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有趣的地理小实验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实验集锦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实验集锦地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意志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起步较晚、条件有限、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原因,目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直面问题、探讨对策,开发真正有价值的地理实验,构建高效、完整的地理实验教学体系。
以下是一些实验的介绍,供教师们参考:1.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实验1:使用长方形的玻璃缸、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热水、冰块、香和火柴等材料。
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然后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的飘动情况,发现规律并得出结论。
实验2:关闭教室的门窗,点燃两根较粗的香,将一支香旁边放一个1000瓦的电热炉、另一支香旁边放一个较大的冰块,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
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再次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从实验中可以得出热的地方近地面产生低气压,气流从冷的地方流向热的地方;而高空气流则由热的上空流向冷的上空的结论。
实验3:切洋葱的实验、冬季教室门口的打火机等。
2.季风成因的实验季风成因实验包括使用水平风机、热板、水平玻璃管、水平玻璃管和水平风机等设备,通过模拟地球自转、水平气压梯度力、科氏力和重力等因素,让学生了解季风的形成原理。
以上实验仅供参考,教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闭门窗,点燃两根卫生香,使烟垂直向上。
在卫生香的两侧放置一只1000W的电炉和一面盆冰块,观察烟的飘动方向。
交换电炉和冰块的位置,再次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实验表明,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
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高低气压的“季节”转换产生了季风。
使用煤气炉、纸巾和冰水进行实验验证海陆风的存在。
在煤气炉旁边放置纸巾,观察其飘动方向。
五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理解地球科学知识

五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理解地球科学知识在小学三年级的学习中,地球科学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帮助学生理解地球是如何运转的,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为了帮助三年级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科学知识,我提供了五个有趣的科学实验,以帮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对地球的认识。
实验一:剖开地球材料:一个大型塑料球、剪刀、标签纸、颜料、画笔步骤:1. 使用剪刀小心地剖开塑料球,使其形成两个完整的半球。
2. 在每个半球上使用颜料和画笔来标记并绘制地球的不同特征,比如山脉、河流和湖泊。
3. 将标签纸剪成小片,并贴在不同的地方,标明地球的各种特征。
4. 将两个半球结合在一起,模拟地球的形状。
5. 老师或学生可以在地球上旋转并观察各种特征。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理特征。
实验二:水循环模拟材料:一个大碗、热水、保鲜膜、冰块、食盐、小碗步骤:1. 在大碗中倒入热水,并且用保鲜膜盖住碗口。
2. 将冰块放在保鲜膜上方的一侧。
3. 将小碗放在冰块上面,然后将食盐撒在冰块上。
4. 静待一段时间,观察碗中的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帮助他们理解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实验三:磁力实验材料:几块小磁铁、铁屑、纸张、玻璃瓶步骤:1. 将铁屑撒在纸张上。
2. 将磁铁放在纸张的下方,靠近铁屑的一边。
3. 观察铁屑的移动和排列。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学习磁力的基本原理,了解地球的磁场和指南针的原理。
实验四:化石挖掘材料:塑料夹土堆、小铲子、小刷子、塑料袋步骤:1. 在塑料夹土堆中挖掘,使用铲子小心地取出土块。
2. 使用小刷子将土块上的泥土小心地清除。
3. 观察土块中是否有化石的存在。
4. 将发现的化石放入塑料袋中并进行标记。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对地球历史的重要性。
实验五:日晷制作材料:一个大圆盘、一个直立的杆、时钟、铅笔步骤:1. 将直立的杆插入大圆盘上,并确保它直立稳固。
四年级地理小实验

四年级地理小实验在四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地理小实验就像一扇神奇的窗户,为孩子们打开了探索地球奥秘的大门。
这些小实验不仅充满乐趣,还能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叫做“自制简易地球仪”。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个乒乓球、一根铁丝、一张世界地图和一些颜料。
先用颜料在乒乓球上画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大致轮廓,要尽量画得准确哦。
然后,把铁丝穿过乒乓球,做成一个可以倾斜的支架,模拟地球的倾斜角度。
