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变迁研究_张秀芳
公共事业管理-关于完善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的探讨论文

关于完善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的探讨【摘要】目的:转基因食品指的是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获得的转基因生物品系,并以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自从引入以来,争议声不断,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转基因食品是否应该进行标识;如何完善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等问题始终没有定论。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转基因似乎成为一个不可遏制的趋势。
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能够强化政府的监管作用,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持转基因食品市场的平稳发展,所以完善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本文将实地调查广州市各大超市中的大豆、番茄、玉米及其加工品的转基因标识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广州市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知及购买意愿研究,根据问卷体系运用SPSS软件分析了影响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了解程度、获取信息渠道、优缺点感知、购买行为与意愿、对转基因食品整体评价和信任程度的因素,从而进行对完善转基因食品监管的探讨。
结论:最终提出补充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监管;建立溯源系统,完善标识制度;完善安全评价和监测制度;加大宣传科普力度,提高消费者认知的建议。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探讨注:本论文(设计)题目来源于教师的国家级(或省部级、厅级、市级、校级、企业)科研项目,项目编号为:。
Discussion on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Abstract] Objective: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refers to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biological strains obtained by using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biological technology, and the food produced by using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as direct food or as raw materials is called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there have been many controversies about whether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is safe, whether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hould be labeled and how to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technology,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appears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in people's daily lif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eems to be an irresistible trend. The regulatory system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can strengthen the regulatory role of the government,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nsumers, and maintain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market, 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regulatory system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Methods:In this paper, we will investigate the transgenic identification of soybean,tomato, corn and their processed products in major supermarkets in Guangzhou.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we investigated consumers’ awareness and willingness of buy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in Guangzhou.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naire system,we analyzed the factors through SPSS software that affected consumers’ awarenes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ways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perception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behavior and purchase intention,evaluation and the degree of trust.So as to explore the improve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upervision. Conclusion: W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Firstly,supplement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mprove market supervision. Secondly, establish traceability system and improve identification system. Thirdly, improve safety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system. Finally, Increase the publicity and populariz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to improve consumer awareness.[Keywords] Discussion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upervision System目录1前言 (1)1.1完善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的目的、意义 (1)1.2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现状 (2)1.3发展趋势 (3)2关于广州市转基因食品现状调查 (4)2.1转基因标识概述 (4)2.2实地调查广州市各大超市转基因食品标识情况 (5)2.2.1调查对象 (5)2.2.2调查结果 (5)2.2.3结果分析 (6)2.3广州居民对转基因食品认知及态度调查 (6)2.3.1研究对象 (6)2.3.2研究方法 (6)2.3.3统计分析方法 (7)2.3.4调查结果分析 (7)2.3.5广州市居民对转基因食品认知调查结果分析 (10)2.3.6市民了解转基因食品渠道的调查结果分析 (12)2.3.7广州市居民对转基因食品购买意愿调查结果分析 (13)2.3.8转基因标识认知性调查 (16)2.3.9对政府转基因制度的信任度调查 (17)2.4存在问题 (19)2.4.1目前我国民众对转基因食品了解较少 (19)2.4.2市民对转基因食品持积极了解及谨慎选购的态度 (19)2.4.3转基因标识覆盖率低,相关制度未完善 (20)2.4.4消费者获取有效的转基因相关信息量低 (20)2.4.5缺乏监管转基因食品的综合性法律制度 (20)3对完善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的建议 (21)3.1补充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监管 (21)3.2建立溯源系统完善标识制度 (21)3.3完善安全评价和监测制度 (21)3.4加大宣传科普力度提高消费者认知 (22)3.5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22)参考文献 (23)致谢 (25)附录调查问卷 (26)1 前言1.1完善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的目的、意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极速发展,转基因食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转基因技术从20世纪末开始在作物栽培上实施,得到的转基因作物在生物特性上相较于非转基因作物有更好的营养组成、抗病能力和良好外观等优势,因此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始尝试种植。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引言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生物在农业、医药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然而,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生态环境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体系1. 法律法规我国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原则、要求、程序等。
2. 部门职责(1)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3)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3. 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1)按照潜在危险程度,将转基因生物分为四个安全等级:I、n、m、iv。
(2)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3)转基因生物在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等环节,必须进行安全评价。
4. 转基因生物标识制度(1)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2)转基因食品、饲料等应标注转基因成分、来源等信息。
(3)违反标识管理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 转基因生物进口管理制度(1)对进口转基因生物,实施安全评价、风险评估和审批制度。
(2)进口转基因生物必须符合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标准。
6. 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制度(1)对转基因生物加工企业,实施生产许可制度。
(2)加工企业必须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
三、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施与监管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认知。
2. 强化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3. 完善技术检测体系,提高检测能力。
