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论据(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论据的选择与使用

《稳中求胜》这篇2005年高考作文以如来、孔明 与项羽(今改李斯)对比,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2)不同时空事例组合。 例子5: 其实,只要我们稍加考察,就不难发现, 古今中外像贝利和谢晋这样的成大事者,可谓不 胜枚举,比比皆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字字看来皆是血”,乃成世界不朽的文学巨著 《红楼梦》;齐白石从成名及至80岁以后,五易 画风,遂为一代国画宗师;比尔· 盖茨的微软公 司继1995年推出世界软件史上最为引人瞩目的 “视窗95”后,从“视窗98”到“视窗xP”,乃至 即将上市的“视窗VISTA”,年年都有升级产品问 世;吴文俊继“拓扑学大地震”之后再创“数学 机械化”;张健挑战极限;刘翔超越梦想……所 有这些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不断地挑战自己,超 越自己。
4、正反对比
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 接下来要对这两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分 析。 如: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 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 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 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 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齐王听 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 委以重任。齐军才有了马陵道之胜 。
就正反设问: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
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 团。在魏国,庞涓只图私利,妒贤嫉能,魏王 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 眼光。孙膑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 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 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正得以 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画线部分是对事例进行的对照分析,只有 这样的分析才能突出“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的观点。
5、事例宜叙议结合不宜只堆砌例子。
如何写好高中议论文的论据选择和运用方法

如何写好高中议论文的论据选择和运用方法高中阶段,议论文作为一种重要的写作形式,经常出现在各类考试和作文竞赛中。
而写好一篇高中议论文,除了要有清晰的论点和合理的结构外,还需要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大家写好高中议论文的论据选择和运用。
一、明确论点与立场在写高中议论文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论点和立场。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观点,才能更好地选择和运用相关的论据来支持。
论点应该是具有争议性的,即能引发不同意见和观点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展开辩证思考和写作。
围绕论点建立一个明确的立场也非常重要。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坚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提出充分的理由和证据。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还可以在论据选择上更加准确。
二、寻找可靠的论据来源在选择论据时,要注意寻找可靠的来源。
可靠的来源包括权威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专家学者的观点、相关的统计数据等。
这些来源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能够增强论据的说服力。
另外,要留意时效性。
选择最新的信息和研究成果,更能体现自己对于时事和前沿问题的关注。
同时,也要尽量避免使用过时的数据和观点,以免降低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三、合理运用不同类型的论据不同类型的论据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在写作中,可以灵活运用以下几种类型的论据:1. 统计数据:通过数字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统计数据可以使观点更加具体、客观,并且具备较高的说服力。
2. 事实论据:通过具体的事实、案例和实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这种论据能够使观点更加具体化,增加读者的共鸣和认同感。
3. 专家观点:引用权威专家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可以增加文章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但要注意选择真正权威的专家观点,并结合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4. 经典文献:引用经典著作和权威性文献,可以展示自己对于所讨论问题的深入了解,提升文章的学术性和思考深度。
四、论据选择的注意事项在选择和运用论据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相关性:所选论据应该与自己的论点密切相关,能够直接支持和证明自己的观点。
事实胜于雄辩——议论文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事实胜于雄辩——议论文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事实胜于雄辩,这句古老至理在现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议论文中,选择和使用恰当的事实论据可以有效地增强论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然而,不少人在选择和使用事实论据时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难题。
本文将就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进行探讨,以期为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在选择事实论据时,首先要确保其与论题相关并具有可信度。
论文的论点是通过事实来支撑的,因此事实论据的选择至关重要。
要根据论题的要求,在权威出处寻找与之相关的可靠数据和事实,如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实验结果等。
这些权威出处通常具有专业的背景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论点的可信度。
