化数字信息化的开放使得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不仅方便师生借阅图书,在信息的检索与分享上同时也越来越便利。

课堂、学术会议、讲座等多种学习模式均会在图书馆的公共空间得以体现,图书馆内部各功能空间被打开,因而室内与室外空间的界定也变得相对模糊。

2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设计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需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动态关系,功能空间的合理布局以及环境氛围的有效塑造等问题。

2.1 空间的组织和利用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应以人为本,其设计取决于建筑平面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不同的功能分区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剔旧实证分析——以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为例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剔旧实证分析——以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为例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剔旧实证分析——以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为例李倩【摘要】文章通过海量图书借阅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满足读者需求(99%、90%、80%)的图书书龄,并据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图书借阅率、书龄与复本量的图书剔旧方法.在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搬迁新馆过程中计算出22大类和TP、TU类图书的分步剔旧书龄,并在新馆图书移库工作中应用了此剔旧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便捷有效.【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年(卷),期】2018(030)007【总页数】4页(P100-103)【关键词】图书剔旧;高校图书馆;馆藏优化【作者】李倩【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21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01 引言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并于同年11月由国务院印发。

方案规划: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方案的提出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保障与支撑部门,理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优化资源结构,提高服务水平,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尽管电子资源发展迅速,纸本借阅服务仍是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内容,纸本馆藏资源也是图书馆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馆藏资源理应跟随社会环境、学校发展、图书馆服务定位和读者需求不断优化,从而充分利用图书馆有限的馆舍面积,提高馆藏质量和检索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和读者满意度。

2 高校图书馆图书剔旧策略2.1 常规图书剔旧策略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每年的采购量达到数万册,馆藏资源数量逐年稳步增长,而馆舍面积从图书馆建设完成后便不会增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校园景观节点评价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校园景观节点评价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32]王小生.必需氨基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7):48-49.[33]刘力,林新春,叶丽敏.雷竹不同栽培类型竹笋的蛋白质组成[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01,18(3):271-273.[34]李英力,果秀敏,方正,等.15种蔬菜营养成分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98-101.[35]王青.中国高血压和心脑血管事件预防的高钾低钠饮食战略[J].科学通报,2011,56(16):1322-1326.[36]许又凯,刘宏茂,刀祥生.红瓜叶营养成分及作为野生蔬菜的评价[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03,25(6):680-686.收稿日期:2017-11-27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SJD206)作者简介:黄静(1974-),女,广西南宁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景观设计及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电话)139********(电子信箱)1761151710@。

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景观作为体现校园环境的主要部分更是备受尊崇。

作为主要服务于师生的校园景观,为了能和师生达成共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个性,反映学校的办学宗旨,校园景观就要满足师生的功能性要求,同时具有符合校园文化特色,并且根据校园的地域性特点来塑造个性化景观的特质[1]。

