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知识点1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docx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docx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1、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情况往往不同。

同一个物休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白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

2、速度:⑴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⑵时间相同,路程长,运动快⑶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快⑷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单位: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lm/s=3.6km/ho 人步行速度约l」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通过的路程为1.1m.(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平均速度:及对应的时间)常见速度:人步行速度1」m/s,自行车速度5m/s,人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乂10论人实验中数据的记录: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中长跑测验中,小明跑1000m小红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跑步路程时间平均速度小明1000m4分10秒4m/s小红800m3分20秒4m/s解:跑步路程时间平均速度小明1000m4分10秒4ms小红800m3分20秒4ms三、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的基本测量之一,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亦、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皿、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迪1、墨水瓶高度6cm5、特殊的测量方法: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卷数n,用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全)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全)

九年级物理复习资料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 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 、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九年级物理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知识点分析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知识点分析 人教新课标版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1)概念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被称作机械运动(2)自然界中除了机械运动,还有热运动等。

(3)对物体做的运动是否为机械运动的判断标准被研究物体与周围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2.参照物引入:A同学坐在向前行进的车里,看见路边的树木向后退;而站在路边的B同学,认为树未动(1)概念说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选取参照物的原则和标准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参照物)是静止的②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③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我们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比如树、河岸作为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运动的绝对性(这里的“运动”,不一定指机械运动)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里的“运动”特指机械运动)对于某一个物体而言,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①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而言,位置发生的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运动的②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而言,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静止的③对于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它的运动状况,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同。

补充:①相对静止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的②相对运动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不同、或运动的方向不一致,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运动的例题:1.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A.天空飘动的白云B.放在电炉上加热的水壶C.地球绕太阳公转D.流动的河水2.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可以是A.静止的B.运动的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3.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描述,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A.月亮躲进云里B.太阳从东方升起C.列车中的乘客看到树木后退D.观光电梯上的乘客看到地面远去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只有静止不动的物体可以做参照物C.宇宙中除机械运动外,再也没有其他形式的运动D.选择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在同一时刻可能是运动也可能是静止的5.一辆车沿河岸行驶,车上的人看到岸边的树向西运动,而河面上一艘船却在向东移动。

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知识点第1篇: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知识点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九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温度与温度计知识点第二节熔化与凝固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根据熔化时温度的特点可以分为晶体熔化和非晶体熔化。

熔化时都需要吸收热量。

2、晶体在熔化时的温度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两者缺一不可。

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熔化与凝固知识点第三节汽化与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汽化与液化知识点第四节升华与凝华(1)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注:很多变化路线是这样的:固体====>液体====>气体,但是部分是不需要融化就直接能变成气体的,比如固态氧。

固体物质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物质的升华点。

在升华点时,不但在晶体表面,而且在其内部也发生了升华,作用很剧烈,易将杂质带入升华产物中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三章知识点一、电能和电功1、电功及其单位: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用w表示。

电功的*单位是j,常用单位kw·h(俗称度),ikw·h=3.6×106j。

2、运用电功的公式解决有关问题:w=uit,即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二、电功率⒈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电流作功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公式:w=uqw=uit=u2t/r=i2rtw=pt单位:w焦u伏特i安培t 秒q库p瓦特三、学生实验:探究——小灯泡的电功率1、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电路图与测电阻的电路图一样。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温度降低时,液面下降。
玻 管
c、原理

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
璃 泡
现象。
液体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正确使用温度计
◆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玻璃泡要与被测量物体充分接触; ◆待示数稳定时再读数,且不能离开被测液体; ◆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内液柱的上表面齐平。
体温计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400 1 2 3 4 5 6 7
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 态的过程。
一、熔化和凝固概念: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 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固态
熔化 凝固
液态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 2 ·假设和猜想: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实验器材及药品:
酒精灯 铁架台 试管 烧杯 温度计 石棉网 搅拌器 火柴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晶体
4 ·获取事实与证据:(海波)硫代硫酸熔化实验 观察事项:A、熔化过程中的时间 B、熔化过程中的温度 C、熔化过程中的状态变化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非晶体
4 ·获取事实与证据:蜡的熔化实验 观察事项:A、熔化过程中的时间
使用之前甩一甩
思考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区别
从构造上:
1.体温计的玻璃泡与毛细管连接处有弯曲; 而普通的温度计是没有的.
2.体温计玻璃管内装的液体是水银;而普通的温度计可以是酒精,煤 油等.

