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说课稿

愚公移山 说课稿
愚公移山 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

一、关于教材:

《愚公移山》是品德与社会第七册第三单元《人地和谐》中的第一课。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愚公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特点。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因素,以及我国人民在治理自然环境中的事迹,学生通过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了解人地和谐才能发展的道理。从而感悟新时代建设美好家园仍然需要发扬愚公精神。所以,本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典型范例。

二、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整个单元的首课,《愚公移山》要突出的是不怕吃苦,敢于向大自然挑战,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愚公精神。在教材处理上,我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了解愚公移山故事,感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了解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与不利因素,了解我国人民在治理自然环境中的事迹,从而感悟建设美好家园需要发扬民族精神。第二课时,寻找当代新愚公,通过实例体会当代愚公对于振兴祖国所作的贡献,明白现代社会仍需要发扬愚公精神,铭记愚公精神永发扬。

本次活动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了解愚公移山故事,说说我国古代历史奇迹,懂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克服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与不利因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气魄。从而通过实例体会当代愚公对于振兴祖国所作的贡献,明白现代社会仍需要发扬愚公精神,学习当代新愚公开拓创新精神,铭记愚公精神永发扬。

三、解决知识的传授

在教学设计中,我坚持品德与社会“史地融合、古今贯穿、以知载德、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理念,比如: 1了解运河开凿前我国东西向水路交通方便,南北向水路交通不便的不利因素。课堂上既讲开凿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史实,又让学生知道运河开凿前后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情况和地形特点。我将史地教育有机融合,连续出现了三幅地图:我国的地形图、我国的水系图、大运河的走势图。这三幅图对学生的时空和地理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帮助。加强了学生对运

河贯穿南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商业的交流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有了空间的概念。史地融合也是我们品社综合课的一个特点。在水系图上,我运用鲜明直观的动画演示河流走向,学生对天然河流大都东西流向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而对2500年前开凿京杭大运河的原因和作用、好处和意义产生探究意识; 2对愚公精神的体会。由古代愚公移山故事,引发现代社会还需不需要愚公精神?观看当代女愚公牛玉琴治沙录像,学生各抒己见,澄清对愚公精神的认识,明白现代社会仍需要发扬愚公精神。对于利国利民的事,就要像愚公那样,充满必胜的信心,不畏难,不动摇,坚持不懈地干下去。愚公精神不会过时。这种不怕困难、坚韧不拔、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仍然值得发扬。3探究科技时代愚公精神有何新内涵?从建设青藏铁路的当代开山筑路新愚公身上,感悟新愚公们用科技手段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西藏的发展铺平了天路。升华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懂得像西藏这样的地方,进行开发建设比搬家更有意义。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科知识与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机融合、无痕衔接。

四、关于教学策略的设计与运用

愚公移山的故事,曾经在我国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但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对愚公不怕吃苦,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精神理解更是肤浅,对于我国古代人民治理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例子就更显模糊了。可以说,这课对学生来说很陌生。

鉴于愚公精神离学生已有的认知比较遥远,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因此,本课有较多的接受式成分,有些内容的确是学生不知道的,教师可以给予适当地补充讲解:例如,结合教材和学情,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我着重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通过观看《愚公移山》的动画,引出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感受中华民族的祖先面对不利的自然环境以坚韧不拔的态度进行治理的愚公移山精神;在学生的交流中,我随机将自己的了解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感受历史遗迹诉说的古代愚公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

再如,了解我国自然环境中有哪些不利因素。通过对古代大运河开凿和现代牛玉琴治沙等事迹的探究,感受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克服自然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发展生产、改善生

活的具体事例。通过辨析,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最后展示青藏线建设者治理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愚公精神激励下奋勇前进的强烈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师生互动中,除了对学生的探究进行适当补充外,我还借助了媒体辅助教学,我国地形图、水系图和大运河走势图解决了时空的跨越、地理的认知;牛玉琴垦荒治沙的视频,以及沙漠、山脉、干旱、青海湖、西藏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在直观感知中,主动感受与体验、领悟与表达的情感,产生寻找当代新愚公,铭记愚公不怕困难、坚忍不拔、开拓创新精神,树立为振兴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详案