4.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调查报告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调查报告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报告书姓名:班级:学号:专业:院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调查报告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转基因食品的研发更为全球所重视。
转基因食品在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隐患问题不断凸显,其安全性受到质疑。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知识先进群体,他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认识可以从一定角度反映当下社会的认识水平。
为深入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社会现状,对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认识状况进行调查十分必要。
关键字:转基因、大学生、安全一、前言本次调查就大学生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详细了解当今大学生(以重庆理工大学学生为主)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识状况;通过调查,对大学生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上的态度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
二、正文(一)调查内容1. 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相关信息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
2. 了解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观念。
3. 了解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危害的认识程度。
4. 了解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持续发展的关注程度。
5. 了解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现状的态度、观念。
(二)调研对象调查对象:50名样本要求:1. 被调查者均为本科及以上各个高校的大学生。
2. 被调查者没有人的家庭成员从事转基因食品的销售等工作。
3. 被调查者没有人在最近半年内接受过类似内容的调查。
(三)调查方法及具体实施1. 对大学生以网上问卷调查为主,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在完成社会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制作等相关工作后,便开展具体的问卷调查。
把调查问卷分散发给同学以及朋友们,等待调查对象的结果回执。
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应耐心等待,切不可催促。
2. 通过网上查询或资料查询调查对该课题的热论进行一些收集和取样。
(四)调查程序及安排社会调查大致来说可分为准备、实施和结果处理三个阶段。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研究第一章绪论转基因技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近年来在食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转基因技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序列,使其产生新的性状或更好的性状,从而提高了食品产量和质量,同时也对食品安全带来了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问题,为公众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
第二章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和使用转基因技术的应用领域涉及农业、医学、环境等方面,其中食品领域是转基因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领域。
转基因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等。
目前转基因技术主要应用于生产食品的农产品,包括玉米、大豆、小麦等。
第三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应包括对食品本身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综合评价。
食品本身的评价应包括对其化学成分、营养成分、毒性和过敏原性等的分析;而对基因工程技术的评价则应包括对其安全性、可重复性、可控性和科学性等的评估。
第四章转基因食品的监管机制转基因食品的监管机制包括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
各国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销售。
国际组织则需要建立相关标准和规范,以确保转基因食品得到安全有效的监管。
非政府组织则负责监测转基因食品的使用情况,以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
第五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风险与风险管理转基因食品虽然可以提高食品产量和质量,但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潜在的影响,如可能引起某些疾病、增加抗药性等。
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风险管理措施,如监测、标识、追溯和风险沟通等。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是一个综合性和长期性的过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
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标准。
同时,科研机构和企业需要承担研究和生产责任,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公众则需要关注和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相关信息,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和监督。
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各级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辖区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包括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
监管制度的主要内容
标识管理制度
要求转基因食品在包装上明显标识出 “转基因食品”字样,以保障消费者 的知情权。
安全评估制度
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评估,包括对 食用安全性、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的 评估。
审批与许可制度
发挥行业协会和专家的作用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专家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专家指导,提高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07
总结与展望
总结: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和种类
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或基因修饰技术生产的食品 ,包括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籽等。
监管制度现状
目前,各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视程度不同, 但总体上,监管制度逐步完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提高监管能力建设
01
加强监管人员的培训和能力提升
加大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对转基因食品检测、评估和监管的
能力。
02
强化技术支撑和设备投入
加强实验室建设、设备购置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投入,提高转基因食品
的检测水平和监管效率。
0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应急处置机制
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
风险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检测食品中潜在的有毒物质和 过敏原。
评估食品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 和代谢过程。
环境风险评估:评估转基因作 物对环境的风险。
风险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1
分析作物对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短期和长 期影响。
2
评估作物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国内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比研究

国内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比研究作者:暂无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2010年第11期范蓓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哈益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张银定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转基因食品,又称基因工程食品或基因修饰食品,系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随着转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进入人们的生活,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已成为各国食品安全管理部关注的焦点,因此了解国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对我国转基因食品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转基因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20世纪70年代以来,转基因食品产业发展迅速。
以转基因作物为例,200 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 34亿公顷,相比2008年的125亿公顷上升了7%。
而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预测,到201 5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望达到2亿公顷。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隐患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发展,人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直争议不断。
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转基因食品最首要的争议在于新表达的蛋白是否有危害性。
外源基因的插入可能会对受体生物体原有基因的表达产生干打扰,导致食品产生更多毒素、营养素水平下降、产生致敏性等。
其中,转基因食品引起食物过敏的可能性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特别是如果转入的蛋白质是新蛋白质时,这些异性蛋白质就有可能引起食物过敏,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巴西坚呆过敏的人对转入巴西坚呆基因的大豆也产生了过敏。