九年级物理十二章

九年级物理十二章

九年级物理十二章一、内能。

1. 概念。

- 内能是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因为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总是存在相互作用。

-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 温度: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内能越大。

例如,同一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

- 质量: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越大,分子数量越多,内能越大。

- 状态:同一物质,状态不同,内能不同。

例如,0°C的水变成0°C的冰时,要放出热量,内能减小,因为冰的分子势能比水的小。

3.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 做功。

- 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例如,压缩空气时,活塞对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 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例如,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 热传递。

-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 条件:存在温度差。

- 热传递传递的是热量,而不是温度。

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

-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如金属棒一端加热,另一端很快变热)、热对流(如烧水时水的上下循环流动使整壶水变热)、热辐射(如太阳通过热辐射向地球传递热量)。

二、热量。

1. 概念。

-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

2. 计算公式。

- 当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Q = cmΔ t,其中c是比热容,m是质量,Δ t=t - t_0(t是末温,t_0是初温)。

- 当物体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Q = cmΔ t,此时Δ t=t_0 - t。

三、比热容。

1. 概念。

-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2. 单位。

- 比热容的单位是J/(kg·^∘C)。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2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2

课堂练习:
5.一根条形磁铁,左端为S极,右端为N极,下图表达 从S极到N极磁性强弱变化情况旳图象中 正确旳是( D )
探究试验: 把铁屑撒在磁体周围,观察铁屑形成 旳图案。
二.磁场
1.磁场: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能使指 针偏转旳物质,这种物质就是磁场。
2.磁场旳特点: (1).看不见、摸不着; (2).它是确实存在旳; (3).能够根据它对其他物体旳作用来认识它。
N
S
2、画出同名磁极之间旳磁感线:
N
N、S极。
N
S
N
N
4 、几位同学课后讨论对磁感线旳了解, 他们分别有下列几种看法,正确旳是(B )
A.将小铁屑放到磁体周围能够看到它们 有规律旳排列,阐明磁感线是存在旳.
B.磁感线是我们为了形象旳描述磁场画 出来旳,不是客观存在旳.
第十二章 电与磁
第一节 磁现象 磁场
你懂得它旳原理吗?
flash 一形形色色旳磁体、磁;现 1象. :能吸引铁、钴、镍 等物质旳性质。 2. :具有磁性旳物体条。形、针形、 蹄形、圆柱形
11. :能吸引铁、钴、镍 等物质旳性质 cci8cciiqZ. :能吸引铁、钴、镍 等物质 旳性质。
一 磁现象
定义:在磁场中,沿磁场中旳某些 小磁针旳N极画出某些带箭头旳曲 线,这么旳曲线叫 做磁感线;
蹄形磁铁旳磁感线
磁感线分布规律: 从磁体N极出来,回到S极。
磁感线特点
三、磁感线旳特点
1、磁感线只是假想旳曲线,是帮助我 们描述磁场而模拟出旳(模型法),实 际并不存在,但磁场是客观存在旳。
2.磁感线旳疏密表达磁场旳强弱。磁体两端处 磁感线最密,表达其两极处磁性最强。
3、磁化是原来没有磁性旳物体取得磁性旳过程.

【原创】物理 九上12-16章知识点整理

【原创】物理 九上12-16章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2、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温度计的使用:①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②温度计不能触杯底、碰杯壁、否则温度会过低或过高。

③被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4、六种物态变化:固态→液态:熔化,吸热。

冰变成水……液态→固态:凝固,放热。

水结成冰……液态→气态:汽化,吸热。

把湿衣服晾干……气态→液态:液化,放热。

雾、露、所有“白气”……固态→气态:升华,吸热。

樟脑球的“消失”、干冰的升华……气态→固态:凝华,放热。

霜……5、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值叫做该晶体的熔点。

6、固体可分为晶体(如:冰、钻石、水晶石、海波、萘、所有金属……)和非晶体(玻璃、塑料、沥青、石蜡……)。

7、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8、晶体的熔点还会由于“外界压强”或“杂质的存在”变化而变化。

9、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也保持不变....,该温度叫做沸点。

(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才是100℃)10、汽化可分为蒸发和沸腾。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3个:①液体的温度高低;②液体的表面积大小;③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快慢。

1、物体的内能①内能是包括由于分子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②单位:J③物体的内能与温度和质量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④物体的内能永远不会为O。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①做功;②热传递。

3、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用“Q”表示。

4、①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是相同的②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相同的。

5、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为该物质的比热容,符号是C;比热容单位:J/(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上学期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标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估测符合实际
的()
A.人的心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3s
B.成年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1m/s
C.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
D.中学生的身高约为2.20m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C.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3.如图所示,现代汽车除了前、后排座位都有安全带外,还安装有安全气囊系统,这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身造成的伤
害 ( )
A.汽车速度太慢 B.汽车转弯
C.汽车前端发生严重撞击 D.汽车突然启动
4.(2011年浙江衢州第18题)小明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归纳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
0℃、1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千克/米3)
水1.0×103冰0.9×103
水银13.6×103干松木0.4×103
酒精0.8×103铜8.9×103
煤油0.8×103铝 2.7×103
A.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 B.固体物质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物质大
C.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 D.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体积较小5.小李同学对体育比赛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短跑选手百米冲刺后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想最快的通过终点
B.射箭运动员用力拉弓,是力使弓的形状发生改变
C.皮划艇运动员用力向后划水,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足球运动员头球攻门,是力使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6.在航空领域,常常发生小鸟撞毁飞机事件。

