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常见质量问题

合集下载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混凝土常见的质量通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裂缝1.通常是由于混凝土干缩引起的,特别在高温或干燥环境下更容易出现。

2.防治措施: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减水剂和膨胀剂,增加混凝土的延性,减少干缩裂缝的产生;同时在浇注混凝土后,要及时进行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二、强度不达标1.可能是由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混凝土强度低于要求。

2.防治措施: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使其更加符合工程要求;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混凝土的搅拌、浇注、养护等环节符合要求。

三、水泥渗漏1.一般是由于混凝土中水泥的质量不合格或混凝土孔隙结构不合理造成。

2.防治措施:选用质量可靠的水泥,并控制混凝土中水灰比;增加混凝土内的过渡带,减缓渗漏的速度;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提高表面光洁度。

四、腐蚀1.通常是由于混凝土中含有有害化学物质,如氯离子、硫酸盐离子等,与钢筋发生化学反应引起腐蚀。

2.防治措施: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中潜在腐蚀物质的含量;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适量的防腐剂,形成保护层;加强钢筋的防腐措施,如涂覆石蜡或防锈涂料等。

五、空鼓1.通常是由于混凝土在浇注过程中未充分振捣或浇注后长时间未进行养护所导致的,也与混凝土的质量有关。

2.防治措施:加强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及时进行养护,防止混凝土干燥收缩;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提高其抗裂性能。

六、空鼓1.通常是由于混凝土在浇注过程中未充分振捣或浇注后长时间未进行养护所导致的,也与混凝土的质量有关。

2.防治措施:加强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及时进行养护,防止混凝土干燥收缩;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提高其抗裂性能。

综上所述,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质量通病,但通过适当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重视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工艺和养护等环节,确保混凝土质量达到要求,以保证工程的安全和持久性。

混凝土施工常见的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

混凝土施工常见的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

加强养护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防 止开裂和收缩。
控制温度
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对混凝土性 能的影响。
定期检查
对养护过程中的混凝土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 保混凝土质量。
合理设计结构
1 2
优化结构设计
根据工程要求和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混凝土结构 形式和尺寸,减少应力集中和裂缝产生。
合理配合比设计
根据工程要求和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混凝土强 度和耐久性。
优化施工工艺
改进施工方法
01
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技术,如泵送混凝土、滑模施工等,提
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加强施工监控
02
对混凝土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
施工质量。
提高施工人员技能
03
加强施工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水平和责任心。
材料因素
水泥
水泥的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 等性能不符合要求,可能导致混 凝土出现裂缝、强度不足等问题

骨料
骨料的级配、粒径、含泥量等不符 合要求,可能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 耐久性。
外加剂
外加剂的种类、用量、质量等不符 合要求,可能影响混凝土的施工性 能和强度。
施工工艺
搅拌不均匀
混凝土搅拌不均匀,可能导致混 凝土出现离析、强度不均匀等问
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施工人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和技术创 新活动,提高整体施工质量水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强构造措施
在结构设计中采取加强措施,如增加配筋、设置 伸缩缝等,提高结构抵抗开裂的能力。
3
考虑环境因素
在结构设计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混凝土性能的 影响,如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采取相应的措 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混凝土施工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混凝土质量问题1. 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是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原材料的质量不过关,如水泥和骨料的配置不当,也可能是因为施工工艺的控制不到位。

解决方案:首先,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原材料的配比。

比如,在配制混凝土时,应控制好水灰比,保证水泥固化的能力;其次,在浇筑过程中,要控制好浇筑速度,避免出现砂浆分层等情况;最后,要注意认真进行养护,保证混凝土的正常硬化。