其次,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要注意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事实应当客观、真实,不带个人色彩或主观偏见。
有时候,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人们会选择那些符合自己看法的事实,而忽略那些相反的证据。
这种做法是不科学和不公正的,容易使论点显得片面和欠缺说服力。
因此,在使用事实时要保持客观,并尽量全面地呈现所有相关事实。
另外,要注意不只使用数量性的事实论据,还要注重质量性的事实论据。
数量性的事实论据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来支持论点,如人口统计数据、调查结果等。
而质量性的事实论据则更多的关注具体的案例、实例和个别情况。
事实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其真实性,还包括其代表性和典型性。
因此,除了数量性的统计数据,更多地引用一些具体的案例和个人经历,可以使事实论据更加具体、生动和可信。
最后,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要善于概括和分析。
事实论据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堆砌数据和信息,更重要的是用事实去说明问题和解释现象。
因此,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要慎重选择,并善于用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对其进行解读和归纳。
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增加论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总之,事实胜于雄辩的原则在选取和使用事实论据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选择事实论据时要确保其与论题相关且具有可信度;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要注意客观性和全面性;在选择事实论据时要注重质量性的事实论据;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要善于概括和分析。
事实论据的选择与使用

议论文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一、概念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的概括,最有说服力,“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包括:事实材料、数字材料和虚构的材料。
虚构的材料包括神话、寓言、笑话、民间故事和小说等,但不可自己随便写篇小说或寓言而加以引用,要引用人们熟知而认同的。
下面以几个例子来浅谈如何选择和使用事实论据。
二、分析示例1:试想,一个事事从自身出发,从个人私利着眼的人,如何会有乐于奉献、甘于奉献的精神,如何会有人敢亲近他,与他为友……只有懂得换位思考,多从他人出发,多为他人着想,才会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我们的雷锋便是一个善于换位思考的人,每次在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总是会从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出发,主动放弃自身利益。
这也许就是我们所倡导的雷锋精。
由于懂得换位思考并为之付出行动……(08年高考湖南卷《换位人生》)能做作“换位思考”的论据吗?不能,雷锋的事只能用于“个人与集体”关系。
这告诉我们,论据一定要正确理解并和论点一致!示例2:部分官员……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失,原点的无视,造成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
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只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GDP 增长,暴力强拆者有之。
我们的公民,也有众多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
很多人只关注自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避之,不愿投身于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011年高考广东优秀作文《回到原点》)此例很典型,没有“大人物”,但很有现实性。
小结:就论据典型和新鲜来说,要少用:1 过于流行(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用滥的伟人大事(如屈原、司马迁、文天祥、毛泽东、雷锋,共产党、国民党);3众所不知的奇闻轶事;4过于幼稚和庸俗的事(我的一位同学” ••…)。
可多用:现实中大家都比较关注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好人好事、恶言恶行、人性或社会的痼疾等示例3: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
议论文写作之事实论据

请业主关注。……
2 (请用例后评论的方法续写相关论证文字。)
诚信,昭示着一种责任感,一种人格魅力。武 汉鄱阳湖区有一座建于1917年的楼宇,名曰“景 明大楼”。该楼的设计者是英国一家建筑设计事 务所。在20世纪末,也即那座楼宇度过了漫漫80 多个春秋后的某一天,设计事务所给这楼的业主 寄来了一封信函。信函告明:景明大楼为本事务 所1917年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 役。敬请业主关注。究竟是什么使一个可能更新 了数茬人的机构仍然对80年前设计的异国楼宇表 示关注?是诚信,也只能是诚信。时光在流逝, 岁月在变迁,英国建筑设计事务所仍默默守着一 份诚信,铭记着一种责任。在我们这样一个道德 沦丧,诚信缺失的时代,他们用平凡而又伟大的 行动,为“诚信”两字添上了一道耀眼的光环。
是什么力量让这位形体上的弱者做出如此勇敢的举动? 金晶曾动情地说:“那时候,我手中抱的不是火炬, 而是我们中国的尊严。我周围‘中国加油’的口号使 我增添了勇气。”是啊,还有什么会比爱国的力量更 使人振奋,有什么会比维护祖国尊严的力量更使人勇 敢?信念和尊严给了金晶勇气,勇者无惧。
当堂演练1 诚信
1
例、只有坚持不懈地付出才能走向成功。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
1
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
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三都赋》轰动全国,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
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10年中,他不懈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
方法推荐2— —例后假设
就是从事例的反面进行假设性论证,把事 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
