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业)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0级历史学2班吴思一、本课立意与目标自鸦片战争开始,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同时,西方思想开始慢慢渗入中国。
从“开眼看世界”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维新变法,对于西学东渐,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从仅仅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
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资产阶级对民主渴望愈加迫切。
新文化运动作为资产阶级反封建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更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而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此,本课的立意是: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先驱率先投入到运动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体,一步步推动历史进程的过程。
他们弘扬民主与科学,对民主与科学进行了明确阐释,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新文化运动期间涌现的文坛巨匠在近代中国文坛的影响深远,既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又为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主义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传入中国,对中国日后革命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课目标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指导思想、代表人物以及活动阵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包括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大致时间、传播人物以及重要作品。
理解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感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对封建思想的抗拒及寻求思想解放的热情和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所付出的努力,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伟大的思想。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内容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胡适和鲁迅的肖像,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对新文化运动均有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归纳与思考
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前期:
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宣传马克思主义
后期:
代表人物 陈独秀 蔡元培
胡适
具体贡献
创办《新青年》 倡导文学革命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文学改良刍议》 《狂人日记》《孔乙己》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影响
拉开新文化运动序幕
北大成为宣传新文 化运动活动基地
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器物 层面
制度 层面
思想 层面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新 文化运动):民主科学马义
由 表 及 里 、 由 浅 入 深 、 逐 渐 深 入
要点分析
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比较
共同点: 从性质上看,都带有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性质; 从领导者方面来看,有些领导是相同的; 从形式上看,都是通过著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 同时都经过了长期激烈的争论; 从作用来看,都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成分, 都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2.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 适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3.主要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4.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北大为什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蔡元培
请思考: “兼容并包”、“思 想自由”是什么意思?这
种办学方针的实质目的是
什么? 主要意思:让各种不同的
将脏水与孩子一起倒掉了!
医生, 放血管 与输血 管粗细 不一样 啊!
主要问 题是坏 血,先 放光它 新血自 然进来 了!
我完 了!
1917年11月,一声炮响,俄国爆发了十月 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从理想转化为现实。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带来 了新的希望。
2020年春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练习: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
这作为个例可以反映新文化运动( )A.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B.着重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C.使青年学生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D.打倒了传统的权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陈独秀说:“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
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D.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倾向3.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思想指的是( ) 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C.实业救国论D.民主与科学思想4.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主题介绍马克思主义西方习俗礼仪国事要闻文章数量(篇) 36 5 30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5.下图是一幅绘制于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官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青年人。
该漫画反映出(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C.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D.新文化运动发起的必要性6.在1915年的《新青年》杂志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民主与科学D [在1915年的《新青年》杂志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民主与科学,故选D项。
]7.蔡元培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主张最重要的影响是( )A.活跃了思想,使学术兴盛B.对旧势力妥协,致使北大旧势力猖獗C.不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D.保护了进步学术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8.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步练习4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能力拓展一、选择题1.辛亥革命后,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和真理,其社会根源在于( C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入C.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矛盾依旧D.陈独秀等人的积极努力2.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 B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3.以下著作、杂志为代表的历史运动中,最为彻底的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 DA B C D4.陈独秀指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通之决心,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说明①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目标直指孔教②儒家思想束缚了民主和科学的传播③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完全对立④新文化运动有对东方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 A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5.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样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这种潮流”是指( D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新文化运动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6.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 D )A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成立B各地出现早期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C陈独秀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7.下列社会思潮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B )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③社会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④尊孔复古的逆流泛滥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8.中国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20年代思想潮流更迭快,冲突剧烈说明了( D )①中国这一时期产生了多种新的政治力量②中国人民不怕失败,勇于探索救国真理③中国的民族危机严重,国内政治统治黑暗④这些思想潮流对于中国的现实都有局限性A .①②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某历史课外学习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使用了以下历史术语: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