2. 水泥浆漏水水泥浆是混凝土浇注前的关键步骤,但有时会出现水泥浆漏水的问题。

这可能是工地环境不封闭,导致水泥浆流失;又或者是施工过程中压力不均衡,泥浆泄露。

解决方案:要保证施工现场环境封闭,严密遮挡工作面,防止水泥浆流失。

同时,在浇筑过程中,要持续监测泵车的压力,确保均衡,避免泥浆泄露。

二、混凝土施工工艺问题1. 前期基础不稳定混凝土浇注前,对基础的处理十分重要。

如果基础不稳定,容易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问题,如开裂、倾斜等。

解决方案:在施工前,要对基础进行充分的勘察,确保地基坚实、平整。

如果基础不稳定,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如加设加强筋、增加基础厚度等,确保混凝土浇注时的稳定性。

2. 温度控制不当混凝土浇注前后的温度控制是决定其强度和耐久性的关键因素。

如果温度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龟裂等问题。

解决方案:首先,在配制混凝土时,要控制好水灰比和水泥用量,以降低混凝土的发热量。

其次,在浇注后,应及时进行温度控制,采取覆盖保温或水养护等方式,避免温度差异过大引起的开裂问题。

三、混凝土浇注过程问题1. 分层现象混凝土浇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分层现象,即混凝土中砂浆和骨料的分离。

解决方案:要加强对混凝土浇注过程的监测,确保浆料和骨料的均匀混合。

可以采用振捣、手摇等方式,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避免分层现象的发生。

混凝土工程常见的质量事故及处理

混凝土工程常见的质量事故及处理

混凝土工程常见的质量事故及处理混凝土工程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一项工程,它承担着建筑物的承重和稳定功能。

然而,在混凝土工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质量事故,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事故,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混凝土开裂混凝土开裂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事故之一。

开裂可能是由于混凝土配比不合理、施工过程中水灰比过高或过低、养护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开裂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下降,进而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

处理方法:1. 配合比设计合理:合理的配合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在设计配合比时,应根据实际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能选择合适的水灰比、砂浆含量、骨料粒径等参数,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 控制水灰比: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开裂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灰比过高会导致混凝土收缩过大,容易开裂;水灰比过低则会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难以充分密实。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控制水灰比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

3. 加强养护措施:养护是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重要环节。

在施工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包括覆盖保湿、遮阳避雨、防止温度变化过大等措施。

养护时间一般为7-14天,确保混凝土充分硬化和强度发展。

二、混凝土强度低混凝土强度低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事故之一。

强度低可能是由于原材料质量不合格、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施工过程中控制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强度低会导致工程承载能力不足,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处理方法:1.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原材料是混凝土强度的基础。

在施工前,应对水泥、骨料等原材料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同时,应选择质量可靠的供应商,避免使用劣质材料。

2. 合理设计配合比:配合比是混凝土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设计配合比时,应根据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能选择合适的水灰比、砂浆含量、骨料粒径等参数,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 加强施工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等环节的控制。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其中包括材料质量、施工环境、施工工艺等方面的不符合设计要求以及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为了确保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混凝土材料质量通病: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抗渗性差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设计配合比,选用合适的水泥、骨料等原材料,并进行适当的试验检验。

2.原材料偷工减料: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甚至出现开裂、渗水等问题。

防治措施:加强对原材料供应商的管理和质量把控,确保原材料的质量。

3.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水用量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开裂、渗水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控制水灰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控,严格控制用水量。

4.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搅拌和浇注不均匀: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均匀、开裂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选择搅拌设备,确保搅拌均匀;控制浇注速度和质量,避免混凝土分层。

二、施工环境和工艺通病:1.施工现场环境不洁净: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质量不达标、强度降低等问题。

防治措施: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清洁管理,确保施工环境的整洁。

2.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强度低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控制施工温度和湿度,可采取加热、湿喷雾等方法进行调控。

3.混凝土养护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开裂等问题。

防治措施:对刚浇筑的混凝土进行养护,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过早蒸发。

三、其他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1.混凝土表面麻面:可能由于混凝土坍落度过大、养护不当等原因导致。

防治措施:加强对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注意养护工作,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过早蒸发。