例1、正确的选择让人走向成功,人生无悔。前苏联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 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著名的合唱团, 竟被录取了。可是他经过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 事业拿起了战斗的笔,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如果高尔 基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几十年后,世界上只会 增加一名平庸的歌唱家,却失去一位文学巨匠,世界 文坛的天幕上也将失去一颗熠熠闪光的明星。正是有 了正确的选择,才使得他青春无憾,成就卓著。
议论文事实论据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 ②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 甚,叩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 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 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 “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 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 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 何时,以为深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 。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 ,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六、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巴金先生曾在1942年写下一篇散文《灯》,其中有 这样一句:“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在那艰苦卓绝 的岁月,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人们英勇抗战,取得了革 命的胜利。今天,在这喧嚣的物质生活时代,我们是否 更应看重精神上的生活呢?——那丰富多样又富于感染 力的文学艺术,那隽永深长又严谨周密的科学文化,那 精彩纷呈又引人深思的中外历史……无不是一盏盏照亮 我们生命的明灯,给予我们无穷无尽的前进动力。 请以“走进精神的殿堂”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 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 ④全国丙卷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 有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 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 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 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 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 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 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 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 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四、论据的选择
五、论据的使用方法
议论文如何使用事实论据

议论文如何使用事实论据作者·马立伟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理由和依据。
写议论文一般离不开事实论据,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它比别的材料更有说服力。
但是,如果论据使用不当,就不能证明论点,或降低说服力,那么,议论文如何使用事实论据呢?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例1、选例要准确、典型、新鲜选用的事实材料应准确可靠,这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
《义理、考据和辞章》中说:“即使细节的出人对于全部论证不发生直接影响,也会使人对于材料的全部可靠性发生怀疑,以至伤害论证的说服力量。
”生活中事实众多,但用作论据的事物必须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的,并为大家熟知的人和事,尤其要选择一些名人名事。
尽量不要选择本校本班的事作为论据,这样的事例缺乏典型意义。
列宁说过:“罗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
因为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的情况。
”(《统计学和社会学》)“古往今来,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害人、害已、害事业。
赵括和马谡都自恃饱读兵书,却看不到自己缺乏实际应用的能力,结果一个纸上谈兵,兵败长平;一个自高自大,师挫街亭。
”这段文字选取了赵括和马谡这两个典型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人贵有自知之明,很有说服力。
为了使文章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吸引力,论据还要求新鲜,要尽可能采用新鲜的,别人没有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
如果非得用陈旧的材料,也要努力开掘出新的东西来。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
而文章一道,尤加倍焉。
”社会在发展,新人新事层出不穷,选择材料要紧扣时代脉搏,做到发人深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选例要紧扣论点选材要弄清材料的实质,紧扣论点,不能貌合神离。
比如在论证“勤能补拙”时,有时的同学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仔细想想,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与补拙毫无粘边,因为王羲之并不拙,那么,我们不妨换个例子:“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议论文写作中事实论据的运用

议论文写作中事实论据的运用和分析一、论据的选择:论据的选择,要由论点决定,根据论点的需要,看它能否证明论点。
首先,论据的选用要紧扣论点,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论据要准确可靠,文章所用论据,如是事实论据,那应确凿无误;如果是道理论据,应该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引用时要注意正确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第三,论据要典型,所谓典型,是指那些有代表性、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的材料,这样的材料更具有说服力量。
二、论据的概括:例:以“要认真学好语文”为论点,写了这样一个段落。