这样,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就做好啦!通过转动这个地球仪,孩子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还有一个实验是“模拟海陆热力差异”。
准备两个相同大小的金属盆,一个装满沙子,代表陆地;另一个装满水,代表海洋。
把两个盆放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然后用温度计分别测量沙子和水的温度。
你会发现,沙子的温度升高得更快,这就说明了陆地升温快。
接着,把两个盆放到阴凉处,过一会儿再测量温度,会发现水的温度下降得更慢,这表明海洋降温慢。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能明白为什么海边的气候通常比内陆地区更加温和。
“探究水土流失”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实验。
找一个长方形的塑料盒子,一端铺上一层厚厚的土壤,做成一个小斜坡。
在斜坡的顶部浇水,模拟降雨。
观察水从斜坡上流下来的情况,以及土壤被冲走的程度。
然后,在斜坡上种一些小草或者铺上一层草皮,再次浇水进行观察。
孩子们会发现,有植被覆盖的斜坡,水土流失的情况明显减轻。
这个实验让孩子们懂得了保护植被对于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性。
“观察月相变化”也是孩子们很喜欢的实验。
每天晚上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观察月亮的形状,并把它画下来。
持续观察一个月左右,就会发现月亮的形状在不断地变化,从新月到上弦月,再到满月,然后是下弦月,最后又回到新月。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能亲身感受到月相变化的规律。
另外,“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用一个塑料瓶,里面装上一些醋和洗洁精,再加入一些红色的色素。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验与观察案例分享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验与观察案例分享地理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而实验与观察是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验与观察,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分享一些适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验与观察案例,旨在提供一些可行的教学参考。
案例一:水循环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模拟水循环过程,了解水的循环和分布现象。
实验材料:玻璃杯、热水、保鲜膜、冰块、橡皮带、针或牙签。
实验步骤:1. 将一杯热水倒满,并用保鲜膜封住杯口,用橡皮带固定。
2. 在保鲜膜上刺孔,可以用针或牙签,孔越小越好。
3. 将冰块放在保鲜膜上方。
观察现象:当热水被加热时,水蒸气会通过孔洞蒸发出来,然后在冰块上凝结成水滴。
这个过程模拟了水从海洋蒸发形成云,再降落到陆地上的现象,即水循环。
案例二:风力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模拟风的产生和风的影响,了解风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实验材料:电扇、风车模型、球形底座。
实验步骤:1. 在球形底座上固定电扇,并打开。
2. 将风车模型放在电扇前方。
观察现象:当电扇启动时,产生了空气流动,风车模型会随之旋转。
这个实验模拟了风的形成和影响,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风力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案例三:地质变化的观察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地质变化现象,了解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实验材料:模拟地壳的板块、水槽、颜料、塑料袋。
实验步骤:1. 将模拟地壳的板块放入水槽中。
2. 在板块的边缘涂抹上不同颜色的颜料。
3. 用塑料袋将整个水槽密封。
观察现象:随着水槽底部不断水平移动,模拟地壳板块会发生相互碰撞、推移和下沉等现象,颜料也会随之混合。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地质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震、山脉的形成等。
通过以上实验与观察案例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实验与观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它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同时,教师应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验条件,灵活选择合适的实验案例。
完整版)初中地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

完整版)初中地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1.环境调查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调查周围的环境,了解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变化。
实验步骤:选择一个特定的地点,观察并记录周围的自然和人为环境。
实验结果:总结观察到的环境特点,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2.土壤pH值测试实验实验目的:测量不同地点的土壤pH值,了解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步骤:在不同地点采集土壤样本,并使用pH试纸或土壤酸碱计测试其pH值。
实验结果:比较不同地点的土壤pH值,分析酸碱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气候要素观测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测气候要素,了解气候的变化和影响。
实验步骤:每天记录并比较温度、湿度、风速等气候要素的变化。