23《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巩固文言文重要的实词 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巩固文言文重要的实词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刚才大家听的就是一首名为愚公移山的歌曲,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为什么能从古传唱至今.,这个故事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二、回顾课文,巩固文言文重要实词,明确文言文学习中翻译的重点。 (作为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扫清的是文言障碍,我们得咬文嚼字,将内容解读清楚,当然这个任务我们昨天就已经做了,但是在我们正式进入文章主题之前,我还要考察考察大家文言解读环节是否完成任务.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现场做个小检测.看谁又快又准先完成任务,) 对答案,纠正错误.) (谁能说说,老师所出的这几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是什么词)明确翻译当中要注意什么?(特殊词,单字组词,句子补充完整,注意句式变化,语气词不可忽略) 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完成下列问题,见大屏幕) 思读课文,理解寓意,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设计: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到底是愚还是智? 正方:愚公实愚至极 反方:愚公大智若愚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愚公大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反语) 六、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对比及衬托的写作特色。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七、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二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三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设想; 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 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 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 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 读文言文,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停顿,主要指句中的停顿。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不该连在一起读,就决 定了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好句中的停顿,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 明白了。 熟读能够成诵。背诵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册教学的重点。所以,加强读的训练,有益于背诵。 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规定,能够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学中,不一定要直译课文,大体

意思知道了,就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 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习所列的词语。 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乃至作业,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读准下列字音: 仞惩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厝朔 二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借助教材上的注释。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学导案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

————————————————————————————————作者:————————————————————————————————日期:

芙蓉镇中学语文组电子教案课题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乐学) 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 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会学) 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 情感目标(学会)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 2 授课时间11.13 授课(备课)人林华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 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习: 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 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 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a、解决以下问题 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 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板书:难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 精神风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 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 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 土石?” 二次备课 一、导入: 从同学们的偶像入 手提问,引出毛泽 东曾经倡导学习 “愚公精神”,从而 引出题目:愚公移 山(生齐读)。 二、阅读探究:读 故事 三、用自己的语言 复述故事。 四、你读出了一个 怎样的愚公?

愚公移山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弄清楚愚公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分析人物形象,对文章做个性化的思考与探究。 3.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想想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

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背景资料。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知识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万仞(rèn ) 豫南(yù)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 孀妻(shu ān ɡ) 始龀(chèn ) 无穷匮(kuì) 一厝(cuò) 垄断(lǒnɡ) 冀州(jì) 魁父(kúi ) (2)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3)古今异义 指? ??古义:直。例:指通豫南。今义:手指。 曾???古义:连……都……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例:投诸渤海之尾。今义:各个、许多。 荷???古义:肩负、扛。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今义:莲。 虽???古义:即使。例:虽我之死。今义:虽然。 (4)一词多义