转基因食品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环境保护论者担心转基因作物广泛种植会引发环境安全风险问题。
例如,带有抗除草剂和抗虫性的转基因作物可以和野生品种杂交,意外地产生难以铲除的恶性杂草,而这些恶性杂草可以变成侵袭性植物,使作物减产,并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
国内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由于转基因食品存在潜在安全风险,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均制定了转基食品的管王里法规制度,从而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和监控。
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农业转基因生物(以下简称“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防止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造成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经营、使用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三、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内容1. 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组织体系(1)设立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2)设立转基因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具体工作。
2. 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1)对转基因生物进行安全性评价,包括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方面。
(2)对转基因生物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3. 转基因生物试验与生产(1)转基因生物试验应在符合国家规定的试验场所以及试验设施内进行。
(2)转基因生物生产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品种、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进行。
4. 转基因生物经营与使用(1)转基因生物经营单位应取得转基因生物经营许可证,并严格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条件经营。
(2)转基因生物使用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使用转基因生物。
5. 转基因生物标签与标识(1)转基因生物应标明转基因生物名称、转基因生物标识等信息。
(2)转基因生物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应严格执行标识制度。
6. 转基因生物事故处理(1)发生转基因生物事故时,事故单位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2)事故单位应及时向当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机构报告事故情况。
(3)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机构应及时组织调查处理,并依法进行处罚。
7. 转基因生物信息管理(1)建立转基因生物信息管理系统,对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经营、使用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
(2)加强转基因生物信息安全管理,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四、监督管理1. 各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机构应加强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研究

加大对违法违规行 为的处罚力度,提 高违法成本
建立完善的监管机 制,加强部门间的 协调配合
推进信息公开透明 ,加强社会监督
加强科研和标准化建设
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转基因技术水平 建立标准化体系,规范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标准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 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科研和标准化建设水平
完善监管和执法体系
国外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 规制的成功经验
国外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 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 规制与国外经验的结合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 规制的改进方向
Part Six
完善我国转基因食 品安全政府规制的
对策建议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严格的转基因 食品安全法规,明 确安全标准和管理 要求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全程监管。 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 加强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市场秩序。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转基因食品安全规制的合作与交流,分享经验和技术。 加强与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推进转基因食品安全规制的国际标准制定。 引进国际先进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设备,提高我国转基因食品检测水平。 学习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政府规制体系。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参与意识
建立科普宣传教育体系,提高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和了解。 鼓励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建立举报奖励制度。 加强媒体监督,及时曝光违法违规行为,提高公众的警惕性。 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判断能力。
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行业协会和社会 组织在转基因食 品安全规制中起 到信息传递、技 术交流和行业自 律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9-20[作者简介]张秀芳,女,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2012年3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Mar.2012第33卷第2期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Vol.33ɴ.2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变迁研究张秀芳(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摘要]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以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变迁为切入点,通过梳理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演变轨迹,分析其制度变迁的原因,从利益驱动机制、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协调机制三个方面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
通过研究,期望为我国政府在转基因政策的制定与完善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历史回顾;原因;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F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12)02-0103-04一、引言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进入了人类的食物链,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如何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成为转基因食品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为此,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法规,以引导转基因食品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依据国情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法规,并开始了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研究和探索。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从国内的相关研究看,基本侧重于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安全性评价、现有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转基因食品消费者的认知及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对策等,或是基于国外的经验模式进行借鉴研究,而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变迁的研究关注较少。
李然(2010年)利用当前较为流行的比较制度分析理论,分析了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
王永佳等人(2008年)从制度经济学、博弈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视角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演进、原因及变迁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分析。
邱彩红等人(2006年)分析了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变迁的特征、局限性及完善措施。
本文将进一步明确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演变轨迹和变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定位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政府在转基因政策的制定与完善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方面的政策经历了一个快速变迁的发展过程。
目前,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变迁研究的文献不多,而且还没有学者对其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并进行划分,本文尝试着以改301DOI:10.14137/ki.issn1003-5281.2012.02.030革开放为起点,将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变迁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一)准备阶段(1979 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高食品质量,防止食品污染,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国于1979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该《条例》主要规定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卫生要求及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