为了探究南京林业大学校园景观的建设与使用状况,课题组从南京林业大学校园中抽取18个景观节点,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评价体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校园景观节点评价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黄静1,王中玥2,王晓阳3(1.金陵科技学院,南京211169;2.常州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常州213000;3.南京林业大学,南京210037)摘要:选取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部18个景观节点,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从位置因素、空间因素、设施因素、植物因素、文化因素5个方面构建影响校园景观节点使用的评价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空间的度量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个人空间像 一个围绕着人体的看不见的气泡, 腰以上部分为圆柱形,自腰以下 逐渐变细,呈圆锥形(见右图)。这 一气泡跟随人体的移动而移动, 依据个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境而 胀缩,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 小的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 的侵犯与干扰会引起个人的焦虑 和不安。可以说,这是在心理上 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即 身体缓冲区(body buffer zone)。 这种空间范围并没有固定的地理 位置,而是随个体移动和情境的 不同而变化。
车流量
人流量分析
3.5 3 2.5 2 1.5 1 0.5 0
9: 15 9: ~9: 24 16 9: ~9: 33 25 9: ~9: 43 34 9: ~9: 5 4 9: 2~9 4 59 :5 10 ~1 3 :1 0: 10 5~1 00 :2 0: 6~ 16 10 :2 7
梁希广场车流量分析(上午)
时间
经过小轿车流量
经过摩托车流量
经过自行车流量
人流量分析
人流量
250 200 150 100 50 0
13 :0 013 13 :0 :1 5 013 :1 13 5 :2 013 13 :2 :3 5 013 :3 13 5 :4 013 13 :4 :5 5 013 :5 5
梁希广场人流量分析(下午)
个人空间距离
霍尔通过对中等阶层白人的长期观 察,认为在美国人的人际交往中通 常发生在下列四种距离的情况下, 这便是大家所熟知的:亲密距离 (intimate distance)、个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社交距离 (social distance)和公众距离(public distance) 1966年,人类学家霍尔出版了《隐 藏的向度》(Hidden Dimension)在书 中提出了距离学,认为距离学是对 人类空间行为的科学研究,人们的 情绪、情感与使用距离密切相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通过 人们交往时的距离来判断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
霍尔通过对中等阶层白人的长期观察,认为在美国人的人际交 往中通常发生在下列四种距离的情况下,这便是大家所熟知的: 亲密距离(0~0.45m)、个人距离(0.45~1.20m)、社交距 离(1.20~3.60m)和公众距离(3.60~7.50m甚至更大)。 而在实际观察中我们发现,宿舍区周边环境里的人际交往距离 界限是比一般情况下小的。亲密距离在0~0.5m左右,个人距 离在0.5~1.0m左右,社交距离在1.0~2.0m左右,不存在公众 距离。
有关领域性的总结
领域性行为是动物的固有行为,很多动物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领域,那里神圣不 可侵犯,绝不准许其它动物入内。 拥有自己的领域可以使动物保证有丰富的食物 来源,一旦出现紧急情况 迅速躲藏,方便繁衍等。人类的领域性行为有一部分是 源于先天。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人类的社会性也日益突出,逐渐掩盖了人类的生物性,人 类的领域性行为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在的领域对个人或群体生活的私密性、重要性,以及使用时间长短具有不同的 影响,阿尔托曼据此将领域分为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和公共领域。现在的领域即 使个人间的差别,文化上的差别会带来多种变化,但有些研究人员仍坚持建筑设 计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并非直接的、简单的 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多因素,综合的、系统的相互关系。 人类的生物性决定了人类的领域性行为具有先天性,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的 领域性行为具有后天性。 建筑,生活领域的设计最基本的是要让人感到舒适,自在,因此在设计中确保使 用者的领域性不受打扰成为设计的基本点所在。
三、关于图书馆的电梯
20、你觉得在电梯里和同性最舒适的距离是 A.0—0.2m B.0.2—0.4m C.0.4---0.6m D.0.6m以上 21、与异性是 A.0—0.2m B.0.2—0.4m C.0.4---0.6m D.0.6m以上 22、假设您与很多人一起等电梯,而你站在最前面,那你进 入电梯后会选择站在那里 A.站在电梯门前,方便第一个出去 B.站在控制板前面, 帮助大家选择楼层 C.背靠电梯前面,但不站在角落里 D. 直接走到角落里,避免肢体接触 23、电梯里有很多人的时候你是否会感到不自在 A.是 B.不是 C.没有特别的感觉 24、很多人在电梯里,您一般会做什么(多选题) A.双手抱臂靠墙 B.眼睛盯着楼层的只是数字,身 体基本不动 C.把书或书包放在胸前,以增加与别人的距离 D.戴上耳机听音乐 E.看手机 F.与朋友交谈 G.大声喧哗