实验结果:总结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
4.河流水质测试实验实验目的:测试不同河流的水质,了解水体的污染情况。
实验步骤:采集不同河流的水样,并使用水质测试仪器测试其pH值、溶解氧含量等指标。
实验结果:比较不同河流的水质指标,分析水体污染的程度。
5.垃圾分类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垃圾分类实验,了解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和合理处理方法。
实验步骤:收集不同种类的垃圾,并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分类和处理。
实验结果:总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提出合理处理垃圾的建议。
6.昼夜变化观测实验实验目的:观测昼夜变化,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实验步骤:每天固定时间观察并记录太阳的位置和光线强度的变化。
实验结果:分析观察到的昼夜变化现象,解释其背后的原理。
依此类推,共20个实验)结论这份文档提供了初中地理学生可以进行的20个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理环境、土壤酸碱度、气候要素、水体污染、垃圾分类、昼夜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实验将帮助学生在地理研究中加深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观察力。
九年级地理课本中重要的10个实验

九年级地理课本中重要的10个实验
地理是通过实践理论知识的学科,实验是地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九年级的地理课本中,有很多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
以下是重要的10个实验:
1. 风向和风速的测量实验:通过使用气象仪器来检测风的方向和速度,帮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和风力等级的概念。
2. 河流侵蚀实验:通过实验中模拟河流侵蚀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变化。
3. 水循环实验:通过模拟水在地球上的循环和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4. 火山喷发实验: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火山地貌的形成和火山灾害的影响。
5. 土壤颗粒组成实验:通过实验中观察土壤样本中颗粒的组成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土壤成分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6. 大气压力实验:通过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力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
7. 地球自转实验:通过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日月星等天文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8. 城市气候观测实验:通过观测城市中不同位置的气温和湿度
差异,帮助学生理解城市气候的形成和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
9. 海水盐度实验:通过检测海水溶解盐的浓度,帮助学生理解
海洋地貌和海洋生态系统。
10. 太阳影子实验:通过测量太阳高度角和影子长度的变化,
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倾斜角度和地球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差异。
这些实验不仅可以理论结合实践,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希望学生们可以在
实验中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和魅力。
高中地理模拟小实验-最新年文档

高中地理模拟小实验-最新年文档高中地理模拟小实验实验一潮汐能发电模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涡轮机转动情况展示,更直观地观察潮汐能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潮汐能发电机的理解。
实验材料:1个顶盖留3条缝的玻璃水槽(分别用于倒水和插玻璃隔板),1块玻璃隔板,1个涡轮机(风扇),1块圆形铁片,铁丝若干,水。
实验准备:将圆形铁片按图1中的虚线剪开,并将三个锐角向后弯折,制成简易螺旋桨(即涡轮机),并将其中一片涂红(便于观察)。
在透明挡板下方凿一个洞,大小约等于圆形铁片,并将玻璃隔板插入留缝的顶盖中间固定。
用铁丝穿过螺旋桨中心,并固定在洞口。
实验步骤:①按图2组装好实验器材,并用黏土将涡轮机处的洞口密封,以防隔板两边的水互相流动。
②在两边水槽中分别加入水,使水槽左侧的液面高于右侧,并在左侧水中滴加蓝墨水,便于观测水的流动。
③最后将黏土拔出,观察涡轮机的转动情况。
实验原理:海水在运动时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潮汐能。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月球、太阳的引潮力以及地球自转效应所造成的。
涨潮时,大量海水汹涌而来,具有很大的动能;同时,水位逐渐升高,动能转化为势能。
落潮时,海水奔腾而归,水位陆续下降,势能又转化为动能。
涨潮时产生的水位差,使玻璃挡板的两边所具有的势能不同,将涨潮时的机械能转变为动能,使涡轮机发生转动。
实验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高水位一侧的蓝色水迅速地向低水位一侧定向移动,带动螺旋桨快速转动。
实验优点:用时短,利于课堂演示。
实验缺点:实验无法形象地模拟涨潮时潮汐能的强大能量。
实验二水循环模拟实验实验目的:用装满水的平底盆模拟海洋,装满沙子的玻璃瓶模拟陆地,通过观察凝结在塑料纸上的水珠流动方向来模拟水循环时水的流动方向,用这个实验模拟水循环的海陆大循环。
实验材料:平底盆、装沙子的小瓶、透明的塑料薄膜、橡皮筋、小石头。
实验步骤:①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如图3。