但是,由于该《条例》涉及范围狭窄,内容欠丰富,1983年又开始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法》)。
该《试行法》是管理实践反复博弈的结果,不仅继承了《条例》的优点,而且通过与实践的结合完善了《条例》的不足。
《试行法》不仅首次明确提出了食品卫生监督的行政主体及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责等内容,而且还第一次规定了食品安全管理的处罚机制,为转基因食品诞生后的食品安全管理政策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起步阶段(1990 2000年)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以前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食品安全形势发展的需要。
1990年,我国政府根据当时的情况,为加强对新资源食品的卫生管理颁布了《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方法》(以下简称《方法》)。
该《方法》重点说明了新资源食品审批工作程序,定义的食品新资源范围虽然包括转基因食品,但是还包括其他类型的食品,所以该《方法》并不是一部专门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规。
为了促进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基因工程领域的安全管理,1993年国家科技部颁布了我国第一个针对转基因工程工作进行专门管理的法规即《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6年农业部又相继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
为了预防转基因生物技术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2000年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八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制定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
以上政策均侧重于生物安全的大范畴,缺乏对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专门管理。
(三)成长阶段(2001年至今)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对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专门管理,2001年5月23日国务院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安全管理条例》),该《安全管理条例》是我国针对转基因生物的核心法规,主要界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定义,对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的管理机构、责任范围都有了明确的界定,尤其是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与试验、生产与加工、经营、进口与出口、监督与检查、罚则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该《安全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管理正式纳入法制建设轨道。
2002年,农业部为了配合该《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颁发了三个配套细则,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该《办法》从技术角度对转基因生物进行宏观管理。
2002年,卫生部为了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督管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和知情权,实施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开始从消费者的角度注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并明文规定食品中含有转基因产物的要标注“转基因ˑˑ食品”或“以转基因ˑˑ食品为原料”等字样。
为加强进出口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实施了《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生物安全管理,2005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这标志着我国的生物安全管理逐步朝着国际标准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006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加工审批管理,农业部出台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明确了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应具备的条件。
2007年,卫生部又颁布实施了《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与此同时,2002年颁布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1990年颁布的《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方法》自行废止。
《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从评价原则上首次引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实质等同”原则进行评价,避免了政府部门的重复审批问题,减少了行政成本,强化了生产企业自身的责任。
为保证、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同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卫生法》。
2009年,为了加强食品标识的监督管理,规范食品标识的标注,防止质量欺诈,保护企业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修订了《食品标识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属于转基因食品或者含法定转基因原料的”应当在其标识上标注中文说明。
4012010年,卫生部又相继出台了《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自2001年以来,针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法规相继出台,并不断优化和强化。
三、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变迁的原因剖析(一)安全管理过程中的负内部性是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内部性是指由交易一方所经受的但没有在交易条款中说明的交易的成本和效益。
这里的成本即是负内部性或内部不经济,而效益则是正内部性或内部经济。
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中的负内部性主要表现在: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产品可能对原来生物的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即所谓的“基因污染”;生产者可以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寻求制度的漏洞来谋求利益,表现出一系列的机会主义行为。
如未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检测转基因食品的成分,未采用规范的标签标识甚至将不安全的转基因食品推向消费者;拥有充足研发资金的大型公司能够控制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和销售,使转基因食品产业缺乏完善的自我调节机制等。
基于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中的负内部性压力,其制度必须不断得到优化和强化。
(二)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制度变迁总是按照“不均衡—均衡—不均衡”的规律循环往复。
从本质上说,这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
就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而言,其制度演变过程经历了一个从不均衡到均衡的反复调整过程,其中涉及政府管理者、研发者、生产者、加工经营者、消费者,甚至是不同国家、非政府国际组织、国内产业组织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动态博弈。
在复杂的利益关系网中,政府与企业、政府与消费者以及国家间的政策博弈,成为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
所以,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政策主要是在均衡企业的经济利润、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索赔权及国家间的社会利益中不断进行动态的调整。
具体而言,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本国利益,又要更多地考虑国外企业的影响;既要考虑政府利益,又要考虑行业或企业利益;既要保护生产者的利益,又要更多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等。
(三)既定目标的实现是制度变迁的直接原因国际社会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并没有定论,而且转基因食品产生的时间并不长,对于转基因技术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制转基因食品的发展。
实现食品安全、保障国民健康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制度要求,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变迁模式应当随着制度环境这一位移轨迹参数的改变,以国民健康最大化和管理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进行动态调整。
如《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都是为了加强安全管理,以保障公众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
造成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成本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在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方面的差异性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二是在实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过程中,因隐藏的负内部性造成的成本外溢;三是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模式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国际环境中的政治摩擦和成本损失等因素。
四、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趋势判断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制度变迁的原因,可以从总体上判定,新一轮的转基因安全管理制度设计应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国情进一步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法规,通过制度的动态调整,使其变迁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