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论点:要认真学好语文事例的叙述:由于生活所迫,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十四岁便进了小书店当学徒,接触到一些科学读物,由此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开始热爱科学并决心献身于科学事业。
由于刻苦,他第一个发现电磁感应和光电感应,为科学作出了贡献。
遗憾的是这个对近现代物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具有伟大意义的发现,就因为法拉第语文水平低,写出的学术论文晦涩难懂,又缺少数学的证明,人们看不明白,在当时一直未引起大的反响。
直到麦克斯韦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数学方法阐明后,这两项伟大的发现,才被世界所公认。
后来,法拉第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电学的实际研究》等理论性书籍,总感到诸多不便。
为此,他深深感到,科学缺少语文知识是不行的。
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多读一点书,特别是没有学好语文。
明确:事例真实、典型、确切。
能够证明论点。
但叙述不够概括,不符合议论文的叙述要求。
可概括叙述为:第一个发现电磁感应和光电感应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因为语文水平低,写出的学术论文晦涩难懂,人们看不明白而在当时一直未引起大的反响。
直到麦克斯韦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数学方法阐明后,这两项伟大的发现,才被世界所公认。
为此,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学好语文。
总结叙述材料要简明扼要。
一般而言,议论文叙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
更不能篡改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标准版高三年级语文专题复习作文议论文论据新洲三中王艳飞议论文论据(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事实胜于雄辩新洲三中王艳飞【教学目标】了解议论文论据的类型,明白议论文事实论据选择的要求,掌握议论文事实论据的使用方法,提高议论文叙述事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议论文事实论据的使用方法,正确合理地使用事实论据。
难点:精当地组织与表述事实材料,提高议论文叙述事例的能力。
导语:此前讲过议论文的审题立意和分论点的设置,一篇议论文有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接下来需要什么呢?好比煮饭,锅我们架好了,火点着了,锅里的水也放好了,还需要什么?对,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如此,写作文亦是如此,想要做好一顿丰盛的作文大餐,必须要好的材料,我们称之为“素材”,也就是议论文的“论据”。
这节课来学习议论文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一、论据的类型:1、事实论据: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和各种统计数字等。
在议论文中列举典型而充分的事例,是最能证明论点、最具说服力的。
2、理论论据: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语、名言、警句或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定律、公式等。
理论论据能够增加论点的广度和深度,使读者对作者的观点理解得更深刻。
二、选择论据的要求:1、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我们在选择论据时,第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所选的论据一定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必须为中心服务。
只有围绕了中心论点,才能证明你的论点。
如果不能证明,那只能是南辕北辙,一切白搭!有少数同学,临考时才思枯竭,找不到素材,结果把试卷前面的现代文、科技文大段大段抄上去,企图蒙混过关,试想这样能证明论点吗?能得高分吗?有同学以《勤能补拙》为题作了一篇文章,选了以下论据。
大家讨论,选择合适吗?并说明原因。
①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已成为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
与其他NBA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根本没法和黑人相比。
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
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
负责给他们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
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②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的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
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③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④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习,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明确:①④合适,②③不行,②③只是“勤”,不能体现“补拙”。
所以写议论文选素材时要想好,选准,下手!2、论据要典型材料必须要有代表性,有权威性,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普遍性。
因此在写作中列举名家名言和事例,更有说服力,能更充分地证明中心。
同学知道为什么许多广告要找名人吗?名人具有说服力,有号召力。
同样一款洗发水,一个普通人说用了好,另一个范冰冰用了说好,你更容易相信谁?没错,这就是“名人效应”。
题为《生命的重要性》,下面选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是否典型?往往这些说早死和晚死一样的人,其实他们也是怕死的,起码我是有一点根据的。
我有一个亲戚,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就是因为不关心自己的生命而得了一种病。
他说治不好不治,也该走了。
他是这么说,可是他心里却怕得不得了,医生说如果手术不成功,那么就不行了。
手术的成功率小,如果不做手术就一点机会也没有,就等死。
他这下可急了,家人不同意他做手术,他自己却死活要做。
他满头大汗,很是紧张。
在医生给他做手术的时候,他的手紧紧地握住一位医护人员的手不放,眼睛里流出了泪水,他表面没事,可是他心里在害怕啊,他怕手术不成功,他怕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了。
他一直看着医生,然后闭上眼睛,他自己为自己保佑。
结果,手术成功了,他松了一口气,然后说一句话,“生命真重要,不能小看它”。
明确:这则材料不典型,特别啰嗦不凝练,不足以说明“生命的重要性”,没有说服力。
所以我们不要随意列举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不典型事例,这类材料缺乏“共知性”。