②用透明的塑料薄膜盖住平底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薄膜上,压住薄膜;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初中七年级地理实验探索地球的自然奇观

初中七年级地理实验探索地球的自然奇观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家园,它涵盖着众多的自然奇观,包括壮丽的山脉、浩瀚的海洋和神秘的自然现象。
通过地理实验我们可以深入探索这些自然奇观,加深对地球的了解。
本文将为您介绍初中七年级地理实验中的一些实践项目,帮助您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自然奇观。
一、地质构造实验地球的地质构造是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地质构造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实验材料:一张平坦的纸板、一些沙子、几个小石块、一小块橡皮筋实验步骤:1. 将纸板平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代表地球的地壳。
2. 在纸板上撒上一层沙子,模拟地壳上的大陆和海洋。
3. 用小石块代表地壳中的山脉,将其放置在沙子上。
4. 拉伸橡皮筋,并将其置于纸板两侧,代表地壳中的板块。
5. 缓慢地推动橡皮筋,观察沙子、石块的运动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沙子的堆积、山脉的隆起和板块的运动。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的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的原理。
二、气候因素实验地球的气候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纬度、海陆分布、海洋洋流等。
通过气候因素实验,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实验材料:一些模型动物、不同颜色的水彩笔、一个大型透明容器、一些水实验步骤:1. 将透明容器倒立,使之成为一个封闭的容器。
2. 适量地往容器中加入水,代表海洋。
3. 利用水彩笔在容器底部不同位置上标记出不同纬度的线,表示地球上的纬度。
4. 在容器内放置模型动物,代表陆地上的生物。
5. 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将容器内的水染上不同颜色,模拟不同纬度的气温。
通过观察容器内不同纬度的水温变化和动物的位置分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纬度、海陆分布和海洋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自然现象实验地球上还存在着许多自然现象,如火山喷发、地震和洪水等。
通过地球自然现象实验,我们可以学习这些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实验材料:一个小容器、柠檬酸粉末、小苏打粉末、红色食用色素、胶带实验步骤:1. 在小容器中放入适量的柠檬酸粉末和小苏打粉末,代表火山口中的岩浆和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个有趣的地理小实验
一、大气环境类实验
1.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
器材: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左右,宽30左右,高40厘米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①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②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③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④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通过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的飘动方向,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2.季风成因的实验
关闭门窗,点燃两根卫生香,使卫生香的烟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气流的影响)。
在卫生香的等距离左右两侧分别放一只电炉、一面盆冰块。
将电炉通电5分钟后,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
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在实验中,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
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高低气压的“季节”转换,产生了季风。
3.验证海陆风的存在
实验器材:煤气炉、轻软的纸巾、一盆冰水
实验步骤:
①打开煤气炉,把手伸在炉火的上方,感受空气的温度。
②拿轻软的纸巾在炉火旁边不同的位置,观察纸巾的飘动方向。
③将一盆冰水放置炉火旁边,轻软的纸巾放于炉火和盆之间,观察纸巾飘动的角度和步骤②有何差异?
实验结果:手放在燃烧的煤炉上方,很快感觉到发热、发烫。
纸巾无论在炉火旁边的什么位置,都会向炉火方向飘动。
加放一盆冰水后,纸巾飘动的角度变大。
4.模拟大气温室效应
实验器材:2只玻璃盘,1个较大的白色矿泉水瓶,2支温度计,少许土壤,1把剪刀,手表。
实验步骤:
①在两个玻璃盘中分别放入少许土壤;用剪刀将一白色塑料瓶拦腰剪断,然后,将塑料瓶倒扣在一只玻璃盘中,制成“微型温室”。
②在“微型温室”顶部钻一个小孔,插入温度计;在另一盘中放置一支同样的温度计。
③将两个玻璃盘放置在阳光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下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进行比较。
5.海陆热力差异
实验器材:烧杯、水、细砂、温度计
实验步骤:取两个烧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细砂,在两个烧杯中均插入一支温度计。
