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艺术观
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演变

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演变
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先秦至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
1. 先秦至汉:这个时期的中国艺术审美观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在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人们注重表现自然形态的美,追求形式上的对称、平衡和协调。
同时,这个时期的审美观也强调“礼乐文化”,即通过艺术表达对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推崇。
2. 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的中国艺术审美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强调个性化和情感表达。
玄学的兴起也对艺术审美产生了影响,艺术家们开始追求简约、超脱和自然的风格。
同时,佛教文化的传入也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如壁画、石刻等。
3. 唐宋元明清:这个时期的中国艺术审美观逐渐走向成熟和多元化。
唐代追求“雄浑壮丽”,宋代则注重“写实主义”,元代则以“文人画”为代表,强调笔墨情趣,明清时期则出现了“实学思潮”,强调艺术的实用价值和科学精神。
同时,这个时期的文化交流也带来了新的艺术风格和思潮,如佛教艺术的传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等。
4. 近现代:这个时期的中国艺术审美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的影响,人们开始追求“新文化”和“现代性”。
在艺术领域,出现了各种新的艺术流派和风格,如印象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
同时,这个时期的审美观也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开始注重个性和创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文/张国军当今,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姿的多元化局面。
但能够打动人们心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却不多见。
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不少画家被商业观念所左右,心浮笔躁,形式上强装学术,故作深沉,技法上偏重于肌理制作,玩弄雕虫小技;有的急功近利,玩弄笔墨游戏;有的打着创新的招牌搬抄西方的绘画形式,从而失去了中国民族绘画的艺术特质,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和人民大众对中国画的审美价值的判断和评价。
重审中国绘画,其线条之丰富,笔墨之有趣,构图之灵活,空白之妙用,诗书画印之相得益彰,可谓世界艺术奇观。
在文艺创作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传承,如何把握中国绘画的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文化底蕴,乃是我们艺术家的主要责任。
中国画创作必须按照绘画的演绎过程,沿着事物本质发展的轨迹,运用新的审美观念进行拓展。
中国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思维方法、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
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南齐谢赫的“骨法用笔”,再到唐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到近代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含着立意、气韵、意境、经营、笔墨、程式、风格以及学养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
这些经验和理论,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
中国画无论是表现形式、表现方法,抑或工具材料,都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深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
在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繁荣与多元发展的今天,把握和深化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神写意超以象外中国画重写意,区别于西方的写实绘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意蕴。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具象的摹拟和抽象的不似,而是在具象和抽象之间,通过形象和笔墨,表现出人的感情和气质。
近代大师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似”指创作的题材和内容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真实的反映。
简述中国绘画的艺术特色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①形神兼备以形写神;②立意在先构图灵活;③虚实结合浓淡相宜;④诗、书、画、印结合。
知识拓展:
1.简述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1)以线为主的中国笔墨;
(2)重“写意”,既承认艺术创造来源于客观世界,又十分重视个人的主观作用;
(3)遵循“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原则;
(4)运用比、喻、兴、借等手法;
(5)诗词入画,提倡诗情画意。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画“三远法”的是()。
A.高远、平远、深远
B.高远、宽远、深远
C.高远、宽远、广远
D.高远、宽远、平远
答案:A
3.中国绘画按照题材可划分为:、、。
()
A.风景画、山水画、花鸟画
B.人物画、动物画、风景画
C.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D.风景画、建筑画、花鸟画
答案:C
4.顾恺之是东晋最著名的画家,其作品《洛神赋图》属于()
A.山水画
B.人物画
C.风俗画
D.花鸟画
答案:B。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第一篇: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画与诗歌的融合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的形式和美感有别于世界其他绘画艺术,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学、书法、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所蕴育的一种特殊的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数中国画家首先是文人,然后是画家。
因此绘画与书法、诗歌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互相丰富、互相渗透、融会到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表现艺术,可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另外一层含意是画境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求得的境界。
所以中国文人看画有读画之说,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笔墨与诗意相融相辅而成画。
中国最早的文学成就是编纂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而中国诗画开始联系起来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诗配了二幅图。
到晋代的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了《洛神赋图》。
至晋末陶潜开始创作田园山水诗,并出现一批山水画家。
自此以后山水田园诗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诗人画家,虽然不曾有意识的将诗画结合起来,但却同时向山水田园诗画发展,使题材内容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再者,这些诗人画家的道佛思想极其浓厚,在审美最求上也大体相同。
所以他们的诗画创作思想也有相似之处。
到唐代时,是诗歌的辉煌时期,诗画结合也已明朗化,诗人画家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
可见诗画结合在唐代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且各种形式都已具备。
而宋代的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已经相当明显了,而且也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并由于苏轼提出总结性的“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成为千古定论。
自此以后,诗人画家都以此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目的,导致诗配画和画配诗及画上题诗、自画自题,成为普遍的诗画创作的美的形式和标准。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认识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
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
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
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
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
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
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
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
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
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
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
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
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读书笔记