2.混凝土开裂:可能由于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引起。

防治措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混凝土抗裂措施,如加纤维等。

3.混凝土强度低:可能由于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原材料质量差等原因引起。

防治措施:合理设计配合比,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管控,确保混凝土强度。

现浇混凝土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措施

现浇混凝土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措施

现浇混凝土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措施和易性差1 .现象拌合物松散不易粘结,或粘聚力大、成团,不易浇筑;或拌合物中预拌砂浆填不满石子间的孔隙;在运输、浇筑过程中出现分层离析,不易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2 .原因分析(1)水泥强度等级选用不当。

当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大于22时,水泥用量过少,混凝土拌合物松散;当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小于10时,水泥用量多,混凝土拌合物粘聚力大、成团,不易浇筑。

(2)砂、石级配质量差,空隙率大,配合比砂率过小,难以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3)水灰比和混凝土坍落度过大,在运输时砂浆与石子离析,浇筑过程不易控制其均匀性。

(4)计量工具未检验,误差较大,计量制度不严或采用了不正确的计量方法,造成配合比不准,和易性差。

(5)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没有拌合均匀。

(6)配合比的设计,不符合施工工艺对和易性的要求。

3.预防措施(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和试验方法,应符合有关技术规定,混凝土最大水灰上存口最小水泥用量应符合要求。

(2)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泵的种类、泵送距离、输送管径、浇筑方法、气候条件等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碎石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内径之比,宜小于或等于1:3,卵石宜小于或等于:5,通过0.315mm筛孔的砂应不少于15%,砂率宜控制在38%-45%;2)混凝土的坍落度宜为IOO-180mm;3)最小水泥用量宜为300kg∕m3;4)混凝土内宜掺加适量的外加剂;5)泵送轻骨料混凝土选用原材料及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

(3)应合理选用水泥强度等级,使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控制在13-20之间。

客观情况做不到时,可采取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加混合材料(如粉煤灰等)或减水剂等技术措施,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

(4)原材料计量应建立岗位责任制计量方法力求简便易行、可靠。

水的计量,应制作标准计量水桶,外加剂应用小台秤计量。

(5)在混凝土拌制和浇筑过程,应按规定检查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质量和用量,每一工作班应不少于2次。

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防治

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防治

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防治钢筋混凝土工程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而质量问题的存在会对工程的安全和使用寿命产生重大影响。

下面将介绍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1.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混凝土强度是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见的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的问题有: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水灰比过大、混凝土浇筑不均匀等。

为了防止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应严格按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保证搅拌均匀、浇筑均匀。

施工现场应定期取样进行检测,及时调整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钢筋锈蚀钢筋锈蚀是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是由于钢筋与外部环境中的水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而腐蚀。

钢筋锈蚀严重会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加快结构的老化。

为防止钢筋锈蚀,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加入防锈剂,选择具有良好防腐蚀性能的钢筋,并做好保护措施,防止钢筋被水氧化。

3.混凝土裂缝混凝土裂缝是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或荷载超过承载能力而产生的。

裂缝的存在会导致结构强度降低,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

为了防止混凝土裂缝,可以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适量的纤维材料,增加混凝土的韧性。

还应注意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时间,避免混凝土过早干燥或过早加荷载。

4.混凝土表面质量差混凝土表面质量差主要表现为空鼓、起砂、麻面等问题。

空鼓指混凝土与模板的粘结不牢固,空气被困在混凝土中而形成的空洞。

起砂指混凝土表面出现颗粒松散、易脱落的现象。

麻面指混凝土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

为了保证混凝土表面质量,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模板材料和施工工艺,保证模板与混凝土的充分粘结。

在浇筑混凝土前,要对模板进行充分清理和涂抹防粘剂,避免混凝土与模板粘结不紧密。

钢筋混凝土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对工程的安全和使用寿命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加强现场管理和质量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常见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法