时间
人流去向分析图
人流去向分析图 人数(人)
13% 5% 36% 教学楼 食堂 宿舍楼 图书馆 其他
15%
31%
总结
通过对梁希广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用地性质, 交通状况,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该广场,也了解到图书馆 外部环境交流情况。通过对人流量的分析,我们大概能清 楚广场的使用率有多大。 广场上栽种的植物比较多,周围又是图书馆,这能给 在图书馆看书的同学一定程度上缓解眼疲劳,同时又像是 周围都是硬质材料中添加了一些软化剂,使图书馆周围的 环境显得不那么生硬。交通方面,广场的位置设置的很好 ,周围交通很方便,四条路交错,很方便行人车辆的通行 。总之,广场的设计符合设计规范,绿化环境的同时也能 满足师生的使用功能。 广场作为图书馆外部的润滑剂,增强了图书馆使用的 活力。
调查的基本资料
发出问卷100份,有效回收83份,回收率83%
调查男女比例
男 女
调查对象所在年级
独生子女比例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硕士研究生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图书馆生活
对图书馆座位的集散意见
集中坐 不在意 分散坐
面对面自习的感觉
别扭 有点别扭 无所谓 不别扭
对自习座位的选择偏好
两边 中间 随意
人流量
人流量
13: 00~ 13: 13:05 05~ 13: 13:10 10~ 13: 13: 15 15~ 1 3: 13: 20~ 20 13: 13:25 25~ 13: 13:30 30~ 13: 13:35 35~ 13: 13:40 40~ 13: 13: 45 45~ 13: 13:50 50~ 13: 13:55 55~ 14: 00
图书馆建筑空间行为研究
·个人空间
·私密性 ·领域性
图书馆区位
南林图书馆
梁希广场
问卷调查
一、基本资料
1、您的性别是( ) A.男 B.女 2、您所在的年级是( )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E.硕士研究生 3、您是否为独生子女( ) A.是 B.不是 4、您在家是否有自己独立的房间( ) A.有 B.没有
总的来说,图书馆的 私密性比较差,某些 时候,纯粹的阅览室 的书架间隙也可能成 为私密处。
行政办公室 对于学生来 说应该是私 密性最好的 空间。
学生工作处设在人迹 罕至的五楼,并设置 专门教室,私密性好。
机房电脑之间有隔板, 保护学生上网的隐私性。
空间私密性小结
公共空间私密性研究的矛盾性使 我们很难对公共空间的人流做 强硬的分流,因为空间本身的性质就是公共性的,公共空间就像 黑川纪章的“利休灰”空间,是一个不定性的空间形态,一个兼有 多种功能的“中介空间,多元的因素在公共空间中共生,并有着 不确定性。 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公共空间完成人群的重组和分流; 另一方面,这个重组和分流的过程又不能影响公共空间的交通流 畅。
图书馆空间私密性调查
私密性是建筑最基本的特性之一,适当的私密性对于保 证居民身心健康、规范行为伦理和居住的舒适性是十分 必要的。当然私密性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强调个 人隐私封闭性,又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开放性。私密性与 公共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对室外空间而言我们较 多强调了它的公共性,但片面强调公共性,容易忽视人 对私密性的需求,进而导致个人空间的丧失。
12、自习时别人碰到你的椅子你会很不愉快 很不符合 ⊙1 ⊙2 ⊙3 ⊙4 ⊙5 很符合 13、您偏好于坐在一排位置的两边而不是中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很不符合 ⊙1 ⊙2 ⊙3 ⊙4 ⊙5 很符合 14、您尽量避免和左右的人肢体触碰 很不符合 ⊙1 ⊙2 ⊙3 ⊙4 ⊙5 很符合 15、图书馆自习的某张桌子的一角有人,你会选择和他相对的角坐下而不是坐对 面或旁边 很不符合 ⊙1 ⊙2 ⊙3 ⊙4 ⊙5 很符合 16、您在找座位时尽量避免与情侣挨着坐 很不符合 ⊙1 ⊙2 ⊙3 ⊙4 ⊙5 很符合 17、您在学习时,别人长时间注视你的书本你会很不舒服 很不符合 ⊙1 ⊙2 ⊙3 ⊙4 ⊙5 很符合 18、相比较站在书架旁翻阅书籍,你更喜欢把书拿到书桌上翻阅 很不符合 ⊙1 ⊙2 ⊙3 ⊙4 ⊙5 很符合 19、你对于图书馆设置的都是面对面仔细的桌子很别扭 很不符合 ⊙1 ⊙2 ⊙3 ⊙4 ⊙5 很符合
二、关于学习
(1、很不符合 2、不符合 3、中性或不确定 4、符合 5、很符合) 7、你会觉得图书馆里座位间距太小 很不符合 ⊙1 ⊙2 ⊙3 ⊙4 ⊙5 很符合 8、图书馆某个教室很多人自习时你会觉得很拥挤很不舒服 很不符合 ⊙1 ⊙2 ⊙3 ⊙4 ⊙5 很符合 9、在图书馆自习,你会选择隔位没人的就座 很不符合 ⊙1 ⊙2 ⊙3 ⊙4 ⊙5 很符合 10、在空荡的图书馆某个教室自习,相比较于大家集中坐,你更希望分散开来自习 很不符合 ⊙1 ⊙2 ⊙3 ⊙4 ⊙5 很符合 11、你会感觉和旁边人坐的很近不舒服 很不符合 ⊙1 ⊙2 ⊙3 ⊙4 ⊙5 很符合
时间 经过人流量 逗留人流量
• 总结:在上午这段时间 9:35~9:43的时候人流量比 较多,在9:41左右人流量 最为密集,为50~70人/ min。因为这段时间正是上 下课的高峰期。但几乎没 有人在梁希广场逗留,只 有在9:54~10:18这段时间 有班级在梁希广场从事植 物的辨认与分析。
梁希广场人流量 30 25 20 15 10 5 0
图书馆是大家学习的好 去处,也比较能体现出 大家对于彼此何种感受 的总焦点。 总结三点调查结果:同 学对座位的集散程度和 保护自己的隐私问题上 敏感度参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