我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读书笔记一、我国绘画概述我国绘画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绘画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我国绘画以山水、花鸟、人物、仕女等为主要题材,多以墨、笔、绢、纸等为材料,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二、我国绘画的历史演变1. 先秦时期的绘画艺术先秦时期的绘画注重以文字为主,绘画内容以祭祀、神话、传说为主题,形式多为图像与文字相结合,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与审美情趣。
2. 隋唐时期的绘画精华隋唐时期是我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和绘画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张僧繇的山水画等,其作品以笔墨淋漓、气韵生动而著称。
3. 宋元时期的绘画风格宋元时期的绘画追求“写意”、“意境”,注重墨韵和意境的表达,代表作有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赵孟頫的行草书法作品等,成为我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4. 明清时期的绘画技法明清时期的绘画技法日益丰富,出现了工笔、泼墨、设色等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技法,画家们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绘画流派。
5. 近现代的我国绘画近现代的我国绘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绘画艺术的技法和理念,形成了岭南画派、上海画派、新水墨画等多样化的绘画形式,展现了我国绘画在当代的生机与活力。
三、我国绘画的审美鉴赏我国绘画在审美上注重意境、情感的抒发,强调画家对于自然、人物的独特感悟和表达。
观赏我国绘画作品时,不仅要欣赏画家的笔墨技法和构图手法,更要深入品味作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欣赏我国绘画,可以感受到我国人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态度,增进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我国绘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我国绘画艺术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审美意义,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人们的认识和关注,推动我国绘画艺术的繁荣与传承。
古代中国的艺术观与审美理念分析

古代中国的艺术观与审美理念分析中国有着丰富的艺术历史,许多优秀的艺术品和传统艺术形式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和繁荣。
这些艺术的背后是中国古代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理念,这些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作。
首先,古代中国的艺术观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统一。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天地间的和谐,将自然界视为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中国人在艺术创作中常常追求与自然的融合。
他们注重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景观,尤其是山水之美。
中国的山水画和园林艺术便是艺术家们对自然之美的再现。
他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置,使观者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妙和宁静。
同时,古代中国注重人文关怀,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价值观。
这也影响了艺术创作,许多艺术品都以描绘人物形象和表达人文情感为主题。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家的笔触和绘画技巧,表现出人类情感的复杂和丰富。
其次,古代中国的审美理念强调内在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相比西方的写实主义,中国的艺术更注重的是表达内在的情感和意境。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多崇尚闲逸和清静的生活,他们欣赏那些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艺术品。
因此,中国的艺术作品往往经过作者的内心挖掘和感悟,通过以意境为核心,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追求。
绘画作品中常常有一些细腻的意象和隐喻,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构思和含蓄的笔触,引起观者的共鸣。
中国的音乐、戏曲和舞蹈也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通过旋律、节奏和舞姿,表现出特定情感和思维画面。
进一步地,古代中国的艺术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不仅仅通过静态的作品来表达,而是以动态的形式呈现。
中国人认为,艺术的魅力应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激起观者的神经和感官。
演唱、舞蹈以及各种形式的表演艺术,都是中国古代人们尝试打破时间和空间束缚,使艺术更具沉浸式和立体式特征的努力。
另外,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也是一种以动态形式展示的艺术。
书法家通过笔勾提笔的运动,以及用笔的粗细、虚实表现出丰富的意境和匠心。
这种动态的表现方式赋予了中国书法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美与真——中国画与西方画的比较

美与真——中国画与西方画的比较在美学领域当中,绘画艺术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而且,世上的绘画艺术也不只有一种,它们之间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表现手法,甚至是表达的主题角度也有所不同。
这篇文章将主要探讨中国画与西方画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以及从美学角度分析它们各自的艺术魅力所在。
中国画与西方画风格的比较中国画与西方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艺术类型。
中国画追求的是华丽自然、意境抽象,注重写意、气韵生动,而西方画多是具象且透视准确,其主要特点是故事情节强烈、情感热烈、动感强烈。
这两种画风各自拥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和绘画方法。
比如,中国画的山水画风格使用了诸如湿笔、水染、墨语、描法等具有自然表现力的手法,将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对自然景色的把握融入到了画作中;而西方画风格较注重色彩与形体的表现能力,使用透视和光影的表现形式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不同绘画艺术的表现主题中国画与西方画在表现主题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中国画关注的是自然中的万物,常表现人文情怀、思想情感、文学寓意和哲学内涵等方面,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历史名作;西方画更多地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场景和历史文化等主题,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两者所表现的主题差异归根结底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等自然哲学思想,西方文明更注重人类的理性与实验性质的探索。
美学上的对比分析再来谈谈这两种不同绘画艺术形态的美学特点。
中国画崇尚“真、善、美”三者的统一与和谐,以客观的艺术表现手法诠释内心深处的清丽和境界,追求的艺术理念是“大雅之至,大美之至”。
西方画追求表现力、逼真感,它对色彩、空间和形态关系等细节的处理更为讲究,而中国画则更注重意境的抒发。
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中国画采用写意的笔触掌握作品的基本要素,用墨不同程度地表现事物的轻重、浓淡、空气和形状;而西方画则注重构图的灵活性和情绪的表达,更注重作品的整体效果和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