常见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法

常见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法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予以妥善处理,可能会导致工程质量的下降。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混凝土开裂问题混凝土开裂是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常见的裂缝有塑性开裂、干缩开裂和温度应力开裂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 控制水灰比:适当降低水灰比,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

2. 使用抗裂剂:添加适量的抗裂剂,能够改善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延展性,减缓开裂的发生。

3. 加强养护管理: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避免出现过早干燥和温度变化过大的情况。

二、混凝土强度不达标问题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是很多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常见的原因包括配料不当、搅拌不均匀、养护不到位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水、胶凝材料、骨料等原材料的质量,确保配料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加强搅拌均匀性控制:充分搅拌混凝土,确保各种原材料均匀分布,避免出现孔洞和缺陷。

3. 加强养护管理:密切监测混凝土的养护情况,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促进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

三、混凝土表面平整度问题混凝土表面平整度是衡量混凝土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常见的问题包括偏差、麻面、坑洼等。

为了提高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注意摊铺技术:在摊铺混凝土时,注意控制水平度和坡度,保证混凝土能够均匀覆盖在地面上。

2. 加强振捣:在摊铺混凝土后,进行适量的振捣,使混凝土充分密实,避免出现塌落和凹凸不平的情况。

3. 进行修补和研磨:对于已经出现的表面缺陷,可以采取修补和研磨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其平整度得到改善。

四、混凝土质量监测方法为了及时掌握混凝土施工的质量状况,可以采用以下监测方法:1. 试块制作:通过制作混凝土试块,进行实验室试验,从而了解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性。

2. 现场非破坏性检测:利用超声波、雷达等检测设备,对混凝土进行非破坏性检测,了解混凝土的内部结构和缺陷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浇筑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一、混凝土表面麻面1.现象:砼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

2.原因分析: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砂浆等杂物,拆模时砼表面被粘损,出现麻面。

2木模板在浇注砼前没有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浇注砼时,与模板接触部分的砼水份被模板吸收致使砼表面失水过多,引起麻面。

3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漏刷,拆模时砼表面粘结模板,引起麻面。

4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浇注砼时缝隙漏浆,砼表面沿模板缝隙位置出现麻面。

5混凝土捣固不密实,砼中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3.预防措施1模板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2木模板在浇筑砼前,应用清水充分湿润,清洗干净,不留积水,使模板缝隙拼装严密,如有缝隙应用油毡条、塑料条、纤维板或水泥砂浆等堵严,防止漏浆。

3钢模板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4砼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每层砼均匀振捣至气泡排出为止。

4.治理方法:麻面主要影响砼外观,对于表面不再装饰的部位应加以补修。

即将麻面部位应清水冲刷,充分湿润后用水泥素浆或1:2的水泥砂浆找平。

二、混凝土实体缺棱掉角1.现象:梁、柱、板、墙和洞口直角处,砼局部掉落,不规整,棱角有缺陷。

2.原因分析:1木模板在浇注砼前未湿润或湿润不够,浇注后砼养护不好,棱角处砼养护不好,水分被木模板大量吸收,致使砼水化不好,强度降低,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常温施工时,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拆除时受外力作用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3.预防措施1木模板在浇注砼前应充分湿润,砼浇注后应注意浇水养护。

2拆除钢筋砼结构侧面非承重模板时,砼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3拆模时不得用力过猛、过急,注意保护棱角,吊运时严禁模板撞击棱角。

4加强成品保护,对于处在人多、运料等通道处的砼阳角,拆模后要用角钢等阳角保护好,以免撞击。

三、露筋1.现象:钢筋砼内的主筋、副筋、箍筋没有被砼包裹而外露。

2.原因分析:1砼浇注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小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

2钢筋砼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砼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造成露筋。

3因配合比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浇注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造成露筋。

4砼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造成露筋。

5砼保护层振捣不密实,或木模板湿润不够,砼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过早等,拆模时砼缺棱掉角,造成漏浆。