而我们的同学写作文时,经常一提笔就是:“我有一个同学”“我有一个邻居”“在初中时的一次体育课上”“我看过一则笑话”“我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当然不是说不能举身边的事例,只是缺乏独特的生活体验和阅读视野而如此举例,会让人乏味。
3、论据要新颖不要只举那些陈旧、缺乏新意的材料,应该列举一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材料,使文章充满新鲜的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蔷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
——《咬文嚼字》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朵的人是天才,那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呢?这就是朱光潜先生所写的“套板反应”。
我们学生也有特别“钟情”的材料,比如说:司马迁、陶渊明、屈原、项羽、苏轼、爱迪生、海伦凯勒……所以有阅卷老师感叹说:“一到6月7日,古代名人及其事迹就开始高频率出现,屈原不停地跳江,变成跳水运动员;项羽不停地自杀,剑放在脖子上拿不下;韩信干脆赖在别人胯下不起来……我们所说的这些材料不是不典型,只是用多了,用俗了,就缺乏新鲜感,令人生厌。
新鲜的材料从哪里来?明确:应从生活中体验,从阅读中积累。
综合材料:梅兰芳教会了我们:在理想面前不要轻易说“不”。
“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曾拜师学艺,但师傅说他生着一双死鱼眼,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材料,拒不收留。
这对于当时正信心勃勃的梅兰芳来说,无疑是沉痛的打击。
但是,他并没有轻易说“不”,而是重拾心情,灰心丧气从此灰飞烟灭,他用行动向我们证明——他喂鸽子,每天仰望长空,双眼紧随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随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
最终,梅兰芳的双眼变得有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而他成为一名著名的戏剧家。
因为他不轻易说“不”,所以到达了理想的彼岸。
明确:这段文字用梅兰芳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在理想面前不要轻易说‘不’”这一分论点。
文段叙述了天生“一双死鱼眼”的梅兰芳为了实现理想,用喂鸽子、养金鱼的机会来练眼睛,使其灵动的经历。
仰望长空紧追鸽子,俯视水底寻觅金鱼的苦练正是“在理想面前不要轻易说‘不’”的最好的诠释。
这一事实本身包含的道理与论点一致;选择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的学艺经历作为论据,十分典型;选择他以喂鸽子、养金鱼的方式来练眼神的事例,给人新颖的感觉。
材料做到了围绕中心,很典型,很新颖,接下来该怎么用呢?如果我们的同学,只知道提观点+摆事实材料,其中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那这样的作文只能用两个字评论——失败!因为这其中完全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
我们所接触的素材,好比是璞玉,是浑金,未经雕琢,未经提炼。
我们要做的就是对材料进行提炼,进行分析。
以下推荐三种方法:1、假设分析法;2、因果分析法;3、正反对比分析法。
三、使用论据的方法1、假设分析法: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标志性词语有假如、如果、试想、倘若等。
【论点】信念【论据】司马迁受了腐刑之后,虽然遭受了巨大的身心摧残,受到了一些人的耻笑,但他并没有去死,是完成《史记》的信念支撑着他,使他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这个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最终完成了《史记》。
【假设分析法】如果司马迁没有一定要完成《史记》的信念,那么他绝没有那么顽强的意志活下去,那司马迁其人也不会为后人所知,今天还会有这么完整而珍贵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资料《史记》吗?正是信念,支撑着司马迁,使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请用假设分析法续写一段论述性文字【论点】自信,但不能盲目【论据】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
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
马谡也依军法被处决,身首异处。
【假设分析法】明确:假如当初马谡不狂妄自大,不盲目自信,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选择有利的地势防守,那么司马氏又怎么能在这次战争中轻易取胜呢?他自己又怎么可能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局呢?由此可见,人不能盲目自信。
可套用句式:如果……那么……正是假使……就……可见等。
2、因果分析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唐太宗视民如子,垂拱而治,那是因为_①_。
岳飞统帅“岳家军”,屡战金兵,频频告捷,那是因为_②_。
毛泽东同志率工农红军,以持久之战打退日本侵略者,那是因为_③_。
①他对百司之职了如指掌,胸中有安民治国平天下的策略,于是百姓安居乐业。
②他有严明的军纪,旅进旅退,赏罚分明,于是金人喟然而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③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主义”,严格执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是日伪不得不缴械投降。
请用因果分析法续写一段论述性文字【论点】意志【论据】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
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因果论证】明确:贝多芬之所以能克服聋疾的缺陷,战胜命运的不公,最终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是因为顽强的意志,不屈的奋斗精神。
有了顽强的意志,才能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试用因果分析法分析“马谡失街亭”的事例明确: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书,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
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标志性词语有:“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3、正反对比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指所举事例形成正反对照,然后加以分析,论证观点。
(《论“从谏如流”》)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作者选用了商纣王、唐太宗、楚怀王、齐威王四个人物的事例,一反一正,进行比较,在鲜明的对比中充分阐明了对待“从谏”的不同态度及相应的结果,从而证明了“从谏如流”的重要性。
请用正反对比分析的方法续写一段论述性文字。
【论点】勤能补拙【论据】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