把两个烧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定时间后,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再把两个烧杯移入室内,过一定时间后,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收集整理数据:在阳光下晒30分后,当时细砂的温度为45℃,水的温度为37℃,移到室内10分钟后,细砂的温度为31℃,而水的温度为35℃。
水温度变化是2℃,而细砂的温度变化是14℃。
结论:水的温度变化比细纱要小,说明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
引起温度变化不同的原因是水和细砂的比热不同。
水的比热大,而砂石的比热小,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水温度升高的就比较小,而细砂升高的就比较多。
6.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对地表有保温作用
实验用材:烧杯2个、沙土、温度计2根、铁架、保鲜膜、台灯
实验过程:通过对两个烧杯在灯光照射前后温度变化,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分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探究保鲜膜在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验证大气对杯内有保温作用。
二、地球运动类实验
1.地转偏向力的验证
实验材料:可选用有轴的球状(面)物,如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水、清水等。
实验步骤:
①将球状(面)物的虚拟北极点向上,在球状(面)物上滴适量的墨滴(或水滴);
②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进行旋转;
③观察并描述墨滴(或水滴)流痕的偏转方向;
④再将虚拟南极点向上,重复②、③步骤,但旋转方向与②步骤相反。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三、水循环和洋流类模拟实验
1..模拟海上内循环
半碗水,用透明塑料纸把碗密封住,然后把碗放到太阳下面晒一会,就会看到塑料纸下面有水汽,有些水汽还会滴到碗里。
这就是一个微型的海上内循环。
2.模拟密度流
准备一只长方形的鱼缸,放入清水,然后在一杯盐水中加入蓝色色素,沿着鱼缸边缘慢慢倒入清水中,只见蓝色盐水沉到缸底,并在底部形成高低起伏的波。
这个小实验证明了密度大的海水会在密度小的海水下面流动。
四、地质地貌类实验
1.褶皱形成的演示
选两块厚约5cm的海绵块,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在两块海绵的剖面上染上不同的颜色(以表示岩石的剖面)。
两手抓住海绵的两端,用力向中间挤压,海绵便鼓起来。
可以形象的把褶皱表现出来。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探究
1cm×4cm×20cm的“竹片”,先往上折(不要折断),会发现往上弯曲的部分尤其是最中间,有很多的毛刺。
如果毛刺换成岩层,就很容易被侵蚀。
往下弯曲时候,中间就没有毛刺,相对的,如果是岩层,就不容易被侵蚀了。
3.沉积物分选的实验
将同样比例的碎石、粗砂和黏土完全混合,放入一只玻璃瓶中(不超过容量的一半)。
将玻璃瓶用水注满,盖上瓶盖,剧烈振荡,然后让瓶子平放,使瓶中物质自然沉淀。
观察沉淀成分的排列顺序,是否是大颗粒在下部,黏土细粒在上部。
在这个实验中,所用材料以及沉积过程与自然过程基本一样,只是缩小了规模,放在玻璃瓶里进行的。
4.风的搬运作用
碎屑物质包括干土、细沙、砾石,将其分别放在三个平纸盘中,用吹风机或者电风扇对着每一个盘子吹风(保持吹风机或电风扇与每一个盘子距离相等)。
观察并记录实验的变化过程。
然后改变角度,重复以上过程。
最后在盘中放几根铅笔充当障碍物。
再观察实验的结果与以上过程有什么不同。
5.火山喷发
实验1:在A、B两个U形试管中装进浓度不同的土豆泥,分别从每个U形试管的一个口中放进少许苏打粉,然后加水,并用手指堵住试管口,土豆泥便从另一个口中溢出。
注意浓的形成柱状,而稀的直接从试管口溢出。
实验2:把融化了的蜡分别倒进热水和冷水杯中,热水中的蜡仍是液体,而冷水中的蜡则凝结起来。
实验3:在瓶中装满细小的玉米粉,底部插入管子,用力吹,玉米粉从瓶口喷出;在瓶口的木板上就会形成山状。
实验做完后,对三个实验分别讨论,得出结论。
总结结论
实验1结论:(1)实验演示了岩浆喷发的过程;(2)根据岩浆浓度不同,可形成不同形状的火山。
实验2结论:实验演示了火山岩浆遇冷凝固的过程
实验3结论:从实验可以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
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准备好一张比较硬的纸,并且带有宽度相同的平行线,先把纸垂直平行线对折,再把纸立在桌面上,凸面朝上,大约与桌面成80—90度的角,让学生站立,从上垂直往下看,观察平行线的弯曲凸出方向,并进行规律总结,即等高线向低海拔弯曲突出为山脊;然后再把纸翻过来,凹面朝上,大约与桌面成80—90度的角,从上垂直往下看,观察平行线的弯曲凸出方向,并进行规律总结,即等高线向高海拔弯曲突出为山谷。
五、生态环境问题类模拟试验
1.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植被
A组:用光滑斜面代表山坡,斜面上敷以一薄层粘土(约2厘米厚)代表植被不良的山坡;
B组:同A组外,在粘土上覆盖一层棉质毛巾或沙布表示上覆植被良好。
两位实验者同时向上述A、B组洒水模拟大气降水。
观察哪一组的水更快流出,哪一组的粘土更快被冲刷干净。
2.水体富营养化模式
实验原理:
磷是植物生长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适量的含磷溶液会促进植物的生长,但过量的磷会导致生长速度过快,从而影响水体质量,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验步骤:
①选择肥嫩适中的水葫芦,准备有磷洗衣粉、无磷洗衣粉、清水溶液;
②将重量完全相等的水葫芦分别放入三个小盆中;分别倒入1000毫升的有磷洗衣粉、无磷洗衣粉、清水溶液,使水葫芦的根部完全浸入溶液中;在三盆水葫芦的上面分别放上纱布,以防止水分的过快蒸发;
③将泡制好的三盆溶液并排放在窗台前(室温约15~25℃),保证每天的光照时间;
④每天观察水葫芦的长势,并进行记录。
5天为一个周期。
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有磷洗衣粉溶液的水葫芦长势明显好于其他两种溶液,并且水体的浑浊度也高,从而认识到含磷生活洗涤用品的排放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