3.预防措施1浇注砼前,应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的厚度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时修整。

2为保证砼保护层的厚度,要注意按间距要求固定好垫块。

3为了防止钢筋移位,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

4砼倾落高度超过2m时,要用串筒或流槽等进行下料。

5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验结果正确掌握,防止过早拆模。

6操作时不得踩塌钢筋,如钢筋有踩弯或脱扣者,应及时调直和绑好。

四、混凝土外加剂使用不当1.现象:1砼浇注后,局部或大部范围内长时间不能凝结。

2已浇注完的砼结构物表面鼓包,俗称表面“开花”。

2.原因分析1缓凝型减水剂掺入量过多。

2以干粉状掺入砼中的外加剂,含有未碾成粉状的颗粒,遇水膨胀,造成砼表面“开花”。

3.预防措施1应熟悉外加剂的品种和特性,合理利用,并应制定使用管理管理规定。

2不同品种、用途的外加剂应分别堆放。

3粉状外加剂应保持干燥状态,防止受潮结块。

4外加剂的使用量按配合比要求严格按计量添加,并正确使用。

4.治理方法:1因缓凝型减水剂使用量不当造成砼凝固硬化时间推迟,可延长其养护时间,推迟拆模,后期砼强度一般不受影响。

2已经“开花”的砼结构物表面应剔除因外加剂颗粒造成的鼓包后,再进行修补。

五、混凝土塑性裂缝1.现象:裂缝结构表面出现形状不规则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类似干燥的泥浆面,大多砼在浇注初期(一般在浇注后4小时左右)。

当砼表面本身与外界气温相差悬殊,或本身温度长时间过高(40℃以上),而气候很干燥的情况下出现。

塑性裂缝又称龟裂。

2.原因分析:1砼浇注后,表面没有及时覆盖,受风吹日晒,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设备,而此时砼强度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的开裂。

2使用收缩率较大的水泥,水泥用量过高或使用过量的粉砂。

3砼水灰比过大,模板过于干燥,也是导致这类裂缝出现的因素。

3.预防措施1配制砼时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和砂率,同时要捣固密实,以减少收缩量。

2浇注砼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3砼浇注后对裸露表面应即使用潮湿材料覆盖,认真养护。

4在气温高,湿度低或风速大的天气施工,砼浇注后应及时进行喷水养护,使其保持湿润;大面积砼宜浇完一段,养护一段,此时要加强表面的抹压和养护工作。

5砼养护时可采用覆盖湿草袋,塑料薄膜等方法,当表面出现裂缝时,应及时抹压一次,再覆盖养护。

六、双眼皮、云彩1.现象:1双眼皮:砼外表面附着一层水泥皮,轻触即脱落。

2云彩:砼表面出现暗黑色水印,状似云彩。

2.原因分析:1双眼皮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模板跑模造成,如预制梁两次浇注是由于施工条件限制而采用先浇注底板砼然后浇注腹板、顶板砼的施工方法,两次浇注存在以下缺点:a.由于浇注腹板、顶板砼时底板砼已经初凝,因而砼外表面出现施工冷缝。

b.即使侧模轻微的跑模也会造成流浆而在底板与腹板接茬线以下出现一层水泥皮。

(1)出现双眼皮的施工方法(2)可避免双眼皮的施工方法2云彩出现的原因:a.砼从溜槽、串筒、料斗出来后,未经人工摊平即开始振捣,特别是在模板附近时,水容易沁到模板上,形成水纹。