下列关于小鸟和飞机相撞时的说法正确的
是: ( ) A.小鸟受到的力大 B.飞机受到的力大
C.小鸟和飞机的受力一样大 D.主动撞击的一方产生的力大7.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由此可判
断 ( )
A.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
C.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D.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8.体积和质量都相等的铝球,铁球和铅球,密度分别为ρ铝=2.7g/cm3,ρ铁=7.8g/cm3,ρ铅=11.3g/cm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铁球是实心的,则铝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

B.若铝球是实心的,则铁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

C.若铅球是实心的,则铝球和铁球一定是空心的。

D.不可能三个球都是空心的
9、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在3秒内通过36米的路程,则它在前2秒内的速度一定
是 ( )
A.9米/秒 B.12米/秒 C.4.5米/秒 D.无法确定
10.小雨同学通过绳子拉着一石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假设它受到的力全都消失,则该石块
将 ( )
A.立即停止运动 B.继续做匀速圆周运动
C.落到地面上 D.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1.最小刻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200页书的总厚度,四次测量记录分别为
7.5mm、7.7mm、7.8mm和7.85mm,其中错误的记录是_____,书的厚度为___mm,合______μm。

12.如图甲所尔是使用托盘天平时的实验情景,请你指出存在的两处错误:
(1) 、.
(2)纠正错误后,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 _____g。

13. 如图9所示,人站在跳板上,人对跳板的力的作用效果是
14. 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填“会聚”或“发散”)
15.宁安城际铁路芜湖段正在建设中,芜湖人多年的“动车”梦即将变为现实。

已知芜湖到南京的路程约92km,若宁安城际铁路建成后火车以25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则从芜湖到南京约需 h,合 min。

以正在行驶的火车为参照物,铁路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16、小明在探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时,得出了如图的图线。

由图线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____。

用甲、乙两种不同的物质做成质量相同的实心体,则它们的体积之比为____。

17.如图4所示,点燃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

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的密度变________,所以热空气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 )形成气流,气流流过扇叶时,带动扇叶转起来。

18.原子是由原子核和_________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中子和________组成的。

19.我国名酒五粮液素有“三杯下肚浑身爽,一滴沾唇满口香”的赞誉,曾经获得世博会两届金奖。

有一种精品五粮液,它的包装盒上标明容量500mL,(ρ
酒=0.9×103 kg/m3),则它所装酒的质量为 kg,将酒倒出一半以后,剩余酒的密度为 kg/m3;如果用此瓶装满水,则总质量比装满酒时
多 kg。

三、作图与实验(20题2分,21题2分,22题23题每空各1分,共13分)
20.根据反射定律完成下列光路图并标出入射角
21、一小车受到一75牛水平向左拉的力,作用点在A点,请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出该力。

22.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在水平桌面上分别铺上分别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棉布、玻璃,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物体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如图11所示。

(1)实验时小车每次都从斜面顶端滚下,是为了让小车在这些物体表面开始运动的_______相同。

(2)由图示可知,小车在玻璃上运动的距离最__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速度减小得越慢。

(3)根据这个实验推理:若水平物体表面绝对光滑(即小车不受任何阻力作用),那么小车将一直保持_____。

23.为确定某种未知液体的“身份”,物理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小明的实验小组,他们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多次测量。

某次的操作如下:
(1)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

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6甲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为 g。

(2)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16乙所示,则该液体的体积V为 mL。

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比它的实际值
要(选填“偏大”或“偏小”)。

(3)他们对测量方法进行修正后,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m-V”图像,如图17所示。

由图像可知该液体的密度为 g/cm3;通过查表对照知该液体。

四、计算题(共6分)
24、有一质量为5.4千克的铝球,体积是3000厘米3,试求这个铝球是实心还是空心?如果是空心,则空心部分体积多大?如果给空心部分灌满水,则球的总质量是多大?(ρ铝=2.7×103千克/米3)
一.选择题
1.B
2.D
3.C
4.D
5.A
6.C
7.A
8.B
9.B 10.D
二.填空题
11.7.85mm 7.7mm 7700um
12.用手拿砝码了,左盘放砝码右盘放物体了
13.改变物体的形状
14.会聚,发散
15.0.368h 20.08min 运动
16.9:4 4:9
17.小上升
18.核外电子质子
19.0.45kg 0.9x103kg/m3 0.05kg
三. 作图与实验
20.
21.
22.(1).速度 (2)远小 (3)匀速直线运动
23. (1)29g (2)30ml 偏小 (3)1g/cm3 水
24.解:
V’=m/ρ=5400g/2.7g/cm3 =2000cm3<3000cm3 是空心V空=V-V’=3000cm3-2000cm3=1000cm3
m水=ρ水xV水=1g/cm3x1000cm3=1000g
m总=m水+m铝=1000g+5400g=6400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