据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发展资本主义B.反对专制统治C.反抗外来侵略D.实行救亡图存答案 D解析与上述一系列思想有关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这些事件均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有关,故D项正确。
2.[2016·盐城期末]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被人们称为“文化伟人”“政治名人”,这是因为他曾经()①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②著有《文学革命论》,成为文学革命的主要发起人之一③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④成为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B解析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期开始改名为《新青年》)宣传民主与科学,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故①正确;陈独秀著作《文学革命论》发起了文学革命,故②正确;《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的作品,故③错误;陈独秀是中共建立的重要人物,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团的核心人物,故④正确,选择B 项符合题意。
3.近代一篇文章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文章作者应该是()A.洋务派B.维新派C.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代表答案 D解析从“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及“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判断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故D项正确。
A项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B、C两项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未涉及到思想领域的改造。
4.“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
”该材料()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答案 B解析材料“近代文明之特征”是“人权”“生物进化论”,可以看出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正确选项是B项。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选6篇)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选6篇)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篇1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概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2)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3)了解和学习先辈。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为真理而斗争的品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音乐送别)方案一:导入新课,大家好,我来自—,很荣幸能和大家相识,心情特别激动。
今天将有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领略先辈们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怀,首先大家先请看一段视频资料感受一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当时认识到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专制,但民主共和仍与中国擦肩而过,)插入视屏由此可以得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54: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含解析)

课时作业54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2016·山东师大附中一模)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
主要原因在于()A.“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B.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C.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D.“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 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故选D。
A项不全面,B、C项说法错误。
答案:D2.(2016·岳阳市质检一)章士钊曾说:“提倡新文学,自是根本救济之法,然必其国政治差良,其度不在水平线下,而后有社会之事可言。
文艺其一端也。
欧洲文事之兴,无不与政事(即政论)并进。
”作者意在说明()A.文化领域长期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B.政论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C.新文化运动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有限D.政治革命与文学改良具有同等作用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根据材料,章士钊指出“提倡新文学,自是根本救济之法,然必其国政治差良,其度不在水平线下,而后有社会之事可言”,这指明新文学必须建立在国家政治制度先进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带动社会的发展,欧洲的文化发展,都是与政论同时进行的,他主要在强调政论的重要性,故B正确。
A、C、D三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选B。
答案:B3.(2016·黑龙江省大庆一中文综阶段考试)1916年,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文中指出:“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等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 扣住题干关键词“思想界”、“出版界”、“学潮” 等可知思想领域、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其 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故选 A 项。
答案 A
(2011· 上海单科)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 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 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
呐喊
• (3)主要内容 •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新文化运 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出“打倒孔家店” 旗号。 •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陈独秀的《文学革 命论》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揭开了文学革 命的序幕。 • (4)性质: •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新”表 现在彻底地否定封建正统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 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基础。
4.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及阶段
• (1)三大特征: • 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 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 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救亡压倒启蒙) • 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 新变法思潮、民主革命思想,体现了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从 学习物质层面到学习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历程,是一个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 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不断深化) • ③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 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 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 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 (5)意义
•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由于两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业时间:月日1.1916年,陈独秀发表文章:“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
”由此表明他()A.否定党派运动B.主张国共合作C.倡导国民运动D.厌恶政权更迭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陈独秀的思想。
从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党派运动没有发动群众,所以不能起到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故否定党派运动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表述,故A项错误;1916年中共没有成立,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只有民众参与到政治运动中才能使各种运动发挥其改变社会状况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陈独秀厌恶政权更迭,故D项错误。
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但是《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所发表的文章中专门讨论民主和科学的合计不超过10篇,而同时期《申报》等新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新青年》关注的焦点却多集中于文学革命。
出现这一现象说明()A.国民并不关心民主科学的实质B.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C.新文化运动具有形式主义倾向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国民对于民主与科学的态度,故A项错误;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文学革命推动思想革命,因此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切入点,并非形式主义,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方向变化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题干所给信息无法体现这一点,故D项错误。
3.19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