b.新模板未经抛光,未试拼装即用来浇注砼,这也是形成云彩的原因之一。

七、砂溜1.现象:砼表面缺少水泥浆而呈现出一道砂线。

2.原因分析:模板接缝处未用密封橡胶条或海绵条填塞,砼浇注时由于模板漏浆而使水泥浆流失。

八、模板施工缺陷1.现象:1炸模,倾斜变形。

2拼装后的模板平整度差。

2.原因分析:1没有采用对拉螺栓来承受砼对模板的侧压力或支撑不够,致使浇捣时炸模。

2有的模板变形,相邻模板拼接不严、不平,造成拼装后的模板平整度不合标准要求。

3.预防措施:1采用对拉螺栓,水平支撑,斜支撑等措施,保证模板不能炸模。

2对变形不能使用的模板进行更换,以保证拼装后的模板符合要求。

3每层砼浇注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

4提倡采用定型大面积模板或整体拼装式模板。

九、砼构筑物表面蜂窝1.现象:砼局部疏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2.原因分析:1砼配合比不准确或砂、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砼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和均匀,砼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未按操作规程浇注砼,下料不当,使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造成砼离析。

4砼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浇注,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及振捣又下料,因漏振而造成蜂窝。

5模板空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砼时模板位移,造成严重漏浆,形成蜂窝。

3.预防措施1砼搅拌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2砼应拌和均匀,颜色一致,按规定控制延续搅拌最短时间。

3砼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m,如超过上述高度,要采用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

4下料要分层,每层厚度控制在30cm,并分层捣固。

5振捣砼拌和物时,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器与相邻两段之间应搭接振捣3~5cm。

6砼振捣时,必须掌握好每点的振捣时间,振捣时间与混凝土坍落度有关,一般每点的时间控制在15~30s,合适的振捣时间也可由下列现象来判定:砼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出浆呈水平状态。

并将模板边角填满充实。

7浇注砼时,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堵缝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浇注,并应在砼凝结前休整完好。

4.治理方法:砼有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修补,尽量剔成喇叭口,外边大些,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透,再用高一级标号的砾石砼捣实,加强养护。

十、砼施工缝处理措施施工缝的位置应在砼浇注之前确定,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和弯矩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处理:(1)应凿除处理层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浆和松弱层,但凿除时,处理层混凝土须达到下列强度:1用水冲洗凿毛时,须达到0.5Mpa;2用人工凿除时,须达到2.5Mpa;3用风动机凿毛时,须达到10Mpa。

(2)经凿毛处理的砼面,应用水冲洗干净,在浇注次层砼前,对垂直施工缝宜刷一层水泥净浆,对水平缝宜铺一层厚为10~20mm到1:2的水泥砂浆。

(3)重要部位及有防震要求的砼结构或钢筋稀疏的钢筋砼结构,应在施工缝处补插锚固钢筋或石榫,有抗渗要求的施工缝宜做成凹形、凸形或设置止水带。

(4)施工缝为斜面时应浇注成或凿成台阶状。

(5)施工缝处理后,须待处理层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继续浇注砼,需要达到的强度一般最低为1.2Mpa,当结构物为钢筋砼,不得低于2.5Mpa。

十一、砼最短搅拌时间搅拌机类别搅拌机容量(L)砼坍落度(mm)<3030~70>70自落式≤40021.51≤8002.521.5≤1200-2.51.5强制式≤4001.511≤15002.51.51.5混凝土拌合物运输时间限制注:表列时间为从加水搅拌至运输入模时间十二、粗集料中含杂质1.现象:已浇注完毕的砼构件表面出现涨裂并掉肉。

2.原因分析:1集料中含有生石灰块,石灰吸水后发生消化反应,其水化热大且放热速度快,资料表明,生石灰消化时最初1小时放出的热量是硅酸盐水泥1天放热量的9倍,28天放热量的3倍,块状生石灰消化成松散的消石灰粉时,外观体积显著增大,将砼涨裂。

2砼中的水泥含有较多的碱性氧化物(K2O,Na2O),若同时使用了含有活性SiO2的粗集料,碱性氧化物水解后生成的KOH与NaOH与集料中的活性SiO2反应,在集料表面形成了复杂的碱—硅酸凝胶体,该生成物具有吸水膨胀性,会把包裹在集料颗粒周围的水泥涨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