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

22 愚公移山 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 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篇一: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2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五中王路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 读能力。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 2、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延伸拓展法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发扬寓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 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5.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 、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 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 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 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画——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 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 第二课时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板书:课题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同学默读课文,根据文下注释解释了解文章大意。 2、自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 复述的要求:语言要通顺,故事情节完整。 四、理解全文 1、愚公为何要移山?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尽量用原句回答。)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愚公要移山有没有困难? 方七百里,高万仞。年老力衰、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 3、智叟是怎么阻止他的?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愚公是怎么回答的?(用原文回答)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找一位同学朗读课文2、3自然段,同学们如何评价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 点评:愚公——有远大抱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意志坚强,是一位真正的智者。智叟——自作聪明、知难而退的真正的“愚公”。 6、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段课文,请问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做事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7、用这个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一下)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五、请同学们怀着对愚公的赞美之情朗读全文。 总结全文:请问本文运用什么手法,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坚强毅力和坚持不懈与困难做斗争的决心。 名确:对比 六、安排作业 1、小组合作借助文后注释翻译全文。 2、请你为愚公写一份颁奖词。 【板书设计】愚公移山 方七百里 愚公移山子孙无穷匮 高万仞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二、检查复习: 解释划线词语 方七百里()汝心之固()杂然相许()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以残年余力()河曲智叟亡以应() 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三、品析课文 (一)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小组交流讨论。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用课文原文回答)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用课文原文回答) 3.愚公移山要实现的目标/目的是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 4.愚公在移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5.愚公认为山是移得了理由是什么?结果成功没有?(用课文原文回答) 6.其他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看出? (二)分角色朗读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并讨论: 7.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从表面上看,智叟的“智”,愚公的“愚”表现在哪? 9.实际上智叟不智,愚公不愚,如此命名寓意何在? 四、分析人物 愚公:目光长远,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愚公不愚。 智叟:目光短浅,胸无大志,自作聪明,智叟不智。 五、归纳总结寓意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导语:《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这则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年近九旬的老愚公毕力平险,移去两座大山的故事。故事的内容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很有启发意义。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 1.以本文的重点词语为主线,回顾、复习前面几册课本中的文言词句。 2.学会用“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的方法去准确地解读文章的主题。 二、教学设想: 对于文言文的复习,“大容量,高效率”始终是我们强调的重点,但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往往是注重了前者,就忽视了后者,容量一旦大,效率就会不高。所以就需要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即最常用、最简单的“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的办法,让他们迅速地确定文章的主题,然后到原文当中去加以佐证。 改变过去逐字逐句串讲的方式,运用“主题探究”的方式,试着用“追问”的办法,用一个字去撬动整个课堂。本文的作者意在宏扬愚公面对困难,挖山不止的“诚心”,所

以要抓住“帝感其诚”中的“诚”字去进行文本的剖析,以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课时:1课时 四、板块: 1.解读本文的题目。 2.证明自己的解读。 五、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背诵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并翻译。 抓住课文重点词语,前后勾连,回顾、复习前面几册课文中的文言词语。 二、解读题目。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愚公移山”,谁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预期答案: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天帝,于是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移走了这两座大山。 当答案不够准确时,可以提示:(1)这两座大山是愚公用箕畚一点一点运走的吗?(2)那这篇文章的题目换成“夸娥氏二子移山”多好啊!为什么非要写成“愚公移山”呢? 2.也就是说,移走两座大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一个字—— 预期答案:诚。(板书:诚) 也就是说,本文的主题是在赞扬愚公面对困难、坚定不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详案

《愚公移山》 知识与能力目标:1、巩固文言文重要的实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 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情感与价值目标:1、.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教学重点:1、巩固文言文重要的实词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1、学生对前一天的放送材料进行点评,演讲者总结。2、放 送新材料 赖斯:八陪努力,及时调整人生的方向。菲尔普斯:八金神童 二、激趣导入: (刚才大家听的就是一首名为愚公移山的歌曲,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为什么能从古传唱至今.,这个故事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回顾课文,巩固文言文重要实词,明确文言文学习中翻译的重点。 (作为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扫清的是文言障碍,我们得咬文嚼字,将内容解读清楚,当然这个任务我们昨天就已经做了,但是在我们正式进入文章主题之前,我还要考察考察大家文言解读环节是否完成任务.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现场做个小检测.看谁又快又准先完成任务,) 对答案,纠正错误.) (谁能说说,老师所出的这几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是什么词)明确翻译当中要注意什么?(特殊词,单字组词,句子补充完整,注意句式变化,语气词不可忽略) 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完成下列问题,见大屏幕) 思读课文,理解寓意,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设计: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到底是愚还是智? 正方:愚公实愚至极 反方:愚公大智若愚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愚公大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