这一观点()A.主张发动工农群众进行斗争B.说明国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C.与民主革命的思想基本一致D.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不是革命斗争,故A项错误;材料“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说明国人的政治觉醒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民主革命的基本思想是反帝反封建,材料不能反映,故C项错误;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其思想严重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推翻了”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4.1917年4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是西洋“动”的文明依靠中国“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
这表明李大钊()A.主张中西文明应相互借鉴B.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C.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D.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李大钊的思想。
材料突出的是中国文明借鉴西方文明,而不是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突出了中国文明借鉴西方文明,并没有突出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全盘否定中国古代文明,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可知,其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故D 项正确。
5.1919年10月,沈仲九在《五四运动的回顾》中指出:“前清时候的学生也有做革命事业的,但他们都是离了学生的地位,而且是个人行动的,若用学生的资格,大家联合起来,去做关系国家社会的事业,是没有的。
”这一变化主要缘于()A.学生社会地位的提高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C.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D.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学生社会地位在1919年前后并没有显著的变化,故A项错误;清政府的统治在1912年就已经被推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思想,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虽然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确有所增强,但究其主要原因,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结果,故D项错误。
6.从1920年开始,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五所大学讲授“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1923—1924年,他又先后在北京大学开设“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史学思想史”等课程。
这些做法()A.表明李大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B.说明马克思主义已成为社会思潮主流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与材料中“从1920年开始”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材料中李大钊在大学讲授“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开设“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课程有利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故C项正确;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材料中“1923—1924年”不符,故D项错误。
7.1920年,梁启超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悉数搬来应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讲到实行,且慢一步罢。
”梁启超()A.质疑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文明B.坚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道路C.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回归儒学传统,挽救人类文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所以不会“质疑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梁启超认为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并没有反映出他“坚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道路”,故B项错误;在1919年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的归宿是社会主义,材料表述反映了梁启超反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C项正确;材料仅仅说明了梁启超认为社会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并没有提到他主张“回归儒学传统,挽救人类文明”,故D项错误。
8.下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A.B.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C.阶级矛盾逐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初步进行了新型民主政治的尝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中并没有对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的提及,故A项错误;从1894年至1919年,中国的无产阶级数量激增了100多倍,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及,故C项错误;工人阶级的数量剧增并不能说明新型民主政治进行初步尝试,故D项错误。
9.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
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一战暴露资本主义本质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D.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索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题干主要论述了介绍新思潮的刊物由少到多这一现象,工人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中国革命,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故错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意义在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故C项错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中国也不例外,于是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的现象,故D项正确。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远在很久以前,我们就能在意大利随处发现一种自由人格的发展……但在13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充满具有个性的人物。
”正是在这种个体精神的鼓动下,人文主义者在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创造出无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
不仅在意大利,在英法等国也有大量受人文主义影响的有个性的人和富有个性的文化创造。
1617年英国学者弗卢德(Fludd)在他的著作中置入一幅插图,取名“完整的自然之镜和艺术想象”,将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机地包容在一个圆形的图案里,意谓世界是上帝的艺术品,而人是世界的中心。
——周春生《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材料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世纪20年代之初,个性解放、个人自主是思想界、文学界的共同关怀。
但整体地看,当时感性的呐喊远过于理性的沉思。
此下一直到对日抗战,这期间中国人纷扰不安,大家关心的主要是救亡图存的问题,只考虑大我,无法顾及小我的问题,更谈不到讨论小我精神境界的问题了。
这是国家的处境所加于思想的限制。
传统有关“个人”或“自我”的观念因此没有机会得到深刻的重视和认识。
——摘编自余英时《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个体精神的表现,并说明这一精神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的“个人自主”与文艺复兴时的“个体精神”的不同,并分析新文化运动后“个人自主”未能彰显的原因。
答案:(1)表现:注重人格的自由发展;注重个性的文化创造;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
影响:有利于打破基督教会的精神束缚;推动了个人冒险精神和创造力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艺等领域的创新;导致了个人主义和私欲的泛滥。
(2)不同:新文化运动时的“个人自主”是西方思想影响的产物,而文艺复兴时“个体精神”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体精神”是为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而新文化运动时倡导“个人自主”是为了反对专制政治。
原因:“个人自主”缺乏理性的实践;民族危机强调集体意识;没有根植于对传统文化中“自我”观念的挖掘;中国传统文化重集体轻个人思想的影响。
(任答三点即可)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就思想文化的新旧嬗递而言,戊戌前后是一个新蕾茁长的时期。
无锡人裘廷梁创白话报,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
他列举白话文的八益:一曰省日力,二曰除矫气,三曰免枉读,四曰保圣教,五曰便幼学,六曰炼心力,七曰少弃才,八曰便贫民,并“一言以蔽之曰: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
……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的新文字风靡一时……其传布之广泛实在是超迈前人的。
在新思想突破旧思想的时候,新文体也突破了旧文体。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在除旧布新过程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破和立的具体同一,在白话文运动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以白话取代文言,并不仅仅是一场反对文言文的文化运动,而且还是一场深刻的双重意义上的语言革命: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语,使书面语与口语统一起来,从而克服了传统语言的内在分裂;另一方面重建了全新的文学语言,使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获得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
语言的变革并不仅仅是形式的变革,它与思维相联系,因而又是一种思维层次上的变革。
以清晰、精确的白话取代言约义丰的文言,其实质乃是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带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